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我们认为一个人是理性的,往往是指他平时那种冷静的处事风格。理性的人善于克制,不受一时的情感冲动支配。他更加喜欢为了长远的目标而制定出一系列清晰的计划,并有条不紊地执行。对,理性的人热爱条理分明,也更加注重事实与真相,并且善于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这些事实。对于一个十足理性的人,如果有什么东西是他的头脑无法解释的,他会认为要么是自己能力不够,要么认为这个东西是混乱而虚假的。
这样一个人当然与浪漫无缘。浪漫作为一种性格特质,更加倾向于幻想和一时的情感表达。为了这样的目的,他可能不惜以恶劣的后果作为代价。这在崇尚理性的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甚至是愚蠢的。不过,世上少有极端的理性者,也少有始终完全沉溺与幻想与激情的人。前者可能是偏执狂,后者可能是关在精神病院的疯子。
理性和浪漫仅仅只是人的两类性格特质,它们或许都不同程度的组成人格的一部分。然而,如果在更原本的意义上去考察它们,也就是把它们放在哲学语境内去看待,理性和浪漫或许就成了两种争锋相对的不同观念。
约翰·穆勒,英国的自由主义哲学家,从小便受到他父亲严格的教育。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是极度理性的,年幼的约翰·穆勒从小被教育要崇尚理性,追求科学。他父亲甚至不允许他阅读诗歌以及宗教和形而上学方面的著作,这些在他父亲看来相当于人类精神的毒瘤,只会造成混乱和愚蠢。于是,这位自由主义思想家终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理性主义的拥戴者。然而,他在后来读到了一些同时代诗人的诗歌,却能受到巨大的震动,说明他并非一个十足理性的人物。在那个时代,这并不奇怪。西方18世纪的早期正是理性主义的时代。科学空前发展,宗教权力式微,启蒙运动带来了西方精神的解放,同时也带来了一幅思想家们都向往的世界图景。自然世界在科学体系的精密描绘下,已经在人类面前显露无疑。我们终于掌握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理性的努力得到的前所未有的馈赠。
在科学如此辉煌的成就面前,哲学家们没有理由不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的其他问题同样应该由理性的途径寻找答案。就像科学家们利用数学和物理去寻找自然的谜底一样,我们也应该用同样严谨、逻辑性的方法去寻找关于人类生活的谜底。人类社会应该如何运转,道德内容应该如何界定,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些问题都应该通过几何式的语言得到严格的回答。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包括哲学,都应当像自然科学那样,成为真正严密清晰的学说体系。这便是启蒙运动时期的终极向往,一个理性王国的乌托邦。
这样一个乌托邦里,没有无法解答的问题。只要我们运用理性,就能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这就是说,关于世界的客观真理是存在的,而达到真理的途径就是理性。自然世界可以交给物理学,人类个体交给生物学和心理学,人类社会则交给政治学和经济学;至于艺术,同样可以得到一个像几何学那样严密的解决方案,这是美学的努力方向。利用这些知识,人得以摆脱蒙昧状态,得到真正崇高的生活。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都能得以解决。“知识即美德”,这一源自苏格拉底的古老信条,一直影响着哲学家们的信念。于是,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已经完全浸*在理性主义观念的海洋中。逻辑性、必然性、精确性,是大家都寻求的东西,混乱则代表谬误,是对理性的不正确运用。即便是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必须讲究古典式那种高贵、雅致和匀称。作家们的笔下的人物都是正义英雄和谦谦君子,画家的画板上都是明亮的色彩,这些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对和平与秩序的热烈追求。
但是,这种高贵的理想并非完全没有问题。在启蒙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几位人物恰恰直接导致了这一运动的反叛——浪漫主义。休谟已经指出,我们关于自然世界推导出的必然性结论并非是绝对成立的金科玉律,因果律并非是统治这个世界的自在真理,它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习惯性期待”。
