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
都匀毛尖茶
产于贵州南部的都匀市。它以优美的外形,独特的风格列为中国名茶珍品之一。都匀毛尖茶生产历史悠久,迄今已有500多年。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都匀毛尖茶已是向朝廷进贡的佳品,深受明崇祯皇帝的喜爱,因其形状像鱼钩,曾赐名为"鱼钩茶"。 贵州地处高原,都匀毛尖茶产区更是峰峰迭落,崖崖高矗,雾锁云,云缠雾。土壤深厚、疏松而潮湿,加上降雨量。常年温度以及日照等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所以都匀毛尖茶独树一帜。
贵定云雾茶
屹立贵阳南面八十公里的云雾山,居住着勤劳智慧的苗族同胞,群众有种茶的历史习惯。这就是远近驰名的贵定云雾茶产地——贵定县仰望乡和云雾乡。云雾山是苗岭山脉的主峰,海拔高达1500米。产区的两乡各寨土壤疏松。呈酸性、山峰重叠,山上终年云雾缭绕;既有云雾笼罩,又有阳光照射,昼夜温差大,山间溪涧纵横,是古老茶区之一,所产茶叶品质极为优异。民国《贵定通志》记述:“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最有名,惜产量大少,得之极不易……昔皆为贡品。”
贵定云雾茶作为茶中佳品,是由当地品味高、素质优良、理化指标好的仰望种决定的。茶青通过三炒三揉,搓团提毫,文火慢烘的加工,成茶外观形如鱼钩,匀称美观,色泽嫩绿,背附一层细软白毛,气味芳香醇厚,连冲四碗其味仍佳,所以销路甚广。
开阳南贡茶
开阳南贡茶产于开阳县南龙乡,清乾隆年间即作为朝延贡品。其茶多白色茸毛,造型美观,茶色淡绿而明亮,叶芽竖立,犹如雪后春笋,清香而味醇,爽口清润。
黔红
黔红是贵州红碎茶的简称,主要产于湄潭、羊艾、花贡、广顺、双流等大中型专业茶场。贵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产红碎茶的茶场又分布在贵州省的中部、北部、南部的丘陵台地或河谷盆地。由于高温多温、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这些地区的大叶型品种、中叶型品种和地方群体品种长势旺,叶片厚。其内含物如氨基酸、茶多酚增多。。
贵州红碎茶以其香气高、鲜爽度好、品质独具一格著称。由于产地、茶树品种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品质各具特色。羊艾中叶种红碎茶香气特高,在全国第三套样中连续多次名列前茅,被评为优质产品;晴隆花贡大叶种红碎茶,达国家规定二套样标准,品质接近滇红,能与斯里兰卡、印度的红茶媲美;开阳双流红碎茶曾获一九八三年外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泥潭茶场的红碎茶被推为商业部优质产品。
黔陶赵司茶
赵司茶产于贵阳市郊黔陶乡赵司村,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相传康熙年间,贵州进士、翰林院编制修周渔璜将家乡的赵司茶进贡皇帝,尔后便有"品尝周公赵司茶,皇官内外十里香"的佳话流传。赵司茶经烘炒加工而成的绿茶,外形匀整不碎,泡茶汤色黄绿,清香爽香。
羊艾红茶
贵阳羊艾农场生产的红茶是我省红茶中最出色的一种,早在1979年长沙全国茶叶会议上曾获红冠军称号。它集红茶的三特色浓、强、鲜于一身,条索粗壮,色泽乌黑,茶色红艳明亮,收敛性强,茶味香浓鲜爽。
工艺品
播娜摩簸箕画
播娜摩簸箕画是贵阳市的少数民族农民画,播娜摩,布依族语,指雄踞市郊的云雾山。一个个寻常的农家常用簸箕,经生花妙笔将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日月山川、神州传说、人间趣事等绘制上去,便成为一件件古朴典雅的艺术品。播娜摩簸箕画洋溢着浓郁的乡情,极富民族特色。
大方漆器
闻名海内外的大方漆器,是贵州省大方县(原名大定)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
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古老的大定府城内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誉称。
大方漆器的特点是,图案幽雅逼真,造型朴实,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泽艳丽,经久耐用,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不导热,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不褪色等。
