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科和马龙都是大满贯得主,同样有着帅气的外表并拥有万千迷妹和粉丝。两位优秀的国手各有千秋,但是生在同一时代,处在同一个球队,既是队友又是对手。在残酷的竞技体育面前,必须一决高低。同样也逃脱不了世人对其进行比较。张继科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乒乓球男单金牌和乒乓球男团体赛金牌,一战成名,荣获“藏獒”之称。马龙的技术打法非常全面,技战术运动非常得当,马龙的正反手的确非常强势,小球控制,接发抢攻,中台相持性非常强,远台防守,防中反攻,真的是在现役的超一流运动员中没人比得了,但是在爆发力方面却显得有点单薄。心理素质较好,在比赛中发挥稳定。
1《理智与情感》(与《傲》是同一作者)2《蒂凡尼的早餐》(同名**赫本的经典)3《飘》(不怎么浪漫,但很有看头,就是**《乱世佳人》的原著,费雯丽演的那个)4《嘉莉妹妹》(写的很有水平,也够浪漫)5《欲望号街车》(同名**,马龙白兰度的经典,不过大多数是以剧本的形式)6《皮帕李的私生活》(现代点的)7《呼啸山庄》(其实不浪漫,而且剧情很老套,但很有名诶)8《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够浪漫的)9《一生》(莫泊桑的短篇,just so so),就这些吧,我看过的基本都给你推荐了。
东方网12月14日消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些人叫做湖人。上周最热闹的场外新闻之一是科比“婉转”批评马龙,说他借口养伤迟迟不愿决定留队与否,成为令队友分心的因素,不利于球队安定团结,翻译得通俗些,就是马龙耍大牌,只破坏不建设,妨碍全世界。马龙不甘受辱,通过经纪人出面反驳,科比勉强道歉,万众期待的骂战没有真正骂起来。
有争执未必代表有利益冲突,其实科比和马龙并非水火不相容,由前者挑起的新闻事件反而能恰到好处地令双方都卸下各自的包袱。
先说科比。杰克逊离队,奥尼尔离队,他已经毫无争议地获得湖人领导权,至少从专业角度看确实如此。他平均每场得分占全队得分的比例、平均每场出手次数占全队出手次数的比例都超过25%,两项都名列NBA第一,似乎没有其他球星对球队的“重要性”达到这种程度。不过被宠坏的NBA球迷胃口刁钻,他们不会花费精力去做数据统计,自有另一套衡量球星领袖气质的标准,比如说领袖应该具备力挽狂澜、拯救球队于劣势的能力,至少乔丹就是这样的。本赛季至今湖人有6次打完比赛的前三节处于落后状态,也输掉了全部6场比赛,换言之,新领袖迟迟未能表现出人们期待的改变局势的超人能力。这时布莱恩特不经意地搞搞场外气氛,一方面分散球迷注意力,另一方面再次强调湖人是他的湖人:前MVP也好,未来名人堂也好,湖人不容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得先看看我这个新老大的脸色。
再说马龙。谁都知道他享尽NBA的无限光荣,只欠一个总冠军戒指,才会年纪老迈仍对球场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偏偏他当初脑筋突然搭错线,莫名其妙地许下“即使回来,也只会为湖人打球”的浪漫诺言。如今恢复理智,对指环的渴望依然强烈,为湖人卖命的诺言成为最令他一张老脸无处可放的尴尬话题,因为湖人一两年内不可能获得总冠军,回来效力湖人不如干脆退役。在这关键时刻被布莱恩特不咸不淡地抨击一番,正好摆出受害者姿态:喏,不是我不想遵守诺言,要怪就怪后生没有规矩、不懂尊重老人,我只好潇洒走开。摆脱湖人顺理成章,外面的马刺、热队、森林狼都对马龙慷慨邀约,他可以开始轻松考虑这些新选择。
编剧: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弗朗哥。阿尔卡利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摄影:维多里奥。斯托拉德主演:马龙。白兰度、玛丽娅。施奈德获奖纪录:荣获1973年纽约影评协会最佳男演员奖禁级:XXXXX [剧情]保罗是一位年近五旬的美国作家,定居巴黎。保罗写作成绩平平,生活上偏又遇到了意外的打击,他娶了一个小旅馆的老板娘作妻子,妻子因为有外遇而自杀身亡。于是,保罗离开小旅馆,到一座公寓里租一间房子住。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位叫让娜的姑娘。让娜即将同一位电视导演结婚,因为不愿与母亲挤在一套简陋的房子里,也来这里租房。
年轻美丽的让娜,浑身散发着一股诱人的青春气息。保罗和让娜一见钟情,互相吸引。仅仅几句简单的交谈,两人便不顾一切地抱在一起,疯狂地接吻,并且像野兽一样迫不及待地在房里的地板上做起爱来。未经整修的房间布满尘埃,除了几件破烂家具,一无所有。保罗和让娜为便于经常幽会,商定共同租下了这所房子。
第二天,让娜急急忙忙地从未婚夫的拍片现场赶到旅馆。保罗对她说,他们彼此不需要了解对方的身世,甚至连名字也不用询问,他们相聚只为做爱。让娜对此深表赞同。因为她也是为了寻求性刺激才来这里的。这种刺激一旦结婚就得不到了。在保罗看来,性爱是摆脱烦恼的惟一良药。于是,旅馆就成了他逃避现实的一个孤岛。这对忘年的男女沉湎于这个与世隔绝的房间里,肆意狂欢,享受着性爱的快乐。不过,保罗虽然每天沉醉于性爱带来的快感中,但却不能隔断往事的记忆,这使他痛苦不堪。他回想起同岳母的争论,岳母曾执意请牧师出席女儿的葬礼,这让保罗怒不可遏,因为他认为宗教最伪善。他又回忆起在妻子遗体旁痛哭的情景。失败的婚姻和孤独的境遇使他变得颓废和沮丧,而此时,让娜似乎成了他惟一的救命稻草,于是,他抓紧不放。
