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合格的单身狗,我愿怀着满满的恶意,为用力过猛的痴男怨女们奉上这11部精彩的**。要是看完依旧恩爱缠绵,我才服。
1消失的爱人 Gone Girl(2014)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完美的杀妻案,只因为你出轨了,不爱我了。但不管如何,我还是要把你绑在我的身边。你问我互相折磨、互相控制有什么意义?这就是婚姻。
2革命之路 Revolutionary Road(2008)
不是所有婚姻都有《消失的爱人》那种刀光剑影的碰撞,更多是日复一日、激情磨尽的生活。女人一厢情愿,男人充耳不闻,不愿对现实臣服的婚姻只余空壳。现在,你还希望当年的杰克能爬上那块木板吗?
3手机(2003)
需要密码解锁的手机,背后藏着多少让你无法承受的秘密?将你拥入怀中的这个人满嘴谎言,你又真的相信吗?
4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2009)
相信我,当斯嘉丽·约翰逊这样身材火辣的美女出现在你男友面前,他真的经受不起诱惑。
5巴黎最后的探戈 Ultimo tango a Parigi(1972)
偷情不是男人的专利,出轨的女人可能更让人心寒。而你们的所谓爱情若只有肉体上的欢愉,缺了沟通,最终也只会悲剧收场。
6黑暗面 La Cara Oculta(2011)
从来就没有非你不可的爱情。不管说过多少天长地久的承诺,转身就能通通抛诸脑后。人走茶凉,新欢顶上,现实就是这么残忍。所以蠢女人们,别天天想着要考验你的男友。
7爱疯了 Like Crazy(2011)
不要相信异地恋能撑下去那种屁话。单靠最初的甜蜜与激情根本不足以让爱情保鲜。时间和距离这种敌人太强大,你们干不过的。
8蓝色情人节 Blue Valentine(2010)
爱得炽热,也不代表两个人就能在一起好好过。爱情只管疯狂热烈,而婚姻还需要照料好平淡的生活。步伐不一致的话,不用等到七年之痒也会崩盘。
9午夜巴塞罗那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2008)
如果你的男友/女友是浪漫的艺术家,自求多福吧。因为在他/她看来,所有的出轨与偷欢都是美丽的邂逅而已。
10苦月亮 Bitter Moon(1992)
女人想占有,男人想逃离。毕竟谁愿意为了一棵树放弃整片森林?爱情的高潮消逝得太快,变质后就是无尽的厌倦。如果要靠互虐与折磨来维持关系,倒不如毁灭这份痴缠。
11偷心 Closer(2004)
躺在你身边的人,心里想的未必是你。欺骗,背叛,猜疑,爱情里其实满是谎言。爱来爱去,我们仍旧是陌生人。
先说句题外话,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一起演出的**《伊豆舞女》推荐你看一下,真的很好。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
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主人公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于是他无意中听到了舞女薰子的赞扬:“是个好人啊!”真挚而坦率的赞扬,是舞女纯洁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心境变得明亮起来。
在与舞女分别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当一个中学生看到他流泪,向他询问时,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问。“‘不,刚刚和人告别。’我非常坦率地说。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凉寂寞中,我能体会到忧伤的心灵已经变得平静自然。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作品主要写一个高中生“我”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一家流浪艺人巡回表演,便结伴同行。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主人公感受到认清的温暖。尤其是那个天真未凿的小舞女,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优美,对他更表示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他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真情。