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结婚了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结婚了,第1张

喜结连理自古至今一直被人认为是很美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却不爱结婚了?

这是很多长辈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

在民政部的发布会上,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二级巡视员杨宗涛分析了原因:

一是适婚人口总数下降。中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数量减少,这是当前结婚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晚婚、不婚等现象越来越常见,社会包容度也在提高。

三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结婚年龄不断推迟,相当一部分适婚人口没有结婚。

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就会提到谈婚论嫁。按照目前中国的法定结婚年龄,分别是男方22周岁、女方20周岁。不过,针对法定结婚年龄的设定,近年来也引起了广泛地争议,有的认为维持现状,而有的观点则认为适度降低法定结婚年龄。

针对降低法定结婚年龄的讨论,实际上离不开一个大的背景环境,即近年来我国的结婚率在持续下降,而另一方面则是离婚率却持续攀升。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结婚率为73%,较上年有所下降,而结婚率更是创下了11年的新低水平。

一方面是结婚率的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则是离婚率的持续攀升,对年轻人来说,似乎结婚的意愿正在降低。与此同时,即使是已经结婚的人,哪怕本身具有生育能力,却选择了丁克一族。这些因素的叠加,将会对未来我国的生育率构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值得探讨的是,在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行的数据背后,我国单身成年人的数量却持续攀升,有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有超过7700万的独居成年人,同时单身成年人超过2亿。那么,对于年轻人来说,为何会不愿意结婚了?

其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已经与老一辈的思维方式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在老一辈的眼中,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婚姻成为了人生的必需品,而这也是比较传统的思维观念。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对婚姻的认识却有所不同,在不少年轻人眼中,婚姻不再是必需品,而他们更向往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并不希望受到婚姻的束缚。

再者,房价及日常生活开支成本的持续攀升,也导致不少年轻人产生了恐婚症。从高昂的彩礼,到高居不下的婚礼筹备费用,再到无法承受的高昂房价,结婚成本也随之上涨。对于不少家庭来说,举行一次婚礼,却耗费庞大的开支,甚至把父母一辈的毕生积蓄花光了,而现代年轻人买房也基本上依赖父母的支持。

与此同时,离婚率的持续攀升,同样会引起年轻人的焦虑。如果同样是单身身份,但一个是离异后的单身,而另一个是一直单身,显然后者的优势会更大一些。不过,离婚率的持续攀升,难免会让人产生了恐婚的心态。与此同时,近年来不少明星名人出轨、离婚的新闻不断,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对婚姻的期待值大大降低。

此外,七年之痒的现象,让不少人对婚姻望而却步。对于老一辈来说,因缺乏物质等因素的诱惑,婚姻生活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与之相比,当代年轻人的诱惑因素太多,而当爱情在七年之后往往会进入一段危险期,轻者加大争吵的压力,家庭矛盾持续升级,重者则是分居离婚,婚姻故事由此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与老一辈相比,当代年轻人在责任感与担当上,却有所逊色。在实际情况下,当年轻人完成生育任务后,往往会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而父母则牺牲了晚年的幸福生活,却把时间与精力用在孩子身上。

高房价以及生活压力,自然是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愿意结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根本因素。对于独生子女的一代,当他们步入结婚年龄之际,他们却长期习惯于父母的宠爱,加上追求自由独立的需求,反而降低了他们的结婚意愿,生育率更是受到影响,再过十年或二十年,这一影响也会显著增加,甚至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对于结婚率创11年新低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

不过,扭转结婚率创新低的现象,并非仅仅依靠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即可实现。与此同时,房价、日常生活开支成本等也是影响结婚率的一个因素。但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如何提升年轻人的责任感与担当感,并逐渐树立起家庭的意识,让他们对婚姻与家庭有更深入的认识。

每年的5月20日都是情侣结婚登记的热门日子,许多年轻人表示,不结婚是因为“穷”。一个“穷”字带着一种戏谑,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因素。

一方面,有时过高的物质标准让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相关调查显示,结婚需要的越来越高物质条件,是导致晚婚或者不敢结婚的重要原因。

朋友张帅是一名公务员,已经工作3年的他表示,还没有考虑结婚的问题。“我室友的爸爸前几天专门来北京陪他看房子,说要给他买房子,让他谈恋爱结婚。我知道现在结婚对方都要看你的物质条件,比如有没有房、有没有车,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有房才能谈恋爱结婚呢?”张帅的困惑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困惑,虽然不明白婚姻为何一定要与房子、车子捆绑在一起。“大家都这么认为,就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了。”张帅说。

