圪蹴吃饭
焦作一带乡村,男人们吃饭是不就桌子吃饭的,喜欢圪蹴着吃。吃饭地点也不在家中,往往是夏天在村中的井台、院中的过道,冬天就在屋后的朝阳墙根等处吃饭,吃饭用的都是如同盆一般的大号海碗,食量大的可吃两碗。
几条壮汉边吃边聊,吃罢饭再吸上几袋毛烟,别提有多惬意,然后或侃大山,或打赌,或谈古论今,空碗自然由家人来收回。男人们用这种方式处处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爷们儿气”。
过道乘凉
焦作传统的四合院中大门通向院落之间都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长有10多米,短的也有六七米。
童年记忆
邻里之间,其乐融融
一到夏天,穿堂风袭来,女人们做女工、男人们吃饭,都在过道中乘凉。女人们东家长西家短唠叨个不停,男人们则赤裸上身,吃饭纳凉,婴幼儿也在小木车内休息玩耍。
端饺子
在过去,普通人家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吃上饺子,饺子自然成了人们饮食中不可多得的食物,家中凡遇到家庆活动,或是改善生活等不寻常的日子,才能吃上饺子。
如遇自家吃饺子,别人家没吃饺子,和睦的邻居就会多煮上几碗,然后挨家挨户送上一碗,受者也不推辞,总是笑纳,然后在家中分吃一碗饺子解解馋。邻居之间亲如一家,穷帮穷,互相照应,形成民风。
百家饭
俗语说:猪吃抢食上膘,人吃百家饭长得结实。邻里之间遇到开饭时间,都会给邻家的小孩一些好吃的。小孩们也会东家瞅瞅,西家看看,看着有好吃的就吃。大人们也不见怪,也不责备,任由他吃东家,喝西家,因为他们深信,吃百家饭的孩子会长的更结实。
千家衣
有一种说法,孩子吃“百家饭,穿千家衣”,会平安健康,人们都希望孩子无病无灾免遭夭折,就会向邻家索取他们的旧童装穿,同时也会主动为邻居家的孩子提供旧衣、旧裤穿。这些其实都是穷的原因,孩子们就通过这种拾衣穿,逐渐长大成人,直到十几岁之后才能不再拾衣服穿,才能拥有一套按自己体格裁剪的衣服。
有的人家为体现穿千家衣的风俗,就收集各家布头,剪成小块三角形,用三角布拼成大块花布,寓意千家衣,图个吉利。
借屋相亲
“穷不帮穷,谁照应;隔着墙是两家人,推了墙就是一家人”,这是旧时人们的邻里观念,家中男孩儿到了结婚的年龄,往往因为家徒四壁,没人提媒。倘若有人提亲,就会向条件稍好的邻家提出借屋相亲以粉饰自己的家境,赢得女方的好感,促成婚姻。
这种借屋相亲,是过去穷的产物,女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图的就是一个老实,房子其实不算什么,只要人忠厚老实就行。到了后来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成为时尚,人们又开始向拥有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的家庭借用一时,以显“富贵”,促成婚姻。
门头钥匙
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早年人们出门走动,锁门是不带钥匙的,钥匙往往是挂在门头上,或是掖在门头上方,或是藏在门槛下边的缝隙里。锁门仅仅是防鸡防狗进屋乱折腾,对人是毫不设防的。这种民风的出现也许是配钥匙需要花钱,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民风淳朴,社会安定,邻里之间知根知底,不需设防。
顺德民间素有烧香供奉的习俗,在各镇乡村有遍布大小不等的祠堂庙宇,天后宫、观音堂、关帝庙数之不尽,每逢初一、十五或民间传统节日,善信们便到香堂祭祀参拜,以求家人平平安安,这种风俗时到今天仍在各地较为普遍,随处可见。
西山庙又称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天顺年间,传说关帝庙未建时,先有鹿径祖社,社旁植大榕树一株,庙侧山麓幽邃,老榕蔽天,盛夏纳凉,凉风拂拂,暑气顿消。“鹿径榕荫”乃清代凤城八景之一。
顺德境内建有不少古代文塔,塔为亭阁式建筑,均为风水塔,由于年代久远失修,不少文塔已经湮毁,现存较好的有龙江七层文塔、桂洲外村文塔,两塔均建于清代,高七层,每层石楣刻有文字。龙江文塔现仍座于集北的基塘地边,桂洲文塔则已修葺为公园向游人开放。
