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辉的大秦帝国中景监怎么结婚了,他不是宦官吗

孙浩辉的大秦帝国中景监怎么结婚了,他不是宦官吗,第1张

你要允许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做一些文学处理。否则直接去读史记吧。

书里他是和嬴渠梁一起打仗长大的少年将军,非常之俊美聪慧,正直。

不是宦官,是正常人,不矮不胖也不丑~

他干嘛不能结婚?

另外作者叫孙皓晖。起码名字别乱写吧。

答:叫秦始皇为“嬴政”,其实是个错误的叫法。

在古代,对人的称谓其实很复杂的。

一个人的称谓,大致包含有姓、氏、名、字、号等。

现在,我们已经把姓和氏合成了一个词——“姓氏”,指的就是姓;同样,也把名和字合成了一个词——“名字”,指的就是名。

原因很简单,氏和字的讲究已经消失了,至于号,大概也只与外号挂钩了。

那么,古代的姓、氏、名、字分指什么呢?

还是举个例子说明下。

举谁好呢?

举个全世界都知名的大人物——孔子。

“孔子”二字,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在古代,“子”是对士大夫的通称——《云麓漫钞》云: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

孔子的姓氏名字分别是什么呢?

他其实是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

姓,是母系 社会 的产物,主要用来区分血缘,用以制约婚姻,同姓不通婚。

氏是父系 社会 的产物,用以区分贵贱,通过氏可以了解他的宗族、家庭以及 社会 地位。

通常,平民有姓无氏,而贵族既有姓,又有氏。

那么,为了彰显自己的尊贵地位,在称谓上就不能称姓,只能称氏。

所以,孔子的正确称谓是“孔丘”,或者“孔仲尼”;称“子丘”或“子仲尼”就会让人错愕不知所以然。

同理,诗人屈原其实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所以称“屈平”或“屈原”;而不称“芈平”或“芈原”。

吕不韦为姜姓,吕氏,名不韦,称“吕不韦”而不称“姜不韦”。

说完了孔子、屈原及吕不韦,就可以以他们作为参照来说秦始皇了。

秦始皇其实是嬴姓、赵氏,名政。

不难看出,我们不应该叫秦始皇为“嬴政”——即应该叫秦始皇为“赵政”。

《通志•氏族略》中说: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只有平民和女人才称姓,尊贵的男子是不称姓的。

不过,同是《通志•氏族略》又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即秦灭六国之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汉代以后的人们多已不懂得上古三代时期的姓氏文化,并且对于秦国赵氏的史实也不了解(两周史书里不称呼各国君主的氏而只称名),简单地按自己的姓名习惯将秦始皇的古姓当成今姓(氏)一样用在名字前面,写成了“嬴政”,谬误至今天。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姜子牙身上。

姜子牙为姜姓,吕氏,名望,号飞熊。他的正确叫法为“吕望”而非“姜望”。

最后补一下,姓和氏相比较,姓比较稳定,而氏是可以根据主人的 社会 地位变化而变化的。

比如商鞅。

商鞅为姬姓,公孙氏,名鞅,先期在卫国,以卫为氏,称“卫鞅”,后入秦得赐商地,即以商为氏,称“商鞅”。

秦始皇是嬴姓、赵氏,那么,他的儿子也应该是嬴姓、赵氏,至于扶苏和胡亥,只是他们的名而已,没有称氏。如果要称呼全,正确的叫法是“赵扶苏”和“赵胡亥”。

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两个儿子却叫扶苏和胡亥,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下,这是为何。

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名政。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的话,一个人的名字是有很多种叫法的,可以有“姓+名”,“姓+字”,“氏+名”,也可以有自己的笔名,有自己的称号,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就有人说是“苏东坡”,这其实些都是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名字的,只要是能认识到有你这号人就行。

那么在秦朝的时候,为什么秦始皇的孩子叫扶苏、胡亥呢?当然他们不可能姓“扶”、姓“胡”。都是嬴政的儿子,所以他们都是姓“嬴”、“赵氏”,与秦始皇是一样滴。

先秦时期,每个人的姓氏名是分开的,所以秦始皇叫“嬴政”也可以叫“赵政”,而他孩子也叫“嬴扶苏”、“嬴胡亥”。另外,那时候一般女性会是用“氏+名”作为名字,男性会用“姓+名”作为名字。

而且古代也有个奇怪的现象,喜欢读名字,两个字的读,就像我们名字如果有三个字,我们熟悉的人亲切的称呼一般是叫我们后两个字,如果名字是两个字,也就读全称,这样比较亲切。再有就是,古代人对于一些比较有名气,影响力的人会称为“公子”,所以扶苏也有人称为“公子扶苏”或者“扶苏公子”。

总的来说,还是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时代都有其 历史 意义,姓氏名字也有其独特的意味。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白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人的名字的叫法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的名字是由名和字组成的,而先秦时期的人们是由氏、姓、名三部分组成。

姓是一个大部落的统称,用来区别各个部落。随后在姓的下面,同一个部落里面根据不同的地方又划分出了一个个小部落,这便是氏。

先秦时期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规定,有的人可以称氏,有的人只能称姓。而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然后再在后面加上自己的名,这也是现代人的叫法。

而嬴政、扶苏与胡亥的区别在于嬴政的嬴是属于秦国王室的姓,而扶苏和胡亥都是他们二人的名,并没有加上嬴姓。

所以无论是扶苏还是胡亥,他们都可以在名前面加上嬴姓,也就是嬴扶苏、嬴胡亥。而且不单单只在于此。嬴政姓嬴,赵氏,名政。

也就是说嬴政如果按氏来还可以叫作赵政。这样一来,扶苏和胡亥也都可以叫做赵扶苏或者赵胡亥。而秦国嬴姓赵氏和此时的赵国赵氏一族是有着血缘关系的,都为赵氏族的成员。

先秦时期的姓、氏、名的关系与之后出现的姓、名、字、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前面我们讲了姓是一个大部落,后面分出了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氏族,然后再加上每个人都有的自己的名。

而字则是当时稍微有文化的人才会取的与名不同的另一个称呼方式。号与字的方式大致相同,不过字大部分都是长辈取的,号则是成名之后自己给自己取的。

姓是中国母系 社会 的产物,那个时候的人们大部分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为了防止出现近亲结婚,所以出现了八大姓如姜、姬、姚、嬴等。

