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黑暗在哪里呢,我周围都是明亮,未见过黑暗的样子。其实不是未见过,而是未留意罢了,黑暗存在于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十四岁,原本是天真浪漫的年纪,却因人贩子的贪婪,被卖到遥远的地方成为人妇,忍受非人的虐待。偏偏这个人贩子不是别人,正是被家人所信任的亲戚,让人忍不住愤怒。
何永秀少女这一天,在遵义县的一个山村里,一个小女孩出生了。做父母的心中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有一个小生命诞生在他们家,忧的是家中穷,两个孩子已是勉强,这一个小生命,他们不知道能不能担负起使她快乐健康成长的责任。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发现,何永秀的腿天生就是残疾,平时生活、行走都没正常人那么容易。家中贫穷,再加上农村重男轻女的 思想严重,父亲决定不再让何永秀去上学,而是让她留在家中干活,以补贴家用。
小小的何永秀懂事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她每天拖着残疾的腿,做家务,甚至下地做农活,就是为了让家中经济能松快一点,让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能过的舒服一点。
可谁也想不到,这样善良可爱的小姑娘会因为熟人而坠入深渊。
亲戚拐卖何永秀很快长成了十四岁的豆蔻少女。她在小小山村长大,又没有上学,每天面对的都是无聊的家务、农活。她水汪汪的眼睛中充满了对外面的好奇与渴望。她想走出去看看。
很快这样一个机会就放在她的面前,一个亲戚自称可以带何永秀出去打工,这个亲戚给何永秀描述了一个她幻想中的世界,还给何永秀的父母做了承诺,会好好照顾她。
何永秀跟着亲戚走了,她永远想不到,亲戚带她去的不是她想象中的大城市,而是她这一辈子都逃脱不掉的恐怖深渊。
亲戚把她带到了一个更加偏远的地方,无情地将她卖给了一个凶狠的农夫。农夫买媳妇,自然是因为没人愿意嫁给他,这样的人,不是穷得叮当响,就是身上有令人发指的坏毛病。
何永秀每天要干活,还要遭受农夫的毒打,她每日以泪洗面,却被看得紧,无法逃离,也无处可逃。
农夫将她关在屋子里不许出家门,偶尔有逃离的机会,却总因为残疾的腿,逃不了多远就被抓回来,遭受到更狠的毒打。
在她哭泣的时候,她的父母在遥远的家中思念她,盼望她早些回家。在她挨打的时候,卖掉她的亲戚,再拿着卖她的钱胡吃海喝,大把挥霍。
这样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仿佛永远没有尽头。黑暗中,何永秀渐渐绝望了,她仿佛忘了她原来是谁,忘了她还有一个家在等她回去。她仿佛认命了,她眼中的光,似乎是熄灭了。
后来她生了一个女儿,又生了一双儿女。因为生了孩子,她的生活总算好过一点。这时的她仿佛就完完全全是这个农夫的妻子了,她的名字已经变成了农夫给她起的赵艮秀,而不再是何永秀了。她每日做农活,照顾农夫,照顾孩子,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
回家春夏秋冬,兜兜转转,二十年很快就过去了。何永秀从那个青葱少女蹉跎成了三十四岁的农妇。
这时,她的丈夫在外打工遭受意外突然死了,何永秀终于自由了,可她却很迷茫,她这二十年都是这样过来的啊,她能去哪呢?
她慢慢想起,在遥远的松林镇,还有她二十年未曾见面的家人。她想回家了。
她已经记不起来父母亲长什么样了,也记不得家乡是什么样子,可她内心深处一直记得松林镇,一直记得那些年她和父母一起赶场的场景。
这些记忆这些名字,给了她坚持的勇气,给了她前行的动力。
后来,在邻居的帮助下,她通过网络找到了志愿者,最后成功回了家。她终于能再见自己的父母一面了,终于能再次投入他们的怀抱。
可是,当她回到家才得知,她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二十年前的那一别,便是天人永隔。她看着熟悉的家,看着那间一直留给她的屋子,看着母亲颤颤巍巍地站在家门口迎接失踪多年的小女儿回归,看着父亲慈祥的脸挂在照片上。
她和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抱头痛哭,诉说这些年她的悲惨经历。她的哥哥姐姐看着沧桑的小妹妹,心中也是悲痛万分。好在,何永秀最终回来了,回到了二十多年来她心心念念的家。
拐卖与黑暗何永秀的经历令人愤怒,但是除了何永秀,还有更多的孩子,终一生也没能回到家,甚至有些孩子被移植器官,生命永远的停留在十几岁,有的孩子被打断腿,砍掉手,被迫行乞。
何其残忍。我们想问一句,那些人贩子怎么忍心呢?忍心看这些可爱的小生命的哭泣,忍心看到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的死去。人贩子是没有人性的,我们能做的,是看好自己的孩子。
孩子是很善良很天真的生物,正因为这样,他们不知黑暗是何物,最后被黑暗吞噬。而更令人寒心的是熟人作案,据了解,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强奸,都是熟人作案。
