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多大?

地球有多大?,第1张

地球的整体形状十分接近于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旋转椭球体(即扁球体)。其赤道半径略长、两极半径略短,极轴相当于扁球体的旋转轴。根据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1980年公布的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主要数据如下:

赤道半径 6378137km

两极半径 6356752km

平均半径 6371012km

扁率 1/298257

赤道周长 400757km

子午线周长 4000808km

表面积 5101×108km2

体积 10832×108km3

其实,地球的真实形状与上述扁球体稍有出入。其南半球略粗、短、南极向内下凹约30m;北半球略细、长,北极约向上凸出10m。所以夸张地说,地球的真实形状略呈梨形。

据<地球科学导论>

1663年苏格兰天文学家James Gregory首度提出可以利用金星凌日测出精确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而著名的天文学家哈雷(Edmund Halley)观测1677年水星凌日,观测中也发现确实可以经由两地以上的行星凌日观测结果来测量太阳的距离,再藉刻卜勒第三邉佣�桑盒行堑木嚯x三次方正比於绕日公转周期的平方,计算出太阳系各行星的绝对距离;而且因金星比水星接近地球,测量精确度更高,因此所得结果会比水星凌日佳。1716年,他发表正式论文,积极推动水星与金星凌日观测活动,组织1761年与1769年的国际联合观测活动;1720年,法国天文学家Jean–Nicolas Delisle则建议只需进行初亏(T1)、食既(T2)、生光(T3)、复圆(T4)四个点的计时观测即可,不需要全程观测金星凌日。因此,1761年6月6日与1769年6月3日的金星凌日,是天文界与业余界国际合作观测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1761年的凌日全世界有130多组观测队远征至西伯利亚、南非等地观测,当时的世界正处在纷扰的时代,许多适合的观测地点,要不就是天气不佳,要不就是有战事正在进行,许多观测结果并不佳。不过,最终还是实现哈雷的愿望,利用金星凌日的观测结果,计算出日地距离了。然而,由於当时对行星接触日面边缘的「初亏」时间计量不够精准,再加上光晕效应与黑滴效应的影响,所得日地距离并不准确。这个数值,让19世纪的天文学家使用了将近百年之久。光晕效应并非都是坏处,至少在1761年的金星凌日事件中,苏俄圣彼得堡的天文学家Mikhail Lomonosov就以之提出:这应是金星有大气层的象徵,而他的想法也的确是对的!

1769年,战事已结束,全世界有151位观测者、分散在77个不同的地点。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在大溪地(Tahiti)的观测。库克船长为英国人,当时正在世界探险的途中,正好巧遇金星凌日事件,便在大溪地观看。船员们在大溪地的最高点盖了一座简易天文台,名为Point Venus Observatory,观其名即可知,是专为金星凌日盖的。不过这个天文台中的设备后来遭窃,已不复存在。而所有观测中,记录最精确的,是一队来自法国的观测队,领队是Jean-Baptiste Chappe d'Autreroche,他们在1761年到西伯利亚观测时失败,1769年卷土重来,远渡重洋到美国加州进行观测,这些科学家终於获得梦寐以求的资料,然而d'Autreroche和其他成员却染病而亡,只剩下其中三位成员幸存。这三位成员又远渡重洋踏上返回巴黎的旅程,其中两位在途中死亡,最后剩下的一人,终於在1770年,活著把观测资料带回巴黎,世人才知他们的艰辛历程。

1824年,德国知名天文学家恩克(Johann Franz Encke)利用1761与1769年的观测结果,计算出日地距离为153,340,000公里,误差为660,000公里,与现在精确的日地距离相差了25%。

1874年的金星凌日,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动了起来,由英国与国科学界主导,巴西、葡萄牙、苏联等国都积极参与,美国更砸下17万7000美金准备进行这项天文事件的观测(1874年的17万美金是天价罗!),不仅在事件发生之前10年左右就已开始训练、模拟如何精确地掌握金星凌日时的各接触时间,且为此发明了不少新仪器,而当时也恰是天文学家开始将照片技术应用在天文观测上之时,其他如一秒可拍20张的快速摄影技术、光谱观测等,都是彼时发明,所以,所得观测结果自然比十八世纪的还精密。可惜当时的「湿板底片」技术不佳,绝大多数的照片没有留存下来。

1874年的金星凌日事件,可见的地区包含中国大陆、日本、纽西兰一带,有法国天文学家特地组队到北京进行金星凌日的观测。当时中国大陆可见事件发生时间恰在正午前后。笔者在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古代天象纪录总集」一书中发现两笔记录:

清光绪浙江《石门县志》卷11页22: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朔,「日中有黑子」

民国上海《重辑张堰志》卷11页6: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朔,「日中有黑子」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朔」的时间相当於1874年12月9日,恰巧就是1874年金星凌日发生的时间。不知老祖先们所见的「日中有黑子」,是否就是金星在日面上呈现的黑影?

鉴於1874年的事件在科学史上得列入「非常成功」一栏,因此1882年的金星凌日更备受重视,应该说是「疯狂」的地步,当年可见区域主要位在南美洲一带,美国本土也有部分区域全程可见,但美国海军天文台还是派遣8组观测人员赴世界各地进行观测;当时的美国媒体极力批评,认为这是个「浪费之举」,但这些科学探险对还是一一成行。1882年时,乾板照相技术已经开始发展,其品质已经比湿板底片好太多,也更易保存,所以现今全世界共遗留2000多幅当时的观测照片,相关的论文、札记等不计其数。观测结果计算出来的日地距离为148,323,200公里,也较1761、1769年的精确多了,不过观测误差仍有86,000公里。

金星凌日(百年一遇的天文现象,就是这种天文现象计算出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金星,呈金**,是天空中最亮的星体,亮度抵得上15颗天狼星。金星,中国古称“太白金星”,若处晨称“启明星”,若处黄昏则称“长庚星”。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平均距离约4150万千米。金星半径为6073千米,比地球半径仅小300千米,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是地球的五分之四,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因此,人们常称金星是地球的姐妹行星。令人费解的是:金星自转方向为由东向西(与地球自转方向截然相反),所以金星上看太阳竟是西升东落。而且,金星自转周期长达243天,比绕日公转周期224.7天还长,所以金星上的一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的117天。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47摄氏度。

又由于水星、金星是位于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以内的“地内行星”。因此,当金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太阳表面有一个小黑点慢慢穿过,这种天象称之为“金星凌日”。天文学中,往往把相隔时间最短的两次“金星凌日”现象分为一组。这种现象的出现规律通常是8年、1215年,8年、1055年,以此循环。据天文学家测算,这一组金星凌日的时间为2004年6月8日和2012年6月6日。这主要是由于金星围绕太阳运转13圈后,正好与围绕太阳运转8圈的地球再次互相K近,并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这段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8年。

公元17世纪,著名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曾经提出,金星凌日时,在地球上两个不同地点同时测定金星穿越太阳表面所需的时间,由此算出太阳的视差,可以得出准确的日地距离。可惜,哈雷本人活了86岁,从未遇上过“金星凌日”。在哈雷提出他的观测方法后,曾出现过4次金星凌日,每一次都受到科学家的极大重视。

他们不远千里,奔赴最佳观测地点,从而取得了一些重大发现。1761年5月26日金星凌日时,俄罗斯天文学家罗蒙诺索夫,就一举发现了金星大气。19世纪,天文学家通过金星凌日搜集到大量数据,成功地测量出日地距离1496亿千米(称为一个天文单位)。当今的天文学家们,要比哈雷幸运得多,可以用很多先进的科学手段,去进一步研究地球的近邻金星了!

月亮距离地球有384401公里

月球将会越来越远离地球

主要原因:地球上每天2次的潮汐(潮汐能可发电),是由地球和月球引力引起的.这种巨大的能量每天被消耗,地球束缚月球的能力也越来越弱.整个地月系的质量中心就会越来越远离地球.目前地月系的质量中心仍在地球内部,大约地面以下1600公里处,而地心(地球的质量中心)在地面以下6300公里处.2者距离将继续拉大.每年大约远离4厘米左右

参考资料:

baidu

太阳离地球有多远为什么总在东方升起

 太阳离地球有多远为什么总在东方升起,相信小时候我们都对太阳比较好奇,总会问太阳离地球有多远为什么总在东方升起?那下面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太阳的相关信息,

太阳离地球有多远为什么总在东方升起1

 这也许是一件让人惊讶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我们对太阳几乎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它由什么组成,又如何形成,亦或它如何制造能量。我们不知道它有多大,我们也不知道它有多远。

 绕行太阳的我们距它大约1亿5千万千米,事实上,由于我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在最近的地方,地球离太阳1亿4千7百万千米;而最远的距离则会达到1亿5千2百万千米。

 太阳系中的距离太大,以至于天文学家使用这个距离作为测量标准,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就此被称为天文单位。天文学家不说冥王星距离太阳588亿公里,而说这有39个天文单位、或AU。

 图解:尽管有所谓的黑滴效应使金星凌日的测量非常困难,但这种罕见的现象,长久以来仍是测量天文单位的最佳方法。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仅在最近几百年才被确定。相关变量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天文学家知道它有多大,就可以知道它有多远,反之亦然,然而这两个数字都十分神秘。

 古代的天文学家,尤其是希腊人,曾试图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估算到太阳的距离:测量地球上阴影的长度,或将月球及其轨道的大小与太阳相比。 不幸的是,他们至少估计少了10倍。

 弄清楚到太阳的距离的关键来自金星,因为它会直接从前方越过太阳。这种罕见的现象被称为“金星凌日”,在108年间只会发生两次。一经发现,准确测量的最佳机会就在1761和1769年的金星凌日期间来了。天文学家被派往全球各地去观察金星开始及完全移过太阳正面的精确时刻。

 通过比较这些时刻,天文学家得以通过几何学来算出我们离太阳到底有多远。他们最初的计算得出这个距离是24000倍地球半径。考虑到我们在现代测得的结果是23455倍地球半径,这还不赖。

