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者拜伦(1778~1824年)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生于伦敦一贵族家庭。学生时代便受启蒙主义思想熏陶。曾参加意大利烧炭党人活动,积极投入希腊民族解放斗争。主要作品有《堂璜》等。本篇是他1812年2月27日,在贵族院讨论通过惩治机器破坏罪法案时发表的演说(节录)。他竭力为工人辩护,严厉谴责了英国统治集团对工人运动的血腥镇压。
精彩演说辞
……你们把这些人叫做贱民,放肆、无知而危险的贱民;你们认为似乎只有砍掉它的几个多余的脑袋才能制服这个“BelluamultotumCapitum”你们是否还记得你们在好多方面都有赖于这种贱民?这些贱民正是在你们田地上耕作、在你们家里伺候,并且组成你们海军和陆军的人……但在这个时候,即成千成百陷入迷途而又惨遭不幸的同胞正在极端困苦与饥饿中挣扎的时候,你们那种远施于国外的仁慈,看来现在应该推及国内了……抛开不谈新法案中显而易见的欠缺公道和完全不切实际,难道你们现有的法典中处死判刑的条文还不够多吗?……你们打算怎样实施这个新法案?你们能够把全郡同胞都关到监狱里去么?你们是否要在每块土地上都装上绞刑架,像挂上稻草人那样绞死活人?既然你们一定要贯彻这项措施,你们是否准备十个人中必杀一个是否要宣布该郡处于戒严状态,把周围各地都弄得人烟稀少满目荒凉?这些措施,对饥饿待毙走投无路的人民来说,又算得什么?难道那些快要饿死的、在你们的刺刀面前拼命的困苦到极点的人,会被你们的绞架吓退么?当死成为一种解脱时,而看来这是你们所能给出的惟一解脱,死能够迫使他们俯首听命吗?
演说辞欣赏
在这篇演说里,拜伦对上层社会展开了暴风雨式的诘问和批判,充满热烈的激情和斗争精神,连续的排比和责问揭露了大量的血腥和残酷事实。拜伦的立场非常鲜明,不容置疑,凛然的正气激荡着贵族院,当然,也给他自己带来了麻烦。不久,拜伦就明白了,议会不过是掩饰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暴力统治的遮羞布,它不会为人民做一点好事的,于是他决意和它分道扬镳。由于他卓越的诗歌创作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民主民族革命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他成为欧洲文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
英国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由于他的卓越的诗歌创作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民主民族革命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是欧洲文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恩格斯赞赏他对现实社会的辛辣讽刺。
拜伦生于1788年1月22日,在英国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成年后,适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兴起的时代,他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民主思想。20岁,他出国游历,先后去许多国家。1811年回国。这次旅行大开他的眼界,使他看到西班牙人民抗击拿破仑侵略军的壮烈景象和希腊人民在土耳其奴役下的痛苦生活。在旅途中写下的长诗《哈罗尔德游记》,震动了欧洲的诗坛。
1811年,英国发生了破坏机器的群众运动,当局要把破坏机器者一律处死。拜伦在上议院发表演说为工人辩护,并发表了政治讽刺诗《织机法案编制者颂》。拜伦在意大利期间,不仅参加了烧炭党的斗争,而且站在反对神圣同盟为代表的欧洲反动势力的最前列,作了长诗《青铜纪事》。烧炭党失败后,他又前往希腊参加那里的民族解放斗争,直至1824年4月19日逝世。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唐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是怎么死的?
拜伦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英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拜伦被公认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一生写了许多诗,他的诗被称为“抒情史诗”。他的作品是具有思想和人格特征的叛逆者,因此被称为“拜伦式英雄”,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么拜伦这样的伟人是怎么死的呢?
拜伦因为过度劳累病倒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康复。1824年4月9日,他在旅行时淋了雨,那天因为寒冷病倒了。第二天,他的病情更加严重,一次次昏迷。到了4月18日,拜伦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于是他说:“不幸的人们!不幸的希腊!为了她,我付出了我的时间,我的财产,我的健康,现在,我的生命。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夜里,拜伦还在昏迷中神志不清:“三三五四年三月,三三五四年,勇敢一点!”4月19日,拜伦去世。当所有希腊人都知道这个消息时,他们感到极度悲伤。希腊独立政府宣布拜伦之死将为国葬,全国哀悼三天。6月29日,灵柩抵达伦敦。
所以拜伦不是死于其他原因,他死于疲劳,最后死于疾病。拜伦于1824年4月19日去世。这位伟人离开了世界,世界失去了这样一位人才。全世界都在哀悼他的去世。毕竟一个世纪内可能不会出现拜伦这样的伟人,所以他的去世对英国、希腊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拜伦是同性恋吗?