以至主人公“我”对他感到惊奇,并渐渐产生邪念,进而由迷惑她的肉体美,到感觉他的心灵美。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感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不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主人公与舞女之间的感情描写,甚或是对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处于这样一种经验之中。这样一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其中轨迹的。
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192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国文科。他的父亲是开业医生,在他两岁时去世。母亲也在他三岁时离开人世。作为孤儿,他随祖父母移居到三岛郡丰川村,唯一的姐姐寄养在伯母家。祖孙相依为命十年,16岁时祖父也去世了,遂被收养在丰里村伯父家。所以,川端康成从童年起,心灵上就带着沉重的“孤儿感”,加之,在东京大学读二年级时又失恋,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感”和“孤儿心态”。这些在《伊豆舞女》中可以说是得到了极为丰满的折射。
作品描写的是主人公为摆脱孤儿的悲哀和青春的郁悒,独自一个人去伊豆漫游的。这与作者曾经旅游过的汤岛是有不谋而合之处的。在作品的情节叙述中,作家始终在追求一种抒情的虚幻之美淡淡的爱恋美。作家避去对冷酷现实的描写,在追求着生活中那些给人快慰。美好感受的东西。实质上,作家是借此来遮盖住内心的强烈的孤儿感伤和恋情之失落,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归宿,让自我的生活经历升华到象征的美的世界上去,达到自身美好感情与精神上的追求目的。因为“天地间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十六岁的日记》)
青少年时期的不幸与创伤,一旦在心灵上生根,就会激发出人的非凡意志力和自创力。人是压抑的动物,有压抑就需要释放,人有自我解救的本能,释放压抑便是这种本能之一。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释放方式,艺术家们善于用“白日梦”的方式来解放自己,通过创作来宣泄情感。因此,痛苦对于艺术家来说,却并非完全不幸,因为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出自于巨大的痛苦。“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时。唯失意不可解,而发言乃绝千古。”(《清诗话汉诗总说》)川端康成的青少年经历之幸酸苦涩,已使他有一种超越自卑自怜的上进心。促使他在人生之低谷中奋然前行。对文学的倾心,则成为他走出孤儿心态,走向成功的坚实后盾。
在《伊豆的舞女》中,作品一开始就以缠绵之“雨”来表达“我”对舞女的无限思恋,且以鼓声一息来暗示“我仿佛想透过黑暗,看穿这寂静意味着什么”,“我”心烦意乱,“那舞女今晚会不会被人玷污呢?”甚至“我”突发奇想:“就让那位舞女到我房间来(住)吧”。当“我”要回校时,码头上看见舞女的那一幕“更牵动我的情思”。和她分手后,“我满脑子空空,全无时间概念”,只能任泪水“簌簌地滴在书包上”。心里顿涌起一股空虚的情绪,直到遇上同龄少年,感觉才稍然改之。作家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抒情的、梦幻式的情感。而这样一种情感可以说是川端康成青少年创作记忆里感情生活的一种折射。川端康成曾在《文学自叙传》中这样描述他的恋爱,“现在我与其谈这些,不如说是不得不谈谈过去,我的爱恋就像远方的闪电,很快就告吹了”。遭受失恋的打击的川端康成,加之根深蒂固的“孤儿心态”,使他只有通过创作或创作中的幻想、美化事物的方式来升华自我的灵魂,追求一种心灵窨的美的享受,来达到自我治疗,自我拯救的目的。这也是“白日梦”的释放方式。
