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关西方浪漫派音乐家的一些资料,等你写作文时看看吧,兴许对你有帮助
十八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人们不断增长的失望悲观情绪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和方法,在艺术上就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幻想。首先是德国和奥地利的文学家高举反古典主义的旗帜,打出“浪漫主义”的旗号。在文学思潮的影响下,音乐上也开始出现了浪漫主义风格。在韦伯和舒伯特之后,浪漫主义音乐开始了中期的发展。其中特别是门德尔松和舒曼,肖邦这三位代表人物,在歌剧、艺术歌曲、钢琴小品甚至演奏特色上,都形成了严谨、抒情的浪漫抒情音乐学派的传统。丰富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成果,为浪漫主义音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门德尔松就像他的名字“费利克斯”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felix 意思是“幸运”)一样,是音乐史上的幸运儿。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不曾受到过任何经济方面的困扰。他的顺利成长,得益于一个经济、精神、文化、音乐都十分丰富的家庭。幼年的门德尔松熟悉了音乐,绘画和语言学,但是最具天赋的方面还是音乐。他20岁时,开始游历国内外重要的文化名城,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许多作品都是从旅行中得到的印象为基础写的。门德尔松的作品圆润流畅,轻松自如,如歌的旋律、幻想的形象、光彩的谐谑,都显露出他非凡的浪漫主义音乐色彩。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技巧娴熟,风格自然,没有太多的强烈和炫耀。最受世人喜爱的作品是他所开创的被称为《无词歌》的48首钢琴小曲。其中不乏浪漫派特性曲的精彩之笔,有《纺纱歌》、《摇篮曲》等,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春之歌》!堪称原生态音乐的经典之作,乐曲的伴奏部分从头至尾贯穿着竖琴式清脆的琶音音形,旋律动人,表现了人们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情不自禁歌唱的心情。门德尔松还开创了与歌剧无关的音乐会序曲。与古典时期不同的是,他创作的序曲不依附于歌剧或戏剧,独立成章,单独在音乐会的舞台上演出,采用奏鸣式的纯音乐形式,又注入了浪漫主义的风格。他的序曲《仲夏夜之梦》等都描绘了大自然的客观形象,体现了人在大自然中的主观感受,并为浪漫主义的音乐会序曲的形式树立了榜样。而他后期最成熟的器乐代表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更是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这首无标题的音乐作品,细腻柔美,光彩照人。在大的布局上遵循了莫扎特器乐协奏曲的原则写作,但是去掉了引子,选用众人回避的e小调调性,速度的反常使用,谐谑曲个性化的处理等,表现了作曲家的机敏才智和浪漫主义的超然情趣。1843年,他又积极参与筹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门德尔松用他个人的奉献,为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发展打下了早期的基础。
RSchumann(1810-1856)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史上的先锋人物,他的一生代表了时代进步的倾向,给西方近代音乐以强烈的影响。舒曼出生于一个进步书商的家庭,自幼爱好文学这对他的音乐评论和音乐创作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7岁开始学习钢琴,也尝试着写作乐曲。父亲的早逝,迫使他遵从母亲的愿望中断学习音乐攻读法律。20岁时放弃了法律的学习,说服了母亲,回到莱比锡立志献身音乐。他干脆住在维克老师家里,练习钢琴演奏,可是过度的勤奋练习使得他手指受伤,将梦想转入作曲。30岁时不顾老师的激励反对,娶了老师的小女儿女钢琴家卡拉拉。此后开始了创作的繁荣时期,从主要创作钢琴曲等小型作品转向了声乐曲,大型管弦乐曲、室内乐和戏剧音乐的创作。作品有《桃金娘》、《核桃树》、《诗人之恋》、《C大调第二交响曲》、《日诺维瓦》等。但是,后来由于遭受母亲、哥哥、嫂子、朋友的相继去世等一系列打击,舒曼脆弱的神经日益衰退。1854年因精神病入院治疗,于1856年7月29日告别人间,年仅46岁。舒曼堪称第一流的音乐诗人,每首作品都充满了诗意的环境,他喜欢在文学中汲取主题和形象,极力把音乐和文学相接近。他以诗人的灵感把握音乐的意境,以诗意的想象勾画人的情感。他细腻敏感的心总处于感情的漩涡中,并在波浪起伏中日渐衰弱,他只有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才能获得永恒。他没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却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舒曼的音乐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纯粹表露。对舒曼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从自觉的程度上说,舒曼比其他音乐家更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无论是艺术评论还是音乐创作,都使他成为浪漫主义浪潮中的核心人物。
