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艾略特诗歌《序曲》中的描写采用的是意象而不是象征?

为什么说艾略特诗歌《序曲》中的描写采用的是意象而不是象征?,第1张

一、意象选择

意象选择是艾略特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在意象选择方面, 艾略特表现出与传统诗人很大的差别, 他往往将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丑恶的、无聊的、琐碎的意象引入到了他的诗歌之中。例如, 从他早期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Alfred Prufrock ) 的头3行中, 我们就能看出。

Let us go then , you and I

When the evening is spr ead out against the sky

Like a patient etherized upon a table ; (l 1~3) 那么我们走吧, 你我两个人, 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 [3]

黄昏本身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人们习以为常, 但是作为意象入诗后, 由于其特殊的比喻和联想功能, 往往能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在英、美传统文学中, 黄昏也常作为比较优美的意象运用。例如,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 1874—1963) 的短诗“雪夜林旁驻足”  收稿日期:2000-10-14

作者简介:金明(1961—), 男, 江苏常熟人, 副教授, 从事英美文学翻译与研究。

(Stopping B 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 , 其中最后一节的首行为:The woods are lovely , dark , and deep (森林深色、深邃, 又可爱) 。这里“黄昏”这个意象的阐释空间很大, 可能有多重阐释意义, 但不管怎么解释, 它作为一个意象, 无疑是优美的。然而, 在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现代派诗歌中, 情形就大不相同了。黄昏被比喻成了一个“像上了麻醉药、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读者的期待被打破, 黄昏与上了麻醉药、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关联, 使人感到恶心, 读者仿佛闻到了医院里那种麻醉药和血腥的味道, 这也许正是艾略特选择这些意象的目的, 现代人的生活是丑陋的, 麻木的, 空虚无聊的。此诗随后展现出的意象确能说明这一点:“几乎是空空荡荡的街道”(half -deserted street ) 、“一宿的廉价旅馆”(one -night cheap restaurant ) 、“地上散着锯屑的餐馆”(sa wdust restaurant ) 。透过这些琐碎、平庸的意象, 我们感受到了现代人生活的破碎、盲目, 缺乏真实的目的。

在他的名作《荒原》(The Waste Land ) 中, 艾略特甚至将“白骨”、“死尸”这类阴森恐怖的意象运用到了他的诗歌之中:

That c orpse you planted last year in your garden ,

Has it begun to sprout ……(l 71~72) 去年你种在你的花园里的尸首, 它发芽了吗 今年能开花吗 White bodies naked on the lo w damp ground 可是在我背后的冷风中, 我听见And bones cast in a little low dr y garr et , 白骨在碰撞, 得意的笑声从耳边传到耳边。Rattled by the rat ' s foot only , year to year (l 193~195)

一只老鼠悄悄爬过了草丛, 把它湿粘的肚子拖过河岸。

在花园里种植尸首, 让它发芽、开花, 在冷风中, 听见白骨在碰撞, 这样的意象在传统文学中是不可能见到的。花园里鲜花盛开, 芬芳宜人, 使人心旷神怡, 获得娱乐与休息, 这是一般读者的期待, 但在艾略特诗歌中, 花园这类意象已失去了传统的联想意义, 被赋予了现代派诗歌反传统、反理性的内涵特征。这样的意象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写照, 倒不如说它是诗人主观意念的投射。客观现实通过诗人主体意识的折射后, 被扭曲了, 使人感到震惊或恐怖或迫使人们对现实进行反思。这也许正是现代派作家们的意图。艾略特这里选择的意象与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许多意象可以说是一脉相传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波德莱尔等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对诗人艾略特的影响。

除此之外, 艾略特还擅长于将一些表现现代文明中的衰败、颓废、污染等意象与那些西方文明史上鼎盛时代的兴盛豪华的意象并置在一起, 形成反差, 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 在《荒原》的第三部分“The Fir e Sermon ”(火的说教) 中, 我们发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象。一面是被现代人染污了的泰晤士河, 而另一面则是当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与莱斯特伯爵游览泰晤士河的情景。