川端康成自己说过,“可能是由于我是孤儿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哀伤、漂泊的思绪绵绵不断。我总是在做梦。”甚至“对现在,既不想异懂,也无意于接近。只求游于虚幻的梦魂,走向死亡。”(《文学自叙传》)而且这种“做梦”是一梦永不醒的。追求伤感美、虚无美始终成了川端康成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总基调,甚至到了后期作品的变态美,始终是一种梦幻性的追求。渡边凯在《川端康成论》中写道:“能吸引他的不是现实而是非现实世界,不是人格之间的接触而是官能的性爱,或者说是一种虚构之美。”因此,他笔下的美显然就在“无数偶然的假象造成的瞬息间的幻觉之中”。从这点说,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就是精神解脱之关,籍慰心灵之美。这在《伊豆舞女》中,就找到了内在的依据了。
在《伊豆舞女》中,主人公“我”始终对那天真纯洁、无邪的小舞女抱有一种美好的幻想,犹如天使一般。“我”始终与她保持着一种距离,不敢过分的奢求。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认为“她已经是十七、八岁了”,其实“她还是个小姑娘嘿”。但小舞女见“我”时的那种羞涩感和表现出来的朦朦胧胧的情意却总让我思恋,至而总让“我”向往着那纯洁的肉体。这无不说是作家初恋失败的一种美好的假象的折射。作家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梦幻的想象来抹平自我自卑的孤儿情绪和寻求幻想美好爱恋的解脱。恋爱对于川端康成来说已“超载一切,成为我的命根子”,在现实中不能如期实现,或许可以通过文学的幻想方式来达到目的,“莫非我是个可怜的幸福人?”(《文学自叙传》)实质上,连日本文学家林房雄也对作家这样评说:作者对女性的身体具有少年般的憧憬,真是不可思议。以至作家“从恋爱来说,我觉得至今我还不曾握过女性的手”,(《文学自叙传》)也许是真的了。
创作,创作幻想使川端康成直立了起来。作家这样认为自己的创作,“宛如残烛的火焰,行将完蛋的血突然燃烧起来,这就是作家。”
2 薰子这个日本姑娘的名字淹没在“伊豆的舞女”这一曼妙动人的称谓之下。是的,她叫薰子,一个十四岁的巡游艺伎,有着丰厚漆黑的秀发和像鲜花似娇美的面孔,她的眼角处涂抹着古色胭脂红。这是川端康成先生为我们描述的。
我被这个美丽清淡而又包含着非常醇厚的人生况味的故事给迷得神智不清,以至于忘了这是一个小说,以为那里面所有的人都是现实的存在。小说结尾处,学生上船后郁郁寡欢,身边睡着的乘客是一个少年,“河津一家工厂老板的儿子”,他问,“你是不是遭到什么不幸啦?”学生回答,“不,我刚刚同她离别了。”川端先生继续写道:“船舱里的煤油灯灭了。船上的生鱼味和潮水味变得更加浓重。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温暖着我。我任凭泪如泉涌。”有意思的是,在“伊豆的舞女”文学碑揭幕式上,那个“少年”竟然出现了“河津一家工厂老板的儿子”认为川端康成写的那个少年就是他。他在仪式结束后举行了宴会,并提供了余兴节目。《伊豆的舞女》之所以让读者如此混淆现实和创作的界限,我想,在于它的美无论是作品中的“我”还是现实中的“你”,都没能拥有。不能拥有的美就是完美。薰子既天真又有风情,天真是她那个年龄的本性,风情是她的职业习惯所然。
准确地说,这只是一个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别,告别也就是永别,这中间是一个情窦初开和自持自省的过程,什么都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这个爱情故事跟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而凄伤,所以,它获得了永生。
日本的作品总是在闲淡清雅中透出丝丝意韵,如香茗般细细品来总会回味无穷。无论是古时的俳句还是现时的**。捕捉生活的细节,抓住每个生活情趣,从而实现意韵无穷。就象一壶清茶,《伊豆的舞女》隽永而清新,久久难于忘怀。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文学大师。192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48年至1965年间连任日本笔会会长,从1958年起任国际笔会副会长。他的作品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文学大师,在公寓以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小说总是散发着一股颓废的气质,用一种情绪弥漫文本并给之推进。或许,日本这个民族本身就是欣赏这种颓废的美,留下些许遗憾在记忆中形成风干的书签,不停回味曾经的美丽。
3 文 / 侯楚颖