“当今社会对婚姻的幸福绑架进了太多的物质条件,比如车、房、彩礼,加之一些情感自媒体不断提高择偶标准,致使当代年轻人没有能力去实现自己对婚姻的内在期待。”著名心理观察员、某高校心理学教师周若愚表示。

因此,“穷”不只是它表面所蕴含的意义,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外显的态度,包含了年轻人对当代社会的结婚花费巨大的吐槽。在许多人尤其是男性看来,只有事业有成、在社会上有地位,才有时间有成本去谈婚论嫁。“事实上,如果要有房有车有学历有稳定工作再结婚,恐怕大部分人需要到40岁才能达到某些人的婚姻标准。”周若愚感叹。

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单身贵族”来说,害怕“婚后复贫”、“失去自由”,是其选择不进入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身边,不少女性表示不结婚的原因是女性独立了,没有必要依附于婚姻和男性而生存。朋友李佳是一位媒体工作者,刚过完30岁生日的她在朋友圈写到“正式加入30岁相互扶持俱乐部,感恩一切爱和美好”。

单身的李佳有着稳定的收入,平时上班、健身、读书,年假独自出去旅游,她似乎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与她一样,许多女性过着品质较高的单身生活,身边朋友的经历让她们担心婚后自己的生活水平会下降:“我自己一个人过得挺好的,为什么要找一个人一起吃苦呢”“我特别害怕婚姻会让我变成一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这种观点在受访者中不绝于耳。

对于这一现象,周若愚解释道,人类本性是趋利避害的,结婚的好处在于可以得到一个家庭,得到伴侣的支持和照顾,得到对方的经济支持,以及生儿育女的权利。“这些得到的东西在社会化进程中其实是逐渐减少的,结婚所付出的却开始大于其所带来的:丧失个人边界、极高的养育后代成本等。”

婚姻与事业如何兼得?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过一段对婚姻的描述:婚姻像被围困的城堡,“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出去”。这一段话经常出现在已婚人士的口中。

过去,人们常感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婚姻中,婆媳关系、孩子教育、生活开销等家庭琐事会冲淡浪漫的爱情,让双方陷入柴米油盐的琐碎当中。而在当今社会,与婚姻中的琐事相比,年轻人更担心的是婚姻与自身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

李建新表示,当今社会,婚育的机会成本大增,年轻人若选择婚育,意味着要放弃可能的求学深造或职业升迁机会。

刘梦就是这样想的,“我觉得我现在年龄还小,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去实现,我没有办法在年纪这么小的时候就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家庭里面。”她理想的结婚年龄是30岁到35岁之间,在这之前,她认为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当中,在35岁之前实现自己的理想,她的理想是环游世界,拥有一家自己的花店或是咖啡厅。

“虽然这些理想在别人看来都很幼稚、不切实际,但我觉得我还年轻,我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一把,如果到了35岁的时候我并没有实现它们,那我也不会后悔,我会更加心甘情愿回归到家庭当中。”刘梦很是坚定。

很多人都认为,婚姻与事业是难以并行的,为了婚姻需要放弃一些事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业上必然就会忽视婚姻和家庭,这二者之间似乎是不可调和的。

但并不是所有人这么认为,刘梦的朋友小张就认为,婚姻与事业并不冲突。小张虽然还是一名学生,但对于未来她有着自己看法,“婚姻和事业对我来说是两条平行线,两个独立的空间,结不结婚我只会考虑我是否爱我的伴侣,而职业的选择我也会遵从我自己的意愿。”对于她来说,从恋爱到婚姻,是顺其自然的,并不会使得双方的生活状态发生很大的改变。

对事业是不是会产生大的影响,成为了不少人考虑婚姻问题的重要方面。“许多女性在结婚后,会被问到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说得好像必须为了家庭从而牺牲自己的事业。”

对于父母辈来讲,结婚生孩子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但对于当今新生代来说,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一个要权衡选择的问题。

有的人不愿意很早踏入婚姻的殿堂,希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先立业,再成家。

“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多元化,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婚姻只是其中的一种。”对于我朋友正在英国读硕士的王凡来说,婚姻涉及到家庭、伦理,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而他更愿意将时间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上。

但有的人却是希望先成家、再立业。选择与爱人长相厮守,共同经营起家庭,让彼此变得更好。

身边的邻居小刘是一名大学教师,今年28岁,但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组建家庭、养育子女、努力工作,都是我们对于社会的责任,虽然我和丈夫都会为彼此做一些让步和牺牲,但本质上还是希望双方都能够更好,共同进步的。”小刘说。

