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法):浪漫主义开拓者,主张回归自然,代表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爱弥儿》
雨果(法):浪漫主义作家,不过很快就转换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了,但是作品中仍然部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华兹华斯(英):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湖畔派诗人”代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孤独的收割者》
拜伦(英):也是诗人,代表作《唐璜》
雪莱(英):浪漫主义诗人,表现出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代表作《西风颂》
惠特曼(美):美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代表作《草叶集》
茹科夫斯基(俄):早期俄国浪漫主义代表,俄国抒情诗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
普希金(俄):俄国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和雨果一样前期是浪漫主义,后期转向现实主义创作
莱蒙托夫(俄):浪漫主义杰出诗人代表,代表作《帆》
霍夫曼(德):德国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金罐》
一一俄罗斯之行散记(五)
如家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俄国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就这么一位俄国的伟大诗人、文学家,仅仅活了38岁。而他的死,却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神圣爱情而献身的。
这是普希金的自画像
普希金1799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年轻的普希金就风流倜傥,才华横溢。1830年5月与他的妻子一一莫斯科的绝色佳人冈察洛娃一见钟情,后来结为夫妻。
几年后,沙皇禁卫军军官、法国纨绔子弟乔治丹特斯在一次舞会上偶然结识普希金的妻子冈察洛娃,对她展开猛烈的攻势。普希金在知道自己的婚姻受到威胁后,为了捍卫自己神圣的爱情,决然要与丹特斯决一生死。
一个年近四十的弱面书生要与一个年轻气盛的沙皇禁卫军的军官决斗,比赛枪法,其结果可想而知。决斗双方在相距二十步之内,本应同时互射,而流氓成性的丹特斯竟然提前开枪,致使普希金腹部中弹,身受重伤。
这是普希金决斗时穿的衣物
倒地后的普希金也向丹特斯开了一枪,但丹特斯稍作躲闪,子弹仅擦伤了其右手。决斗两天后,普希金死在了妻子冈察洛娃的怀里,丹特斯却并无大恙。
这是树立在圣彼得堡街面上的普希金雕像
普希金死后,引起了俄国上下对丹特斯的一片声讨,要求沙皇对丹特斯处以重刑。而本就对普希金的大量作品直接攻击沙皇腐朽政府很是不满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不仅没有重判丹特斯,相反还特赦了他,让他回到了法国还当上了议员。甚至有人认为,普希金与丹特斯的这场决斗,正是沙皇及丹特斯身边人一手策划的结果。
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丹特斯的孙女长大后却成了普希金的忠实读者。后来,当她知道是她爷爷杀死了普希金后就选择自杀了。丹特斯也因为其孙女的死而疯了,最后也投入塞纳河自尽身亡。
普希金虽然死了,但俄国人民一直在怀念他。在俄罗斯各地所建的普希金的雕像、塑像随处可见。以普希金的名字命名的广场、大道、剧院、大学等,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都能见到。
今年正值中俄建交70周年和普希金诞辰220周年,在中国和俄罗斯的多地都举行了相关纪念活动。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广场及其他相关场地上,自发给普希金雕像献花的人们一直就没有停止。
这是莫斯科群众自发给普希金广场上普希金雕像献的鲜花。
这是普希金长诗《致大海》的部分内容
普希金是为捍卫自己的爱情而死的。他将永远活在俄罗斯人民的心里,也将永远活在世界人民的心里!
茹科夫斯基 。
瓦西里·茹科夫斯基(1783-1852)俄国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杰出的翻译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老师。
他的诗作文笔纯正、轻快明朗,简洁有力,韵律严格,丰富多样,充满了芬芳、音响和动力,创作态度十分严肃,认真,但其浪漫主义倾向带有感伤、神秘性质。名作有《傍晚》《俄罗斯军营的歌手》《海》以及《十二个睡美人》《斯薇特兰娜》等。
茹科夫斯基在翻译上有很高的成就,曾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一译《奥德赛》)、东方史诗《鲁斯捷姆和佐拉布》以及拜伦、席勒的诗歌译为俄文。
去世前尚在译《伊利昂纪》。晚年侨居国外,双目逐渐失明,宗教观念和保守思想有所加强。最终病逝于德国的巴登—巴登,遗体安葬彼得堡。
茹科夫斯基同时还是热爱绘画。在俄罗斯作家中最善于绘画的是诗人,而画得最好的是茹科夫斯基。他的诗与画中都散布着一种稳重、端庄、矜持、平和和人性色彩很浓的气质。
〔俄—苏〕尼基丁《不要哭泣吧,我的朋友》爱情诗鉴赏
〔俄—苏〕 尼基丁
不要哭泣吧,我的朋友!