河流作为人类文明演化的象征, 携带着深远的文化内涵意义。如同中国的黄河、埃及的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E uphrates ) 一样, 泰晤士河是英国文明的象征。艾略特通过意象并置向人们传递的信息可以说是明显的:河流在污染, 文明在衰落, 人类面临着自我毁灭的危险。艾略特选择这样的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外部世界感受, 显然受到了休谟(T E Hume ) 、庞得(Ezra Pound ) 等意象派诗人的影响。作为现代派诗歌的一种艺术手法, 意象派是对浪漫主义无节制的夸张和自我表现的抵抗。意象派诗人企图通过“鲜明、贴切、坚实、凝炼的意象来统一内在情思与外在物”, 试图“依凭直觉去捕捉和营造一种主观契合、心物交融, 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审美意象系统, 以此来展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和心态意绪”[4]。选择适当的意象, 使主观契合、心物交融, 这方面艾略特显然是非常成功的, 因此, 我们认为意象选择是艾略特诗歌的艺

术特征之一。

二、象征手法

象征的运用并不是现代派的独创, 早在古希腊、罗马文学或《圣经》中, 象征手法的运用屡见不鲜。但是,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流派则始于19世纪后叶的法国, 象征主义强调直觉与内心的情感。在诗歌创作中, 象征主义作家通常采用暗示、渲染等手法。“象征主义的诗歌是迂回的诗歌, 客观对象通常依靠暗示而不是直指来表现, 或者它们主要用来唤起某种情绪。概念或许是重要的, 但它们总是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手法转弯抹角地被展示出来, 并且主要依靠直觉和情感来理解它们”。

艾略特早在哈佛就读期间(1906—1910) 就开始对法国象征主义作家的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这些诗人那里他看到了“如何使一个意象既可决定精确地指代客观对象, 但同时又可通过它与其它意象的关联使其获得无穷的隐含意义”[6]。法国诗人拉福格(Jules Laforgue ) 诗歌的精炼、辛辣、象征涵义给予他很大的启发。例如,《荒原》的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The Burial of the Dead ) 中, 诗人采用了一系列富有象征涵义的意象。

例如,“水”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形态, 一种客观的存在物, 它更具有象征的意义。“淹死的腓尼基水手”、“小心死在水里”, 诗人一方面从字面意义上描述纸牌上那位在水里淹死的腓尼基水手, 通过相命家索索斯垂丝夫人的口警告他人, 小心别死在水里, 但另一方面他还有更深的意思。综观《荒原》全诗, 我们发现“干石头发不出流水的声音”(原文第25行) 、“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第332行) 、“只有干打的雷而没有雨”(第342行) 。显然, 这里的“水”已超越了它的

[6]字面意义, 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心灵的“净化”、“洗礼”、和“滋润”。

我们发现这十几行诗中, 艾略特所选用的客观对象都不仅仅表示其字面的指代关系, 往往都被赋予了象征的涵义。如“岩石”(the r ocks ) 一方面暗指“教会”(church ) , 另一方面意味着“干枯”(r ocks of dryness ) 。“轮子”(wheel ) 象征着“运气的轮转”(wheel of fortune ) 。塔罗克纸牌(Tar ok ) 上的“那绞死的人”(hanged man ) 则象征着“自我的牺牲”(self -sacrifice ) 和“繁殖力之神”(fertility god ) 。此外, 还有“三根杖的人”(The man with three staves ) 则是生命力的象征, 艾略特将它与鱼王(Fisher King ) 关联。纸牌上的“独眼商人”(One -eyed merchant ) 暗示诗中描绘的尤金尼迪先生(Mr Eugenides ) , 他从事葡萄干的贩运。他的形象象征着“邪恶”、“奸诈”, 或“海盗”

[6]行为。

但我们也要注意, 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所以在象征的使用与理解上必然存在着许多差别。某些原始意象(archetypical images ) 已深埋在各个民族的深层次的心理结构之中, 这些意象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往往也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下才能得到充分理解。因此, 我们在研究艾略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时, 应当将其放在整个西方文化传统中, 才能真正体会到它们所表现的深刻内涵。

同时,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 在处理艾略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时, 要特别小心他创造的象征体系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有时并不完全代表真正的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由于诗人怀疑自己与他的公众间是否继承了共同的文化传统, 是否有着对过去作品相同的了解, 所以

[6]在这样一种文化气氛中, 艾略特感到他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参照体系”。其实, 这也是叶芝

(W B Yeats ) 、庞德(Ezra Pound ) 等现代派诗人都具有的一种特点。[5]

