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诗歌“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的英文赏析

谁能提供诗歌“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的英文赏析,第1张

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与其说是因为他的睿智而使其闻名于世、影响深远,不如说是他情感的力量使其让人印象深刻并为之倾倒,正如同时代的著名英国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致华兹华斯的悼诗中所问的一样:“何处能在欧洲未来之岁月中,再度觅得华兹华斯的愈合才能?”

而华兹华斯有名的“露西组诗”之一的《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便通过传统的韵律、深切的感情、多样化的意象完美地呈现了他情感力量的巨大与深远。本文试从韵律、主题、艺术手法上入手,分析此诗以解读隐含在其中的更深一层的华兹华斯诗歌创作中情感力量的呈现方式。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Beside the springs of Dove,

A Maid whom there were none to praise

And very few to love:

A violet by a mossy stone

Half hidden from the eye!

Fair as a star,when only one

Is shining in the sky

She lived unknown,and few could know

When Lucy ceased to be;

But she is in her grave,and,oh,

The difference to me!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

住在野鸽泉的近旁;

没有谁曾把这姑娘夸赞,

很少人曾把她爱上:

一朵半隐半现的紫罗兰,

开在长青苔的石旁!

美好得像颗星忽闪忽闪,

独一无二地挂天上。

活着时谁知道她在人间,

更有谁知道她夭亡;

但露西已在坟墓里长眠!

对我呀这太不一样!

(黄杲译)

一 由淳朴语言构建而成的谣曲

这首诗是现代诗坛公认的杰作,是威廉·华兹华斯于1799年发表的著名组诗《露西》中的第一首,描写的是一位普通的苏格兰少女。尽管她“美好得像颗星忽闪忽闪”,却生在“人迹罕到的路边”,既得不到人的赞美,也得不到人的怜爱;更可惜的是,她小小年纪便默默无闻地死去了。消息传来,令诗人感到震惊和痛苦。诗以朴素的语言平平写来,字里行间却渗透着浓浓的情意,真切感人。

在韵律上,此诗分为三节,采用具有英诗中古已有之的带有民歌风格的谣曲形式(四音步抑扬格与三音步抑扬格相间,为交叉韵“abab

cdcd

efef”),这些语言形式的特点也与诗中乡村姑娘露西的形象贴合得当、和谐统一。很多古时传下的著名谣曲(如《派屈克·司本斯爵士》)以及一些名家的作品(如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都以此格律写成。华兹华斯正是大量运用了这种诗体,使他的浪漫主义诗歌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诗歌中脱颖而出,并同英国诗坛上流行了一百多年的双韵体划清了界线,与他所极力反对的新古典主义的诗歌,特别是德莱顿、蒲柏和约翰逊等人的诗歌大相径庭。从上面的原作看,诗行排列似乎参差不齐,但事实上格律相当严整:单行都为四音步,每个音步多由前轻后重的两个音节构成;双行都为三音步,每个音步同样由前轻后重的两个音节构成;每个诗节中,第一与第三行押韵,第二与第四行另押一韵。也有部分尾韵属于眼韵,如“Dove”和“love”,“stone”和“one”。

这首诗歌体现出了华兹华斯语言上的创作理念。在语言上,他主张抛弃新古典主义时期典雅陈旧的词句,而采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采用民间生动的语言,他说这是“一种更淳朴和有力的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他认为诗的韵律、节奏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与口语的音调相吻合;他还强调诗人的想象力,认为想象可以“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

二 由微贱人们的生活筑起的情感

1800年,在为《抒情歌谣集》再版而写的序言中,华兹华斯主张不仅要写伟大的历史事件,更要写微贱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的热情和自然的美以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而此首诗歌所描述的便是微贱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于本诗所想表达的思想,评论不一。有人认为诗歌表达的是叙述者对露西热烈的爱,尽管其他人对露西的死活并不关心,但他却依旧爱她,爱她的美丽。她美好的品质将永存于他的记忆里;有人认为是诗人借此诗讲述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即他自己真实的爱恋和失去此爱的悲痛的经历;而关于露西的身份问题,批评家们做了各种推测,却终无定论。传统观点认为,露西即诗人的妹妹多萝西;还有人推断认为露西是安耐特·瓦隆——华兹华斯的女儿卡罗琳的母亲(诗人并未与之成婚);也有人认为诗人幼时的伙伴也是后来的合法妻子玛丽·哈琴森是组诗中露西的生活原型;还有人认为诗中的露西并非特指某个具体的人,她实为一个理想的人物,是一个由华兹华斯的妹妹多萝西、安耐特及玛丽·哈琴森等生活原型合成的想象的理想美的典型。更有人认为,诗中的露西可能并不是诗人的爱人,也许是其朋友,更或者只是点头之交,只是它写出了诗人的至性深情。具体说来,诗人通过对一位美丽少女形象的刻画及其命运的叙述,以自己惜美、惜弱的同情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一般说来,对于美的人或物,人们都希望能有美的境遇与之相匹配,不如此,便有一种错位之感。像这么一位美丽而孤弱的少女,人们多希望她能有好的境遇啊!可事实正相反。她的逝世就如同星星的陨落,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诗人通过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诗中的感伤气氛、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心情和诗人哀怜的情绪,正是这种至性深情的自然流露,使诗句充满感染力,深受读者喜爱,魅力历久不衰。

