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过年跟大陆一样吗 台湾过年比大陆更隆重,三十晚上家里人都围在一起吃火锅,也叫‘围炉’。还有就是大陆人过年都是到别人家去走亲戚,而台湾人过年是在自己家里聚一起。
台湾人过年吃饺子吗? 没有,比较偏闽南文化。
饺子不会是主菜,里面也没有放钱币。
台湾也过春节吗? 当然过。。。楼主搞错了一点――有些中国的年轻人都不怎么过春节了。
也许形式上过了,但是据我所知有一部分人对过春节完全没有感觉。
主要还是大环境的影响吧,近年来春节的时候确实没什么气氛了。
十几年前都很有过年气氛的。
另外,年轻人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西洋化以后对春节当然就没什么兴趣了,况且改革开放以后西洋文化入侵,自然多多少少受到影响了。
更何况台湾社会西方化程度比较高,年轻人不过春节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过的。
过年去台湾人多吗? 还 好 吧 ! 不 过 台 湾 地 界 挺 大 的 , 人 不 会 显 得 特 别 的 多 , 除 非 是 景 点 区 里 边 , 我 去 年 跟 众信旅游 的 团 春 节 去 的 台 湾 , 没 有 感 觉 到 人 有 很 多 的 样 子 , 不 过 台 湾 那 么 好 去 不 知 道 今 年 人 会 不 会 多 !
过年去台湾人多吗 春节去哪里旅游应该都是旺季,但相对国庆期间来讲,会相对少些,毕竟一部分人选择在家过年。台 北、台中、台南、环岛玩法又比较丰富,所以总体来讲应该还好。不过机票酒店肯定是要早早预定,如果不能早些定下时间,那么提前一点报个旅行团也是个好选择,台湾通行证办团体还会比个人快速一些。我给我爸妈在众信报过台湾的团,老两口回来赞不绝口,说行程安排的很好,台湾人也没有网上说的那么不友好,都非常热心热情。
台湾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台湾过春节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家家户户贴春联,把象征吉祥、幸福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家家户户摆供品,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家家户户吃一餐格外丰盛的团年饭,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即食鸡起家”,以及表示长寿”的韭菜,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就是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家家户户围炉 守岁”,在台湾, 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给压岁钱”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年夜饭吃过之后,长辈们便要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给压岁钱”也有讲究,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颈项上。 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爆竹,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桔,意即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或青橄榄,共品功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 正月初二。初二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二之后几天,乡村圩镇都要组织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正月初三。这一天被台湾同胞视为不吉利之日
台湾人过年习俗知多少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
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台湾过春节吗 是过的 而且是 是有假期的 都是中国人 只不过阶段性的意识形态不同而已
台湾过年习俗 春节,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炎黄子孙,都把春节当成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来过。台湾民间过春节的习俗与大陆相差无几,都是从自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开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灯”为止。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其实一进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台湾过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
腊月十六这天是“尾牙”。因为早年生活艰苦,台湾风俗中,每个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设法改善一次伙食,称为“做牙”,而十二月的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故称“尾牙”。这一天,各家各户要摆上大鱼大肉,祭供土地公公,感谢其一年来的保佑
接下来就是“送灶”,又称“辞灶”,即祭灶神(灶王爷)。传说灶神是上天派住在各家各户的天神,每年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每户人家一年来的善恶,以便玉帝决定给予奖励或处罚,来年的吉凶也就由此而定,这对百姓来说是非同小可的,于是人们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丰盛的祭品来供奉灶神。
台湾大年三十夜的“守岁”、“压岁钱”都与大陆的习俗一样。
但最能反映台湾新年风俗的就是与闽南地区几乎相同的新年歌。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湾民间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是一幅生动的民俗图。
闽南:初一荣,初二停,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蓝相生,十一请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
台湾: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刊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于婿;十二查某子请来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萝卜在台湾叫“菜头”,就是“好彩头”,吉祥的意思;全鸡的“鸡”,台湾方言谐音为“家”,有“食鸡起家”之意;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父母长寿。
围炉之后,在台湾农村还保留着“观火盆”的习俗。门前点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从火盆上跳过,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边跳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些吉利话。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灶脚,祈求神明保佑发财。
在台湾一些乡村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有趣的习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些寺庙里就演戏,那些在年前无法还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催逼,就跑到庙里去看戏避债。因为要是债主追到庙里来逼债,就会引起公愤,会群起而攻之。这台戏从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债的人看完戏后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回家团聚了。这种习俗叫“避债戏”,是社会的产物,却很有人情味。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到现在尚未归家,灯笼都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便叫“讨债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使用“讨债灯”。