而后中国向父系 社会 转变,传统的八大姓已经不够用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氏。

扶苏与胡亥之所以看起来与嬴政不同,无非只是少了个嬴姓,而这也只是后人为了称呼方便便简单地称他们为公子扶苏、公子胡亥。严格来说他们叫嬴扶苏、嬴胡亥或者赵扶苏、赵胡亥都是可以的。

纵观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 历史 ,你会发现有一点很有意思,大汉王朝是由刘氏统治,大唐王朝是由李氏统治,大宋王朝是赵氏统治,大明王朝是朱氏统治,以上这些统一的汉家王朝王朝都是沿袭商周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虽然也出现过弟弟登基叔叔篡位等情况,但是王朝开国皇帝的姓氏一定就是末代皇帝的姓氏。

可是有一个王朝是比较特殊的,那就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秦朝的第一任帝王是“始皇帝”嬴政,接下来就是秦二世胡亥了。

就让我来为大家仔细讲述。

在现代我们一般人的名字都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姓,另一个是名。所以汉族人的名字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起的,但是在古代就不一样了。

古代人对于姓名分的是相当清楚,有姓、氏、字、号等等,这些都是指的同一个人。而且古代血缘关系深厚,所以嬴氏也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支。

众所周知,中国的 社会 是从母系氏族 社会 过渡到父系氏族 社会 的,在母系氏族 社会 中,人们只知道母亲是谁,不知道父亲是谁,为了防止同宗结婚,于是就产生了八大姓:姬、姜、姚、妫、姒、嬴、妘、姞。

这些姓中的“女”字也恰好印证了当时家族大权由女性掌管。史书记载,嬴姓来源于伯益,由于他跟随大禹治水有功,还帮舜管畜牧,所以被舜赐姓为赢。

赵氏又是怎么来的呢赵氏的来源于造父,他擅长为周朝周缪王驾车,当时有徐偃王作乱,就靠着造父的驾车,让周缪王及时回周地平定这场叛乱,所以周缪王就把赵城封给了造父,所以造父一族改称赵氏。

但秦国这支不是直接来源于此,这个跟非子有关,非子之父为大骆,他们都是造父的后代,也是擅长畜牧,为周孝王养马,周孝王想立非子为大骆的嫡子,但是大骆说,他已经有嫡子了。周孝王苦思冥想之后说,你们的老祖先伯益也是很会养畜牲,所以被赐姓为嬴,我也要封个土地给你,那就把秦给你吧。

于是非子这一脉就是秦国嬴姓赵氏了。随着 社会 的发展,姓渐渐地消失了,氏取代了原本姓的位置,从而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用的姓氏。

在先秦时期,成年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所以秦始皇的名字,实际上应该叫做赵政。

再比如姜子牙应该叫吕尚,孟姜女应该姓姜。

现在就清楚了,扶苏与胡亥都是姓赵的。

接下来我们谈谈名字的含义吧。相传扶苏的母亲是郑国人,因为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中提到:

扶苏是什么呢扶苏是形容树叶茂密的意思,公子扶苏是赢政的长子,嬴政肯定对他寄以很深的期望,所以就他的母亲的这个扶苏为其取名。

事实上扶苏也至仁至善,并且聪明有才能,如果他能够当上皇帝,那秦国可能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他命途多舛,秦始皇死后,胡亥勾结李斯、赵高等人,阴谋篡改遗诏,后来被逼迫自尽而死。

而胡亥,相传他的母亲是个胡人,叫胡姬。这个胡亥,有胡,亥两个字,胡呢,据猜测是胡人的意思,这个亥,要么很有可能跟时间的关系,比如亥月,农历十月,比如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

一种说法是因为嬴政十分厌恶这个赵字,所以曾经下令不允许任何人称呼他为赵政,这可能源于他的童年经历。

就在《史记吕不韦传》里面, 原文记载如下:

这里指出嬴政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但是否真实还有待考证。

另外一种说法是汉朝统治者痛恨嬴政,故意称其姓以诋毁丑化。所以“嬴政”这个名字从汉朝的时候就有了,倒是“赵政”的叫法,在西汉时期比较流行,但到后来就没有人这么称呼了。

读史使人明智,往事如同一片叶子,有些人会因为它一叶而障目,而有些人也可以做到观一叶而知秋。其实在 历史 上这种错误时有发生,而多数人不以为然,以讹传讹,从而留下了长达几千年的 历史 性误称。

历史 上很多人物的名字其实也反映了 历史 真实的面貌,理应被正确解读。尤其在当今 社会 ,信息快速传播,更应当以史为鉴,传播正确的信息。

因此,我们对于不确定的 历史 事件的认知应该有更加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而不是一昧盲从,被滚滚的 历史 洪流所淹没。

经过几千年的变迁,我国许多古老的文化已经逐渐消失在时光里面了,而题目中的这个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

姓和氏的区别

别看我们现在宣扬平等,在古代我们的先人可是极其讲究尊卑地位的。在古代,有名有姓,那是有身份之人的象征,很多人甚至连姓都没有。

可是古人的姓氏,又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古人的姓,就是今天的张王李赵,是用来区分血统的,比如老张娶了小李,儿女都是姓张的,说明这是张家人的血统,而不是李家的。

古人的氏,是用来区别家族里面的分支的。比如老张是个皇帝,他生了很多儿子,这些儿子个个地位显赫,将来是要被分封到各地,形成一个全新的部落的。长子可能名字是“板凳”,那此人的后代可能就要叫板某某了;次子叫桌子,那他的后人可能就叫桌某某。

也就是说,那些大族往往需要用到“氏”,来区分各支子弟。而古代人口多的大族,往往都是贵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娶到众多老婆,生下极多的子嗣,所以“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象征着高贵的地位。

所以,古人的名字都很复杂,姓、氏、名、字,都有讲究,如果不知道这些,很容易就会把古人的信息给弄错。

始皇帝是姓嬴吗

秦国的历代国君,都是商超大臣恶来的后人,都是姓嬴(这个赢是周天子赐给他们的),但是后来分出了赵姓这一支,所以这支后代的氏就是赵。不管是赢还是赵,都是用来识别秦国国君的标志,所以秦始皇两个姓氏都能用。所以后人说他名字的时候,不管是嬴政还是赵政,都是没问题的。

为什么儿子叫扶苏和胡亥呢?