熟人会巧言拐骗走你的孩子,熟人可能会私下对你的孩子动手动脚,熟人可能会在你的杯子里偷偷下药。因为他们了解你,更明白你的弱点在哪里,更清楚怎么样才能得手。
熟人这个词,现在提起,已经不单单是温暖和亲切,还有黑暗与寒冷趋之若鹜。所以,切勿盲目的相信。
人心是会变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或许你最信任的人,会在某一刻变成恐怖的恶魔,而只要那一刻,就会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伤害。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人间凶险,遇事多想想,不要吝啬于将人向最坏的方面想,因为如果你没有想到,他却想到了,你就已经深陷危险之中了。
人与人互相帮助是世界上最可贵的事,当我们意识到他人遭遇到危险的时候,请伸出手拉他们一把。黑暗无处不在,但当我们携手共同面对的时候,留给我们的,会是一片光明的未来。
引言
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留下了一句赞颂爱情的千古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浪漫的爱情确实是讲究缘分的,若是欠缺了一点火候,相爱如陆游和唐琬也只能在《钗头凤》中留下“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遗憾。然而更令人们心驰神往的则是“有缘千里能相会”的美谈。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对外开放,周边各国与我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人员沟通愈加频繁。国人可以方便地出国学习、出差、旅行,来到中国工作定居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很多外国友人在来到中国后,就被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深深吸引,最后选择在这里定居下来,甚至与中国人相结合。“洋媳妇”、“洋女婿”也越来越多。在我国四川,就有一位外国美女,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几岁的农民工。
▲跨国婚姻
01
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与我国西北部接壤。历史上哈萨克斯坦与我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2世纪上半叶,西辽人曾经入侵该片土地,13世纪时又被蒙古人统治;18世纪时,当时统治哈萨克斯塔的哈萨克汗国曾归顺于清朝。新中国成立后,1992年两国宣布建交,多年来两国关系良好,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加入一带一路后,哈萨克斯坦更是享受到了中国的发展红利,经济迅速腾飞。
在这样的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姑娘米哈娜来到了中国寻求发展机会。在看到了四川省文化旅游交流推介会上的大熊猫广告后,她对这种动物乃至于这个国家产生了浓厚兴趣,家人也支持她来到中国寻求机会。
▲米哈娜照片
此时,远在河南省的四十岁农民工老权,也来到了四川一处新开的工地担任木工。他有着一手不错的木工手艺,然而收入并不稳定。这次他经朋友介绍来到这一处工期持续几年的工地上,也是抱着稳定赚几年前,然后回家修个小楼娶妻生子的念头。
02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米哈娜来到四川后经老乡会介绍,也在这个新开的工地上做帮厨。她每天认真学习汉语,努力在异国他乡照顾好自己。而这样一位来自异国的美女,毫无疑问吸引了工地上大多数男人,她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人物。老权也在此时崭露头角,成为工地上木工方面的佼佼者。踏实肯干、乐于助人,又从不找女生搭讪,这些特质让老权默默吸引到了米哈娜的注意。有一次厨房需要人帮忙时,米哈娜就找上了老权,两人自此熟悉起来。
▲米哈娜做帮厨
此后,老权开始有意无意找米哈娜聊天,默默给予她各方面帮助。米哈娜身处陌生环境中,更是感觉到了这份踏实可靠的珍贵。于是,她抛弃了年龄的成见,决定给大自己21岁的老权一个机会。两人恋爱的消息在工地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工友调侃“失恋了”,两人对此都是一笑而过。
03
米哈娜24岁,老权45岁这年,两人正式结为连理。婚后米哈娜拒绝了老权出去租房住的提议,经过协调,两人在工地中合住一个小单间,开始一同攒钱的日子。米哈娜很快就怀孕了,并且生下一个健康漂亮的混血儿。自此她每天带着儿子去厨房帮厨,抱着儿子在两人简陋却温馨的小单间门口等待老权回家。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婚后住工地似乎太寒酸,但对于一直渴望一个家的米哈娜而言,她觉得很幸福。