一个青年学生在旅行的途中偶遇了一群流浪艺人并与他们结伴同行,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我手中的这本薄薄的《伊豆的舞女》,收录的是川端康成的几篇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大概是最负盛名的一篇吧。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一群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并且对其中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川端先生在小说中布置了一种悲凉的基调,主人公所见的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可怜的老奶奶;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中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等,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无奈的情感,这又正与“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主人公的寂寞与孤独相呼应。这也许与川端先生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但是文章并没有在悲凉中一沉到底,舞女的出现唤起了一些希望和幸福。
“舞女叫着老伯伯老伯伯,求鸟店商人给她读<<水户黄门漫游记>>。可是鸟店商人没多久站起身来走了。她一再说"给我读下去呀",可是这话她不直接跟我说,好像+请妈妈开口托我似的。我抱着一种期望,拿起了通俗故事本。舞女果然赶忙靠到我身边。我一开口读,她就凑过脸来,几乎碰到我的肩头,表情一本正经,眼睛闪闪发光,不眨眼地一心盯住我的前额。这似乎是她听人家读书的习气,刚才她和鸟商人也几乎把脸碰在一起。这个我已经见过了。这双黑眼珠的大眼睛闪着美丽的光辉,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有说不出来的漂亮。其次,她笑得像花一样,笑得像花一样这句话用来形容她是逼真的。”这一段是舞女请主人公为她读书时的情景。看到这里时,舞女薰子天真柔美的形象,很明快的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盘着高高发髻,做着成熟装扮的舞女,其实是个只有十四岁的天真的少女。她专注地听着故事,把脸凑到主人公的肩头,毫无矫揉造作的羞涩,笑容像花一样生动。而且这本书上还配有许多《伊豆的舞女》的**剧照,使得我心中的舞女的形象更加丰满可亲。我是很喜欢舞女薰子这个人物的,作者赋予她的是一种神圣的纯洁的力量。正如她那清澈的目光,薰子的心灵干净平和,言谈中还时时流露孩童般的稚气。在作者所描述的那个有些悲凉寂寞的世界里,薰子似乎是一个发光的希望,主人公被她的光芒所感染,当然还有我们这些读者。
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主人公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于是他无意中听到了舞女薰子的赞扬:“是个好人啊!”真挚而坦率的赞扬,是舞女纯洁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心境变得明亮起来。
在与舞女分别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当一个中学生看到他流泪,向他询问时,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问。“‘不,刚刚和人告别。’我非常坦率地说。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凉寂寞中,我能体会到忧伤的心灵已经变得平静自然。《伊豆的舞女》确实有着很大的魅力,也许这就是由此改变得的**屡次拍摄的原因吧
史蒂薇·妮克丝
史蒂薇·妮克丝(StevieNicks),摇滚女歌手,流行音乐作家。是美国加州知名乐团FleetwoodMac的灵魂人物,也是影响西洋乐坛后辈巨大的代表人物。
1960年代后期,史蒂薇·妮克丝加入“Fritz”。1975年,与团员男友林赛·白金汉(LindseyBuckingham)加入FleetwoodMac并以五人制摇滚乐团缔造长达三十年的黄金时期。1981年,首张个人专辑《BellaDonna》发表,展现创作才华。1989年,发行的《TheOtherSideoftheMirror》登上英国金榜季军(美国Top10),成为史蒂薇·妮克丝登上英国排行的最佳名次。2001年,史蒂薇·妮克丝为**《甜蜜十一月》原声带献唱《TouchedbyanAngel》。2007年,在**《追随梦想:汤姆·佩蒂和伤心人合唱团》饰演自己。2014年,史蒂薇·妮克丝加入《美国好声音》。