三 自然的美和永恒的形式共筑的美诗

华兹华斯明确主张诗歌应以表现主观情感和心灵世界来取代摹仿客观事物,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漫溢”(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宣称诗歌的伟大主题都是“人心的基本情感”,“那些伟大而又朴实的情感”总是与“自然的美和永恒的形式”相互作用,并以一种“赤裸而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种语言是用来“永恒地取悦于人类”。而此诗则从形式上呈现了诗人情感力量的巨大与深远。

从艺术手法上看,此诗似无技巧,实则浑然天成、不露痕迹。本诗极其短小,只有三节,共十二行。第二诗节的前两行与后两行之间看似毫无联系,甚至相互矛盾,实则环环相扣。第一诗节描述了一少女虽芳华正茂,然“谁曾把这姑娘夸赞,很少人曾把她爱上”;第二诗节中运用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来描述露西,一是“一朵半隐半现的紫罗兰,开在长青苔的石旁!”;同时又是“美好得像颗星忽闪忽闪,独一无二地挂天上。”为更好地了解这两个意象的独具匠心,我们可以试着把第二诗节从整首诗中抽取出来观其效果。

Auguries of innocence       天真的预言

(英国)布莱克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沙一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花一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在你的手掌中拥有着一切,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霎那间便也可以是永恒。

A truth that's told with bad intent,    

当真理被人带着恶意说出时,

Beats all the lies you can invent     

相比于一切臆造的谎言都要狰狞。

It is right it should be so,         

事实本来就是如此,

Man was made for joy and woe       

人生下来就要面对各种快乐或是不幸。

And when this we rightly known,    

当我们能够弄明白这一点,

Through the world we safely go       

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再受到伤害。

Joy and woe are woven  fine,        

快乐和忧愁被编织在一起,

A clothing for the soul divine       

将这件华服披在我的心灵之上。

The poor man's farthing is worth more, 

穷人的一个铜板,

Than all the gold on Afric's shore;     

远远比得上非洲海岸的所有黄金;

One mite wrung from labour's hands,   

从劳动者手中掠夺来的财富,

Shall buy and sell the miser's lands   

可以买的下守财奴的所有土地。

Or, if protected from on high,       

如果我们能够得到上帝的庇护,

Does that whole nation sell and buy   

甚至可以把国土的全部拿来买卖。

He who mocks the infant's faith,  

那些曾经嘲笑纯洁信念的人,

Shall be mocksed in age and death;  

终将被岁月和死亡嘲笑;

He who  shall  teach the child to doubt, 

谁要教孩子怀疑纯真的信念,

The rotting grave shall ne'er get out;    

他将永远被关在腐臭的墓穴中无法离开;

He who respects the infant's faith,   

谁能尊重纯真的信念,

Triumph's over Hell and death;   

就能够战胜地狱和死亡;

He who doubts from what he sees,    

谁如果怀疑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Will ne'er  believe, do what you please  

将永远不会取得的信任,请随心而行。

Every night  and every  morn,   

每一个夜晚,每一个清晨,

Some to misery  are  born;  

有人生来就为不幸伤神;

Every morn and every night,      

每一个清晨和夜晚,

Some are born  to sweet delight     

有人生来就被幸福环绕。

We  are  led   to  believe  a  lie, 

我们被引导着去相信谎言,

When we see not through the Eye  

如果我们没有亲眼所见。

Which was born in a night to perish in a night,   

谎言在黑夜里若隐若现,

When the soul slept in beams of Light,   

灵魂在光芒中安眠,

God appears&God is light     

上帝显现,散发光明。

To  those poor souls who dwell in night,

向那些生活在黑暗里的人,

But does ahuman form diaplay,       

对那些生活在光明里的人,

To those who dwell in realms of day。    

向那些把上帝幻化为人性的人。

扩展资料:

作者名唤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他还是一位水彩画家、版画家。

布莱克一生都保持着宗教、政治和艺术上的激进倾向。他浓厚的宗教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他的诗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并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宗教性、预言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等几大特点。

他对英国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其前期诗作主要包括《诗歌素描》、《天真之歌》及《经验之歌》等。

前期的诗作,语言上简单易懂,且以短诗为主,音节也能短则短,题材内容则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而后期的诗作篇幅明显增长,有时长达数百乃至上千行,内容也明显地晦涩起来,以神秘、宗教,以及象征为主要特征。

——《天真的预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118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