首先,扶苏和胡亥,这是两位公子的名字,这里面没有姓氏,所以并不是说这俩人连姓氏都不要了。然后,不管是扶苏还是胡亥,他们的姓,都是最古老的那个赢姓,这是代表着他们血统的东西。在当时,只要是姓嬴的,那肯定是从极古老的商超留下来的后代,而赢姓人在那些时代里面,都是极有地位的人。

但是这么尊贵的姓,为什么又不挂在嘴边呢?这就是因为,在先秦时期,当时所有的男子都是说自己的氏的,而不说姓。所以最常见的就是“公子扶苏”这样的称呼,而不会说赢扶苏。

他们的氏,和父亲的一样,都是赵,也就是说,他们这一脉,都是秦国的历代国君。当然,如果秦国不亡的话,胡亥被封到别的地方,长子那一脉依然会用赵氏,但是其他的儿子却可能要用别的氏来区别了。

其实, 历史 上这样的例子很多的,这是当时的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孔子,他姓孔吗?不是的,孔是他的氏,他其实是姓“子”。但是他的名气太大了,后人都想跟着沾光,所以没有分出其他的氏,于是今天姓孔的人还有很多。那要是严格来讲,现在的孔子的后人,他们都不姓孔,而应该是姓“子”的。

秦国的君主是嬴姓,赵氏或者是秦氏,一般我们叫秦始皇嬴政,或者也可以叫他赵政。还有我们看《大秦帝国》系列里秦国历代的君王,比如说秦孝公就叫嬴渠梁,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等等。那么为什么后来秦始皇的儿子却不叫嬴什么了呢?

其实很简单,不管是扶苏还是胡亥他们还是嬴姓,扶苏嬴姓,赵氏,名扶苏,胡亥也是一样的,嬴姓,赵氏,名胡亥,所以说按照我们现在人的思维习惯应该就叫嬴扶苏,嬴胡亥。但是在 历史 上一般我们都不把姓叫出来的。特别是在先秦时期。

比如说周文王姬昌,我们都知道他就是姓姬,名昌,他的儿子武王姬发,但是我们都知道他还有一个大儿子伯邑考,为什么不姓姬了呢?其实姬昌有一百个儿子,姬发是次子,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等等,可以看到都不叫姬什么?为什么呢?难道只有武王姬发一个人跟着他的父亲姓姬吗?

答案很显然不是的,这些人其实都是姓姬,比如说三子管叔鲜其实就叫姬鲜,但是为什么叫管叔鲜呢?因为他受封在管国,而且我们都知道古代一般用伯仲叔季等等来表面在家中的排行,而他是老三,所以就叫管叔鲜了。还有五子蔡叔度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周公旦,也就是我们说的周公, 历史 上的圣人,所以我们一般都尊称为周公,没有人会叫他姬旦的,但是他确实就叫“鸡蛋“。

再说扶苏和胡亥,按照我们现在的思维来说,就是叫名,而没有叫姓,比如说张三,我们现在生活中如果关系比较好的也会叫他三儿,而不是叫他张三。扶苏就是嬴扶苏,胡亥就是嬴胡亥,不过这个叫法其实也是不规范的,真正的应该叫赵扶苏,赵胡亥。在古代有姓,有氏,有名,一般来说男子用氏,女子用姓,男女有别,秦国的国君为嬴姓,但是不可能秦孝公自称嬴渠梁,秦始皇自称嬴政,先秦时代男子都是用氏而不是用姓。汉朝之后,随着人们对先秦时代宗法制度的逐渐生疏,于是我们才把姬昌,嬴政这一类的名字叫出来了。

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名政。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的话,一个人的名字是有很多种叫法的,可以有“姓+名”,“姓+字”,“氏+名”,也可以有自己的笔名,有自己的称号,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就有人说是“苏东坡”,这其实些都是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名字的,只要是能认识到有你这号人就行。先秦时期,每个人的姓氏名是分开的,所以秦始皇叫“嬴政”也可以叫“赵政”,而他孩子也叫“嬴扶苏”、“嬴胡亥”。另外,那时候一般女性会是用“氏+名”作为名字,男性会用“姓+名”作为名字。

古代人对于姓名分的是相当清楚,有姓、氏、字、号等等,这些都是指的同一个人。而且古代血缘关系深厚,所以嬴氏也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支。

众所周知,中国的 社会 是从母系氏族 社会 过渡到父系氏族 社会 的,在母系氏族 社会 中,人们只知道母亲是谁,不知道父亲是谁,为了防止同宗结婚,于是就产生了八大姓:姬、姜、姚、妫、姒、嬴、妘、姞。

而至于扶苏、胡亥则是他们的名,全称其实应该叫做嬴扶苏、嬴胡亥,只不过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避讳的思想,加上当时的称呼习惯,直呼全名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如果是周王室,一般会称为王子某,诸侯及其公族的子弟一般会称为公子某,等有官职后又会以官职+名称呼,如太宰嚭,秦王政等。

所以扶苏、胡亥在史书一般可以看到,写的大多数公子扶苏,公子胡亥。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叫嬴政,赢自然就是他的姓。嬴的姓氏在中国非常少见,但确实是一个中国姓氏,也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胡亥和扶苏是他的儿子,他们自然也应该是姓赢,只不过他们的名字叫扶苏和胡亥而已。

扶苏这个名字听起来非常文艺,在古代称呼扶苏,一般都叫他扶苏或公子扶苏。事实上,他不是姓扶。出于对他的尊重,当时的人不会将赢这个姓,加在他的名字前面。

扶苏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是从我国有一首古老的诗歌《山有扶苏》中摘取而来。因为扶苏是长子,他的名字自然很重要。当到了胡亥取名的时候,名字就变得比较随意了。

胡亥这个名字在古代时,意义并不那么好。在古代,胡字大多数都是指游牧民族,因此在中原地带的人看来,这不是一个好词。而胡亥是秦始皇的第12个儿子,亥在当时,也有排名第12的意思,所以这个名字真的非常随意。

哈哈哈哈哈哈!