当前,大方所生产的漆器品种有碗、盘、盒、壶、瓶、杯、屏风、一家具、玩具等280余种,其中对外销售的为126个品种。大方漆器选料精良,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涂料,一般一件制品需经过四十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漆器制作工艺,可分为制坯、漆地、装饰等几个重要环节。比较复杂的是装饰。装饰的技法有100多种,总起来可分为浮花、平花、暗花三个类型。这些工艺都极为精湛,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大方漆器,做工精致、细腻纤巧、五彩缤纷,显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贵州布依地毯
布依族在贵州省分布广泛,是至今保留本民族传统习惯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特别是妇女制作蜡染、刺绣、编织、挑花的技艺保留至今并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为贵州独特的民族民间精湛技艺和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安顺地毯厂生产的布依地毯,就是在这块民间艺术沃土上开出的新花。她融汇了民族民间优秀纹样,推陈出新,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为中外人士喜爱并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图案有代表自由、幸福、长寿的“石榴、桃子”,有象征着快乐、美满的“蝴蝶、鱼和花”等。它选用优质羊毛精工织造而成,富有弹性,产品纹样清晰、活泼,有立体感,新颖别致。配色一般为白和蓝,使人感觉淡雅、明快、朴实和富有乡土气息。布依地毯现有九十道、一百二十道等品种。
贵州蜡染
蜡染是贵州著名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方法之一。贵州蜡染的图案造型以行云、流水、花草、鱼、虫、禽、鸟、几何图纹为主,。取材十分广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蜡染艺术风格亦多姿多彩,并因当地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各个特色。比如有的工整严谨,突出对称;有的以几何图形为主题结构,显得清新秀丽,也有的蜡染加红黄两色,使其色调深厚,层次更加丰富;还有的大蓝底白花上再用彩色丝线刺绣,就更加五彩斑斓,别具韵味。
贵州芦笙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采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芦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
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如今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芦笙的曲调,除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特别是伴之深沉、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动人。其跳和舞姿的变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刚健有力,而且舞姿潇洒自如,动作优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芦笙会规模宏大,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十几万人。十里外,便能听到嗡嗡悠扬的芦笙吹奏的声音。
遵义丝织品
遵义丝绸,历史悠久,是贵州丝绸的发源地。清乾降时,由外传来了柞蚕放养和巢丝法和技术。到清道光年间,遵义就已成为贵州丝绸贸易中心。近年来,所生产的丝绸织品畅销国内,甚至销到南洋各地,产品质量与杭绸不相上下。
此外,遵义的丝织品还有工农被面、缎背经、美丽绸等。丝织品的特点是:绸身紧密,手感光滑柔软,温润如玉,轻飘而绚丽,具有桑蚕丝所特有的天然光泽。遵义的丝织品,远销北京、上海、兰州等地。生丝、和服绸还外销日本,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原木艺术
