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院求婚
陪她去一部她喜欢的**,在影片正式播放之前,播放一段只有一行字幕的你的大作:“,你愿意做我的妻子吗?”在**院昏暗的灯光里,拿出了一枚璀璨戒指,夹在事先准备好的信封里,写着“未完待续”,递给她,虽然你不会因为精心导演此片而荣获奥斯卡奖,至少它会作为浪漫一幕被记录在该**院的“院史”之中。这样的求婚方式中间缺少了最美妙的语言和眼神交流,比较适合不善言辞的男生吧。而且事先要和院方沟通协调好哦。
2
方法二:广告牌求婚
送她回家的路上,一个每天都会经过的巨大广告牌变成“,你愿意嫁给我吗?”这一定能够使你的求婚事半功倍。不仅如此,来来往往的车辆都会了解你的心意,并且祝福你成功。不过手握方向盘,你一定看不到她激动的眼神,而且自己也要注意别因为过度兴奋而撞到牌子上。
3
方法三:缘分天空
一起坐飞机,可以请求机长通过电通话系统将你的求婚传达给身边的女友。例如,请机长说:“我们正飞行在万米高空,再有将近40分钟就可以到达目的地。顺便说一句,,你身边的男士问你他是否有幸能够娶你为妻。”在众目睽睽之下,相信你得到的只可能是一个“愿意”,当然,还有安全降落。
4
方法四:录像表心意
制作一盘向她求婚的录像带很可以打动她的心,特别是如果你能够同她一起观看这盘录像。她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立刻就要和你去度蜜月……
5
方法五:缘分注定
公园里,正在拍照的男孩深情地望着桥上的女孩,他们是如此相爱的恋人,在公园的小路上牵手奔跑,在翠湖上泛舟赏景,就在这时男孩神秘地叫女孩闭上眼睛,当她睁开眼睛的时候男孩已经帮她戴上了一颗钻戒,两人在这片小小的爱情海上甜蜜的走到了一起。
6
方法六:登峰造极
如果你的女友是运动型,你可以在一天的攀岩活动之后,站在山峰的至高点向她求婚。其他可行的方法包括:跳伞时在半空中,潜水时在深海中,如此等等。
方法七:书中自有颜如玉
为她买一本书并在书里凿一个洞,将订婚戒指藏在书里。她读着你的求婚誓言,看见了书中的求婚戒指,那么你就成功了。单身男女中古天乐向高圆圆求婚镜头,现实中要是没有吴彦祖的话,包成功。
方法八:甜饼传情
买一些小甜饼。首先你得打开那块幸运小甜饼。这可不简单啊,可能你需要让面包房为你特别制作藏下订婚戒指的幸运小甜饼。把送她的订婚戒指藏在幸运小甜饼中,同时附上一句话:“亲爱的,遇见你是我的幸运,请嫁给我吧!”
方法九:收音机传情
如果你知道她会在每天的某个固定时间收听某个固定的广播节目,点播节目的方法一定可以赢得她的欢心。
方法十:爱情警察
当然,做到这一点有些难度,它需要真正的“警察叔叔”进行配合。不过,如果在她开车时,被警察叫到一边,然后收到一张“求婚罚单”,实在是很有新意的感受。
方法十一:情定爱情海
利用美丽浪漫的海生物传递你的爱之盟誓是利用美好周遭环境最浪漫的一种方式,在海边的月光下散布时,你可把结婚钻戒放在玲珑的贝壳里由当地的土着小孩送给她,她定会为你的浪漫情思所感动。
方法十二:爱的幸运星
把千千万万条爱她的理由写在彩纸上,折成颗颗幸运星,装满一个玻璃瓶,送给她。以后找出种种空闲和她在一起阅读你写下的爱的理由,某日,你好似不经意地找出那颗包有你的爱之承诺-结婚钻戒的星星,在她面前打开来,说出你想说的话,她保证会觉得你帅呆了!
方法十三:生日快乐
在她过生日时向她求婚也是很好的方法。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她很可能因此注意不到你忘了给她带生日礼物。
方法十四:电子求婚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因此必须学会利用高科技。那么,为什么不给她发一个带着大问号的求婚邮件呢?