古时顺德中上人家的居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瓦顶则建龙船脊和“镬耳”,并绘有花草虫鱼鸟兽等图案,其用途除了装饰外,还在于压顶挡风,故称 “镬耳屋”。
粤曲之乡 ,源远流长,从清末民初至现代,顺德名伶辈出 。时至今日在镇、村的曲艺社(俗称“私伙局”)比比皆是,特别以均 安、容桂、大良等地尤为突出,空闲之余曲艺社的伙记们聚在一起 、唱几段经典名曲,当有节日喜庆就登台演出 ,或在祠堂前唱粤曲来助庆,以增加喜庆气氛 。演出者大都是观众较为熟识的亲朋戚友、左邻右里,演出气氛热烈和谐。
顺德境内河网纵横密布,古时居民为求交通方便 ,遂修建石桥,因而呈现小桥、流水、人家之水乡特色 。其建筑形式主要为纵联和框式纵联砌置法 。目前散落在顺德水乡的石桥有数百座,年代远近、架构大小不一 ,现存境内较为有名的古桥有杏坛逢简的明远、巨济桥 、罗水的爱日桥、龙江世阜的贞女桥、容桂四基的洛阳桥等。
社学为古时设于乡社的初级儒学,由地方筹办,官府兼管理,始于明初,至嘉靖年间发展迅猛,社学教师由县学学官挑选老生员充任,教授经、史、历、算及礼仪。现时社学仅剩无几,已成为村民日常祈祭,或下棋打牌之活动场所。
树生桥又称鹏涌桥,位于现容桂容里村,距今约有三百多年历史。桥的两旁各有榕树一株,枝干繁茂,气根盘绕,绕于梁木,久而横跨于两岸桥墩上,插入泥土之中,桥的栏杆也是树根形成, 形成“树为桥,桥即树”之奇观,树旁有一井,口窄内宽,清可鉴人,俗称无叶井。现已修建为树生桥公园,成为当地居民避暑纳凉之佳地。
七夕又名乞巧节,即农历七月初七。七夕之夜,各地乡村善信自发筹资制作精致手工,设案陈列于祠堂天街,并摆设香烛果品,鲜花脂粉祭祀,祈求七姐 (织女)保佑,名为 拜仙,实际上是村民对现实生活中忠贞爱情美好的向往,崇拜和歌颂。
过去,顺德境内由于河网遍布,西江北江穿流其中,水上居民均以船为家,过着“烟水苍茫西复东”的生活,故称“疍民”,疍民每日晨起夕归,在江河捕捞鱼虾,沙蚬等贩卖为生计。解放后,昔日的水上居民已陆续定居陆上,现今活跃于顺德江河一带的多为外地的水上渔民。
冰玉堂位于均安镇沙头村,为旅居海外的“自梳女”集资修建。古时封建社会女子出嫁要大妗梳髻,出嫁后要遵守三从四德,不少顺德女子不甘受族规管束,便找几个姐妹结拜,相依相靠,择日举行仪式,梳起终身不嫁,故称“自梳女”。上世纪三十年代后,顺德自梳女大批前往省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到七八十年代叶落归根,便自发出资回乡建楼作为晚年安居归老之所,名为“冰玉堂”,取冰清玉洁之意。
东山关帝庙地处闽南海隅,占地仅一亩,却与山西运城、湖北当阳、河南洛阳关帝庙齐名,并列全国四大关帝庙。山西运城是关帝的出生地,湖北当阳是关帝的正身厚葬地,河南洛阳是关帝的首部厚葬地,这三家关帝庙举足轻重,位列四大关帝庙理所当然,可小小的东山关帝庙有何独特之处,凭什么能与这三家闻名遐迩的关帝庙并列四大关帝庙呢?
之所以能名列其中,源于东山与其他地方不同,有极其特殊的关帝信仰文化。关帝信仰不仅在这里落地生根,更是开枝散叶,传播到闽粤台,乃至东来亚等世界各地。如今,东山关帝庙的分灵庙已近千家。
那东山关帝信仰文化究竟有何特殊之处,才能让关帝文化如此发扬光大?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特殊的关帝称呼
对关帝,别的地方称为“关帝”“关公”“关圣帝君”等,只有东山与众不同,称为“帝祖”。也就是说,东山人不把关帝当神,而是当人,当家人,当先祖,当尊长。
“名不正,言不顺”,称呼之事虽小,却最能说明二者关系的亲疏。东山人称关帝为“祖”,与关帝的亲密程度就远非其他地方可比。东山人打小就当关帝爷是家里人,是家里最重要的成员,是最有智慧的尊长。这样一来,原本遥不可及、玄之又玄的信仰在东山人看来,就变得自然、真实、亲切,仿佛帝祖就在身边。关帝爷是自己的先祖,这让东山人觉得很有安全感。所以,东山人称关帝只称“帝祖”,不称其他。
二、特殊的历史渊源
东山人又不是关帝的后人,凭什么称关帝为“帝祖”?难道是东山人为特意拉近和关帝爷关系,信口说说,当不得真?
