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互改变对方的信仰上一切都可以谈。毕竟,生活是主体,对普通人来说,信仰是为了生活过得更好的一个因素。
但是不同宗教之间的思想体系是不同的;
这个问题就像是对门当户对的理解一样,可能对方家长不认同自己的信仰(收入、职业、家境……);他们唯一忧虑的是将来的生活会变得怎么样:如果非常明确会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带来很好的改善,那就什么都不是问题。
现在他妈妈的问题估计是担心家庭里来一个“异教徒”,会给家庭带来“不好的事情”;
那么希望对方妈妈不反对的解决方法:
就是让她了解我们佛教徒不是异类也不是魔鬼,也不是需要救赎的人,
我们是这样的:
我们的世尊指导我们看清自己经历事情的前因后果,希望我们有独立的精神,有帮助别人的能力。
求同存异,慢慢培养的自己的心量。
在我们乡下,本地的神灵、道家的仙人、佛家的菩萨都是供在同个庙子里的,乡下的人不管什么教,能保佑的就信;不管中医西医,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医生。
佳木斯结婚风俗指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结婚风俗,佳木斯新人们在结婚的时候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结婚风俗呢?通过下面几个民族的解析,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由于佳木斯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这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以柯尔克孜族为例女子,出嫁后出门是一定要带头巾,除了眼睛,鼻子和嘴巴露出来以外,其他地方都要盖住。结婚的婚礼在当地非常隆重,哪一家要嫁女儿了一定是一件特别热闹的事情,结婚一般需要举行三天,日期一般是选择在月底在结婚期间,还会举行赛马,叼羊,摔跤等等,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调动氛围,让人们可以在这几天都处于一种比较欢快的喜悦当中。
鄂温克人对火非常的尊敬,所以新婚夫妻要敬火神。记住,在敬火神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水去泼火,或者往火里面扔一些脏东西。火神的仪式非常重要,就跟我们这里的拜祖先一样,告知神明新人结婚,希望可以得到祝福。
再举一个少数民族,那就是我们熟悉的满族,满族的婚嫁习俗,现在和汉族也差不多。一般是通过提亲作为开端,男方去女方女方家送聘。而女方家将收到的聘礼还要适当还礼,之后就是男方家需要杀猪,在室外搭喜棚灶锅招待亲朋好友。迎亲的时候,男方家找一个小男孩压轿,新娘还没有下轿之前,新郎要在院内连续射三箭。这是一种仪式,司仪在这个时候也会跟着喊着,一射天狼二射地妖,三射红煞,接下来就是揭盖头的流程,吹鼓手开始吹打。新郎家的长辈派一个女人来端红糖水让新娘喝下,寓意着嘴甜,鸡蛋蒸熟给新娘擦脸,寓意着新娘以后不长麻子。然后才叫新郎向前用马鞭子把新娘的盖头挑下来。揭开盖头之后用手抚摸着头发象征着结发夫妻,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保留着揭盖头的形式。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是,满族结婚回门第三天,新娘领新郎回门。到了第七天,新娘还要回娘家,并且住一宿,到了一个月之后还要再住一个月。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让佳木斯结婚风俗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从古到今,我国都是非常讲究伦理纲要的,尽管在我国历史上有存在过近亲结婚,但是并没有牵涉上直系亲属。然而在古埃及的皇室,却是不会受到这种约束的。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讲究文明的国家,从古到今都是。但是在古埃及的时期国王是有权利迎娶自己家族内的女性的。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国家即便发达,但在文明上却没有进化。
说起埃及,大家会想到些什么呢我们了解到的埃及有伟大宏伟的金字塔外。埃及也是一个崇尚神明的国家,在埃及的文化中神明高于一切,甚至连皇帝都需要被冠上神之子的名号才会使臣民更加信服。埃及人的眼中沙漠是黄金,尼罗河是神明的馈赠,他们是被神所眷顾的一群人,大自然的一切东西都是神给予自己的宝藏。
“法老”这一词在古埃及里面最初的意义是代表国王的王宫,最后渐渐演变成了国王的称呼。国王为了更好的统领子民便给自己冠上太阳神之子的名号。埃及的皇室成员都称自己为太阳神阿蒙拉的孩子。而为了保证自己神族的血统,法老会在神庙中选择侍奉神明的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子,侍奉神明的女子被誉为神明的使者,这样一来法老就算是变相的与神明同婚了。再者法老会从自己的家族中挑选女子来婚配,以产下自己具有神族血统的孩子,所以近亲婚姻在王族中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