按你的逻辑,姬昌不该叫姬昌,应该叫任昌!姬发不该叫姬发,应该叫姜发!楚王也不能通通叫芈某某!赵国国君也不能叫赵某某!赵括肯定不能跟他父亲姓赵!屈原肯定不能姓芈,更不会叫屈某某,应该跟他妈妈叫!你自己觉得你 搞笑 吗!根本就不懂姓氏规矩,还在胡说八道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国的开国皇帝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赢当然就是他就是他的姓。赢得姓氏在中国非常少见,但确实是一个中国姓氏,也就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复苏和胡亥是嬴政的儿子,他们也应该是姓赢,之不过他们的名字叫扶苏和胡亥而已。

扶苏这个名字起的很有讲究,很有诗意,引经据典。据说是从我国古代有一首古老的诗经《山有扶苏》诗句:“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不见子都,乃见狂窃”,很风雅文艺的名字,可见他的出生给秦始皇带来喜悦,是非常认真再给这个初生儿子取名字。从中可以看出嬴政是个很有文学修养。至所以胡亥的名字起的也有讲究,因为胡亥是胡姬生的,是嬴政的第十二个儿子,所以就给起名叫胡亥。扶苏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有才华,胡亥也像他的名子一样糊涂猪。如果不是赵高和李斯篡改遗诏,害死扶苏,辅佐胡亥上位,中国的 历史 还不知道这样写。

《大秦帝国》系列最终回《大秦帝国之天下》改名《大秦赋》后正在播出。从2009年第一部播出到现在,已经11年了,11年了,人们对大秦系列却热情不减,在一出续集就糊的中国影视剧市场,可谓难能可贵?大秦系列究竟 有何魅力

其实,大秦帝国系列,第一部最经典,豆瓣评分93分。

里面侯勇的秦孝公、王志飞的商鞅、吕中的太后都堪称经典,让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成为经典台词,也正因为第一部的经典,才点燃了人们对大秦系列的热情。

侯勇虽然结婚次数有点多,让人一言难尽,但是演技真的没得说,认识这个演员是因为2004年的爆款剧《 大染坊 》,侯勇的陈寿亭让人印象深刻,而裂变中,他再次为观众塑造了一个经典人物,就是 秦孝公嬴渠梁。

王志飞,演技在线,让人对锐意变法的商君无比佩服的同时,又对他的结局充满了同情, 商君虽亡,秦法仍在 ,让人百感交集。

到了第二部 纵横 篇,开篇几集有点温吞,好在做到了 低开高走 ,富大龙、宁静、喻恩泰、李立群等人用演技征服了观众,剧情也围绕 历史 展开, 没有拉垮 ,没有狗血的宫斗,因此得以维持了93的高分。

富大龙 不愧是影帝,演出了秦惠文王嬴驷的霸气和足智多谋,该有的都有给到,有表情有动作有眼神,层次丰富,可以说,富大龙成功演绎了嬴驷这个人物,也抗住了主角的大旗。

龙门相王时,这个抖袖子,没人比富大龙抖的更霸气,更好看。

宁静的扮相开始有些不适,但却越来越精彩。

下面的经典桥段,让人不得不佩服二人的演技,就跟真的一样,也让人明白,选择宁静和富大龙的导演还是有眼光的。

大胃王的率性和可爱,成了大家的 开心果

最后,不得不说, 喻恩泰 更是奉献了 神级演技 ,把张仪的口舌如簧、表面唯利是图,实则胸怀大志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第三部崛起,已现颓势,前面张博的演技有点弱,好在后面可圈可点,宁静的宣太后没让人失望,全集播完后,让评分保持在了85分。

张博的演技虽然不是最好的,但至少看着不讨厌,也演出了秦昭襄王的聪慧、隐忍和帝王之气,没有让人出戏。

而宁静的宣太后堪称经典,霸气,有大局观,以及不输男儿的杀伐决断,让人佩服。

第三部已经略显颓势,可为何大家对大秦系列依然苦等,热情不减?

因为, 人们对 历史 中,那些耳熟能详的风流人物,如白起、嬴异人、吕不韦、李斯、张仪、苏秦、范睢等等,都如数家珍,人们喜欢看这些风流人物,看他们如何斗智斗勇,如何在 历史 洪流中左右 历史 又被 历史 左右。

更因为 ,在国人心里,对2000多年前,秦国从穷困潦倒、奋六世之余烈、到一统天下的 历史 ,始终感到 热血沸腾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悲壮与豪情,每每想起,都让人心潮澎湃。

因此,人们一直在等待大秦系列最终章,当期待已久的大秦帝国终章终于播出时,人们说: 终于等到你! 终于可以看霸气的 秦始皇 如何同 能臣名将 一起,一统天下了。

的确, 开始的几集 确实让大家感到 惊艳 ,豆瓣开画 89分 ,超过第三部的85,甚至很多媒体也难掩激动,终于看到了用心拍的正剧,认为大秦赋将扛起 历史 正剧的大旗,甚至被某些人称作中国的 大河剧 (本人不太赞同这种叫法,因为中国很多 历史 正剧都比大河剧经典,比如三国演义、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比如汉武大帝,而且中国的好剧也无需借助他国的称呼来证明质量,这里引用这种说法,是为了表明 最开始人们对该剧的肯定 )。

首先肯定的是 服化道 用心,比如各个官兵的化妆都如 活的兵马俑 ,人们不禁惊呼兵马俑成精了,兵马俑 活了 ,而且 面料 都尽力还原, 秦军头上的红色佩饰更是让人好感爆棚。

其次,那些不断出现的宏大的 战争场面 ,精心设计的战车、阵列、武器,每次出现都让人热血沸腾,剧组的用心,相信所有人都感受到了。

最后,段奕宏、辛柏青、刘丹等人过硬的 演技和出色 表现,让 开局良好 ,成功赢得了口碑。

比如段奕宏,哭有哭戏,笑有笑戏,随着身份的变化, 不同时期 的神态举止也随着变化,更演出了商人的算计、和心系大秦的雄才大略。

辛柏青 的嬴异人更是让人数次感动落泪,不但重情重义,还让观众看到了从第一部就一以贯之的, 秦人的血性和大秦男儿的精神传承 ,以至于嬴异人下线,人们直呼下线太早不应该,根本就没看够。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开端却 没能得以维持 ,豆瓣评分一降再降,从89到84,如今已经跌到76,关心大秦赋的人纷纷惊呼,大秦赋 评分告急 ,大秦系列的 楼要塌了

那么,大秦赋后面的剧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个人认为,总结起来,楼要塌了,主要有两方面致命伤,而 导演难辞其咎。

第一个硬伤就是 剧情 ,不但剧情离奇,不尊重 历史 ,还越来越拖沓。比如嬴政竟然拉着吕不韦认父,还说如果是吕不韦儿子就和他 浪迹天涯?!