原木艺术是以自然界中和种带表皮的木本、藤本及草本植物作为材料,因而作品既淳朴自然又具现代美感,表现出贵州地方原始文化的远古、神秘、纯朴和粗犷的美学情趣。其伤口有的气势磅礴,有的隽永深邃,有的活泼可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陈白秋原木艺术展",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其中三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贵阳市白云区设有原木艺术展馆。
玉屏箫笛
产于被誉为"箫笛之乡"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它是侗乡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箫笛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故又名贡箫。玉屏箫笛用当地产小水竹制作,竹节长而均匀,管壁肉厚持坚,不易破裂,不易虫蛀。箫笛音质纯正,音色圆润,尤其是椭圆形扁箫,音色更佳,为萧中上乘。玉屏箫笛的传统雕刻颇具特色。凤翥龙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鸟,清新迷人;草纂隶楷,流畅古雅。
苗族刺绣挑花
心灵手巧的贵州苗族妇女,大都善于飞针走线。在她们绣衣最明显的部分,往往绣着各式各样的优美图案:有金花银果,彩蝶鸟禽,游龙飞凤,还有千奇百怪的鱼虾虫蟹,真可谓是千姿百态,令人目眩。
在各种喜庆的日子,诸如“四月八”、“六月六”、“姊妹节”、“跳花场”、“斗牛”等节日,苗族姑娘都要穿上自己亲手绣制的绣花衣,梳妆打扮,竞相比美,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聪明灵巧,赢得小伙子的爱慕。
苗族刺绣针法繁多。常见的针法有平绣、破绣、布贴绣、打籽绣、盘绣、辫绣、线绣等数十种针法。这些刺绣针法具有朴实优美、平滑光亮的特点。苗族刺绣针法有强烈的装饰意趣,耐人寻味。苗族刺绣的纹样,因地区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贵州黔东南台江、施秉等地区刺绣图案常用祭奠祖先“龙公”的图腾纹样;施洞地区则喜爱雀、兽、鱼、虾;从江地区偏爱花、草、家禽。这些刺绣在配色上多用鲜明的对比色,强烈感人。
贵州苗族妇女除刺绣技艺外,还擅长于挑花,其中尤以花溪苗族挑花最为著名。花溪挑花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古老的花溪挑花图案严谨,以鱼刺纹为主。现在的花溪挑花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更为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挑花图案题材广泛,但花溪挑花常用植物纹样,如刺梨花、蝴蝶花、八角花、鸡冠花等,很少有动物和人物纹样。构图形式一般采用对称式,二方连续,单独纹样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挑花用色较为单纯。以白、红、黄、桃红、绿五种颜色为主,极少杂以其他颜色。十字挑花因受十字针脚的工艺限制,因此,造型概括、简练,形体“几何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意趣。在挑绣过程中,为了不使绣品弄脏,挑花能手大都用双股或单股丝线从反面挑绣,形成了花溪地区独特的“反排正看”的艺术风格。贵州苗族刺绣挑花常被应用在服饰、坐垫、壁挂、背包等日用生活品之中,具有朴素美丽的装饰效果。贵州苗族刺绣挑花现已销往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雄精雕刻
“雄精”是雄黄矿中的结晶体,属斜方晶系,色橙黄,半透明。用雄精雕刻工艺品,独具特色,是贵州传统工艺品之一。雄黄是贵州的特产之一。但是提炼“雄精”却很困难,因而产量很小,非常名贵。雄精雕刻在清代就已盛行。历史上贵阳所产雄精雕刻工艺品,有仙佛像、三星(福星、禄星、寿星)、历史人物、如意及其它摆件、佩件、玩器等。
贵州民族织锦
贵州民族织锦,当地群众叫做“织花”。她是祖国兄弟民族民间染织工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山花,播馥传俏于贵州高原清水江两岸;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传,是贵州各族妇女朝暮接触的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