古埃及人对于血统非常的看中,所以在古埃及兄妹、姐弟之类的亲戚通婚都是很常见的。当然不同辈分的通婚也有,只是不太常见罢了。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希腊神话里面。地位最高的神明“宙斯”就是近亲结婚,他的老婆赫拉是自己的姐姐。所以异常崇尚神明的古埃及人纷纷相仿,都觉得近亲结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神”都是这么做的。
古埃及的第十八王朝时期,有一位法老迎娶的正妻就是自己的生母。不仅如此,他还娶了自己与母亲生下来的女儿。真好奇当时的人应该怎么称呼她,叫公主还是王妃
综上所述大家都知道古埃及是为了血脉才会选择近亲结婚的。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因为科技与社会的进步都知道近亲结婚会对后代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现代的法律上只要是被发现近亲婚姻的人,婚姻都是不受法律认可和保护的。那么归根究底我们不能近亲结合是因为后辈会受到影响。那么当时文明相对发达的埃及人会不知道吗还是因为自己明知道会影响后代还是选择用这种捆绑的婚姻方式作为砝码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呢
日本是被海洋环抱的国度,长期与自然抗争让他们具备坚毅、顽强的性格,这也一度影响着日本人的婚俗观念。日本皇室是亚洲古老的皇室之一,最高领袖谓之曰“天皇”但自从二战以后,天皇只作为国家的象征,日本彻底变成了君主立宪制国家。但皇室婚俗却并未改变,依旧延续着古老的平安时代风格,“纳采”“告期”“供膳”……,复杂程序的背后也透露了日本人对于传统的敬畏。
首先,日本婚礼往往以严肃而传统著称,即便是从事科技等前沿领域工作的人士,在婚礼仪式上也多半恪守祖辈传统,要穿和服、要拜神明、拜高堂,最后则是颇为温馨的酒宴。其实相比于民间,日本皇室婚礼无论从规模还是程序都复杂许多,这还包括一些只有皇室专用的礼仪,比如菊花徽章、十二单和服,但总体规则却是一千年前就确定下来的,又叫做“平安仪式”。
其次,平安时代的婚礼仪式颇为汉化,一些流程几乎与汉族婚礼无异,比如“纳采”“告期”;纳采与中国的纳采相同,是男方征求女方姓名、生日的过程;而告期则与中国的“请期”相同,就是俗称的“送日子”,男方家族将指定的结婚日期通过文书递交给女方,女方同意后方可如约完婚。
再次,但是日本皇室告期则较为复杂,需要由宫内省官员代为行使职责,文书也极为华贵,封笔为金箔,装文书的木箱外要刻有象征皇室的菊花图案。
然后,如果是日本皇室嫁女,仪式则要略微简单一些,比如2005年清子内亲内亲王大婚,男方的哥哥就用两条新鲜鲷鱼、三瓶清酒、两匹绢布作为彩礼,入宫请求缔结婚约。
最后,前期仪式结束后,就是正式婚礼,但正式婚礼一般要持续几天,第一天是举办皇室大典,也就是日本皇室婚礼颇为重要的一项“结婚奉告之仪”。新娘要穿上传统的束带十二单和服,向先祖和神明报告婚事,祈求祖先的祝福,同时也做一下告别,午后则要在皇宫举行“朝见礼”,一般是由新娘(公主)/新郎(王子)拜见天皇和皇后,得到允诺后才算正式结婚。
“夫妇也,昆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就像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样。
“择偶既成”指的是选择伴侣,成为夫妻。
“福德分明”是指夫妻之间的福气和德行都非常好,他们的生活很幸福,能够清楚地区分彼此的优点和缺点,互相理解和支持。
“甘泽随念”是指夫妻之间能够同甘共苦,一起经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挑战,他们都能够相互扶持,一起面对。
“告谢神明”则是指在婚姻生活中,夫妻会向神明表达感谢,因为他们相信神明赐予了他们这段美好的婚姻。
总的来说,“夫妇也,昆弟也”这句话表达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和互相支持的精神,他们将彼此视为家人,一起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
拜堂,中国传统婚姻 礼仪 。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拜堂之后,即正式结为夫妻。那么你知道什么叫一拜天地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一拜天地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结婚步骤一拜天地
因古代婚礼中的交拜礼都是在堂室举行,故称。又称拜天地、拜花堂、拜堂成亲。广泛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汉、京、仫佬等民族均有该风俗。
南北朝时,夫妻对拜固定为婚姻礼仪。唐以前北方地区民间称“交拜礼”,在特设的青庐(饰青布幔的屋子)举行。唐时“拜堂”一词正式出现。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近代多于当日辰、巳、午中的某一个时辰举行。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对拜前设供案,置香烛,陈祖先牌位等。