Fchopin(1810-1849)
波兰音乐家佛里德里克·肖邦生于华沙近郊,他的父亲尼古拉斯是法籍移民,喜爱音乐,母亲加斯蒂娜是波兰人,虽然是伯爵夫人的侍女,但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会弹钢琴。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的肖邦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无论生活在哪里,他都眷恋着波兰。他继承了母亲的敏感和富于想象力。7岁时,他优良的音乐素质使得父母为他找了一位钢琴教师——61岁的内尼。在5年时间里,他循序渐进教给肖邦巴赫、莫扎特的作品,为肖邦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年幼的他开始公开演奏和作曲,并告诉父亲:“通过音符,我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感觉”。16岁的肖邦经过波折按照自己的意愿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就读,从师于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德国音乐家爱尔斯纳接受全面正规的音乐教育。1830年为了在音乐上有更大的建树,肖邦在家人的建议下出国深造。11月2日,肖邦携带了一抔祖国的泥土,离开华沙,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当他在路途中得知起义失败华沙陷落时,他陷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和悲愤之中,甚至想返回波兰参加战斗,后被友人拦住。但是这些都使他精神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并在创作中留下了——悲剧性、戏剧性和矛盾冲突力量,作品从情感深度到形式技法都发生了转折。在1833年和李斯特合作举行音乐会后,他集中时间进行创作,写下了大量流芳百世的作品,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等等等等。其中《马祖卡》和《波洛奈兹》,具有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马祖卡体裁直接来源于波兰传统的边唱边跳豪放热情的乡村舞曲。后者最早为贵族生活中隆重的仪式队列舞,后移植到钢琴音乐中。肖邦的夜曲最富于优美的旋律和浪漫的情感,抒情又个性化。其夜曲早期深受爱尔兰音乐家菲尔德的影响,后期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使之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主题严肃悲哀能容纳深刻的社会内容,音乐发展富于戏剧性和歌唱性。他的《葬礼进行曲》、《革命练习曲》情感严峻,气势磅礴,主题肃穆。肖邦将很多音乐体裁上进行了创新,使之成为独立的钢琴特性曲,并赋予了它浪漫主义的气质。在钢琴演奏上,他更是一位杰出代表。他受到帕格尼尼的影响,把钢琴技巧不断提高到新的境界。他精致的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自由速度等,都使钢琴艺术有了诗意。他技术娴熟,而且从不炫耀,却懂得如何更好得让技术去服务音乐。无论是乐曲创作,还是演奏技巧,肖邦都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位奇才,贡献卓著。
门德尔松对传统作曲的布局形式、乐器个性色彩的开发利用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改革。并且利用自己在音乐届的声望,以及良好家庭环境的基础,不仅为浪漫主义音乐做出了承上启下的作业,还宣传新人,为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舒曼不仅追求歌曲诗歌般的意境,而更侧重于情感和心理状态的表现。而且作为音乐评论家,他对音乐作品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肖邦的艺术成就更在于他在钢琴体裁上的创新,以及钢琴技巧的提升,他的爱国情怀更是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我喜欢浪漫主义音乐,因为他们重视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作者的创作灵感,来自他们的情感世界,当然,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不等于完全不注意形式。他们抒发的情感也不都局限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都有与他们的音乐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形式。而他们的音乐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具有广泛社会性、普遍性的道德伦理的意义。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天色已晚,爱人还没回家,又听着老柴的《悲怆》,心醉得都快碎了。最初听《悲怆》,是因为曲名让我产生崇高感,再听是因为音乐让我获得了莫名的认同,再后来我就把老柴当情人了,听他的音乐就象私底下分享情人的心事——忧郁并幸福着!