在中国生活多年后,米哈娜已经能烧一手地道中国菜,汉语水平也越来越高,这让她轻松与工友们打成一片。在工地上不多的聚会中,米哈娜总会站起来跳一支民族舞蹈,赢得满堂喝彩,而老权会抱着儿子看着婚后依然艳光四射的妻子,目视着她在跳完舞后回到自己身边。两个人在工地上相濡以沫几年时间,跨越文化和年龄的限制,培养出了独属于二人的默契,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俗话说幸福的婚姻总是相似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婚姻中两个人要互补,互相体谅。虽然在世俗的眼光中,米哈娜和老权并不相配,然而两人本质都是勤恳而愿意上进的人,都是愿意踏踏实实过好日子,而不是哗众取宠得一时名利的人。所以也难怪两个人可以互相吸引,最终走到一起。
▲米哈娜与老权
结语
《诗经·击鼓》篇有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大概是人们心中爱情最平凡又幸福的样子。爱情不需要考虑世俗眼光,婚姻也不需要像影视作品中那样轰轰烈烈,只需要有一个志同道合,又愿意携手并进的人就足够了。就像卓文君《白头吟》中所说一样:“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参考资料:
《青玉案·元夕》
《诗经》
《白头吟》
希望对你有用: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一股与个性、主观、非理性、想象、情感等融
为一体的巨大势力,横扫整个欧洲的文明。这就是浪漫主义运动。
什么是“浪漫主义”?英国大哲学家贝特兰·罗素指称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
是“善感性”(la sensibilit),并解释“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容易触发感情…
…的一种气质。”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质”呢?德国浪漫主义首领约翰·沃
尔夫冈·歌德称,与“健康的”古典主义相反,“浪漫主义是病态的”。法国浪
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强调:浪漫主义是“感情,而非理智”。对于这种“病态
的”、“非理性的”特点,罗素精辟地指出:“总的说来是用审美的标准代替功
利的标准。”
自古以来,对人体的自然美,多数美学家都强调,只有能够体现青春、健康
、活力的特点的,才是美的。人类的祖先,因为出于自卫,进化成为群居的动物
,但其本能仍残存着孤独感,并一直被保留了下来。19世纪时代动荡不安的生活
,造成西方人的厌倦情绪和忧郁感;也许还有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压制,使得浪漫
主义有关病态美的意识,在人性和人类环境的深处滋生或找到共鸣,把与自己心
灵深层中的孤独、厌倦、忧郁情绪相联系的事物看成为是美的。法国诗人夏尔·
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以“社会上最有意思的东西——
一个女人的面容”为具体对象来谈美的定义时,最清楚不过地表达出了这种病态
心理。他说,“美”就是“能够同时满足感官并引起愁思的迷蒙梦境的;它暗示
着忧郁,疲倦,甚至餍腻之感;或者暗示着相反的感觉——一种热忱,一种生活
的愿望,同失意或绝望所产生的沉闷心情中的怨恨相混合”。什么人的面容才会
使人感受到愁思、忧郁、疲倦、餍腻、沉闷、怨恨、失意、绝望呢?唯有有病的
或者病态的人。但并不是患任何疾病都会使浪漫主义者产生美感。
肺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肺结核病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全身乏力,易
感倦怠,因而精神萎靡,病态伤感。在19世纪,甚至到了20世纪的1945年特效药
链霉素等重要药物发明之前,此病一直可以说是不治之症,绝大部分患者最终都
难免一死,唯一的希望或者不如说唯一的安慰,就是能在气候温和、空气清新的
环境中,有充分的营养条件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安闲的休息和良好的护理下,
使病人的机体本身渐渐产生和增强抵抗力。所以肺结核虽是一种预后不良的疾病
,同时又是一种悠闲逸适的疾病。肺结核病的这种性质,此病多数患者最终必死
的归宿,以及患病期间所形成的病态美,当然都是浪漫主义艺术家所追求的。这
种病态的审美标准,在《茶花女》的创作、改编和接收的整个过程中,都得到全
面的体现。
亚历山大·仲马,通称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1824-1895)是作
为剧作家、特别是“问题剧”的创立人之一进入文学史的。但他初次成功的,而