中文名:史蒂薇·妮克丝
外文名:StevieNicks
国籍:美国
星座:双子座
身高:156cm
出生地: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
出生日期:1948年5月26日
职业:歌手,流行音乐作家
代表作品:SayYouLoveMe
人物履历
1960年代后期,史蒂薇·妮克丝加入“Fritz”。
1972年该团解散,她与团员男友林赛·白金汉(LindseyBuckingham)成立二重唱“BuckinghamNicks”推出同名专辑,1975年,他们加入FleetwoodMac并以五人制摇滚乐团缔造长达三十年的黄金时期。
1976年,该团以同名专辑《FleetwoodMac》拿下billboard流行专辑榜冠军(五百万张),创造《SayYouLoveMe》、《OverMyHead》和《Rhiannon》三首热门单曲,1977年的《Rumours》,当时团员米克·费尔特伍德(MickFleetwood)与妻子Jenny,林赛·白金汉(LindseyBuckingham)和史蒂薇·妮克丝,麦克维夫妇(McVie)都正面临感情危机,这张以感情为出发点的专辑,一度被外界认定为是他们解散的最后作品,没想到却成为成为FleetwoodMac最经典的作品,滚石杂志与音乐评论网站AllMusicGuide甚至皆予以五颗星满分评价,自1977年夺得流行专辑榜三十一周冠军后,长卖二十多年,目前以一千九百万张销售入主美国RIAA史上最佳销售第十名,英国也认证十白金,1978年,《Rumours》获得格莱美年度专辑殊荣。
1979年,在FleetwoodMac推出《Tusk》专辑后,史蒂薇·妮克丝也开始发展个人歌唱事业,1981年的首张个人专辑《BellaDonna》邀请超过二十组大牌音乐人助阵,展现创作才华,史蒂薇·妮克丝的沙哑嗓音,可以诠释《StopDraggin'MyHeartAround》(流行单曲榜季军和主流摇滚榜亚军)的摇滚作品,也可以是《AftertheGlitterFades》迷人抒情单曲,与老鹰乐队主唱唐·亨利合唱的《LeatherAndLace》则登上流行单曲榜Top6,史蒂薇·妮克丝首唱相当成功,拿下美国、澳洲金榜冠军、加拿大亚军及五百万张的佳绩。
1983年的《TheWildHeart》专辑拿下Top5。
1985年,《RockALittle》虽仅卖出百万张(美国Top12、加拿大Top8),却创造《ICan'tWait》(流行单曲榜Top4和主流摇滚榜冠军)与《TalkToMe》(流行单曲榜Top16)两首名曲。
1989年,发行的《TheOtherSideoftheMirror》登上英国金榜季军(美国Top10),成为史蒂薇·妮克丝登上英国排行的最佳名次。
1991年,以精选《Timespace-TheBestofStevieNicks》总结十年个唱生涯,1992年至1996年,史蒂薇·妮克丝短暂离开FleetwoodMac,1997年,《Rumours》专辑届满二十周年,五位团员应MTV邀请演出不插电演唱会,推出《TheDance》现场专辑。整个九十年代史蒂薇·妮克丝尽推出《StreetAngel》(1994年)和《TroubleinShangri-La》(2001年)两张专辑。
2001年,华纳公司改编1968年同名**《甜蜜的十一月》,由基努·里维斯与查理兹·塞隆主演,基努·里维斯饰演专注于广告行销的工作狂尼尔森·莫斯,感情生活却一片空白,查理兹·塞隆饰演拥有漂亮外型、风采迷人及直率大胆个性的莎拉·迪弗,为了改变尼尔森乏味的生活,莎拉提出建议,要求两人同住一个月,这一个月里,他必须完全依照莎拉的生活方式来过日子,不过期限一到就立刻分开。只是时间将至两人却陷入情网,尼尔森终于明白如何快乐生活,此时莎拉明白自己罹患重症,无法给对方作出承诺便要求分开,她不希望对方瞧见她憔悴的面容,希望对方永远记得美丽的邂逅时光。史蒂薇·妮克丝为该部**原声带献唱《TouchedbyanAngel》,歌词写出两人在多年后相遇的情境,是如此熟悉,却又是如此不可思议。
2007年,在**《追随梦想:汤姆·佩蒂和伤心人合唱团》饰演自己。
2014年,史蒂薇·妮克丝加入《美国好声音》。
2014年,史蒂薇·妮克丝客串美剧《美国恐怖故事》第三季,在本季第10集中演绎一位善良的女巫。
主要作品
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很多人都已经来过北京,在这里遇到了不同的景色,小吃,美食。与北京来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下面我们来看看,北京的都市中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值得我们去,一起来看看吧!