 现代天文学家可以使用雷达和激光脉冲来计算太阳系中天体的距离。例如,他们向水星这样的遥远天体发射强烈的无线电波束,然后计算出波从这一行星反弹并返回地球所需的时间。由于光速是众所周知的,往返时长就会告诉你这个行星有多远。

 天文学确实帮我们找到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生活在许多的大谜团已经得到解决的时代,真是太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下一个要到来的发现是什么,尽管我现在还不知道。

  相关天文知识

 天文单位(Astronomical Unit,可写作au、ua、或AU)是一个长度单位,约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然而,地日距离会因为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产生变化,一年间会从最大值(远日点,aphelion)到最小值(近日点,perihelion)再回到最大值。天文单位最初被认为是地球的远日点和近日点的平均值,自2012年以来它被确定为149597870700米,或约15亿公里(9300万英里)。它主要被用于测量太阳系内或其他恒星周围的距离,也是另一个天文长度单位秒差距(parsec)的定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太阳离地球有多远为什么总在东方升起2

 如果我们身边有个比较懒惰的人突然变得勤快起来,我们总会这样调侃他“这太阳怎么打西边出来了啊!”意思这看上去不可思议很反常。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太阳永远的都是从东边出来,西边落下。这是顽固不化的真理。

 咱们先来说一说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由地球的自转造成的。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是东升西落的。但是如果严格的说,太阳并不总是在正东方升起和正西方落下的。

  地球上的晨昏线

 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和地球公转轨道之间有一个665°的`夹角,因此在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点上,地球上的日出并不是严格的正东方升起和正西方落下的。

 在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点上,太阳直射地球的赤道上方,这时候地球上的昼夜平分,都是12个小时。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日出都在正东方,日落在正西方。

 不过在6月21日的夏至日的时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在地球的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太阳会在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方向落下。这一天特别是在北纬665°的北极圈上,太阳会在正北方向升起,在正北方向落下,它会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会是一个圆圈。北极圈以内,则是太阳中日不落,极昼开始了。

  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

 正好相反的是,这一天正好是南半球的“冬至日”。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太阳在东南方向升起,在西南方向落下。南纬665°的南极圈的太阳则在正南方的地平下上露了一下头就马上又在南方落下去了。南极圈内的极夜开始了。

 如果以南北方向为分界线的话,地球的大部分地区的太阳都是在南北分界线的偏东边升起,偏西边落下。不过在太阳系中有一颗星球就不一样了,这就是金星。在金星上就出现了我们认为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因为金星的自转方向和地球正好相反,是自东向西。

太阳离地球有多远为什么总在东方升起3

 地球是近似于球的椭球,在两极方向略扁,赤道方向略鼓。同时地球也在一个近似于圆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在公转的同时自转。因为我们研究的问题非常简单,所以假设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圆形的,是可以的。同时我们也要假设太阳是不动的,虽然这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但出于同样的道理,使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变的简单。

 好,太阳不动,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以南北极的连线为轴自转。地球的这个自转轴和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有一个倾角。正是这个倾角的存在,导致了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春夏秋冬。这是后话,在这里暂时不涉及。

 从北极方向俯视地球,地球的自转是逆时针的,从南极方向俯视地球,地球的自转是顺时针的。我们以北极方向俯视地球为例,地球的自转是逆时针的,中国位于北半球。当中国转到地球的背面,阳光照射不到的时候是夜晚。当中国转到地球的正面,阳光照射得到的地方,是白天。

 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的时候,距离第二天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大约是一天,24个小时,对应着地球自转了一圈,回到它原来的位置,因此自转的周期也是24小时。24小时转过了360度,我们假设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恒定的,(事实上大致如此,存在一些微小偏差,在此忽略不计。)很容易计算出每小时转过15度。这15度,对应的就是经线上的15度。这一个小时,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小时的时差。所以我们说时差的时候,比如说北京和巴黎有4个小时的时差,就是说北京和巴黎在经度上隔了60度。是不是挺有意思?

 假设在夏天,北京,每天早上6:00,太阳从东方升起。我们近似的可以这样理解,早上6点,北京正好转到地球的侧面,太阳光刚刚可以照射到它。6个小时后,中午12点,北京转到地球的正面,太阳光完全照射到它。再过6个小时,下午18点,北京转到地球另一侧的侧面,太阳光刚刚可以照射到它。再过6个小时,晚上24点,北京转到地球的背面,太阳光完全照射不到它。如此循环往复。在这里,我们有一个问题,夏天是昼长夜短,冬天是昼短夜长。为什么?

 对于站在地球上的人来说,迎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就是东,背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就是西,指向北极的方向就是北,指向南极的方向就是南。我们平常所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正好反映了这个位置关系。可是试想一下,如果我不是站在地球上,我站在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上平视地球,我们就发现有趣的变化。北还是北,南还是南,太阳的位置是不变的,它为什么早上出现在东边,下午出现的西边呢?大家都知道,是因为地球自转。可是地球再自转,也不能把太阳从地球的东边搬到地球的西边去。就是说,在太阳系内,我们人类所规范的东西方向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问题也好理解,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平时所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前北后南,左西右东。我站在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上平视地球时,北还是北,南还是南,西还是西,东还是东。此时是真正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好,这个时候我向后转,向后转之后我就看不到地球了,没关系,我们把自己平移到地球相对的另一侧去,让我们还可以看到地球。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转身之后,原来的西变成了东,原来的东变成了西。太阳根本就没动,导致这样的变化的是地球的自转。

 所以准确的说,对地球上的我们来讲,迎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东,背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西。我们在宇宙空间的位置,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的,真可谓是,坐地日行八万里。

  航海人物—库克船长

  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是英国的一位探险家、航海家和制图学家。他由于进行了三次探险航行而闻名于世。通过这些探险考察,他给人们关于大洋,特别是太平洋的地理学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他还被认为在通过改善船员的饮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来预防长期航行中出现的坏血病方面也有所贡献。库克船长在太平洋和南极洲的伟大的航行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是第一位绘制澳大利亚东海岸海图的人。

  库克于1728年10月27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8岁时,他在一家船主那里找到一项工作并且到波罗的海作了几次航行。当英法战争爆发时,他作为一名强壮的水手应征到皇家海军服役。不到一个月他被提升为大副。四年之后升为船长。1759年,他授权指挥一艘舰船参加了圣·劳伦斯河上的战斗。1763年,战争结束之后,库克作为纵帆船“格伦维尔”号的船长承担了新西兰、拉布拉多和新斯科舍沿岸的调查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后来由英国政府予以发表。

  库克船长的小屋

  1768年8月26日,库克率领“奋进”号启航去调查太平洋中维纳斯航道并考察该海区的新岛屿。伴随他的有一名天文学家,两名植物学家和一名善长博物学的画家。他先向南航行,后向西转弯,绕过好望角,于1769年4月13日到达塔希提岛。调查了维纳斯的航道之后,于6月3日他的调查船驶向新西兰。在那里他逗留了六个月的时间并把两个岛屿标绘在海图上。后来他沿着澳大利亚的东海岸航行。他把澳大利亚取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称所有权属于英格兰。

  航行到爪哇之后,他穿过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峡,取道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返回英国。他到达英格兰的时间是1771年6月12日。在1772年7月13日,库克再次从英格兰启航。他这次航行的目的是想去验证“在南方还存在着一个大陆”的报道。他乘“探险”号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附近,开始横跨大西洋。至1773年1月,在大西洋上兜了一个圈子,却没有发现“南方大陆”。后来则向新西兰航行。从那里出发,他考察了新赫布里底,把复活节岛和马克萨斯群岛标进了海图,并且访问了塔希提和汤加群岛。另外,他还发现了新喀里多尼亚和帕默斯顿、诺福克及纽埃诸岛。于1775年7月29日他返航到英国。

  库克与他的船队

  库克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航海是在1776年7月12日从英格兰启航的。这次的目标是考察北太平洋和寻找绕过北美洲到大西洋的航道。绕过好望角之后,库克横渡印度洋到达新西兰。从那里又航行到塔希提岛。后来他们继续航行。在圣诞节前夜他们看到了一个岛屿。这个岛屿他命名为“圣诞节岛”。进一步向北航行,他发现了夏威夷群岛。1778年2月他们看到了现今的俄勒冈海岸并且返回朝北航行,穿过白令海和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后来,因没有找到向东的航道而又返回夏威夷。在那里,于1779年2月14日他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

  库克船长

  作者:梦中的旅行

    詹姆斯·库克(1728年10月27日-1779年2月14日)英国探险家及航海家。曾三度远征太平洋,并探索了太平洋沿岸的海岸线。他同时也是地图制作者;经度仪航海测定船位的发明者;也是发现治疗坏血症的第一位船长。常被称为库克船长。

    

    据记载,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最早是由詹姆斯·库克发现的。今日新西兰北岛和南岛间的海峡,就依他的名字命名为库克海峡(COOK STRAIT)。南太平洋中也有一个群岛以他命名为库克群岛。

    

    生平

    1720及1730年代-1728年出生在英格兰约克郡,是苏格兰移民。

    1740年代-开始跑船当水手,但仅在英国附近的海域工作。

    1750年代-加入英国皇家海军,曾被派往北美洲参加英法战争。

    1760年代-库克开始他长达20年的远征,于1779年在夏威夷过逝,死因至今不明,据知应为和夏威夷土著起了冲突之后被杀害。在他三次长征中,随行画家约翰·维伯John Webber以及威廉·霍奇William Hodges留下了不少的珍贵航海绘图纪录。

    

    第一次远征

    库克在1768年开始第一次远征。该年8月26日从他从英国普利茅斯起航,横越过整个大西洋,经过巴西,再往南绕过南美最南端合恩角(Cape Horn),进入太平洋,隔年(1769年)4月到达南太平洋的大溪地(Tahiti),接著又向西航行到现在的新西兰。探索了南岛、北岛之后,继续往西到了澳洲。接著北上经过爪哇、印度洋后,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开始回程,在1771年抵达英国。

