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有言,夫哀莫过于心死。而比心死还要悲哀的,是心死了一半。
东野圭吾《秘密》便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我甚至觉得,这是东野圭吾最残忍的小说,与这本书比起来,不管是《白夜行》的唐泽雪穗还是《幻夜》的新海美冬,她们的悲伤痛苦都可以转化成残忍,用这把利刃去伤害这个不公的世界,她们的复仇都显得有因有果,而《秘密》中,悲伤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答案,这就让人很无奈。
这篇小说的情节不算复杂。
四十岁的平介过着平淡的生活,直到一天,妻子直子和女儿藻奈美在旅途中遇到车祸,大巴翻下山崖,直子身负重伤最终去世,而藻奈美被母亲紧紧抱着而逃过身体重伤,陷入昏迷。
但是,当女儿藻奈美醒来后,却一直在说着妻子直子的话语,直子的灵魂住到了本该沉睡不醒的女儿藻奈美的身体里。
平介深深爱着妻子,他没有取下结婚戒指,而有着藻奈美身体的直子也默契地把婚戒缝进了小熊挂饰中,天天不离身。平介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失去直子,心理得到了些许安慰,但这个人,到底是妻子,还是女儿?他们以后的生活,又该如何相处……
一开始,他们试着在外是父女,在家是夫妻,直子也努力学着六年级女儿的言行并努力学习。随着时间的流逝,直子在逐渐适应这具身体后,思想发生了变化——她要完成藻奈美的理想,即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在直子上了高中后,平介察觉到直子的变化,她和在学校网球部认识的男生交往,令平介痛苦不已,他觉得自己正在逐渐失去直子,痛苦之下他偷看了直子的日记,甚至在房间安装窃听器。而直子和男同学在圣诞节前夜约会这件事让平介彻底愤怒了,他无法相信妻子所说的只是朋友关系,他粗暴地打破了他们的约会。
直子和平介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他们在回避的问题,由于此次不可调节的矛盾,这个矛盾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时刻。
看着从未试图背叛自己的丈夫,直子陷入了迷茫,她已不再流泪,而是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她也深爱着丈夫,也正因为如此,她需要思考如何拯救他。然而一切都是无解,不管用何种方式,作为夫妻或父女,他们都不能完全适应,而有名无实的夫妻关系也让他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悲哀。
与此同时,随着平介对逝世的肇事司机的调查,知道了他玩命上班是为了寄钱给远方的前妻和儿子,但那个男孩文也,并不是司机的亲生儿子。司机的前妻在和平介见面时,说了司机生前说过的一句话“爱一个人,就是要让他幸福,不管他是不是我的孩子。”
这句话点醒了平介,他终于愿意放手,让直子作为女儿藻奈美生活。而奇迹也在这一瞬间发生——藻奈美的灵魂回来了,她困惑不解地问平介为何会在此地,平介在兴奋和担忧中接受了“藻奈美的身心已经回来”这个事情。
从此以后,藻奈美和直子的灵魂通过睡眠时不时地转换,但直子存在的时间越来越短,最终的那一天,直子要求平介带她去他们第一次约会的山下公园,在那里,直子慢慢合上眼——藻奈美回来了,而直子彻底消失了。
书页翻过去,已是八年后,藻奈美和文也的婚礼当日。平介在婚礼前去了一趟钟表店,却被店主无意间透露了一个无法理解的消息:藻奈美前几天带着直子的婚戒来过这里,要求用母亲的婚戒重塑自己的婚戒。女儿怎么会知道那枚缝在小熊挂饰中的婚戒?那不是他和直子之间的秘密吗?
一瞬间,平介突然醒悟过来这个惊天的秘密:她自始自终都是直子!在山下公园嚎啕大哭的藻奈美,其实是在哭她自己的离去啊。
平介痛苦地冲进了婚礼的新娘更衣室,当和身穿洁白婚纱的“女儿”四目相对的一瞬间,他们都明白了这个秘密。平介忽然意识到,只要她不承认,她就一直是藻奈美,命运又能怎么样呢?她叫他爸爸,感谢他这么多年的照顾。这一次,她真的要离开他了。
平介接受了命运,为了守护他们之间的秘密,他什么都没有说。但看着年轻的文也,平介还是没忍住揪心的疼痛,他注视着这个即将要带走直子的男人说,我要揍你两拳,一拳是因为你抢走我的女儿,另一拳,是为了另一个人。
“平介握紧了拳头,但是,在出拳之前早已热泪盈眶。他跌坐在地上,用手捂着脸,声嘶力竭的哭了起来……”这是小说戛然而止的结尾,我也在读到这里时泪流满面。
这真是东野圭吾最残忍的小说,残忍到没有复仇的机会。我在读到一半的时候觉得直子自私,不够为平介考虑,但全文看完后觉得直子的做法恰是深爱平介的表现,她对自己,有多么残忍啊,也只有爱,才会使她作出这样的决定,为了拯救平介,选择了让曾经的自己死去。
《秘密》这部小说写于1998年,东野本人与结婚14年的妻子离婚。想必是对了婚姻和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爱”也有了别样的体会,“爱一个人,就要让他幸福。”借书中人所言,东野说出了自己对极致的爱的理解——有时候,放手也是深爱的一种。
这是有别于日本传统的理解,死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啊,但生是不容易的,可是为了爱,一定要生存下去,这就是生的悲哀,也是爱的超脱。
什么是悲剧,这就是悲剧,对于平介,老天让他在失而复得之后又再一次完全的失去一切。曾经两个人坚守的秘密,以后要他一个人埋藏心底,直至生命的尽头。相爱的两个人带着各自的秘密不得不分开。
曾经以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而你不知道我爱你。现在发现最远的距离是你知道你是你,但是不让我知道你是你,我也知道你是你,你不知道我已经知道你是你,而我不能让你知道我已经知道你是你!
一切都结束了,小说到这里已经写完了,但是想一想,平介之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如果说生离死别之后,活下来的人是最苦的,那么可以说在这样的结局之后,知晓一切却不能说的人是最苦的。如果说之前的秘密是两个人在共同守护,喜乐悲欢可以有两个人一起分享。而在这之后,平介将独自一个人把这个秘密带进坟墓,无人诉说,无人理解,无人安慰。
他能接受自己的妻子变成别人的妻子吗?
他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吗?
他能在之后“女儿”和女婿回娘家的时候心无涟漪地面对他们吗?