拜伦是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情感。他总是在女人中间徘徊。有人说拜伦也是同性恋。那么你从哪里能看出他是同性恋呢?
拜伦长大后非常英俊。他身高178米,体重在60到89之间。他少年时肥胖,但进入剑桥大学后减肥成功,甚至以美貌闻名。之后,拜伦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甚至节食保持身材,睡觉时头上还戴着卷纸。
拜伦24岁时,随着《恰尔德哈洛尔德》的出版,他在英国变得很受欢迎。在当时的英国,拜伦的形象和现在的大众偶像差不多,不仅仅是因为他浪漫、激情、叛逆的诗歌,还因为他高贵的身份、惊艳的帅气外表、放荡不羁的私生活以及同性恋、**等令人震惊的丑闻。只要拜伦还爱着人们,他就会为他们写诗。在哈罗的时候,拜伦意识到了自己不同的性取向。进入剑桥后,他开始了一段终生难忘的同性之恋。他在剑桥遇到了15岁的唱诗班男孩约翰埃德拉斯顿,直到多年后,拜伦将这段恋情描述为“强烈而纯粹的爱和激情”,并写道,“我爱他胜过世界上的一切”。拜伦至死都带着他们和他交换的所有信物。
这段亲密关系持续了两年。最后,出身贫寒的艾德拉斯顿因为生计所迫,离开了剑桥,随后写信给拜伦,希望能帮他找份工作。拜伦也想过留住埃德拉斯顿,但他一方面因为挥霍无度而负债累累,一方面又沉迷于放荡不羁的放纵生活,所以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乔治戈登拜伦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19世纪初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唐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等。他在诗中创造了一群拜伦式的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为理想奋斗终生的战士。他积极勇敢地参加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一名重要***。
1788年,拜伦出生在伦敦一个非常破旧的房子里。他的父母都是没落贵族家庭。拜伦生来就有一只跛脚,所以他对此非常敏感。拜伦十岁时,他家的世袭爵位和财产都落到了拜伦手里,于是拜伦成了第六任勋爵。1801年,为了符合拜伦的贵族身份,家里决定送她去一所名校。这所名为哈罗学院的大学由约翰林恩于1571年创建。在英国历史上,这所大学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崇拜拜伦的丘吉尔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从拜伦哈罗学院毕业后,他再次进入剑桥大学。他是一个不努力学习,很少听课的学生,却广泛阅读了欧洲、英国的文学、哲学等历史著作。作为一名学生,拜伦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从1809年到1811年,他游历了许多国家。受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斗争的鼓舞,他创造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1824年,拜伦不幸淋了雨,受了风寒,病倒了。他于4月19日去世。他的去世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希腊独立政府宣布拜伦之死为国葬,全国哀悼三天。
你对拜伦的评价是什么?
拜伦是英国著名诗人,在英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拜伦也被世界公认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的诗歌被誉为“抒情诗的历史”。那么世人是怎么看待拜伦的呢?
