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午后 钢琴曲赏析

安静的午后 钢琴曲赏析,第1张

包含《Kiss The Rain》——中文翻译成《雨的印记》,出自韩国最擅长描会爱情的音乐家YIRUMA之手,写这首歌的时候,是在一个星星满天的夜晚,忽然间一场雨,让YIRUMA有感而发写下Kiss The Rain这首曲子:24岁的钢琴家与作曲家---Yiruma,在韩国出生英国长大。曾就学于英国伦敦“The Purcell School”特别音乐学校,后来毕业于“King‘s College of London University”,主修作曲 。在他的音乐作品里,展现了兼融东方的抒情与西方的典雅细致的音乐风格。因主修古典钢琴与作曲,Yiruma展现他傲人的古典才情与欧洲人善感的特质;同时,纯净与清新的东方特色也呈现在他的音色里。藉由细致的音乐性探触,他精致的演奏技巧,予人一种非凡艺术家的深刻印象。

多年后,如果我们相逢,我将以何来面汝,以沉默以眼泪,忧伤的琴键中,我却觉得自己被安慰,泪珠在阳光下凝结成了完美的樱花形状,纵然枯萎仍有暖意。那一刹那真的怕极了自己内心里还有任何怨恨与阴骛,一点点,都会让自己无法与曲中的美丽邂逅。多年以后,沉默的我们正如那些无法启齿的往事,会凝成心里的一滴泪吗?抑或就这么被现实的烈阳蒸发掉了,点滴不剩。至少我为你哭泣过,安静的,无声的,伤心的,在岁月无法触摸的角落里,玫瑰花心渐渐老去。

The Daydream的曲子选自《Dreaming》(白日梦)

曲以慢速的节奏为主调,在那双舞动的手下,流转出一个一个澹然的音符,勾勒出一副天凉如水的默默。始终缓缓的弹奏着,犹如溶在秋凉夜幕下的人们,遥望着天边的星群,独自默然着;也若同秋夜无聊的时刻,脑子里不断交织各色想法。但主旋律是不变的,缓缓的节拍,低音弹奏的主旋律,每个变奏中间还有清脆的几声单音,似乎眼睛微雾着,然后仿佛听见清脆的滴落声。有稍快节拍的弹奏,也有慢速的低语。犹如起起伏伏的心情,只为思念的哪个人。他们有时候是似听见走近自己的脚步声的喜悦,有时候会是夜夜思君不见君的浅愁……就在这样一种声音中,静默于一种幻听中,犹如经历着庄周的化蝶之梦,再分不清哪里是自己生活的彼岸,哪里是彼岸生活的自己。

《白日梦》对Tears的解说

Tear(眼泪)

多年后,如果我们相逢,我将以何来面汝,以沉默以眼泪…… 忧伤的琴键中,我却觉得自己被安慰,泪珠在阳光下凝结成了完美的樱花形状,纵然枯萎仍有暖意。那一刹那真的怕极了自己内心里还有任何怨恨与阴骛,一点点,都会让自己无法与曲中的美丽邂逅。多年以后,沉默的我们正如那些无法启齿的往事,会凝成心里的一滴泪吗?抑或就这么被现实的烈阳蒸发掉了,点滴不剩。至少我为你哭泣过,安静的,无声的,伤心的,在岁月无法触摸的角落里,玫瑰花心渐渐老去....

tears选自钢琴专辑《Dreaming》 这张以“梦”为题的唱片,是由旅韩华裔New Age钢琴家白日梦(The Daydream)演奏的钢琴独奏音乐。

白日梦今年35岁,是一位处世风格神秘的音乐家。据说他从未在大众面前曝光(难怪也没有媒体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从5岁就开始学弹钢琴至今,在大学主修现代艺术课程,而且在写诗方面也相当活跃。深厚的艺术修养,使他的音乐有种特殊的美感。2001年2月,白日梦的钢琴独奏专辑《梦》在韩国出版,短期内便在韩国市场上打败珍妮佛·洛佩兹、新好男孩、恩雅等国际明星和其他韩国本土歌手的新专辑,打入韩国TOWER RECORDS排行榜前四名内,创造了新世纪音乐在韩国的销售新纪录。

