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命哦!济慈的《夜莺歌》

救救命哦!济慈的《夜莺歌》,第1张

夜莺颂》写于一八一九年五月,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当时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身患肺病,且病人膏盲,但他仍呕心沥血、笔耕不停。一天清晨,诗人坐在树下沉思,忽然听到夜莺引吭高歌,使他万感交集,神往不已。他急忙奔进屋去,提笔一气呵成了这篇濒死者的绝唱。

在《夜莺颂》中,诗人的着眼点不在夜莺本身,而是着力于抒写由莺啼诱发而出的想象与幻想的色彩,并从对立冲突中充分展示了诗人听到莺歌时的内在心境。

《夜莺颂》八节,每节十行。开篇诗人即展开了两个意象的交叉,一是诗人的“心痛”,二是夜莺的“欢欣”。病魔缠身的诗人听到夜莺充满生命活力的被剥夺,“心痛”得觉要沉入遗忘一切的河流,同时又为夜莺的“欢欣”所感染——那林泽仙子在绿荫中无羁无绊,自由欢快地生活,令诗人倾慕,生活是多么的珍贵和甜美啊!这种苦中之乐表露了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之深,对旺盛生命力的景仰。带着这份深情,诗人变异了常人眼里的飞禽,莺啼妖柔是在向他歌咏阳光和百花,或是向他讲述如梦年华的童年呢?夜莺将象征着什么被诗人所追求。因此第二节,诗人进入了渴望的想象,他想象饮下醇酒后沉醉于“绿色之邦” 看到“花神”舞蹈,听到恋歌和阳光温暖的笑声。这一切自然是诗人现实生活中所不丰硕的,那是夜莺生活的国度吧!故而诗人祈求畅饮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幻化为夜莺”悄然离开尘寰(觅到一个生之安宁的福地)去幽暗的林中隐没。这儿似乎暗示了“死”的意象。然而,这儿的“死”在诗人看来不过是以接近生之富地和最美妙的瞬间,是一种对不堪承受的浊世的解脱--因为诗人向夜莺如是说:远远地、远远地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暗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这首诗想象丰富,情感强烈,并在对比中显示出艺术魅力。诗人善于运用现实与理想的尖锐对立来展示诗人内心那无法克制的矛盾冲突;善于创造半虚半实的幻境和似梦非梦的情调,从现实出发以理想为归宿,在对立中比较、扬弃,在不觉中坦露了诗人济慈可贵的艺术天性:即充满激情的火焰,又富有柔情的情怀;既有为人生操思的卷卷忧心,又有飘逸旷达,澄明无滞的气质。

蝈蝈和蛐蛐 - 儿歌

我是蝈蝈

我是蛐蛐

我是哥哥

我是弟弟

南山坡守着那块青草地

吃饱了肚皮就吹牛皮

蝈蝈对着蛐蛐儿笑眯眯

老弟呀嘿嘿

听我说你可别着急

天下的动物大小我全管

叫谁向东他不敢朝西

蛐蛐对着蝈蝈笑嘻嘻

老哥呀嘿嘿

听我说你可别生气

天下的动物生杀我来定

无论是恐龙他还是鲸鱼

我给他们立规矩

他们尊我为皇帝

蝈蝈越吹越得意

蛐蛐越谈越入迷

没想到走来一只大公鸡

一口一个

一口一个把小哥俩

全都吃下去

扩展资料:

《蝈蝈和蛐蛐》为济慈所作的一首诗歌。济慈,全名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国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1816年处女作为《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其一生还写出了其他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希腊古翁颂》《忧郁颂》《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为他赢得巨大声誉。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生平只有25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济慈 (1795—1821)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生于伦敦一个马夫家庭。由于家境贫困,诗人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当学徒。1816年,他弃医从文,开始诗歌创作。1817年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1818年,他根据古希腊美丽神话写成的《安狄米恩》问世。

创作背景:1818年,济慈23岁。那年,诗人患上了肺痨,同时诗人还处于和范妮·布恩**的热恋中。正如诗人自己说的,他常常想的两件事就是爱情的甜蜜和自己死去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情绪激昂,心中充满着悲愤和对生命的渴望。在一个深沉的夜晚,在浓密的树枝下,在鸟儿嘹亮的歌声中,诗人一口气写下了这首8节80多行的《夜莺颂》。

创作特点: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用美丽的比喻和一泻千里的流利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

  由世界的深深向往。从这首诗中,读者能很好体会到后人的评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济慈那里达到了完美。

这是我的见解,我不是学中文的,不好意思哈~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的意思是当死亡把一切席卷,留下的只有一个名字,就像写在水上的字,一阵风就会把它抹得无影无踪。死亡会将生前的一切功名利禄抹得一干二净,往日的一切都将随风飘散。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创作背景: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是济慈墓碑上的墓志铭。

济慈因肺结核在罗马病逝,入葬罗马的新教坟场。临终前,济慈嘱咐瑟芬,他的名字不要出现在墓碑上。瑟芬依着济慈的遗愿,在刻写姓名的位置,只写上“一位年轻的英国诗人”,也没有依照墓碑的体例,刻上生卒年月。姓名以下的文字,宣泄了早逝诗人的悲苦和怨愤。

济慈墓碑上刻有浮雕,是一只古希腊里拉琴,应该有八根弦,但四根已断,只留下四根,意味着诗人的天才未发挥净尽即被死亡掐断。碑上只刻着济慈的墓志铭,这是他死前为自己写的,

“他躺在死亡的床榻,内心悲苦,鉴于他的敌人的恶毒之力,惟愿在此墓碑刻上:‘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

扩展资料: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作者济慈简介: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他的诗篇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有:《仿斯宾塞》、《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生命之手》、《安迪密恩》、《海伯利安》、《蝈蝈和蛐蛐》《每当我害怕》《哦,孤独》《明亮的星》《人生的四季》《给拜伦》

《咏阿丽莎巉岩》《初读贾浦曼译荷马有感》《无情的妖女》

-约翰·济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838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