台湾同胞称大年初一为“新正”,意为新的一年将会有一个正正堂堂的开始。当天凌晨头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制的红白两色米糕祭神祖,称为“开正”。“开正”之礼十分隆重,厅堂灯火通明,门口结红彩,供桌上摆列年柑、年糕、牲礼、茶酒、四果、香烛,家家户户>>
春节台湾旅游人多么? 台湾过春节应该也是挺热闹的,不过去台湾旅游的人应该不会太多。因为春节的时候按说并不是去台湾最好的季节,一个是相对比较冷了,另外一个春节的时候价格会高出不少。不过去体验一下台湾春节的气氛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而且台湾那个地方最冷的时候也就是十度左右的样子。基本没有天寒地冻的时候。我之前从众信旅游报的台湾团,准备资料时间小一个月吧。先去出入境自己办的通行证和签注,两个星期,之后相关资料交给他们办入台证了就。春节期间放假什么的各种影响因素挺多的,不如现在就着手把相关资料办理好就省事儿了。我是去年十一的时候从众信旅游报的台湾八日环岛,当时团费是8000多一个人,春节的时候应该也差不多的样子。整个行程玩下来感觉不错。行程贴给你参考一下,你可以留下你自己喜欢的安排,去掉你不喜欢的部分,换上行程中没有但是自己又感兴趣的元素。我们之前自由行做攻略,都会这么做一下。行程是这样的,D1:北京飞到台北;D2:台北 嘉义;D3:嘉义 高雄;D4:高雄 垦丁 台东;D5:台东 花莲;D6:花莲 台北;D7:台北自由活动;D8:台北飞回北京
冷月
春节为一年诸节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气的节日。人们将过春节称为“过新年”。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现在不少人总是感慨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旧时泉州关于春节的习俗是十分隆重精彩的。
泉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尽力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农户在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有“春”——有剩余),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就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现在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拜祖先没那么烦琐,一般就是备办一些丰盛的菜肴,给祖先烧香点烛、烧“金纸”,放鞭炮。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拜祖先一般要有米饭、“米果”(用饭米磨成米浆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炸肉丸、猪蹄、鸡(或鸭)和水果;泉州、晋江、石狮、惠安沿海一带拜祖先一般是用米饭、鱼丸、鸡卷、芋角(把大芋头切成块)、炸排骨、牡蛎煎(一种小吃,用新鲜牡蛎拌地瓜粉用油煎炸而成)和各色果品。——芋头也上供桌?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了。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它象征着多子多孙,于是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们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香。(另,闽南地区清明祭墓,有人也会将几个小芋艿放在墓碑前。其寓意同样是希望多子多孙,多子多福。)闽南人拜祖先多爱用鸡和鱼等荤菜是因为“鸡”谐音“吉”象征吉祥如意,“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果品一般爱用柑橘,大橘(鹌鹑蛋那么大的橘子),糖品一般用金橘(是橘子的一个品种,只有半颗花生米那么大,味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盐水浸泡去其酸涩之味之后加白糖腌制熬煮成蜜饯,是泉州地区的山城永春所特有的,三明地区的尤溪也是主要产地)。这是因为“橘”谐音“吉”,闽语的“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泉州有句俗谚:“清明(或冬至)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说明民间对于除夕吃团圆饭历来十分重视。过去泉州男性外出谋生者甚多,但无论奔波在多远的地方打拼,除夕日均要回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农村更有“哪怕三只脚的凳子也要搬回家中过年”的说法。拜祖先多在中午,但除夕夜也是不能忽视的。北方除夕夜要吃水饺,南方则无此习俗,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极丰盛的,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极浓烈。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说到甘蔗,闽南地区过年时一般都要买甘蔗,少则两三根,多则七八根,十几根。因为买多了,一般是连带叶的蔗尾都留着,根部也不削皮,这样才能够存放得久一点。买回后一般都是放在门后,特别是大门——旧时大门为双扇门,左右两扇门后要各放一根连根带叶的甘蔗。因为除夕一夜连两岁,所以闽南人在除夕那天晚上都要吃甘蔗,寓意“甜头甜尾”,一年到头生活甜蜜幸福。吃完的蔗渣正好“炝火盆”。—— “炝”在闽语中就是“燃烧”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时分在家门口用田里的稻草、拾来的枯枝等东西堆成一堆成盆状(就是圆形的),然后放火点燃,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同时也有驱邪避灾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烧尽时,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当燃料。
而晋江(特别是安海一带)除夕晚上流行的是“跳火盆”,所谓“火盆”(或称“火群”),是在家门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燃起火堆,然后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员逐一从熊熊火堆上跳跃过去,男婴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同样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和驱邪避灾之意。
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过春节还要蒸碗糕,有的还把碗糕叫做“发糕”。闽语的“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因为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一般没有蒸碗糕这习俗,但过年是一定要蒸“米果”的,即米豆腐,因为除夕那天中午拜祖先的时候一定要有“米果”,这“米果”是用普通的“饭米”(即煮干饭用的米)磨成米浆,然后再加入少量的盐和苏打粉用旺火蒸制成的,可以直接吃,或蘸酱油、醋吃,也可以煮成汤,或加入米粉煮汤。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节来临时还经常会做一种用蒸熟的冬米捣制成的白米果,也有人叫“冬米米果”,或直接叫白米果,一般做成圆饼状,蒸热后可以包白糖和花生粉,捏成饺子状直接吃,也可以切成条片状用香菇丁、冬笋丝、白菜丝、胡萝卜丝、芹菜丝和其他调料旺火热油炒熟了吃。另外,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节时还经常会蒸“芋米果”和“菜头米果”。 “芋米果”顾名思义就是掺入芋头的米果,就是把芋头去皮蒸熟后捣烂,然后放入“饭米”磨成的米浆中,加入盐和油爆葱花,拌匀后蒸熟。吃的时候要先切成大块的片状,再用热油炸后蘸酱油、醋等调料吃,味道很香。——依据个人喜好,也有不蘸调料吃的。至于“菜头米果”就是把做“芋米果”的芋头换成礤成丝的萝卜做成的“米果”(闽南话的“菜头”就是“萝卜”,闽南人喜好萝卜,因为“菜头”谐音“彩头”,寓意好财运,所以除夕那天和初一那天的饭桌上一般要有盘萝卜炒肉片或萝卜炖肉的菜),“菜头米果”的吃法跟吃“芋米果”一样。
