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也是先秦时代一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在其早期,还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早 期的秦文化也是如此)。楚文化,从时间上说,是随着南方的诸侯大国——楚国的发展而成 熟起来的。从空间上说,又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疆域的不断拓展而向广大的地区扩散的。像秦文化一样,楚文化也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崇尚 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像,善歌好舞,但也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原始文化的味道甚浓。
楚文化的诞生和大发展是在江汉地区,这里属于长江中游。春秋时期,楚国曾有志北进,但遇到将它视为蛮夷的北方强国晋、齐的有力遏制。楚国因而改以东进与南拓作为战略目标。 到战国初年,楚国向东扩展的势头很猛,基本占有了长江下游地区,其北界已接近黄河,东部属于吴越文化区的吴、越故地已归其所有。同一时期,其南界也达到或越过了南岭。
然而,楚国又遭到来自西方大国秦国的严重威胁。到楚怀王(前328—前299)的后期 ,楚国在秦国的外交欺诈和军事进犯中,丢失了西北边境的土地。后来,形势益发恶化,楚 国的都城郢(今湖北荆州市)也失守了。在战国后期,楚国的西界一再东移,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移到了长江下游地区。与此同时,也发生了楚文化重心的东移。这一变动从历史记载中很容易看出来。一方面,楚国的都城先由郢迁到陈(今河南淮阳),再 迁钜阳(一说在今安徽阜阳北,或说距陈不远),又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国的政治中心已移到长江下游地区。与此同时,楚于前[44]1年灭莒,前306年灭越,前256年灭鲁,势力推 进到东部沿海地区。楚国的贵族黄歇(春申君)的采邑位于大海之滨的江东,楚国的东境到达徐泗邹鲁一线,这里的居民都开始自称为楚人了。后来,西汉初年,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 王,其所持理由是“齐王韩信习楚风俗”�[1],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清江 市西南)人,他所封的楚国都于下邳(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可见,早在战国后期,所谓 “楚”的地域概念,重点已不是江汉一带,而是濒临大海的江淮之间了。
综观战国后期天下大势的发展,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武”一“文”的两个东进,前者是秦军东向的凌厉的军事攻势,后者是楚文化的东渐,其影响从长江中游扩大到东部沿海地区 。仅仅数十年时间,东部近海的邹鲁吴越一线,已是楚文化的天下了,从此以后,以“楚” 的标志冠于这一带的一切,似乎并没有遭致当地居民的严重反感和强烈抵抗。
秦汉之间最显赫的人物项羽、刘邦,都表现了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对于项羽来说,自有其原因,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因而对故国念念不忘;而刘邦所居的徐泗地区,原本离在江 汉平原的楚国中心地甚远,但到战国中后期,楚国的势力已达邹鲁境内,这一带很快“楚化 ”。刘邦好楚声、楚舞、楚衣,信口吟出的也是很地道的楚辞,可以称得上一个楚文化迷。 据载,“沛人语初发声皆言‘其’。‘其’者,楚言也,高祖始登帝位,教令言‘其’,后以为常”�[2]。由此可见,徐、泗一带在语言上也受到楚语的影响,而原非 “楚人”的刘邦,对此十分欣然,并热心加以推广。
楚汉之间,民间多乐楚声。对此,鲁迅认为:“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势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3]以此来解释楚文化 的高扬,固合情理,但又必须看到,楚文化在东部滨海地区的长期浸染,早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乃是“楚声”大张更深层次的原因。反秦斗争初起之地是在“楚”,陈胜定国号为“楚 ”并以“张楚”作为政治纲领。秦二世也称陈胜等是“楚戍卒”�[4]。项羽 自称“西楚霸王”,他的政治旗帜依然是“楚”。刘邦继承陈胜等所开创的事业,他又曾受西楚霸王项羽之封。虽然他后来打败了项羽,但他并不以“楚”为讳。
[1]《史记·高祖本纪》。
[2]《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引《风俗通义》。
[3]《汉文学史纲》,《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85页。
[4]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特点
一是荜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二是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三是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四是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概念简析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河南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3、地位
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对。《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屈原所作的作品大多是超梦幻般的浪漫。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楚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不离赞谤不名之清净传承。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本期的湖北文化,为你解析。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
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
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楚的社会形态自然也比较原始。
安徽寿县古城:楚文化的发源地
想像中的寿州城,有楚故都浪漫高蹈的风韵,有八公山上修道成仙迷幻的韵致,有淝水之战凛冽的风骨……应当是雄浑大气的,毕竟,古城承载的历史深沉厚重。然而,今见寿县,我却大大地惊诧于它的纤小精致,绕城一周的7141米城墙锁定了古城365平方公里的面积,小则小矣,神态却森然凝重。古城基坚墙固,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现城墙为南宋重筑,高8米多,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不少墙砖面隐约可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砖石用糯米汁、石灰等物弥合,固若金汤,有“铁打的寿州城”之誉。外壁下部有两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倾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成就了寿州金城汤池的铿锵声名。
古城有四门,各按地理位置取名,东为宾阳门,南为通淝门,西为定湖门,北为靖淮门。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有“歪门斜道”之说,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闸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这一水利设施,曾被誉为古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
打小就在城墙根下长大的老伯说,最让他骄傲的是,别处的古城墙因年代久远早已完成历史使命,但寿县古城墙,直到现在还在护卫着古都的居民。“最近经常听到报道,许多城市都存在排水防洪问题,寿县虽古,却很坚实。1954年淮河泛滥,洪水围城,最高水位离北城墙顶部不到半米。1991年特大水灾,洪水围城50多天才退去,但城内的10万居民安然无恙!”
