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一、散文的好词
1、恬不知耻、 天长地久、天赐良机、 心旷神怡、心领神会
2、心满意足、 心平气和、 如鱼得水、 如愿以偿、如醉如痴
3、如坐针毡、 任重道远、 依依不舍、 依依惜别、一往情深
4、取长补短、 热火朝天、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载难逢
5、事倍功半、失之交臂、诗情画意、轻描淡写、 受宠若惊
二、散文的好句
1) 乐器只有一鼓一板,腔调又是那么简单,可是他唱起来仿佛每一个字都有些魔力,他越收敛,听者越注意静听:及至他一放音,台下便没法不喝彩了
2) 他的每一个字像一个轻打梨花的雨点,圆润轻柔;每一句是有声有色的一小单位;真是字字有力,句句含情
3)故事中有多少人,他要学多少人,忽而大嗓,忽而细嗓,而且不只变嗓,还要咬音吐字各尽其责;这真是点本领!希望再有上成都去的机会
4) 就是多摸一摸旧纸陈篇也是快事啊,真的,我什么也没买,书价太高
5) 虽是大夫,他却极喜爱字画
6) 不过,我既没发财的志愿,也就不便多此一举,虽然贩卖旧书之举也许是俗不伤雅的吧
7) 归来:因下雨,过至中秋前一日才动身返渝,中秋日下午五时到陈家桥,天还阴着
8) 他带我去游玩,总是到这些旧纸堆中来
9) 成都比重庆有趣就在这里──有旧书摊儿可逛
10) 买不买的且下去管
历史是有节奏的,到时候就必须有很响的一声鼓或一声锣。豪侠义士们便是历史节奏中的大锣大鼓。他们的响声也许在当时没有任何效果,可是每到民族危亡的时机,那些巨响就又在民族的心中鸣颤。那是天地间永久不灭的声音。
-老舍《四世同堂》
人肉不是为鞭子预备着的。谁都不高兴挨打。不过,刚强的人明知苦痛而不怕打,所以能在皮鞭下为正义咬上牙。与这种人恰恰相反的是:还没有看见鞭子已想到自己的屁股的人,他们望到拿着鞭子的人就老远的跪下求饶。
-老舍《四世同堂》
人类最大的仇敌是大自然,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征服自然,使人类永远存在。人不应当互相残杀。可是,中国的抗战绝不是黩武喜杀,而是以抵抗来为世界保存一个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这是个极大的使命。每一个有点知识的人都应当挺起胸来,担当这个重任。爱和平的人而没有勇敢,和平便变成屈辱,保身使变为偷生。
-老舍《四世同堂》
“你们的糊涂使你们疯狂,你们只知道你们是最优秀的、理当作主人的民族,而不晓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甘心作你们的奴隶。中国的抗战就是要打明白了你们,教你们明白你们并不是主人的民族,而世界的和平是必定仗着民族的平等与自由的!”
-老舍《四世同堂》
她忽然的长成了人。她从妓女们身上看到了肉体,那无须去想像,而一眼便看清楚的肉体。她不再作浪漫的梦,而要去试一试那大胆的一下子跳进泥塘的行动——像肥猪那样似的享受泥塘的污浊。
-老舍《四世同堂》
假若日本人的疯狂是昂首挺胸的,冠晓荷和类似他的北平人的疯狂是沉溺在烟酒马褂与千层底缎鞋之间的。日本人的疯狂是老要试试自己的力气,冠晓荷的是老要表现自己的无聊。这两种疯狂——凡是只知道自己,只关切自己,而不睁眼看看世界的,都可以叫作疯狂——遇到一处,就正好一个可以拼命地打人,一个死不要脸的低着头看自己的缎子鞋。
-老舍《四世同堂》
瑞丰的时代,一会儿尊孔,一会儿打倒孔圣人;一会儿提倡自由结婚,一会儿又耻笑离婚;一会儿提倡白话文,一会儿又说白话诗不算诗;所以,他既没有学识,也就没有一定的意见,而只好东一杓子捞住孔孟,西一杓子又捞到恋爱自由,而最后这一杓子捞到了王八。他是个可怜的陀螺,被哪条时代的鞭子一抽,他都要转几转;等到转完了,他不过是一块小木头。
-老舍《四世同堂》
旧的伦理观念并阻挡不住暴敌的侵袭,而一旦敌人已经进来,无论你怎么样的挣扎,也会有丢了老婆的危险。侵略的可怕就在于它不单伤害了你的财产,也打碎了你的灵魂。
-老舍《四世同堂》
行人都立住了,没有什么要事的便跟在后面与两旁。北平人是爱看热闹的。只要眼睛有东西可看,他们便看,跟着看,一点不觉得厌烦。他们只看见了热闹,便忘了耻辱,是非,更提不到愤怒了。
-老舍《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作者是谁提到作家老舍先生,我们首先会想到他的文学作品,像《茶馆》、《骆驼祥子》等,堪称经典咏流传。老舍先生妙笔生花,写下了很多激荡人心的故事,但有一个故事他没写,那就是他自己的感情故事,准确说,是他和两个女人之间纠缠一生的故事。
摘下作家的光环,作为一个普通男人的他,背叛了婚姻,也没能勇敢地奔赴爱情,最终导致他、妻子胡_青和情人赵清阁三个人都在痛苦中度过了一生。他到底算不算渣?在他跳湖自杀55年后的今天,该如何理解他?