贵州民族织锦的织造,是用土机进行手工数纱挑织,即挑经织纬和纬线起花。它分素锦和彩锦两大类。素锦多以黑白为基调,属通经通纬织造,如黔东南从江一带的侗锦和丹寨的苗锦。彩锦则多以通经断纬或通纬断纬相结合,其织造工艺较素锦要复杂得多,如黔西南的兴义市依锦和黔东南台江一带的苗锦。贵州民族织锦多属几何图案,其取材主要来源于各族人民劳动生活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之类。在织锦图案的造型上,少数民族妇女在挑、编、织、绣方面,一个个无不都是巧夺天工的能手,在图案造型上独具匠心。根据织物经纬结构的规律和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她们凭借自己对于自然物象的直观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所需饰物进行了高度的提炼概括、变形夸张,从而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古朴优美的民族纹样。其用色多以暖调而不受自然色的制约。着重强调对比、鲜艳和明快,以达到五彩绚烂、艳而不俗的效果。
苗锦中的彩锦,流行于清水江一带,其代表作莫过于苗家妇女着盛装时围在百褶裙前面的“红围腰”了。它是古老苗锦中的明珠,可谓“彩锦之王”。苗家姑娘七、八岁就学织花,到十二三岁始学挑织,待十五六岁才基本学会红围腰的织造。它是聪慧的苗家姑娘心血的结晶,是她们借以显示手艺、寻偶择配、寄托终身和憧憬未来的珍贵织物。苗族妇女的盛装,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全身的银饰,这是珍贵富有的表示;再就是交织着姑娘们挑、编、织、绣才华的锦装而服。这主要是上装的衣袖花和下装的围腰花。围腰花,远看色彩斑斓醒目,近看龙盘鸟舞,花团锦簇。其比起衣袖花来,分外耀人眼目。所以,它是姑娘们“游方”、“踩鼓”和“吃姊妹饭”对比巧斗艳的奇珍佳品。
奇石
贵州行天独厚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环境,造就了极为丰富的观赏奇石资源。有享誉国内外的贵州绿石、盘江石、乌江石、红水河石、天然国画石;有举世无双的贵州龙等脊椎动物化石;有为贵州赢得荣誉的"高原的玫瑰"石英晶簇。贵州观赏奇石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约占全国观赏石的四分之一。贵阳则荟萃了这些观赏奇石的精华,目前,在市内翠微园、阳明祠等地设有展馆室。
肠旺面——
这东西是贵阳人都知道,但是太多小店经营,味道也不如以前正宗了,不过仍然还是有少量保留正宗口味的,最容易找到的就是在公园南路的大眼睛面馆。但最好吃的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大十字广场后面,通往省府西路的一个无名小巷子口的一间无名小店~~环境一般但肠旺面的味道一流!(对小路不熟悉的人最好放弃寻找的念头~~以免迷路,凑合吃大眼睛面好了)
牛肉粉——
贵阳的花溪王牛肉粉遍布全国许多城市,口碑都很不错,不过我觉得在贵阳最好吃的牛肉粉并不是花溪王,而是位于花溪小吃街的“飞碗牛肉粉”,就在花溪王的正对面,只有十米间隔。 飞碗牛肉粉的汤和肉都是原汁原味,鲜而不腻,不像花溪王那样以味精为主。能在遍布全国之后的花溪王总店对面开一间小店,而且生意红火,足以说明飞碗的味道一流。(这两家牛肉粉店很多人都知道,非常容易找)
豆腐圆子——
贵阳最有名的就是雷家豆腐圆子,就在省府西路,阳明路也可以吃到。不过论味道,我在一个无名小摊吃过味道更好的豆腐圆子,摊点位于团坡桥靠水校方向一点的路边上。(远的话就别去了,有时候人家不摆摊,以免白跑~~~凑合吃雷家豆腐圆子解解谗好了)
素粉、豆腐果——
省府西路和富水北路都有一家味道不错的素粉馆,也都有正宗的豆腐果配卖,两家味道差不多,依个人口味自己选择,我比较喜欢省府西路那家,原因保密。
丝娃娃——
贵阳最有口碑的就是杨姨妈丝娃娃和黄大琴丝娃娃,分别在飞山街和省府路,黄大琴是住家户,得到她家里去吃,进小区、入单元、上楼……,口碑不错,找不到的话问周围的人,应该有人会知道。还有清镇的热汤丝娃娃,用热的卤汤醮的,辣椒也很带劲~~(贵阳也有热汤丝娃娃,不过味道实在不敢恭维……想吃热汤还是去清镇吧,单程40分钟车程)
烤肉串——
贵阳的地道烤肉串都是以猪肉为主(回族人或者中东人就免看这个了),烤肉串算是我最喜欢的贵阳小吃了,够香、够辣。一般许多人都是到下合群路的一个欧巴桑摆的烤肉摊子吃,又或者到飞山街吃,味道也不错。不过,我觉得最好吃的是在盐务街与市北路的交叉口路段,有一个集贸市场,这家烤肉摊子就在集贸市场对面的一个无名小巷子边上,吃过之后就再也不想去合群路或者飞山街吃了,025元/串,我每次去都是买20元烤80串,吃到饱为止。(不过这个摊子非常难找,没有抱着必死的决心是找不到的,贵阳人知道这个摊子的人也非常少,问也问不到~~~这算是我的私人珍藏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在宅吉小区也有,找到一个幼儿园,或者是菜市场的对面,有一条小巷子,往里走,就有一家,但他下午才开很好吃~~!每天人超多~~!