方法十五:惊喜情人节
既然每个情人节都是情人卡、玫瑰花和巧克力,为什么不在下一个情人节送给她最伟大的爱情表示——向她求婚呢?这样,你的女友就会对这个节日终生不忘了。这样做唯一的缺点就是,在此后的情人节中,你很难再找到能够与这份礼物相媲美的礼物了。
方法十六:球场欢歌
看球赛也许不是她喜欢做的事,不过想想看,在球场休息的15分钟——那幸福的15分钟,借助体育场的大屏幕,整个球场的人都会看到你跪在她的面前。能够让上万人同时看到你爱的表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一定可以让她铭记终生。
米老鼠又回来了!迪士尼(Walt Disney Animation)于2013年3月13日发布了以米奇(Mickey Mouse)、米妮(Minnie)、黛茜(Daisy)为主角的动画短片《羊角面包》(Croissant de Triomphe)。 这部短片将是迪士尼19部以米老鼠家族角色为主角的动画短片的第一部,接下来的短片中大家喜爱的唐老鸭(Donald Duck)、高飞狗(Goofy)都会陆续登场!
应该是《华丽大圆舞曲》
降E大调 华丽大圆舞曲 (作品18号) 本曲作于1831年,是肖邦在世时最早出版的圆舞曲。《华丽大圆舞曲》之名,给予一般音乐爱好者很亲切的印象。正如曲名所示,这首曲子是肖邦的所有圆舞曲中,最华丽、最轻快的一首,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实际用于舞会的圆舞曲。所以舒曼才会说:"这是肖邦的肉体和心灵同时在舞蹈的圆舞曲"以及"把舞者卷入波心,越来越深"等类话语。
乐曲的构成极为简洁,由于是实际舞会用的圆舞曲,全曲在明朗的低音部圆舞曲节奏上,歌唱出华美的主旋律。全曲共分为五段:第一段为降E大调,第一主题明快、 奔放,第二主题利用急促的顿音表现出仙境般 的飘逸感觉(片段1);第二段降D大调(片段2);第三段降D大调(片段3);第四段降G大调(片段4);第五段与第一段的 旋律相同,在四小节序奏后进入尾声。
肖邦作于1831年,是一首高技巧、华丽、辉煌而热烈的音乐会圆舞曲,舒曼说本曲是肖邦“身心都在跳动的圆舞曲”。乐曲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急板,一开始是4小节用同音反复的引子,节奏性很强,宛如号角齐鸣,带有辉煌的色彩。紧接着出现的圆舞曲主题热情奔放,充满了生命活力。第二部分运用大跳的音程和导音式的半音上行等表现手法,旋律舒展畅达,表现了华丽明朗的色彩。第三部分有大量休止符,使活泼的旋律带有灵巧细腻的特点。第四部分半音进行得音调甜美舒畅,温柔抒情。第五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重现各主题片段,音乐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这首作者生前发表的第一首圆舞曲是最为轻快华丽的一首,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韦伯繁荣<邀舞>,把人们带进欢快的舞会场面乐曲除了引子和尾奏,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降E大调为主,第二和第三部分以将D大调为主,第四部分在降G大调上,第五部分回到降E大调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以这样的话语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怜的父亲!我高尚的父亲,可能他在挨饿,他也没有钱给母亲买面包!妹妹也许遭受放肆的莫斯科败类的狂暴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陷华沙的俄国统帅。),这条莫墓列夫的母狗,占领了欧洲那些头等君主国的驻节地!?莫斯科佬将成为世界的统洽者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不能杀啊!"尽管肖邦 的父亲一再劝告他不要抛弃俄国"国籍"(当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居民均属"俄国籍"),可是肖邦在维也纳始终不去把他的俄国护照延期,而甘愿放弃"俄国籍",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 同时,肖邦在维也纳也没有动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子康斯坦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从此和俄国统治者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好比是一所爱国主义的大学校,造就了无数波兰的民族战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兰的民族艾艺家。刚离开华沙时,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可是,华沙起义以后的.二十一岁的肖邦,已被祖国的灾难磨练得坚强起来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也变得更强烈了。
1831年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 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假快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满意的。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会用"。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 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他才感到亲切。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谈、回忆,并为他们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却又拒绝了,因为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道:"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 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给了北方的暴君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这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肖邦没有辜负亲友和老师的期望和嘱咐,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祖国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娱乐变成了放荡,这里金子.龌龊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系。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的波兰人有几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国,大多是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从政治上 说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倾向于君主立宪制,而并不热心于社会改革;民主派则主张立即解放农民,反对专制制度。