非也!东山人称关帝为“帝祖”,并无夸张,反而恰如其分。这是因为关帝爷与东山人有一段特殊的历史渊源。
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建铜山所,为安抚将士,带来关帝香火,刻像祀之。从此,关帝爷就灵佑着东山。后来,戚继光打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施琅统一台湾,都随军带着东山关帝的香火。
到了清初,东山人由于之前积极抗清和隶属军户等原因,又经历了迁界、复界,清政府不给东山人民入籍。没有户籍,东山人民不能科举,不能置业,课税繁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传就是关帝爷托梦给当时的漳浦(当时铜山隶属漳浦)知县陈汝咸,让他以关帝的名义向朝廷奏请让东山人民入籍。既然是关帝爷出面,清政府不敢不给面子,终于同意以关氏后裔“关永茂”为总户主设立一大户,让全体东山人加入其中。于是,东山人有了关氏的户籍,成了关帝爷的后裔,当然要称关帝为“帝祖”。
三、特殊的朝圣仪式。
对多数信仰而言,朝圣在远方,往往需要跋山涉水。东山人信仰关帝则不用,因为关帝爷就在身边,就在家里。
东山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大堂正中间供奉关帝,每天早晚都要进香,向关帝爷“早请示,晚汇报”,求关帝爷保佑平安顺,东山话叫“烧捻火”。关帝神像前供奉桌上都有香炉和圣杯,东山人遇事难抉择时往往不敢自作主张,而要烧香向关帝爷汇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关帝爷,通过卜爻圣杯来得到关帝爷的指示。特别是遇到大事,需要做重大决策时,东山人更要亲自到大庙里请香抽签,拜请关帝爷裁夺,关帝爷怎么出签就怎么执行,丝毫不敢违背。
应该说,这样的信仰让民众很受益,特别接地气,不但能解决精神上的困惑,还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帝祖就如我们身边智慧长者,遇事可以随时找他商量,每次他都不厌其烦地解答,这是多美好的事。解决每个问题的同时,其实就是一个“朝圣”的过程。
当然,不能妄说这是科学,但的确是一种信仰,一种民俗文化。但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会让我们减少冲动,冷静下来思考,多留一些可商量探讨的余地,现实中还是挺有借鉴意义的。
四、特殊的传承方式
东山人结婚、乔迁新居时,母舅都会送上关帝画像和对联,俗称“母舅联”,挂在大堂正中间,供新家朝拜。在东山,衡量一个孩子能不能独立门户,不是看他是否成年,是否结婚生子,而是看他能否独立“供奉关帝”。以独立供奉“帝祖”的方式来确定一个新家庭的自立,这是东山人特有的,对关帝信仰文化的传承方式。这样一来,孩子一出生,口耳相传,不知不觉就生活在信仰关帝的文化氛围之中,自然会把关帝当成先祖。关帝信仰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五、特殊的军人血性
明初东山就建有铜山所,卫所里住的不是军人,就是军人的家属,东山人身上天然就流淌军人的血。关帝爷也是军人,东山人与关帝在保家卫国等军人特质方面高度契合,自然崇尚关帝的“忠勇仁义礼智信”,把保家卫国当成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职。
因此,东山人身上有一种深入骨髓,不屈服外强的血性!黄道周率“书生扁担军”抗清而死,陈瑸、陈士奇、林日瑞抗击农民起义兵败不屈而死,明末东山人民长期积极反复抗清。特别是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不屈不挠,屡战屡胜,前后打败了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日本的七次入侵。东山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能够战无不胜,关帝“忠、勇、仁、义”精神鼓舞至关重要!
做好事时有人用心鼓励,往往会更加给力;干坏事时有人冷眼盯着,往往会退而三思。关帝就是东山百姓心目中那个无所不在的“人”。信仰关帝,让东山人民怀善念,存敬畏,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
如今,东山长治久安,民风淳朴敦厚、和睦友善,百姓活着有安全感,有幸福感。这一切,离不开不一样的关帝信仰文化!