三、语言变异

在诗歌创作中, 诗人为了各种目的, 经常会突破语言使用的常规, 这就是所谓的变异(devi -

ation ) , 这种变异可以是多方面的。在语音方面, 有时为了押韵或节奏, 将某些词的音节增加或省略, 如o , er , ' tis , call éd , wreath éd 等, 有时还有词的重音转移、甚至改变元音等变异手段。在词汇方面, 改变词类、创造新词、给普通词赋予新鲜奇特的意义等都可看作是语言的变异。语法方面, 词序的颠倒、否定句的形式、时态、冠词等的用法都可产生变异。通过变异可以实现“突出”的目的。“一般来说, 变异是手段, 突出(foregrounding ) 是目的”。“……变异的语言现象便好像是[绘画中的]突出部分。读者在看到某种不寻常的语言现象时, 总被它吸引, 给予它较多的注意, 甚至进而揣摩和玩味它的涵义。这就表明变异有了突出的效果。”[7]

语言的变异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共性。然而, 对哪些部分进行变异、哪些部分被“突出”, 这是各个时代、不同作家不尽相同的地方。就艾略特诗歌而言, 语言的变异经常表现在词汇和句法结构上。

1、词汇变异

艾略特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尤其在《荒原》等早期作品中大量运用历史典故, 或引用欧洲其他重要的文学作品。有时, 为了避免直接引用, 或为了将某些名言名句稍加扭曲, 以产生某种讽刺、诙谐、怪诞等戏剧性效果, 如“Mada me Sosostris , fa mous clairvoyante ”(《荒原》第43行) ; 这里Sosostris 是Sesostris 的变异。美女贝拉磨娜(Belladonna ) (第49行) 是由belle +Madonna 合成。Madonna 既可指基督教中的“圣母玛利亚”, 但与法语belle (即英语beautiful ) 组合后, 具有了“时髦的社交女郎”(the beautiful lady of the situation ) 的联想涵义。这样的变异在艾略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 其作用往往是为了突出某些事物中的矛盾或不协调。

2、句法结构上的变异

作为现代派诗人, 艾略特企图展现现代人内心世界中的困惑与混乱。在写作手法上, 他有时会采用意识流的作法, 在语言表达的时间概念、逻辑关系上常出现跳跃, 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例如, 在《荒原》的第133至142行中, 至少有三种声音, 正在交谈的两位妇女的说话(包括其中一位的内心独白) 和饭店主人的催促声。诗句不仅在语法时态上跳跃, 而且在句法上也出现了省略等变异。The hot water at ten /And if it rains , a closed car at four /And we shall play a game of chess , Pr essing lidless eyes and waiting for a knock upon the door (十点钟要热水。/若是下雨, 四点钟要带篷的车。/我们将下一盘棋, 揉了难合的眼, 等着叩门的一声。) 这三个英文句子不仅时态跳跃, 而且已违反正常的句法规则, 缺少主语和谓语动词。诗人运用句法结构上的变异, 目的就是为了更直接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与变化, 这样的技巧也是艾略特诗歌的艺术特征之一。

T·S·艾略特(1888 - 1965)

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奠基人,父亲经商,母亲热心慈善事业并从事诗歌创作。艾略特于1906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在此期间还研究诗人多恩和但丁以及伊丽莎白和詹姆士时代的剧作家,这对他日后从事的文学批评起了重要作用。1908年他从赛门斯(1865-1945)的论著《文学的象征运动》这部书接触到法国现代派诗作,影响了他1915-1917年间的诗歌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英国牛津大学研读希腊哲学,1916年完成论述英国新黑格尔派布拉德莱哲学的哈佛大学博士论文。1915年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放弃以哲学研究为终身职业,转向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在伦敦定居后,起初教授拉丁文与法文,1919至1922年任银行职员,同时担任《自我中心者》杂志副编辑。l922年起出任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评论季刊《标准》编辑,直到1939年停刊。自1925年起至逝世他都兼任费柏出版公司董事。1927年他成为英国公民并加入英国国教,声称自己“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保王派,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1947年获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48年因诗歌《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艾略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用英语写作的最有影响的诗人,对英美现代派文学及新批评派评论起了开拓作用。主要诗作包括《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位夫人的写照》(1915)、《小老头》(1919)、《荒原》(1922)、《空心人》(1925)、《灰星期三》(1930)、《四个四重奏》(1935~1941)。最著名的诗剧是《大教堂凶杀案》(1935)。最有影响的文学评论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的功能》(1923)、《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1933)。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通称T·S·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国诗人T·S·艾略特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T·S·艾略特简介