让娜每天准时赴约,甘愿忍受他的种种变态行为,但却拒绝同保罗结婚。在让娜看来,同保罗的艳遇只是她寻求刺激的一种手段,但在骨子里,她并不爱他。终于,让娜对幽会产生了厌倦,便开始设法摆脱保罗,但保罗却不想结束。保罗把安娜拖到一家舞厅,里面正在举行探戈舞大赛。他们进门后胡跳乱舞,丑态百出,干扰了正在进行的比赛,最后,保罗和让娜被评委们轰了出去。
出门后,让娜告诉保罗,她就要结婚了。保罗仍死缠不放。让娜挣开保罗毅然离去,保罗竟一直追到让娜的家里。被逼无奈的让娜用父亲的手枪打死了保罗。对于让娜来说,保罗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因为直到这个时候,她还不知道保罗的名字。
[焦点]由于色情内容和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本片首先在导演贝托鲁奇的祖国意大利遭到抵制。在当年举办的威尼斯**节上,只放映了影片的片断。随后舆论界便开始抵制这部“*秽”的影片。根据猥亵语言和行为的法律,影片在意大利被起诉。在意大利当局和教会看来,《巴黎最后的探戈》是在教唆人们伤风败俗,为通行的道德伦理观念所不容。
虽然影片在意大利遭到冷遇,但在美国却引起了轰动。影片先是在林肯文化中心举行了世界性的首映式,接着又作为压轴戏拉下了第十届纽约**节的帷幕。
[背景]执导本片的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是意大利继费里尼之后最引人瞩目的大师级**导演,被西方**界认为是“60年代意大利新一代导演中最有才华和最出人意料的一位”。贝托鲁奇于1940年生于意大利帕维亚,他的父亲是一位诗人,在父亲的影响下,贝托鲁奇也喜欢做诗,1962年,贝托鲁奇22岁时就出版了一本诗集,并获得了诗坛大奖。20世纪60年代初,21岁的贝托鲁奇跟随著名的帕索里尼进入**界,作为帕索里尼的助手,协助拍摄了《迷惘的一代》(1961)。贝托鲁奇是一名意共党员,作为意大利“政治**”的开拓者之一,拍摄过一系列反映普通人生活及工人阶级斗争的影片。如《蜘蛛策略》(1970)、《1900年》(1974)等。其中,拍摄于1964年的《革命之前》是其代表作品。这部影片的抒情性、印象性和散文性的叙事风格,使他赢得了“**诗人”的桂冠。
贝托鲁奇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善于描写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矛盾,并且赋予一定的社会性。如《随波逐流的人》(1969)一片,即以精巧优美、笔触细腻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再现了30年代意大利病态的社会气氛和处在“危机与混乱”状态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进而折射了当代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被认为是反映意大利现状的一幅现实主义的壁画。
受导师帕索里尼的影响,贝托鲁奇也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融入了他的创作。除《巴黎最后的探戈》外,他拍摄的《月亮》(1979)表现一个母亲为了挽救因吸毒而堕落的儿子,竟与之发生了**关系,甚至提出要以“异性之爱”去医治青少年受伤的心灵。贝托鲁奇的这种对社会生活所做的畸形反映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两部**也因此成了贝托鲁奇最有争议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贝托鲁奇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东方。1986年,他来到中国,拍摄了著名影片《末代皇帝》,之后又在不丹拍摄了《小佛》、在摩洛哥拍摄了《遮蔽的天空》,从而完成了他梦想中的“东方三部曲”。20世纪90年代以后,贝托鲁奇鲜有作品问世,十余年中仅拍了两部小品式的作品:《偷香》(1996)和《围困》(1998)。
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扮演男主人公保罗的是美国著名演员马龙。白兰度。马龙。白兰度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影坛“叛逆一代”的代表人物,他于1924年4月3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多年来,马龙。白兰度以《码头风云》、《野小子》、《欲望号街车》、《教父》和《现代启示录》等片在影坛上独领风骚,为观众建立了一种风格、一种特性、一种典范。他是一位“方法派”表演大师,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既是魅力十足的男性性感象征,又有令人称道的出色演技。但随后他沉寂黯淡了10年,当人们以为他将一蹶不振时,他却如传说中的火鸟神话般复活,并开始了他**生涯中第3个辉煌的10年。