除夕夜过了12点,闽南地区还有个习俗就是“号正”,就是家家户户要点燃鞭炮,寓意辞旧迎新,迎来了“正月”,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美好的开始。有不少人家早早备好果品开始点“天公灯”——就是点亮门前的红灯笼,住套房的这灯笼一般挂在阳台上,住楼房的一般挂在最高楼层的阳台上,摆上果品,点上香,拜天公。同时,还要拜祖先。家里有安放神佛像的,还要烧香点烛的拜神佛,祈求神佛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出入平平安安,万事顺心如意。以前还有守岁的习俗,现在少有人守岁了——当儿孙辈的不能早早上床休息,要围坐在一起闲聊笑闹,通宵达旦的,据说,小辈们越迟睡,越能够让家中老人增寿,“守岁”,其实是儿孙辈对长辈表示孝心的一种方式。倒是一些不知疲倦的十几岁的小毛孩精力旺盛,通宵达旦地疯玩,他们或许早忘了守岁本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了。大多数人年前忙乎了好多日子,号正后,都休息去了,因为第二天还得早起。
到了正月初一这天,全家都要早早起床,闽南地区有正月初一起早喝“金橘茶”之习俗。即清晨起来,要喝杯清茶,同时还要吃颗“大橘”或“金橘”,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顺顺利利。闽南地区正月初一这天的早饭必须是吃干饭——据说这天吃了干饭,出门才不会被雨淋。这天早上的菜肴中还必须有道“长命菜”和一盆以萝卜为主料煮成的菜肴。所谓“长命菜”其实就是芥菜,一般是前一天晚上要把芥菜一叶一叶的剥下,连叶带茎洗净后放入开水锅中煮烫变软,再捞起放入凉水中,然后用手把茎叶撕成长条状——记住,绝对不可以用刀切!待到第二天用油盐烹煮即成餐桌上的“长命菜”。因为芥菜株形高大,撕下的茎叶成长条状,这菜寓意长命百岁,福寿绵绵。讲究的人家第一口菜必须夹“长命菜”。这“长命菜”闽语就叫“长菜”。至于过年还须有萝卜做菜肴,则是因为闽南地区把萝卜称为“菜头”,“菜头”又与“彩头”谐音,寓意新的一年有好彩头,事事顺心如意。
正月初一这天,闽南地区有不扫地,不动刀剪,不取井水的习俗。因为扫地寓意把财气都扫走了,所以,即使要扫地,必须从门口往里扫,寓意把财气往家里扫,垃圾也只能找个地方堆放,不能倒掉。刀剪为锋利之物,常常让人有受伤、流血之不祥联想,不动刀剪,是为了避免新的一年有血光之灾。所以,闽南人还规定除夕那天要剪好手脚的指甲,而且,之后只能等到旧历十六才能重新修剪。现在大多数人家都用上了自来水了,所以,不取井水的习俗也被渐渐淡化了。不取井水是因为传说井中有井神,初一那天去取井水就会动了井神,惹其发怒,从而给自家带来灾难。
正月初二,闽南地区俗称“女婿日”,也就是在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
正月初四为迎神日,又称接神日。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把灶王爷等诸神送上天,让其上天言好事,诸神在天宫玩够了,要到这天才下凡间,所以,到了正月初四这天就要把他们恭恭敬敬地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正月初五这天,大多商铺开始继续开张,农人开始下地干活。
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一般要吃鸡蛋寿面。
正月初九这天为“天公生”,与过年一样隆重。古人认为天是老大,岂能不敬天公?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要吃汤圆,赏花灯。
另外,对春节的习俗,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有句顺口溜:初一场(这天摆开娱乐场,开始娱乐活动),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这天农民要开始掏粪便肥田、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这天妇女要整理织布机、开始织布),初七七元(这天要取菜、果七样做成“七宝羹”),初八完全(到了这天,年糕等好东西已经吃完了),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要拜天公),初十好食天(天气依旧寒冷,宜在家饮酒作乐),十一“倒去觅”(出嫁的女儿这天要回娘家探望)(注:其实,闽南地区的绝大部分县市是把初二定为“女婿日”,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十二请女婿(这天,丈母娘要好好宴请女婿)。十三吃糜(稀饭)配芥菜(以前日子穷,好吃的东西到这个时候也都吃光了,要开始粗茶淡饭的日子了),十四搭灯棚(搭好灯棚,准备上元节的活动),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地妈生(有天公,当然有地母,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也同属于泉州地区的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对春节的习俗也有句顺口溜,跟上面的那则大同小异:初一场(这天摆开娱乐场,开始娱乐活动),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初四宰猪兼宰羊(初三、初四,屠户已经开始杀猪宰羊卖肉了,意即市场开始热闹了),初五舀肥(这天农民要开始掏粪便肥田、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这天妇女整理织布机、开始织布),初七人生日(女娲就是在这天造出人来的,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生日,这天要跟平时过生日一样,大家中午都要吃寿面加一对煮蛋——一个鸡蛋,一个鸭蛋)。初八五谷生日(在这天,五谷杂粮被五谷神创造出来并养育了万物之灵长——人类,所以,为了报答养育之恩,我们也要给它们过生日),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要拜天公。这个日子农村人是相当重视的,过得相当热闹,不亚于过年!一般在那天,人们都要早早起来“点天公灯”——就是挂上红灯笼,然后要准备整鸡,整鱼及其他食物、果品来拜天公,其中,米龟和甜果是必不可少的!米龟的皮是糯米粉做成的,极柔韧,讲究的人家要特地去田间采来鼠曲草,并把鼠曲草捣汁加入糯米粉再揉成粉团——鼠曲草有清凉下火,清肝明目之效用,节日期间以油炸食物及甜腻食品居多,所以,加入鼠曲草汁液吃了能够清热败火,解毒利肝,更有益身体健康,馅料有咸甜两种,一般都是豆沙馅,个别人做的咸味馅是葱头油炒晒干的萝卜丝,别有风味,做成的这种米龟又称“菜脯龟”(闽南地区称晒干的萝卜块或萝卜丝为“菜脯”)。初十“地妈”生(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也要备办较丰盛的菜肴来报答大地母亲对人类的养育之恩),十一请女婿(丈母娘要请女儿、女婿这天回娘家探望并好好宴请女儿、女婿),十二请无来(去邀请没有来的意思),十三再去觅(再次请女儿、女婿这天回娘家探望)(注:此二句实为押韵而做的,并无实意。)十四迎灯敬(这天开始舞龙、弄狮——即舞狮等娱乐活动),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去讨钱(年前欠钱未还的,讨债的人只有到了这一天才可以上门讨债)。
过了正月十五,“年”也就算过完了!一切又回复到平常的起居生活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谢谢
闽南过年的习俗
春节为一年诸节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气的节日。人们将过春节称为“过新年”。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现在不少人总是感慨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旧时泉州关于春节的习俗是十分隆重精彩的。
泉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尽力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农户在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有“春”——有剩余),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就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现在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拜祖先没那么烦琐,一般就是备办一些丰盛的菜肴,给祖先烧香点烛、烧“金纸”,放鞭炮。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拜祖先一般要有米饭、“米果”(用饭米磨成米浆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炸肉丸、猪蹄、鸡(或鸭)和水果;泉州、晋江、石狮、惠安沿海一带拜祖先一般是用米饭、鱼丸、鸡卷、芋角(把大芋头切成块)、炸排骨、牡蛎煎(一种小吃,用新鲜牡蛎拌地瓜粉用油煎炸而成)和各色果品。——芋头也上供桌?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了。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它象征着多子多孙,于是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们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香。(另,闽南地区清明祭墓,有人也会将几个小芋艿放在墓碑前。