    

    第二次远征

    1772年库克再度离开英国,前往南太平洋。这次他反方向,由西向东南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穿过南极圈,到达新西兰。接著他花了很多时间一一探索南太平洋中由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三点连成三角形中间的岛屿,包括有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汤加(Tonga)、新赫布里底群岛(New Hebrides)、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和诺福克岛(Norfolk Island)。然后经南美、大西洋,在1775返回英国。

    

    在人类探险历史上,库克是第一位由西向东环绕地球航行,并证实南极大陆(Antarctic Continent)存在的人。

    

    第三次远征

    1776年7月12日库克再度由西向东,准备探索北太平洋,他绕过好望角,经印度洋,澳洲,新西兰后再往北,从大溪地之后再向北,发现了欧胡岛、库伊岛和尼豪岛(Niihau);也就是今天的夏威夷群岛。1778年2月他往东抵达了北美洲的奥勒岗海岸,并朝北探索北冰洋。据知他们经过了白令海与白令海峡,但无法横越北冰洋,只好南下回到了夏威夷。2月14日库克在夏威夷去逝。隔年(1780年)10月4日,他的船奋勇号( The "Endeavour")才回到英国。

    

    如今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堪培拉,还保留着库克的小木屋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高达137米的巨大喷泉。

  故事:库克船长与“金星凌日”的不解之缘

  差不多每隔120年左右,一个黑点就会穿越一次太阳。这个墨黑的小点近乎一个完美的圆,但它并不是普通的黑点,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见到这个黑点的。而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之一詹姆士·库克,也就是蜚声世界的库克船长也与金星凌日有一段不解之缘。

  库克船长奉命出征

  1782年8月12日,库克船长带领“奋进号”从英国港口城市普利茅斯港起锚,向塔希提岛的方向驶去。塔希提岛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屿,一年前刚刚被欧洲人“发现”,那里荒芜人烟,尚未开发,当时,就连地图绘制员可能也不知道地球的那个角落是否存在大陆。

  对于库克而言,那次航行的困难程度绝不亚于现代人探索月球或火星。他要带领“奋进号”在浩瀚数千英里的广阔海洋上航行,寻找一块方圆只有20英里的陆地,而当时他们没有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一样的导航设备,甚至连块精确的手表都没有。而在航行途中,危险的暴风雨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忽然出现(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些未知的生命体也在海洋深处等待着。库克当时已完全预料到船上可能会有一半船员回不到英国。

  但库克知道,这种冒险还是值得的,因为这次出航不仅能寻找大陆,还能观测难得一见的金星凌日。库克在航海日志中写道:“(1782年8月12日)下午2点,我们起锚远行,船上共有94人。”“奋进号”年轻的英国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的思想更加浪漫,他写道:“我们离开欧洲,向天堂驶去,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也许永远吧。”他们的任务是在1769年前到达塔希提岛,然后落户于岛上,建立一个天文台,观测金星凌日现象,希望通过金星凌日的观测计算出太阳系的规模。而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科学愿望的英国皇家学院为库克此行提供了经费。

  太阳系的规模是18世纪科学界最主要的难题之一,与目前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本质的问题差不多。在库克那个年代,天文学家只知道绕太阳公转的6颗行星,而没有发现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另外,他们也只知道这些行星的相对间距。以木星为例,它与太阳的距离是它与地球之间距离的5倍,但它们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它们的绝对距离是多少,这一切在当时还是未知数。

  但金星是揭开这一谜底的关键。埃德蒙·哈雷爵士在1716年便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从地球上看,金星偶尔会穿越太阳。它就像墨黑的圆盘一样,缓慢地穿过太阳黑子。哈雷推断,如果从地球上不同地方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出现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天文学家就有可能运用视差原理计算出地球与金星的距离,然后还能测算出太阳系中剩余星体的规模。

  但问题是金星凌日实在罕见,每243年大约会出现4次,这种天文现象出现的规律通常是8年、1215年,8年、1055年,以此循环。哈雷本人在有生之年就没有机会见到金星凌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曾在1761年计算出金星凌日的时间,但由于天气和其他因素,他们计算出的数据大多不准确。如果库克和其他人在1769年未能观测到金星凌日,那么地球上所有的天文学家在1874年下一次"金星凌日"出现之前,都有可能去世了。

  残酷的海上之旅

  库克的那次远行经常被比作一次太空探险任务。托尼·霍维茨在描写库克旅行的《蓝色纬度》里写到:“‘奋进号'肩负的任务不仅一次发现之旅,它还是测试最新理论和最新科技的实验室,其重要性可与今天的太空飞船相媲美。”

  尤其是“奋进号”的船员就如同海军与“航海的灾难”——坏血病--的斗争过程中的豚鼠(常被用来做实验)。人体内只能储存相当于6周左右的维生素C,一旦这些维生素C用完,水手将会普遍感到疲劳,甚至牙床腐烂、大出血。在18世纪,一些船只通常有一半船员死于坏血病。“奋进号”装载了各种各样用于实验的食品,库克强迫船员吃泡菜和麦芽汁等一些东西。如果有谁拒绝吃,就会遭到鞭打。

  据霍维茨说,事实上,在那段日子,任何库克平均几天就会用鞭子抽打他的船员。在1769年到达塔希提岛时,库克他们已经向西连续航行了8个月,所用时间相当于现代宇航员在前往火星途中所耗费的时间。当“奋进号”航行到合恩角时,已经有5名船员失去了生命,另一名绝望的水手在“奋进号”随后在太平洋航行的10周时间中跳海自杀。由于“奋进号”是成角度向塔希提岛航行的,因此极易受到风暴的袭击。此外,“奋进号”没有与任何“控制中心”有联系,同时又没有提前警告风暴即将来临的卫星气象图像,航行途中可谓是危险重重。不过库克独出心裁,他用沙漏导航,用打结的绳索测算“奋进号”的速度,用六分仪和年历,再通过观察星星估计“奋进号”的位置。这既机智又充满危险。

  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在1769年4月13日,也就是金星凌日出现前大约2个月终于到达了塔希提岛。库克在航海日志中写道:“此时我们只有少数几个人上了伤兵名单 船员们都普遍非常健康,这主要归功于吃泡菜。”然而,库克和他的船员们对塔希提岛非常陌生,这可能就像我们现在对火星一样。但在塔希提岛上生存并不需要“太空服”,相反,岛上相当舒适,有人类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岛上的居民也非常友好,渴望与库克他们进行交易。班克斯认为这“是世外桃源最真实的写照是一个人想象中的理想家园。”但是,塔希提岛的植物群、动物群、风俗和习惯与英国的完全不同,这种差异简直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奋进号”的船员既陶醉其中,又对此感到好奇。

  留下的观测纪录并不多

  无怪乎在1769年6月3日金星凌日现象最终出现那一天,库克和班克斯对此的描述只有寥寥数语。他们用从英国带来的特殊望远镜,观测到金星成了一个小黑点,在眩目的太阳盘面上慢慢穿过,但这种现象却无法与塔希提岛本身的魅力相比。班克斯的航海日志用622个字描述了那天的金星凌日现象,其中只有不超过100字是描述金星的。

  这主要是因为班克斯当时正在对他与塔希提岛国王塔洛和国王的妹妹努娜早餐谈话以及那天晚些时候“三位漂亮的女士”拜访他等事情进行记录。班克斯在谈到金星时说:“我与塔洛国王、努娜和他们的几位主要随从一同去了观测站,与同事们一起观测。我们让他们看金星穿越太阳的情景,并让他们理解我们此行的目的。之后,他们离开了,我也跟他们一起走了。”塔洛国王或班克斯是否对金星凌日留下深刻印象,班克斯对此没有记录。

  库克的描述稍微详细一些:“那天可以说是天遂人愿,晴空万里,非常适宜观测。我们具备了我们所希望的观测金星凌日整个过程的所有优势:我们能非常清楚地看到金星周围的大气或朦胧的阴影,但这也干扰了我们看到金星与太阳接触的精确时间。”“金星周围朦胧的阴影”一直是个大问题。穿过金星大气的强烈阳光使金星圆盘边缘显得很模糊,使库克测算金星凌日出现时间的精确度降低。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库克测算的金星凌日出现时间与“奋进号”上的天文学家查尔斯·格林的一些数据不相符,他们观测到的金星凌日出现时间大约相差有42秒。

  库克和格林都观测到了“黑滴效应”。在金星接近太阳的边缘时——计算金星凌日出现时间最关键的时刻--太阳边缘一侧的黑色区域好像慢慢地接触到金星。你也可以把拇指和食指靠得非常近,对“黑滴效应”进行演示:把两根手指放在眼前,然后逐渐缩小手指间的距离。在两根手指就要快碰在一起之前,你会看到手指之间的细缝有个暗色带。约翰·威斯特法尔在本月写给《天空与望远镜》杂志上指出:“这只是两个模糊的由明变暗的梯度加在一起所产生的结果”“黑滴效应”(比如金星大气的模糊现象)使得天文学家很难指明金星凌日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黑滴效应”不仅对塔希提岛上的库克是个问题,而且对于全世界所有的观测者都是问题。事实上,即使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做出了很大努力,他们(包括库克)在地球上76个观测点都对1769年那次金星凌日现象进行了观测,但由于不十分准确,不足以测算太阳系的规模。直到19世纪天文学家使用照相技术记录下一组金星凌日的照片时,他们才计算出太阳系的大小。

  观测反而成了一件“小事”

  库克当时并没有过于注意那些事,因为他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来自英国皇家海军的密令命令他在观测完金星凌日后马上离开塔希提岛,在塔希提岛和新西兰之间寻找大陆或大片土地。在第二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奋进号”一直航行在南太平洋上寻找大陆。