休谟的经验主义让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受到怀疑,那种认为世界本身存在着必然性规律的信念开始有了减弱的迹象。然而,休谟哲学的气质依然是理性主义的,他只是怀疑必然,但并没有否认它对我们的用处。在这里,理性利用它自己的特点进行考察,却发现了自身的局限。理性是人精神的一部分,精神是内在的,而世界是外在的,二者只是通过所谓的理性找到了沟通的桥梁。但是,通过这个桥梁,我们真的能穷尽整个世界并发现关于世界的真理吗?这个时候,康德出现了,有着古典气质的康德依然是一位理性主义的拥趸。但是,他却开始用自己的哲学给理性划界:理性认识到的是现象,并且只能是现象。理性认识,就像是我们带上的一副有色眼镜;所以,我们认识到的事物,已经不再是事物本身。“自在之物”,是理性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的彼端。
“人为自然立法”,这是康德的一个信念。不存在什么关于世界本身的运行法则,这样的规则不是本来就在那儿等着我们发现。规则由人创造。自然,这样的一个概念甚至也可以说是人的理性对外在世界的构建。这是人本能的需求,人需要生存在一个规则的世界,一个明晰的世界,一个可以被分门别类,可以通过各类知识去解释的世界。所以,这个外在于我们的世界终于被我们所规定,世界在我们创造的规则中运行。
可以看到,康德同先前的理性主义者的主张已经有很大不同。康德根本不认为人是所谓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身体部分,或许属于自然,受物理学、生物学支配,人的感觉、情绪受心理学支配,但人的精神、最本质的先验部分,却是自然之外的某种东西。否则,人同动物毫无区别。自然之物完全受到规则支配,但人是自由的。这样的看法是革命性的的,它直接为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埋下了种子。所以,以赛亚·柏林称康德是一个“拘谨的浪漫主义者”。
另一个对浪漫主义产生影响的卢梭,依然是启蒙运动中的主要人物。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单纯而善良的,可以文明让人变得丑恶,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愈加糟糕,这样的观点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们被盗而驰。某种程度上,卢梭是反叛的,而反叛是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质。卢梭的行文也是情感迸发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这使得他被后人称为“浪漫主义之父”。但是,以赛亚·柏林指出,卢梭的“浪漫主义”更多的是指他个人性情方面的东西,在深层次上,卢梭仍然是理性派。他同样向往真理,只是这个真理与别人不同。他向往的社会乃是一种原始自然的社会,而并非现代的文明社会。他不是进步主义者,不认为历史的发展一定是趋于完满的,20世纪的社会相比于19世纪的社会,并不会有什么优越之处。在这个方面来讲,卢梭也有浪漫主义的影子。
浪漫主义实际是启蒙运动自然而然的产物。在康德、费希特直到叔本华、尼采这样的哲学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到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将必然证明自己的局限。理性无法穷尽世界,无法完全规定人自身。人是一个有机的个体,并非机器,甚至我们身处的世界也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所谓的逻辑和规则无法触及本质。甚至不应该存在本质这样的东西,妄图去寻找事物本质并且一劳永逸的按照这所谓的本质行事是愚蠢的。
而生命,也并非一系列科学规则下的产物。生命是神秘的,并且具有无法捉摸的意志力,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而并非遵循所谓的一系列规则去生活。诚如费希特认为:一个不再创造的人,一个只是单纯接受生活和自然所赐之人,其实已经死了。在本体论层面上,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已经水火不容,并且后者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约翰·哈曼,这个被以赛亚·柏林认为是首个攻击启蒙运动的人,在他认为,那些奉理性为圭臬的思想者们不过是被概念驯化的囚徒。“巴黎那些圆滑的哲学家,柏林那些试图协调宗教和理性的神职人员,他们简直贬低和羞辱了人类所珍视的事物,和他们相比,盗贼、娼妓、罪犯、酒店老板离上帝更近”。哈曼是一名虔诚的宗教徒,显然在他看来,上帝必定是诗人,而不是数学家、物理学家。这是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关键分歧。
浪漫主义思潮对整个西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此深远,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当然,浪漫主义本身作为一种思想倾向,必定存在于所有时代的一些少为认知的角落。