我是个纯粹的浪漫主义者,无论音乐、艺术、文学还是哲学,浪漫主义最能撩动我的心扉。我深爱着肖邦,老柴,还有李斯特,每次走进他们的音乐,心情都极为复杂,一方面迫不及待地想聆听,就象查泰莱夫人迫不及待想拥抱她的守林人一样;另一方面又害怕卷入音乐的莫名惆怅中,害怕那种惆怅会让我陷入纯净高贵掩埋的孤独深渊里!
听音乐需要合适的环境和心情,我很不情愿跟别人共享我最爱的音乐就如同我不能忍受跟别人共享爱情一样。我喜欢偷偷地在家里独自享受,四周万籁惧静,仿佛全世界只有我和音乐共存,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私语交融,任凭她柔软的小手轻轻抚摸慰藉我的灵魂。
音乐确实过于抽象,当你感动得热泪盈眶时,是没有分析音乐结构的心情的,更不会管她用了何种作曲技法。我还清楚地记得大学时的作曲理论老师,给我们分发大堆没有音响的谱例,要求我们对无声音乐逐个进行分析。真难以想象一个把音乐当成科学来研究的人,心中能拥有多少音乐!现在我们那位勤奋的曲式老师大概还在重复着同样的音乐研究吧,但我敢肯定他难以创作出动人心弦的上乘音乐。
古今中外,没有哪位音乐评论家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批评莫扎特的音乐。的确,正如赵鑫珊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所提到的,莫扎特音乐有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对西方艺术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艺术的伟大复兴,古典时期的音乐正是文艺复兴的伟大产物。莫扎特音乐单纯高贵典雅,有如他清明纯净的灵魂,所以我听他的音乐总是诚惶诚恐,怀有无限的崇敬和景仰,否则就是对他音乐的亵渎和不敬。
某些音乐评论家评议贝多芬音乐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意义,我个人却不怎么喜欢,倒不是因为他的音乐太形而上,而是因为他的形而上意识中有太多英雄主义、太霸气,男性气质过于浓郁,跟我心性不投。不象浪漫时期的音乐,尤其是肖邦,老柴的音乐,能使我矛盾焦躁的内心暂时回归沉静。音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良药,当我心情极度沮丧或浮躁时,总渴望在音乐世界中获得认同而后解脱。沮丧时听《悲怆》,会为自己肤浅的小资惆怅而羞愧,浮躁时听《悲怆》,会为自己狭隘的世俗观念所不齿!
尼采的日神酒神理论一直令我感激不已,每一位有着道德崇高感的人都期望自己象日神阿波罗那样典雅高贵,但这种人往往同时具有酒神浪漫痴狂的内心。怎样让日神和酒神在自己的灵魂里找到平衡法则呢?尼采用了一辈子时间,不惜以精神崩溃为代价,在哲学世界里不懈探寻,虽然最终也没有找到明确的标准法则,却给了我们一段很有名的启示录: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上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他认为“真理并非最高的价值标准,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用艺术的‘谎言’去掩盖某些可怕的真理”。我不得不感叹,在物欲横流的实用主义占绝对优势的今天,有多少人能理解先哲的这种智慧?不管怎样,他是我心中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者!