两个文艺青年的相识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当时叫舒庆春。他的父亲是一名满族护兵,在老舍出生后不久,就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斗中阵亡了。6年后的1905年,胡_青生于北京,也是满族。彼时,他们行走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虽然遇见的是乱世,但都成长为了足够优秀的自己。老舍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还是有好心人资助,老舍才入了学堂。他刻苦,有志气,考取了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岁就被特聘当了某小学的校长,后来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小说,名气渐渐大了起来,作家之路也逐渐成型。胡_青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喜欢绘画书法,还是大师齐白石的弟子,是一枚妥妥的优秀文艺女青年。1930年初春,命运安排这两个人相遇了。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的胡_青,作为学生代表,去邀请老舍来开展文学讲座,这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后来在双方亲友的撮合下,两个人又见了几次,对彼此都很有好感。当时,胡_青在北京,老舍在济南任教,这位大作家就开始了“鸿雁传书”,一天一封信表白胡_青。有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你很好学,我对历史、文学等也很了解,我们有共通语言,能生活到一起。”哪个女孩禁得住一个知名作家这样频繁表白?何况胡_青对他也早有好感。最终,老舍用“100封信”的浪漫,成功俘获了胡_青的女人心。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1931年7月,胡_青和老舍结婚了。才子配佳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双人。
婚后,她以老舍为家,老舍在济南任教,她就跟随他去了济南,在当地的中小学教授文学课。在山东济南,他们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孩子们相继出生,日子过得热闹又幸福。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老舍坐不住了,虽然他没有明说,但胡_青心里明白,他是想“舍小家为大家”。对此,很多人说老舍是打着参加革命的幌子“逃离”家庭,但归根结底也只是猜测。文人多怀抱着理想主义,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想要报效祖国是很正常的。最终,贴心的胡_青主动表达了支持,老舍这才算放心地走了,他去了武汉,操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一些事务,胡_青则带着孩子们回了北京。在那个动乱年代,她一个人既要照顾孩子,还要赡养年迈的婆婆,其中的辛苦是不必多言的。胡_青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甘愿守在老舍的“大后方”,扮演好了妻子、母亲和儿媳这三个重要的角色,这不是出于对老舍的爱,又是什么呢?用“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来形容胡_青,再贴切不过了。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按理说,老舍应该知足和珍惜。或许他原本也是这么想的。然而,也不知道命运之神出于什么心理,安排他遇见了另一个人——赵清阁。
邂逅又一场美丽的爱情老舍先是去了武汉,后来又随“文协”的西迁到了重庆,领导看老舍忙得团团转,出于好心,给他派去了一个助手,就是赵清阁。那一年,赵清阁24岁,如花的年纪,还是一个文艺女青年,据说她的作品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亲自指导。在老舍发表《骆驼祥子》那一年,她在《妇女文化》月刊发表了自己第一个**文学剧本《模特儿》。正是因为有些才华,才被人推荐做了老舍的助手。
起初,两个人也只是普通的合作关系,但互有好感的两个人,还是没能抵挡住“日久生情”。老舍本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自己也曾说,见到女人就觉得拘束,可偏偏赵清阁是一个性格和外表都比较中性的女子,跟她一起工作,让老舍觉得很是舒服。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工作上也越来越默契,还共同创作话剧。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感情发生了变化。后来,两个人就同居了。远在北京,妻子胡_青还在辛苦地照顾老人和孩子们,作为父亲、丈夫和儿子的老舍,却只记得自己是一个男人,开始了新的爱情。但纸是包不住火的,何况老舍还是一个名人,他和赵清阁的事情,有人辗转告诉了了胡_青。到了1942年秋天,胡_青料理完婆婆的后事,在北京也没什么牵绊了,就带着孩子们奔向了重庆。5年没见了,她的丈夫真的变心了吗?她要去一探究竟。她去之前,并没有告诉老舍,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一个有趣传说。据说,当时老舍正在吃饭,忽然,有文协的同志跑进来,说胡_青和孩子们来了,吓得老舍“掉了筷子”。或许他早想过会有这一天,但当这一天真来了,他还是手足无措。一颗心,在寂寞的时候,最容易沦陷,沉浸其中,欲罢不能,顾不上对和错。这能带给人一时的幸福,但更多的是痛苦。