 T·S·艾略特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判家,是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T·S·艾略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T·S·艾略特在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可见他的成就很高。

 艾略特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他曾经担任了大学的校长,父亲是经商的,母亲是一位诗人,写过很过宗教诗歌。艾略特曾经在哈佛 大学学习 哲学和比较文学,还接触了梵文和东方 文化 ,对黑格尔派的哲学也十分有 兴趣 ,曾经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诗人庞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就来到英国,并定居在了伦敦,先后做过银行职员和教师等职业。1922年,T·S·艾略特创办了文学评论季刊《标准》,担任了主编,一直到1939年才辞去。艾略特认为自己在 政治 上是保皇党,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在1922年T·S·艾略特所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 国际 名誉,并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国国籍,成为了英国人。1943年艾略特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 英语 诗人和作家的地位。T·S·艾略特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享年77岁。

T·S·艾略特的成就

 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了博士 论文 ,但因为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1917年的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在罗易德银行担任评估员。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更多的间和精力继续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一年中,他第一本书《普鲁弗洛克及其他》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给了他很大的动力。这本书是由《自我主义者》杂志印行,由庞德夫妇匿名出资,这本书也为艾略特奠定了他诗人的地位。之后在1922年《荒原》随之出版,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而这时艾略特本人的名气也高涨了,他的名气近似神话,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T·S·艾略特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散文、剧本等作品。其中著名的诗歌有《荒原》、《四个四重奏》;散文有《但丁》、《神圣的树林》;剧本有《家庭聚会》、《老政治家》等等,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的“共同追求正确判断”的理想一度成为具有感召力的 口号 。而艾略特的第一本文集《圣林》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开创新时代的权威之声,他的《论文选,1917—1932》更是成为英国批评史上少有的经典。

对T·S·艾略特的评价

 T·S·艾略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出生在一户家境十分优越的家庭中,之后加入了英国国籍。T·S·艾略特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他在 历史 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1964年9月14日,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他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他是一位诗人和批评家,融汇了智力与想象、传统与创新,在一个变革时代,他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说这样评价T·S·艾略特,他说:“你也许跟艾略特的评论搏斗了很久,但仍然终生迷恋他最好的诗作。《荒原》和《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等,艾略特最不朽的诗作的名单上,也许还可以再加上《小老头》。”罗杰·金博尔评价艾略特说:“艾略特之所以值得注意,不是因为我们今天不赞同他对女性、犹太人、 教育 或宗教的态度,而首先是因为他写的能引起人们共鸣、好奇的诗。”这些都是对T·S·艾略特的评价,可见,世人对于他的评价都是很肯定的。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艾略特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美国,那些迷恋爱默生“内在的声音”的诗人与批评家觉得艾略特背离了美国精神。但是即使这样,艾略特对当代 英语诗歌 写作的影响还是不可磨灭的,他在文学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T·S·艾略特代表作

 T·S·艾略特是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他在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在国籍上赢得了很大的声誉,这部作品被评为是十二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牌。而《荒原》也成为了T·S·艾略特代表作之一。

 《荒原》是英美诗歌的里程牌,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也是T·S·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力最深远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得了诺贝尔奖文学类。可见《荒原》这部巨作的成就很高。

 T·S·艾略特另一代表作《四个四重奏》,这部作品是艾略特晚年诗歌中的代表作,风格与早期的诗歌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他成熟了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T·S·艾略特借用他的祖先和他自己生活中值得纪念的四个地点为诗的题目。分别是《东科克尔村》、《烧毁的诺顿》、《小吉丁》和《干燥的塞尔维吉斯》。其中《东科克尔村》是艾略特祚在英国居住的村庄和村边小路;《燃毁的诺顿》则指一座英国乡间住宅的玫瑰园的遗址;《小吉丁》指的是17世纪英国内战时期国教徒聚居点的一小教堂;《干赛尔维其斯》是指美国马萨诸塞州海边的一处礁石。这就是T·S·艾略特另一代表作《四个四重奏》的四个地方。

