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评价鲁迅?

你怎样评价鲁迅?,第1张

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学习和发扬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祖国。中国知识分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中国人民决不甘受外人凌辱、为维护民族尊严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在鲁迅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后来又由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而得到升华,获得了全新的性质和时代内容。他无私无畏,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鲁迅逝世以后,上海人民和全国各地人民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和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他的灵柩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民族魂”枣这正是中国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

学习和发扬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鲁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鲁迅历来不赞成对革命事业抱浪漫主义的幻想,多次批评那些认为革命“一个斤头便告成功”的人,指出:“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稳,势如破竹,便无所谓革命,无所谓战斗”,“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他一方面与敌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一方面痛斥出卖革命的叛徒,揭露附着于狮子身上的害虫枣钻入革命营垒的投机分子,以及在革命受到挫折时竞相忏悔颓唐的“翻着筋斗的革命家”。在革命高涨的时候,他又告诫人们不要头脑发热,要“首先守住营垒”。鲁迅岩石般的革命坚定性和韧的战斗精神,来自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来自与人民群众和先进社会力量的血肉联系。从鲁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智大勇,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应该具有的高风亮节,什么人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学习和发扬鲁迅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鲁迅不仅具有坚定的立场,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而且是致力于创新的改革家。他用犀利的笔,鞭笞过损害和背弃祖国利益的洋奴买办,同时又坚决反对国粹主义和故步自封;他和全盘西化的倾向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又大力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长处,赞赏“汉唐气魄”,提倡“拿来主义”。在他的全部文化遗产中,翻译作品约占三分之一。他始终不倦地介绍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并且特别注意反映弱小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压迫的斗争的作品。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根据表现新的生活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富有新意、富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这种精神不但适用于文艺创作,推而广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今天,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要不断扩大同外国的经济技术交往和文化交流,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也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养料。在这方面,鲁迅的遗产中有许多东西是能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的。

 郁达夫曾对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的风格作了比较:“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两人文章里的幽默味,也各有不同的色彩:鲁迅的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周作人的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其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和周作人两人的最丰富最伟大。”这些可以说明周作人的早期散文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思想的自由驰骋

 《朝花夕拾》中,鲁迅在《无常》一文里,围绕着活无常的故事,忽而人间,忽而阴间,忽而“下等人”,忽而正人君子,他想得多么广,多么远,又多么自如呵!他想到:我们的人民——统治阶级眼中的“下等人”,是怎样地“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没有一点“生的乐趣”,他们竟然“神往”于“阴间”,这期间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不平,多少愤怒啊!他想到:就是这些被统治者踏在地上的“下等人”,他们用自己的理想,创造了“活无常”,这是一个怎样“活泼而诙谐”,“爽直”而“有人情味的可爱的形象啊!这些“下等人”就是值得尊敬的珍贵的美的艺术品。他想到:有压迫,必定有反抗。即便在阳间不能反抗,就是到了阴间也要反抗!不是到了阴间无论贵贱,无论贫富,……有冤的得申,有罪的就得罚吗?“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哪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活无常的歌声不正代表人民的呼声吗?他想到“阳间”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又是多么的可恶!他们竟然不如“活无常”有人情——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吗?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这乾坤颠倒的世界啊……这真是:才华横溢,浮想联翩!一个最普通的题材,经过鲁迅上下驰骋的开掘,竟然引发出如此丰富,而又如此深刻的思想!而我们当前的一些散文,或所谓美文,读起来如此乏味,不正是因为站得不高,看得不远,想得不深吗?要想写好散文,就得老老实实向鲁迅学习,在“思想的开掘”上下一番功夫,让“思想冲出牢笼”,展开翅膀飞起来。