不论我的胸中是否积满了悲痛,
请相信,同年龄的告别
并不是爱情的坟茔,
命运并没有把我
引向荒凉的原野,——
我仍旧保存着我的圣物,——
你的形象于我的心中。
(秋原 译)
伊凡·萨维奇·尼基丁(1824—1861),出生于俄国沃罗涅什的一个商人兼小厂主家庭。八岁入神学校,后又转入正教中学学习。他中学时便对文学发生兴趣,对茹科夫斯基、普希金和柯里佐夫的诗尤为喜爱,同时自己也开始写诗。尼基丁很想上大学,但父亲经济上的破产,竟使他连中学也未能毕业。后来他家又开大车店,他每天与车夫、燕麦和干草打交道。
1853年,他在家乡沃罗涅什开设的书店,成为当地文学活动的中心。同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有的描写农民生活的贫困,如《车夫的妻子》、《乡村的冬夜》、《耕者》、《村中夜宿》、《乞丐》等;有的描写城市贫民的苦难,如《裁缝》、《母与女》;有的抨击不公平的社会,如《村长》、《主人》和长诗《塔拉斯》。长诗《富农》曾受到杜勃罗留波夫的好评。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批评对尼基丁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改正了诗歌中的一些缺点。
在这首诗中,没有那种幽隐含蓄的风格,没有娓娓道来的柔情蜜语,没有媚月微风,而是一种豪迈的革命 抒写的与恋人诀别的情怀,很有诗人所崇拜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风格。
诗的起句便以凝重坚定的语调劝慰道“不要哭泣吧,我的朋友!”他并不否认自己对失去生命的留恋,“不论我的胸中是否积满了悲痛”,也不掩饰悲哀,而正是这种以坦荡胸怀去面对死神的态度则更表明他对生活的挚爱,对幸福美好的热烈追求。正因为这样,诗人更理解恋人的悲凉,失去他痛苦难禁。所以诗人又安慰说“请相信,同年龄的告别并不是爱情的坟茔”,他以极其乐观的态度把死说成是“同年龄的告别”。对诗人来说,死是美好的,因为年龄永远不再流逝,那么死后的他如凤凰涅磐般将得以永生,即永不再死,并将永远拥有青春的风骨。“命运并没有把我……”诗人坚信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因而它“没有把我引向荒凉的原野”。诗人蔑视神灵,暗含着对沙皇统治的极端不满与对被压迫人的呼唤。那么不是“引向荒凉的原野”,便是引向未知的广阔天地了吧 那一定有诗人所追求的自由、民主,这是诗人一直在找寻的呀! 诗人信奉自己脚下的路是正确的,尽管曲折,尽管可能要用生命铺就,也是值得的。这说明诗人与当时许多激进的年青的诗人一样已经由模糊而清晰的认识到推翻压迫所失去的唯有锁链。然后诗人笔墨转往全诗最终主旨所在,可“我仍旧保存着我的圣物,——你的形象于我的心中。”“圣物”多么至高无上的称呼,世上又有几样物件能配以此种头衔,在诗人的心中,爱是圣洁的,爱是伟大的,所以诗人无法舍弃,难以割舍,这便更显示出全诗的悲壮,真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唯其如此,诗人昂首面对死亡,可却要“仍旧保存着”“你的形象于我的心中”,也正所谓无情未必真男儿。
在短短的八句中,诗人以真切感人的话语表达了他对恋人的无比的依恋与对正义事业的一往无前的追求,使读者不得不有发自肺腑的感动,不得不为他的义无反顾掬捧一束敬慕。
诗中反复运用“——”起了强调和解释的作用,突现了诗人坚定而又有些动荡不安的复杂心情,把诗人的心剖白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深深的情感冲动。
诗句本身没有一句豪言壮语,而一位坚强的战士形象却明晰地伫立在我们面前。作品以一种含而不露的笔法不温不火地把一种深沉的情感与儿女之情相溶,一层深似一层地把诗人傲然的品格揭示给读者,就像中国传统丹青水墨画,层层渲染直到极至,给人以不尽的回味。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1821 - 1877),俄国诗人。 ◆ 1821年12月10日生于乌克兰波多里斯克省一个军官家庭,在雅罗斯拉夫尔省格列什涅沃村的庄园度过童年。 ◆ 1838年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学校,因违背父命到彼得堡大学旁听,失去经济支持,开始了长期的贫困生活。184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幻想与声音》,大多模仿之作,受到批评,后一度放弃写诗。 ◆ 1841年结识别林斯基,走上革命民主主义和“真正诗人”的道路。 ◆ 1845年创作《彼得堡的角落》和《在旅途中》,被别林斯基预言为“将在文学上发生影响”的人。 ◆ 1847年接办《现代人》杂志,50年代在编辑工作中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共同合作。《现代人》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 40-50年代创作了《秘密》(1847)、《未收割的田地》(1854)、《被遗忘的乡村》(1855)、《诗人与公民》(1856)、《大门前的沉思》(1858)、《叶廖穆什卡之歌》(1859)等著名诗歌。 ◆ 60年代开始创作长诗反映现实生活,发表3首农村题材长诗《货郎》(1861)、《铁路》、《严寒、通红的鼻子》(1864),着力表现破产中农民的悲伤和愤懑。在《怀念杜勃留罗波夫》和《祖父》等诗里,分别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表达了对先辈十二月党人的崇敬之情。 ◆ 1872-1873年发表的《俄罗斯妇女》是讴歌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的崇高品德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叙事诗。 ◆ 1866-1876发表的代表作《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是一首叙事长诗。它写了偶然相遇的7个农民为寻求“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这个问题的答案,乘一块“神奇的桌布”漫游全国的故事。以此为情节,生动再现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俄罗斯现实,描写了农民、地主、僧侣、商贾和革命者等不同人物形象,暴露沙皇统治当局的残酷和欺骗行径,表明当时俄国是一个没有幸福的地方,而只有那些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献身的人才是幸福的。长诗采用民歌形式,融讽刺、叙事、抒情于一体,艺术上有较多创新。 ◆ 1866年《现代人》被查封。 ◆ 1868年涅克拉索夫与谢德林、叶利谢耶夫合办《祖国纪事》杂志,该杂志成为70年代进步文艺的园地。 ◆ 《同时代的人们》反映了70年代俄罗斯现实。 ◆ 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最后的歌》收集了诗人晚年的一些抒情诗。
[编辑本段]文艺思想
涅克拉索夫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诗篇里。现将他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主张文艺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
涅克拉索夫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文坛上“纯艺术”的拥护者和“果戈理派”之间进行激烈斗争的时候。涅克拉索夫旗帜鲜明地站在“果戈理派”(即批判现实主义)一边,提出文学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他在自己一生的最后日子里写道:“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人类兄弟而进行的斗争,谁才是不朽的……”在一八七六年所写的一首长诗里,诗人明确提出了他的创作方向:“我没有用我的七弦琴给我们的贵族们争来光彩……”这句话说得真实而崇高。的确,涅克拉索夫虽犯过错误,但是他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才能献给贵族和资产阶级,即统治阶级。在《诗人与公民》里则更明确提出,首先要做一个公民,即革命者,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因此,人民的主题就成了他的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
(二)主张文学必须描写俄国社会的真实。
涅克拉索夫是普希金和果戈理传统的忠实继承人。他是一个公民诗人。他主张要揭露统治者的贪婪和残暴,要揭开血淋淋的俄国现实的内幕,要真实地再现俄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他在一八五八年写的一首短诗中写道:我的诗篇啊!对于流过眼泪的世界, 你是活生生的见证! 你诞生在心灵上暴风雨 骤起的不幸时分, 你撞击着人的心底, 犹如波涛撞击着峭壁。 在诗人笔下,诗神缪司是“悲惨的穷人们的忧愁伙伴”,缪司引导他 “跨过暴力和邪恶,劳动和饥饿的黑暗的深渊,” 她教会诗人 “感受自己的痛苦”,并祝愿诗人“把这些痛苦向人世上宣布……”因此,诗人便把暴露和讽刺,指责和抗议当成了他诗歌创作的宗旨。
(三)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涅克拉索夫是一个宣传诗人。但是,他在强调诗歌的革命思想倾向的同时,又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在《形式》(仿席勒)这首诗中,诗人写道: 在形式上要舍得下功夫, 诗的风格必须和主题相当。 做诗正像铸造银币一样, 要严格认真,一丝不苟, 使每一行诗都叮当作响。 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吧: 叫词句住得挤一些, 思想才能住得宽敞。 为了更好地表现人民的主题,涅克拉索夫对传统诗歌作了大胆革新,采用了与内容相适应并为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歌形式。
[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涅克拉索夫的诗歌紧密结合俄国的解放运动,充满爱国精神和公民责任感,许多诗篇忠实描绘了贫苦下层人民和俄罗斯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着,因而它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公民责任感。同时以平易口语化的语言开创了“平民百姓”的诗风,描述社会底层生活和农民生活的诗,代表了千百万人民的呼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愿望,他被称为“人民诗人”,他的创作对俄罗斯诗歌以及苏联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列宁认为涅克拉索夫是农民革命的忠实表达者。列宁曾把他同卓越的讽刺作家谢德林相提并论:“涅克拉索夫和萨尔蒂科夫曾经教导俄国社会要透过农奴制地主所谓有教养的乔装打扮的外表,识别地的强取豪夺的利益,教导人们憎恨诸如此类的虚伪和冷酷无情。” 列宁酷爱涅克拉索夫的诗,并经常引用他的诗句,来揭露自由主义、孟什维主义、取消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从而更形象、更有力地鞭挞了自己的论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