舒曼是继“歌曲之王”舒伯特之后的又一位艺术歌曲创作大师,他在选词、旋律、节拍、和声、曲式、钢琴伴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关 键 词:舒曼 艺术歌曲 创作 浪漫主义 舒曼(1810—1856)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是继舒伯特之后为德国艺术歌曲创作做出重大贡献的第一人。舒曼和舒伯特一样,都用浪漫主义的灵感去创作艺术歌曲。然而舒曼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学修养,他的音乐比后者的音乐更精雕细琢,深刻细致;不像舒伯特的易于外露的感情,舒曼的作品与他内向的个性相吻合。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受到诗意的启示创作而成的,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力和音乐家的敏感、细腻在舒曼身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舒曼是乐坛上的浪漫诗人。本文主要阐述舒曼艺术歌曲在创作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声乐作品借助诗歌的明确语义,充满真情,富于幻想,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 舒曼少年时代在文学、诗歌、音乐方面同时显露出天才,富有诗人气质与灵性。歌德、海涅的作品对他影响很大。舒曼的艺术歌曲,大多数以这些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谱曲。艺术歌曲选词严格,通常采用诗人最有价值的诗歌作为歌词,非常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本质,使诗歌焕发出更加动人的诗意来。 如著名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这部声乐套曲是根据海涅的一首长诗改编的,它描写了一个诗人对真诚爱情的向往以及失恋以后的痛苦,作者用音乐的手段着力挖掘诗歌的深刻感情,更加细腻地表现原作的诗情画意,使套曲具有很深的感染力。《诗人之恋》这部套曲共有13首歌曲,舒曼用简洁的笔法写出了复杂多变的艺术形象,其中细腻的情感变化和诗情画意,都通过音符表达出来,吸引和感动着人们。这部套曲的第一首歌曲《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描写春天来到了,百花盛开,欣欣向荣,诗人心里萌发了对爱情的渴望。这首歌的曲调并不华丽,却表达出发自内心的真诚,歌曲到了结尾,曲调有意地并不终止,停在一个不稳定音上,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二、舒曼的艺术歌曲以爱情为主要题材,还兼有一些抒情的以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和一些叙事曲 在舒曼的五百多首艺术歌曲中,占比例最高的是爱情歌曲,其中有很多艺术性非常高。歌曲集《桃金娘》是舒曼在1840年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克拉拉的。该集共有26首歌曲,每一首都写得极其动人,其中最受人们喜爱并传唱最广的是第一首《献词》。在舒曼的歌曲中,以抒情的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也很多,如《月夜》是一首具有典型的舒曼式浪漫主义风格的歌曲。它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艾兴多夫的原诗创作的。这是一首分节歌,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歌曲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展开,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高潮,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在减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舒曼还写过不少叙事曲,最出色的是《两个掷弹兵》。这是舒曼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杰出的叙事歌曲代表作,歌词也是海涅的诗作。它通过1812年从俄罗斯战败的两个法国士兵的对话,来表达欧洲封建复辟以后,人们重新怀念拿破仑、向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情绪。全曲采用通俗的手法,音调铿锵有力,引用了标志法国革命精神的《马赛曲》,表现了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舒曼的艺术歌曲与德国民歌的联系比较隐晦,旋律很短小,大多不是结构完整的乐句 德国民歌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它既不像意大利民歌外露的抒情,也没有西班牙民歌豪放的性格,它始终保持着朴实、内在、简洁、工整的特点。舒曼在歌曲创作中,虽然极少直接地引用德国民歌的曲调,但他十分忠实于民歌的特色。 舒曼的节奏最具有独创性,他非常爱用复杂的节奏,我们常见到跨小节的切分音,高低声部的复节奏,但有时他又坚持不变地在一个较长的段落中使用一个节奏型,表现他独具的风格。 在和声上,舒伯特虽在创作手法上开创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新领域,但还没有跳出古典和声的窠臼。而舒曼则开辟了浪漫主义和声手法的新领域,他力求和声“功能”强度的减弱,运用不协和音,转离调大胆,他常采用大小调交替以及模糊调性的离调手法,制造一种诗意的朦胧气氛和充满幻想的意境。因此,在演唱舒曼的抒情性艺术歌曲时,必须具备能在高音区上渐弱和运用轻声的技巧。唯此才能表达出这种缥缈的、超脱尘世的遐想和令人神往的意境。 如舒曼用海涅的诗歌谱写的《莲花》,音调自然朴素,全曲基调是F大调,当唱到“月亮是她的情人,用光辉将她唤醒”时,调性向bA大调离调,使歌曲进入一个情感高潮。接着,伴奏又造成离调效果,舒曼用这样多变的调性对人物内心进行细致刻画,形象地描绘了莲花的情态。 在曲式上,他挣脱古典样式,不受束缚,依从感情的自由奔放,抒发内心的感受。曲式自由松弛,从而形成了他创作上的又一大特点。 四、舒曼的钢琴伴奏写作具有非常独特的效果,歌曲旋律与钢琴伴奏结合完美,音乐形象鲜明 舒曼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独具匠心地对歌曲伴奏也作了非常精确的首尾一贯的设计,把艺术歌曲曲调与钢琴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使钢琴伴奏更能体贴入微,展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在舒曼的歌曲中钢琴与人声密不可分。