结果网友气炸了,说如果嬴政就这智商,基本就 告别帝位了 ,当时看到这里我也想, 这什么啊?傻白甜?

再比如 甘罗 出使赵国, 令赵王割让五座城池,还答应之后攻打燕国再分城池给秦,结果赵国拿下30座城池,又分了秦国11座。就这样的功臣, 竟然被 嬴政杀了?

编剧的意思估计是,嬴政对吕不韦专权无处发泄,而设计了甘罗之死, 杀鸡儆猴 ,来树立嬴政的权威。甘罗 历史 上拜相后确实再无记载,给了编剧发挥空间,但也不能如此随意 杀害功臣 呀?甘罗 历史 上可是 神童 ,为大秦立下赫赫功劳,就这么随意的杀了? 大秦律 何在? 如何服众 ?而且杀完后, 吕不韦也没有任何变化 ,不禁再说一句, 这什么啊? 编剧真让人迷惑啊。 该剧魔改还有很多,比如华阳乱政、毛遂被黑、驷车庶长暗恋赵姬

不止魔改,剧情还 越来越拖沓 ,渐渐成了宫斗剧,都快40集了,还没亲政,而且还穿插秦始皇追求楚女芈华等感情戏……

网友直说讨厌大秦赋,套着正史的壳搁这扯犊子。为何如此魔改?查了一下,该剧的剧本竟然和孙皓晖的大秦帝国 没半毛钱关系 ,而是 重新写的剧本!

除了剧情有多处致命伤,第二个问题就是演员。

首先是 张鲁一 ,40演13太违和,叫36岁朱珠母后,也让人出戏。因为反响太大,导演特意发博解释,让张鲁一出来这么早,主要是觉得人物复杂,怕年纪小的驾驭不了。可说实话,演技和年纪真没什么关系。

一开始人们都只说他 年龄 的问题,并没有涉及演技,人们善意地说,后面张鲁一会精彩起来的。可是,快40集了,也不见精彩,人们有点 等不及了。

于是网友不再客气,说出了 真实感受 ,张鲁一的问题不在年龄,而是演技太不到位了,除了赵姬外,被所有演员吊打,甚至不如少年嬴政有气势。其实,演员如果 演技到位 的话,是 可以 一定程度上 弥补年龄缺陷 的,可惜张鲁一没做到。

从外形条件上看,张鲁一与 复原图中的始皇帝 接近,但遗憾的是,张鲁一给我们呈现的不是大智大勇、威武霸气的 少年帝王 ,而是性格冲动、目光呆滞、窝囊的中年人。

张鲁一总是缩脖子也让人不适,被吐槽丑化一百倍,可这个动作和很丧的表情,多次出现,实在不像是要一统天下的人,倒有点像很丧的刘备。

就算张鲁一说着最煽情的话,不知道为什么,就是 打动不到观众 ,总感觉他眼里无光,表情僵硬。

最后那场多国合纵,攻打秦国, 蕞城 告急, 咸阳危在旦夕 ,当那些 老兵 拿着简陋的武器,成群结队地走来时,观众 瞬间泪目了 ,可随后张鲁一的一番讲话,本意是鼓舞国人士气,却让人瞬间出戏了,即便他说着最激情的话,但表情拧巴,还让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

总结来说, 导演 对秦始皇的选角很失败,不但让秦始皇没有了整个 青春期 ,张鲁一的演技也没有呈现出该有的 帝王之气 ,像对了水的二锅头,没劲。

其实2018年就有人指出张鲁一不合适,可惜当时没引起重视。

除了男一号张鲁一,堪称女一分量的 朱珠 和以朱珠为首的的一众女演员也被口诛笔伐。

首先朱珠演技不行,而且台词太现代,演得就跟玩似的。

不但朱珠的赵姬不够立体,其他女性角色也让人不忍直视,被网友吐槽导演 审美有问题 ,选的都是 大饼脸! 对该剧的失望可想而知。

女演员也就邬君梅还可以,这不禁让当初吐槽宁静的人感慨,原来宁静也没那么差。

都是一个系列的,难免 被拿来对比 。网友认为,大秦赋和前三部比,确实 主角没选好 。前三部,张博虽然开局有些弱,但最后立住了,三个人最终都呈现了各自的 王者之气 。而网友对张鲁一的评价却越来越差,快四十集了,竟然还是僵尸脸,不但老,还没演出 气势 ,成了四部里最差的主角,整部剧也成了最差的一部。

角色没选好,人们干脆讨论起 换角会如何 ?比如张鲁一和段奕宏互换, 评分 是不是会高一点?因为 段奕宏 的确演过 霸气的军人 ,也演过猛男。

还有人觉得,如果让 驷车庶长周铁 演秦始皇,张鲁一演吕不韦、段奕宏演李斯,会不会更好?

除了讨论互换角色,人们还开始庆幸,扑街的大秦赋, 还好改了名字 ,否则先祖辛苦打下的江山,让你们玩宫斗, 对不起 前几部的 诸位先祖们 ,言外之意,该剧配不上大秦帝国之天下这个名字。

剧情有硬伤,演员选角又失败, 导演要负一半以上的责任。 人们说这个剧组没弄明白大家为何喜欢大秦系列,其实大家想看的是老秦人 团结一致,上下一心 ,从贫穷弱小到统一天下的 强国史、奋斗史 !不是什么魔改或宫斗!想看的是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想看的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想看的是秦始皇 热血东出,一统天下, 而不是快四十集了 还没亲政!