中央电视塔
进入塔内,有三处可以观光。首先乘坐快速电梯来到位于238米的环形露天观光台,可以俯瞰北京的城市美景,视野非常开阔。在此拍照也十分不错,尤其夜晚时,更是拍摄北京夜景的绝佳之地。观光台处还有免费的望远镜,天气好时可以远望到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不过人多时需要排队观看。另外还有专门的望远镜可以租用,价格约为30元每支不限时。
景点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中路11号
开放时间:8:30~22:00,夜场:18:00-22:00(18:00验票,21:30停止检票
门票:90
世界公园
北京市最著名的主题公园之一,汇集了各国著名建筑的微缩版。内部按照大洲划分,有著名的美国白宫、埃菲尔铁塔、埃及狮身人面像等都可以在此看到。旺季时每天还会上演充满异国风情的歌舞表演、动物表演等,可以感受一天游玩全球的新奇之感。在这里游览有环游世界的感觉,家长们也会带小朋友来认识各国的建筑,值得前来。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葆路158号
开放时间:08:00-17:30(旺季(4月1日-10月31日周一-周日,08:00-17:0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周一-周日
门票:旺季:成人票100人民币/学生票(本科以下60人民币;淡季:成人票80人民币/学生票(本科以下50人民币(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奥林匹克公园
奥林匹克公园与宝马博物馆相邻,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举办地点,现在是市民周末运动和休闲的场所。园中有奥林匹克塔(慕尼黑电视塔,可以眺望慕尼黑全景和阿尔卑斯山。有兴趣的话不妨在塔顶的旋转餐厅用餐,一饱口服和眼福。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帐篷造型也是公园的特色之一,远看就像一张大渔网,错落有致,十分壮观。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
开饭时间:夏季:9:00-18:00冬季:9:00-17:30
门票:免费
三里河公园
园林景观有水是必须的,一条小河,增加了鲜活和灵气。这条不宽的小河是新挖掘的,但是有历史典故。园内展板介绍说,清正统年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开壕泄之,开始有三里河名。新景观和嘈杂的前门商业区不同,那里幽静,平和。傍晚太阳西下,微风习习,游客沿河穿行在街巷,又有江南水乡韵味。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芦草园胡同与群智胡同交叉口东50米
门票:免费
来北京的朋友可以去这些地方打卡,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一条体验北京市井文化的一日游线路。
先说句题外话,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一起演出的**《伊豆舞女》推荐你看一下,真的很好。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
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主人公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于是他无意中听到了舞女薰子的赞扬:“是个好人啊!”真挚而坦率的赞扬,是舞女纯洁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心境变得明亮起来。
在与舞女分别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当一个中学生看到他流泪,向他询问时,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问。“‘不,刚刚和人告别。’我非常坦率地说。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凉寂寞中,我能体会到忧伤的心灵已经变得平静自然。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作品主要写一个高中生“我”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一家流浪艺人巡回表演,便结伴同行。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主人公感受到认清的温暖。尤其是那个天真未凿的小舞女,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优美,对他更表示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他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真情。以至主人公“我”对他感到惊奇,并渐渐产生邪念,进而由迷惑她的肉体美,到感觉他的心灵美。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感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不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主人公与舞女之间的感情描写,甚或是对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处于这样一种经验之中。这样一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其中轨迹的。