有时钢琴部分甚至超过歌唱部分。他还常常在歌曲的末尾加上大段的钢琴尾奏,像尾声,又像发展部分,在这些部分常会出现新的乐思,使歌曲的意境更上一层楼。 假如说舒伯特的钢琴伴奏写作还属于古典技巧的话,舒曼的伴奏则已开创了浪漫主义钢琴表现技巧的新天地,他的转调手法,使音乐从古典和声和转调法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丰富了和声色彩和变化,丰富了表现的手法和技巧。此外,他还吸收了复调音乐的织体写作风格,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更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 俄罗斯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说,舒曼是贝多芬、伯富朗兹、舒伯特之后最有天赋的一个继承者。他的艺术歌曲更侧重于通过贴切的情感与心理状态,描绘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呈示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如 《核桃树》,这是一首突出的带有舒曼歌曲中“钢琴伴奏与歌唱同样重要”之特点的声乐作品,歌曲旋律并不十分宽广、流畅,而大多是短呼吸式的小句子,在曲子中起着主导作用。美丽的钢琴琶音音型和一再出现的主题动机,把春风荡漾、树叶沙沙作响的诗意,以及青年人对爱情的幸福憧憬,表现得无比生动。在变化三段式的中段,则进一步表现了树叶在耳语、少女在倾诉的意境。而后,随着旋律线的低沉,刻画了少女憧憬着爱情的幸福,含笑进入梦乡的形象。全曲在盎然的诗意中达到了高潮,听来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享受。 还有如《奉献》的结束部分,舒曼借用了舒伯特的《圣母赞》的旋律,把克拉拉比作圣母,来倾诉他对克拉拉的赞美和敬仰。舒曼很多歌曲的主要内容是用伴奏来表达的,因此,要深刻理解舒曼的艺术歌曲,就必须认真理解其伴奏的每一个细节。 舒曼的艺术歌曲,能够深刻准确地从独特的角度表达出诗歌的意境,他将旋律与语言音节、语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他的歌曲如果不用德语演唱就会黯然失色。 舒曼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显示出了其过人的浪漫主义才情,他的歌曲创作对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 舒曼 生平简介
2008-03-06 09:45:44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文化·原创分类
转发 感谢原创Capra及eliteclasica网站
罗伯特·舒曼 (1810-1856 ) Robert Schumann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10年6月8日出生于莱比锡附近的小城茨维考(Zwickau)自幼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 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帕格尼尼的一次演奏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放弃法律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 年,他创办《新音乐杂志》(Die 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 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后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曾投河被救,1856年7月29日逝世于精 神病院。
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他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理想,只好沉醉在自己创造的幻想的梦境里。他的作品以自己的内在感情和心理变 化为主,侧重抒情。虽然也常常尝试深刻而富于戏剧性和英雄性的作品,但由于内心和现实生活的矛盾,这种努力始终没有取得成功。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和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他经常以数首 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因此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也呼吁发现新生 力量。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推荐,一大批青年音乐家脱颖而出,包括门德尔松、肖邦、瓦格纳、勃拉姆斯、柏辽兹和李斯特等,几乎包罗了当时欧洲所有的青年音乐 家,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专辑曲目:
Franz Joseph Haydn (1732 - 1809)
Piano Sonata in G minor, HXVI No44
Track 1
1 Moderato [9:53]
Track 2
2 Allegretto [3:39]
Piano Sonata in G, HXVI No40
Track 3
1 Allegretto e innocente [6:47]
Track 4
2 Presto [3:05]
Piano Sonata in B flat major, Hob XVI:41
Track 5
1 Allegro [8:10]
Track 6
2 Allegro di molto [2:28]
Piano Sonata in C, HXVI No48
Track 7
1 Andante con espressione [8:53]
Track 8
2 Rondo (Presto) [3:42]
Piano Sonata in E flat, HXVI No52
Track 9
1 Allegro [8:18]
Track 10
2 Adagio [6:34]
Track 11
3 Finale (Presto) [5:45]
家庭背景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ad)诞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附近的小城—茨维考(zwickau)。