  18世纪的一些科学家宣称,为了平衡北半球出现的人口高速增长而导致的土地相对减少的局面,人类必须寻找适合人居住的大陆。而当时“奋进号”上的船员甚至一度近两个月没见到陆地。就连库克也猜测可能并不存在未探明的土地或未知的“南半球陆地”。在行进过程中,库克遇到了勇猛的新西兰毛利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并发现了数千英里长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海岸线。而“奋进号”还曾与澳大利亚大堡礁相撞,差一点沉没。

  后来,库克在雅加达中途停留了10周,对“奋进号”进行大修,当时7名水手死于坏血病。雅加达人口稠密,疾病到处蔓延。库克本来打算尽快离开那里,但因修船耽误了太长时间,结果,包括天文学家查尔斯·格林在内的人一开始便随“奋进号”(后来又有8人加入)航行的38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死于在雅加达感染上的疾病。霍维茨写到:“‘奋进号'40%的伤亡率在当时并不希奇。事实上,库克后来还因为自己表现出来的对船员健康异常的关心而受到称赞。”

  1771年7月11日,“奋进号”返回英国港口迪尔。幸存下来的船员环游了整个地球,他们记录了数千种植物、昆虫和动物,遇到好几个新的种族,而且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大陆的努力。这是一次史诗般的航行,观测金星凌日反而成了库克探险行程中一件“小事”,由于过分陶醉于塔希提岛的风土人情以及受到“黑滴效应”的影响,他观测的结果并不理想。但正是由于那次航行,人们将金星与库克联系起来。事实上,也许我们可以说观测此次金星凌日的最佳理由便是因为詹姆士·库克。

  现在,我们又将看到这种百年不遇的天文现象,因此千万不要错过。本月8日,将再次出现金星凌日。届时,我们可以通过网上或广播了解金星凌日,也可以架起望远镜亲自观测。仔细观测金星那墨黑的圆盘如何在太阳上慢慢经过,这同时可以使你回到一个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1769年的塔希提岛,一个部分地球还有待探索的时代。难道你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吗? (编译/任秋凌)

航海人物—库克船长

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是英国的一位探险家、航海家和制图学家。他由于进行了三次探险航行而闻名于世。通过这些探险考察,他给人们关于大洋,特别是太平洋的地理学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他还被认为在通过改善船员的饮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来预防长期航行中出现的坏血病方面也有所贡献。库克船长在太平洋和南极洲的伟大的航行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是第一位绘制澳大利亚东海岸海图的人。

库克于1728年10月27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8岁时,他在一家船主那里找到一项工作并且到波罗的海作了几次航行。当英法战争爆发时,他作为一名强壮的水手应征到皇家海军服役。不到一个月他被提升为大副。四年之后升为船长。1759年,他授权指挥一艘舰船参加了圣·劳伦斯河上的战斗。1763年,战争结束之后,库克作为纵帆船“格伦维尔”号的船长承担了新西兰、拉布拉多和新斯科舍沿岸的调查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后来由英国政府予以发表。

库克船长的小屋

1768年8月26日,库克率领“奋进”号启航去调查太平洋中维纳斯航道并考察该海区的新岛屿。伴随他的有一名天文学家,两名植物学家和一名善长博物学的画家。他先向南航行,后向西转弯,绕过好望角,于1769年4月13日到达塔希提岛。调查了维纳斯的航道之后,于6月3日他的调查船驶向新西兰。在那里他逗留了六个月的时间并把两个岛屿标绘在海图上。后来他沿着澳大利亚的东海岸航行。他把澳大利亚取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称所有权属于英格兰。

航行到爪哇之后,他穿过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峡,取道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返回英国。他到达英格兰的时间是1771年6月12日。在1772年7月13日,库克再次从英格兰启航。他这次航行的目的是想去验证“在南方还存在着一个大陆”的报道。他乘“探险”号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附近,开始横跨大西洋。至1773年1月,在大西洋上兜了一个圈子,却没有发现“南方大陆”。后来则向新西兰航行。从那里出发,他考察了新赫布里底,把复活节岛和马克萨斯群岛标进了海图,并且访问了塔希提和汤加群岛。另外,他还发现了新喀里多尼亚和帕默斯顿、诺福克及纽埃诸岛。于1775年7月29日他返航到英国。

库克与他的船队

库克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航海是在1776年7月12日从英格兰启航的。这次的目标是考察北太平洋和寻找绕过北美洲到大西洋的航道。绕过好望角之后,库克横渡印度洋到达新西兰。从那里又航行到塔希提岛。后来他们继续航行。在圣诞节前夜他们看到了一个岛屿。这个岛屿他命名为“圣诞节岛”。进一步向北航行,他发现了夏威夷群岛。1778年2月他们看到了现今的俄勒冈海岸并且返回朝北航行,穿过白令海和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后来,因没有找到向东的航道而又返回夏威夷。在那里,于1779年2月14日他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

库克船长

作者:梦中的旅行

  詹姆斯·库克(1728年10月27日-1779年2月14日)英国探险家及航海家。曾三度远征太平洋,并探索了太平洋沿岸的海岸线。他同时也是地图制作者;经度仪航海测定船位的发明者;也是发现治疗坏血症的第一位船长。常被称为库克船长。

  

  据记载,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最早是由詹姆斯·库克发现的。今日新西兰北岛和南岛间的海峡,就依他的名字命名为库克海峡(COOK STRAIT)。南太平洋中也有一个群岛以他命名为库克群岛。

  

  生平

  1720及1730年代-1728年出生在英格兰约克郡,是苏格兰移民。

  1740年代-开始跑船当水手,但仅在英国附近的海域工作。

  1750年代-加入英国皇家海军,曾被派往北美洲参加英法战争。

  1760年代-库克开始他长达20年的远征,于1779年在夏威夷过逝,死因至今不明,据知应为和夏威夷土著起了冲突之后被杀害。在他三次长征中,随行画家约翰·维伯John Webber以及威廉·霍奇William Hodges留下了不少的珍贵航海绘图纪录。

  

  第一次远征

  库克在1768年开始第一次远征。该年8月26日从他从英国普利茅斯起航,横越过整个大西洋,经过巴西,再往南绕过南美最南端合恩角(Cape Horn),进入太平洋,隔年(1769年)4月到达南太平洋的大溪地(Tahiti),接著又向西航行到现在的新西兰。探索了南岛、北岛之后,继续往西到了澳洲。接著北上经过爪哇、印度洋后,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开始回程,在1771年抵达英国。

  

  第二次远征

  1772年库克再度离开英国,前往南太平洋。这次他反方向,由西向东南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穿过南极圈,到达新西兰。接著他花了很多时间一一探索南太平洋中由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三点连成三角形中间的岛屿,包括有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汤加(Tonga)、新赫布里底群岛(New Hebrides)、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和诺福克岛(Norfolk Island)。然后经南美、大西洋,在1775返回英国。

  

  在人类探险历史上,库克是第一位由西向东环绕地球航行,并证实南极大陆(Antarctic Continent)存在的人。

  

  第三次远征

  1776年7月12日库克再度由西向东,准备探索北太平洋,他绕过好望角,经印度洋,澳洲,新西兰后再往北,从大溪地之后再向北,发现了欧胡岛、库伊岛和尼豪岛(Niihau);也就是今天的夏威夷群岛。1778年2月他往东抵达了北美洲的奥勒岗海岸,并朝北探索北冰洋。据知他们经过了白令海与白令海峡,但无法横越北冰洋,只好南下回到了夏威夷。2月14日库克在夏威夷去逝。隔年(1780年)10月4日,他的船奋勇号( The "Endeavour")才回到英国。

  

  如今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堪培拉,还保留着库克的小木屋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高达137米的巨大喷泉。

故事:库克船长与“金星凌日”的不解之缘

差不多每隔120年左右,一个黑点就会穿越一次太阳。这个墨黑的小点近乎一个完美的圆,但它并不是普通的黑点,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见到这个黑点的。而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之一詹姆士·库克,也就是蜚声世界的库克船长也与金星凌日有一段不解之缘。

库克船长奉命出征

1782年8月12日,库克船长带领“奋进号”从英国港口城市普利茅斯港起锚,向塔希提岛的方向驶去。塔希提岛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屿,一年前刚刚被欧洲人“发现”,那里荒芜人烟,尚未开发,当时,就连地图绘制员可能也不知道地球的那个角落是否存在大陆。

对于库克而言,那次航行的困难程度绝不亚于现代人探索月球或火星。他要带领“奋进号”在浩瀚数千英里的广阔海洋上航行,寻找一块方圆只有20英里的陆地,而当时他们没有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一样的导航设备,甚至连块精确的手表都没有。而在航行途中,危险的暴风雨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忽然出现(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些未知的生命体也在海洋深处等待着。库克当时已完全预料到船上可能会有一半船员回不到英国。

但库克知道,这种冒险还是值得的,因为这次出航不仅能寻找大陆,还能观测难得一见的金星凌日。库克在航海日志中写道:“(1782年8月12日)下午2点,我们起锚远行,船上共有94人。”“奋进号”年轻的英国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的思想更加浪漫,他写道:“我们离开欧洲,向天堂驶去,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也许永远吧。”他们的任务是在1769年前到达塔希提岛,然后落户于岛上,建立一个天文台,观测金星凌日现象,希望通过金星凌日的观测计算出太阳系的规模。而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科学愿望的英国皇家学院为库克此行提供了经费。

太阳系的规模是18世纪科学界最主要的难题之一,与目前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本质的问题差不多。在库克那个年代,天文学家只知道绕太阳公转的6颗行星,而没有发现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另外,他们也只知道这些行星的相对间距。以木星为例,它与太阳的距离是它与地球之间距离的5倍,但它们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它们的绝对距离是多少,这一切在当时还是未知数。