对于在巴黎的波兰民主派人士,肖邦一个也不认识。从思想观点上看,肖邦更多地倾同于保守派。所以,对于1830年 和1848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肖邦表现得相当冷淡。 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阶级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从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尔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国的卡尔士巴德与父母短暂地相会过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顿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发生了恋爱。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 不门当户对,而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他们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决裂分手。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交往, 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等。这些文艺家们尽管各人的风格、个性往往不一致,但他们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间在思想和创作上有所启发,这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可是,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过的岁月,仍然充满难以排遣的孤寂感。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从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经常患病,身体相当衰弱。举行公开的音乐会,尽管可以带来金钱和荣誉,肖邦却并不喜欢。他最大的愉快还是和波兰同胞在一起。他说:"就象不能拒绝给病人服药一样,我从不拒绝给密茨凯维文和诺尔维德弹琴,无论他们当中哪一个人来, 我都会坐下来弹琴,有时始终连一句话也不说。我的音乐不止一次引起他们流泪,这眼泪难道不是民族艺术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报酬)吗"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们是否仍然会回祖国呢?!或者是完全疯狂了?!我并不替密茨凯维文和索邦斯基担心——这是一些坚强的脑袋,这些脑袋再经过几次流亡侨居的生活也不会失去理智和力量。"从这些话中间可以看出肖邦作为一个"自愿的政治流亡者"在异国的苦楚。但是,他宁愿蒙受这苦楚,也不情愿回波兰去当异族统治下的"顺民"。
1848年,他应邀去英国和苏格兰访问演出,尽管受到热烈欢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国人评价什么都用英磅,他们喜欢艺术只是因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国时这样写道:"在我心里,已经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觉得忧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种沉闷的苦痛,我早已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简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着,耐性地等待着自己的完结。"肖邦的最后几年就这样完成了他个人悲剧的终结。可是,对于祖国,对于未来的祖国复兴,肖邦始终念念不忘。1846年波兰爆发了克拉科夫起义,失败后,加里西亚又发生了农民起义。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热情,他在信中欢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进行得极好";"加里西亚的农民给沃伦和波多尔农民做出了榜样;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兰将是一个强盛、美好的波兰,总之,波兰。"1848年3月,波兹南公国起义,4月即遭到普鲁士的镇压。肖邦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关于波兹南公国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经万念俱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祖国未 来的热情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热爱使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么,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的祖国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邦的创作
肖邦的创作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创作生涯延续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分为两大时期:①华沙时期(1830年前);②巴黎时期(1831 —1849)。
肖邦在华沙度过的二十个年头,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 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情绪的基调是乐观的,但思想深度却是有限的。尽管在这一时期内,肖邦已写下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一些练习曲以及一些玛祖卡舞曲等优秀的作品,但是,华沙时期的作品毕竟不可能超越一个尚未经历生活风霜的考验、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华沙时期大多数作品的基调,但从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过于华丽,甚至纤弱 矫饰的特点,看出受当时欧洲沙龙乐风以及波兰贵族气息影响的痕迹。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就曾写信说:"大家说这里的贵族喜欢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创作中极其可贵的一点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如d小调波兰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r4,《小犹太》)等。