马龙。白兰度曾7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其中两次夺标。一次是因主演卡赞的名片《码头风云》;另一次则是应导演科波拉之邀,在《教父》(1971)中扮演黑手党魁维多。格里昂。由于他将一个意大利5大家族之一的首领塑造得既充满阴郁可怖的凶杀气,又富有凄切悲凉的人情味,而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里,马龙。白兰度塑造的境遇不佳、心绪恶劣的美国中年男子的形象,与他之前扮演的所有角色都大异其趣。尤其是一段叙述童年生活的戏,白兰度的表演自然松弛,极为精彩。他躺在地板上,用粗俗的俚语喃喃述说着童年往事,台词也是白兰度即兴发挥的。不过,拍摄这部**对白兰度来说并不是一段愉快的经历,拍完此片后,白兰度曾一度抱怨感觉很糟糕,因为贝托鲁奇毫不客气地把已人到中年、身材微微发福的白兰度做爱的场景拍得很难看。
担任本片摄影的是贝托鲁奇的老搭档、摄影大师维多里奥。斯托拉罗,他曾因《现代启示录》(1979)、《赤色分子》(1981)和《末代皇帝》(1987)而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
[欣赏]《巴黎最后的探戈》是导演贝托鲁奇第一部获得商业成功的通俗影片。影片具备了许多吸引大众的要素:性、暴力、明星效应、神秘感、偷窥欲和奇遇等。尽管许多宣传都把它看作是一部性**,但导演贝托鲁奇却认为,《巴黎最后的探戈》并不是一部色情影片,它只是一部关于色情的**。尽管男女主人公的最初相遇有浪漫的影子,但我们很快便看到两人的真实关系:忧郁、残酷和绝望。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里,人的思想反而变得空虚,人与人难以交流沟通,神经脆弱的现代人的孤独感挥之不去。于是,他们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歇斯底里的发作和瞬间的快感上。如果说,以前的西方**大师把存在主义作为人的终极追求,让空虚无聊的主人公通过性发泄而获得精神满足的话,那么到了《巴黎的最后探戈》,就连这一点儿追求也丧失了,而对于保罗和让娜来说,就连性爱也是空虚的。其实,贝托鲁奇讲的不仅仅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浪漫爱情故事。影片的深意在于通过对这对不同寻常的恋人的行为和心理描绘,深刻剖析了现代人的迷惘心态,反思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对现代人的精神苦闷进行深入探索。
贝托鲁奇以慑人的真实感描绘了让娜和保罗这对年龄悬殊的男女之间充满原始野性的性关系。除此之外,**还设计了另外两种辅助关系,为全片主题提供了一种和弦。让娜已经和电视导演汤姆订了婚,他们相亲相爱,并一起设想着美好的未来。保罗的妻子不久前自杀身死,保罗仔细回顾了他们的共同生活,发现那是一次失败的婚姻。通过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贝托鲁奇对家庭和性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虚假的浪漫爱情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另外,让娜与保罗的关系也是贝托鲁奇对20世纪60年代**激进倾向的一个最好的评注。影片中几次出现汤姆拍戏的场面,而汤姆的打扮酷似“新浪潮”的旗手特吕弗。作为一名导演,汤姆献身于一种政治真实**。他带着摄制组跟拍让娜,即兴拍摄让娜与他的浪漫镜头。对汤姆而言,生活就是**,**就是生活。扮演汤姆的让—皮埃尔。莱奥是特吕弗“安托万”系列自传体影片的明星。贝托鲁奇通过对他的选用,将对**风格和生活方式的批评合为了一体。
贝托鲁奇是一位擅长剖析人物心理的**大师,他对影片中人物的剖析,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剖析。拍摄《巴黎最后的探戈》时,贝托鲁奇正处于思想极度颓废的状态中。1968年,席卷欧洲的左翼文化运动虽已过去3年,但它的影响却不能一下从人们心里驱散。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有人在摇滚乐中寻找刺激,有人在个人情感中徘徊,也有人在苦苦地思索。贝托鲁奇则通过影片抒发自己压抑的情感,《巴黎最后的探戈》恰似双面镜,一方面从宗教道德上折射出保罗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凸现出导演的“自我”灵魂。
影片最后一场戏堪称是全片的点睛之笔。无奈的让娜向保罗开了枪,临死前,保罗蜷曲在阳台上,把嘴里的一块口胶粘在栏杆上,闭上了眼睛,那姿势,如同母体中的胎儿一般,仿佛终于得到了解脱的保罗又回到了母体,完成了人生的轮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