洋芋粑——
以前在花溪农学院门口,有一个老太婆摆的摊子味道非常好,不过现在没摆了。要吃只能去花溪小吃街,味道也还不错。
青岩小豆腐——
虽然花溪小吃街也有卖,不过吃这东西当然还是青岩古镇品尝正宗了,至于古镇里的哪一家嘛~~~我只能说都不错,这东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只能慢慢去品味了。
毕节燃面——
贵阳能吃到地道毕节燃面的地方并不多,但是坐火车到毕节去吃碗面又不太实际,在贵阳味道相对较正宗的就是位于喷水池龙港大厦后面,龙井路小吃街的一间名为“康家脆哨面”的小面馆,而他卖的脆哨面实际上就是毕节燃面。
水饺——
水饺并不是贵阳的本地小吃,不过位于盐务街的“小田水饺”把水饺的味道发挥到了及至,非常适合贵阳人的口味,我想在本市应该算得上是无人能及了吧。
沙锅饭——
位于博爱路海关大厦后面,有一家沙锅饭口碑非常好,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什么大街小巷里找到深藏不露的更好的沙锅饭,所知道的最好的也就是这家了。
炖鸡饭、炖鸡面——
城基路第一家炖鸡面味道正宗,从延安中路往城基路走上去,就在右边,近视程度在500度以内的人我想都很容易看到,非常好找。
酸汤粉——
这东西我在凯里市吃过味道很棒的,至于贵阳嘛,黄金路口和市二医对面都有,两家味道也都还算凑合。
能看到这里都还没有睡着的人一定都是爱吃的人~~呵呵,那我继续写,下面是火锅类:
凯里苗岭酸汤鱼——
省府路的酸汤鱼生意非常火暴,不过要吃就要吃味道最好的,我们当然不可能坐火车跑去凯里吃晚饭~~不过有车的话,我又有好介绍~~嘿嘿,又是私人珍藏,位于新添寨083振华集团的门口的酸汤鱼,酸汤非常正宗,味道一流,驾车过去也不算太远。(当然也可以乘坐083的中巴车过去,不过记得吃完早点走,晚了没车了。。。)
腊肉火锅——
大营坡菜场(新路)处有一家腊肉火锅,价廉物美油水足,切成薄片透明透亮的老腊肉煮在火锅里油而不腻,入口清香嚼头十足,不喜欢吃肥肉的人也可以多吃几片而不会觉得腻。(适合去中天花园足球场踢完球后,回来的路上顺路补充体力)
烫菜——
这是贵阳最经济最实惠的小火锅了,其实我对这东西兴趣不算太大,所以吃得不是很多,具我所知道的而论,味道最好的是虎门巷的烫菜了,价廉物美。但我不敢保证它是贵阳最好的。
辣子鸡火锅——
很多贵阳人都在喷水池智诚巷后面那里吃辣子鸡火锅,味道还算不错,不过店家是烧好很大一锅后,客人来了要多少才盛出来再锅里煮热的,新鲜程度不是很高,味道也就打了折扣。说到味道,我又有好推荐~~又是私人珍藏~~哈哈……位于龙洞堡机场附近,有两家辣子鸡火锅店,一家名为“陈大爷”,一家名为 “龙大哥”(汗~),两家经过比较,还是“陈大爷”的味道略胜一筹(我喜欢吃辣~~)~~~这里的辣子鸡不象别的店是连汤一块儿端上来再加火煮,而是食客自己挑鸡(全是土鸡)点杀,一锅烧好了端上桌来的,味道非常好。
猪蹄火锅——
爱吃的贵阳人都知道,猪蹄火锅非 扎佐(地名) 有名的酸菜蹄膀火锅第一莫数了,食客常常是吃完还要打包几个带走,记得扎佐的小街上有四家店,就数最左边的第一家味道最好了。(多吃猪蹄对皮肤好喔~)
泰戈尔生平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小说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8岁就写诗,并展露出非凡的天才,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 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 《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 (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时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闻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86年,他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美国殖民统治政论文章。
1901年,泰戈尔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这所学校在1912年发展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
1905年,泰戈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创作了《洪水》等爱国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1910年,泰戈尔发表长篇小说《戈拉》。1916年,发表长篇小说《家庭和世界》,热情歌颂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1912年,泰戈尔以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13年发表为人们所熟知的《飞鸟集》和《园丁集》。1924年曾来过中国,泰戈尔回国后,撰写了许多文章,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创作生涯里,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二百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其中1921年问世的著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予以无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戏剧剧本。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作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千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70高龄时学习作画,绘制的1500帧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尔与世长逝,享年81岁。
泰戈尔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