肖邦一生中写的第一首作品是波兰舞曲(1817), 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富有波兰民间色彩的玛祖卡舞曲(1849年)。 这象征着肖邦的一生是一个波兰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兰人民、波兰土壤息息相连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自己去进行创造。他的音乐既具有强烈的波兰风格,也富有个人独创的特性;既 与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是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失败,不仅决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转变,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并且也是他创作前期与后期的分水岭,这前后的区别显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二人。从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气势更宏大了。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音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式的特点。在华沙起义直接影响下产生的c小调练习曲、a小调及 d小调前奏曲标志着这一骤变的发生。在巴黎陆续写成的第一谐谑曲、第一叙事曲等宏伟的史诗性乐曲,也充分显示整个风格的变化。
肖邦在巴黎的创作很快进入了成熟期。此后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一个与祖国兴亡或个人对祖国的缅怀、思念、憧憬有联系,一个则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从乐曲的风格来说,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伟的、富有戏剧性;一类是充满诗意的、抒情的。不少资产阶级的评论家只看到或只强调肖邦抒情、细腻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称作"沙龙作曲家"、"病室作曲家",这是一种歪曲。肖邦尽管身体虚弱,钢琴演奏以细腻、含蓄著称,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广阔、宏大,确实只有一位民族战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时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剧和生活的冲突,使肖邦的作品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气势。但这宏大并不 妨碍肖邦音乐的细腻,强烈的戏剧性和优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对立而统一的。例如升c小调夜曲(Op27 Nrl)强烈的中段和宁静的首尾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叙事曲中反复交替出现音乐形象截然不同的两段。而这些对比完全受内容表现所决定 的,是有机整体发展,演奏的结果,而绝不是纯形式地为对比而对比。
肖邦最后几年的创作中,虽然也还有个别作品具有昂扬的情绪,如《幻想波兰舞曲》(0p61),但更多的却具有一种仿佛与世无争的情绪。这在他以往的创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说这是生活意志衰退、悲观情绪有所滋长的结果。从数量上说,最后几年的作品写得很少,这和肖邦当时的体力衰弱、心情忧郁有关。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枣六岁就写诗枣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像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枣波兰。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撼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李斯特谈萧邦
肖邦 [匈]李斯特
我们要谈的一位大音乐家,远在他死以前,痛苦就把他折磨坏了;无论他的一部分作品怎样受欢迎我可以预言:二十五年或三十年以后,他的作品一定可以获得比现在更加深刻的评价。将来的音乐史家们一定会给这位在音乐中表现出稀有的旋律天才的人,给在节奏领域里作了奇迹般发明的人,给非常巧妙地和非常卓绝地扩大了和声织体的人以一定的地位;将来的音乐史家一定会公平地对待他的成绩:把他的成就看得比那些为管弦乐队所演奏的、为歌剧首席女演员所演唱的许多大型作品要重要得多。
肖邦的天才是相当深刻的、崇高的,然而主要的是——他的天才的丰富程度足以使他马上在管弦乐的广大领域内占据一个应有的地位。他的乐思的伟大、完美、丰富的程度足以填满豪华的管弦乐法的一切环节。有些书呆子责备肖邦的音乐中缺乏复调音乐的因素,但是我认为肖邦完全可以付之一笑。
证明一个艺术家是否天才,当然不是看他是否是否使用了某些艺术效果。艺术家的天才表现在使他不自禁地歌唱的感情里;崇高是天才的尺度。天才最后用情感和形式的完全统一来表现自己,情感和形式的统一程度要彼此不能分开,互为表里,这一个就是另一个发出来的光。肖邦的最美妙的、卓绝的作品都
奏鸣曲:Sonata
意大利文声响的意思,有别于歌唱的声音。奏鸣曲是一种专为某种乐器而写的音乐。除了钢琴奏鸣曲以外,大多数的奏鸣曲都有钢琴伴奏,但也有巴罗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是为三件乐器而写的(其实是四人合奏的,但伴奏者不算在内)。Rondo:回旋曲古典时期一种节奏轻快的曲式。其中的主要乐段会与其他乐段轮替出现。回旋曲大多出现于协奏曲或奏鸣曲的终结乐章,但也会独立乐曲的形式出现
协奏曲:concerto
在古典音乐作品里占有相当多的地位,此者通常在一般管弦乐演奏会的第二部分,是由一名或数名演奏家独奏,乐团作为伴奏,之前提到:作为一位独奏者他在一首曲子所扮演着重要角色,显现出这首乐曲的价值所在。从十七世纪末<协奏曲>的演奏方式转变成一小部分弦乐器作为主奏(称为concertant,soli),乐团其他成员作为伴奏(ripieno)的演奏方式为大家所接受,通常乐团的大小及主奏乐器都是随着演奏乐曲而改变,并没有一定的限制。
序曲(ovurture)
现今有分两种:第一种是歌剧、神剧(oratorio)或芭蕾舞剧的前奏;第二种是管弦乐团音乐会开始的前奏。
但现今没有很详细的区分,往往有时在歌剧演出时所听到的序曲与其内容无关,这已经是希松平常的事。
在十七及十八世纪的序曲分成三乐章,法国式的序曲是(慢-快-慢)三段,而义大利式的序曲是(快-慢-快)三段式。
但到了十八世纪晚期,德国作家葛路克(Gluck,1714~1787)认为序曲的作用应将观众带入情节之中,此一见解获得当代的作曲家莫札特、海顿及贝多芬等作家的赞同而延用至今。
小夜曲
音乐体裁的一种,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中外著名歌曲”中登载的舒柏特、托西尼作曲的小夜曲,都在世界上流传甚广。