二O一九年十月八哥于东山
特别说明:帝祖保佑卡通版权由东山赤兔马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所有
关帝灵签第五十四签:己丁 (中平) 苏秦十上书
万人丛里逞英豪,便欲飞腾霄汉高,争奈承流风未便,青灯黄卷且勤劳。
关帝灵签第五十四签:圣意
财未遂、名未超、讼不宜、病未消、婚难信、行路迢、待时至、百事饶。
关帝灵签第五十四签:解曰
此签主功名沉滞。时运未济。虽然自逞英豪。志图冲举。然如舟楫未及洪流。鸿毛不遇顺风。仍须守待。唯用功于青灯黄卷之中。皇天不负苦心人。将来自有发迹。慎毋欲速。毋怠惰。功夫既到。天机自合耳。凡事以艰难得之。
关帝灵签第五十四签:释义
英豪。指奇杰之士。万人头上。超出万人也。飞腾霄汉。自负一蹴青云之志。然事势有次第。时运有迟速。承流风未便。时未可。势未可。如鱼不得水。鸟不得风。何能快意顺利。黄卷青灯。士人本业。守勤劳。用功待时也。时至方许称意。现在宜守旧。宜安分。不可妄为。
关帝灵签第五十四签:解签
想要超出众人之上,而且自负有超脱的能耐,只可惜天地万物有序,并非有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达成,必须等待时机的到来,现在是时运不济之时,就如船遇浅滩、羽翼无法顺风,无法依自己的意愿而行,必须努力度过这暗潮汹涌的困境,等待好运势的到来。目前必须努力在读书或自修上,人在困惑之时,可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而且不可有懈怠之心,必须勤劳努力,等待好运。
关帝灵签第五十四签:东坡解
谋望过高、便其远到、争奈时乖、徒自狂躁。且宜守己、勉行善道、直待时亨、凡事皆好。
关帝灵签第五十四签:碧仙注
强取强求不自知、个中绵力本差池、狂风逆水皆为患、险阻艰难在此时。
关帝灵签第九十一签:癸甲 (中吉) 朱衣暗点头
佛说淘沙始见金,只缘君子苦劳心,荣华总得诗书效,妙里功夫仔细寻。
关帝灵签第九十一签:圣意
求名利、勤苦有、讼须劳、终无咎、问婚姻、宜择友、探行人、三六九。
关帝灵签第九十一签:解曰
此签凡有谋望。皆得成就。但须涉历勤苦方可。故以淘沙见金为比。沙非容易淘。金非容易得。人生苦志读书。亦复如是。爵禄荣华。皆从诗书中得力。君子忧道不忧贫。唯自求功夫精到。定有效验。若作辍无常。内鲜实功。是坐地待金。岂有冀哉。
关帝灵签第九十一签:释义
淘沙见金。言从艰难中得来。君子。指读书人。言其用心劳苦。亦与淘金者。无以异也。荣华。指功名富贵。诗书效。言必诗书然后可也。妙里功夫。即指诗书奥妙之处。仔细寻。言须苦功练习。则功名富贵可必矣。虽专指读书说。凡事可类推而得之。应验或主庚辛申酉年月日时断亦可。
关帝灵签第九十一签:解签
努力必有收获,但并非容易,必须付出心力,才能有所得,就像是读书人一样,努力用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必须经过辛勤的劳苦,未来功名皆从书中得来,其中的奥妙,必须细细思量,也就是辛勤用功,才得以功成名就。此签表示没有不劳而获,必须经过一番劳苦,富贵名利才会随之而至。
关帝灵签第九十一签:东坡解
淘沙见金、勤苦方得、富贵荣华、皆是书力。肯用功夫、自然有益、惰于经营、终无所获。
关帝灵签第九十一签:碧仙注
凡事精勤、方见利益、苦志诗书、青云咫尺。
综上两签,可得知婚路坎坷,但是要有一颗恒心,肯下工夫,方可得到善果
龙南民俗风情介绍 龙南香火龙
香火龙的特点是用稻草扎成一条草龙,龙头龙尾各插特制的粗香,分别由六人和二人轮流执掌。龙身可长至数百节,每节插粗香25支,有的还加柯树皮之类易散火花的材料,在浓重的夜色背景下,将所有粗香点燃,便形成一条长长的香火龙,火光莹莹,流光溢彩,再加上民间器乐、锣鼓齐鸣,香火龙在村坊或田间小路腾跃遨游,绵延起伏长达一、二华里,显得分外壮观。
这种大型民间舞蹈,传说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如今在该县汶龙镇上庄村仍有流传。每隔三年一次,元宵节前三天,人们带着平安、丰收的期望,积极开展这种活动。活动时村上男丁全部参加。香火龙以火珠(龙珠)开路,然后是写有村名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幼平安等字样的牌坊,接着便是香火龙。同时,还有采莲船、鲤鱼灯、螃蟹灯等灯彩尾随其后。人们趁着夜色,兴高采烈,尽情赏玩,往往有数百乃至上千人的队伍。