其寓意同样是希望多子多孙,多子多福。)闽南人拜祖先多爱用鸡和鱼等荤菜是因为“鸡”谐音“吉”象征吉祥如意,“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果品一般爱用柑橘,大橘(鹌鹑蛋那么大的橘子),糖品一般用金橘(是橘子的一个品种,只有半颗花生米那么大,味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盐水浸泡去其酸涩之味之后加白糖腌制熬煮成蜜饯,是泉州地区的山城永春所特有的,三明地区的尤溪也是主要产地)。这是因为“橘”谐音“吉”,闽语的“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泉州有句俗谚:“清明(或冬至)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说明民间对于除夕吃团圆饭历来十分重视。过去泉州男性外出谋生者甚多,但无论奔波在多远的地方打拼,除夕日均要回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农村更有“哪怕三只脚的凳子也要搬回家中过年”的说法。拜祖先多在中午,但除夕夜也是不能忽视的。北方除夕夜要吃水饺,南方则无此习俗,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极丰盛的,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极浓烈。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说到甘蔗,闽南地区过年时一般都要买甘蔗,少则两三根,多则七八根,十几根。因为买多了,一般是连带叶的蔗尾都留着,根部也不削皮,这样才能够存放得久一点。买回后一般都是放在门后,特别是大门——旧时大门为双扇门,左右两扇门后要各放一根连根带叶的甘蔗。因为除夕一夜连两岁,所以闽南人在除夕那天晚上都要吃甘蔗,寓意“甜头甜尾”,一年到头生活甜蜜幸福。吃完的蔗渣正好“炝火盆”。—— “炝”在闽语中就是“燃烧”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时分在家门口用田里的稻草、拾来的枯枝等东西堆成一堆成盆状(就是圆形的),然后放火点燃,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同时也有驱邪避灾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烧尽时,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当燃料。
而晋江(特别是安海一带)除夕晚上流行的是“跳火盆”,所谓“火盆”(或称“火群”),是在家门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燃起火堆,然后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员逐一从熊熊火堆上跳跃过去,男婴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同样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和驱邪避灾之意。
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过春节还要蒸碗糕,有的还把碗糕叫做“发糕”。闽语的“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因为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一般没有蒸碗糕这习俗,但过年是一定要蒸“米果”的,即米豆腐,因为除夕那天中午拜祖先的时候一定要有“米果”,这“米果”是用普通的“饭米”(即煮干饭用的米)磨成米浆,然后再加入少量的盐和苏打粉用旺火蒸制成的,可以直接吃,或蘸酱油、醋吃,也可以煮成汤,或加入米粉煮汤。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节来临时还经常会做一种用蒸熟的冬米捣制成的白米果,也有人叫“冬米米果”,或直接叫白米果,一般做成圆饼状,蒸热后可以包白糖和花生粉,捏成饺子状直接吃,也可以切成条片状用香菇丁、冬笋丝、白菜丝、胡萝卜丝、芹菜丝和其他调料旺火热油炒熟了吃。另外,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节时还经常会蒸“芋米果”和“菜头米果”。 “芋米果”顾名思义就是掺入芋头的米果,就是把芋头去皮蒸熟后捣烂,然后放入“饭米”磨成的米浆中,加入盐和油爆葱花,拌匀后蒸熟。吃的时候要先切成大块的片状,再用热油炸后蘸酱油、醋等调料吃,味道很香。——依据个人喜好,也有不蘸调料吃的。至于“菜头米果”就是把做“芋米果”的芋头换成礤成丝的萝卜做成的“米果”(闽南话的“菜头”就是“萝卜”,闽南人喜好萝卜,因为“菜头”谐音“彩头”,寓意好财运,所以除夕那天和初一那天的饭桌上一般要有盘萝卜炒肉片或萝卜炖肉的菜),“菜头米果”的吃法跟吃“芋米果”一样。
除夕夜过了12点,闽南地区还有个习俗就是“号正”,就是家家户户要点燃鞭炮,寓意辞旧迎新,迎来了“正月”,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美好的开始。有不少人家早早备好果品开始点“天公灯”——就是点亮门前的红灯笼,住套房的这灯笼一般挂在阳台上,住楼房的一般挂在最高楼层的阳台上,摆上果品,点上香,拜天公。同时,还要拜祖先。家里有安放神佛像的,还要烧香点烛的拜神佛,祈求神佛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出入平平安安,万事顺心如意。以前还有守岁的习俗,现在少有人守岁了——当儿孙辈的不能早早上床休息,要围坐在一起闲聊笑闹,通宵达旦的,据说,小辈们越迟睡,越能够让家中老人增寿,“守岁”,其实是儿孙辈对长辈表示孝心的一种方式。倒是一些不知疲倦的十几岁的小毛孩精力旺盛,通宵达旦地疯玩,他们或许早忘了守岁本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了。大多数人年前忙乎了好多日子,号正后,都休息去了,因为第二天还得早起。
到了正月初一这天,全家都要早早起床,闽南地区有正月初一起早喝“金橘茶”之习俗。即清晨起来,要喝杯清茶,同时还要吃颗“大橘”或“金橘”,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顺顺利利。闽南地区正月初一这天的早饭必须是吃干饭——据说这天吃了干饭,出门才不会被雨淋。这天早上的菜肴中还必须有道“长命菜”和一盆以萝卜为主料煮成的菜肴。所谓“长命菜”其实就是芥菜,一般是前一天晚上要把芥菜一叶一叶的剥下,连叶带茎洗净后放入开水锅中煮烫变软,再捞起放入凉水中,然后用手把茎叶撕成长条状——记住,绝对不可以用刀切!待到第二天用油盐烹煮即成餐桌上的“长命菜”。因为芥菜株形高大,撕下的茎叶成长条状,这菜寓意长命百岁,福寿绵绵。讲究的人家第一口菜必须夹“长命菜”。这“长命菜”闽语就叫“长菜”。至于过年还须有萝卜做菜肴,则是因为闽南地区把萝卜称为“菜头”,“菜头”又与“彩头”谐音,寓意新的一年有好彩头,事事顺心如意。
正月初一这天,闽南地区有不扫地,不动刀剪,不取井水的习俗。因为扫地寓意把财气都扫走了,所以,即使要扫地,必须从门口往里扫,寓意把财气往家里扫,垃圾也只能找个地方堆放,不能倒掉。刀剪为锋利之物,常常让人有受伤、流血之不祥联想,不动刀剪,是为了避免新的一年有血光之灾。所以,闽南人还规定除夕那天要剪好手脚的指甲,而且,之后只能等到旧历十六才能重新修剪。现在大多数人家都用上了自来水了,所以,不取井水的习俗也被渐渐淡化了。不取井水是因为传说井中有井神,初一那天去取井水就会动了井神,惹其发怒,从而给自家带来灾难。
正月初二,闽南地区俗称“女婿日”,也就是在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
正月初四为迎神日,又称接神日。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把灶王爷等诸神送上天,让其上天言好事,诸神在天宫玩够了,要到这天才下凡间,所以,到了正月初四这天就要把他们恭恭敬敬地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正月初五这天,大多商铺开始继续开张,农人开始下地干活。
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一般要吃鸡蛋寿面。
正月初九这天为“天公生”,与过年一样隆重。古人认为天是老大,岂能不敬天公?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要吃汤圆,赏花灯。