幻想曲fantasia
形式自由,给人以即兴创作或自由幻想之感的器乐曲
谐谑曲scherzo
诙谐曲。节奏强烈,速度较快、轻松活泼的三拍子器乐曲或声乐曲
前奏曲
一种自由结构的短曲。常放在具有严谨结构的乐曲或套曲之前作为序引。
赋格曲
复调乐曲的一种形式。赋格曲建立在模仿对位的基础之上,从16~17世纪的声乐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卡尔演变而成。
赋格曲分两个主要部分:①呈示部。指主题依次在各声部作最初的陈述。开始主题在主调上从某一声部单独进入,接着第二声部在属调上模仿主题,称为答题,而原主题声部继续出现的与答题形成对位的旋律称为对题。答题如严格模仿主题,称为纯正答题;如与主题形成守调模仿,称为守调答题。对题在赋格曲的进行中再次出现时保持不变者称为固定对题。伴随主题或答题的旋律经常改变者称为自由对题。呈示部中主题进入的次数与赋格曲声部的数目相等。②发展部。根据赋格曲总的布局,此部分可能是最后一部分,也可能又分为中间部与再现部。因此,赋格曲有二段式和三段式两种类型。发展部中主题的进入比较自由,进入次数也无定规,调性转换亦较频繁复杂。此外,根据曲中所用主题的多寡,存在单赋格曲、二重赋格曲和三重赋格曲等多种形式。
组曲
由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乐曲或钢琴曲。其中各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典和近代之分。古代组曲又称“舞乐组曲”;近代组曲又称“情节组曲
变奏曲:
运用“变奏曲式”谱写的乐曲,全称“主题与变奏”,是由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与根据此主题多次变化重复的若干段落结构而成。
弥撒
本来是天主教的一种仪式。由于它在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由于它庞大的结构和长达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弥撒音乐可以说是欧洲宗教音乐最重要的形式。
为了与宗教仪式有所区别,我们将其音乐部分称为“弥撒曲”。弥撒曲分“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通常所说的弥撒曲多指前者。普通弥撒的词和曲有固定的搭配关系,共分为1慈悲经,2.荣耀经,3.信经,4.圣哉经,.5.羔羊经。
五段中间穿插着神职人员的朗诵,内容各易的“特别弥撒”及宗教仪式。弥撒曲还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说参加仪式的神职人员很多,普通弥撒的五段音乐写得完整而精致的,称为“大弥撒”,又称“庄严弥撒,,反之称为小弥撒,如果没有朗诵和其他宗教仪式,称为“音乐会弥撒”,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就是音乐会弥撒的典范
安魂曲
又称为追思曲、追思弥撒。顾名思义,可以知道它是弥撒的一种变体,用于追悼的场合。我们现在听到的安魂曲,一般都是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套曲,从这点看,它的形式有些类似于清唱剧。传统的安魂曲都是宗教题材的,歌词一律用拉丁文,因此,勃拉姆斯在1860年前后用德文歌词写作安魂曲被看作为创举,这部作品因而被称为‘德意志安魂曲。现代作曲家也喜欢使用这种体裁表现庄严肃穆的悼念,当然,不再用拉丁文,也很少是宗教内容了
交响诗:
李斯特(1811—1886)是19世纪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交响诗”这种新的音乐体裁。交响诗是19世纪的一种“标题音乐”,它将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浓缩在一起而成为更自由的单乐章交响音乐形式。交响诗一般取材于文学作品,强调文学构思与音乐发展的内在联系,注重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的情感表达。作为一种“标题音乐”,交响诗继承了贝多芬序曲、韦伯歌剧序曲的标题性和戏剧性传统,而成为19世纪主要的交响音乐形式之一。1854年,他的《塔索》在德国魏玛演出的时候,李斯特首次使用了“交响诗”这个名称。他认为通过这种体裁,作曲家可以“在其中重现他的心灵的印象和经历,以便和他们发生交往。”“交响诗”的产生与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交响诗”作为交响乐“戏剧化”的趋向,体现出了19世纪各种不同类型的文艺形式“相互靠拢”的倾向。“交响诗”正是作曲家们把音乐与文学、诗歌、美术乃至哲学相互沟通的结果。“交响诗”是李斯特一生极力追求的艺术形式。李斯特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其中,最为著名的交响诗是《前奏曲》。这部交响诗也称《人生序曲》,是19世纪交响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歌剧
歌剧是一种非常具有舞台魅力的多样化表演艺术—它不只呈现出音乐之美,同时它还结合 了文学、戏剧、甚至于舞台设计、服装风潮等等,而歌剧舞台上所呈现的,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周遭的小缩影。歌剧舞台反应了我们的人生,而您在歌剧情节中,说不定也因此 可以发现您浅意识中的人格,幻化成剧中某一个人物角色,在舞台上真实地呈现出来。 歌剧情节大都不脱离男女间的爱恨情仇,还有于国家民族意识、宗教神话色彩,都可以成 为歌剧背景的题材。透过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带您的思绪进入一种跨时空的情境之中。一旦您接受了歌剧,您会发现:它是所有音乐表现型式中,最具有感官(听觉与视觉)感染力 的享受,让您不自觉爱上歌剧而无法自拔!
清唱剧
为宗教(包含戏剧,叙事,祈祷等)歌词所配的长篇配乐
康塔塔
来自意大利语“歌唱”一词,即歌唱的曲子。以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是一种为声乐家们、合唱队和乐器演奏家们的表演,以诗体故事为基础的作品。最早的康塔塔以情歌为主用于独唱或数字低音的伴奏。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卡里西米等人是康塔塔的先驱。十八世纪后期康塔塔指宗教的或世俗的合唱作品,但不一定包含独唱,以乐队伴奏,内容往往偏重于抒情,类似小型清唱剧。
艺术歌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
音乐剧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欧美大陆,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此后音乐剧以它特有的魅力,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而迅速、不断地繁荣,直到今天。
音乐剧
今天的音乐剧主要包含了三个元素:
1歌、舞、道白发挥到极至的综合性表演。
2豪华,场面气派的舞台布景大制作。
3娱乐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现代艺术水准。
音乐剧在表现手段上可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
再加几个吧~~
什么是巴洛克音乐?