本文以影片《钢琴课》中的器乐钢琴为切入点,分析钢琴作为非文字性**语言展示的叙事策略,以及迈克尔·尼曼的简约主义配乐作为一种客体表达,如何呈现不同主体的情感世界。

一架来自文明社会的钢琴,经历了海洋的波涛汹涌后与粗糙原始的新西兰森林擦出了有关情欲和自我超越的火花。精于细微实验乐风的迈克尔·迈克尔·尼曼在为影片配乐时,减少了他浓厚的简约主义(1)风格。除了风格化的简约笔触之外,为了掩盖一种机械式的重复曲调,每一首乐曲都被加重了音乐中的旋律感[1]。以当地民谣及流行曲作为片中音乐的基础,艾达在**中弹奏着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琴音,叫人沉醉当中。作为影片极力渲染的意象,钢琴与哑女艾达的命运紧密相连。遗落在新西兰海岸的钢琴,就如同被男权社会遗忘在文明边缘的艾达。随着钢琴被搬到了贝因斯的家中,艾达的心也逐渐落在了贝因斯身上。琴键与断指,沉琴与跳海,新生与新琴……围绕着这架钢琴的自我救赎就此展开。

“你听到的声音不是我的说话声,而是我脑海的声音”。影片《钢琴课》开场的镜头即是艾达从捂住双眼的手指缝里去窥探和审视这个世界。用一个苏格兰小女孩的画外音,艾达诉说道,“从我六岁起我就没有开过口。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紧接着画外音继续自言自语,将观众的目光带向了她的挚爱珍宝——钢琴,“奇怪的是我并不觉得自己是沉默的,因为我拥有我的钢琴”。 于是就算父亲毫无商量地将她远嫁去新西兰,没有选择权的艾达也能在钢琴中获得平静。黑暗中艾达的后背定格在画面中央:一身黑色的维多利亚时期长裙,一架黑色钢琴,连同黑暗的房间一起被展在高反差布光中,这样的场面调度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但她的手指一碰触到充满灵性的钢琴,那包围着艾达的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压抑就立刻被充满自由意志的钢琴曲一扫而空。     

 如果说艾达的沉默反映了对无所不在的男权压迫的反抗,那么她的钢琴就是一个闸口来释放她所有的愤怒,并为她保留空间坚持真实独立的自我。影片最开始的这种沉默压抑与声音爆发的对比,暗示了艾达沉默背后潜藏的力量:她是拥有主体性的个人,能自由地决定自己是否开口,如果开口将说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艾达的缄默不语是从符号层面反抗男权社会符号秩序的行为[2]。她抛弃了男权社会的所有语言,用通过弹奏钢琴表达和主张自己的方式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完整不受侵犯。所以,当艾达与她的陪嫁物品被粗暴的白人水手扔在海滩上时,她拼命透过钢琴挡板去触摸琴键;当艾达的钢琴被丈夫暴力剥夺时,我们看到她在刻满琴键的餐桌上忘情演奏。我们也看到她为了钢琴与贝因斯做见不得人的肉体交易,在钢琴课上跟他讨价还价。她是沉默的,但透过钢琴,她又在言说一切。总之,她做了所有的努力来保存这点可以区分她的沉默的珍贵的主体性。       

 也是钢琴,让贝因斯爱上了艾达,帮助艾达实现了自我超越。艾达心爱的钢琴被丈夫无情地抛在岸边,她找到邻居贝因斯,表达自己想去岸边看一看钢琴的意愿。贝因斯在多次拒绝之后,被艾达的执着打动,带着母女二人来到海岸边。看着艾达深情忘我的演奏,贝因斯对艾达的感情由此而生。艾达的意愿第一次在男性那里得到尊重和满足。在此之后,贝因斯用八十亩地向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换来了这架钢琴。然而易主之后,贝因斯所提的唯一要求即是他只听不弹。面对已经调音完毕的钢琴时,艾达深感意外,这是她第二次拥有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而贝因斯只愿听不愿弹的要求,使得艾达不再是独自弹琴,而是得到欣赏与倾听。这个一直以来表达艾达内心独白的钢琴,第一次得到了除了艾达之外他人的回应。哑女艾达的自主性再一次在贝因斯这里被找回。艾达就在这被贝因斯主导的、互相平等又掺杂情欲的交往之中对贝因斯心生情愫,直至被丈夫发现二人的奸情被砍断手指,也丝毫不能动摇自己对于贝因斯这个给予她尊重和倾听的男人的爱恋之心。     