另外,对春节的习俗,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有句顺口溜:初一场(这天摆开娱乐场,开始娱乐活动),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这天农民要开始掏粪便肥田、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这天妇女要整理织布机、开始织布),初七七元(这天要取菜、果七样做成“七宝羹”),初八完全(到了这天,年糕等好东西已经吃完了),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要拜天公),初十好食天(天气依旧寒冷,宜在家饮酒作乐),十一“倒去觅”(出嫁的女儿这天要回娘家探望)(注:其实,闽南地区的绝大部分县市是把初二定为“女婿日”,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十二请女婿(这天,丈母娘要好好宴请女婿)。十三吃糜(稀饭)配芥菜(以前日子穷,好吃的东西到这个时候也都吃光了,要开始粗茶淡饭的日子了),十四搭灯棚(搭好灯棚,准备上元节的活动),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地妈生(有天公,当然有地母,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也同属于泉州地区的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对春节的习俗也有句顺口溜,跟上面的那则大同小异:初一场(这天摆开娱乐场,开始娱乐活动),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初四宰猪兼宰羊(初三、初四,屠户已经开始杀猪宰羊卖肉了,意即市场开始热闹了),初五舀肥(这天农民要开始掏粪便肥田、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这天妇女整理织布机、开始织布),初七人生日(女娲就是在这天造出人来的,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生日,这天要跟平时过生日一样,大家中午都要吃寿面加一对煮蛋——一个鸡蛋,一个鸭蛋)。初八五谷生日(在这天,五谷杂粮被五谷神创造出来并养育了万物之灵长——人类,所以,为了报答养育之恩,我们也要给它们过生日),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要拜天公。这个日子农村人是相当重视的,过得相当热闹,不亚于过年!一般在那天,人们都要早早起来“点天公灯”——就是挂上红灯笼,然后要准备整鸡,整鱼及其他食物、果品来拜天公,其中,米龟和甜果是必不可少的!米龟的皮是糯米粉做成的,极柔韧,讲究的人家要特地去田间采来鼠曲草,并把鼠曲草捣汁加入糯米粉再揉成粉团——鼠曲草有清凉下火,清肝明目之效用,节日期间以油炸食物及甜腻食品居多,所以,加入鼠曲草汁液吃了能够清热败火,解毒利肝,更有益身体健康,馅料有咸甜两种,一般都是豆沙馅,个别人做的咸味馅是葱头油炒晒干的萝卜丝,别有风味,做成的这种米龟又称“菜脯龟”(闽南地区称晒干的萝卜块或萝卜丝为“菜脯”)。初十“地妈”生(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也要备办较丰盛的菜肴来报答大地母亲对人类的养育之恩),十一请女婿(丈母娘要请女儿、女婿这天回娘家探望并好好宴请女儿、女婿),十二请无来(去邀请没有来的意思),十三再去觅(再次请女儿、女婿这天回娘家探望)(注:此二句实为押韵而做的,并无实意。)十四迎灯敬(这天开始舞龙、弄狮——即舞狮等娱乐活动),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去讨钱(年前欠钱未还的,讨债的人只有到了这一天才可以上门讨债)。
过了正月十五,“年”也就算过完了!一切又回复到平常的起居生活了。
福建闽南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扩展资料:
闽南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上可以说,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五个地区均可称为闽南。但我们通常所说的闽南这个说法,具有特定的涵义,并不包含莆田,龙岩地区除新罗区与漳平市以外的各客家县,其主要是依据语言、文化、风俗上等来划分的。
莆田通行语言是莆田话略区别于闽南话,而龙岩除新罗区与漳平市以外,通行语言是客家话。两地均不属闽南语系。因此狭义上所指的闽南仅指--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地区。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据《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上古时期以此年头岁尾举行祭神祭祖活动。
在童话传说中,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1 潮汕方言与文言文的关系,有哪些形近字
一、潮汕话:在广东称为“学老话”,即很难学,因为他的文言词汇和语法太多。
1、汝——你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2、伊——他/她/它
宋代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箸——筷子
《世说新语》: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4、厝——房屋
起厝——盖房子
5、鼎——锅
6、彘——猪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7、炊——蒸
8、剁——砍
9、曝——晒
10、落雨——下雨
11、日——太阳,也称“日头”。
12、月——月亮,也有些潮汕人称为“月姑”或“月姑娘”或“月娘”。
13、走——跑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即“扁鹊望见蔡桓公转身就跑”的意思。
14、行——走
15、食——吃
16、拍——打
17、面——脸
18、乌——黑
19、索——绳子
20、翼——翅膀
21、裘——棉袄
22、合——喜欢
23、雅、水、生好——漂亮
24、姿娘——女人
小女孩叫姿娘仔,老年的叫老姿娘,美丽的女人叫雅姿娘。姿,姿色、姿态;娘,古代深闰里的**。
25、新妇、新哺——儿媳妇
26、母——妈妈
27、连细——东西
疑为软细,即细软的倒装,而文言文中细软即是东西的意思。
28、勿——不要
29、戆——傻
30、散纸——零钱
31、冥——夜晚
32、物——东西,另外潮汕话“物”还可以用作动词,实乃罕见!
《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第二个“物”字就是动词,和潮汕话的用法一样。
33、曱甴——蟑螂
34、作四句——说奉承话
可能和古代文人常作诗恭维别人有关。潮汕风俗凡红白喜事都有专门的“四句”,可惜我没能记住。
35、衫——衣服
36、跍——蹲
37、徛、企——站
38、睇——看
39、孥囝——小孩子
40、呾——说
41、大家——婆婆
42、畔——旁边
唐诗:“沉舟侧畔千帆过”。
43、曳(手)——招(手)
44、翘楚——厉害、有本领、有种、有钱等
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杂薪之中尤为翘翘者,我欲刈取之。”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来比喻杰出的人才。
45、底——用为疑问代词,如“底个”、“底块”等。
韩愈被贬到潮州,有一句诗:“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
46、者个——用为指示代词
敦煌曲子词:“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来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47、东司——厕所
48、还有很多带番的词,意思即是番邦传入的,正是古代汉人对外国的称呼。
番薯——地瓜
番茄——西红柿
番梨——菠萝
番碱、番枧——肥皂
番仔——外国人
2 潮州话的与文言文潮州话很难学,因为他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繁多1、卵——蛋“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2、肥——胖“环肥燕瘦”3、骹(ka)——脚4、寒(guá)——冷5、刣(tai)——杀6、惊——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7、目——眼9、土(tóu)——泥土许氏《说文》,原无涂字,至宋徐铉(鼎臣归朝,故称宋。)
奉诏校正《说文》,始于土部新土付涂字。其文云:泥也。
从土,涂声,同都切10、箬(hiêh8)——叶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11、脰——脖子,但“脖子”潮州话多念为am6,疑另有它字。 (L加注:应为颔)《资治通鉴》卷四篇“乐毅行武王之道”: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12、学(哦)堂(dén)——学校1、汝(lì)——你《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2、伊——他/她/它宋代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箸——筷子《世说新语》: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4、厝——房屋起厝——盖房子5、鼎——锅6、彘——猪《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7、炊——蒸8、剁——砍9、曝——晒10、落雨——下雨11、日头——太阳12、月娘——月亮13、走——跑《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即“扁鹊望见蔡桓公转身就跑”的意思14、行——走15、食——吃16、拍——打17、面——脸18、乌——黑19、索——绳子20、翼——翅膀21、裘——棉袄22、hà——喜欢23、雅、生好——漂亮24、姿娘——女人小女孩叫姿娘仔,老年的叫老姿娘,美丽的女人叫雅姿娘。