第三章 先秦理性精神
一、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孔孟荀创立的儒学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
《乐记》是中国最早的美学文献。
正因为重视的是情感感受,而不是认识模拟,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艺审美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表面看来,儒道是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避退,但实际上相互补充而协调,兼济天下,独善其身,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道家突出的是自然,是美和艺术的独立。
道家更抓住了艺术和审美、创作的基本特征——形象大于思想,想象重于概念。儒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道家则更多在创作规律方面,亦即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的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二,赋比兴原则
真正可以作为文学作品看待的,首推《诗经》中的国风和先秦诸子的散文。《诗经》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及其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
从诗经中后人归纳了赋比兴的美学原则,朱熹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物,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
赋,指白描式的记事、状物,抒情表意,先秦散文,体现赋的原则,成为说理的工具。
说理论证的风格气势,如孟文的浩荡,庄文的奇诡,荀文的谨严,韩文的峻峭,才更是使其成为审美对象的原因。孟文中排比句的“气势”,庄文中夸张想象的“飘逸”,不都正是情感、理解,想象诸因素的不同比例的配合吗?不正是由于充满了丰富饱满的情感和想象,而使其说理、辩论的文字终于成为散文文学。
三、建筑艺术
木建筑是中国的特色,对建筑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以阿房宫为最高点。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主要特征。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建筑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上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中国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至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也就是理性。
随着后世的发展,对称性被打破,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则出现了,那就是苏州园林。
第四章 楚汉浪漫主义
一、屈骚传统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时,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着和发展着绚丽的远古传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离骚》中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天问》是保留了远古神话传统最多又系统的文学篇章,《九歌》是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
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蕴藏着原始活力的传统浪漫乃是楚汉艺术的灵魂。
二、琳琅满目的世界
尽管儒家和经学在汉代盛行,“厚人伦,美教化,”“惩恶扬善”被规定为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但汉代艺术的特点却恰恰是,它并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利信条的束缚,而是通过神话和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的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
山东武梁祠、河南南阳、四川成都出土的汉画像石内容包罗万象,历史、神话,生活,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会对生活中的一切去描绘、欣赏和表现。
汉赋,“不歌而咏谓之赋”,心胸开阔,气势雄沉。
工艺品如漆器、铜镜、织锦极端精美,由于是工匠集体手工业,不计时间、成本所致,如马王堆出土的不到一两重的纱衫,河北出土的金缕玉衣。
三、气势与古拙
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而颇有“胡气”的话,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国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南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化:
1 楚汉文化:南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曾经是春秋时期楚国政治家、思想家百里奚,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等历史名人的故里。
2 衙署文化:南阳是中国官署文化的活化石“两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内乡县衙和南阳府衙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佛文化:南阳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桐柏山被誉为“中华禅宗第一山”,南阳境内也有许多佛教名寺,如淅川香严寺、镇平菩提寺等。
4 神文化:南阳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这里有许多著名的神祇和宗教胜地,如伏牛山黄帝陵、内乡县衙的关帝庙等。
5 医药文化:南阳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许多著名的中药材和医疗保健方法,如邓州市的“丹参”、西峡县的“山茱萸”等。
6 玉雕文化:南阳是中国玉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镇平县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这里的玉雕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此外,南阳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如老界岭、龙潭沟、宝天曼、丹江口水库等,也是南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文化节是什么具体如下:
楚文化节是一个在荆州发展的节日,发展并且传承当地传统文化。当地荆州作为荆楚文化根脉所在,是楚文化发祥地。首届楚文化节将于2023年3月至4月在荆州举办。首届楚文化节将体现“新、奇、绝、特”,致力办成“城市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首届楚文化节将于2023年4月8日在荆州开幕。首届楚文化节主题是“传承创新 楚韵荆州”,这次楚文化节,荆州各大景区都会策划主题活动,包括楚史展览、楚艺大观、楚戏汇演、楚肆赶集、楚地寻游5大板块一系列子活动。
其中最吸引大众关注的,肯定还是2022中国**大数据盛典。更荆州上次只是在社交平台发布一个简单内容,就有上千人评论表示希望自己喜欢的明星来荆州。“借楚文化节之东风,搭建文化台,唱好经贸戏,以节促发展,以节交朋友,以节惠市民”。
以“花点时间游荆州”为主题,中间用荆州市花之一的梅花作为主要元素,展示了荆州的景点、美食文化等等。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介于东经111°15′—114°05′,北纬29°26′—31°37′。东依武汉市汉南区,东南隔江与咸宁市嘉鱼县、赤壁市相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