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oque”,原指珍珠光怪奇异的外形。始用于对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作品风格的表述,后泛指17至18世纪德国和奥地利盛行的,华丽而辉煌、融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巴罗克一词在18世纪引入音乐评论,借用来描述这一时期与之相比拟的欧洲音乐文化风格,含退化和堕落的贬义。19世纪后被艺术史学家以一种艺术潮流予以肯定,一般指1600-1750年由巴赫和亨德尔发展起来的音乐,即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
什么是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浪漫主义音乐 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延续和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着一个时代。浪漫主义风格音乐注重情感和内容的表达,打破 古典主义音乐 时期的种种形式上的束缚。
贝多芬 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 旋律 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 歌剧 的代表是 韦伯 ,音乐的代表是 舒伯特 。
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 法国 出现了 柏辽兹 , 意大利 有罗西尼, 匈牙利 的李斯特和 波兰 的 肖邦 。浪漫主义音乐终结在 瓦格纳 和 勃拉姆斯 时代。
什么是民族主义音乐?
民族主义音乐在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发展到中后期,其思想文化已广泛深入地渗透到欧洲绝大部分地区。很多相对封闭的国家的作曲家继承了德奥等成熟的主流音乐文化,与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进行了杰出的、不朽的创作,展现了音乐交流碰撞的强大生命力,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得以延续的重要生力军但是孕育出带有民族色彩的音乐并被世界广泛接受,成为成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音乐是有条件的。按朗的说法,“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里,只有质的增添才是有价值的”。一个“民族的”音乐“只有在它为世界艺术贡献的新的声音和色彩不仅仅是地方色彩的情况下,才具有普遍的价值和重要性”。民族的性格情感、生活环境,“如果它是客观地体现出来的,是作为普遍人类的典型体现出来的,如果它是和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它就可以成为普遍性的艺术。当艺术品的内部形式和色彩是民族的,但其内容是普遍性的时候,就发生了融化为真正的世界艺术的过程。”可见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的成熟至少需两个条件——成熟而富有特色的民族本体文化和能与世界相融通的普遍性情感语言。
什么是印象主义音乐?
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音乐史上称为“近代音乐”时代。在这一时期,以印象主义 音乐为代表的几种音乐流派,实现了音乐史上从晚期浪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 一、音乐中的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 一种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 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 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原则与风格是严谨、规整,浪漫主义音乐是注重情感的 表现与激情的发挥。与之相比较,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 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印象主义音乐较为自由的特点。 印象主义音乐盛行的时间不很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与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代替,但印象主义音乐 却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从此音乐艺术开始了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转变。 正因为如此,印象主义音乐才得到了非常的重视,其艺术性与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与承认。 