潮俗民间盛行成人礼俗就是出花园,类似古代的冠笄礼。虚岁16岁的男孩子、15岁的女孩子要在农历七月(七巧节)或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举行简单仪式,另按照孩子的生辰八字去另选日期。
是日,家长要备三牲果品酒菜带着孩子去辞别公婆母神(即护儿神),表示孩子已经成人,以后不要再拜了。拜公婆母很有趣,所谓公婆母,实际就是床上的“神”,这时要在床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箩筐(竹编器具),用来简盛满米。拖上三炷香,前面摆上十二碗甜薯粉圆,十二盅乌豆酒以及红桃果、发果和三牲(鱼、猪头、三鸟)。男孩子供的三鸟是一只公鸡,象征着朝气蓬发,女孩子供的是母鸡,祈求将来能生儿育女。
出花园的孩子要洗洗种鲜花的花水浴,穿外公外婆缝制新衣,脚着外公外婆赠送的红木屐,还要吃鸡头。传说明嘉靖年间(喜靖元年为1522年),潮州状元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个老人要求路人以“雄鸡头上髻”应对,对得好者奖赏一只公鸡。林大钦略思片刻,朗声对:“牝羊颔下须。”那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声对得好!便将带来的公鸡送给他。林大钦的父亲十分高兴,暗自称赞孩子有出色,并将公鸡宰了,煮熟后砍了公鸡头奖励林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林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自此之后,潮汕人就认定吃鸡头是个好兆头,便在孩子入学时像林大钦一样,着红皮屐,抱大公鸡;出花园时给孩子吃鸡头。
留隍俗语云:“十五成丁,十六成人“,表示过了十五六岁进入了成年,家庭像花园,孩子就要跳出了花园墙,到外面去,真正踏上人生之途,故称出花园。有诗云:
十二鲜花水浴身,红皮木屐步芳辰;
公婆床上深深拜,跳出花园成大人。 留隍城乡建有很多大小神庙,普遍的是“伯公庙”、“关帝庙”、“三山国王庙”等。每个庙都供奉着神明,俗称“老爷”,留隍庙宇之多,信奉的人多,均位于本县城乡之首。
每逢时年八节,每月初一十五日,或某位“老爷”生日(诞辰),留隍每家每户主妇们不管工作多忙,都要一清早备好三牲果桃香烛到庙宇祭拜,成为妇女们雷打不动的习俗。尤其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留隍附近城乡市民、村民在二十二日晚开始,携老带幼,穿红着绿,掼篮兜,盛香烛,提果品,杀猪宰羊,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拥到妈祖宫祭拜。
留隍人拜神风俗,成为阝留隍民间信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留隍时年八节指民间8个重要节日,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各地风俗大同小异,但阝留隍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仅描述其特色。
春节:拜年时必带柑橘,阝留隍人称“大吉”。回礼时也必赠回大吉,称“大吉大利”。宴请客人时必摆上“四点金”,即用鸡头、鸡脚、鸡屁股及鸡肉摆上鸡盘,客人吃饭时鸡肉尽量吃,而其它绝不用吃。
元宵:留隍农村用竹筒装上煤油点火游灯。
清明:留隍扫墓必在清明节前三天至节后三天进行。
端午:留隍面临韩江,过去多赛龙舟,吃棕球,其中以“桅棕”最具特色。
中元:过去在妈宫前搭祭孤祭孤。
中秋:留隍有“月圆人也圆”之说,不少华侨和在外的人多选择这个日子回去。
冬至:俗称冬节,吃冬节圆,做冬节圆时一家大小围坐在一只“米罗”(浅,沿的箩筐)亭边,各自提取粉团搓成弹珠样吉的冬节圆,放进“米罗”里,越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越好,这叫“父子公孙”圆,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
除夕:合家聚餐,称为“围炉”表示大团圆。一家人不论平时分散在多远的地方,都必须在除夕前赶回家团聚。“围炉”后,长辈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能挣钱的小辈也要给长辈红包。这一天不能吵闹,不能打坏盘、碗等器物,若打坏了说诸如“缶开嘴,大富贵”等吉利话来弥补过失,象征着全年一家自始至终圆圆满满。家中的水缸要装水,米缸要装满米。以象征“年年有余”。是夜室内室外灯火通宵,家家户户合家守岁,等得新年的来临,俗称“守岁”。零点一到,家家户户燃放鞭炮。
