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对联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喜联代表着吉祥如意,寓意了新人美好的'祝福。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农村结婚时贴在大门的对联,欢迎阅读参考~
上联:联谊攀亲,何必求门当户对
下联:择郎嫁女,只须要志同道合
横批:春华秋实
上联:此去有家,公婆同样知冷热
下联:思乡常记,父母永远不炎凉
横批:喜上眉梢
上联:一儿冠笄出绣阁
下联:半子登门伴华堂
横批:喜气满门
上联:厨内精心调五味
下联:堂前聚首会百朋
横批:同喜同乐
上联:嫁女喜逢良好日
下联:送亲正遇吉祥年
横批:佳音频传
上联:嫁女婚男处处从简
下联:移风易俗事事当先
横批:新事新办
上联:绣阁女红止今日
下联:厨司妇道始明朝
横批:之子于归
上联:绣阁昔曾传跨凤
下联:德门今喜近乘龙
横批:珠联璧合
上联:良宵莺笙伴凤语
下联:早春鸳锦映红妆
横批:之子于归
上联:金秋玉满飞来喜
下联:大家闺秀得郎君
横批:百年好合
上联:紫箫吹月翔丹凤;
下联:翠袖临风舞彩鸾。
上联:芝兰茂千载;
下联:琴瑟乐百年。
上联:映日红莲开并蒂;
下联:同心伴侣喜双飞。
上联:银镜台前人似玉;
下联:金莺枕侧语如花。
上联:一世良缘同地久;
下联:百年佳偶共天长。
上联:一岭桃花红锦绣;
下联:万盏银灯引玉人。
上联:一对璧人留小影;
下联:无双国士缔良缘。
上联:绣阁昔曾传跨凤;
下联:德门今喜近乘龙。
上联:祥云绕屋宇;
下联:喜气盈门庭。
上联:香掩芙蓉帐;
下联:烛辉锦绣帏。
姑娘出嫁女方婚礼程序
姑娘出嫁女方婚礼程序,身为一个女孩子想必最为激动和最为幸福的一件事就是出嫁,女生在出嫁当天,因为婚礼的流程比较多,我们在结婚时候也是要好好规划一番的。以下分享姑娘出嫁女方婚礼程序。
姑娘出嫁女方婚礼程序1一、姑娘出嫁女方婚礼程序
1、贴喜字
在出嫁当天或出嫁前一天,在家里的门窗上、小区里贴上喜字和对联,凸显结婚的喜庆气氛。
2、新娘化妆
新娘早起,化妆师给新娘化妆、做造型。如果接亲时候是穿秀禾服那么就是中式妆容,如果是轻婚纱的话,那么妆容就要时尚靓丽一些。此时新娘的伴娘们也应该化好淡妆,穿上小礼服并且将新娘婚鞋藏起来。
3、等新郎来接亲
等新娘化好妆,整理好服饰后,新郎和伴郎团大概也就到了。此时伴娘们要齐心协力堵门,并且新郎出于礼貌需要给女方家堵门的人红包。
4、玩接亲游戏
当新郎进入家中,需经过堵门、求婚等环节。一般堵门是迎亲中对新郎的最大考验。而成功进门后,第一件事就是手捧鲜花,来个干净漂亮的单膝跪地,向新娘求婚。
5、改口敬茶
游戏结束,新娘答应嫁给新郎之后,就需要到大堂给父母敬茶。敬茶顺序为先敬父母,后敬爷爷奶奶。
6、新娘出门
最后就是由女性长辈撑红伞护着新娘走到礼车,让新娘随着接亲人员到男方家,意思是祝愿新娘婚后幸福美满,开枝散叶。不同地区的出门习俗不同,具体按照自己当地的习俗来。
二、女孩出嫁结婚当天禁忌
1、出嫁时间是有禁忌的,不是每个日子都适合结婚,因为结婚要选择吉日,代表着结婚之后能幸福美满,还有每年3月6月7月不适合举办婚礼,因为在我们中国这些时间属于鬼节。
2、出嫁时候一些细节部分要注意,要看一下所在当地有没有什么风俗传统习惯,有些地方说女儿出嫁当天不可以上扇子,代表着散的意思,这结婚还没开始呢家庭就散了,寓意不是很好。
3、结婚之前女方家里要贴上喜字,代表红红火火,是父母对子女的一份牵挂,一份祝福,希望孩子嫁人之后幸福美满。
4、在一些地方女孩子出嫁时不可以回头,如果回头的话代表结婚之后生活不会幸福,当然这些都是风俗传统。
姑娘出嫁女方婚礼程序2一、女方嫁女儿的流程
1、准备
新娘有伴娘陪伴化好妆,新郎起床准备好几个红包,和伴郎接头,扎花车。车队出发去迎接新娘,车队一般是摄像车在头或者尾,自由切换,接着是花车再到车队。车队到达了新娘家,一般伴娘都会故意刁难新郎,所以新郎要把准备好的红包给予,表示感谢。接着新郎拜见岳父岳母,收个大红包,然后新人以及伴郎伴娘一起吃饺子等。
2、到达男方家
车队迎亲回到男方家,新娘需要通过跨火盆进入男方家,如果楼层不高需要新郎抱上楼,然后拜天地,敬父母茶水。之后一家拍摄等,过个30-50分钟再一同前往酒店。
3、到达酒店
新娘挽着新郎一起出差,现场可以各种轰炸,放气球,吹口哨,拉花等。
4、婚礼仪式
在司仪的主持下,完成互换戒指,交杯酒、倒酒、切蛋糕、敬父母茶水等等仪式。
5、婚宴
在喜帖上的时间需要填写早一点,因为避免婚礼开始时候,有宾客缺席,然后婚宴开始后,新郎新娘需要逐桌敬酒。
6、结束
较后是晚上需要闹洞房,伴娘伴娘累了一天可是会在这个时候好好的报复你哦!较后欢送宾客们。
二、现代嫁女的流程
举聘(送聘)男方:
男方送聘一共分成4个红包:即
1、聘金;
2、礼饼仪;
3、六礼仪;
4、头甜尾甜。
1、聘金
聘金装入红包后,外面要用红缎子包好,叫红缎包聘;
2、礼饼仪
礼饼仪则用于送女方亲友的喜糖喜饼,按女方亲友份数折算为金额,装入一独立红包;
3、六礼仪
六礼仪则为开门仪、福肉仪(洗屎包)、发包仪、冠仪(上轿嫁衣)、履仪(上轿鞋)、修容仪。六礼仪装为一个大红包;
4、头甜尾甜
旧时头甜为茶包(饮茶时用以送茶的饼食)2个,尾甜为1包豆条1包饼干。现可用1红包代替,写明“头甜尾甜”。女方只能收三份之一,三分之二归回男方,以示尊重,以示双方都甜。
5、除上述4个大红包之外,聘礼还须:“如意”1支(放于聘金之上),大吉2对,福圆(桂圆)12粒,发饼(酒饼)6粒,金器若干。