姿:姿色、姿态;娘:古代深闰里的**25、新妇、新哺——儿媳妇26、母——妈妈27、连细、物件——东西疑为软细,即细软的倒装,而文言文中细软即是东西的意思28、勿——不要29、戆——傻30、散纸——零钱31、冥——夜晚32、物——东西《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第二个“物”字就是动词,和潮州话的用法一样33、曱甴——蟑螂34、作四句——说诗句,祝福人。可能和古代文人常作诗祝福别人有关。
潮州风俗凡红白喜事都有专门的“四句”。35、衫——衣服36、跍——蹲37、徛、企——站38、睇——看39、孥囝——小孩子40、呾——说41、大家——婆婆42、畔——旁边唐诗:“沉舟侧畔千帆过”。
43、曳(手)——招(手)44、翘楚——厉害、有本领、有种、有钱等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杂薪之中尤为翘翘者,我欲刈取之。”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来比喻杰出的人才45、底——用为疑问代词,如“底个”、“底块”等,即“哪个”、“哪里”的意思韩愈被贬到潮州,有一句诗:“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46、zi个——用为指示代词敦煌曲子词:“我是曲江临池柳,遮人折来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47、东司——厕所48、还有很多带番的词,意思即是番邦传入的,正是古代汉人对外国的称呼番薯——地瓜番茄——西红柿番梨——菠萝番碱、番枧——肥皂番仔——外国人红毛番——荷兰人48、心悉——喜欢。
3 潮汕话 吕担过个物 是什么意思“吕担过个物”应该是谐音。
谐音“吕”的在潮州话中指的是“你”。
谐音“担”的在潮州话中指的是“说”或“搬”。
“过”不是谐音,还是“过”。
“个”不是谐音,还是“个”,潮州话的意思是那个。
“物”不是谐音,还是“物”,潮州话的意思是东西。
当”担”的在潮州话中指的是“说”时,意思是“你说过这个东西”或“你说过那个”。
当”担”的在潮州话中指的是“搬”时“吕担过个物”的意思并不是“你说过来那个东西”,因为潮州话与古文差不多,也有省略的成分,所以“吕担过个物”的意思应该是“你把那个东西搬过来”。
这是我的答案,希望可以帮到你,O(∩_∩)O谢谢
4 《兰亭序》全文潮汕话怎么读古人朗读诗词,与现代人用普通话朗读起来,韵脚不同,音调不一。而潮汕话作为先祖南迁时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方言之一,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用潮汕特有的语言、韵律读古诗词很是吻合。因此,潮汕话在诵读古文,特别是古诗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目前,潮汕话受普通话及外来语的影响,致使年轻一代出现发音不标准,部分方言语音丧失的问题,使潮汕话在传播上出现断层。因此,用潮汕方言诵读古诗词,在大家重温诗词文学之美的同时,还可以用潮汕话特有的调性体味其中的意境之美,更有助于推广及传播潮汕话。所以,许友文老师应《汕头青年》之邀,倾情演绎此潮语版《兰亭序》,希望为潮汕话的发展传承献出自己的力量。
大家可以点击下方绿标收听许友文老师倾情演绎的潮语版《兰亭集序》,看看是否更有韵味。
潮语版《兰亭序》-许友文来自非石文化00:0003:42
兰亭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文解读
兰亭序记录了王羲之和众多名流高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举行修禊祭礼,饮酒作诗的情景。在场名士每人赋诗一首,王羲之则为整本诗做此总序。
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叹与感悟,对生死的洒脱与超脱,对自然的赞美与热爱。
朗读者简介
许友文,汕头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播音员。现为《今日视线》节目主持人。其潮汕话吐音纯正,字正腔圆、具有本土味道,曾参与《现代汉语方言语音库》采集。许友文老师虽被称为“汕头话标准第一人”,但他却从不放松对汕头话的研读。在他的办公桌上、录音室里,都可以看到他随时准备翻阅的潮语字典、词典。经过20多年的点滴积累,他掌握了十分丰富的潮语字项、俗语,在语音技巧、语境处理方面颇有心得,被同行称之为汕头话的“活字典”。
5 潮汕话中的保留下来的古代文字网上转来: 潮汕人是中国人里头很有特色的一支。他们在饮茶、祭拜、家庭关系等方面,都比较“传统”,并深为家乡的菜肴和语言而自豪。初到潮汕的客人往往会听到本地朋友表演潮汕话的八个音调。当地教育局的一个语文教研员则告诉我,现行的普通话教学是国家的法律规定,但是呢,其实潮汕的语文教育不妨适当使用方言,尤其是古文部分。因为用潮汕话还能读出古诗的韵脚和平仄,而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用潮汕话来朗诵,你就能体验到那些诗歌的优美”。
但是这优美的语言,会给外地来客带来很多麻烦。我刚到潮汕就碰上了一个典型案例。那是在一个小烟摊上,老板娘和其他很多上了年纪的潮汕人一样,对普通话只能听,不能讲。
我:“有白沙么?”
老板娘:“无”。
我心里暗暗赞叹,果然颇有古风,没有不说没有,她说“无”。正转身走开,只听背后一连声的喊,回头看她高举着一盒白沙挥舞得像国旗一样,嘴里说:“爱买?”
我顺口接了一句:“买!”
老板娘的笑容瞬间凝结、手也定在了半空。
后来才知道这都是误会。在潮汕话,“wu”是“有”的意思;而“mei”表否定、拒绝,在我们的对话中其实是“不买”。
即使说普通话也有问题。我坐在一家拉面馆里,进来几个本地人,其中一个大声喊老板:“给我来一碗面汤!”老板手脚倒也利索,马上端来了清汤一碗。客人惊奇的大叫:“咦?面呢?”
原来面汤是汤面的意思(但是“干面”还是“干面”,不会说成“面干”,这让我很困惑)。如果下次有潮汕朋友请你吃“饭盒”, 大可不必惊慌。 本人初来此地时,发现有很多喜欢用潮汕话文字来表达意思的朋友,可惜他们却完全不知道某些字在潮汕字典里的正确写法,甚至他们误用的字和本字的发音根本就是天差地别——在此我举两个例子:第一回我就看到有人写“笼是”,他本想表达的是潮汕话中“都是”的意思,可惜这个“笼”在潮汕话里根本从来就没读作“lòng”的,只读作“lāng”,正确的用字应该是“拢”(其实不仅潮汕话有这个字,台湾闽南语也有这个字。大家不信可以去查查周杰伦《火车叨位去》的歌词,里面就有这个字,也是同样的意思。可见台湾人对家乡话用字还是比较考究的);还有一回,我看到有人写“恭过水蚊”,他想表达的是“傻、愣”,可是“恭”这个字在潮汕话里也从来就未曾有过“gōng”这样的发音,只能读作“giong”,正确的写法应当是“戆”,也就是粤语里“戆居”的那个“戆”,潮汕话读“gōng”。近年来,普通话正在渐渐同化着大江南北的年轻一代使用的方言,上海小孩已经不会讲上海土话了,讲什么话都总得夹杂几句普通话。整个中国,唯独粤语一枝独秀在不断北拓发展,只有操着粤语的青年可以一句普通话不带完全地用粤语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话。潮汕地区就更为严重了,很多时候我们称呼一个人名、说一句成语都只能靠普通话来表达。我初中的时候,曾经听到一句令人哭笑不得的潮汕话叫“wu zù”,搞到最后原来竟然是“侮辱”两字!我们的年轻一代竟然连“侮辱”的潮汕本音“bhú zòk”都不懂了,竟然只能靠“半咸整潮汕普通话”来表达!虽然说潮汕话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孔子正”,是在逐渐朝官话靠近,比起闽南正音是更接近官话更利于我们的学子闯荡北方,而且推广普通话这本身也是没有错的,并非本人刚才那么说就是想与推普作对,实在是方言方言,就本应是纯正的,像我们如今的潮汕青年,说几句潮汕话却总得夹杂几句普通话,这和当年老上海那种令人发笑的洋泾浜英语又有什么区别?岂不连外地人都得嘲笑吗?
6 古代汉语与潮汕方言的关系一个字(即一个音节)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就叫做这个字的声调。这古今都一样。如“竹”字,古代汉语语音读为“张六切,人声”,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为“zhu”,是阳平声,潮汕方言读为“多英(4)”,是上人声,这就是声调。可是,古代汉语,普通语和潮汕方言的声调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古代汉语语音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也是四个声调,但却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没有入声。而我们潮汕方言却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明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声调。这8个声调是从哪里来的?