法国音乐家德彪西和拉威尔是公认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除此之外,法国作曲家杜卡和 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法国印象主义音乐 象其他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样,德彪西的音乐是标题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十九世纪末, 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 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在使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他建造的那种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 主要是采用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的“泛音”。德彪西还在 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带有闪烁性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听他的音乐觉得 不知所云,但当他们听惯了的时候,便发现其中妙趣无穷了。 仿效德彪西的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他的同胞拉威尔了,但拉威尔并没有象德彪西那样过多使用全音阶 和听起来奇怪的和弦,他更擅长从管弦乐队里抽取音色的深浅明暗度,在这方面无人能及。例如 《波莱罗舞曲》,节奏和旋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但这首西班牙舞曲借助拉威尔对力度的纯熟使用 (从轻到响或从响到轻的变化)和对音色的巧妙结合,听起来使人感觉变幻莫测,趣味无穷。 三、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之一,虽然这一乐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末到 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但这种风格对于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后来二十世纪音乐中的 “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华尔滋
华尔滋
Waltz华 尔 滋
英式华尔滋
· 源于十七世纪奥地利,或是德国务农者农闲时蹦蹦跳跳所产生的休闲舞蹈;其正名为「维也纳华尔滋」,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种可与异性近身接触的休闲运动。难能可贵的是,历经数百年而舞风仍保持原有的风范。
· 维也纳华尔滋是舞蹈之王,是不争的事实,而今日的「华尔滋」己将传统的维也纳华尔滋一分为二;一是俗称快华尔滋的维也纳华尔滋,二是俗称慢华尔滋的英式华尔滋。而英式华尔滋的优柔也同样地吸引着千千万万舞蹈爱好者。但将快华尔滋音乐放慢,予以改变的并非英国人,而是美国人,但是,当时美国不称她为华尔滋,而叫「波士顿舞」。
· 约在一八七四年,波士顿舞传到英国伦敦,并在名为「波士顿」的夜总会里流传开来,而波士顿舞当时是以交换舞伴式的舞蹈方式,于一九一四年起,英国人逐渐地改变了美式的跳法与方式,交换舞伴改为双人固定,名称改变为华尔滋,起跳方式定为面向舞程线之直线前进方式(有如快华尔滋之移动路线)。
· 一九二二年是重要的一年,由于华尔滋受到英国百姓的喜好,舞蹈教师纷纷向舞蹈教师协会求取教材,此事引起教师协会的重视,而有了制作模板的构思,但苦于各高级舞者之舞格不同无法取得标准,便会议决定以下一届全英舞蹈大赛之冠军,以他的舞步、方向、角度为标准发行模板。
· 当年所有参赛选手均以面向舞程线方式跳华尔滋,只有一位选手 VICTORY SYLVESTE,以斜向墙壁方式起跳右转步,并加大转度,且于两小节结束后面向斜中央前进,完全违反了当时的跳法。但其创新的舞程线、移动方式及转法引起评审青睐,赢得了冠军,英国皇家舞蹈协会便以他为标准发行了模板,英式华尔滋也就有了斜向华尔滋 (DIAGONAL WALTZ)的另名。也因舞蹈模板的发行,对口语相传式的英式社交舞,有了模板依据的标准化傅授先例,造就日后世界统一化、制度化教学的根基。
台湾华尔滋
· 台湾社交华尔滋舞的基本方型步是移植于美式华尔滋,但祗用了左方型步(LEFT BOX),但不知为何舍弃了右方型步(RIGHT BOX),但总体而言九0年代的台湾社交华尔滋舞,在舞步编排八成己用了英式华尔滋的舞步,并渗入了竞技舞步。
竞技华尔滋
· 对摩登舞选手而言呈现在评审面前第一竞赛舞曲是华尔滋,也藉华尔滋在评审前创造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必须是正面的、有评价的;所以华尔滋对摩登竞赛者而言,对接下去的探戈、狐步等舞曲,有着相当的连带影响,不可不重视。故在平时的课程计划与练习须多下点心思。
· 舞风:摆荡与流畅、柔韧与多旋转的、深情感与罗曼性的。
· 舞蹈方式:钟摆式摆荡。