女方:
男方来举聘时,女方家必须:
1、应请吃甜面蛋(给女婿的应有两个蛋,吃一个,另一个剔为两半和一点面留下来);
2、应请吃落汤钱;
3、收聘礼(头甜尾甜应收剩三分之二,两对大吉收起一对换一对下去,仍为两对带回去);
4、腰肚1个。内装草头1对、如意1支、福圆(龙眼干)12粒、发饼6粒、银元几对、荷包1个(荷包内放有5色种籽1包、顺治钱2个、如意1支、仙草1对、福圆1对、发饼1对);
5、大件物品(如有大件物品可先拿到男方家);
6、煤油灯1对;
7、口壶1对;
8、毛巾2条;
9、全猪心肝1付,煮了女儿吃一点,余女婿带回去吃(可用红包代替);
10、鸳鸯香蕉1梳;
11、开门钱一份,用1红包回;
12、再用1红包钱代替其余回礼(可用660元代表六六大顺)。
是日双方开始发帖。
回去后,“草头”放于新房橱顶,“大吉”“鸳鸯香蕉”放好,女婿煮猪心吃,余留安床时用。
姑娘出嫁女方婚礼程序3女方出阁仪式流程
1、提前布置好家里,门窗贴上大红喜字,对联,气球等等。
2、准备茶具,因为到时候新人们需要给父母敬茶并改口称呼,也就是改口茶。
3、提前烧好花生红枣莲子汤,新人出门是要吃的,寓意着早生贵子。
4、接下来就是等待新郎上门接亲,接下来就是到堵门环节了,会有各种有趣的游戏整着新郎(堵门游戏是需要伴娘们和新娘们提前准备的)如果新郎没通关,就需要拿出堵门红包来“求饶”。当然这个堵门环节各位伴娘们需要控制好时间,一般在一个小时,不能太过于长,免得耽误后续婚礼的进行。
5、游戏结束之后就是改口敬茶了,新娘答应嫁给新郎之后,就需要到大堂给父母敬茶。敬茶顺序为先敬父母,后敬爷奶。
6、接下来就是新娘出门了,出门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讲究也不同,一般是需要新郎背新娘出门,或者是新娘的舅舅或者兄弟,具体根据大家的当地习俗来。
女方出嫁大门经典对联
1刻竟珍爱方寸地,细心栽培栋梁材。
2云汉桥成牛女渡,春台箫引凤凰飞。
3携手同心描彩凤,并肩合力育新苗。
4柳叶映眉妆镜晓,桃花照面洞房春。
5诗题红叶心花放,玉种蓝田困实香。
6夺取中心新据点,开展全面大进军。
7玉种兰田千秋庆,丝牵绣暮百载缘。
8鸳鸯比翼新婚乐,龙凤呈祥花烛辉。
9、良宵莺笙伴凤语;早春鸳锦映红妆。横批:之子于归
10、金秋玉满飞来喜;大家闺秀得郎君。横批:百年好合
11、绣阁女红止今日;厨司妇道始明朝。横批:之子于归
12、绣阁昔曾传跨凤;德门今喜近乘龙。横批:珠联璧合
13、联谊攀亲,何必求门当户对;择郎嫁女,只须要志同道合。横批:春华秋实
14、此去有家,公婆同样知冷热;思乡常记,父母永远不炎凉。横批:喜上眉梢
孔维新是《美好的日子》这部剧中的人物,在《美好的日子》大结局中,对于孔维新是否死亡其实一直都没有明说,只是比较隐晦的说了出来。
在齐向前九十二岁生日时,齐自强当时说了句:”自从姐夫走后,老爸就很少再提到高铁,我知道提到他就会很难过……“
因此,在这部剧的大结局中,并未说明孔维新是否死亡,而是采取开放式的结局,让观众们自己去猜测。
一、知识的领导者—孔维新
孔维新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想要出国留学的话,是非常困难的,即便孔维新当时出国之前遭到不少人的质疑,甚至因为出国,导致和刚结婚的妻子不得不分离。
好在齐奋斗一直都在支持孔维新,并且鼓励孔维新出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孔维新坚定了自身的信念,勇敢的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
等到孔维新回国之后,便一心扑在了工作上,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研究高铁上面。等到高铁试运行成功之后,孔维新便做好了一桌子的饭菜想要给自己的妻子齐奋斗一个惊喜。
并且还和妻子许诺只要机车成功之后,便会将两人缺失的时间都补回来,退休后带着妻子坐高铁去想要去的地方。也因为这两人,才让我们看到了孔维新和齐奋斗之间的坚贞不渝的爱情,让人很感动!
二、孔维新带来的先进技术化解了和齐向前之间的矛盾
在《美好的日子》大结局的最后,齐向前在九十二岁生日的当天,坐上了他一直以来都挂在嘴边的“电力机车”,也就是高铁。
对于齐向前来说,或许一开始孔维新的出国留学,让这位老兵难以理解,甚至无情的想要拆散自己的女儿和孔维新。
但是,在齐奋斗的坚持以及孔维新的努力下,最终为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让高铁不再只是梦想,同时也化解了齐向前和孔维新之间的矛盾。
三、这部剧带来的奋斗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美好的日子》这部剧讲述了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的历史,同时也因为故事中的人物,为了理想 努力奋斗,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感染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不管孔维新最后的结局到底是什么,他的这种坚定信念,顽强拼搏,为了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是永远都会传承下去的。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梁实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梁实秋和梁秋实是一个人吗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梁实秋简介梁实秋简介是什么