好苦,实在是好苦。
不得不感叹东野圭吾的写作能力,让我们作为读者会为了小说里虚拟角色的命运牵肠挂肚。
柏拉图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硬生生砸碎给你看,东野圭吾做到了,我相信每个读完这部小说的人内心都会难以平静,这部小说带给我的震撼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如果可以的话,我情愿自己没有看过这部小说。
———————————————————————
合页而思:
如果,你是平介,女儿的身体的里住着逝去妻子的灵魂,想一想,你之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
欢迎来到评论区,告诉我你的答案。
金韵蓉:我觉得第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前任的孩子,我们有一点点既期待又怕被伤害。我如果管他别人会觉得我是后妈,我如果不管他,别人又觉得我不重视这个孩子。所以我觉得怎么样去拿捏到你自己的心理的强度是很重要的,你不要故意地去打你自己的孩子,去惯前一任的这个孩子,这个中间要拿捏得很好。
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心理的动机,一定要明白,但凡一个女人跟一个男人结婚,有一个前妻的孩子的时候,我们会以为我们是弱势。其实不是,那个孩子其实才是怕得要死的一个孩子,就我爸跟我妈离婚了,然后现在我爸娶了一个新妈回来。其实这个孩子怕得要死,因为我不知道我新妈会不会爱我,因为我妈已经离开了,所以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爱我,所以其实他才是那个怕得要死的。所以还有可能表现出特别叛逆,他有可能表现出特别胆小,他有可能变得很忧郁,但一定要理解,他才是需要被帮助的那个人。
所以如果一个成年的女人,你能够理解这一点,你就知道你怎么样能够很好地去对待他,而不是对着干。现在有很多女孩会认为,他就是故意的,他不喜欢我所以他就找各种麻烦,他就变成对立,其实他才是一个怕得要死的孩子。
樊登:我见过很多,甚至还有人因为这个事再离婚,就是觉得搞不到一块儿,处理不好。
金韵蓉:因为你把他变成了“我跟他俩个在跟我先生争宠”。其实不是,他其实不在乎他爸怎么样,他特别在乎我怎么对他。如果你知道你有这个能力,你如此强的一个能力能够帮助一个孩子,那我觉得女人的母性会出来的,我觉得男人也一样。
樊登:您讲的这几条归根到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自己的价值感都要调高,你得知道自己很重要,很有能力,你要能做一些事。
金韵蓉:而且你会发现我一直要打掉一个东西,就叫作受害者情结。我们特别容易在各种关系当中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樊登:我惨了。
金韵蓉:对,我最惨。实际上我们常常是加害者,所以把受害者情结打掉,当我不是受害者的时候,我脸上的幸福感洋溢的时候,谁能动我?我真的觉得一个人的气势很重要。
樊登:我遇到夫妻俩闹离婚的时候,女孩一开始说好,那就离婚,一人分一半。后来又生气了说“不行,我要再多分一点”,那男的说“行,给你”。最后说“都给我”,那男的说“行,那我净身出户”。男的决定净身出户,这女孩觉得还是受伤。
金韵蓉:因为我宁愿你跟我打孩子的监护权官司,或我宁愿你跟我打这个钱的官司,因为代表我还有价值。你什么都给我了,意思就说我就像瘟疫一样。完了,觉得被羞辱,你为了离开都答应了。
樊登:这种感觉更羞辱?
金韵蓉:对,你为了离开我,你连钱你都不要了,那你说我是一个多被羞辱的人。
樊登:她最后就说她老公疯了。
金韵蓉:我觉得她是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价值,她被羞辱了。所以如果你要去羞辱一个人,你就离婚的时候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你跟我离婚就行。我的天,那个人所有的价值都被摧毁掉了,你不觉得吗?
樊登:我们作为一个直男,我还觉得这样挺仗义的。一般我觉得这样的男的你看,有气魄,多好。
金韵蓉:对女人来讲我会觉得你真的,你什么都不要了,只要离开我,我的天,这超羞辱的。
樊登:我这个脑洞穿过去了,要不然一直穿不过去。
金韵蓉:你看男女有别吧?
樊登:真的是想法不一样。
金韵蓉:不一样。
樊登:还有一章我觉得很有价值的,就在于如果已经有了裂痕,大家决定要在一起生活,那我还能不能再相信他?我怎么才能够回到最早的那个感觉?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金韵蓉:对,其实你觉不觉得我这本书特别大胆,我把在婚姻当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我都摆在你面前,告诉你。
樊登:您算是活开了。
金韵蓉:我活开了。
樊登:对,活开了。
金韵蓉:实际上如果说已经有裂痕了,你不能够去期望说我们两个还回到跟从前一样,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我觉得如果我决定,我们两个再试试看,你一定得把这个标准做一个修正。你得识时务,你得知道我们两个的重修旧好,我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你先设定一个更务实的标准,你达到了这个标准以后,你再一步一步一步地往上走,一定要记得你破坏一个东西特别容易。
但你重新要建立起一个东西的时候,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跟信任。因为我们两个都决定回来,你就要看见我们都决定回来后面的那个心理,而不是看见我们回来以后,遇到这些问题怎么解决,你如果能够相信我们都愿意回来,那个积极的能量就会出来。
樊登:用希望来引导,用目的来引导。
金韵蓉:对,然后一点一点地修复。不要期望太高,因为我们不太可能回到完全没有芥蒂的状态。不可能,他需要时间,给他时间,有很多很多的耐心,但你背后的动力就是,我们都回来了。
樊登:有的人就是爱翻旧账,他就是觉得我受了伤害,我到现在其实还气不平。一遇到情况一发作就把当年你看你当年对不起我,你现在向我道歉又回来了这种。
金韵蓉:这个真的是自己要改掉的一个坏习惯,因为如果你不改掉这个坏习惯,你任由这个坏习惯继续下去,那受伤的只有你自己。
樊登:其实在你不断地理论这件事的时候,这就是在分清对错,老想说那件事,你得跟我承认你错了。
金韵蓉:对,所以其实我觉得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试图要让读者感受到一件事情就是我做了决定,我承担所有的责任;我做了选择,我承担所有的责任;我决定离开,我承担离开的结果;我决定留下来,我承担留下来的结果。
但现在我们不是,我决定离开,这都是你的错;我决定留下来,你得好好地修补关系;我决定回家当家庭妇女,照顾我的孩子,你看都你害得;我决定在外面工作,你看我累得半死,你看就是你不会挣钱。所有的我做决定,然后你承担结果,你负责,那你的关系绝对会不好。
樊登:这是一个基本逻辑。
金韵蓉:对,但如果说我做的选择,我做的决定,我自己承担这个决定所带来的结果,你会变成一个超强的人。我能不能夸一下我自己,很多人都觉得我先生是一个特别威武的人,但我先生都跟人家讲说,你别看金老师这么温柔,其实她是一个特别强的女人,因为我先生特别清楚地知道他动不了我。
樊登:什么叫动不了你?