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192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国文科。他的父亲是开业医生,在他两岁时去世。母亲也在他三岁时离开人世。作为孤儿,他随祖父母移居到三岛郡丰川村,唯一的姐姐寄养在伯母家。祖孙相依为命十年,16岁时祖父也去世了,遂被收养在丰里村伯父家。所以,川端康成从童年起,心灵上就带着沉重的“孤儿感”,加之,在东京大学读二年级时又失恋,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感”和“孤儿心态”。这些在《伊豆舞女》中可以说是得到了极为丰满的折射。
作品描写的是主人公为摆脱孤儿的悲哀和青春的郁悒,独自一个人去伊豆漫游的。这与作者曾经旅游过的汤岛是有不谋而合之处的。在作品的情节叙述中,作家始终在追求一种抒情的虚幻之美淡淡的爱恋美。作家避去对冷酷现实的描写,在追求着生活中那些给人快慰。美好感受的东西。实质上,作家是借此来遮盖住内心的强烈的孤儿感伤和恋情之失落,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归宿,让自我的生活经历升华到象征的美的世界上去,达到自身美好感情与精神上的追求目的。因为“天地间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十六岁的日记》)
青少年时期的不幸与创伤,一旦在心灵上生根,就会激发出人的非凡意志力和自创力。人是压抑的动物,有压抑就需要释放,人有自我解救的本能,释放压抑便是这种本能之一。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释放方式,艺术家们善于用“白日梦”的方式来解放自己,通过创作来宣泄情感。因此,痛苦对于艺术家来说,却并非完全不幸,因为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出自于巨大的痛苦。“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时。唯失意不可解,而发言乃绝千古。”(《清诗话汉诗总说》)川端康成的青少年经历之幸酸苦涩,已使他有一种超越自卑自怜的上进心。促使他在人生之低谷中奋然前行。对文学的倾心,则成为他走出孤儿心态,走向成功的坚实后盾。
在《伊豆的舞女》中,作品一开始就以缠绵之“雨”来表达“我”对舞女的无限思恋,且以鼓声一息来暗示“我仿佛想透过黑暗,看穿这寂静意味着什么”,“我”心烦意乱,“那舞女今晚会不会被人玷污呢?”甚至“我”突发奇想:“就让那位舞女到我房间来(住)吧”。当“我”要回校时,码头上看见舞女的那一幕“更牵动我的情思”。和她分手后,“我满脑子空空,全无时间概念”,只能任泪水“簌簌地滴在书包上”。心里顿涌起一股空虚的情绪,直到遇上同龄少年,感觉才稍然改之。作家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抒情的、梦幻式的情感。而这样一种情感可以说是川端康成青少年创作记忆里感情生活的一种折射。川端康成曾在《文学自叙传》中这样描述他的恋爱,“现在我与其谈这些,不如说是不得不谈谈过去,我的爱恋就像远方的闪电,很快就告吹了”。遭受失恋的打击的川端康成,加之根深蒂固的“孤儿心态”,使他只有通过创作或创作中的幻想、美化事物的方式来升华自我的灵魂,追求一种心灵窨的美的享受,来达到自我治疗,自我拯救的目的。这也是“白日梦”的释放方式。
川端康成自己说过,“可能是由于我是孤儿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哀伤、漂泊的思绪绵绵不断。我总是在做梦。”甚至“对现在,既不想异懂,也无意于接近。只求游于虚幻的梦魂,走向死亡。”(《文学自叙传》)而且这种“做梦”是一梦永不醒的。追求伤感美、虚无美始终成了川端康成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总基调,甚至到了后期作品的变态美,始终是一种梦幻性的追求。渡边凯在《川端康成论》中写道:“能吸引他的不是现实而是非现实世界,不是人格之间的接触而是官能的性爱,或者说是一种虚构之美。”因此,他笔下的美显然就在“无数偶然的假象造成的瞬息间的幻觉之中”。从这点说,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就是精神解脱之关,籍慰心灵之美。这在《伊豆舞女》中,就找到了内在的依据了。
在《伊豆舞女》中,主人公“我”始终对那天真纯洁、无邪的小舞女抱有一种美好的幻想,犹如天使一般。“我”始终与她保持着一种距离,不敢过分的奢求。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认为“她已经是十七、八岁了”,其实“她还是个小姑娘嘿”。但小舞女见“我”时的那种羞涩感和表现出来的朦朦胧胧的情意却总让我思恋,至而总让“我”向往着那纯洁的肉体。这无不说是作家初恋失败的一种美好的假象的折射。作家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梦幻的想象来抹平自我自卑的孤儿情绪和寻求幻想美好爱恋的解脱。恋爱对于川端康成来说已“超载一切,成为我的命根子”,在现实中不能如期实现,或许可以通过文学的幻想方式来达到目的,“莫非我是个可怜的幸福人?”(《文学自叙传》)实质上,连日本文学家林房雄也对作家这样评说:作者对女性的身体具有少年般的憧憬,真是不可思议。以至作家“从恋爱来说,我觉得至今我还不曾握过女性的手”,(《文学自叙传》)也许是真的了。
创作,创作幻想使川端康成直立了起来。作家这样认为自己的创作,“宛如残烛的火焰,行将完蛋的血突然燃烧起来,这就是作家。”
2 薰子这个日本姑娘的名字淹没在“伊豆的舞女”这一曼妙动人的称谓之下。是的,她叫薰子,一个十四岁的巡游艺伎,有着丰厚漆黑的秀发和像鲜花似娇美的面孔,她的眼角处涂抹着古色胭脂红。这是川端康成先生为我们描述的。
我被这个美丽清淡而又包含着非常醇厚的人生况味的故事给迷得神智不清,以至于忘了这是一个小说,以为那里面所有的人都是现实的存在。小说结尾处,学生上船后郁郁寡欢,身边睡着的乘客是一个少年,“河津一家工厂老板的儿子”,他问,“你是不是遭到什么不幸啦?”学生回答,“不,我刚刚同她离别了。”川端先生继续写道:“船舱里的煤油灯灭了。船上的生鱼味和潮水味变得更加浓重。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温暖着我。我任凭泪如泉涌。”有意思的是,在“伊豆的舞女”文学碑揭幕式上,那个“少年”竟然出现了“河津一家工厂老板的儿子”认为川端康成写的那个少年就是他。他在仪式结束后举行了宴会,并提供了余兴节目。《伊豆的舞女》之所以让读者如此混淆现实和创作的界限,我想,在于它的美无论是作品中的“我”还是现实中的“你”,都没能拥有。不能拥有的美就是完美。薰子既天真又有风情,天真是她那个年龄的本性,风情是她的职业习惯所然。