父亲奥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书商,具有极深的文学素养,对舒曼后来的文学造诣,影响至钜。母亲约汉娜·舒曼(johanna schumann)是一位富于浪漫气质的妇人。舒曼从母亲身上所承袭的热诚而敏感的个性,可说是他成年以后精神发展的基因。
1817年,舒曼初随昆施(gottfried kuntzsch)学习钢琴,此时便已崭露出即席创作的天才。1819年,他欣赏了莫薛勒斯(moschles)的演奏之后,得到父亲的支持,立志成为钢琴家,从此努力不懈。
1826年,父亲骤然辞世。 1828年3月,舒曼在母亲的要求下,前往莱比锡改学法律。这个决定使舒曼至感痛苦。
舒曼音乐生涯
(舒曼纪念碑)
1829年5月,舒曼前往海德堡追随法学教授蒂宝(thibaut)。由于蒂宝是一位热心的业余音乐家,当他洞悉舒曼在音乐上的长才之后,立即鼓励他继续朝音乐方面发展。
一年之后,舒曼决定放弃法律。在钢琴教师魏克(friedrich wieck,1785~1873 ad)的说服与保证之下,舒曼的母亲终于同意。于是舒曼回到莱比锡追随魏克学习钢琴及作曲。进步十分神速。就在这一年舒曼完成了〈蝴蝶〉作品2的前半 部。开始了他奇特浪漫以及短暂的作曲生涯。
1856年7月,舒曼在沉睡中离开人世,享年仅四十六岁。
亨德尔GeorgeFrideric Handel(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乃于1703年迁居汉堡 ——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4年在汉堡作了第一出歌剧欧米亚(Almira),获得巨大成功1706年游历至意大利,在意大利写了不少歌剧、清唱剧、康塔塔(Cantata)包括著名的歌剧阿格利批拿(Agrippina)。 1710年亨德尔移居伦敦,在汉堡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1711年的歌剧作品利努度(Rinoldo)获得巨大成功。在川度斯(Chandos)公爵的资助下写了清唱剧艾斯特(Esther)和11首川度斯圣歌。1717年定居英国,1719年得到国王的支持,开始在皇家音乐学院演出他的歌剧。这个时期有他最出色的歌剧作品利达米士图、骄里奥些萨(Giulio Cesare)、泰米拉露(Tamerlano)、路得连达(Rodelinda)。1726年加入英国籍。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亨德尔作了大量英语清唱剧和为清唱剧而作的乐器音乐,其中包括不少伟大的协奏曲,一生共创作了《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后因反对势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剧院被迫倒闭。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从事于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共写了三十二部清唱剧,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于英国的音乐发生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里路亚》流传最为广泛。1742年弥塞亚(Messiah)首演。继后以大概每年两首的速度创作清唱剧,一直持续到1751年,因为那时他的视力太差了而不得不放弃。1742-1751年这段时间的著名作品有森逊(Samson)、所罗门(Solomon),1759年病逝于伦敦。虽然亨德尔写了非常多的音乐作品,但是在整过作曲生涯中他都没有使用巴赫的对位法。亨德尔的艺术特征表现为戏剧性和抒情性,而他留下给后世的最大艺术遗产是他的清唱剧作品。 主要作品 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弥赛亚>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一生狂妄不羁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当然,想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非这区区近千字能够表达的。 而想要真正地体会莫扎特,最主要地还是去听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魔笛》
交响乐 《 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
《G小调第40号交响曲》
《C大调第41号交响曲》〈丘比特〉
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 》
《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
《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 》
《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 》
其它 《弦乐四重奏〈狩猎〉》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响曲《惊愕交响曲》
罗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
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十岁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从马太学对位。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十年后所作《塞维尔的理发帅》,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是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代表作。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1829年的搁笔之作《威廉·退尔》,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且推进了大歌剧体裁的形成。此后近四十年不事歌剧。在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及正歌剧《奥赛罗》、《摩西》等。
代表作品:
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威廉·退尔》
乐圣: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on,1770~1827)