原来,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中每个声调的声母有清声和浊声之分,演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主要是浊音清化,入声调消失,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了。而在潮汕方言中则是根据古声母的清浊,每个声调都变成两个:清变为阴调(阴平、明上、阴去、阴入):浊变为阳调(阳平、阳上、阳去、阳入)。这样,古汉语四声,在潮汕话中就变为8声了。其对应规律如下表:
古代汉语四声 古声母 例字 潮汕方言八声
平声 清 崩东工冲 1(阴平声)
浊 朋同红农 5(阳平声)
上声 清 巧取景纸 2(阴上声)
浊 妇上市旱 6(阳上声)
去声 清 镜窍票记 3(阴去声)
浊 侵漏示用 7(阳去声)
入声 清 八泣怯驳 4(阴入声)
浊 日逆泽域 8(阳入声)
厦门春节习俗:
1、腊月十六
平时,闽台地区的不少民众都会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农民更为注重,俗称“做牙”。传统的“尾牙宴”上,老板会以“鸡头鱼尾”方式来决定明年的辞退人员,因此又有“鸡头相对,伙计走开”的仪式,这是老板要“炒鱿鱼”的婉转手法。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做牙”,称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2、腊月廿四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送神日”。闽南有句谚语:送神风、接神雨。意思是,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这天的天气有风,就是“一路顺风”;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爷下凡,如果有雨,则昭示来年风调雨顺。
按照厦门旧俗,只有到腊月二十四送走家里供的“灶王君”等神后,才能百无禁忌放心做卫生,形成“送神”与“除尘”习俗。厦门人办年货,种类很多。春联、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饯、水果、炸物等也要备齐。
3、年夜饭要“添碗筷”
由于厦门的地缘特色,历史上许多人过台湾下南洋,回厦门过年要漂洋过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总是有些人不能回来,而这时家里面仍然要为他留一个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除夕“围炉”合家欢
除夕,闽台两岸都称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厦门本地,家家户户都重视围炉,或在家里烹饪,或到餐厅订上一桌。围炉吃年夜饭,预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贴春联,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
此外,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纸扎的“春花”,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年夜饭后就是守岁,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
5、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大早即起,在爆竹声中迎春接福,换上新装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福。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正月初三“不登门拜年”、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送穷”,正月初八要准备初九凌晨“拜天公”。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参考资料:
北京过年:大年初一 满街走
老北京人在正月初一这天都要拜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先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在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还要出门去拜年走亲戚,人们在街上遇到时也要笑容满面的抱拳拱手,互祝吉祥,多说拜年话。左邻右舍也要互相登门拜年。但是在过去出门拜年都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则要在破五过后才能出门拜年。大年初一女婿必须要到岳父家中拜年。
三十晚上 闹一宿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在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在这天供有佛龛、神像、祖宗牌位的这天要在供桌前摆上九堂大供;五堂蜜供,成堂套饼、成堂面鲜,成堂水果、成堂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素炒菜。家境一般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还要在供桌上供上敬神钱粮、纸元宝、千张等。在腊月三十下午就开始张灯结彩准备过年,家家贴春联贴福字、贴挂钱、贴窗花、贴抬头见喜、贴出门见喜等,贴完后鞭炮齐鸣,好不热闹。除此之外还要在院子里铺满松枝、芝麻秸等,名为“踩岁”,取岁岁平安之寓意。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在过去的社会还是以吃为主。其实包括那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俗话说:“心到神知,上供人吃”!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也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家宴。除夕的年夜饭要有荤有素,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供奉祖宗牌位的还要在供桌前供上一碗“年夜饭”,在饭上插上松枝,在松枝上挂上铜钱,小纸元宝等,宛如一棵摇钱树。老北京人在晚上吃年夜饭之前还要有一个祭祀祖先的仪式,首先由家中长辈燃烛焚香,后按家族辈分大小,男先女后的顺序分别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行礼后由家中长辈宣读祭祀表文,宣读后将表文和钱粮、元宝、千张、茶叶、香粉等一起放入疏筒里到院中焚化。此时还要鞭炮齐鸣,焚化后男女才回到屋中开始吃团圆饭。老北京人在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之交点时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饺子顾名思义是取交于子时的交子意思,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包饺子时家家还要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包进糖、铜钱、花生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幸福;吃到铜钱意味着来年财源广进;吃到花生意味着来年健康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
子时一到,鞭炮齐鸣、焚香接神。家中长者手拿三柱高香去屋外院中按照五个方位接神。接神后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等游戏。第二天还要去拜年走亲戚等活动!
腊月二十九 蒸馒头
老北京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这是为了过年准备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等,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腊月二十九因为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也叫“小除夕”,这天家家置摆酒席一桌,以备晚辈前来给长辈辞岁、别岁。还要在屋外焚香,称为“烧天香”,一直要持续到初一。
腊月二十八 把面发
老北京过年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家家都要发一块面,一是为了明天蒸馒头做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寓意来年能大发财源。腊月二十八这天还是接着前两天继续洗衣服、洗澡,有二十八洗邋遢的讲究!
腊月二十七 宰公鸡
老北京人在腊月二十七这天有宰公鸡的习俗,依旧是准备过年的食物,通常要宰只鸡、炖只鸡,除了昨天炖肉今天炖鸡以外,还要准备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备过年时候享用。每天厨房里都是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外面冰天雪地北风呼呼,一推门,就是各种香味儿和着热气扑面而来,还有满屋子的笑语喧阗,屋外的鞭炮齐鸣。年,就这样带着形、声、色、香、味,定格在记忆中。 老北京过年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仍旧继续昨天的工作洗衣服、洗澡,有腊月二十七洗疚疾,洗旧泥的习俗,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
腊月二十六 炖大肉
腊月二十六。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的主妇开始煎炒烹炸,准备年夜饭。老北京讲究过年的几天是不能动铁器的,比如菜刀、剪子、针等,所以也不是做饭的,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所有的饭菜要在春节之前准备完毕。
首先就是准备炖肉,因为"大鱼大肉"在过去的人们眼里,是年夜饭的最高境界。从腊月二十六开始直到年三十前,几乎每一天的活动都与"吃"有关。这反映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吃的极度重视。在老北京腊月二十六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家家洗衣服、洗澡,洗去一年的尘土和晦气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在老北京又有这样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福禄,腊月二十七洗旧泥,腊月二十八洗邋遢的说法。
腊月二十五 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这天家家都要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为什么过年非得吃豆腐呢?其实这也是要来年取个好的彩头,取锦衣玉食之意,老北京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钟鸣鼎食之家,锦衣玉食,不愁吃喝,年年有节余,也就是奔小康的意思。豆腐就代表锦衣玉食中的玉食之意,因玉为白色,豆腐也为白色,极其相象,所以家家都要磨豆子做豆腐,已备过年时享用。旧时民俗腊月二十五还有接玉皇的说法,传说灶王爷上天后,天上玉皇大帝听完灶王爷的汇报后要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体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为来年祈福迎祥,众人这天起居、言行都要谨慎,争取好的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来年降福与己。其实腊月二十五在民间说法很多还有一说法就是在这天要推糜黍、磨糜黍。“糜”就是糜子,“黍”就是黄米,是两种粮食作物。干吗要磨这两种粮食作物呢?是因为这两种作物有粘性,磨成面后称为粘面,是为蒸年糕准备原料。老北京过年家家都要蒸年糕,南方也有此风俗,不过南方多用江米和糯米做年糕,年糕年糕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候吃的一种糕,也取来年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
闽南春节习俗