大秦赋如此不争气,网友 心情复杂 。想想那花了大价钱的战争场面,恢弘壮观。

想想用心的服化道,巍峨的大殿,高耸的战车,都是下了血本的。

想想演员们大冬天挨着冻,那么敬业和辛苦。

想想最开始几集,人们兴奋激动的欢呼, 太好看了 ,稀缺的 正剧归来了

想到这些,人们就不忍弃剧,人们不忍弃剧,是因为该剧那些用心的地方,人们不忍弃剧,是因为人们还抱着一丝希望,人们渴望出现更多好的 历史 正剧,人们希望大秦系列 圆满收官,完美 展现中华民族 首次大一统 的 历史 风云。

我也真心希望后面有 奇迹出现 ,希望后面的 剧情 能尊重 历史 ,少些戏说,节奏也快起来,希望后面 演员 的表现可以 打脸 所有的差评,让这部 大秦系列圆满收官

1、耶稣(前7年—约33年)——生于以色列,基督教教义的中心人物。

2、柏拉图(前427-347)——古希腊圣贤,精神恋爱的创始人。

3、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天才,疑为同志。

4、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英国女王,有无数情人却绝不下嫁。

5、牛顿(1642-1727)——英国科学家,少时恋斯特利**。

6、贝多芬(1770-1829)——德国音乐家,求婚一败再败。

7、安徒生(1805-1879)——丹麦作家,初恋波儿随风飘去。

8、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与玛丽、莉希姐妹同居不婚。

9、诺贝尔(1833-1895)——瑞典科学家,初恋不幸,后爱苏菲不成。

10、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求婚遭拒。

11、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与家佣海伦同居生女。

12、伏尔泰(1694-1778)——法国思想家,与夏德莱夫人私通。

13、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一生毫无激情。

14、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极度仇恨女人。 

15、布坎南(1791-1869)——美国第十五任总统,初恋对象自杀。

16、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与女权者西蒙·波娃同居不婚。

17、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画家,与马蒂亚订婚不得而终。

18、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生活不幸自杀。

19、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同居不婚。

20、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科学家,同居生子而不婚。

21、惠特曼(1819-1892)——美国浪漫主义诗人,自称对女人一无所知。

22、屠格涅夫(1818~ 1883)——俄国诗人,8次爱情+1个女儿。

23、司汤达(1783-1842)——法国作家,悲欢离合不结婚。

24、米斯特拉尔(1889-1957)——智利女诗人,初恋失败而终生不嫁。

25、克里斯蒂娜(1626-1689)——瑞典女王,爱慕表兄却拒绝嫁给他。

26、米开朗基罗(1475-1564)——意大利雕塑家,恋维多利亚。

27、嘉宝(1905-1990)——美国好莱坞巨星,有严重的嫌疑。

28、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作家,疑与姐姐。

29、帕斯卡(1623-1662)——法国科学家,与妹妹的关系非比寻常。

30、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作家,与菲利斯**订婚又毁约。

31、希思(1916-2005)——英国首相,别人抢走了他恋爱多年的女友。

32、福柯(1926-1984)——法国后现代思想家,同性伴侣德费尔。

33、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现捷克)遗传学家,牧师。

34、迪奥(1905-1957)——法国服装设计师,有恋不婚。

35、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作家,是个隐藏的同志。

36、夏奈尔(1883- 1971)——法国服装设计师,爱男人而不结婚。

37、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音乐家,早逝。

38、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思想家,恐惧责任,曾悔婚。

39、斯宾塞(1820-1903)——英国思想家,没有任何浪漫的美感和诗意。

40、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科学家,什么也不相信的人。

41、南丁格尔(1820 - 1910)——英国女护士,忘我工作。

42、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古希腊哲学家,养过了一个情妇。

43、图灵(1912- 1954)——美国计算机之父(出生英国),曾因被拘留。

44、兰波(1854-1891)——法国诗人,疑是,但又与女人同居。

45、圣西门(1760—1825)——法国空想家,思维不正常。

46、傅立叶(1772—1837)——法国空想家,思想怪异。

47、维特根斯坦(1889-1951)——英国(奥地利)哲学家,疑为。

48、亚当斯密(1723- 1790)——英国经济学家,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