金韵蓉:所谓的动不了不是说打我,动不了我的意思就是说,我做了决定,我承担我做的这个决定的结果。所以我不留线头给你,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木偶一样,我这边有一根线,可以扯一下。我先生扯这边,我这个手就抬起来了,他扯这条线,我腿就抬起来,我就被他制约了。
樊登:他制约不了你。
金韵蓉:他制约不了我,这才是最强的人。你不用每天哇哇哇凶成那个样子,你也不用告诉他你多本事。不用,你就温温柔柔的、安安静静的,但他知道他制约不了你,你不觉得是最强的人吗?
樊登:这很酷。
金韵蓉:特酷,所以我每次在上课的时候,我都掏心扒肺地告诉我的学生,这些女孩子们,这才是一个女人该活出的样子。
樊登:不会缺少一点小鸟依人的感觉吗?
金韵蓉:我超小鸟依人,我多么贤惠。
樊登:就表面上是可以做到小鸟依人的。
金韵蓉:不是表面的,我是真的小鸟依人。我是真的是很贤惠的,但是那个贤惠不是菟丝花,不是攀附在男人身上的。
樊登: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
金韵蓉:对,我不在情绪上面恐吓你。我觉得,一个男人如果你娶到了一个太太,你太太总是在情绪上面恐吓你、裹挟你,我觉得你要跑得很远,特别不想跟她在一块儿。但如果我不用我的情绪来恐吓你,但是我愿意跟你待在一起,那你多迷人,不是吗?在这本书里头我一直试图要说的就是这个。
樊登:女人要学会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
金韵蓉:绝对是。
樊登:而不是把所有的责任、结果都推卸给别人。
金韵蓉:对,就是我负责选择,然后我选择以后你负责承担结果,这就糟了。
樊登:正确的方法是你选择了,你承担结果,愿赌服输,买定离手。
金韵蓉:因为我总说,没有人拿着刀架着你的脖子让你做这个选择。你在自由意志之下衡量各种情况做的选择,所以你当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樊登:您说的这些话在我们的书友,现在安安静静听书的时候,他们都能理解,都能接受,都觉得说的好有道理,还有人热泪盈眶。但是情绪一崩溃就完了,这情绪一旦一崩溃,他就觉得什么都是骗人的。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容易崩溃呢?
金韵蓉:这是情绪管理能力。所以我在书里有一章讲到女人的自我成长,特别提到了情绪管理的方式。比方说你有一个三秒钟的中断,就像我问我自己:金韵蓉你在跟谁沟通?我只要问我自己这么一句话,情况马上会改变。我身边有好多好多的女同事都会这一招,你只要学会这个样子,哪怕停顿只有三秒钟,你就把这个节奏给打断了,打不断的原因是我这个气,一步接着一步来。
樊登:一浪一浪。
金韵蓉:对,一浪,但你只要打断三秒钟,那个浪就断了。所以你就可以更安静地去做选择,这个需要练习,不是说你读完一本书或者是听完一场演讲你就会了。但是如果你知道这是一个方法,你一点一点一点地去成长,我也不是一生下来我就懂这些,我真的是跌倒了再站起来打,在一直累积的一些生活的经验,所以你需要情绪管理。
樊登:所以也要为自己的过去的练习和经验负责,就是因为你过去缺乏练习,或者缺乏这方面的探索和经验。你现在承受这个崩溃的结果,经常会崩溃的结果,你应该接受,然后知道自己开始练习才好。
金韵蓉:对,当你决定要练习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疗愈就已经开始了。
樊登:我最近特别喜欢引用的就是,有人说养成一个习惯到底需要多少天?过去有很多人说21天。问哪儿写的,谁告诉你21天?没人查得出来。比如说,你养成一个拿手摸火炉子,不要摸火炉子的习惯,一百毫秒就养成了。所以我经常会提醒我们的书友,就是如果你真的想改变的话,可能就是听这一本书,这一个改变的发端,就已经植入在你脑海当中。
金韵蓉:没错,所以我刚刚说的当你决定了,你理解了你需要改变的时候,其实已经在那条路上了。
樊登:婚姻走到最后就是回归到二人世界,因为孩子注定会离开我们,剩下两个老人。这时候,在处理最后的这个关系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金韵蓉:我觉得首先你要先克服的就是恐惧、害怕,你们还年轻,你不太能够理解那种情绪。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个家庭就只有两个人,所以我们两个两人世界是我们特别甜蜜的。但从有孩子的那一天开始,这个“第三者”特别厉害,他主导了我们可能20年或30年婚姻生活里所有的话题、重点。我们所有的谈话的重点,我们所有关心的东西都是这个孩子。
有一天孩子离开家了,又变只有我们两个人,说两个人很害怕,因为你不知道,我们俩还能不能相处,所以重新回到两人世界。其实首先要克服的是恐惧,恐惧我能不能够再两人相处。但你一旦开始你就发觉,其实因为我们两个是很熟悉的,可能还不是以前那种爱得死去活来了,就跟亲人一样、家具一样,我们很熟悉。在这个点上慢慢地又能够体味出那个况味来。
樊登:你还记得送孩子出国的时候的那天吗?就是你们俩正式宣布就剩我俩了那天。
金韵蓉:其实我对我们两个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分水岭。我们是有仪式的,就是我们两个决定要搬到北京,我们原先在英国,那时候我们从伦敦回来,我们决定要到北京。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们俩其实很害怕的,我不知道他害不害怕,因为我们俩没有沟通过。但我挺害怕的,因为我不知道我就跟他一个人了,我不知道我们两个怎么去过日子。
樊登:把孩子留在那边。
金韵蓉:对,但我后来我发觉,其实没有那么糟糕。因为我们俩那么熟了,你听我说你会觉得好滑稽,为什么我会用那么熟。真的,就这么熟的两个人了,所以你觉得很容易就进入到那个轨迹当中。
我很喜欢说一句话,就是我们两个都没有决定要离开,我们两个都没有想转身离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怎么过其实都无所谓,但是我们两个都决定留在这里,没有转身离开,这是最美好的一件事。所以不要对婚姻有太高的期待,也不要想说婚姻一定是得怎么样,怎么样相看两不厌,我们两个每天泪眼汪汪地看着对方,爱得不行了,那都是骗人的,你只要两个人都决定留在这里。
樊登:就很好。
金韵蓉:就很棒了,然后两个人就能够琢磨出一种相处的方式。
樊登解读《正念的奇迹》
一本书让你和自己和谐相处,熄灭所有的痛苦。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所谓的难关,只要你能学会保持正念,你就会在一秒钟之内变得心平气和。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活得轻安喜乐,愿意为之努力的话,请一定看看这本《正念的奇迹》。
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状况和我们内心的焦虑情绪的问题。我推荐大家学习这本书《正念的奇迹》,这本书对我帮助特别大,自从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的人生当中变得淡定了很多,这不是通过简单的我们所谓的磨练就能产生的,是有方法的,而这个方法不掌握的话,那你就永远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负面的情绪。
这本书的核心是,什么是人生中最大的奇迹,不是你能够腾云驾雾,不是你能踩着火跑过去,而是你每天吐出一口气还能吸进来,你不觉得这很奇妙吗?一口气吐出去还能吸进来。这样你的身体就会运转,你这个人就能活着,当你能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间,让你分明觉知自己身体的状况,这个状态就叫做正念,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迹,当你掌握了这个正念的奇迹以后,你会发现其实人世中各种各样烦扰我们的负面情绪,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