有关春节的传说是延续除夕的故事而来,总共有两种说法:
(一)人们为了庆祝没有被可怕的年兽吃掉,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逢人便说「恭喜!恭喜!」
(二)人们为了庆祝没有被坏心的灯猴陷害,差一点遭到玉皇大帝下令要四海龙王淹死人们,后来还多亏观世音菩萨去玉皇大帝说明,才免除人类的一场浩劫缘却竽瓿跻皇保嗣羌娑家サ馈腹玻棺:刈约汉颓着蠛糜涯芄惶庸唤佟
例如泉州春节时候有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敬天公、贺正”泉州过新年风俗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敬天公: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 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贴春联:元日,家家户户贴红纸春联,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
团拜: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宋《郡志》: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两司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间(1241—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解放后又恢复。
压岁钱: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女儿女婿日:正月初 二,泉州民俗称之为“女儿女婿日”。
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米果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岳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大团圆欢宴。
台湾的过年跟大陆一样吗 台湾过年比大陆更隆重,三十晚上家里人都围在一起吃火锅,也叫‘围炉’。还有就是大陆人过年都是到别人家去走亲戚,而台湾人过年是在自己家里聚一起。
台湾人过年吃饺子吗? 没有,比较偏闽南文化。
饺子不会是主菜,里面也没有放钱币。
台湾也过春节吗? 当然过。。。楼主搞错了一点――有些中国的年轻人都不怎么过春节了。
也许形式上过了,但是据我所知有一部分人对过春节完全没有感觉。
主要还是大环境的影响吧,近年来春节的时候确实没什么气氛了。
十几年前都很有过年气氛的。
另外,年轻人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西洋化以后对春节当然就没什么兴趣了,况且改革开放以后西洋文化入侵,自然多多少少受到影响了。
更何况台湾社会西方化程度比较高,年轻人不过春节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过的。
过年去台湾人多吗? 还 好 吧 ! 不 过 台 湾 地 界 挺 大 的 , 人 不 会 显 得 特 别 的 多 , 除 非 是 景 点 区 里 边 , 我 去 年 跟 众信旅游 的 团 春 节 去 的 台 湾 , 没 有 感 觉 到 人 有 很 多 的 样 子 , 不 过 台 湾 那 么 好 去 不 知 道 今 年 人 会 不 会 多 !
过年去台湾人多吗 春节去哪里旅游应该都是旺季,但相对国庆期间来讲,会相对少些,毕竟一部分人选择在家过年。台 北、台中、台南、环岛玩法又比较丰富,所以总体来讲应该还好。不过机票酒店肯定是要早早预定,如果不能早些定下时间,那么提前一点报个旅行团也是个好选择,台湾通行证办团体还会比个人快速一些。我给我爸妈在众信报过台湾的团,老两口回来赞不绝口,说行程安排的很好,台湾人也没有网上说的那么不友好,都非常热心热情。
台湾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台湾过春节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家家户户贴春联,把象征吉祥、幸福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家家户户摆供品,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家家户户吃一餐格外丰盛的团年饭,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即食鸡起家”,以及表示长寿”的韭菜,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就是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家家户户围炉 守岁”,在台湾, 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给压岁钱”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年夜饭吃过之后,长辈们便要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给压岁钱”也有讲究,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颈项上。 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爆竹,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桔,意即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或青橄榄,共品功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 正月初二。初二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二之后几天,乡村圩镇都要组织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正月初三。这一天被台湾同胞视为不吉利之日
台湾人过年习俗知多少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
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台湾过春节吗 是过的 而且是 是有假期的 都是中国人 只不过阶段性的意识形态不同而已
台湾过年习俗 春节,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炎黄子孙,都把春节当成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来过。台湾民间过春节的习俗与大陆相差无几,都是从自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开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灯”为止。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其实一进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台湾过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
腊月十六这天是“尾牙”。因为早年生活艰苦,台湾风俗中,每个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设法改善一次伙食,称为“做牙”,而十二月的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故称“尾牙”。这一天,各家各户要摆上大鱼大肉,祭供土地公公,感谢其一年来的保佑
接下来就是“送灶”,又称“辞灶”,即祭灶神(灶王爷)。传说灶神是上天派住在各家各户的天神,每年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每户人家一年来的善恶,以便玉帝决定给予奖励或处罚,来年的吉凶也就由此而定,这对百姓来说是非同小可的,于是人们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丰盛的祭品来供奉灶神。
台湾大年三十夜的“守岁”、“压岁钱”都与大陆的习俗一样。
但最能反映台湾新年风俗的就是与闽南地区几乎相同的新年歌。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湾民间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是一幅生动的民俗图。
闽南:初一荣,初二停,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蓝相生,十一请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
台湾: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刊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于婿;十二查某子请来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萝卜在台湾叫“菜头”,就是“好彩头”,吉祥的意思;全鸡的“鸡”,台湾方言谐音为“家”,有“食鸡起家”之意;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父母长寿。
围炉之后,在台湾农村还保留着“观火盆”的习俗。门前点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从火盆上跳过,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边跳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些吉利话。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灶脚,祈求神明保佑发财。
在台湾一些乡村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有趣的习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些寺庙里就演戏,那些在年前无法还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催逼,就跑到庙里去看戏避债。因为要是债主追到庙里来逼债,就会引起公愤,会群起而攻之。这台戏从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债的人看完戏后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回家团聚了。这种习俗叫“避债戏”,是社会的产物,却很有人情味。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到现在尚未归家,灯笼都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便叫“讨债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使用“讨债灯”。
台湾同胞称大年初一为“新正”,意为新的一年将会有一个正正堂堂的开始。当天凌晨头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制的红白两色米糕祭神祖,称为“开正”。“开正”之礼十分隆重,厅堂灯火通明,门口结红彩,供桌上摆列年柑、年糕、牲礼、茶酒、四果、香烛,家家户户>>
春节台湾旅游人多么? 台湾过春节应该也是挺热闹的,不过去台湾旅游的人应该不会太多。因为春节的时候按说并不是去台湾最好的季节,一个是相对比较冷了,另外一个春节的时候价格会高出不少。不过去体验一下台湾春节的气氛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而且台湾那个地方最冷的时候也就是十度左右的样子。基本没有天寒地冻的时候。我之前从众信旅游报的台湾团,准备资料时间小一个月吧。先去出入境自己办的通行证和签注,两个星期,之后相关资料交给他们办入台证了就。春节期间放假什么的各种影响因素挺多的,不如现在就着手把相关资料办理好就省事儿了。我是去年十一的时候从众信旅游报的台湾八日环岛,当时团费是8000多一个人,春节的时候应该也差不多的样子。整个行程玩下来感觉不错。行程贴给你参考一下,你可以留下你自己喜欢的安排,去掉你不喜欢的部分,换上行程中没有但是自己又感兴趣的元素。我们之前自由行做攻略,都会这么做一下。行程是这样的,D1:北京飞到台北;D2:台北 嘉义;D3:嘉义 高雄;D4:高雄 垦丁 台东;D5:台东 花莲;D6:花莲 台北;D7:台北自由活动;D8:台北飞回北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