  二、内容的自由驰骋

 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你就像走进一个丰富的知识之林,科学的道理、历史的知识、生活的掌故、故事、神话、传说……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使你大有“应接不暇”之感。《狗、猫、鼠》里有鲁迅自己的文章《兔和猫》,以及由此引起的议论;有德国文学家覃哈特博士的《自然史的国民童话》里关于猫与狗的故事,以及由此引起的议论;有 “翻筋斗”的猴,“请安”的象;有关于猫的特性的绝妙描写;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讽刺画家的铜版画;有学者弗里特的精神分析学说;有美国诗人和小说家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有中国《北史》关于“猫鬼”之说;有“八戒招赘 ”“老鼠成亲”的民间花纸;有“老鼠数铜钱”的传说;有关于隐鼠墨猴的有趣描写……这么丰富!这么渊博!你能不赞叹吗?你能不被深深吸引吗?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比起当前的一些无病呻吟的散文,只有几个干瘪的条条,纯粹是在做文字游戏,真是有天壤之别啊!那么我们写文章为什么不敢放开写呢?为什么要把如此丰富的生活写得如此枯燥无味?为什么要把如此广阔的天地变得如此狭窄呢?既然是“散文”,那就散一些吧。鲁迅当年曾对读到《朝花夕拾》初稿的青年说过,要锻炼着撒开手,只要抓紧辔头,就不怕放野马,过于拘谨,要防止走上小摆设的道路。要知道:战战兢兢地抓住马鬃,亦步亦趋地蝺蝺而行,生怕离开划定的轨道一步,这样的“走马”是不会给人以任何美感的;只有在天边的原野上,撒开蹄子自由地飞奔,这样的“奔马”,才会给人以壮美,要写好散文就学习鲁迅,放开手,飞奔吧!

  三、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人们往往被鲁迅天才的讽刺艺术所折服,习惯于把鲁迅看作是一个喜剧家,但实际上鲁迅同时是一个抒情诗人。如果说可以从鲁迅的小说《故乡》、《伤逝》、《在酒楼上》、杂文《纪念刘和真君》、《为了忘却的纪念》里,多少领略一点鲁迅那抒情诗人的气质的话,那么,在《野草》与《朝花夕拾》这样自我解剖的作品里,就处处响彻着抒情的乐曲,处处洋溢着诗的激情,处处充满着诗的意境。人们也往往被鲁迅作品中精辟入里的剖析所吸引,而把鲁迅看作是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大师;但实际上,鲁迅同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浪漫主义,而且鲁迅是从革命浪漫主义走向革命现实主义的。鲁迅早期的诗歌创作(《祭书神文》等)。小说创作(《斯巴达之魂》等),都表现出对积极浪漫主义的偏好,更不用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对拜伦、普希金等浪漫主义诗人的积极介绍;就是五四运动前后鲁迅的《狂人日记》、《铸剑》等创作里,都包含着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积极因素。当然鲁迅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是《野草》。在《野草》里,他近乎冷酷地剖析着自由的灵魂,不惜将灵魂最深处最隐蔽的黑暗,所有一切彷徨、怀疑、失望以至颓唐统统揭示出来,绝不是孤苦自赏,也不是玩弄这些东西,而是为着克服,为着更快、更彻底与纠缠着自己的可诅咒的“古老的鬼魂”决裂,与“旧我”告别,“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这不是浪漫主义是什么呢?这种雄奇的夸张,超能的想象,正如天马行空,潇潇洒洒,是写好散文的重要手法之一。