佛教经常讲这东西是空的,很多年轻人不理解什么是空,空就是没有啊,可是我真的生气啊,其实佛教里面讲的空不是没有,这叫做法无自性,所谓法无自性就是大千世界诸般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不变的本体。比如说这个桌子一定是个桌子吗此刻他因缘和合,他是个桌子,但是过两年,他因缘消散了,他被劈柴,烧成灰扔在草地里面,而长成了植物或者被动物吃下去长成了动物,他又变成了另外一种状态出现,这就叫做法无自性。如果你能参透周围外在所在这些东西是空的,是没有自性的,你发现唯一实在的你可以去关注的东西就是你心里边的起心动念,观察他,他自然就会逐渐的消散。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行禅师,他是一个留在法国的越南人,在整个战争之间他去欧洲和美国奔波,号召大家停止战争。下面两个故事是一行禅师书里写道的:
你手中的杯子
在美国,我有个叫做吉姆‧佛斯特(Jim Forest)的密友,八年前我第一次碰见他时,他在天主教和平联会(Catholic Peace Fellowship)工作。去年冬天,吉姆来拜访我。我通常会用完晚餐先洗碗,再坐下来和大家喝杯茶。有一天晚上,吉姆说让他来洗,我说:「好呀,但是如果你要洗碗,你就得知道洗碗的方法。」吉姆回答道:「少来了,你以为我不知道怎么洗碗吗?」
我回答:「洗碗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为了把碗洗干净而洗碗,第二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吉姆很高兴地说:「我选第二种──为了洗碗而洗碗。」从那时起,吉姆知道怎么洗碗了。我把这个「责任」交给他整整一个星期。
如果在洗碗盘时,我们只想着接下来要喝的那杯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盘洗完,就好像它们很令人憎厌似的,那么我们就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进一步来说就是,洗碗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活在当下;我们站在水槽前,完全不能体
会生命的奇迹。
如果我们不懂得洗碗,我们很可能也不懂得喝茶:在喝茶的时候,我们又只会想着别的事,而几乎没有觉知到自己手中的这杯茶。这样,我们就是被未来给吸走了──不能够实实在在地活着,甚至连一分钟都不能。
吃橘子
我记得数年前,吉姆和我第一次一起到美国旅行时,我们坐在树下分一颗橘子吃。他开始谈论我们将来要做些什么。只要我们谈到一个吸引人或令人振奋的计划,吉姆就深深陷在其中,以至于完全忘了他当下正在做的事。他往嘴里扔一瓣橘子,在还没开始咀嚼前,就又准备往嘴里扔进另外一瓣。他几乎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吃橘子。我还得告诉他:「你应该先把已经含在嘴里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这才惊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
这就好像他根本没在吃橘子。如果说他吃下了什么,那么他是在「吃」他未来的计划。
一颗橘子有很多瓣。如果你懂得好好吃一瓣,你大概就懂得吃颗完整的橘子。但是如果你连一瓣橘子都不会吃,那么你根本就不会吃橘子。吉姆明了了。他慢慢垂下头,专注地吃那片已经在他嘴里的橘子。他仔仔细细地咀嚼它之后,才伸手拿另一瓣。
之后,吉姆因为反战活动而入狱,我很担心他能不能忍受监狱那四面墙的囚禁,我写了封短信给他:「记得我们一起分享的橘子吗?你在那里的生活就像那颗橘子。吃了它,与它合而为一。不用担心明天会怎么样。」
上面讲了关于洗碗和吃橘子的故事,其实当你知道正念就是指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时,生活中时时刻刻就都成为你修行的机会,而不是只有在禅修时。
当你走在乡间小路或者林荫大道,甚至烈日下面,你都可以对身旁的秧苗,绿树或者日光保持觉知,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念念分明的走路。而不是身体在走路,心却挂在别的什么地方。能腾云驾雾或者在火上行走并不是真正的奇迹,真正的奇迹就是在大地上行走,当你能够与行走融为一体的时候,这就是奇迹。
那么我们如何修习正念?一行禅师的答案是: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把工作和修行分开是很难实现的,而且那并不是一个好的修行思路。王阳明曾经写信教训自己的学生,说,我何曾和你说要专门找个时间修炼?每日断案,不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修炼吗?
当我们愤怒时,我们自己就是愤怒本身;当我们快乐时,我们自己就是快乐本身。我们及时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观察者。所以,重要的不是驱赶或者执着于任何念头,重要的是觉知这个念头。散乱的心也是心,就像浪花也还是水一样。当心看好自己,迷惘的心就变成真实的心。真实的心就是自我,也即是佛陀。所谓,明心见性。
我喜欢独自漫步在乡村小径上,道路两旁尽是稻作和野草。我在正念中踏出每一步,感知自己正走在这不可思议的大地上。在这样的时刻,存在本身就是个惊人的奇迹。一般说来,人们认为在水上或空中行走才叫「奇迹」,但是我觉得
真正的奇迹并非在水上或空中行走,而是在大地上行走。
每一天,我们都身处于自己甚至都没认知到的奇迹中:蔚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碧绿的树叶、孩子充满好奇的黑色眼眸──那也是我们自己的双眼。
所有一切,尽是奇迹。
樊登解读《正念的奇迹》版本二
我们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这本书就是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状况和内心焦虑情绪的问题。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觉得自己内心淡定许多,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控制了自己情绪化的问题。
当你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你们会做什么呢?本书能够给我们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舒缓各种负面情绪呢~
《正念的奇迹》这本书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奇迹?不是能够腾云驾雾、踩风火轮,而是每天的一呼一吸,专注于你的一呼一吸,就是正念的状态。
佛说:“万物皆空”,“空”不是没有,其核心是法无自性。每一个东西都没有确定的本性,状态都会变。一个桌子,此刻因缘和合,它是一个桌子,而几年后,因缘消散,变成了一堆木材,当柴火烧成了灰烬,作为肥料,又作为另外一种状态存在。而一个人,此时因缘和合是一个人,但是若干年后可能成灰烬、成鬼成仙都有可能。所以我们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是空的,能关注的只有此刻自己的起心动念,然后观察它,它自然会逐渐消散。
那我们开始跟着这本书的脉络学习~
本书作者是一行禅师,越南人,在越战期间游走法国、美国,号召和平、停战,并在法国创建“梅村”。接受来自世界各地想修炼正念的访客。
这本书是一行禅师写给朋友的一封长信,没有阐述详尽的佛理,但单从这封信中,我们已经学会什么叫做正念,和正念为什么是奇迹。
本书开篇描绘了一个场景:一个曾和禅师修行的年轻人结婚后发现自己要工作、要照顾妻子情绪、要给小孩儿换尿布、、、自己修炼的时间变少了,然后他试着把修炼正念运用在生活中,意识到配妻子、小孩儿也是自己的时间。没有所谓的你的时间、我的时间。陪孩子的时候老想着工作还没做完,并不能帮你解决孩子和工作的问题,反而更痛苦和焦虑,所以陪孩子的时候就专注于陪孩子,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时刻保持正念,让自己的念头专注于当下的事情。
话锋一转,又说到洗碗的例子。
很多人觉得洗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那边朋友等你一起打麻将的、喝茶时候。老想着快点洗完去做其他事情,
如何才是正确的洗碗?