1、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2、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己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己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抗战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生平概况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梁实秋先生在台湾
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他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年,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生平简介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我精心为你整理了梁实秋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1、美满的婚姻
原配夫人程季淑(1901年——1974年4月30日),祖籍安徽绩溪,1927年2月与梁实秋结婚。育有三女一子,长女梁文茜;次女(夭折);长子梁文骐;四女梁文蔷。
程季淑出身名门,她的祖父曾官至直隶省大名府知府,父亲是家中长子,在北京经营笔墨店。1921年冬,梁实秋与程季淑初次约会。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已深深为对方吸引,北平的一些优雅场所几乎都印下了两人的足迹。1923年,梁实秋结束了8年的清华生活,按照学校的要求打点行李准备赴美留学。
1927年2月11日,学成回国的梁实秋与程季淑在北京南河沿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
1937年7月28日,北平陷落,梁实秋觉得自己早先的政论很可能招致灾祸,而且有朋友暗示他已经上了日军的“黑名单”,上上之策是逃离北平。可岳母已是年老体衰,不堪奔波之苦。他和程季淑权衡几日,决定他一人先走,待局势稍缓,再作打算。1943年春天,程季淑的母亲病故,当她和孩子们带着大堆行李站在梁实秋面前时,程季淑时年43岁,眼角已见皱纹,耳旁已有白发。梁实秋既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热忱为国事奔走,又不忘著译耕耘,眉宇间也露沧桑。
1974年,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幸福地安度晚年,然而,4月30日,梁实秋和妻子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落在程季淑身上。她因伤势过重,离开人世。老伴的死,对梁实秋是个沉重打击,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最新版《槐园梦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
2、古稀突发忘年恋
续弦韩菁清(1931-1994),生于1931年10月,父亲是一位巨贾,后移居上海。7岁时,她便在上海的儿童歌唱比赛中一举夺魁,14岁荣登“歌星皇后”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的新星。1949年,韩菁清随父去了香港。她自编、自演、自唱、自己制片的《我的爱人就是你》使她获得了金马奖的优秀演员奖。
71岁的梁实秋在妻子故去半年后应邀来台,于偶然中认识小他28岁的韩菁清。见面第二天,他就按她头天提供的住址,
梁实秋的散文特色
梁实秋散文在台港及海外文学界影响颇大,近些年在国内也备受欢迎。接下来我搜集了梁实秋的散文特色,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他最看不惯的是官场。在《握手》中,他描写了种种握手的场面,其中给人印象尤深的`是,他以厌恶的情绪描绘了那种“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的姿态:这种人“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即使你主动伸出手,“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让人没趣。凡官场人物的形形色色,梁实秋历来憎恶有加,对那种自称“公仆”者流,借握手这样一个小题目,他也毫不客气地奚落一通。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