且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却是这部名叫《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的小
说。
小仲马是法国大众喜爱的多产作家亚历山大·仲马(父,即大仲马)与后来
被他遗弃的花边女工卡特琳娜的私生子。1844年9月9日晚,这位二十岁的青年人
与和他交际场上的挚友欧仁·德雅泽前往巴黎蒙马特大街的“游艺剧场”,目的
不是观剧,而是猎艳,尤其这家剧院是玛丽·杜普莱西常去的场所。在此以前,
小仲马虽然也见到过玛丽·杜普莱西一、二次,但都只是匆匆的一瞥。
阿尔丰西娜·杜普莱西,应是阿尔丰西娜·普莱西(Alphonsine Plessis,1824
-1847),原是法国北部诺曼底省一个酒精桶修理匠的小女儿,母亲去世后,被
托付给一位农妇照管,几经转折,最后被带到法国的首都。在巴黎,她先是在衣
铺帽店作一名另时工,混迹于轻佻的女工中间,最后沦为一名妓女。
这时的阿尔丰西娜,出落得非常漂亮,有极罕见的美貌。她体形修长、纤小
而苗条、轻盈,皮肤白里透红,一双椭圆形的眼睛像是用晶莹的珐琅质镶成,只
是更显得水灵;嘴唇红得像樱桃,牙齿雪白、整齐而有光洁,整个身形使人想起
一座用萨克森细瓷制成的精美雕像。她的柳条似的细腰、天鹅般的颈项、纯洁而
无邪的表情,还有那拜伦式的苍白,披散在白嫩双肩上的浓密的长卷发,裸露在
白色连衣裙上方的危耸的胸脯,以及金手镯、宝石项链等装饰,更使她姿容艳丽
、优美动人,被公认是巴黎最迷人的女子。因此得以结识不少上层人士,除一些
富商巨贾外,还有三十年后出任外交大臣的安托万·阿盖尔·阿尔弗莱德·格拉
蒙公爵和做过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封·斯塔盖尔贝格老伯爵,以及年轻的爱德华
·德·贝雷戈伯爵等亲王、子爵、男爵,也有像欧仁·苏、阿尔弗莱·德·缪塞
、法朗茨·李斯特等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艺术家。而且在与名人的接触中,她
不但摆脱了贫困,变换了姓氏,改名为玛丽·杜普莱西(Marie Duplessis),给
自己添上“Du”这么个贵族的头衔;还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显出知识广博、
有艺术修养,戈蒂耶赞美说“她仪态万方,像一位公爵夫人。”
这天,小仲马穿一身墨绿色的开丝米宽领衫,系一条白色领带,裤脚上露出
丝袜,还别了几件饰物,带一根手杖,非常富有风度。
灯光熄灭后,小仲马见到玛丽像一个幻影似地出现在剧场她固定的包厢,离
她仅仅只有几步之遥。演出结束后,他和好友带上她最爱吃的冰糖葡萄干去包厢
看望过她一次;十天后,他们又设法得到她亲密女友普鲁丹丝·德沃瓦的帮助,
去她所住的玛德琳娜大街十一号登门拜访她。尽管她的父亲兼管家告诫说,她应
该去招引那些能带给她钻石、包厢、马车的富人和权贵,而不是面前的这个穷困
潦倒之辈;玛丽仍坚持自己的信念:她需要的是一位迷恋于她、依顺于她的年轻
情人。从此,他们夜夜相会,双方都深深感受到爱的欢乐。一次,小仲马去时,
见玛丽躺在床上,手里提了一条白手绢;他想亲吻她,也被她挡开了。小仲马意
识到,她又病了。这没有令他吃惊,因为他原就知道她患有肺结核;她此刻挡开
他,目的是为了保护他,正是出于对他的爱。他劝她休息,应该去疗养。玛丽声
言,这在她是根本办不到的,他的处境不允许她这样做,因为她完全了解那些在
她身边打转的男人,他们爱的实际上只是她的艳姿。小仲马跟她说,他绝不像这
些人,事实上他并不是今天才知道她有病,但他从来没有犹豫过,这位浪漫主义
作家甚至表示,如果她真的把病传给了他,倒是他的幸运。
小仲马的确是真心爱着玛丽,与她一起跑马、赴宴、逛舞厅、进剧院,不惜
化费巨资,以至背上沉重的债务,还陪她去她老家、空气清新的乡间养病。但他
不能容忍她一次次地背着他爱着其他的男人。于是,小仲马最后在1845年8月30
日的深夜给玛丽·杜普莱西写了一封绝交信:
“我亲爱的玛丽:
“我既不像我所希望的那样富有而配得上去爱你,也不像你所希望的那样贫
穷而值得你去爱。那么,就让我们相互忘却吧!对你来说,忘掉的是一个无关紧
要的名字,对我来说,忘掉的是一种无法重现的幸福。
“没有必要向你陈述我是多么的痛苦,因为你完全知道我是多么的爱你。
“别了,玛丽!你感情丰富,不会不了解我写这封信的目的,你聪明过人,
不会不原谅我写了这一封信。
“永远怀念你的亚·仲·”
小仲马显然没有收到杜普莱西的回信。三个月后,他与父亲一起去北非阿尔
及尔、突尼斯等地旅游。在此期间,玛丽病情恶化,并在1847年的2月3日病逝;
又因封·斯塔盖贝格破产自杀,她的家具等一切物品也都被拍卖。等到小仲马于
次年的2月10日回到巴黎时,玛丽已经被安葬在蒙马特公墓。
本来,小仲马曾为自己对待玛丽过于苛刻感到过内疚。他深深觉得,“我不
能感到对她是清白无辜的”。如今,她的死讯就更使他悲伤和悔恨。他匆匆赶到
玛丽旧日与他欢聚的地方,见人们正在清点她的遗物拍卖,吸引了不少人,连英
国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也来了。小仲马一眼就注意到摆在壁炉上当年他送她的
那本《曼侬·莱斯戈》,不觉停下了脚步。他如何才能向这个再也见不到了、始
终无法当面向她诉说的女子,表达自己的心呢?