所谓保持正念,就是要求我们在洗碗的时候就应该只是洗碗,也就是说,在洗碗是,应该对“正在洗碗”这个事实保持全然的觉知。在洗碗的当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随顺自己的呼吸,觉照到我的心念与动作。这就是正念,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如果洗碗时我们只想着接下来要喝的那杯茶,或者要赶紧加入朋友们的聊天或 者游戏,或者看一部喜欢的电视剧,如果你就会急急忙忙地想把碗赶紧洗完,好像洗碗是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可是洗碗这个过程也是你人生的一个部分,你自己给人生创造了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不是为洗碗而洗碗。换句话说,洗碗时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事实上,我们站在洗碗池边上时,完全体会不到生命的奇迹。
《中庸》说:“人莫不饮食者也,鲜能知味者。”我们每天吃饭却很少有人感受它的味道,饭一上来我们想的是什么,想的是:“吃完我们去哪里,去干什么?”、“快点吃,别耽误事儿” 或者先拍个照片发微博发朋友圈,没有去真正体会到食物的味道。修炼正念甚至要求我们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
而修炼正念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帮助呢?
禅师有次和他一个学生吉姆一起吃橘子,吉姆没吃完嘴里的那块就去掰下一块,一行禅师说:“你应该先把嘴里的橘子先吃了”。吉姆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在正念的状态。专注于吃橘子的每一瓣,才是真正的会吃橘子。
后来吉姆因为反战入狱,禅师写了一封信给他,“还记得我们一起吃的那个橘子吗?你在那里的生活就像那个橘子,吃了它,与它合为一体。明天一切都会过去。”在监狱的坐和家里的坐有区别吗?有,因为监狱里坐着没有自由对吗?不能去想去的地方,觉得被束缚,所以内心觉得很痛苦。可是坐的这个动作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在监狱里坐着时正念跑了,向往外面的世界,才会内心痛苦。感受当下的感觉,明白此刻的状态,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正念的奇迹》带给我们最简单的做法,是遇到任何问题,对会让自己身心收敛到体内,明白此刻的状态。
不管是洗碗、吃橘子、还是生活中其他情况,当我们知道“正念”就是指“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时,生活中的时时刻刻就都成为你修行的机会。而不是只有在禅修时。当你走在路上,甚至烈日当头,都可以对旁边的绿树和阳光保持觉知,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念念分明地走路。而不是身体在走路,心却念着其他事情。等车、开会、航班延误,这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过程,保持正念,专注内心的感觉,这就是正念。
好吧,我认为个人难以做到,走路的时候心里想着其他事情,情绪难过的时候还是很难控制自己、修炼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樊登老师曾飞机上偶遇偶像柳传志,柳传志正在看《杜拉拉升职记》,而樊登老师正在看《金刚经》,柳传志好奇问樊登老师年轻人为什么看这本书,樊登老师问:“你觉得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柳传志说:“一个人永远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最痛苦的。”这就是佛教中的“求不得苦”。而樊登老师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你认为不应该有痛苦的痛苦。假设有人花500万买**只剩下200万,你不会痛苦可能还会觉得好逗;别人失恋你痛苦吗?而自己失恋就很痛苦,别人痛苦你不痛苦,因为你认为你和别人不一样,你不应该承受这样的痛苦。如何让这种痛苦尽快控制然后熄灭掉呢,最好的方法是保持正念,当你保持正念,就会明白这只是一段经历而已,能够感受此刻我的存在,在其他地方感受的我是一回事。
当你知道正念是对当下的实相保有知觉,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修行,而不只是禅宗时。
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知行合一”,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言行一致或者先知?还是后行?樊登老师解读这个词的核心是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念头没有跑。你的心专注于你正在做的事情。
如我们有时边走边玩手机,玩微信,会感觉很累,因为分心了,没有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一位学生做行政高官,向王阳明抱怨自己没有时间修炼,俗事繁杂,经常要处理工作。王阳明回复他说,“我什么时候告诉你修炼要专门找个时间的?无时无刻都可以修炼,当有人想赢官司给你钱时,你不要,修炼自己的不要贪心,当一个人说来说去说话不清楚,你能不烦躁,这就是在修炼你的耐心,当案情复杂而你能够找出头绪时,你可以修炼自己的明辨之心。所以无时无刻都可以修炼。
我们读书只是方法,修炼还需要看自己的造化和精进程度。一行禅师给我们如何修炼正念的方法、答案首先是专注于工作。
当我们工作的时候老想着去吃东西,心里想:“怎么还不下班啊,急死我了”一旦有这种想法,我们就会感觉焦虑和痛苦。所以所有的痛苦从分别心而来。我们微信朋友圈有时会看到有人说“今天又周一了,好痛苦”、“还要加持3天就放假了”,其实放假也不一定会开心,放假和对象吵架,好好的一个假期被吹了、、、每一个东西都没有自性的,是痛苦或快乐,而是源自于自己的分别心给其的定义。体会上课、上班的感受,因为这是我们生命中注定的一天,无论快乐或痛苦都要在这儿,所以好好享受上班,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上班就好好上班,回家、放假就好好休息。
说回一行禅师给我们修行方法的第一招:专注工作。时刻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然后随机应变。这就是保持正念。
修行最难的地方是在家里,其次是在工作中,再其次是在寺庙。因为家里打破正念的东西太多了。
工作和修行很难分开。
具体方法有:
1、有觉知的呼吸。深呼、深吸,知道自己入息,知道自己出息和数息法,当后期能够自如做的可以不用数息而是专注于呼吸了。