  四、艺术创作上的真善美

 鲁迅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抱着对广大人民的善良愿望抒发真实感情,反映人民真实的情况。《野草》中,人们很难忘怀那“困顿倔强的过客”。你看,他“黑须,乱发,赤足”,在“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的荒凉破败的丛葬中“走下去,走到一个地方去”——“前面”!这种自强不息,奋然前行的不断革命精神,这种反对妥协,倒退,绝不回转去,同旧世界彻底决裂的精神,是鲁迅创作《野草》时期的主导精神,即使苦闷、彷徨、怀疑,也是为了前进;即使倒在地上,不屈的头颅依然向着前方!这就是贯穿整部《野草》的革命灵魂,这是美的表现。《过客》里有一段描写十分重要。“过客”在与老翁辩论前进还是“回转去”的时候,谈到:“这声音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去。”这声音,显然是被压迫人民的呼声。“过客”永远“倾听着”人民的呼声,与被压迫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善的表现。而这段描写的意义还不仅于此:它给我们提供了理解鲁迅《野草》思想的一把钥匙。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永远倾听被压迫人民的呼声,时刻不忘人民的利益与要求——这正是鲁迅自身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这又是真的表现。鲁迅所有这一切忧郁、踌躇、彷徨、怀疑,都出自对于被压迫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这包含着怎样一个伟大的热爱啊!鲁迅在《野草》和《朝花夕拾》中这样无情的解剖自己,这样憎恶自己灵魂深处古老的鬼魂,难道不也是出于人民的无限忠诚么?请读读鲁迅的这段文字吧:“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这类青年,迟疑不敢下笔。”是的,鲁迅无论在用笔战斗时,还是剖析自己时,眼前都浮动着革命下一代的形象,耳边都响彻着被压迫人民的呼声。他从不把思想的改造和写作看作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把它们与人民解放事业紧紧连在一起。“无私才能无畏”——鲁迅之所以能无畏地面对强大的敌人,能够无畏地解剖自己,就是因为他“无私”,心中只有人民,惟独没有自己。这又是何等的“善”啊!而如今社会上的一些散文,说的都是假话、空话,是在格子里填文句,没有丝毫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如果一篇散文里,没有一点是真实的`东西;生活里有的东西,你不写;生活里没有的东西,你硬编;甚至为了经济利益,造谣惑众,它的寿命就必然短促地局限在当天的报纸上。写作,首先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是为人民服务,抒发真情实感,抨恶扬善,针砭时弊。只有这样的文章,才会是永恒的。

  五、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翻开《朝花夕拾》,顺着次序,从《阿长与山海经》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父亲的病》、《琐记》,再到鲁迅散文特点鲁迅《呐喊》与《彷徨》。

 一、《呐喊》、《彷徨》的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始及成熟。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 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二、《呐喊》《彷徨》的写作特点:

 1、表现的深切:

 (1)题材: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写作目的 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 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眼光(视觉):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这使得鲁迅的小说具有内向性、现代性、独特性的特点。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 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 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 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 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 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也显示了鲁迅的独特性:他确实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 他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的最 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于人自身的反抗。

 (3)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归乡)式。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如《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 相关的反讽的结构。《孔乙己》外在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 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 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性。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冲破传 统,发挥了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鲁迅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

 (1)题材的变革。见上。

 (2)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陌 生化。作家通过他的作品的描写,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 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想象。本来大家很熟悉很普通的人事,经 过鲁迅的感觉和构思,就不一样了,变得沉重了,要重新思考了。

 (3)解释灵魂的深。鲁迅非常重视写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国民精神上得病苦。他更关 注的是勾画国人的灵魂,深掘精神心理上的病苦,对传统的尖锐批判,以及对病态国民 性入骨的分析,都贯彻在小说创作中了。注重写灵魂,揭示心理之深的表现,是小说向 现代转型的显著特征之一。

 (4)鲁迅小说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轮训的短篇基本上不再采用传统的 格式,而是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格式,适应不同内容的表现。从结构看,有三分之二是采 用了“横切面”的方式,即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起来表现。其余的有些也有 相对完整的故事,但是打破时空的书序,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叙述角 度也不再局限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觉,而尝试了第一人称叙述、以及抒情独白体、类散 文体。鲁迅的小说有诗一样单纯的韵味,却又精粹、凝练、含蓄,可以反复欣赏。追求 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4、鲁迅小说的艺术创造:

 (1)鲁迅小说改变了我国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主的特征,而将表现人、塑造人的性格置 于小说的首位。鲁迅突破了情节小说的传统模式,成为现代性格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小 说将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巧妙性有效地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2)在小说形式上做了多方面的创造,其提供的经验显示了现代小说的文体革新意义。

 鲁迅的小说打破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旧套,在艺术上洗去了西方小说结构灵巧多变、形 式多样的优点,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在结构上,记游描写一个人物事迹为主的单线结构, 又有明线和暗线交错的双线结构。在叙述方式上,记游注重抒情的第一人称叙事,又有 侧重客观描述的第三人称叙事。

