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视剧还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看的
我看了之后也觉得挺不错的
钟越民看似吊儿锒铛
但是他的思想却远不是这样
每一句话仔细推断
都是很有道理的
我比较喜欢
还有孙俪
里面蛮漂亮的
剧情确实能让人想起那个岁月
那个年代
充满了感动
前段时间看完了《血色浪漫》这本书,书的最后一行字是“2002年8月31日第一稿完成”。
2002年,好熟悉但又好遥远的年份,那时候这本书应该很火吧。至少当时它的同名电视剧,因为孙俪和刘烨的传神演出,火爆大江南北。
电视剧我大概看过几眼,记忆的画面就是几个年轻人穿着绿军装,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肆意奔走的样子,还有他们成年后的一些画面。
那个时候的我,对这种题材不是太感兴趣,就没有看。一晃,20年过去了,在这本书第一稿的20年后,我终于翻开了这本书。
为什么会看这本书呢?主要原因是张先生寒假里一直在看这本书,还不时地发两句感慨。
然后,寒假快结束的一个清早,我睡不着了,但也不想起床,就去书柜里找书,然后就看见了这本书,就靠在床头看了两个小时。
其实看最前面十几页的时候,我还是有点不在状态,一种想看下去但又心不在焉的矛盾感纠缠着我。我最近喜欢看的书是历史书,不太想看小说。
尽管心里矛盾着,但我就是坚持看了两个小时。后来,我就看下去了。慢慢地,我发现了那个支持我选中它、坚持看完它的原因是什么了。
是因为我现在和书中各位主人公,特别是男主钟跃民,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或者准确地说,我想看看书中人物,是怎么面对时代变迁、怎么抗争命运的。
还不错,又一次站在人生选择十字路口的我,从书中获得了力量,明确了方向。这本书通过各个人物、特别是钟跃民的人生选择,为读者透彻地讲明白了人生道理。尽管我们和书中人物隔着时代,但这些关于人性的探究是共通的。
首先,积极面对时代变革。
钟跃民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人,一直处在蜂拥而至的历史变迁中。
十几岁的时候没学上,闹革命;
再大一点,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后来参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复员后卖了一段时间煎饼果子,跑去当了国企高管;
然后是被审查关押,恢复自由后开饭店,最后跑到西北游荡。
我是80后,都说改革总是从我们这一代改起来,其实,哪一代人都会遇到变革。面对变革,害怕、恐慌、不知所措,在所难免,但最终需要接受现实、积极面对。
钟跃民面对时代浪潮,也曾经迷茫、痛苦,刚下乡面对饥饿,在部队想复员而不得,当了国企高管后暂时迷失,他都经历过,但他很快调整心态,在和社会各色人物游刃有余应对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本心。
时代是不会等人的,时代变革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像钟跃民一样,保持善良的人生底色、努力向前冲的干劲,总会在时代大浪中为自己寻得一线生机。
其次,人情世故通透清醒。
钟跃民可以说是人间清醒:
他能对不属于自己一个阶层的李奎勇互相敬重,肝胆相照;
他早早就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做乖孩子;
他认同并践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他会闹情绪,但会坚持把工作做好;
他给特遣队战士做战前动员时,谈及死亡的松弛感直击人心;
这些都让他充满精神上的强悍,真真人间清醒。
再次,在路上,重体验。
钟跃民看似游戏人生,其实他追求的是一种“在路上”的生命状态。
他讨厌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他渴望改变,对未知充满好奇。这样的心态使得他在任何苦难条件下,都能甘之若饴、成就不同。
别人上山下乡都悲惨欲泣,他却沉浸在信天游的悲凉中;
战场上当了英雄,本可以在部队平步青云,但他却觉得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太可怕;
别人复员争着进编制内,他却觉得被限制自己自由,跑去当了个体户……
他的人生可以说“狂放不羁爱自由”,追求“心灵的自由勃发和个性的恣意张扬”,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他活出了人生的真谛:轻结果,重过程,永远在路上。
这是钟跃民最最让人羡慕的地方,他活出了他自己。
钟跃民的形象能够这么鲜明立体,这都归功于作者都梁,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对人物形象的精准刻画、对复杂人性的精准探索,让人感受美妙的阅读体验。
看完书,我还觉得不过瘾,我还准备去追剧呢,刘烨年轻时的气质和钟跃民是很契合的。
读这本书,我拿到了此刻的我想得到的。
人活着就是那样
我很想像钟跃民那样
为自己活者
但是不可以
因为有父母
懂得了
分手后
其实也还有爱
像周小白
秦岭
直到最后遇见了一个真正懂得钟跃民的人
书和电视我都看过
书有书的看头
电视有电视的精彩
说到最后还是观念的区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