其他的还有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日。这一天,留隍城乡人们多到凤凰山看日出;五谷主生,即农历十月十五日,农民做菜果、豆目果、粟穗果,杀猪宰鹅去祭祀谷神,五谷主相传为神农氏;送灶,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备各种供品放于灶前祭拜,送灶神上天述职。正月初四要打扫房屋,备清水一缸及稻草扎,插香于灶台,迎接灶神返归,俗称“神落天”。 留隍人生四大礼仪,即:诞生礼、出花园、婚礼和丧葬礼。自古有繁简之别,主要的地方特色有:
诞生礼:怀孕称“有喜”、“有身份”。怀孕期在留隍有很多禁忌,如忌丧事,忌裁布缝衣,忌墙上钉钉,忌动工,禁食虾、鹅、番鸭、羊肉、牛肉等。满月称“到月”,亲朋送猪肉、鸡蛋贺喜,主人请亲朋吃酒菜,婴儿方可出产房及见天,产妇方可出产房。外婆要送新衫裤、新腰兜、新背条、新摇篮。婴儿周岁称“对岁”以后每年生日,家长还得给他“做生日”,一般让他吃鸡蛋。51岁称“上寿”,要“做大生日”,有繁有简,繁者要大摆宴席,请亲朋吃酒菜。“做生日”是诞生礼的追忆仪式。
出花园:见《出花园》。
婚礼:古时要行“六礼”,即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新中国成立后,婚礼有所改革,多是自由恋爱结婚,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办喜事崇尚奢华,城镇结婚多到餐厅酒楼宴请宾客,而在农村则大办酒席,有的做了几十桌,留隍人追求“越热闹越好”的气氛。
丧葬礼:城乡繁简有异,较标准的有6个程序:一为停尸,将尸体停于祠堂或者厅堂;二为报丧,向亲戚朋友报知死讯;三为收观,儿女要向死者告别,死着是妇女还要等娘家的人看后才能盖棺;四为吊孝,亲戚朋友上灵堂祭奠,家人日夜守灵,晨昏祭哀;五为出枢,也称“送葬”;六为回灵,将亡灵引回至家门口,家人到队迎接。以后“头七”至“完七”均要祭拜。 留隍镇茶背地区村民,其祖籍都是来自福建及江浙一带,故属于客家聚居地。其风俗习惯,有很多独特地方,如村民的热情好客,大大超过平原地区人民;语言上也与其它客家人有所不同,客语较重、较土音;妇女和劳动量不亚于当地男人。
(一)婚嫁。新中国建立以前,茶背地区婚姻嫁娶,都服从于媒约之言,父母之命,和取决于“算卜”之口。还有部分高寒山区,贫穷人家则采取“童养媳”,从小许配终身,少数有钱人家则三房四妾。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颁布新“婚姻法”,禁止和废除不合理旧婚姻制度,解除童养媳婿约,寡妇可再嫁,男女平等,自由结婚。在大跃进、人民公新时期,各村抽调大批男女青年参加农田集体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互相建立了感情,建立夫妻关系,如茶背村胡彩芳、蔗溪村刘同皮等都是在劳动工地上举行婚事的。他们都是不花钱,自由恋爱结婚。20世纪70年代中期,茶背乡规定举办集体婚礼,全乡男女对象统一时间结婚,冲破婚姻嫁娶看时看日的旧习惯。80年代,婚事新办盛行,如旅行结婚、不办酒席等。但随着人民生活提高,婚嫁礼节重新讲究起来。
(二)丧事。解放前,由于历史传统,富有人家丧事则做佛事,叫做“七、七消灾”,请地理仙选墓地,花钱如水;穷苦人家则生银借债,从俭从简。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宣传破除迷信,号召废除封建陋俗,较大的村落如下南、岽下、金岗、茶背等村,村民自觉组织老人会,提倡丧事简办,较有效地起到互相帮助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三)喜庆。本地乡民结婚、娶媳、生孩子、入新屋、祝寿,大凡喜庆之日,主家亲朋好友,村中父老都要欢聚一堂,喝喜酒吃喜糖,好不热闹。70年代后期,有些在喜庆之日,请上一场**,给乡村父老乡亲观看,增加喜庆气氛。
(四)民俗。
请帖。每当村民办好事,都要发出“请帖”,“请帖”分二大类,即全帖、半帖。十二板大帖称全帖,简帖则称半帖。全帖请外氏和亲朋长辈,半帖请本乡人、同族人。当主人有喜事,需办酒席,如娶媳妇、嫁女、生小孩、祝寿等,必须向亲朋发出请帖,接到请帖的人,一般不能推辞,到时一定要参加宴会,但必须带上贺礼,以表示祝贺。对于“报丧”一类,则不用发出请帖,而是派专人用口头通报,通报完毕,被通报人一定要给通报人红包及食点心,在食点心时,桌上一定要放四个小碟,而示对通报人感谢、祝通报人平安之意。