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此,礼生(即婚礼主持人)诵唱:“香烟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新人就位,随礼生诵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仪依序跪拜。在封建社会,新郎新娘先至家庙参拜祖先,之后夫妻行交拜。浙江省海产地区称男家迎亲时在花烛之前向天地三拜为拜堂。现代婚礼多不跪拜,改行鞠躬礼,对父母鞠躬、夫妻相对鞠躬的形式,不拘成规。
古时给新人说一拜天地的人叫叫傧相拜堂之俗起于何时,尚待考察,但至迟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较为流行。唐人王建《失钗怨》一诗中吟道:“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
司马光在《温公书仪》卷三说:“古者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相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在唐代,这项礼俗又叫“见舅姑”,即为拜见公婆。这是一项十分隆重的仪式,一般在次日举行。新妇见公婆后,还要依次见过婆家尊长和男女老幼一切亲属,新妇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属们观看、闹房。在唐朝,这一礼俗又称为“观华烛”。唐朝诗人朱庆余作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就是指这一婚俗。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拜堂意识程序如下: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通赞:启轿,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引赞:新郎新娘就位。通赞:新郎新娘进香。引赞:跪,献香。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换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之中的礼仪的[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宁风俗记·婚嫁》:“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参拜天地叫拜堂。新人对席互饮曰合卺。以红绿绸新郎新娘各持一端曰牵红,送入洞房,并坐床上,用果子遍撒,曰坐床撒帐。”
拜堂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一卓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疋回之,谓之答贺。”“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写晁梁娶亲:“四月十三日,姜宅来铺床。那衣饰器皿,床帐鲜明,不必絮聒。晚间,俗忌铺过的新床不教空着,量上了一布袋绿豆压在床上。十五日娶了姜**过门,晁梁听着晁夫人指教,拜天地,吃交巡酒,拜床公床母,坐帐牵红;一一都依俗礼。拜门回来,姜家三顿送饭。”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于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时候。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1],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
“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南北朝时,夫妻对拜固定为婚姻礼仪。唐以前北方地区民间称“交拜礼”,在特设的青庐(饰青布幔的屋子)举行。唐时“拜堂”一词正式出现。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近代多于当日辰、巳、午中的某一个时辰举行。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对拜前设供案,置香烛,陈祖先牌位等。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此,礼生(即婚礼主持人)诵唱:“香烟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新人就位,随礼生诵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仪依序跪拜。在封建社会,新郎新娘先至家庙参拜祖先,之后夫妻行交拜。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
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
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
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