49、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觉得没有义务赡养别人。

50、卡文迪许(1731~1810)——英国科学家,不修边幅,过着奇特的隐居生活。

51、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真诚的基督徒。

52、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无力维持生计而求婚不成。

53、爱默生(1803-1882)——美国哲学家,崇尚返朴归真。

54、奥古斯丁(354—430年)——古罗马神学家,曾纵情于肉欲。

55、阿奎那(1225-1274)——意大利哲学家,宣誓永作教会的忠诚卫士。

56、帕斯卡尔(1623-1662)——法国科学家和哲学家,曾暗恋贵族少女。

57、霍布斯(1588年—1679)——英国思想家,哲学和爱情有些排斥。

58、莫泊桑(1850~1893)——法国小说家,因过度劳累而精神错乱。

59、塞诺芬尼(前565-前473)——古希腊思想家,漫游67年。

60、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古希腊哲学家,孤独厌世的怪杰。

61、德谟克利特(460-前370)——古希腊思想家,离家外出游学。

62、佛陀(前563-前483)——释迦牟尼,诞生于古印度喜马拉雅山麓。

63、毕达哥拉斯(前580~500年)——古希腊数学家,游历学者。

64、芝诺(前336~前264)——塞浦路斯哲学家,长得丑陋。

65、胡志明(1890-1969)——越共领袖,与中国曾雪明关系无疾而终。

66、泰勒斯(前640-前546)——古希腊哲学家,追求沉思默想的生活。

67、斯威夫特(1667 -1745)——英国作家,深陷痛苦而精神错乱。

68、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谴责禁欲主义。

69、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诗人,爱女人必分手,精神错乱。

70、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挚爱舒曼夫人克拉拉。

中国

71、白玉蟾(南宋)——道教南宗五祖中的五祖,诗词、绘画、书法。

72、玄奘(600-664)——唐代著名高僧,俗姓陈名炜,河南偃师人。

73、郑和(1371-1433)——明朝宦官,本名马和又称三保,云南晋宁人。

74、法显和尚(337—422)——东晋僧人,本姓龚,山西襄垣县人。

75、蔡伦(63- 121)——汉代发明家,宦官,湖南耒阳人。

76、金岳霖(1895-1984)——逻辑学家,情困林徽因。

77、林巧稚(1901- 1983)——妇产科医生,福建厦门人,献身医学。

78、陈岱孙(1900-1997)——经济学家,福建省闽候人,潜心做学问。

79、苏曼殊(1884-1918)——诗人,画家,几番出家斩不断情丝纠缠。

80、尹桂芳(1919~2000)——越剧小生,浙江嵊县人。

话说,韩国异常猖獗,培养大量的明星,吸引了秦国80%的人成为粉丝,在这个危机的关头,为了秦国艺人国际有限公司的发展,总经理 董事长的嬴渠梁向天下发布招贤令,内容大体为:联合国以三令五申不能垄断行业,而韩国大量明星以成垄断之势,我已经三个月都拿不到工资了各国只要有资质的均可加入,国籍不限,不追究前科(话外意,韩国天王也可以来) 招贤令下!天下无数人蜂涌秦国,无论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丑的帅的,三教九流全部到齐,可惜秦国艺人国际有限公司没有实力,无能力培养,虽然嬴渠梁省着,自己已经一个月没吃菜了,天天白面馍馍,但这根本不能满足各国的人员,导致大量人员流失,其中比如,憨豆,卓别林,金城武等 三月雪融,秦国的招贤令才被一名叫公孙鞅的人在百度贴吧上一个小板块的一个小角落上发现了招贤令的网址,看完嬴渠梁那慷慨激昂的招贤令,公孙鞅决定,我一定要去秦国! 说起这个公孙鞅,他是魏国魏莱坞总经理老公叔的住手,资质虽然不错,可惜公叔引荐,魏董却说,哎,我们是影视公司,没有培养地区啊,于是公孙鞅心中有着一个美好的梦想,我要成为超级大明星,登上魏莱坞的舞台!!怀着这个梦想,公孙鞅买了一张驴车票,奔赴秦国了。 已经快两个月没吃到菜的嬴渠梁,精神有点恍惚了,在公孙鞅的忽悠下,嬴渠梁激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相信了公孙鞅的忽悠,他相信秦国一定能富起来的,相信秦国的人民一定能在早餐上喝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 经过秦国不专业的培训,公孙鞅依靠着惊人的天赋以及多年的经验在首场演唱会上《倒豆浆》取得了大量的粉丝,数年来的打拼,公孙鞅终于跻身进了魏莱坞!!对于魏国,公孙鞅有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跟着公叔,公孙鞅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吃过了,而魏国最好的酒店,战国唯一的七星酒店,洞香春,是公孙鞅最常去的地方,那里的老板,前总经理白圭的女儿白雪,每次看到都会令公孙鞅大为心动 在魏莱坞上,无数狂热的女孩看着公孙鞅那105 47 80的三围, 尖叫着,公孙鞅看着无数的粉丝,在茫茫人海中,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竟然看到了那个令自己心动的女孩!!白雪!!此时的大牌公孙鞅以没有以往的害羞,一个飞吻向白雪,当时那一条线上的女孩都误以为公孙鞅在给自己飞吻,因为太过于激动,当场脑溢血死亡,于是人们就叫他伤鞅后来传成了商鞅 后来商鞅成了总经理,牛了,常常在秦国董事长面前耍大牌,嬴渠梁生怕他离开,每次都忍着,最终因为长年忍,忍出了内伤英年早逝,嬴渠梁的儿子,嬴驷,这个家伙不得了,7~8岁就混意大利黑手党,还混了小分舵的老大,满嘴黑话,他继承了老爸的行业,更是和意大利驻中国黑手党负责人,考里昂亲自指定特使,赢虔成了死党,商鞅以前的罪过他,因为意大利实在太远,他又是自己吃肉来源的保障,最主要是嬴渠梁护着他,嬴虔只能忍了,一次,嬴驷要求商鞅去齐国拉粉丝,商鞅开价太高,嬴驷这个黑道上混了多年的人一暴脾气,打算杀掉商鞅,商鞅逃亡魏国,魏国人因为不了解内幕,记恨商鞅没在魏国效力而拒绝他,不过更主要的原因是魏国保安和保镖巡逻队等,50%的人单身,原因为魏国50%的女人被商鞅吸引成铁党粉丝,另外40%成了韩国的,10%为其他国家,而结婚了的,80%以上天天看商鞅的演唱会,不理家务以及丈夫,所以魏国人记恨商鞅,商鞅只好又逃,到渑池的时候,被嬴虔手下开着抢来的AH-64D阿帕奇追上,当时只见无数的枪头伸出直升机,什么AK,M4,等众多重火力机枪对着商鞅扫射,随着无数的挡枪子的粉丝倒下到嬴虔的没弹药,看着还有无数的粉丝,嬴虔一声令下,一枚导弹终结了商鞅的生命,因为嬴驷下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所以带着焦黑的尸体,嬴虔回到了秦国,看着焦黑的尸体,嬴驷咬牙切齿,想着自己青年时期自己最爱的女孩,因为在看商君的演唱会时候,电视机坏掉了而跳了悬崖,嬴驷就目眦欲裂,最后商鞅在嬴驷的令下中被五辆坦克分尸,这个秦国演艺圈的救世主,就这么死了,最可惜的是他一直没有对白雪表白,为什么没有表白?也许他怕白雪不喜欢他,或者别的什么,总之,带着这个秘密,被五辆坦克一起分掉了消散在天地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腐败,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7]。淳熙十三年,知严州[8]。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敌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日期,阳历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1]。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高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诗人七十五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烟雨沈园中,恍恍惚惚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正缓步踱过伤心桥,踯躅在满地落叶中。已无蝉声,也无画角,只有一个默然凝望断墙柳絮的老人。

诗人八十一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写下了: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这两首诗以梅花作为主要意象关联到一起,既表示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犹有香如故”,老而弥坚,至死不变,也寓示唐琬高洁的品行,坚韧的节操,更表现出两人的爱情,尽管经历了尘世风霜,天荒地老,但不变依旧。

诗人八十四岁,离逝世只一年,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婉,此情至死难忘。

《春游》诗云: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是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自知不久于人世,仍然念念不忘当日眷侣,这一梦长达五十年——半个世纪,虽然仍自感匆匆,却赢得了天长地久,这正是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词、传说中唐琬的唱和开始,加上他几十年后陆续以沈园为题悼念唐琬的几首诗,陆游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段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爱情悲剧。

陆游临终前一年,再游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思念唐婉的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约四千余篇。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和欧阳修一起建 树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代表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春夜>>,<<荔枝叹>>等。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苏轼是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苏轼是宋代著名画家,"湖州墨竹派"创史人之一,苏轼善画枯木丝竹,兼擅人物花鸟,尤善画佛。他画的墨竹,运笔清拔,英风劲色,使人应接不暇,枯槎寿木,丝竹断山,放笔直取如入风烟无人之境。