 (3)鲁迅的小说融合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创作手法,为五四以来 的新文学创作运用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开启了方向。并且,从鲁迅小说整体的描写方法和 小说风格看,它同传统小说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一)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惆怅(文眼)(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语词)

(二)如何理解这种惆怅,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

1、 天气与心境:(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为白莽遗诗写序→产生惆怅

问:如何来理解第一段中的“这就使我更加惆怅”?/第一段中作者写春天的雨和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抓住封号、“也因为”、破折号、“这”来理解。

2、由信的开首而回忆起白莽→更加惆怅

问:找出第二段中回忆白莽的句子。

品位相关语句:“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这里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思考作者用这寥寥数笔来回忆白莽的作用?

答:赞颂年仅19岁,已入狱3次的革命青年白莽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寄托作者的思念;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者的愤慨之情。

3、白色恐怖下不能详加评析诗稿→还是惆怅

(背景:“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国民党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大围剿”……)

问:作者这种惆怅的情绪有没有改变呢?

品位相关语词:“一团火”、“简直”、“也许”以及语句:“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答:这里作者作了一个比喻。

“一团火”: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

在这种急切地想要流布诗集的心情之下,作者却说“我简直不懂诗”,为什么?

“简直”: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关注和研究中外诗歌发展的情况,20多岁就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摩罗诗力说》。据统计: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19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

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文人的诗。

“也许”:表示不肯定,回忆鲁迅与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鲁迅与白莽是因为共同热爱匈牙利革命浪漫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而相互认识和亲近的。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没有闹开的原因是因为志同道合,属于同一战线的文艺战士,共同与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不能说的原因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作者急切地想要使亡友的遗文流布,但却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而无法对诗稿详加评析,这使作者还是不能扭转自己惆怅的心绪。

4、《孩儿塔》的出世→走出惆怅

品位相关语段:第四语段

1)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对白莽的诗集作了高度的评价。全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2)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在替换词语中比较:

“东方的微光”(曙光,阳光)——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铁罐头”,“禁锢”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给千万民众带来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光亮。

“林中的响箭”(利箭)——使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的“萌芽”、“第一步”等都用形象的语言表明《孩儿塔》这部诗集的巨大作用。

体会“别一种意义”、“别一世界”指代的都是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世界/共产主义的世界。

“一般的诗人”、“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

3)再次全体朗读

(三)研读小结: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怅,惆怅已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后的无限欣慰,所以在结尾处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这样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四、整体感悟:

问:在作者从产生惆怅到走出惆怅这样的感情波澜的涌动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什么?

答: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火一样的友情,也就是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这是主要方面。再详尽深入一些的回答可以是: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进步青年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

一句“运交华盖欲何求”,在老师那里碰了两年的头、手和身体绝大多部分组织,倒是翻了几个字面意思的身,因为被打倒了总是得站起来哭。

按理说,挨了打应该恨自己不争气,再不济恨老师太暴力,跟鲁迅没多大关系。但是因为舍不得怪自己,再加上换了好几个老师还挨打的事实,只好把这个“大仇”记在了鲁迅的头上。

经过战战兢兢的许多年,小编带着终于解放的欣喜踏入了一个社会,然后闷棍挨了一个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又一个,终于体会到了啥叫“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近几年,因为金句和假金句泛滥,大概也因为我们的日子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幸福,鲁迅重新成为网红。在经历了生活之后,小编再也无力成为那个肤浅的“迅黑”了,跟老师的皮鞭和自己的不争气也渐渐和解,只剩下一句还想告诉老师的话:皮鞭的力道并没有让我过上更好的生活。

接受这些是很悲哀的,但这些悲哀也是一个成年人的必修课。在上完生活的课之后,再重新回到鲁迅这里,突然发现他的愤怒很能安慰人心。在鲁迅离开我们82年之后,我们用阅读的方式来怀念他。

《朝花夕拾》

“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

“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

《彷徨》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呵,人要使死后没有一个人为他哭,是不容易的事呵。”

《野草》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绝望正与希望相同,大恨恰恰是大爱的起点。”

《中国小说史略》

“悲凉之雾,便被华林。呼吸而领会之,唯宝玉而已。”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伤逝》