当作家与他所爱的女人永别的时候,爱情便在他的心里获得新的生命;不论
是所爱的女子不再爱他,还是因某种原因死去,都会比成功的爱情带给作家更为
强烈的感受,并赋于他更加丰富、更为充溢的灵感。这在文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小仲马也这样,爱的永别使创作的激情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
传统的道德观念,包括对戏剧和小说创作的要求,认为与人通奸的有夫之妇
或青楼卖妓的年轻女子都是灵魂有罪的人,应该使她们改邪归正获得新生,要不
就在自杀或被杀中处死她们。小仲马明显是要背离这种传统。在《茶花女》这部
小说里,小仲马原来决定以十分欣赏和赞美玛丽·杜普莱西的诗人、“善良的戴
奥菲勒·戈蒂耶”的姓作女主人翁的姓,并毫不顾忌地以她的原名阿尔丰西娜来
作她的名。后来觉得这还不足以表现他所爱的这位女子,便以圣母玛丽亚的名字
来命名她,把她看成是圣母和天使,称她为“玛格丽特·戈蒂埃”,同时保留她
生前众人所给予她的亲切的外号“茶花女”,把她写成是一个灵魂高尚的人,而
不是一般人心中的下贱的妓女。
玛格丽特尽管是一个妓女,却是一位深情的女性,她不嫌弃阿尔芒私生子的
地位和贫穷的境遇,非常珍惜他对她的真诚之情;阿尔芒也不鄙视玛格丽特的妓
女身份,对他说来,重要的是两人的情感;是真挚的感情维系着两人的爱。浪漫
主义者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和艺术创作中所遵从的爱情准则就是:一、对方的外
形是“美”的能引发自己的激情;二、对方对自己具有真爱的激情,不管以往怎
样,只要今后会真心爱自己,不考虑对方的出身、地位、门楣、财产或对自己的
前程是否有利。
在作品中,小仲马还在注重刻画玛格丽特美丽心灵的同时,描绘她的外貌时
,除了写出她一般的女性美,她的异常艳丽的外貌和“难以描绘的风韵”外,还
注重了对女主人公肺结核病患者所具有的特征的描写,他写到她因疾病的消耗而
身体显得“颀长苗条”;因时有低热而脸颊呈深红的“玫瑰色”,这是病态的红
晕;还有因发烧和性欲过强使她那“细巧而挺秀”的鼻子“鼻翼微鼓,像是对性
欲生活的强烈渴望”……都显示出作家本人的浪漫主义的情调。这就不难理解,
在《茶花女》的创作中,这位作家宣泄了自己郁积于心的情绪,重温了一次比现
实更为浓厚的爱情,且又发挥了浪漫主义的情怀,使小仲马如他自己所说的,“
我感到……似乎体验到了……画家通过描绘人物表现自己的快乐。”后来,他又
亲自将小说改编为话剧。
浪漫主义是时代的浪潮,不但将作家、艺术家卷进这巨浪之中,还造成一种
气氛,浸润着几乎每一个人。因此,当小说《茶花女》在玛丽·杜普莱西去世一
年后,即一八四八年发表时,立即引起了轰动。恰好这时,意大利著名音乐家朱
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也正在巴黎。茶花女的朴素、热
情、动人的题材使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内心发出呼唤;只是又觉得它似乎并不适宜
于直接搬上歌剧舞台。三年后,1851至1852年冬季,他在巴黎看《茶花女》戏剧
的演出时,不但它的故事更加使他深受感动,还确信它是他所希求改编的题材了
。
威尔第的传记作者彼得·绍斯维尔-桑德说得对:话剧《茶花女》的女主人
公“薇奥列塔这个角色必然让威尔第想起前妻玛格丽特的红颜薄命,以及同居伴
侣朱塞比娜遇人不淑的过去。”
玛格丽特·巴雷齐(Margherita Barezzi,1814-1840)是威尔第的保护人
、爱好艺术并精通几种乐器的商人安东尼奥·巴雷齐的大女儿,与威尔第结婚后
,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可是十四个月里,三个人全都相继病逝。感受到的悲痛,
使作曲家相当一段时间里都绝笔不写喜歌剧。五年后,1847年,他开始与歌唱家
、退休后在巴黎任歌唱教师的朱塞平娜·斯特雷波尼(Giuseppina Strepponi)
同居,两人深深相爱。
类似的情感经历,让威尔第决意要使《茶花女》走上歌剧舞台。他在给友人
的一封信中说:“我要在威尼斯演出《茶花女》。这是一个现代的题材,由于服
装、时代,还由于很多别的愚蠢的细节,别的人也许不会着手搞它……而我非常
乐意搞这个。”于是,等剧本一出版,威尔第就立即把它寄给了他的朋友、以前
曾与他一起改编维克多·雨果的《爱尔纳尼》的弗兰西斯科·玛丽亚·皮亚维(
Francesco Maria Piave),请他为他改写剧本。
威尔第像以往那样,首先勾勒出歌剧主要情节的轮廓,然后集中精力去刻画
更能表达感情的“细节”。虽然据说只花了四个星期,就完成了以《失足者》(
La Traviata)为名的《茶花女》歌剧总谱,但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另一位传记
作者说,作曲家“现在对任何事和任何人都无暇顾及。别的什么也没有……”威
尔第完全沉浸在创作中,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女主人公一个人身上,集中于
使这个“半上流社会”(Demi-Monde)的女人,一件可以买卖的商品,变成一个
能爱、能痛苦的真正的人。因此,“实际上可以把《茶花女》看作是他对朱塞平
娜·斯特雷波尼的爱情的强烈表现。”只要听整部歌剧对女主人公的描写都是那
么特别的优美;还有第一幕描绘享乐生活的明亮丰富的“花腔”唱段,与病床前
诀别时挽歌般的旋律,构成了感人肺腑的对比,人们很容易会感到,这都是作曲
家怀有亲身的感受创作出来的。奇怪的是,当它1853年3月6日在威尔第本国威尼
斯著名的菲尼斯剧场(La Fenice)首次公演时,却完全失败了。威尔第写信告
诉他的一位朋友说:“《茶花女》败得很惨。这究竟是我的错,还是那些歌手?