一个男人的艰难抉择一边是婚姻和家庭,另一边是爱情和自由,老舍会作何选择?一时间,他真的是慌了神。因为不知如何面对,他没有去见胡_青和孩子们,而是让文协的同志帮忙安排了住处。之后,在长达20天的时间里,老舍既没有勇气提出离婚,也不舍得跟赵清阁说再见。他就那么纠结着,也痛苦着。见老舍这样,赵清阁也失望透顶,觉得老舍给不了她想要的名分,干脆收拾行李,离开了重庆。之后,老舍无奈地回归了家庭,而胡_青选择了原谅和接纳。斩断一份感情,谈何容易?表面上看,老舍回归了家庭,但他心里,一直思念着赵清阁,一段时间后,就通过书信偷偷地和赵清阁恢复了联系。
有一次,他实在按捺不住内心对赵清阁的思念,就跑去上海找她了。没想到的是,妻子胡_青不知怎么得到了消息,竟然也追到了上海。此时的老舍,又一次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必须做个选择!这一次,他对赵清阁说:“我们想法子逃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个清净的住处,我著书,你作画,与清风为友,与明月为伴,任天塌地陷,我们的爱情永生!”说得很浪漫,但此时的赵清阁,头脑无比清醒,她看透了老舍的“逃避”心理,拒绝了这种实为“私奔”的建议。无奈之下,老舍还是乖乖地回家了。到了1946年,老舍受邀赴美讲学,原本说是去一年,他却在那里呆了整整四年。在这四年里,他不关心妻儿的生活,却一直思念着赵清阁。1948年,老舍再次写信给赵清阁,说:“我在马尼拉买好了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有句话说得没错,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从1942年被妻子胡_青发现后,到1948年再次邀请赵清阁“私奔”,6年了,老舍一直在痛苦的选择中。理性告诉他,不可以背叛婚姻,应该回归家庭,但感情上的情不自禁,又让他对赵清阁无法割舍。他也真的是够痛苦的。
一封书信来话别:“各据一城,永不相见”感情是两个人的事儿,三个人纠缠不清算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事总该有个了结。但谁来了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流亡海外的文人开始陆续回国,老舍也接到了邀请,但一直不为所动,或许是不想去面对胡_青吧。但在收到赵清阁的一封来信后,他立马动身回国了。其实,赵清阁是受人所托劝他回来的。不知情的老舍,内心欢喜雀跃,还以为赵清阁会在机场迎接自己。但没想到,他只收到赵清阁托人带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只有两句话:“各据一城,永不相见。”越简单,越清晰,老舍读懂了赵清阁的绝望,作为一个爱她的男人,他何尝不懂她内心的痛苦,但他还是没勇气提出离婚。一方面,对胡_青和孩子们,他肯定有感情,也有责任,不可能那么轻易地说抛弃。另一方面,离婚,奔向赵清阁,就是坐实渣男的罪名,也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人生就是一步错步步错,尤其是在感情的问题上,一旦走错了关键的一步,后面无论怎么选择,都是错的,他太痛苦了。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又饱受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所以,跳湖自杀是逃避,更是解脱。
三个“才子佳人”,竟写了一出悲剧胡_青,赵清阁,老舍,都是典型的才子佳人,他们本该拥有各自的幸福,但相遇在一起,却成了悲剧。胡_青,新时代女性,知书达理,师从齐白石大师学习画画,后来在画画上的成绩也是出色的,受聘于北京中国画院,为一级美术师,是典型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式的优秀女人。但因为老舍的背叛,后半生活在怨恨和痛苦中,老舍跳湖自杀后,她还一度被指责过于冷漠。
晚年胡_青赵清阁,24岁就已经展露文学才华,从她后来的做法看,也不是那种要执意破坏别人家庭的女人,她要爱情,如果不能,就永不相见。她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遗憾的是,她终究是用情太深,终身未嫁,还背了一世骂名。
晚年赵清阁老舍先生,从1942年东窗事发到1966年跳湖自尽,这14年的徘徊和挣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懦弱,从另一个侧面,或许也正突显了他的努力,努力守住做人的底线,抛妻弃子却毫无愧疚之心,他做不到。斯人已逝,悲剧已经是事实,怪谁呢?我们都要永远记得:在错的时间,没有对的人。有些相遇,不如不遇。经历一场激荡人心的爱情,把自己活成别人眼里的故事,别人看爽了,痛苦和失败的却是自己。做人别太贪婪,有时,想要拥有更多,或许恰恰是对人生的辜负,生活的平淡和内心的宁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本文作者:心海责任编辑:小海洋审核:蓝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