· 节拍:3/4拍。
· 每分钟/小节:1分钟/28~30小节。
· 重音:在第一拍。
· 升降方式:节拍1尾时上升、2、3拍继续上升、3拍结尾下降。
· 动作特性:在流畅、重心、时间、移动彼此间的均衡控制。
· 选手级必须具有华尔滋的钟摆式摆荡动作,移动时的上升下降摆荡必须正确;花步须含的摆荡、流畅、柔韧、旋转等基本型态。在大摆荡移动时的持续重心改变须能够自然。组步须多样化并表现良好的控制与呈现信心。舞者绝不可陷入华尔滋优柔梦幻般的音乐陷阱,产生松散的姿态与速度。重要的是华尔滋的摆荡须有别于狐步与快四步的摆荡,愈高级的舞者愈能舞分出其摆荡的差别。
后 记:
· 摩登舞王、舞后:马可仕希尔顿夫妇(MARCUS HILTON)在今年(1999)第七十四届英国黑池舞蹈节大赛中,以一首最后华尔滋告别竞赛舞台,正式引退。
· 一九九九年的英国黑池大赛,职业摩登组因希尔顿夫妇的退休,职业拉丁组因有三组是新搭档,故两组冠军均在无强劲挑战者下,双双以压倒性成绩获得冠军。英国黑池舞蹈节大赛,职业组决赛采取单项成绩颁奖,再计总和产生总冠军。(全文完)
英式华尔滋
· 源于十七世纪奥地利,或是德国务农者农闲时蹦蹦跳跳所产生的休闲舞蹈;其正名为「维也纳华尔滋」,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种可与异性近身接触的休闲运动。难能可贵的是,历经数百年而舞风仍保持原有的风范。
· 维也纳华尔滋是舞蹈之王,是不争的事实,而今日的「华尔滋」己将传统的维也纳华尔滋一分为二;一是俗称快华尔滋的维也纳华尔滋,二是俗称慢华尔滋的英式华尔滋。而英式华尔滋的优柔也同样地吸引着千千万万舞蹈爱好者。但将快华尔滋音乐放慢,予以改变的并非英国人,而是美国人,但是,当时美国不称她为华尔滋,而叫「波士顿舞」。
· 约在一八七四年,波士顿舞传到英国伦敦,并在名为「波士顿」的夜总会里流传开来,而波士顿舞当时是以交换舞伴式的舞蹈方式,于一九一四年起,英国人逐渐地改变了美式的跳法与方式,交换舞伴改为双人固定,名称改变为华尔滋,起跳方式定为面向舞程线之直线前进方式(有如快华尔滋之移动路线)。
· 一九二二年是重要的一年,由于华尔滋受到英国百姓的喜好,舞蹈教师纷纷向舞蹈教师协会求取教材,此事引起教师协会的重视,而有了制作模板的构思,但苦于各高级舞者之舞格不同无法取得标准,便会议决定以下一届全英舞蹈大赛之冠军,以他的舞步、方向、角度为标准发行模板。
· 当年所有参赛选手均以面向舞程线方式跳华尔滋,只有一位选手 VICTORY SYLVESTE,以斜向墙壁方式起跳右转步,并加大转度,且于两小节结束后面向斜中央前进,完全违反了当时的跳法。但其创新的舞程线、移动方式及转法引起评审青睐,赢得了冠军,英国皇家舞蹈协会便以他为标准发行了模板,英式华尔滋也就有了斜向华尔滋 (DIAGONAL WALTZ)的另名。也因舞蹈模板的发行,对口语相传式的英式社交舞,有了模板依据的标准化傅授先例,造就日后世界统一化、制度化教学的根基。
台湾华尔滋
· 台湾社交华尔滋舞的基本方型步是移植于美式华尔滋,但祗用了左方型步(LEFT BOX),但不知为何舍弃了右方型步(RIGHT BOX),但总体而言九0年代的台湾社交华尔滋舞,在舞步编排八成己用了英式华尔滋的舞步,并渗入了竞技舞步。
竞技华尔滋
· 对摩登舞选手而言呈现在评审面前第一竞赛舞曲是华尔滋,也藉华尔滋在评审前创造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必须是正面的、有评价的;所以华尔滋对摩登竞赛者而言,对接下去的探戈、狐步等舞曲,有着相当的连带影响,不可不重视。故在平时的课程计划与练习须多下点心思。
· 舞风:摆荡与流畅、柔韧与多旋转的、深情感与罗曼性的。
· 舞蹈方式:钟摆式摆荡。
· 节拍:3/4拍。
· 每分钟/小节:1分钟/28~30小节。
· 重音:在第一拍。
· 升降方式:节拍1尾时上升、2、3拍继续上升、3拍结尾下降。
· 动作特性:在流畅、重心、时间、移动彼此间的均衡控制。
· 选手级必须具有华尔滋的钟摆式摆荡动作,移动时的上升下降摆荡必须正确;花步须含的摆荡、流畅、柔韧、旋转等基本型态。在大摆荡移动时的持续重心改变须能够自然。组步须多样化并表现良好的控制与呈现信心。舞者绝不可陷入华尔滋优柔梦幻般的音乐陷阱,产生松散的姿态与速度。重要的是华尔滋的摆荡须有别于狐步与快四步的摆荡,愈高级的舞者愈能舞分出其摆荡的差别。
后 记:
· 摩登舞王、舞后:马可仕希尔顿夫妇(MARCUS HILTON)在今年(1999)第七十四届英国黑池舞蹈节大赛中,以一首最后华尔滋告别竞赛舞台,正式引退。
· 一九九九年的英国黑池大赛,职业摩登组因希尔顿夫妇的退休,职业拉丁组因有三组是新搭档,故两组冠军均在无强劲挑战者下,双双以压倒性成绩获得冠军。英国黑池舞蹈节大赛,职业组决赛采取单项成绩颁奖,再计总和产生总冠军
华尔滋(Waltz)是非常华丽的舞曲,这种三拍子的舞曲风靡于18世纪的奥地利,说得规矩一点也就是“维也纳华尔滋”,最著名的华尔滋是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的《蓝色多瑙河》。
华尔滋就是不停的旋转,维也纳华尔滋欢快、活泼,节拍为3/4,速度为每分钟60节,基本节奏是:强弱弱、强弱弱,每一个小节的重音落都落在第一拍上,由迈出的第一步,带支的旋转方向。这种摆荡与流畅、柔韧与旋转、深情与Romantic相缠绕的舞蹈,只要你看过它,就会被它的高雅所震撼。
华尔滋融入流行音乐都保留着它基本的特点,钢琴依然是主要配器,弦乐作副歌,慢慢地铺陈开来,织成一绵密的网,被一种韵律所覆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