2、行住坐卧都是禅,工作、吃饭、洗碗,和朋友聊天,时刻保持正念。
eg:有个人悟道,过一段时间后,徒儿问他,“师父,你悟道之后干嘛呢?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吗?”,师父回:“饥来吃饭困来眠。”,徒儿说我也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啊,那悟不悟道有什么区别呢?师父说,我是该吃吃该睡睡,有啥吃啥,有地儿就睡,而你对吃和住是百般挑剔万般拣择。这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我们很多人会说“这工作好,还是那工作好?”、‘这顿饭好,还是那顿饭好’、、、学道没有别的,就是别挑挑拣拣。因为太挑剔,有大量的分别心,痛苦也就油然而生。
有人会问那修炼成这样了,生活会不会很无趣,很没劲、无聊?就像我们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无聊、凑合事儿、差不多,而是指合适的极致。孔子一生都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也没有见谁达到过那个境界。当我们修炼到无分别心,人生有大把可以追求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觉得我们应该追求金钱、权利、这都是因为社会惯性,我们被社会惯性操纵,老觉得“别人有车子、有大房子、、”、我也要有车子房子,没有就会很痛苦,这都是我们着了社会惯性的道。只因为社会惯性牵引着你跑,所以你没法儿面对自在的内心。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一个人为所欲为是最不自由的。我们有没有做了一件疯狂的事之后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懊恼当时真不应该说那种话,真不应该打人。因为那是我们被自己的情绪控制,是情绪的奴隶。而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就需要调动我们的正念。
修炼正念,是佛教的入门,放下一切,会发现一切都是空的,都是表象,没有自性,一件坏事在若干年后再看可能就是一件好事,而当坏事发生的时候我们内心无比痛苦。
所以试着修炼我们的正念,给自己一个“正念日”,每周用一天时间修炼正念,这天每时每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正念,早上起床、刷牙、吃饭、生气——告诉自己,“我此刻在生气”,如何快速的不生气,就是知道让自己生气的那个人,对着镜子,盯着镜子里生气的人,说“这个人在生气”,生气的人就不生气了~若没有这个观察者,任由生气情绪带动生气,这个情绪就永远停不下来。
面对我们的痛苦,并照顾他们。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都需要我们照顾,因为他们都说我们人生的一部分,这些情绪就会越来越懂事。不能憋着,会憋出病来的。
我们总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别人能承受的痛苦,我也能。
苏格拉底在判处死刑时说:“我现在去死而你们将活着,究竟谁更不幸只有天知道。”在他看来,死和活没有太大区别。
作者是一个得到高僧,所以本书的后半段描述的是一个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樊登老师说里面一段话特别好(但是我可能是境界不高,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深意Orz):如果一个人以佛教的角度看实相,你会变得悲观,悲观或乐观都太简化了真理,重点是实相真正呈现出来的样子,悲观的态度永远不会让安详的微笑绽放,那是浮现在菩萨和其他正道者脸上的微笑,这才是真正安详的微笑。最重要的是保持正念的状态,无分别心,就没所谓的悲观和乐观。
而如何控制我们负面情绪呢?无论何时,当一个善念升起时,认知我心中升起了一个善念,当一个恶念升起时,认知我心里升起了一个恶念,无论你多么不喜欢,都不要执着其中,试图消除它,去认知它就足够了,如果你已经离开了正念,也必须知道离开了,保持着也要认知正念还在。
正如西方心理学对“我”的定义:“我是我的观察者”。找到我的观察者时,就是在修炼自己的正念,而我们通常吧自己的观察者去掉了。所以禅宗会有时给你当头棒喝:“主人翁何在?” 你的体内做主的是你吗?
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先把能做的的做到,把内心放平缓,其他各种事情也就做好了。
当分别心升起时,知道自己有分别心,分别心就减弱了~
最后,我们可能很难保持正念的奇迹,但是修炼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趣也是因为它不容易,境界太高,达不到才好玩,如果一个东西随便就得到了,就不值什么钱了,太简单就没意思了。
人生无论做什么,工作、学习、生活,都把它当做修炼的过程,而且能够时刻体会到自己在修炼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体会它并关照它,观照它在进步还是退步,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正念的奇迹。
读《论语》感悟(八十四)
原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书中译文 :孔子想搬到中原以外的九夷地方居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闭塞、落后,您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怎么会鄙陋呢?”
我的感悟 :
《论语》又一次让我们见证了孔子的文化自信。
九夷 :先秦时对居于今山东东部、淮河中下游部族的泛称。当时那里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相比中原地区较落后。
陋 :文化闭塞、愚昧不开化。
孔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发牢骚。前面他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说呀,我的理想如果行不通,我就坐一叶小舟,从此江海度余生。
今天,孔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忽然想去偏远地区居住。估计是中原战乱不断,他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处处碰壁,打算移民少数民族地区。
有人对他说,那里简陋、闭塞,吃穿住行都不方便,你去那里咋生活耶?
孔子在这里造了一句电光闪闪的话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是说:我去那里,有饭吃,有书读,有学生教,传播文明,还怕它落后不成?