准确地说,这只是一个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别,告别也就是永别,这中间是一个情窦初开和自持自省的过程,什么都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这个爱情故事跟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而凄伤,所以,它获得了永生。
日本的作品总是在闲淡清雅中透出丝丝意韵,如香茗般细细品来总会回味无穷。无论是古时的俳句还是现时的**。捕捉生活的细节,抓住每个生活情趣,从而实现意韵无穷。就象一壶清茶,《伊豆的舞女》隽永而清新,久久难于忘怀。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文学大师。192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48年至1965年间连任日本笔会会长,从1958年起任国际笔会副会长。他的作品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文学大师,在公寓以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小说总是散发着一股颓废的气质,用一种情绪弥漫文本并给之推进。或许,日本这个民族本身就是欣赏这种颓废的美,留下些许遗憾在记忆中形成风干的书签,不停回味曾经的美丽。
3 文 / 侯楚颖
一个青年学生在旅行的途中偶遇了一群流浪艺人并与他们结伴同行,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我手中的这本薄薄的《伊豆的舞女》,收录的是川端康成的几篇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大概是最负盛名的一篇吧。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一群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并且对其中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川端先生在小说中布置了一种悲凉的基调,主人公所见的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可怜的老奶奶;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中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等,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无奈的情感,这又正与“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主人公的寂寞与孤独相呼应。这也许与川端先生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但是文章并没有在悲凉中一沉到底,舞女的出现唤起了一些希望和幸福。
“舞女叫着老伯伯老伯伯,求鸟店商人给她读<<水户黄门漫游记>>。可是鸟店商人没多久站起身来走了。她一再说"给我读下去呀",可是这话她不直接跟我说,好像+请妈妈开口托我似的。我抱着一种期望,拿起了通俗故事本。舞女果然赶忙靠到我身边。我一开口读,她就凑过脸来,几乎碰到我的肩头,表情一本正经,眼睛闪闪发光,不眨眼地一心盯住我的前额。这似乎是她听人家读书的习气,刚才她和鸟商人也几乎把脸碰在一起。这个我已经见过了。这双黑眼珠的大眼睛闪着美丽的光辉,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有说不出来的漂亮。其次,她笑得像花一样,笑得像花一样这句话用来形容她是逼真的。”这一段是舞女请主人公为她读书时的情景。看到这里时,舞女薰子天真柔美的形象,很明快的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盘着高高发髻,做着成熟装扮的舞女,其实是个只有十四岁的天真的少女。她专注地听着故事,把脸凑到主人公的肩头,毫无矫揉造作的羞涩,笑容像花一样生动。而且这本书上还配有许多《伊豆的舞女》的**剧照,使得我心中的舞女的形象更加丰满可亲。我是很喜欢舞女薰子这个人物的,作者赋予她的是一种神圣的纯洁的力量。正如她那清澈的目光,薰子的心灵干净平和,言谈中还时时流露孩童般的稚气。在作者所描述的那个有些悲凉寂寞的世界里,薰子似乎是一个发光的希望,主人公被她的光芒所感染,当然还有我们这些读者。
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主人公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于是他无意中听到了舞女薰子的赞扬:“是个好人啊!”真挚而坦率的赞扬,是舞女纯洁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心境变得明亮起来。
在与舞女分别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当一个中学生看到他流泪,向他询问时,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问。“‘不,刚刚和人告别。’我非常坦率地说。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凉寂寞中,我能体会到忧伤的心灵已经变得平静自然。《伊豆的舞女》确实有着很大的魅力,也许这就是由此改变得的**屡次拍摄的原因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