《鹤助海啸》作者对拜伦评价最高。他这样评价拜伦:“19世纪初,拜伦挥舞着充满激情的诗歌之笔,震撼了欧洲。他的声音,像天堂的声音一样,穿透了地球上所有人的心灵。他的真理,以宇宙大真理的力量,落在普罗大众的头上只要人类没有失去对自由、爱国、民族独立和个性的向往和渴求,诗人拜伦的气魄就将永远阔步于大地。”从这里可以看出,海啸佑希真的很崇拜拜伦,他能对拜伦有这么高的评价。
拜伦寻找英雄并不局限于地中海国家和中世纪,因为给拿破仑加上一件浪漫的外衣并不难。拿破仑对19世纪欧洲人民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克劳斯、费希特、海涅、尼采的思想,意大利爱国者的行动,都被他的精神所召唤。他的灵魂一直昂首阔步。
拜伦在希腊享有盛名。他因病去世后,希腊人民感到极度悲伤。希腊政府还宣布拜伦之死为国葬,可见拜伦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拜伦被称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这表明世界对拜伦的评价很高。
与拜伦普希金的关系
拜伦和普希金都是文学史上的伟人。拜伦是普希金的偶像。拜伦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浪漫主义诗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当提到浪漫主义,他就忍不住想起拜伦,拜伦不愧是一代又一代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的偶像。普希金也不例外。他把拜伦当作自己的目标。
普希金早年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者,风格与拜伦相似。但随着普希金阅历的增长和成熟,逐渐发展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这可能是负责任的浪漫主义者的共同归宿。我也相信,如果拜伦没有英年早逝,他也会完成类似的转变。所以某种程度上,拜伦和普希金很像。
除了浪漫主义,拜伦的另一大标签是“自由”。拜伦追求的不仅仅是特定民族或国家的自由,而是从个人到全人类更大范围的最大自由。所以当英国不允许他追求这种自由的时候,他全心全意为希腊的自由而战,以至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同样,普希金一生都在赞美和追求自由。他命运多舛的一生始于《拜伦传》年,但与拜伦相比,普希金的“自由”更具体、更成熟。然而两人的结果都是成功和失败,只是拜伦像一个传奇的国际主义者,而普希金更像。
拜伦的遗嘱是什么?
已经成为小学生阅读训练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励志文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呢?
主要讲的是拜伦一出生就是瘸子。他觉得很自卑,经常被同学欺负。一天,他正在操场上看他的高年级同学玩。一个名叫尹的同学坚持要他和他们一起玩。拜伦反复说自己是瘸子,不会打球,但Inns不听他的。他把拜伦拖到操场上,找来一个竹篮,强迫拜伦把一只脚伸进去,让他绕着操场走。拜伦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侮辱,所以他发誓要打败因斯,洗刷自己的耻辱。
就这样,拜伦每天坚持锻炼。时间长了,拜伦身体变得强壮,掌握了拳击技术。于是他决定挑战因斯,正好赶上运动会,于是拜伦要求和因斯比赛。最后,拜伦终于用自己的意志打败了因斯。拜伦用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拳术洗刷了耻辱,同时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拜伦激动地喊道:“我赢了,我终于赢了!”
一开始看不起拜伦的人,但是拜伦自己通过不断的锻炼和努力,改变了大家对他的看法,不再看不起他,欺负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向拜伦学习,学习他不屈不挠的意志,永不放弃的品质,最终用自己的意志、力量和耐力取得胜利。每个人都称赞他的毅力。所以《自由颂》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拜伦和雪莱的关系
拜伦和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骄傲,是世界文学星空中一对耀眼的双子星座。他们经历了相似的凯旋,有着相同的才华、信仰和气质,他们的作品也发出了相同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那么拜伦雪莱是怎么认识的呢?
谢莉照片
1816年,拜伦住在瑞士,在日内瓦遇到了另一位流亡诗人雪莱。他们对英国统治者的仇恨和对诗歌的热爱使他们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拜伦和雪莱是现代世界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星,也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两位浪漫主义诗人。两人都出生在英伦群岛,在英吉利海峡强劲的海风中长大。因此,他们享受着那个海洋民族独有的特征:他们热爱生命,但他们更热爱赋予生命外观和声音的源泉:海洋。拜伦和雪莱的友谊也是从水边开始的。六年前,他们在瑞士日内瓦的莱蒙湖相遇。然而,六年后,他们在世界上的爱情在意大利维亚雷焦的地中海海滩上结束了。雪莱死于大海,拜伦的生命最终被大海的精灵俘虏。沙滩火化仪式一年零八个月后,一场暴雨结束了这位19世纪英国最后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的壮丽人生。
这一对青年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苦难,却和他们后来的文坛一样繁荣,生前死后的经历也大同小异。
拜伦故居在哪里?
拜伦是19世纪初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为过度劳累,拜伦最终病逝,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享年36岁。拜伦出生在英国的贵族家庭,那么拜伦故居在哪里呢?拜伦的故居是纽斯塔德庄园。如果你来到英国诺丁汉郡,不去参观拜伦故居,你会留下很大的遗憾。那么拜伦故居是什么样的呢?