女大三抱金砖,法国总统夫人比马卡龙大25岁,是政治还是真爱
所以说马克龙夫妇对于爱情的理解是:真爱无关政治、年龄更不是问题!情投意合三观正才是正理。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两个字“真爱”。马克龙和布丽吉特的爱没有利益关系,更没有政治目的,他们在一起仅仅就是因为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
法国总统马克龙为什么会娶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女人作为妻子呢?因为对方不仅是他的初恋,还是那个始终让他心动的女神,更重要的是,马克龙并不太看重生育问题。
,这句话字面结构:女大三,成熟的女性,年常性,母性。抱金砖,财产规划性,理性,嫁妆丰厚性。从生理角度传统男大女小婚姻里女性身体发育期或者成熟期比男性晚,女大更有利于优生。
在婚姻中,女方比男方大三岁一向被认为是很有福气的婚姻。其实,就现实科学角度来看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女方比男方大三岁的话,就更加理解包容对方,生活中对男方的照顾也更加周到细致。
“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砖”这句俗语,意思是说,如果女比男大一岁的话,预示着不吉利的兆头。即使彼此再怎么相爱,也是万万不能娶作为妻的,哪怕是成了家也难顺心顺意。
68岁马克龙夫人久违现身,深情看42岁丈夫,对此你怎么看
1、尽管现年42岁的马克龙和现年43岁的泽伦斯基属于欧洲政治领域的年轻***,但他们的妻子年龄却大不相同。众所周知,马克龙嫁给了一位现年68岁的高中老师布里吉特,而这一次布里吉特也很长时间就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了。
2、因为布丽吉特与马克龙结婚前已有过一段婚姻,共有3个孩子和7名孙辈,所以才30多岁的马克龙就天天抱着孙子喂奶。据说,马克龙的最爱就是太太的好身材和御女范,两人出门就跟走秀似的。
3、马克龙妻子布丽吉特(BrigitteMacron)现在法国的第一夫人,现已经66岁的高龄了。
4、其实,马克龙和他老婆的事情真的可以说是法国总统史上的典范。法国有那么几位总统,没有自己的原配夫人,还在外面有好几个情人,虽然法国是浪漫的国家,但是我觉得还是像马克龙那样的比较好。
“法国总统”马克龙,30岁娶大24岁妻子,现状如何
布里吉特虽然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但是她和马克龙的感情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马克龙经常带布里吉特出席重要会议。
努力14年,马克龙终于在30岁的时候和54岁的布里吉特踏入婚姻的殿堂,结婚多年,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破除了所有非议。已经成为总统的马克龙和妻子布里吉特的爱情让人羡慕,结合多年,依旧恩爱如初。
那时候的马克龙,年纪还小,没有办法违抗父母的命令,便和布里吉特失去了联系,但是马克龙并没有忘记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在他的心里,他要娶的妻子只有布里吉特一个人。
马克龙老婆是他老师大24岁。马克龙45岁,妻子69岁。马克龙娶了比他大二十四岁的老师为妻,婚后两人恩爱有加,经常十指紧扣出双入对,让人都羡慕不已。
岁的马克龙有一个比他大24岁的以及64岁妻子布里吉特,本来还是高中生的马克龙出演了布里吉特的戏剧后就爱上了她。当时布里吉特负责监督戏剧学会,而马克龙则是一名爱好文学、想成为作家的学会成员。
于2017年当选为法国总统的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有一个大他二十五岁的妻子——布丽吉特,但实际上马克龙和布丽吉特却有着一段深情苦恋。1974年,年仅21岁的布丽吉特回到家乡勒图凯并嫁给了在银行工作的前夫安德烈。
马卡龙与老婆年龄差多少
1、马克龙老婆是他老师大24岁。马克龙45岁,妻子69岁。马克龙娶了比他大二十四岁的老师为妻,婚后两人恩爱有加,经常十指紧扣出双入对,让人都羡慕不已。
2、然而2017年当选新一任法国总统的马克龙,他与妻子布丽吉特相差25岁的姐弟恋,至今都令人们感到匪夷所思。马克龙年纪轻、颜值高,还有一身才华,他当选法国总统时年仅39岁;可是他的妻子布丽吉特,早已经是7个孩子的祖母。
3、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马克龙就任总统时39岁。他的政治成功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当人们发现他有一个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妻子时,几乎都感到惊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