在《汽车》中,他对势利的世风多有嘲讪,对那种以是否拥有汽车来划分等级的社会现象他很不以为然。在讲到了许多女子以对方是否拥有汽车作为择偶的基本条件时,他写道:“为了汽车而牺牲其他条件,也是值得的交易。至于婚姻的对方是怎样的一块材料,那是次要的事,一个丈夫顶多重到二百磅,一辆汽车可以重到一吨,小疵大醇,轻重若判。”出语谐趣,分明有弦外之音。对那些在婚姻条件问题上本末倒置的女子,是善意的告诫。
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法、声调辞藻的特点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话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白话;他的散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文调洁雅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显然又受到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由于梁实秋学贯中西,能够博才众取,因此,他的散文在内容上往往也是谈古说今,中外逢源,随手引征,文才斐然,具有一种包容性。他的广征博引,往往信手拈来,与通篇文章浑然融成一片,显得妥帖自然,了无痕迹。容并蓄上。
三、梁实秋散文的闲适与幽默
这是梁实秋散文的又一突出特点。梁实秋的散文起笔很早,但真正奠定他散文家地位的,是他入蜀以后的《雅舍小品》,因此,《雅舍小品》中体现出的闲适与幽默就代表了他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风格。梁实秋之所以追求这样一种风格,与他的思想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雅舍小品》中梁实秋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闲适的幽默,作者在此类幽默中,闲庭信步,在独抒胸臆中来段幽默,天马行空中显露其修养。如雅舍中的一系列散文中,作者把一些生活琐事写得有生有色,趣味无穷,把一所破房写成了人人想参观的雅舍,在幽默中显露其深厚的语言的叙述能力。
四、个性鲜明,倡导真诚
看梁实秋的散文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他沉稳、朗健、通达的性格酿成了他散文的凝练、雅洁、韵味浓郁的风格;正是由于他丰富广泛的阅世和幽默风趣的脾性又使他的散文在稳达健朗中透出了几分老辣深刻和机智俏皮;正是由于他率直的为人,使他的散文总是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不矫揉造作,议论也是快言快语,绝不吞吞吐吐。梁实秋以学者的睿智,作家的灵感,大笔抒怀,直面人生,在散文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分个性,一分真诚,这就使他的散文具有了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细细品味梁实秋的散文,无一不浸透着作者的那份真诚与个性,因此,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他散文中充满的那种鲜活灵动的气息。
简单介绍一下梁实秋的生平
他是翻译家,自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持续了长达40年。到70年代,梁实秋才完成了对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共计剧本37册,诗3册。
他是学者,少时在清华大学求学八年,后远走重洋,取得了哈佛大学文学硕士的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中国海洋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任教。
他是文学批评家,曾因“文学有没有阶级性”观点不同和鲁迅掀起骂战,被鲁迅称作“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扩展资料
经典语录
1、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雅舍小品·送别》
2、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时间与生命》
3、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雅舍小品》
4、禅家形容人之开悟的三阶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还是山、水还是水。——《雅舍小品》
5、“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雅舍谈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