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教会合唱团的歌手。由于很早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父亲不分白天黑夜地逼他练琴。八岁开始登台演出,同时挑起负担家庭生活的重担。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作有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爱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他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先河,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门德尔松(F.Mendelssohn,1809-1847)
德国作曲家。生于银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后赴瑞士、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等地进行创作和演出活动。
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五部交响曲;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芬格尔山洞》、《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钢琴曲《无词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种题材和体裁的器乐和声乐作品。
门德尔松的作品风格优美生动,结构完整严谨,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使巴赫这部名作得以在乐坛占据重要地位。他还协助舒曼创立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
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教师家庭。1805年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08年入帝国神学院学习。1812年随萨里埃里学习作曲。
舒伯特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与《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鹅之歌》等。
舒伯特是欧洲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新型音乐体裁——艺术歌曲的开创者。在歌曲结构、旋律、和声以及钢琴伴奏诸方面,舒伯特都卓有贡献。
威尔第(GiuseppeVerdi,1813~1901)
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帕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7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1871~1872年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1887)及《法尔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于米兰。一生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钢琴诗人”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1830年11月华沙起义前夕,肖邦离开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
在维也纳,肖邦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国诗人海涅,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特别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创作上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肖邦的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由于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给肖邦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打击;远离故乡;亲人和挚友相继逝世;都给他身心带来深深的创伤。1836年他开始患肺结核,症兆日益加重。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短期教学和演奏,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终于1849年10月17日病逝巴黎。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在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阿列维。1839年在罗马悉心研究宗教音乐,并反映在创作中。他是梵蒂冈国歌《教皇进行曲》(1846)的作者。归国后,曾担任过合唱团指挥,并创办“古诺合唱团”。
在歌剧《浮士德》中可以显示出他合唱写作的特长。《浮士德》作于1859年,取材于古典名著,音乐朴实平易,配器丰富巧妙,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抒情歌剧的代表。此外,尚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十余部歌剧、三部交响乐及大量宗教歌曲等。他以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为伴奏所作《圣母颂》流传极广,是跨年代合作的典范。
舒曼(RobertSchumann,1810~1856)