“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门外,早已不能奋飞。”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故事新编》

“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避免的,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

《南腔北调集》

“奢侈和*靡只是一种社会崩溃腐化的现象,决不是原因。私有制度的社会,本来把女人也当做私产,当做商品。一切国家,一切宗教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看做一种不吉利的动物,威吓她,使她奴隶般的服从;同时又要她做高等阶级的玩具。正像现在的正人君子,他们骂女人奢侈,板起面孔维持风化,而同时正在偷偷地欣赏着肉感的大腿文化。

阿剌伯的一个古诗人说:‘地上的天堂是在圣贤的经书上,马背上,女人的胸脯上。 ’这句话倒是老实的供状。”

《集外集》

“春雨过了,太阳又很好,随便走到园中。

桃花开在园西,李花开在园东。

我说,‘好极了!桃花红,李花白。 ’

(没说,桃花不及李花白。)

桃花可是生了气,满面涨作‘杨妃红 ’。

好小子!真了得!竟能气红了面孔。

我的话可并没得罪你,你怎的便涨红了面孔!

唉!花有花道理,我不懂。”

《准风月谈》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

《伪自由书》

“高等人向来就善于躲在厚厚的东西后面来杀人的。”

“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热风》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华盖集》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华盖集续编》

“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

《且介亭杂文》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赏鉴家的眼目。”

《且介亭杂文末编》

“诚然,‘无毒不丈夫’,形诸笔墨,却还不过是小毒。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

《二心集》

“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表面上好象恐怕于自己不便,其实是恐怕于自己不利,但所设的口实,却往往见得极其公正而且堂皇。”

《阿Q正传》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我们的古人又造出了一种难到可怕的一块一块的文字;但我还并不十分怨恨,因为我觉得他们倒并不是故意的。然而,许多人却不能借此说话了,加以古训所筑成的高墙,更使他们连想也不敢想。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1、文学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2、文化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

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3、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扩展资料:

一、鲁迅的三大精神:

1、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

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祖国。

中国知识分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中国人民决不甘受外人凌辱、为维护民族尊严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在鲁迅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后来又由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而得到升华,获得了全新的性质和时代内容。

他无私无畏,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鲁迅逝世以后,上海人民和全国各地人民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和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他的灵柩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民族魂”枣这正是中国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

2、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鲁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鲁迅历来不赞成对革命事业抱浪漫主义的幻想,多次批评那些认为革命“一个斤头便告成功”的人,指出:“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稳,势如破竹,便无所谓革命,无所谓战斗”,“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

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他一方面与敌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一方面痛斥出卖革命的叛徒,揭露附着于狮子身上的害虫枣钻入革命营垒的投机分子,以及在革命受到挫折时竞相忏悔颓唐的“翻着筋斗的革命家”。

在革命高涨的时候,他又告诫人们不要头脑发热,要“首先守住营垒”。鲁迅岩石般的革命坚定性和韧的战斗精神,来自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来自与人民群众和先进社会力量的血肉联系。

从鲁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智大勇,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应该具有的高风亮节,什么人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3、鲁迅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鲁迅不仅具有坚定的立场,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而且是致力于创新的改革家。他用犀利的笔,鞭笞过损害和背弃祖国利益的洋奴买办,同时又坚决反对国粹主义和故步自封;

他和全盘西化的倾向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又大力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长处,赞赏“汉唐气魄”,提倡“拿来主义”。在他的全部文化遗产中,翻译作品约占三分之一。

他始终不倦地介绍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并且特别注意反映弱小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压迫的斗争的作品。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根据表现新的生活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富有新意、富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

这种精神不但适用于文艺创作,推而广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今天,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我们要不断扩大同外国的经济技术交往和文化交流,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也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养料。在这方面,鲁迅的遗产中有许多东西是能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的。

二、代表作品:

1、《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2、《彷徨》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后编入《鲁迅全集》。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3、《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鲁迅

关于鲁迅的名言如下:

1、这世界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3、描神画鬼,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

5、我向来的意见,是以为倘有慈母,或是幸福,然若生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276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