但金星是揭开这一谜底的关键。埃德蒙·哈雷爵士在1716年便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从地球上看,金星偶尔会穿越太阳。它就像墨黑的圆盘一样,缓慢地穿过太阳黑子。哈雷推断,如果从地球上不同地方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出现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天文学家就有可能运用视差原理计算出地球与金星的距离,然后还能测算出太阳系中剩余星体的规模。

但问题是金星凌日实在罕见,每243年大约会出现4次,这种天文现象出现的规律通常是8年、1215年,8年、1055年,以此循环。哈雷本人在有生之年就没有机会见到金星凌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曾在1761年计算出金星凌日的时间,但由于天气和其他因素,他们计算出的数据大多不准确。如果库克和其他人在1769年未能观测到金星凌日,那么地球上所有的天文学家在1874年下一次"金星凌日"出现之前,都有可能去世了。

残酷的海上之旅

库克的那次远行经常被比作一次太空探险任务。托尼·霍维茨在描写库克旅行的《蓝色纬度》里写到:“‘奋进号'肩负的任务不仅一次发现之旅,它还是测试最新理论和最新科技的实验室,其重要性可与今天的太空飞船相媲美。”

尤其是“奋进号”的船员就如同海军与“航海的灾难”——坏血病--的斗争过程中的豚鼠(常被用来做实验)。人体内只能储存相当于6周左右的维生素C,一旦这些维生素C用完,水手将会普遍感到疲劳,甚至牙床腐烂、大出血。在18世纪,一些船只通常有一半船员死于坏血病。“奋进号”装载了各种各样用于实验的食品,库克强迫船员吃泡菜和麦芽汁等一些东西。如果有谁拒绝吃,就会遭到鞭打。

据霍维茨说,事实上,在那段日子,任何库克平均几天就会用鞭子抽打他的船员。在1769年到达塔希提岛时,库克他们已经向西连续航行了8个月,所用时间相当于现代宇航员在前往火星途中所耗费的时间。当“奋进号”航行到合恩角时,已经有5名船员失去了生命,另一名绝望的水手在“奋进号”随后在太平洋航行的10周时间中跳海自杀。由于“奋进号”是成角度向塔希提岛航行的,因此极易受到风暴的袭击。此外,“奋进号”没有与任何“控制中心”有联系,同时又没有提前警告风暴即将来临的卫星气象图像,航行途中可谓是危险重重。不过库克独出心裁,他用沙漏导航,用打结的绳索测算“奋进号”的速度,用六分仪和年历,再通过观察星星估计“奋进号”的位置。这既机智又充满危险。

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在1769年4月13日,也就是金星凌日出现前大约2个月终于到达了塔希提岛。库克在航海日志中写道:“此时我们只有少数几个人上了伤兵名单 船员们都普遍非常健康,这主要归功于吃泡菜。”然而,库克和他的船员们对塔希提岛非常陌生,这可能就像我们现在对火星一样。但在塔希提岛上生存并不需要“太空服”,相反,岛上相当舒适,有人类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岛上的居民也非常友好,渴望与库克他们进行交易。班克斯认为这“是世外桃源最真实的写照是一个人想象中的理想家园。”但是,塔希提岛的植物群、动物群、风俗和习惯与英国的完全不同,这种差异简直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奋进号”的船员既陶醉其中,又对此感到好奇。

留下的观测纪录并不多

无怪乎在1769年6月3日金星凌日现象最终出现那一天,库克和班克斯对此的描述只有寥寥数语。他们用从英国带来的特殊望远镜,观测到金星成了一个小黑点,在眩目的太阳盘面上慢慢穿过,但这种现象却无法与塔希提岛本身的魅力相比。班克斯的航海日志用622个字描述了那天的金星凌日现象,其中只有不超过100字是描述金星的。

这主要是因为班克斯当时正在对他与塔希提岛国王塔洛和国王的妹妹努娜早餐谈话以及那天晚些时候“三位漂亮的女士”拜访他等事情进行记录。班克斯在谈到金星时说:“我与塔洛国王、努娜和他们的几位主要随从一同去了观测站,与同事们一起观测。我们让他们看金星穿越太阳的情景,并让他们理解我们此行的目的。之后,他们离开了,我也跟他们一起走了。”塔洛国王或班克斯是否对金星凌日留下深刻印象,班克斯对此没有记录。

库克的描述稍微详细一些:“那天可以说是天遂人愿,晴空万里,非常适宜观测。我们具备了我们所希望的观测金星凌日整个过程的所有优势:我们能非常清楚地看到金星周围的大气或朦胧的阴影,但这也干扰了我们看到金星与太阳接触的精确时间。”“金星周围朦胧的阴影”一直是个大问题。穿过金星大气的强烈阳光使金星圆盘边缘显得很模糊,使库克测算金星凌日出现时间的精确度降低。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库克测算的金星凌日出现时间与“奋进号”上的天文学家查尔斯·格林的一些数据不相符,他们观测到的金星凌日出现时间大约相差有42秒。

库克和格林都观测到了“黑滴效应”。在金星接近太阳的边缘时——计算金星凌日出现时间最关键的时刻--太阳边缘一侧的黑色区域好像慢慢地接触到金星。你也可以把拇指和食指靠得非常近,对“黑滴效应”进行演示:把两根手指放在眼前,然后逐渐缩小手指间的距离。在两根手指就要快碰在一起之前,你会看到手指之间的细缝有个暗色带。约翰·威斯特法尔在本月写给《天空与望远镜》杂志上指出:“这只是两个模糊的由明变暗的梯度加在一起所产生的结果”“黑滴效应”(比如金星大气的模糊现象)使得天文学家很难指明金星凌日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黑滴效应”不仅对塔希提岛上的库克是个问题,而且对于全世界所有的观测者都是问题。事实上,即使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做出了很大努力,他们(包括库克)在地球上76个观测点都对1769年那次金星凌日现象进行了观测,但由于不十分准确,不足以测算太阳系的规模。直到19世纪天文学家使用照相技术记录下一组金星凌日的照片时,他们才计算出太阳系的大小。

观测反而成了一件“小事”

库克当时并没有过于注意那些事,因为他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来自英国皇家海军的密令命令他在观测完金星凌日后马上离开塔希提岛,在塔希提岛和新西兰之间寻找大陆或大片土地。在第二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奋进号”一直航行在南太平洋上寻找大陆。

18世纪的一些科学家宣称,为了平衡北半球出现的人口高速增长而导致的土地相对减少的局面,人类必须寻找适合人居住的大陆。而当时“奋进号”上的船员甚至一度近两个月没见到陆地。就连库克也猜测可能并不存在未探明的土地或未知的“南半球陆地”。在行进过程中,库克遇到了勇猛的新西兰毛利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并发现了数千英里长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海岸线。而“奋进号”还曾与澳大利亚大堡礁相撞,差一点沉没。

后来,库克在雅加达中途停留了10周,对“奋进号”进行大修,当时7名水手死于坏血病。雅加达人口稠密,疾病到处蔓延。库克本来打算尽快离开那里,但因修船耽误了太长时间,结果,包括天文学家查尔斯·格林在内的人一开始便随“奋进号”(后来又有8人加入)航行的38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死于在雅加达感染上的疾病。霍维茨写到:“‘奋进号'40%的伤亡率在当时并不希奇。事实上,库克后来还因为自己表现出来的对船员健康异常的关心而受到称赞。”

1771年7月11日,“奋进号”返回英国港口迪尔。幸存下来的船员环游了整个地球,他们记录了数千种植物、昆虫和动物,遇到好几个新的种族,而且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大陆的努力。这是一次史诗般的航行,观测金星凌日反而成了库克探险行程中一件“小事”,由于过分陶醉于塔希提岛的风土人情以及受到“黑滴效应”的影响,他观测的结果并不理想。但正是由于那次航行,人们将金星与库克联系起来。事实上,也许我们可以说观测此次金星凌日的最佳理由便是因为詹姆士·库克。

现在,我们又将看到这种百年不遇的天文现象,因此千万不要错过。本月8日,将再次出现金星凌日。届时,我们可以通过网上或广播了解金星凌日,也可以架起望远镜亲自观测。仔细观测金星那墨黑的圆盘如何在太阳上慢慢经过,这同时可以使你回到一个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1769年的塔希提岛,一个部分地球还有待探索的时代。难道你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吗? (编译/任秋凌)

参考资料:

新浪科技 等

金星凌日的视张角推算天文单位的方法在下面的参考资料中

黑滴效应:因为从地球上看,金星偶尔会穿越太阳。它就像墨黑的圆盘一样,缓慢地穿过太阳黑子。哈雷推断,如果从地球上不同地方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出现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天文学家就有可能运用视差原理计算出地球与金星的距离,然后还能测算出太阳系中剩余星体的规模。

2004年6月8日下午,各地的天文爱好者因首次观测到漂亮的金星凌日而激动不已。这是人类第六次观测到金星凌日这一罕见天象,而上一次则发生在19世纪末,距今已有105年半。

地球的“姐妹”——金星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金星可谓是除地球外人们最熟悉的一颗行星了。金星在中国古代称为太白。早晨出现在东方时又称为启明、晓星、明星;傍晚出现在西方时也称长庚、黄昏星。

金星是天空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天体,视星等最亮可达-44等,比人的正常视力所能见到的最暗恒星(约为6等)亮一万倍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金星离太阳比较近,平均距离仅11亿公里,接收到的太阳光比地球多1倍;另一方面是因为金星周围有一层很厚的浅色(白中透黄)云层,反照率高达076(地球和月球的反照率分别为039和007)。如果月球的反照率有金星那么高,那么,满月的月光下人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读书看报。金星在大小、质量、密度、内部结构等方面与地球很相近。金星的半径为6050公里,只比地球小4%;质量为49×1024千克,比地球约小20%;平均密度为526克/厘米3,只比地球低5%。金星有一个半径为3100公里的铁-镍核,中间是一层主要由硅、氧、铁、镁等的化合物组成的“幔”,最外面是以硅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很薄的“壳”,这种结构与地球很相似。正因如此,金星被称为地球的“孪生姐妹”。金星和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有的两颗没有天然卫星的大行星。在九大行星中,水星离太阳最近(平均距离为5800万公里),金星次之。