 影片最后,当贝因斯与艾达选择离开之时,贝因斯做出了与斯图尔特这个男权社会标志性的产物完全不同的举动,他坚持一定要带上钢琴一起乘船,并最终尊重艾达的选择将钢琴丢进大海。艾达的自我也随着钢琴的沉落海底而获得重生:她的话语权不再需要钢琴这个载体替她去表达,她本身的自我已经可以得到尊重。艾达的主体性,伴随着《All Imperfect Things》缓缓响起,终于可以脱离钢琴这个载体,获得完整。

在艾达到达新西兰的第二天,身着西装的斯图尔特带着一支衣衫褴褛的迎亲队伍到海滩迎接自己心中的女神缪斯。等到艾达缓缓从帐篷中走出来的时候,注重外表的斯图尔特对于艾达的外在是极其失望的,这种失望就迁怒到艾达众多嫁妆中最累赘的钢琴上。为了维护尊严和权力,斯图尔特严词拒绝了艾达“什么都可以不要,只希望带走钢琴”的恳求。钢琴在这里象征着一种话语权,斯图尔特命令佣人丢下它,实际上是在向自己的未婚妻艾达宣布自己的绝对控制权。      

这个男人不知道的是,从他对象征着艾达另一个自我的钢琴不屑一顾甚至加以嘲讽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无法占有艾达的心。斯图尔特不能理解伴随着画外音乐《The Promise》响起,艾达凝视山谷之下的钢琴时眼里流出的绝望与悲凉;不能理解艾达在木桌上刻下琴键的奇怪举动。影片的尾声,当斯图尔特发现艾达再次辜负了自己的信任,击碎了自己作为一个男性的尊严时,他难忍胸中怒火地手提着斧头冲下山坡。《The Sacrifice》如暴风骤雨般倾泻,随着斯图尔特脚步的临近愈加充满紧张与不祥。艾达被砍掉手指的一段,钢琴曲始终悠扬清澈的,如同雨中飘零着的风声。配合这样的空灵,却是艾达徘徊在倾盆的大雨中,尽管她极度克制面部痛苦的表情,然而在这样的克制下却是无尽的惨烈和震撼,触目惊心。

与艾达的沉默相比较,**中贝因斯的沉默更加隐晦也更加难以察觉。从贝因斯的刺青纹和他同毛利人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得出他毛利人的身份。但是当斯图尔特处于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自满情绪,并被一种对“落后的”当地人的统治逻辑所支配时,贝因斯的价值体系是不被重视和倾听的[3]。因此,他无法拒绝艾达提出想要去新西兰海岸弹奏钢琴的请求。艾达倾心弹奏的《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弥漫在咸湿的海风,贝因斯就在那时对同样不被男权社会重视和倾听的艾达产生特殊的情愫。短暂的午后,沉默的艾达因为钢琴得到救赎,沉默的贝因斯因为艾达得到救赎。贝因斯看似愚蠢地用自己的八十亩良田交换了艾达钢琴的所属权。导演简·坎皮恩将贝因斯和艾达感情线索的发展推进在仅有的次钢琴课中。

1得知钢琴和自己都被斯图尔特擅自出卖之后,哑女艾达是愕然震怒的,却被同样怒不可遏的丈夫以“一家人总要做出牺牲”的理由终结争吵。但是第一次上门之后,艾达发现贝因斯十分重视自己的钢琴,为此花了高价请专业人士调音。艾达在明确贝因斯只听不弹的意愿后,用这架钢琴弹奏了简单的音阶。