画符。本地山区还遗有一些古老的迷信陋俗,每当村民家中有人生病及不祥之兆,需叫“卜卦”先生算卜或画符、赶鬼(俗称送册仔鬼)等。
二次葬。茶背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一种奇异的死者葬礼。一般人死之后,要请地理仙看个吉利地方,先用土葬(也叫大葬地);待若干年后,又要为死者做风水,如遇死者时日不吉利,则要60年后才可做风水。
第一次埋葬称大葬或寄土,在山上选好地方后进行挖穴,穴位挖成防空洞形式,依山势挖成比棺木大的隧道,把棺木寄放进去,然后封口修坟面。
过了几年之后,再扒开坟面,抽出棺木,开棺取骨骸,按人体顺序装入陶罐,陶罐称为金罐。如死者骨骸全部腐化,也要撮上一把土放进金罐。然后盖上罐盖,看好时日放进事先挖好的风水穴里,并请来泥水匠,用石灰砌成永久性的坟墓。坟墓的基面大小好坏不仅显示死者的身份,也代表了死者家属的贫富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如死者的年庚与死时的时日是不吉利的话,当地人称为“落枕空”,死者的子孙亲戚不能哭,意会给后人带来不祥之兆。大葬后在百日内就要修好风水,否则,就要过60年方可进行,而且这60年内子孙一概不得上坟扫墓。
没学有一技之长,文化又低,我空有一腔致富的心。到如今闯荡多年,依旧落得个两袖清风。所幸遇到一位挚友张华,两人惺惺相惜。叹往昔时运不济,想未来欲展拳脚。我两准备开个店。为保证这次创业旗开得胜,我跟张华驱车去他家附近的大圣寺庙求个安心。
从寺庙出来,我们去见友友家人。
进入友人院中,就闻到香火味。向屋内望去,一眼就看到桌上的香炉,和那没燃尽的香。在香炉后面的墙壁上贴着一张箭头形状的红纸,上面写着“关老爷之灵位”
张妈妈听说我们是来求福的,便提议我们再去个地方。拜一拜村后的关爷庙。
我们三人徒步走向村后。一是表示我们的成心。再是路近。路上遇到一位七十岁的老者,听说我们去庙。顿时来了兴致,嗓音立马提高八分呗。开起了他的讲演:
咱村这个关老爷庙,可灵啦。我给你们说,它的全名叫关帝庙。其实它还有个名字叫“杀官庙”。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当官的不信天地间有鬼神。这个官员去上任,要路过咱们村。走到村南边的小庙,随从问官老爷要不要拜庙?官员不让停轿。
一行人走到村北。又有人报告说前面是关帝庙。按照前人的惯例,当官的路过关帝庙,那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可是这位官老爷不信邪,还是说不拜。
当轿子走到关帝庙时,随从还是壮着胆子报告官老爷,说轿子到庙门口了,是否下轿拜见。问了几声,没有回音,随从掀开轿门,一个无头尸体倒在轿内,正是那赴任的官员。
吓得众人纷纷跪拜关老爷。都认为这官员的死,是他冒犯了关羽的灵魂,被关二爷所斩杀。此后这个关帝庙就改名为“杀官庙”。别看那个大圣寺庙,现在比咱这关爷庙名气大,以前咱这关爷庙才叫远近闻名呢。
听完他的故事,我无意中笑出声。看着这老者讲的眉飞色彩,唾沫星子也在空中跳起弧线舞。我想告诉他,那官员被杀,咋能会是灵魂所为?如果人头没了,该是活人所做。这时张华笑道:“关三爷,轿内有血无血?有头无血,猝死,关二爷背锅还好受些”。“咋的,你小子不信关老爷这么灵?”老者激动的脸顿时黑红。还真有点儿关二爷的脸色——红脸关公。
事后才知道老者是关羽关老爷的忠实粉丝。也是掌管关爷庙钥匙的人中之一。此人姓关,性子急,容易红脸,不知是谁给他送了个外号“关三爷”。他竟欣然接受。
也许是我们没有恶意的笑声,在关三爷眼里我们无知的让他怜惜。关山爷不仅没生气,反而笑开了。接下来他的声音很平和,面向我说:在解放后,咱们这兴起扒庙砸神盖学堂。你们不知道这事,张华的妈应该记得。
关帝庙,又被叫做杀官庙,那是有威名的。咱们这里的人都不敢扒关爷庙。那些不信奉鬼神的人,都不去扒庙,更不要说初一十五去拜祭关帝庙的人了。
咱们这里的乡长听说这事后,立马带领工作人员来到关帝庙讲话,让大家相信科学。
乡长带头扒庙。结过什么事都没发生,一切太平。大家相信乡长说的对,鬼神之说都是自己吓自己。
你们本家的张老二,看到自家院子有个缺口,就偷偷去庙拾了一粪筐砖头。回到家,腿疼的不能走了,家里人赶紧让他把砖头送回庙里。西队老杨的儿子,爬上庙里的槐树,还没钩下树枝就掉下来摔断了胳膊……后来听说,凡是动过庙里东西的人都出事了。就那个带头扒庙的乡长也在半年以后突然死了。你说这不是老关爷显灵吗?