然而,在运动特性上,金星与地球迥然不同。首先,金星赤道上的自转速度只有18米/秒,自转一周需243天。不仅如此,金星自东向西自转,与太阳系内除天王星外的其他大行星的自转方向相反。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表现为西升东落。金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2247天,自转周期长于公转周期。不过,由于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其公转方向相反,所以金星上的一昼夜大约相当于地球上的117日。在金星上看日出需要特别耐心,太阳从金星地平线上出现一丝光芒,到全部露出地面至少需要6个小时,而在地球上中纬度地区,这个过程一般只需3分多钟。

金星大气的密度比地球高100倍,云层厚达数十公里;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大气压力超过9×106帕。金星表面的气温高达475℃,这样的温度铅都能熔化;由于二氧化碳大气层的温室效应,金星上既没有昼夜温差变化,也没有季节寒暑更替。鉴于这样“恶劣”条件,金星上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生物存在。就金星表面的地形来看,因为有浓厚大气层的保护,相对来说地势比较平坦,不像月球、水星和火星那样有众多的环形山结构。金星上有山和山脉,火山直径最大可达数百公里。

天文学上把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以内的行星(即金星和水星)统称为地内行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以外的行星(即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称为地外行星。从地球上看来,地内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总是在太阳附近徘徊。金星(水星也是一样)有时先于太阳升起,出现在黎明时的东方地平线上,称为“晨星”;有时晚于太阳下落,出现在傍晚的西方低空,称为“昏星”。金星在天空中离开太阳最远时(称为大距)与太阳之间的角距离可达48°,而水星大距时到太阳的角距离则不超过28°,所以水星经常隐没在太阳的光芒之中而不容易观测到。

作为地内行星,金星像月亮那样也有明显的位相变化,即在不同时间,由于地球和金星的相对位置不同,金星的形状和大小也不同;但因金星离地球较远,肉眼发现不了这种变化。月相变化时,月面直径无明显改变,而金星在新月时看起来最大,因为这时它离地球最近,约为4000万公里;接近圆形时显得很小,两者可相差 6倍以上,这时金星距离地球超过25亿公里。公元1610年,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金星,发现了金星的位相和大小变化,成为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力佐证。

金星的空间探测史

人类对太阳系行星的空间探测始于金星。这一方面因为金星是除月球外,离地球最近的太阳系主要天体;另一方面,金星表面为厚厚的云层所包围,人们欲窥其真貌,必须进行近距离实地探测。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不久,1960年代后,苏联和美国即相继开始对金星的空间探测。迄今为止,发往金星或途经金星的探测器已超过40个,获得了大量有关金星的宝贵科学资料。

苏联率先开始了对金星的空间探测,1961—1969年,先后发射了“巨人号”以及“金星1号”至“金星6号”探测器,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探测金星的地表情况;1970年8月17日,“金星7号”实现在金星表面的首次软着陆,并测得金星表面的温度和大气压;1972年“金星8号”到达金星表面,化验了土壤,并对太阳光强度和云层进行了电视摄像转播。

1975—1984年为苏联探测金星的高潮期,共发射了“金星9号”至“金星16号”八个探测器。“金星9号”和“金星10号”于1975年10月到达金星,并成为金星的两颗人造卫星;1978年9月先后发射的“金星11号”和“金星12号”成功实现了软着陆;1981年10月和11月发射的“金星13 号”和“金星14号”分别对金星地表作了钻探,并采集了岩石样本;1983年6月发射的“金星15号”和“金星16号”于同年10月相继到达金星,并成为金星的人造卫星。这两个探测器每24小时绕金星一周,成功绘制了金星表面的地形图,分辨率达1~2公里;1984年12月发射的“金星-哈雷”探测器于次年6月与金星会合,并释放了充氦的气球和着陆舱,对金星的云层和土壤进行了探测和分析。该探测器在完成对金星的一系列考察后,利用金星的引力改变运行轨道,飞向哈雷彗星。

美国在空间探测落后于苏联的情况下,一方面全力实施登月计划,一方面积极开展对金星的探测。1961年7月22日,美国发射了“水手1号” (Mariner 1)金星探测器,但升空后不久因偏离原定轨道而不得不自行引爆。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探测器经28亿公里的飞行后,于同年12月14 日从距离金星3500公里处飞过,尽管部分仪器发生故障,但还是首次测量了金星大气的温度,并拍摄了金星的全景照片。嗣后,“水手5号”、“水手10号” 及几个“先驱者-金星”(Pioneer-Venus)探测器均取得了成功,它们有的成为金星的人造卫星,研究了金星的大气层和表面磁场,有的释放了着陆舱,对金星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多方面考察,发回了大量珍贵的和数据。

金星空间探测计划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麦哲伦号”(Magellan)探测器,它是美国于1989年5月4日用亚特兰蒂斯号(Atlantis)航天飞机发射的。该探测器重3365公斤,造价413亿美元。它经过15个月的飞行,于1990年8月10日到达金星,第二天成为金星的卫星。“麦哲伦号”探测器利用先进的雷达探测技术,详细勘察了金星的全貌和地质构造,包括拍摄和绘制了金星表面大量清晰的照片和图像,发现许多火山、熔岩流、地壳断层、陨星坑等,测定了金星大气的活动、成分、表面温度和磁场等。经四年多的工作后,“麦哲伦号”探测器于1994年12月12日在金星大气中烧毁,可谓是功成名就。

尽管近期对太阳系行星探测的重点转向了火星,但金星空间探测并未止步。日本计划于2007年发射金星探测器,预计在2009年到达金星。该探测器将携带五台可穿透金星大气的特殊红外摄像机和紫外摄像机,以探测金星大气和地质构造。

金星凌日的原理和规律

当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与地球、太阳处于一直线时,月球的影子会扫及地球表面,地球上某些地区便可观测到日食。对地面上的观测者来说,日食表现为月球把太阳遮去。月球把太阳全部遮去,即为日全食;只遮去一部分太阳,称为日偏食。

凌日的原理在本质上与日食一样。地内行星(即水星和金星)在运动过程中,有时会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当它与地球、太阳处于一条直线时,便会发生凌日现象。尽管金星和水星都比月球大,但由于它们离地球的距离比月球远得多,在地球上看来比月球小得多,因而凌日发生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只能看到一个小黑圆点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凌日现象只有地内行星才会发生,所以,只有水星凌日和金星凌日两种。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只有当地内行星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其公转轨道平面与黄道面相交时,才会发生凌日现象。所以,凌日现象的出现很有规律。水星凌日必然发生在11月18日或5月8日前后,每100年平均有13次,其中发生在11月的有9次,发生在5月的有4次。

离太阳越近,发生凌日的机会越多。金星离开太阳要比水星远,所以发生凌日的机会要比水星少得多。金星凌日必然发生在6月7日或12月9日前后,其中6月7 日前后的凌日机会略多。金星绕太阳的公转周期是224701天,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6天,因此两者的会合周期为58392天。一般情况下,两次凌日之间的间隔为8年、1055年、8年、1215年,以此循环往复,这就是243年周期,也是金星凌日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周期。在243年中,可发生5次金星凌日。严格来说,金星凌日有8年、243年和251年的周期。8年周期相当于8个地球年、13个金星年和5个会合周期,243年周期相当于 243个地球年、395个金星年和152个会合周期,而251年周期则相当于251个地球年、408个金星年和157个会合周期。但具体情况比较复杂。若上一次凌日时金星运动的路径恰好经过太阳圆面中心附近,那么8年后金星的运行路径就刚好位于太阳圆面边缘之外,因而相隔8年便不会有连续2次金星凌日。

金星凌日的观测史

人类对金星的观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代巴比伦人已有关于金星的观测记录。17世纪,开普勒在日心说的基础上首次预言, 1631年将发生一次金星凌日。但由于该次凌日在欧洲看不到,因而无人目击这一天象,而开普勒本人也没能预测到相隔8年后的1639年会再度出现金星凌日现象。

人们第一次看到金星凌日是在1639年,预报该次金星凌日的是英国人霍罗克斯(J Horrocks)。尽管此公从未受过正规的天文教育,但他凭借对天文学的执着和热爱,通过对金星、太阳和其他行星的多年观测,准确地预言了1639年 11月24日的金星凌日,并观测到了金星在太阳圆面上缓慢经过的全过程,从而成为有史以来预测、并成功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的第一人。

1677年哈雷在观测水星凌日后意识到,可借助金星凌日测量日地距离,并预言了1761年的金星凌日。1761年6月6日,根据哈雷预测的合适的观测点,天文学家分别观测了该次金星凌日,从约70个点的观测数据印证了哈雷的预言,并首次较准确地测定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天文单位的长度。不过,由于有的观测点天气状况不理想,而当时天文学家还不能精确测定观测地点的经度,加上哈雷的计算不很完善,因而在他预期的有些观测点上没能看到金星凌日。

1769年6月3日的金星凌日只能在太平洋和北美西部可见。共有151名观测者在77个点上进行了观测,并有许多天文爱好者参与,其中库克(J Cook)船长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Tahiti)观测了这一罕见天象,所有观测都非常成功。19世纪共发生两次金星凌日,分别是在1874年12月9 日和1882年12月6日,美国议会分别拨款175万和85万美元用于观测活动。在整个20世纪的100年内,没有发生金星凌日。在人类历史上,包括 2004年6月8日的凌日在内,为人们所看到的金星凌日天象共有6次,因此可以说金星凌日现象很罕见。