德国著名音乐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父早死,从母意在莱比锡海得堡学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学音乐,以至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1830年取得母亲的谅解,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求师于著名钢琴家维克。由于急于求成,把手指练坏,转而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有许多新颖独特的钢琴名曲,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集》等,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妻子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1840年写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最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后又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由于长期过劳,1856年在波恩附近的精神病院中去世。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钢琴套曲《狂欢节》、《大卫同盟盟友》、《儿童情景》及《交响练习曲》、《蝴蝶》、《帕格尼尼主题练习曲十二首》以及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
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
法国作曲家。是继法国作曲家古诺之后,打破意大利歌剧对法国的影响,使法国歌剧从浅薄、浮华中解放出来的杰出人物。
比才最为出色的歌剧《卡门》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最为人门喜爱的歌剧之一。著名的《卡门序曲》和其中的儿童合唱、《哈巴涅拉舞曲》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可是比才在歌剧创作中独特的探讨之路却充满了艰辛。他曾创作了不少歌剧,均在他的时代不受欢迎,《卡门》的首演也遭到了失败,因当代人对他的作品中“大胆的现实主义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惊和受到冒犯”。据说他曾为此整夜痛苦的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而且只是因为被评论界攻击和嘲骂,《卡门》才连续上演了几个月。比才在《卡门》上演的同年去世才活了37岁,生前没有享受到他的卓越艺术带来的荣誉。但是这部歌剧却受到了国外音乐家的赏识和赞扬,预言“十年之后,《卡门》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部歌剧”。其实不到十年,五年之后《卡门》再度在巴黎上演时获得了极大成功。
比才的音乐之路是颇给人启示的,当他在重复前人走过的路时,以他的才华,19岁就获得了罗马大奖和奥劳巴斯一等奖,当他为法国歌剧开辟新路的时候,却一再承受失败。可见任何创新之路都不可避免要经受坎坷和考验。但历史最后总是公正的。比才留给人们的珍品还有为都德的话剧《阿莱成姑娘》写的音乐,后来编成组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
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
生于距奥地利边境不远的匈牙利赖丁小镇。1821年举家迁居维也纳,从车尔尼学习钢琴,向萨列里学习作曲。从11岁便开始了辉煌的钢琴演奏生涯。在巴黎他受法国革命思潮和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吸收肖邦、柏辽兹和帕格尼尼等人的成就。1848年以前,他在欧洲各地演出,受到狂热的欢迎,成为一代具有超凡技艺的钢琴巨人。这一时期主要创作钢琴作品。1848—1861年期间,任德国魏玛宫廷乐队指挥与音乐总监,大力扶植进步的作曲家,演奏他们的最新作品。1854年组织了“新魏玛协会”,几年后进而组织“全德音乐协会”,使魏玛成为当时音乐文化中心地之一。此期间还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交响乐作品。由于与塞恩—魏特根斯坦公主的婚姻受挫,在一次关于歌剧演出的争议之后,迁居罗马。接受了低级的圣职,但仍为慈善事业演奏,奔波于罗马、魏马、布达佩斯,从事创作、教学工作。教授出一批钢琴名家。去维罗特探望女儿科西玛时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另一方面他把钢琴视为万能的乐器之王,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演奏和钢琴音乐创作大大推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
主要钢琴作品有:《12首高级技巧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D小调奏鸣曲》虽然是单乐章,但其内容表现的幅度广阔,表现手法显示出李斯特的独创个性。两首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一》和《A大调第二》接近于他的乐队作品。李斯特还有大量的19世纪歌剧咏叹调和交响曲的钢琴改编曲。在聆听音乐机会缺乏的19世纪,李斯特这些改编曲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推广与普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作曲家李斯特对19世纪的标题音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之后,首创出“交响诗”的音乐体裁。这种浪漫主义更为理想的交响乐形式,来源于贝多芬、威柏、门德勒的序曲。李斯特13首交响诗的标题,明示出它们与文学、绘画、戏剧的密切联系。如《匈奴战役》与绘画相关,《玛捷帕》以雨果同名诗歌为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角色,《普罗米修斯》则与德尔的诗篇有联系。与柏辽兹不同,李斯特不注重用音乐去描绘场景、事件,他也从不陷入琐细的音乐解说,而追求对作品的内容或艺术形象进行哲理性的概括。他的交响诗更近于贝多芬《交响曲》的传统。李斯特的交响诗是单乐章,保留了奏鸣曲式的一些特征,各段落速度的变化与对比又似把交响曲套曲浓缩在一起,以主导动机贯穿变化达到音乐的统一和戏剧的发展。他的交响诗还有《塔索》、《山岳》、《理想》、《匈牙利》等,其中最常演奏的是《前奏曲》。体现了他的炽热、夸张的音乐情感特点。李斯特还写有《浮士德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他的交响诗在19世纪下半叶被各国音乐家广泛采用,成为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乐队体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