T·S·艾略特写作特点

 T·S·艾略特是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也是现代派的运动领袖。T·S·艾略特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他在1922年所发表的《荒原》被看作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艾略特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善于把自己隐匿在诗句的背后,不断变换着面具和语气。诗句中的“我”大都是是戏剧人物,而不是作者本人。但是从总体来看,他更偏爱一种萎靡不振、无可奈何同时又不乏 幽默 的声音。这个特点使读者难以理解艾略特的早期诗歌。艾略特的诗作往往没有完整的思想脉络,他无数次开玩笑地引用拜伦《唐璜》中的诗行为自己辩解。

 T·S·艾略特认为,在诗歌创作中有种两种:“想象的逻辑”和“想象的秩序”,它们不同于常人熟悉的逻辑和秩序;读者应该听任诗中的意象自行进入他那处于敏感状态的记忆深处,不必考虑那些意象用得是否恰当,最终 自然 会收到很好的鉴赏效果。表现这种“想象的秩序”和“想象的逻辑”最为充分的就是奠定艾略特现代派主将地位的《荒原》。在1935年至1942年之间艾略特所创作的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的《四个四重奏》,它们分别是《东科克尔村》、《烧毁的诺顿》、《小吉丁》和《干燥的塞尔维吉斯》。

1 英国诗人艾略特

2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简介

3 tseliot生平简介英文

4 英国诗人艾略特的简介

5 诗人艾略特是谁

毛姆的《刀锋》中有一个塑造得很有意思的角色,那个角色叫艾略特。

艾略特虚荣、势利,吃穿都追求超过自己经济能力的排场,尽其所能与当时的贵族们打好关系,削尖了脑袋想要挤入上流社会,他是女主伊莎贝尔的舅舅,在女主成年后劝其嫁入有地位的家庭,在小说中他只要与男主角拉里一起出现,就成了衬托拉里冰清玉洁的反面人物。

如果说拉里是领悟了人生的“道”的聪明人,那么艾略特就是终生执迷不悟的可怜虫,一辈子捧高踩低、讨好权势,可在去世时和他“交好”的那些上流人物没有一个在他身边,向来讲究排场的艾略特只能孤寂地死去。

但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艾略特并不是只懂虚荣势利的扁平人物。小说的中后期,伊莎贝尔的家庭出现困境,是艾略特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借他们钱,给他们房子住,还给他们介绍自己的人脉,原本支离破碎的家庭在他的照顾下重新活了过来,那种慷慨贴心的姿态,谁看了能不夸他一句绝世圣人。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丢出那句有名的话:“那时候我还年轻,不知道真挚里藏着多少做作。高尚里掺杂着多少卑鄙。或者,邪恶里也找得到美德。”这句话本来形容的是《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但那位画家的性格实在太过复杂,反而与这句话少了些贴合,而看到艾略特时,我脑海中几乎是条件反射的就蹦出了这段话,这段话简直是为他量身打造。

这样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不仅没有显得割裂,反而让人觉得真实,我会想到身边很多的人,有的对朋友赴汤蹈火无比真诚,但在爱情中从来无法忠诚;有的人平日乐善好施,一旦碰到触及自身利益的事情,又瞬间自私得判若两人;还有的人好多管闲事,喜欢背后议人长短,可遇到困难时,最热心的往往也是这些人。

我还见过更极端的例子:一个平日为人温和、受人尊敬的教授,私底下竟然以虐待动物为乐;一个贪污了巨额公款的人被捕,记者去采访他的家人,却可能获知他在家里是个好父亲、好丈夫,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从不缺席,对待20岁就在一起的妻子也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好。

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他们都是善恶皆具的人,善与恶自古对立,但奇怪的是,在人身上似乎总是可以完美地共存。

再回到小说中。其实艾略特也是个聪明人,他出身不高,全靠自己的权谋和手腕挤入了上流社会,只是在上帝视角的审判下,这种方向不对的聪明只会被看作是一种愚蠢,可是,谁又能完全躲过上帝视角的审判呢?如果有人站在上帝视角看我,我真的能一点问心无愧都没有吗?

毛姆的小说一直在探索人性的复杂,人性确实很复杂,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人性不是怎样的,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完美地说出人性是怎样的。

人性,善与恶,关上书本后我脑海里还不断地有这些词划过。

我只想尽我所能做好自己的善,以及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或许也接纳自己并不过分的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010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