金星凌日的观测内容

金星凌日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取决于凌日时金星的运行路径,路径越接近太阳圆面中心,凌日的过程越长。以2004年的凌日来说,整个过程历时6个多小时。金星凌日过程有五个特殊时刻:金星圆面与太阳圆面外切时称为凌始外切,它标志凌日过程的开始;金星圆面与太阳圆面内切时称为凌始内切,从此时起,整个金星圆面进入太阳圆面;金星圆面中心距太阳圆面中心最近的时刻称为凌甚,它在凌日过程中并无特别重要的意义;金星圆面与太阳圆面再次内切时,称为凌终内切;最后,金星圆面与太阳圆面再次外切,称为凌终外切。在这五个特殊时刻中,凌甚时刻无法直接取得,而凌始外切时刻的实测记录也比较困难,可以比较准确记录下来的是凌始内切、凌终内切和凌终外切。凌终外切之后金星就看不到了。

2004年的金星凌日在中国西部和北方地区观测较有利,而在上海,凌日结束前太阳就已下山了,无法观测到凌终内切和凌终外切。在上海,凌始外切的发生时刻为13:12:13,凌始内切的发生时刻为13:31:09。在北京可看到凌日全过程,凌日时间段为13:13:15—19:18:53,不过凌终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已很低了。尽管6月8日上海的天气对观测很不利,但天文爱好者和媒体记者仍兴致不减,作了充分准备。结果,老天不负有心人,下午4时左右,一场大雨过后,居然转为少云到多云,目视、照相、摄像和投影观测都取得了成功,观测工作一直坚持到太阳下山。笔者亦有幸看到了这一罕见的天象。这次凌日时金星在太阳表面的运行路径是从太阳左偏下的位置开始,朝右下方移动。但当凌日过程经过约3个小时后,也就是下午4时左右,观测者的普遍印象是整个运行路径位于太阳圆面中心的左边,并表现为自上而下移动。这是因为,预报的金星运行路径图是设定太阳位于正南方时的情况,因此太阳的赤道面几乎与南方地平线平行,即处于正东西方向。但实际上,凌日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相对于地球从接近正南方的位置不断向西移动,下午4时左右已位于正西方向,这时太阳赤道面与西方地平线的交角变得很大,因此,金星在太阳表面的移动方向就表现为由上而下了。

金星凌日难得一见,但要成功观测凌日现象必须事先作好充分准备。首先必须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切不可用普通太阳镜直接观测太阳,且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不要长时间凝视太阳。此外,最好使用专用日食观测卡,并在使用前仔细检查观测卡膜层是否完好。也可用电焊防护玻璃、用烟充分薰黑的普通玻璃、几层过度曝光的胶卷等来充分减弱射入眼睛的太阳光。如果用望远镜观测,则应注意望远镜不要长时间指向太阳,以保护镜片。同时必须在物镜前加上表面镀有高反射膜层的滤光片。由于阳光很强,口径5~6厘米的望远镜就已足够了。为了比较准确地确定金星与太阳视面相切的时刻,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以100~150倍为宜。除目视观测外,也可通过投影方法观测。由于金星在进入太阳圆面前是看不到的,因此,必须根据预报的凌始外切时刻和该时刻金星的位置角,耐心等待金星凌始外切的出现。

在金星凌日过程中,应争取观测到“黑滴”和“光环”两种有趣的现象。黑滴和光环都出现在入凌后和出凌前的时刻。黑滴效应表现为在凌日过程中,金星与日面内切时,金星边缘与太阳边缘被油滴状黑影“粘连”在一起的现象,它起因于大气宁静度、光的衍射和望远镜的有限的分辨率。在入凌和出凌阶段,有时候金星圆面边缘会镶上一丝极细的“晕环”或“光环”,这是由于金星大气层顶部反射、散射阳光而形成的。

2012年的金星凌日

下次金星凌日将发生在2012年6月6日。对包括上海、北京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凌日发生在当天上午,人们可以看到该凌日全过程,整个过程经历的时间长度与2004年的差不多,但在中国西部地区,日出时凌日过程已开始(称为带凌而出)。就全球而言,北美洲的西北部、西太平洋(包括夏威夷)、亚洲北部、中国东部和北部、日本、朝鲜半岛、菲律宾、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均可看到凌日全过程;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加勒比海及南美洲西北部等地,在日落时凌日过程尚未结束(称为带凌而没);中亚、中东、欧洲、非洲东部为带凌而出;完全不能看到的地区有葡萄牙、西班牙南部、非洲西部及占南美洲面积约三分之二的南美洲东南部。

再往后的几次金星凌日将依次发生于2117年12月11日、2125年12月8—9日、2247年6月11日、2255年6月9日……。天文学家可以对日食、月食、金星凌日这一类特殊天象作出100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准确预报。

从1639年起,人类观测金星凌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期天文学家曾通过观测这一现象测定天文单位的公里数,在今天,人们对金星凌日只是作为一种比较罕见的天象来观赏,而凌日本身已没有多大科学研究意义了。不过,这种现象为天文学家寻找太阳系外其他恒星的行星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由于恒星离地球非常遥远,即使在它们的周围有行星,以目前的技术仍无法直接观测到,而须借助间接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观测“凌星”现象。因为行星绕恒星公转,而行星不发光,当远方恒星周围的一颗行星位于该恒星和地球之间时,该行星就会挡住恒星的一部分星光,这就是凌星,其原理与地内行星的凌日现象一样。从地球上看,凌星发生时,恒星的星光会减弱,而这种星光减弱现象可从地球上观测到。分析凌星过程中星光减弱的规律,就有可能推算出恒星周围行星的轨道和质量,这种方法称为“凌星法”。

只有当行星绕恒星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球上观测者的视线方向一致时,才能用凌星法来寻找外星行星,所以迄今为止只观测到一颗恒星的凌星现象,并发现其周围行星的质量为木星的067倍。美国宇航局将于2007年发射第一颗专门用于探索外星行星的空间探测器“开普勒号”,它将绕太阳运行,计划在四年内探测4万颗恒星,以寻找恒星周围行星存在的迹象,而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正是“凌星法”。

书籍作文600字篇1

我喜欢看书,弹指间,书籍已伴我度过了数个春秋。

书中有颜如玉,有黄金屋,有千种粟,有太多太多精彩纷呈,可歌可泣的故事。记得小时候看《史记》。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攻灭吴国,得报大仇。看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建功立业。那时我尚年少,只是懵懂的觉得勾践好有毅力,项羽好有勇气。不久前突然读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些句子,我不由得又拿出尘封已久的《史记》,重温了卧薪尝胆与破釜沉舟的故事。时隔数年,我心中又多了些许感触。书读多遍,总有新发现。

看《明朝那些事儿》,其中的王阳明醉心研习儒家经典,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阿权贵,率真坦诚,与艰苦境地中悟出人生方向,看完他的故事,又想想自己,有些羞愧,不过心中却多了些许明悟。我又看到了杨继盛,他不惧权倾朝野的严嵩,冒死上谏。他宁死不屈的风骨,割肉疗伤的坚毅,舍身为国的精神,涤荡着我的心灵。

慢慢的我看了许多书,也明白了更多。《山羊不吃天堂草》里明子的诚实与淳朴,《简爱》里简爱主动放弃的伟大,《活着》里活着的不易与宝贵…………每读一本书,我都会得到许多东西,或是一种精神,或是一个经验……它们都陪伴着我住,给我养料,助我心灵的成长。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勾践坚持不懈的毅力,项羽绝地求生的勇气,王阳明不惧困难的坚韧都在激励者我、陪伴着我,给我力量。而杨继盛舍身为国的故事,在我心中悄然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每当在课堂上,老师拓展课外知识我几乎都能对答如流的时候,看到老师赞许的目光和同学们羡慕的眼神,我的小宇宙是满满的骄傲和自豪。读书让我快乐,助我进步。

书籍让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书籍让我们追梦的脚步更有力量,书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遨游在书的海洋中,在书海里扬帆,前进!

书籍作文600字篇2

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我进步,也引领我成长。

一切都要从六年前说起。那时我还是一年级,字也识不到几个,妈妈为了培养我读书的兴趣,便给我念《海底两万里》。我第一次发现书是那么的有趣,跟随书中的人物探险是一种快乐。

于是,第一天我就来了兴趣,以后的每天晚上我都缠着妈妈为我念书。

后来,我识得足够的字后,就自己阅读。我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儿童版书籍可以在一个小时内读完,没过多久,书就全部看完了,便又去书店里买了好几十本青少年版的书。又过了半个月书又看完了。爸爸看我这样的喜爱看书,就去给我买了金庸的《天龙八部》。

这本书中语言跟加生动,情节也跌宕起伏,让我沉醉于其中,想象这那些大侠的英雄风貌。

在这里面,我还初识了文言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始看后不久,我的作文就有了巨大的进步,又一发不可收拾地继续看下去。

看完武侠小说后,我又迷上了科幻小说。第一部让我着迷的是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这本书中有大量的物理知识,让我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也让我对相对论、黑滴效应、日凌干扰等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书中所呈现的未来世界让我向往不已:森林状的地下城市、可以达到光速的宇宙飞船、悬浮于大型行星后的太空城每一个想象都打动着我的心弦。

这本书的情节跟加引人入胜,书中藏满了悬念,还有各种出人意料的大转折,使地球文明,在生与死之间摇晃从此,我变开始读刘慈欣的各类科幻小说。

我从这些书中得到了许多,它们引领我成长。

书籍作文600字篇3

儿时的我喜欢读书,不是为了拿千钟粟,也不是为了那颜如玉,只是为了那些铅色的小字中寻找那一个个乐园。

长大后,我照样喜欢读书,但仍然不是为了那黄金屋,只是为了和朱自清一起游逛那月色下的荷塘,只是为了鲁迅一起参观他儿时的乐园和那严肃古板的书屋……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小时候却对小时候读书却不是为了那漫漫无期的长梯,而是喜欢看小乌龟和小白兔那无止境的赛跑,看乌鸦那后悔的神情与狐狸的得意。儿时的我成为那小女孩的悲哀而哭泣;也曾幻想着自己是否也可以变成那高贵美丽的天鹅;也曾想像着灰姑娘和王子舞会后的美好生活;也曾想要七个可爱的小矮人与我嬉戏;也曾想改变美人鱼变成泡沫的悲惨结局,这些与现实相隔的事情我却可以在书中的乐园一一完成……