我想恐怕只有让时间来证明了。”
演出前,威尔第就曾提到演出时需要注意的某些事项,剧院经纪人拉西那在
一月十一日的备忘录中强调:“大师威尔第先生希望、要求、拜托我们,务必让
他的歌剧《茶花女》的服装维持当代的式样。”可是主事者怕激怒某些行为不端
的观众,为减轻可能出现的舆论压力,把服装改成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
的穿着。这可不是浪漫主义时代,恰恰相反,是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
和若望·拉辛(1639-1699)等古典主义剧作家的时代。这怎么会适合浪漫主义
时代的观众的口味呢?
更主要的是薇奥列塔的扮演者。
在浪漫主义时代,对“病态美”的偏爱,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或时尚。除了《
茶花女》,在其它许多歌剧中,都同样可以看到茶花女型的女主人翁,看到艺术
家这种对肺结核病患者的偏爱。在意大利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
-1924)的《波希米亚人》(La bohéme,又译《艺术家的生涯》)中,女主人
翁,二十二岁的咪咪,是生肺结核病的,她脸色苍白,明净的皮肤泛着茶花般柔
嫩的白色,脆弱而病态,终日不断剧烈咳嗽,一天天疲软瘦弱下去,直到垂死时
刻,她这种病态的美“仍对(男主人翁、诗人)鲁道夫具有诱惑力”。此外,法
国作曲家达里乌斯·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的《奥菲欧的不幸》
(Les malheurs d'Orphée)中,女主人翁欧律狄克的神秘的不治之症,也是当
时的医生们对它一筹莫展的肺结核病;还有意大利多产歌剧剧作家盖塔诺·唐尼
采蒂(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的《宠姬》(La favorite)中的女主
人翁莱奥诺拉,也是肺结核病患者。特别有意思的是,在生于路易十四时代的法
国多产作家普莱沃神父(Abbé Prévost,1697-1763)的著名小说《曼侬·莱
斯科》(Manon Lescaut)中,女主人翁、妓女曼侬本来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年轻
女子,但是在小说被改编为歌剧后,不论是普契尼改 编的,或是法国歌剧作
曲家茹尔·马斯内(Jules Massenet,1842-1912)改编的,都赋于曼侬的形象
一种肺结核病患者的病态的美。不难理解,作为浪漫主义时代和社会印记,读者
和观众、听众的时尚,在文学、艺术家笔下被作为审美的特征得到了肯定;反过
来,文学作品中的这种病态的女主人翁,如仲马父子的一位传记作者说的,又使
得“肺结核和面容苍白如今获得了一种阴暗而又迷人的力量”,以致影响到整个
时代和社会的风尚。
范妮·萨尔维尼-多那特利(Fanny Salvini-Donatelli,1815-1891)是
意大利的女高音歌唱家。她1839年在威尼斯的阿波罗剧院(Teatro Apollo)登
台首演罗西尼的二幕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
去威尼斯在威尔第手下出演《纳布科》(Nabucco),获得了成功。以后在周游
欧洲后,她于1858年在巴黎和伦敦英国最古老的、也是英王查理二世特许的皇家
剧院特鲁里街剧院(Drury Lane Theatre)演出。法国作曲家兼评论家赫克托·
柏辽兹和其他许多批评家都对她的歌声作了很高的评价,说它“奔放、柔顺、有
表情,剧中的角色很相配”。让这位女高音歌唱家来再现薇奥列塔是否适合观众
的浪漫主义审美标准?