“正确的婚姻观念在当代教育中是缺位的,而偏激的‘性别优先’思想又在各种地方泛滥,导致年轻人恐婚,再加上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才导致大家没有建立家庭的欲望。”在周若愚看来,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后果放眼到整个社会,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结婚、不结婚,对社会来说是一件不容乐观的事情。

结婚率和生育率息息相关,虽然影响年轻人生育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结不结婚对生育率的影响是较为直接的,在中国可以说是生育的先决条件。

这里列举了一组数据:2018年与2017年相比,一方面,出生人数减少了200万,0-15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也将持续下降;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70万人,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859万人,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827万人,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

“人口是社会的基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口变化会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文明继承传承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伴随着人们婚育观念的转变,婚龄推迟,在成婚生育的社会中,与之相伴随的就是出生人口数的不断减少,这使得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少子老龄化的动态过程,“这是一个人口危机的过程”。

所以,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结婚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还和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对待年轻人的结婚问题上,一方面,社会应当尊重多元化、个性化的个人选择,予以年轻人更多选择的空间,对推迟结婚、事实婚姻、不结婚等给予更多宽容。但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和国家也应当加以引导,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应该在教育、年轻人发展等各个方面多加考虑,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更好的婚育条件。

我觉得,现在年轻人不婚、不生孩子的思想挺正常,甚至可以算是社会的一种小小进步在说到不婚不育之前,我想说说婚姻和生孩子这事的本质。

先说婚姻。之前我说过一句话,好女人都是「追求爱情,顺便结婚」。而有的女人却常常会「追求结婚,顺便爱情」。对于男人来说也是一样。这里的好坏不是在简单的褒贬和评价,只是想说明这个人对待婚姻是不是怀着一种功利的态度。

那么从婚姻来看,大家都会想到爱情。实际上婚姻是一种契约,它是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法的理念不外乎正义,正义的本质就是公平。」

在结了婚之后,夫妻双方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财产的问题,俗气一点说「结了婚就得谈钱」,如果是怀着「追求爱情、顺便结婚」的态度,爱情就是主导,那么这时候两个人的经济能力差距就不重要了。

但如果是怀着「追求结婚顺便爱情」的态度,婚姻很可能成为一个工具,用来拉平夫妻双方的经济差距,不管是男强女弱还是男弱女强,这种基于利益的婚姻就不纯粹了。一、结婚的另一半不好寻觅,大部分是凑合,觉得还可以,谈不上有感情,只是互相不反感 。因为爱情结婚的,基本少之又少,所以干脆选择单着,万一哪天能碰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呢!

二、结婚以后女方的责任增加,义务增加,但男方结婚以后除了赚钱(基本上都是接着做自己当初的那份工作),可以将任何责任和义务甩锅给女人。已婚女性在长期生活重担压力下所以奉劝未婚女性,别进“围城”,导致未婚女性左右徘徊,“望而却步”。

三、生孩子这个话题一直紧紧地占着头条的敏感点。现在的男同志,我没法形容,我觉得就像一条甩籽的鱼,甩完没事了,剩下所有的育儿压力都交给女方。有多少中国家庭就是现在我说的这种模式!所以女人们开始尝试“反抗”,不生,让你当鱼,我也自得其乐,过着人生难得潇洒一回的生活。

、现在的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不想结婚,想要孩子的可以做试管,或者抱养,不需要再填一条甩籽的鱼来增加自己的负担;不想结婚的女人就更不需要担心了,可以找谈恋爱的感觉,如果哪天对把,也许会结婚,如果一直不对把,就一直谈恋爱。现在卵子都可以冷冻,有经济基础,可以先冷冻,万一以后想开了,还可以再要自己的孩子。所以,为什么非要结婚?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的不婚人群?不是他们不想结婚,而是结婚太难,男孩子压力太大,承受不起。

再者社会现实告诉他们,即使千方百计想办法结婚成家了,但是现在有许多人的婚姻关糸如同一根细丝,一拉就断。

现在的年轻人婚姻观念是以金钱物质为基础,感情观念淡溥,多是攀比、怕吃苦,图享受,把婚姻当儿戏,无论有无子女,生活上稍有不如意就离婚,这种现象是人类的悲哀。

原本就不富裕的男孩,经不起折腾,不结婚还过的去,如果结婚不久又离婚了,将是原来的“单身狗”加上了“负债郎”的美名。

在离婚现象日趋严重的影响下,所以干脆不结婚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786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