长大后,我对那些童话早已厌烦,只希望和贾宝玉一样脱离现实的束缚,一起做“富贵闲人”;与李白一起感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体会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急切报国情怀想;想与岳飞一起“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饥渴匈奴血”的收复山河的雄伟气概;与朱自清一起感受春的气息;与保尔一起生产自不成的自强不息; 和海伦。凯勒一起渴望光明的降临;阅读鲁迅笔下的阿q的可笑和隐藏在身后的悲哀。在书籍中,我与那些豪迈的诗人伟大的作者,一起跨越时空的隔膜,一同在书籍里相会……

书籍,在温暖的午后捧一本书。在知识的大海里遨游,痛饮知识那甘甜的泉水, 在那一行行的铅色的小字里寻找一个个美丽乐园,在美妙的音乐里旋转,在自由的天空里飞翔,与诗豪文杰们相会,体会其中的每首诗、每首文章里的意境,体会唐诗宋词的豪迈、温柔、悲凉……

书籍,我的乐园。

书籍作文600字篇4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英)培根

书是流淌的血液,书是灵动的生命,书是无尽的源泉,在书中行走,让我感受到的是智慧,是幸福,是温馨的宁静,是激烈的舞动。

我爱读书,爱它文字的缠绵与诗情画意,爱它丰富的内涵和哲理,爱它精彩的内容,它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教我们怎样处世。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与书相伴到永远。

我爱读书,始于幼年。那时幼儿园老师不仅教我们识字,而且还鼓励我们读一些简单易懂的童话故事。我似乎与书有缘,一读便着了迷,识字又特别快。每天晚上,我让妈妈在床边给我讲故事。

长大一些,有时就有了一些小情绪,有郁闷、烦躁和伤心的时候,都会有书和我相伴。当我翻开一本书,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就开始读了起来,身边不好的情绪也都会通通忘掉。书就像一缕阳光,扫开我心中的阴霾。

随着年龄再大些,我已经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只看童话故事,我开始读一些文学作品。阅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帮助写作,在课上都能用到。它让我在课上出口成章,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还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游刃有余,因此同学关系也就处得特别好。她们让我有了自信,让我成为一个阳光快乐的人。

我为书而醉,醉在那书卷的馨香里,书如酒般让人沉醉,我愿一生守候。书不仅帮助我们陶冶情操,还给我们带来无穷尽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读书,使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国家有用之人。书就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让它成为我们的朋友,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好。

书籍对我很重要!

书籍作文600字篇5

苏联文学创始人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我记事以来,书就像我的影子一样陪伴着我,它伴随着我长大,伴随着我度过一天又一天美妙的时光。

我喜欢看书,也喜欢闻书,每每拿到新书时,闻着书卷中那淡淡的油墨香味,所有的烦恼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书令我陶醉,令我沉迷,它就像妈妈的味道,亲切而熟悉,书是知识的海洋,我就像一条鱼儿在这大海里尽情地遨游。

从我拿到的第一本绘本到现在,我看过的书籍不下于千本,我曾经看过贝尔的《荒野求生》,里面记载了许许多多的野外求生技巧,它让我知道环境的恶劣,生命的脆弱,在恶劣的环境里如何运用求生知识逃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言放弃。我还看过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他笔下的各种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像每一个生动的符号展现在我眼前,我和动物同欢,我和动物同乐,我和动物同悲,动物的命运牵动着我那颗好奇的心,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如何保护动物?保护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我还看过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三国演义》、《童年》等等。其中林清玄的《心美,一切皆美》是我的最爱。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吃五谷杂粮,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烦恼,这本书告诉我们何谓清欢,何为智慧,将每一个烦恼都化为智慧的清气,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像皆深;镜明,千里皆明,人若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和书籍有个约定,它将永远陪伴着我,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我的童年,因为有了书的陪伴,变得丰富而多彩。书,是我永远的好伙伴。

书籍作文600字篇6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最初幼儿园时的天真无邪,到小学时的烂漫活泼,再到刚上初中时的无措迷茫,这一路,都有着书籍的陪伴。是书籍给了我渴望的力量;是书籍带我领会了以前从未感受到过的东西;是书籍在我伤心难过时,“安慰”我的心灵;也是书籍让我从“井底之蛙”的身份慢慢蜕变,跳出深井,无边无际的天空尽收眼中,也让我懂得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幼小时的记忆是模糊的,懵懵懂懂,脑海中那一块块记忆的碎片,亦清晰,亦模糊,只记得一只小铃铛般的碎片,在我的脑海中“叮叮当当”的响着,清晰不已——“好棒哦,我有一本童话书啦!”眼前这个扎着两个小辫儿的女孩儿,就是幼时的我。只见“她”怀里揣着一本童话书,兴奋地喊着。我猜这时,“她”心中一定是畅快淋漓的吧。今后的一天天里,每到星星在天空中眨眼之际,“她”都会在暖暖的被窝里,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的读着,沉浸在美妙的“书的世界”里……随着书架上逐渐的拥挤,脑海里的知识只增不减。跟随这书的步伐,我分别去观赏了长江的激流,黄河的汹涌,北京的古文明,西藏的天空。领会到了我们炎黄子孙的浓浓爱国情,与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

我仿佛不再是那只“囚鸟”,借用书的力量,冲破障碍,在蔚蓝的天际展翅飞翔,游遍祖国壮丽河川,去体验前所未有的滋味。

在成长的路上,会有许多“心中的雨点”,有了书,便有了前进的动力,哪怕难如登天,我们也敢去尝试。就让我们谨记书的誓言,一路与书籍同行!

书籍作文600字篇7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认为书是伴我成长的好伙伴。

记得小时候刚上幼儿园,妈妈就从书店买了一些识字书,《宝宝乐翻翻》《看图识字》……给我让我看。放学了,妈妈就找出书,放在我面前,让我翻着看,过了一会儿,我翻到了一个漂亮诱人的蛋糕时,我的口水直流,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看会书,天长日久,都看完了,上面的知识我也懂了,就没了“新鲜”劲,不愿再看。

后来上了小学,妈妈知道我不会只看了,就又去书店买书给我看。这次买了作文书、故事书、《唐诗三百首》……“买了这么多书,这回可算够我吃了!”我高兴的说到。

每次把作业做完后,我都会津津有味的啃起来,“啃“了《哥哥在电梯里》让我泪流满面;“啃”了《西游记》让我浮想联翩;“啃”了《爆笑虫子》让我笑的前俯后仰……

你想不想听一段我夜间“窃读”的事?想听就把耳朵竖起来吧!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在床上翻来翻去,怎么也睡不着。怎么办呢?有了!“先‘吃饱’在说。”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跑到柜子里找手电筒,借着月光,东摸西摸终于找着了,然后,轻手轻脚的找到我一直念念不忘的《白雪公主》,最后,打开手电筒,照着书上的字,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我如饥似渴地扑在这精神粮食上,贪婪的享受着书中的美味。时间慢慢流淌,我在书里徜徉。从爸妈卧室里传出‘咔嗒’声,不用说,肯定是爸爸出来上厕所,我赶紧关了手电筒,藏好书,便倒在床上佯装睡得正香,以便迎接老爸的检查。果不其然,马桶的冲水声还没停,便开门检查了,爸爸看我睡得正香,便轻手轻脚的走了。

读书让我收获了宝贵的财富,长大的不只是身体,也是心灵。

书籍作文600字篇8

从一开始,我就在书的领导下进入知识海洋。当时,我妈妈给我买了很多图画书,故事书,还有唐诗,童话书。幼儿园时期我,除了有时喜欢看动画片,爱画,最喜欢的是在家看很多书。

母亲是做早期教育,注意我早期的教育。听我母亲说,当我出生时,我妈妈买了我的产前护理和育儿的书,有时读给我看,我三个月时,妈妈开始告诉我的故事,六个月陪我阅读这本书。当我学习牙齿,你会回来一些唐诗和故事。伴随着我长大的书慢慢。

小学,我开始了很多阅读,特别是在三年级到六年级,我读了很多中外著名的书。每个周末我妈妈都会和我一起去书店,只要我想看到这本书妈妈会买我回来,家课外书会累积更多。我记得那段时间,经常被书拉进来,无法自拔,有时读进神经常忘记吃。

我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还是坐在那里读书,我妈妈叫我,我啊 很快,我读了这本书,我的母亲再次打电话给我:邓子艳,洗他们的手!我哦,一个哭,但也沉浸在书中的情况下,还是没有动。所以我敦促一会儿,我仍然喝醉了在书里眼睛继续留在书里,我的母亲不耐烦,所以我大声咆哮:吃!我就像一个华丽的抬头,很快就跑去洗了生活,这么多东西,我经常读一本书,忘记时间。我喜欢很多书在家里,最近看到的时间历史,几何原件,相对性等等。

现在我只是初中,但每天中午仍然需要一些时间去上图书馆的阅读。每次你进入图书馆,会觉得他们需要学习,阅读太多的书,总是觉得他们很小。这么多书上一本书放在书架上,书架排成一排在图书馆里,所以玩的图书馆,很多书,我仔细看了几个一些犹太人很快就会出生在孩子身上,在圣经里,放一滴蜂蜜,让孩子们给蒂姆,让他知道这本书是甜的。我没有在书里舔蜂蜜,但我是一样的 相信:这本书是甜的,吸引我只有小蜜蜂很难采用蜂蜜。我会永远爱上掉下来,因为我相信:更多的花蜜开采,酿蜜会更甜蜜。而且我越来越相信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本好书跟着我,这些书都是我的导师,也是我前进的指示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033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