用现在的文艺说法就是:我在此山,此山即昆仑;我在此水,此水就是黄河长江;我去陋地,陋地将变成世间天堂。
这句话后来被刘禹锡引用到他的千古名文《陋室铭》中,成就了一句画龙点睛之笔。
樊登老师解读:这句话代表了大丈夫的气魄,以及孔子的文化自信——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历史上著名的“斜杠青年”、大文豪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民风落后的黄州,他在那里开荒种地、发展慈善事业,教当地农民学吃猪肉,发明“东坡肉”,并写诗作赋。京城里的流行歌曲依然出自苏大才子的手笔。
后再次流放至弥漫着瘴疠之气的岭南惠州,那里人烟稀少,生产力落后。苏东坡看到农民弯腰耕田插秧的辛劳,就发明了秧马,解放了当地农民的老腰。
最后,60多岁的苏东坡被贬至高温闷热潮湿且更蛮荒的海南。人家照样一边美滋滋地吃生蚝,一边教当地土著人学文化,给穷人治病,融洽了当地居民和汉人之间的关系。
苏东坡真真践行了“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我的女同事洁,也是一位不惧“陋地”的真君子。
此小女子聪明好学勤奋情商高,经人介绍结交一男朋友。小伙子那那都好,就是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工作。结果和洁相处仨月,埋头苦读积极寻职,居然找到了工作且努力向上乐观开朗。
结婚后婆婆嫌弃洁出身寒门,经常言差语错不待见。洁依然尊公敬婆建家园,将全部积畜拿出来把婆家的危房改建成三层小楼。如今,婆婆荣升“包租婆”,整天乐呵呵地为孩子们做吃做喝,收到房租赶紧上交儿媳妇儿。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在办公室,她常说的话是“我就是个有福里人,在哪哪谁都对我好。我真是无以回报”。这么可爱的人儿谁会不喜欢?所以,办公室里有了她,欢乐多,干劲足。
这就是现实板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当然,我也会听到有些人倒苦水:父母控制我,领导压制我,同事踢踩我,朋友背叛我……如果像孔子、苏东坡、洁那样,努力学习,用智慧、用爱和身边的人相处,“何陋之有?”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我们确实身居陋室,交有渣人,就经常用这句话给自己打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樊登老师说,将自己活成一束光,即使照亮不了更多的人,也不惧怕黑暗。
今天学习的内容,记录在《论语》“子罕篇”第14章。
你是否有过这样一种体验?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
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
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
一、 心流,快乐的源泉
社会在进步,几百年前的奢侈品,如今都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中。我们比古人更长寿、更健康、生活条件也更优越了,按理说,应该觉得够幸福了吧?事实却截然相反。
人类不满的根源
月入三四千的时候,不快乐;月入三四万的时候,还是不快乐。追求幸福似乎成了人类永恒的母题,人们永远在追逐,也永远追不到。正如爱默生所言:“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这些感受都源于我们内在秩序的缺失,它是一种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的感觉。
1宇宙的混沌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宇宙初创之时,并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个人的力量撼动不了宇宙的运作方式。对与生活质量紧密关联的外在力量,我们的影响力实在是不足为道。归根结底,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2无止境的欲望
每个人对于自己这辈子希望完成的事,大致总有个模糊的概念,目标达成的程度就是衡量生活品质的指标。然而,欲望总是在膨胀,提高生活品质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差事,就像人们挂在驴面前骗它往前跑的胡萝卜一样。其实,只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愉快,设立新目标也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此刻当下,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人何时最幸福?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了精确地分析幸福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形成的原因,米哈里针对大量案例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数百位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棋坛高手以及外科医生,他们都以自己喜爱的活动为业。(这些研究对象是本书大量结论的依据,后文将反复提及)根据他们的陈述,米哈里在“心流”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最优体验的理论。
什么是最优体验?当你处于最优体验时,你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它是一种你渴望已久的东西,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米哈里的“发现”
米哈里发现: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了幸福的境界了。
通往幸福蜿蜒曲折的路径从控制意识开始。
二、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要控制意识,必须先了解它的运作方式,这就是本章的目的。
关于意识的几组重要概念
1意识与意图
意识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有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诸如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
意图是将意识化资讯为秩序的那股力量。只说概念有点抽象,下面我们结合例子来理解一下。
案 例
由于没吃早饭,A女士有点低血糖,她感到不安,觉得烦躁、多汗、胃痛。(这并不是意识,A女士无法控制它们)于是,A女士开始考虑吃早饭的问题(饥饿的本能动员了她的意识),出门吃顿好的,还是在家煎个蛋凑合呢?(有了吃早饭的意识后,意图帮助她整理感官信息,便于作出决定)最后她选择了出门,去了一家汤包馆,吃下一碗小馄饨和几个汤包后,她终于舒服多了。
2注意力与自我相互塑造
注意力负责从数以百万计位的资讯中挑出相关的资讯,以及从记忆中抽取相关的参考数据,然后评估时间,采取正确的对策。
自我包含了通过意识的一切:记忆、行动、欲望、乐趣、痛苦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自我代表我们点滴建立起来的目标的先后次序。比如:银行家的自我可能涵盖在他的投资策略里。
注意力塑造自我,也被自我塑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了解这种相互塑造的关系。
案 例
萨姆·布朗宁,一个15岁的少年,他对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完全没有概念。这一年的圣诞节,他父亲带他去百慕大的珊瑚礁旅行并潜水。当萨姆看到这些神秘、美丽而又危机四伏的海底世界时,他被彻底迷住了。自那以后,他在高中选修了多门生物课程,他想成为一名海洋科学家,而非原先打算的那样:浑浑噩噩地升入大学、结婚、生子、住在郊区。
在这个故事中,萨姆是无意间发现海底世界之美的,注意力帮助他重塑了自我;后来,他可以去追求海洋生物学的知识,自我就开始塑造注意力了。
内在的失序
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
(拓展阅读:熵,原为热力学名词,用来度量体系混乱程度。所谓熵增原理,就是“在孤立系统中,体系与环境没有能量交换,体系总是自发地像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而在本书中,米哈里借用“熵”,形容精神的混乱程度,此即精神熵。)
视频中讲到的工人胡里欧,他被轮胎撒气的事情困扰着,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生活因此变得一团糟糕,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内在失序现象。
而外在事件进入意识时纯属资讯,不一定具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必须由自我根据本身的利害关系,对这些素材加以阐释,才能决定它是否有害。
一条新资讯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所有心力应付威胁,造成意识的失序。它也可能强化我们的目标,激发出更多的精神能量,这个时候你极有可能进入精神熵的反面——最优体验。
意识井然有序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当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时,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没有担心的必要,也无须猜疑自己的能力。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这被我们称为“心流体验”,有些人将这种体验描述为“一股洪流带领着我”。
一个人若能充分控制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里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案 例
里柯是胡里欧的同事,在另一条装配生产线上工作。他每完成一个单元,规定的时间是43秒,每个工作日约需重复600次。真是枯燥又繁重呀!但是,这样的工作里柯做了5年,一点儿也不腻,还觉得很愉快。秘诀就在于,当他工作时,他把自己当做奥运选手一样要求,他时常想着如何打破自己的记录呢。
成长,心流的关键词
米哈里在研究中发现,所有心流活动,不论涉及竞争、投机还是其他形式的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假设下图代表某种特殊的活动(你可以把它联想为你最常在做的事情)。字母A代表你,图形显示的是你做这件事时经历的四个阶段:
处于A①阶段时:你刚刚开始做这件事,不懂任何技巧,挑战也很容易。
随着时间的流逝,你进入了A②阶段:技巧增加,挑战不变,你开始感到厌烦;或者进入了A③阶段:挑战增加了,技巧却没有进步,此时你会感到焦虑。
普通人停留在这个状态,或许就会放弃,而你听过了《心流》,作出了更明智的选择:
A②阶段的你:增加对自己的要求(即挑战增加),你很快就感受到做这件事的愉悦感。
A③阶段的你:通过练习,提升了自己的技巧,轻松胜任高难度挑战,让你感到非常自豪。
因此,心流的关键在于成长,它让自我变得更复杂,更与众不同。
三、心流的构成要素
米哈里在研究对象中发现,无论多么不同的活动,在进行得极其顺利时,作为当事人的感觉都极为类似。另外,心流体验还不分文化、现代化程度、社会阶级、年龄与性别,受访者所描绘的乐趣大致相同。据此,米哈里总结了几条心流的构成要素,可以精简为以下几条:
具挑战性的活动
挑战和技巧存在黄金比例,当行动的时机跟当事人的能力恰好相当时,乐趣就会出现。以羽毛球为例,对手实力太强会让你焦虑,对手实力太弱你又会感到无聊。而 乐趣仿佛是无聊与焦虑中间的藩篱,在此,挑战与行动能力恰好平衡 。
知行合一并且全神贯注
一旦处于心流,你会把生活中的琐事忘得一干二净,这时心灵完全没有容纳不相干资讯的余地,精神熵根本无法趁虚而入。
当事人全神贯注,一切动作都不假思索,几乎完全自动自发;他们的知觉甚至泯灭,人与行动完全合一。然而,这种貌似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还是需要消耗大量体能,或经过严格的心灵训练;需要高超的技巧,而且只要注意力一放松,就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明确目标与即时反馈
心流体验之所以能达到完全的投入,是因为目标明确,而且能得到即时的回馈。而回馈只要跟我们投入精神能量追求的目标有合理的关联,就能产生乐趣。例如,文章好坏评判非常抽象,可是,当写作者内心期望自己的作品被人喜欢时,读者的正面评价就会成为一种反馈。
掌控自如
游戏、运动及其他休闲活动经常是乐趣的泉源,这些活动与困难层出不穷的日常生活还有一段距离。输一盘棋并没有什么,买的股票跌停却可能令人倾家荡产。所以对心流的典型描述都提到“控制感”——或说得更精确一点儿,它不像日常生活,时时要担心事态会失控。
浑然忘我
浑然忘我很难用理性的语言说清楚,借用一位日本飞车党的说法,来描述这种状态吧!