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换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新郎、新娘进门后,有撤谷豆、抱毡等习俗,接着要“拜堂”。古代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红盖头,入洞房时由新郎用秤杆揭开,一说是由婆婆揭开。《醒世姻缘传》说:“新人到了香案前面,狄婆子用箸揭挑了盖头。”《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则此俗唐时已然矣。”
赵翼《咳徐丛考·拜堂》卷三十一:“新婚之三日,妇见舅姑,俗名拜堂。”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说:“妇拜、婿答拜,婿为举蒙头。”
朱轼《仪礼节略》说:“吴东莱婚礼……女辞父母,拜毕,即以帕盖头,升车至夫家。交拜,必姆(婆婆)为去之乃合卺。”
新妇拜堂,上古时仅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辈,自唐开始,则又拜及观礼的宾客,故唐人又有“拜客”之称。宋代出现新人交拜之俗,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温公书仪》中论述新夫妇相拜之礼时说:“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相见交拜,拜致恭宜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宋代新娘拜堂的礼仪十分风行。《东京梦华录》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桌盛一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卡则复换一正回之,谓之答贺。”
宋代拜堂之时,又有“牵巾”之俗。《东京梦华录》载:“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空各出彩段给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纷,女搭干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人房讲拜。”
南宋,拜见舅姑之仪有很大变动。古礼拜舅姑在次日,至唐犹然,北宋时仍沿袭旧制。至南宋则有了变动。(梦粱录)记载拜见舅姑之仪在当晚举行。(翰墨全书)乙集亦载:“文公(家礼》,次日见舅姑,三日见庙。今世俗于妇人门,便拜祖你公姑流失已久。”可见,从南宋开始,民间新妇人门参拜家庙后,即拜见舅姑及诸亲尊长俊以夫妻互拜。此后,“一拜天地祖宗、二拜公婆诸亲、新人互拜”成为后世婚礼中常见的礼俗。明弘治公主婚仪中“公主咐马同拜天地,行八拜礼”。这样,民间的“拜天地”被正式列人了婚礼,成为中国婚姻礼俗的一项重要程式广泛传习下来。
近世拜堂之俗,全国各地风行。有的地方除了拜天地祖宗之外,还兴“拜花烛”、“拜镜台”。拜花烛的仪式是:在大堂中,高烧红烛两支,置于供桌之上,由新郎新娘各拜。还有所谓“坐花烛”,其仪式是摆设桌椅披绣帐,列酒菜于桌上,高烧大红龙凤喜烛一对,新郎坐于正位,面向外;伴郎和新郎的“会友”列坐两旁相伴,等候新娘来临,情形与“高坐”相似。拜镜台一礼,没有文献说明,很难说清其含义。
合卺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后世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宋代并有行“合卺”礼毕,掷盏于床下,使之一仰一覆,表示男俯女仰、阴阳和谐的习俗,带有明显的性象征的意味。还有通过看掷于地上两个杯的俯仰来看日后夫妇是否和谐。有些占卜的意意思,后亦以“合卺”借指成婚。
《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孔颖达疏:“共牢而食者,同食一牲,不异牲也合卺,则不异爵,合卺有合体之义。共牢有同尊卑之义。体合则尊卑同,同尊卑,则相亲而不相离矣。”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
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礼官……命妓女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利意。”
唐朝前期,合卺只是用酒漱口,并非真饮。到唐时,才真正演变为喝酒,还要一饮而尽,这时瓢已改为真正的酒杯,称为“合欢杯”。新婚夫妇要共饮“合欢酒”。盛唐诗人宋之问的诗“莫令银箭晓,为尽合欢杯”,就是描写这种风俗的。
唐朝敦煌,合卺一般喝葡萄酒,还有人在旁唱祝福词:“酒是蒲桃酒,将来上使君,幸垂与饮却,延得万年春。”新娘则回道:“酒是蒲桃酒,先合主人尝,姑娘已不尝,其酒洒南墙。”唐人并用五色绵连系两杯,有的还让 儿童 两人交互捧合欢杯。唐人合卺之仪对宋人产生了直接影响。宋朝以后,世人多不再用早期合香礼中的“四爵两香”,而是用常用酒器代替。宋时,合卺已演变成喝“交杯酒”。
《东京梦华录》载,宋人一般用彩线将两个酒杯连接,新人各饮一盏,称为交杯。饮完之后,将酒杯掷扔床下,如果两个酒杯一仰一合,则认为大吉,众人都来贺喜。喝“交杯酒”的婚俗一直沿用到明清以后,它作为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历代传承下来。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