苏轼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 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苏轼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件中。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第一位,秦孝公。秦孝公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变法图强。当时秦国并不是七国中间的强国,秦要统一,必须要自身强大。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使自身足够的强大,这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孝公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第二代,秦惠文王,这个时期,条件变了,历史使命也变了。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变强了,秦国一强,其它六国得了红眼病,因为六国不能看着秦国强大。这样六国的有识之士就要想办法,对付强大的秦国。合纵,就是联合六国削弱秦国,秦国就完了。所以秦惠文王的历史使命就是打破六国的合纵。秦惠文王也完成了这个使命,办法就是连横。

第三代,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时间非常短,只有三年,因为举重砸死了,而且没有儿子。他是明君吗?秦武王这三年还真了不得,秦武王有一句名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我想坐着车到达三川,就是现在洛阳一带,看一看周天子的王城,死了也不遗憾了。这是秦武王,这个时期,秦国已经很强大了,那么武王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是抓住历史时机,东进中原。公元前311年,年轻的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率领军队攻打韩国重镇宜阳,就是今天河南洛阳西边40公里处,是陕西通往河南的唯一通道,两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一线山路,非常狭窄,是军事重镇。甘茂说要打宜阳,必须联合魏国,秦武王就派甘茂,带了一个副使出使魏国,到魏国一谈,成功了。魏国同意和秦国联手打宜阳,宜阳打通了,秦国才能兵出函谷关,所以这是一个关键之地。甘茂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他出使魏国回来的路上,和副使说,你回去告诉秦王,就说第一,魏国同意很我们联手了,第二,你还说,虽然魏国同意了,但是这个仗不能打。你就这样说,将来所有的功劳都记在你的功劳簿上。他的副使不知道什么原因,回去和秦武王说了,武王很奇怪,打宜阳要联合魏国,现在魏国同意联合,你说不能打,为什么?召见甘茂,甘茂讲了三件事,三件事一说,秦武王明白了。第一,曾参杀人,曾参是古代的一个贤人,在费地居住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一个人也叫曾参,结果这个曾参杀了人。之后,就有人给未杀人的曾参的母亲报信,说曾参杀人了。她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在织布机上照样织布。一会儿,第二个人来报告,他母亲还在织布,有过一会儿第三个人来报告,他母亲把织布机一扔,**就逃了。甘茂说曾参是个贤者,他的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架不住三个人一说,吓得就逃了。我不是秦国人,我来秦国帮你们打天下,一定会有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如果我去打宜阳,有人说我坏话,我既没有曾参之闲,你也不会像曾参母亲那样信任我,我能打下来吗?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张议无功,惠文王时期有一个张议,立了很大的功劳,但没有人说张仪立的功,都说在秦惠文王的身上,说臣子立功不算功,这是第二件事。第三件事,文侯烧信,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派了一大将,叫乐羊去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把中山灭了。乐羊很得意,觉得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应该受赏,结果一见魏文侯,魏文侯搬出一个箩筐,筐里面是这三年中其他大臣告乐羊的告状信。乐羊一看这么多告状信,魏文侯都不告诉他,压着不放,支持他打了三年,才明白这个功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所以乐羊就立即跪下,说了两句话:“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这不是我的功劳,是主公对我的信任。在那个制度下,如果得不到领导的信任,什么也干不成。讲完这三点,甘茂说,你说我敢打宜阳吗?宜阳如果一年打不下来,会有多少人说我的坏话,我还能活吗?魏国虽然同意联合,但这个仗我死活不能打。秦武王明白了,他说咱们定个盟约吧,你替我打宜阳,我对你是绝对信任,谁告状我也不听,甘茂说可以。然后甘茂就去打仗,打了五个月,秦武王收到一大堆告状信,秦武王动摇了,要求甘茂撤兵。甘茂就回了封信,说咱们的合同还算数不?秦武王一听这话,就继续增兵,最后,甘茂把宜阳拿下来了,杀了六万韩兵,打开了韩国的西大门,秦国的军队可以兵出函谷关,直达洛阳。这个举重而死的秦武王只活了三年,也没有结婚生子,但是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第四位国君,秦昭襄王,昭襄王的功劳更大,在位56年,把大儿子熬死了。昭襄王时期,秦国已占压倒优势了,他的历史使命是继续东进,摧垮六国的主力,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昭襄王在位56年,先用魏冉为相,后用范睢为相,重用白起,白起不负重托,伊阙一战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长平之战活埋45万。秦国统一一共杀了100多万,白起一个人杀了90多万。昭襄王连续不断用兵,基本上摧垮了六国的主力军,为最后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昭襄王时期,如果听了白起的话,就有可能把赵国灭了,拖延了几个月,邯郸之战没有打赢,这个我们讲过。所以昭襄王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五位,秦孝文王,这个就不好说了,在位三天就死了,既无功,也无过,姑且也称之为明君。

第六位,庄襄王,就是异人 ,在位也只有三年,时间很短,但是庄襄王干了两件大事,重用吕不韦,建立东郡。东郡非常重要,是连接齐国,切断了六国南北合纵的通道,这是一大贡献。再一个,利用赵国和燕国的矛盾,占领赵国37座城池,进一步削弱赵国。所以他在位虽然只有三年,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七位,赢政,他的历史使命是不失时机的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所以赢政即位以后,很快就定下来发动统一战争,并且用十年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在整个过程中,秦国的七代国君没有一位犯过大的错误,七代国君,都有强烈的使命感,都完成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这是很不简单的。这七位国君不是有意挑的,是根据秦国的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比如说昭襄王,他是秦武王的兄弟,是太后和魏冉两个人联手推上来的,他当时正在秦国作人质,对他来说,完全是偶然的当上国君。他特别能活,做了56年,大儿子在国外作人质熬死了,次子安国君继位。安国君继位纯属偶然,因为哥哥死了,继位三天又死了,然后才是异人,也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即位也是偶然,如果不是吕不韦包装,他连安国君的嫡子都当不上。七代国君,很多是偶然的继位,但是所有偶然当上国君的人,没有一个是昏主。西汉初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叫贾谊,写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非常有名。《过秦论》上篇,贾谊有一句名言,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继承了前面六代国君的功业,到他这里,七代国君连续不断的努力,最终统一天下,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代代明君,不是个简单的事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7178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