“所有的感觉都处于最佳状态时。我有种感悟,一开始奔驰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进入完全的和谐状态,等到进入状态,我们的心灵合而为一,这时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忽然之间,我想到:‘如果把速度加到最快,真正狂奔起来该有多好!’这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踩下油门,像是真正的一体。速度令人飘飘欲仙,这种时刻实在太美妙了!”
当然,我们不鼓励你成为飞车党,如作者所言,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掌握心流的秘诀,任何事情都能让你达到心流体验。
时间感异常
部分研究对象,在体验心流时,会觉得时间感跟平时不一样。往往几个钟头好像只有几分钟;大致多半的人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但有时正好相反。有一位芭蕾舞者说,做一个困难的转身动作时,现实中的几分之一秒可以延伸成好几分钟。
心流体验跟世间所有的事一样,不可能绝对的好。我们必须认清心流有使人上瘾的魔力,因为精神熵暂时消失的感觉实在是太有魅力了!同时,最优体验的力量也可能会被滥用,他既可以用于造福人类(特蕾莎修女),也可以用于破坏(希特勒)。我们的考验就是一方面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另一方面又不让别人的乐趣因而受到不利的影响。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心流并非易事,但几乎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只要训练得当,你也可以在走路、吃饭、运动、游戏、做题、阅读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
自得其乐的性格
每个人获得心流的潜能是否相同?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有些人天生肌肉协调性比较好,有些人也与生俱来就拥有控制意识、获得心流的禀赋,作者将这种天赋称为自得其乐的性格。
简·汉密尔顿博士的实验
要求受测者先看一个自相矛盾的图像,然后在脑海中把它“翻转”过来,即把画面中向外凸出的部分想成向内凹,把内凹的部分看成外凸。
汉密尔顿博士发现:
需要看到较多个点,才能把矛盾图形翻转过来,这一类人非常依赖外在环境,对自己的思想缺乏控制力,相应地不太容易享受到体验的乐趣。
而只需看到少数几个点就能成功,有时甚至只要看到一个点,就能翻转过来,受环境的钳制较少,注意力比较有弹性,能轻易重新调整体验结构,更常达到最优体验。
家庭对心流体验的影响
自得其乐的性格,不仅是先天形成的,还会受到后天家庭环境的影响。
芝加哥大学的一项实验中,凯文·拉森德发现,亲子关系属于某种类型的青少年,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没有这种关系的同伴更快乐、满足而坚强。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征:
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毫不含糊。
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巴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
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地做他感兴趣的事。
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你要如何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一个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的人,和一个被生活压垮的人之间的差别,无非是外在因素的综合和个人对这些因素的阐释,也就是由他把挑战视为威胁或行动的契机所造成的。培养这样一个自我的规则很简单,直接源于心流的构成要素,可以简略地归纳成以下几点:
1确立目标。要体验心流,先得有一个清楚的奋斗目标。
2全神贯注。学会在行动的机会与本身具备的技能之间取得平衡。集中注意的能力越强,投入就越容易。
3避免过于自我。一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谋私利的人,自我或许觉得很安全,但是跟一个愿意为了互动而投入周遭活动的人相比,前者的自我显得非常贫瘠。
4从当前体验中寻求乐趣。能控制心灵就能使周遭发生的事情成为乐趣的来源。
工作的悖论
工作时,人们面对挑战、发挥技巧,就觉得快乐、强壮、有创意、满足;闲暇时,他们因无事可干,技巧也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觉得悲伤、软弱、迟钝、不满足。但大家仍然宁可少工作,而拥有更多闲暇。
心理体验抽样法
100多位从事不同行业的男女全职工作者,被要求佩戴呼叫器一个星期,每天呼叫器会不定时间响8次,一听到响声,他们就必须填满一本小手册中的两页问卷,记录当时所做的事情以及当时的心情。
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在一个分成10级的量表上,指出他们察觉周遭有多少挑战,自觉运用到多少技巧。当一个人标出的挑战与技巧运用程度,在每周平均值以上,就视为处于心流状态。
这一系列调查中,米哈里回收了4800份问卷,研究结论如下:
心流状态的时间越长,反应的整体体验品质就越高
心流大多出现在工作的时候,占比54%,在休闲时较少发生,占比只有18%;无动于衷的比例,工作时仅占28%,休闲时超过52%
对于工作的不满,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缺乏变化与挑战;工作中的人际冲突以及压力太大。作者为最后一点给出了药方:真正能解决工作压力的方法是把它当做改善体验品质的策略(比看电视更有价值的活动)。
与此同时,作者认为闲暇也很重要。它能让我们在工作之余感到放松,也能像工作一样,应我们的需求发挥作用。学会从工作中发掘乐趣,不浪费闲暇的人,会觉得人生越发有价值。
#樊登读书·听书打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