不错,这位老演员的演技是无可挑剔的,演出时,她获得的掌声也比其他演
员多。唯一遗憾的是她长得不漂亮,更主要的是她“正好一百三十公斤”的身体
,实在太魁伟了。
对这个问题,演出之前威尔第也已经注意到了。皮亚维事先就曾向剧院当局
表示:“大师一再强调,《茶花女》女主角的人选必须年轻,身材优美,而且要
唱得带有感情。”皮亚维的脚本也写到了女主人公的“病态美”。歌剧第一幕一
开始就强调了这一点:薇奥列塔刚唱好“朋友们,今夜属于我们,今宵给我们无
限欢乐,快把欢乐的酒杯斟满吧!”就有朋友提醒她:“(饮酒)不妨碍你的健
康?”随后对唱中又一次次提到她“在医院里养病”、“又病啦?”“你又病啦
”等等,以后对此也陆续有所表达。演出前威尔第甚至还收到一封匿名信,说如
果不更换这些演员,首演可能会遭惨败。作曲家很明白这一可能性,这使他深感
绝望:“我知道!我当然知道!我会让你看到这个结果!”他甚至威胁要解约。
可是无法更换演员,于是结果正如他所料。
音乐理论家欧内斯特·纽曼在《大歌剧》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演出实况: “
观众对前半部分的反应还好,但到第二幕中间瓦列西唱到‘在那普罗旺斯地方…
…’时,全场为之哗然。第三幕更成为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观众面对着魁伟肥
胖的萨尔维尼-多那特利,简直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受尽肺结核折磨的薇奥列塔
的生命只剩下几个小时了。” 显然,失败绝不是作曲家的错。很快,“时间就
证明”,《失足者》即《茶花女》是歌剧史上少有的一部完美无缺的杰作。一年
后,1854年5月6日在威尼斯的一家规模较小的圣贝内德多剧院(Teatro San Benedetto
)演出时,换了另一个剧团,又换成比较瘦削的演员来扮演薇奥列塔,就获得极
大的成功。随后,从一八五六年起,歌剧先后在伦敦、圣彼得堡、纽约、巴黎上
演,始终都受到广泛的欢迎。如今,一个半世纪以来,像小说《茶花女》已经成
为世界各国的畅销书一样,歌剧《茶花女》也已成为世界各著名歌剧演员和歌剧
院的保留剧目了。
1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诗句
三月,阳光暖暖的,一首女人的旋律璀璨诗行,冰封许久的心,灵动,充满艺术的遐想。
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199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宣布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联合国的倡议导致为实现男女平等建立了国家法律框架,并且提高了公众对于迫切需要在各个方面提高妇女地位的认识。
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妇女创造历史的见证,妇女为争取与男性平等所走的斗争道路十分漫长。古希腊的莉西斯特拉塔就领导了妇女斗争来阻止战争;法国革命时期,巴黎妇女高呼“自由,平等,友爱”,走上凡尔赛的街头争取选举权。
2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诗句有哪些妇女节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据记载,希腊妇女每年有一天要求丈夫特别关注。那天,即使是士兵也被允许出来探望他们的女人。女性在这个世界上传播美,和谐,连贯,为世界带来新生。也许并非巧合的是,三八妇女节恰逢春天的开始,大自然的觉醒,绽放的美丽和新的复兴。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留下了许多歌颂女性的诗词。
《洛神赋》 曹植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李延年歌》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诗句——献给母亲的歌
踏着春的气息
这个美好的日子
走向您,走向我
我的心潮像大海一样激情磅礴
好想为您唱一曲颂歌
我不是歌唱家,我不是诗人
我不会把动人的旋律谱写,诗篇吟哦
我缺少闪光的灵感,天才的思维
我惭愧最深沉的爱不能用涓涓细流诉说
可是今天,
我要为您献上一首心歌
愿我的歌,化作针线
为您缝合绽裂的伤口
愿我的歌,化作雨珠
为您滋润喉嗓的干渴
愿我的歌,化作云朵
为您的生活献上芳香
原我的歌,化作云霞
为您折射太阳的光泽
是您
给了我跳动的脉搏
是您
给了我儿时的欢乐
是您
教我面对逆境时从容不迫
4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古诗关于三八妇女节的古诗:
1、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3、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5、眉似远山不描而黛,唇若涂砂不点而朱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7、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忆儿家。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8、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9、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10、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5 有关三八妇女节的诗词一、明山才子一首
排律•咏春(三八妇女节来临感赋)
紫燕归来又一春,
每逢节令更思亲。
晨昏谈笑心花放,
内外欢歌乡野新。
妙策宏图开雅韵,
轻风细雨润山屯。
莺歌犬舞情无限,
风荡波开绿满颦。
翠色连绵添喜意,
鲜花艳丽伴佳人。
芳姿倒影临湖水,
暮色含烟醉玉真。
如画风光纤手舞,
吟诗觅韵醉红尘。
二、杜昌海一
金花朵朵彩云间,蕙质兰心不等闲。
挥斥方遒如素月,扬帆浪漫尽开颜。
三、文友君子兰(写在三八节)
三八讴歌巾帼葩,一肩扛起半天霞。
行行不落男儿后,共绘宏图写中华。
四、才女傲雪寒梅题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巾帼英雄美名传,柔肩也挡半边天。
谁言女子难成器,华夏古今多慧贤。
五、才女清影娴香浣溪沙春雨词一首
朝雨新醅酒一盅,东君醉挑旧帘栊。
佳人眉眼尚惺忪。
烟水一帘山黛远,溪风几缕梦寻踪。
绿杨声里念初衷。
六、贾汉平一首
农妇
三八节到桃花艳,
农村妇女半边天。
事业家庭两不误,
相夫教子又一年。
任劳任怨度四季,
清茶淡饭苦中甜。
世界因你爱意浓,
丰姿万种妩媚颜。
七、大道一首(曙光七七届女同学名串)
一生景芳,二度春梅,三江丽春,四面刘茵;
五湖玉华,六路程昕,七彩丹霞,八方伟玲;
九夏树芬,十色义芳,百年邓珍。千里玉娟;
万品月珍,亿盈梅菊,碧波海玲,荣誉冠珍;
凤曲邓咏,多彩丽粤,笑逐颜珍,喜上柯媚;
风光少梅,喜庆业梅,妖娆亚秀,美在人间;
男女平等,大吉大利,事事如意,阖家幸福!