明代胡应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卺玉杯”时说:“形制奇特,以两杯对峙,中通一道,使酒相过。两杯之间承以威凤,凤立于蹲兽之上。”这段文献中所提到的合卺杯的形状结构,与包山楚墓中所出的这件双联漆杯基本吻合,只是凤鸟双联杯缺一蹲兽而已。因此,这件漆双联杯应是所谓的“合卺杯”。在晋和唐宋文献中,都有关于“合卺杯”的记载,而且认为用合卺杯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礼仪。明清时期还有玉雕合卺杯流传至今。
结婚前怎么祭拜祖先:
1、新人结伴:结婚新人需要在结婚前一期前往祭拜。
2、应备供品:饭一锅、汤一锅、菜十项〈荤、素皆可〉、米酒一瓶。
3、其他物品:碗7个、筷子7双、小酒杯7个、饭匙一支、汤杓一支、亦可再备一小酒壶,将米酒倒入小酒壶中比较好斟酒。
4、应备金纸:刈金6支〈或6只〉。除夕日加倍用12支〈或12只〉。《环保金纸一小叠用红纸困住算一只》金纸请购买,贴真正锡箔纸做成的刈金,才算真钱,祖先才能使用
5、另安神位当天、入宅安祖先牌位时也须要用汤圆拜祖先。(共须买二斤汤圆)。
6、又冬至早上只拜一锅清汤圆即可(一斤汤圆),不须准备饭菜,亦不必烧金纸。(因为一般习俗冬至当天会搓汤圆,故一并祭祖。而冬至当天神明也要拜三碗汤圆(约一斤汤圆)。)(故共须买二斤汤圆)。
7、神桌的下桌是拜神明专用的。拜祖先,须另外准备一张桌子拜祖先。
祭拜祖先有什么礼仪流程:
将桌子摆开,小酒杯与筷子一对一的摆好,碗叠好。摆上饭、菜、汤、金纸、米酒。
先由家长点一尺六寸长的香三柱,向家中的主神禀报:今天是什么日子,弟子已准备好饭菜、金纸,恭请家中主神作主,让家未住在家中之祖先回来吃饭。若有认识的“倒房”祖先,亦可请家中主神作主,让其进屋内吃饭。但吃饱饭后须请“倒房”祖先离开,回去他原来住的地方。当然,能不请“倒房”祖先进来吃饭是最好的。如果“倒房”祖先名讳已写入祖先牌位内片,当初请祖先灵时有请进来,拜拜时则无须再请,因为他已经住在家中的祖先牌位内。
再来,家中每人点一尺三寸长的香三柱《若家中成员甚多,家长点三柱香,其余每人点一柱香即可》,由家长先向祖先牌位拜拜,并报出自己的姓名《知道自己的代数,亦可报“代数、姓名。如:25世孙、某某某》。面向家中祖先牌位说:『XX家列祖列宗好,我是第几世孙、某某某,今天是什么日子,阳上子孙敬备饭菜请列祖列宗吃饭。』接着众人可一起拜,并各自报名,请列祖列宗吃饭。可请祖先保佑:助阳上子孙开枝散叶、鸿图大展、得以光宗耀祖。
插香后,斟第一次酒。约待30分钟或燃半香后,点第二次香由一人代表点三柱香即可,斟第二次酒。再过30分钟或燃半香后,取圣杯问祖先吃饱否,吃饱请应一圣杯(不掷杯问也可以;其实约吃了1小时,早已吃饱。)。若有回应一圣杯后,点第三次香由一人代表点三柱香即可>,再斟第三次酒后,即可烧金纸。烧完金纸就可收拾供品。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男女婚姻乃承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
古人视婚姻为契合“天地之道”的“人伦之本”。因此结婚要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
拜天地的目的是把天地作为自己的证婚人,发誓对对方的终身负责,让天地神明作证,监督自己的行为,如有违背,将受到神明的惩罚。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记载:“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
宋孙觉《春秋经解》:“独阳不生,独阴不成。故有天则有地,有日则有月,男女之义,婚姻之礼,天地之道,人伦之本也”;
在儒家看来,有天地阴阳,才有男女婚姻;有男女婚姻,才有父子才有君臣,即伦常礼义、社会组织都基于婚姻。
婚姻是人类繁衍的需要,也是人对神,对天地,对父母,对有情人的承诺,东西方婚礼的习俗和礼仪都是这种神圣意义的体现。
而婚姻的过程中,要求男女忠贞,无论贫穷,疾病,灾祸,生死不能抛弃和背叛,都要信守对神的誓言,互敬互补,互爱互助,相扶终老,兑现自己的承诺。
然而,现代人的婚姻观与古人的婚姻观已经大相径庭,结婚、离婚的随意性导致80后离婚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
从表层来看,对家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尤其是给下一代留下了难以弥补的伤害。
从另一层面来看,离婚不信守天道,不兑现诺言,说严重一点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观念。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观念,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抛弃和背叛誓约是会遭到报应的。
现代人摒弃变异了的思想观念,回归传统,才是真正的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才会得到福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