我想说,世上巧合的事太多。乡长之死,太正常不过了,当时医疗条件差,人的寿命普遍低,就现在医疗条件提高了,那猝死的也时有发生。但面对这么一位有着痴迷信仰的老者,我只能微笑着向他点点头。破坏别人心中的美好,应该是一种罪过吧。再说,改变他们这个年龄的信仰,我感觉无能为力。更何况,我自己还在寻求帮助呢。
一直都是随声附和的张妈妈说话了:张华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相信老关爷有灵。
那是小华出生一个月后。请满月,我想在他姥姥家多住几天。你说怪事就发生啦。那天晚上,小华突然大哭,双眼直瞪着,怎么也哄不乖,哭得让人心里发毛。半夜三更的,黑灯瞎火,我和他姥姥抱着他找医生看。不发烧,也没检查出啥毛病,就是一直哭。
当时,有人就提议,看是遇着啥吗?拿跟筷子站在桌子上。要是筷子能立在桌子上,就说明有啥东西在,这东西小孩能看见,大人看不到。拿筷子的人嘴里要念叨空,就是自言自语,祷告那些东西离开,小孩子就不哭了。折腾了大半夜,小华终于不哭了。我感觉刚睡着,就梦到一个高个子老头冲着我喊“你还不回家!”吓得我激灵一下醒来。
跟我母亲一说梦里的情形。想想老去的人没有这个样子的。最后都一致认为,是老关爷要我们回家。原因是小华的伯母在家里供奉着老关爷,小华的奶奶跟他伯母住在一起。我们没分家。可能是老关爷稀罕这孩子,让我们早点儿回家。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赶回家。夜里,小华也没再哭过。
其实,以前我也不信,小华的姥爷是教师,他教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事实。
我跟小华爸结婚三年才有了小华,为了要小华,没少跟关老爷许愿。经历请满月这档子事,我是真信老关爷有灵。后来,我们分家了,我也在自己家请了个牌位,有事就求老关爷帮忙。每逢初一十五在家给老关爷烧香叩头,就不要到这庙里来了。反正家里的老关爷也是从这里请的。
面对张妈妈说的,我沉默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才能保护这些久经风霜的心。她们的快乐,也许就是她们心中的信仰。我只能在心里说:如果用科学解释张妈妈的梦,未尝不可说成,孩子哭闹,张妈妈太过紧张,如果在家,孩子的爸爸能替她分担焦虑恐惧。在那个年代,男人是女人的依靠。一个思想不独立的女人,突然间要担起保护幼子的担子,且又不知如何做是好,怎能不做梦呢?家是最安全的地方,她梦里的人,也许就是她自己。潜意识里,她希望自己变得强大,希望自己在家,那里有她可以依靠的男人。
由于我们先在大圣寺庙逗留一段时间,这一路说着,走着,时间过得真快。看下手机,这就十二点了。关三爷抬头示意前面就是关帝庙。他要回家做饭了。
咋一看,这是一所新建的特大院落,红瓦白墙,好气派,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有钱人家的府邸。约二三亩地面积。再仔细看,那雕梁画栋的屋脊,就是庙宇里通用的造型。古风古色。村庄里屋子的外观要简单的多。
我们走到院门,怎么上了锁?
这庙里也怕偷吗?
在回去的路上,张妈妈压低声音讲给我们听。原来凡是进庙烧香叩头的人都要在功德箱里投两元钱,多者不限。
庙里的钥匙有三个男人掌管。其中一个就是关三爷,私下里听人传言,那两个人都私吞功德箱里的钱。据说有一个挪用庙里三千元。还有人说那两个人私分庙里的钱。以前这两家关系一般,现在像一家人互帮。有人直接调侃那两个人,贪钱遭到报应。一家,独生儿子五十刚过就死了。另一家男人,不到六十岁得了偏瘫。就只有关三爷一家平平安安。
在回张妈妈家时,我们路过关三爷的家。张妈妈看到正开门外出的关三爷,生气地说:“你这个人真是的,明知道我们去庙里,咋把门锁上?”
“唉,忘了告诉你,我没拿钥匙。”关三爷大声说。
“那你该告诉我一声,让孩子跟你来拿”张妈妈不饶地说。
“我不保管钥匙了。昨天交出的”关三爷说。
“为啥?大家对你很信服的,老关爷都保佑你家平平安安”张妈妈语气温和地说。
关三爷笑笑什么也没说。
华阴关帝庙是供奉关公的庙宇,可以请关公。关于如何请关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如果是信仰关公的人想要请他发挥作用,可以在关帝庙内供奉他的神像,烧香祈求保佑。如果是商家需要请关公保佑生意,也可以找到供关公神像的商家或厂家定制关公像,并摆放于店面或办公室内,以示信仰。此外,还可以参加关公庙的祭祀活动,虔诚祈求关公保佑,或请关公在家庭和事业上给予指引和庇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