八、才女范安萍(安庆)一首
盛会时逢际,摇舟正向东。
春花迎面暖,朝日透江红。
引得吴天笛,吹来楚柳风。
犹言亭劲竹,高节不邀功。
九、恭录沙月老师原玉:
诗聚三生影,春缘碧水东。
十方莲梦热,四野竹霜红。
英气齐云霓,吟情截鹤风。
感恩包大姐,弱德致殊功。
十、雨载鹰(七律三八节)一首
春归大地芳华悦,节日迎来百媚丰。
岭上梅妻方露脸,山边杏子又盈瞳。
开心妇女当天使,失意儿男打小工。
但愿人间花久绽,欣看美艳暮朝同。
十一、铜雀台诗社社长栗泽甫一首
步郑欣淼先生韵也题中华女子诗词东亭论坛
江畔花明处,珠圆咳唾时。
薛笺情涨墨,谢女絮裁诗。
岂续断肠集,重歌漱玉词。
遥知荆楚月,今夜照吟旗。
十二、郑欣淼先生(题中国东亭女子论坛)
东亭高论际,灼灼赏桃时。
荆楚扫眉子,晋秦名媛诗。
思摅新乐府,情寄竹枝词。
蓬勃方无已,吟坛一面旗。
6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诗妈妈的爱 ——三八妇女节,献给妈妈一首小诗 明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我要献给妈妈一首小诗——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每当我去上英语班的时候是您接我、送我 每当我写作业遇到难题百思不解的时候是您给我一步一步的讲直到我听明白为止 每当考试的时候是您嘱咐我让我考试的时候细心做题 每当我早起来的时候您已经做好了早饭让我来吃 每次您都帮我洗衣服现在我长大了我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您 一天天过去了您每天都很劳累、很疲倦晚上您都睡不好觉您还得很早起来真诚的说一声:\“您辛苦了!” 我爱您!亲爱的妈妈!临近三八妇女节在这里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妈妈,节日快乐!”在这里,也祝所有的妈妈节日快乐。
7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古诗,有哪些古代没有关于”三八妇女节”这个节日,有关于“妇女”的古诗如下:
1 《子夜吴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 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3 《春思》
唐代: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4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代: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5 《闺怨》
唐代: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6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唐代: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8 妇女节赞美诗词五十字篇一:三八节的眼睛
作者:芹泥莲香居士
在众多的笑声里我沉默地看你
在众多的沉默里我的心跳等待回音
我终于成长为360个羞涩里最后一个勇气
我终于是36朵玫瑰里最好一个圆丁
亲爱的
我的酒杯爱上了你的醉
你的醉是我另一只酒杯
我已经袒开了胸怀XX你灵魂下的另一只眼睛
而你的眼神正好是我灵魂的拷贝
有你的鼓动我的醉不是醉
有你的笑涡“飞流的瀑布”正是烛灯下的美景
走吧,跟我走吧,
趁你的心跳还有少女的憧憬
趁我的青春还有星辰的梦寐
今夜我以莲蓬作船
以桃叶作浆
必将从迷路的鹊桥回到有路的桃花渡上
篇二:走在三八节里
作者:一点尘埃
条短信,像飞舞的蝴蝶
贴付在qq群对话框上
粉色的、红色的
蓝色的、紫色的
字迹,装裱着的三八的日子
多好的三八啊!没有你
女人们不会如蜜蜂对花的甜蜜
没有你,那漫天飞来的祝福
就不会抵达
多好的三八啊!没有你
女人们的舞蹈不会如此疯狂
没有你
也不会三八节日的花香
如油菜花般的盛开的女裙
如阳光一般的笑脸
如水蛇一样的柔软身姿
飘荡,旋转……
篇三:又到三八妇女节
作者:柳如蕙
听说西湖边太子湾的郁金香开了
路旁的白玉兰花绽放了
小宝宝们坐着童车踏青了
我们的节日,三八妇女节光临了
你看那年轻的姑娘们身着新潮的夏装
叫人不由地把青春岁月怀想
卅多年改革开放带来了万千气象
互联网帮助我们实现了资源共享
过去每逢三八节盼望聚餐
姐妹们叽叽喳喳无话不谈
男同胞干瞪眼无计可施
心里边怨政府只抬举妇女
9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诗歌一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
您是辛勤的园丁
老师
您是光明的蜡烛
老师
我们衷心祝您节日快乐
二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三无题桌上的红烛烧着……
我们想到了您……
就像蜡烛……
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
点燃了心灵之火,照亮我们的前程。
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
——燃烧!不停的燃烧!
让我们在这里、用心向您说:
“我们爱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