拜伦故居
在拜伦十岁的时候,他的叔叔去世了,这使得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和财产都落到了他的头上,他成了拜伦六世,因此他住在纽斯特德庄园。这座庄园的前身是1170年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建造的一座修道院。13世纪,修道院被解散后,1540年,第一代拜伦爵士因为他在内战期间对国王的忠诚,把这座修道院送给了他,拜伦爵士从此一直住在这里。拜伦成为骑士后,这座庄园也成了他的故居。
现在你需要门票才能进入拜伦故居,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离拜伦故居入口大约一英里。沿途风景很美。道路两旁都是茂密的树林。即使是冬天,这里依然郁郁葱葱,景色宜人。拜伦故居——,坐落在风景如画的草坪上。整个建筑简洁庄重,装饰精美,被豪宅环绕,加上朴实无华的自然风光,看起来颇有野性。
所以如果你去英国诺丁汉郡,你一定要去参观拜伦的故居,这样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曾经在那里住过。
拜伦的妻子是谁?
拜伦,出生于英国伦敦,是十九世纪世界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极其伟大。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会有一个支持他的妻子。拜伦的妻子是谁?他的成功是否与妻子有关,我们再来看看现在拜伦与妻子的爱情。
女儿拜伦——阿达-奥古斯塔
拜伦的妻子是安娜米尔班克,但这段婚姻没有持续多久。从1811年到1816年,拜伦一生都处于感情的漩涡之中。在他大众化的社交生活中,随性的爱情比比皆是,而作为一个年轻的贵族诗人,他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拜伦于1813年向安娜米尔班克求婚成功,两年后,他于1815年1月与她结婚。这是拜伦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拜伦的妻子安娜米尔班克是一个见解狭隘的人,深受阶级虚伪所困,根本无法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两人分歧很大,经常为此争吵。婚后一年,安娜米尔班克带着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家中,并拒绝与拜伦同居,于是谣言开始流传。英国统治阶级也借此机会,对统治的叛徒拜伦采取了最疯狂、最残酷的报复,企图摧毁这位敢于做自己政敌的诗人。因此,拜伦在这一时期所遭受的痛苦和感受也促使他写出了像《普罗米修斯》这样的诗歌,表达了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拜伦全名: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
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曾供职于英国海军,母亲是英格兰人。父亲将母亲的财产挥霍尽净,为避债逃到法国,并于1791年死于异乡。拜伦跟随母亲在苏格兰度过了贫穷而孤寂的童年。十岁时,继承了家族的爵位与庄园。父母的离异,他自己的生理残疾,苏格兰大自然的风光以及乡间的朴实生活,在拜伦幼年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801年拜伦就读于哈罗中学,1805年入剑桥大学。
1809年大学毕业之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得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也正在开始,这次旅行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
1811年7月拜伦回到英国,这次旅行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并在归途中创作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内容就是这次出国游历的所见所闻。
1816年4月拜伦离开英国,途径比利时时到了瑞士,在这里他结识了英国另一位伟大的诗人雪莱,并在思想和创作上接受了雪莱的影响。初到瑞士时,他因个人忧患而深深痛苦。波旁王朝复辟后欧洲反动势力的加强,越发使诗人感到忧郁和孤独。但欧洲社会巨大的动荡,引起他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和焦虑,这又使诗人的内心激动不已。这个时期所写的长诗《锡隆的囚徒》和诗剧《曼弗雷德》等就突出地反映了诗人在国外流亡生活初期的痛苦和悲哀,以及内心剧烈的矛盾。
1816年10月拜伦来到意大利。当时意大利正遭受奥地利的奴役,革命运动正兴起。拜伦同为民族自由而战的爱国志士密切的交往,并在1820年参加了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火热的斗争;在诗歌的创作中,他丢掉浪漫主义的幻想而走向现实,进入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为了激励意大利人民的斗争,拜伦创作了《塔索的悲哀》(1817)、《威尼斯颂》(1819)、《但丁的预言》(1812)等。
诗人私生活浪漫放荡,恋爱事件层出不穷。在《异教徒》(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莱拉》(1814)等诗中均有所反映。1815年结婚后,其妻因谣传拜伦另有所欢,在生下孩子后于1816年1月离开拜伦回父母家居住。两人获准分居后,拜伦于1816年4月出国,此后没有回过英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