2《The Fling》的欢愉中,贝因斯身不由己地抚摸上艾达洁白纤细的脖颈。意识到自己的唐突,贝因斯和艾达达成了这样的触摸用一个黑色琴键交换的协议。

3昏暗的木屋里,贝因斯久久凝视着醉心于《Big My Secret》之中的艾达的背影。在她走后,赤身裸体地抚摸着钢琴,不知如何释放这种情感。

4仍然是在这曲《Big My Secret》中,艾达掀起了自己的裙子,裙摆下贝因斯用自己粗糙污垢的手指摩挲艾达丝袜破洞下光洁的肌肤。

5被族人调侃之后,贝因斯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在已经脱下外衣之后,艾达用一段明显杂乱无章的旋律宣泄自己的不满与恐惧,打消了贝因斯更进一步的念头。

6艾达在观看舞台剧《蓝胡子》时假意与斯图尔特亲密来刺激贝因斯。在这一次的钢琴课上,贝因斯用十个琴键交换两身赤身裸体相拥的机会。      

贝因斯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决定终止这场借着钢琴课的名义来满足自己情欲的肉体交易。但是此时在艾达的心中,贝因斯的突然缺席带给她的是无尽的失落和空虚。顺着《Lost And Found》的乐声,艾达的眼光望向森林深处的木屋,和那个在她心间掀起情欲波澜的男人。在脱离了钢琴课师生的关系后,艾达奔赴心中的爱人,于钢琴曲《The Scent Of Love》中,两人的情感得到升华。    

《钢琴课》是一个关于在沉默中发声的故事。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导演简·坎皮恩把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在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遥远空旷的新西兰海岸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挣扎变做无奈之后的煎熬。对于女主角哑女艾达而言,这种煎熬向观众所展示的,不是世俗意义上女人与男性权力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自身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经历多重挣扎之后,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1)简约主义:简约主义的称号最初来自绘画与雕刻艺术,又称为“极简抽象艺术”。音乐中,也有一种称为简约主义(Minimalism)。简约音乐有不同的称呼,它又被称为复奏音乐(repetitivemusic)、原声音乐(acousticalmusic)及冥想音乐(meditativemusic),每种名称分别说出不同简约主义音乐家在音乐上的不同取向。可以肯定的是,简约主义音乐家都一致有意识地要对抗传统以来教条主义下的十二音阶体系作曲技法,他们更着意在音乐上的回旋反复设计,强调韵律与节奏。

[1] 罗展凤**×音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47-248

[2] 赖丹浅析《钢琴别恋》中的女性视角[J]**评介,2011(22):68-69

[3] 李亚苹沉默的艾达与被消声的毛利人——从简·坎皮恩的《钢琴别恋》谈起[J]**评介,2013(20):35-39

《钢琴课 》

本片是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一部浪漫爱情片,也是一部反映女性觉醒为出发点的佳作,获得第46届戛纳**节金棕榈奖和最佳女主角奖。片中女主角荷莉.享特的表演特别出色,她以柔美的手语和坚定的目光成功地演出了一个内心丰富却被禁锢的美丽哑女形象,使她成为第66届奥斯卡影后。男主角为哈维.凯特尔。故事讲述美丽的哑女,她不能说话却弹得一手好琴,也就是以钢琴为媒,她勇敢地找到了她的真爱。影片中有多首古典乐章,钢琴曲会让人如痴如醉。

《神童》

作为"神童"的13岁天才少女钢琴家--成濑歌,寄予了大人们全部的期望。小歌是一个自由奔放,但在音乐相关方面却可以表现出极限的纤细天才少女。开始小歌压力很大,每天都受这样那样的管制,上课也无精打采。加上父亲不在身边和母亲的不愉快也积压在心中,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弹琴。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想考音乐大学的少年菊名和音。两个人开始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开始了一段新的奇妙感情。两人之间清爽和善的交往,谱出了一段如同音乐一般美妙的故事。

但是小歌的身体却发生了变化,她通过了暂时失去听觉的考验,领悟到演奏音乐的喜悦……

《弹钢琴的盲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八年前,一个叫刘浩的孩子降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因为早产,在保温箱里输氧过多,而导致刘浩自幼双目失明。三岁那年,母亲替他买了一把玩具小琴,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能用它摹仿出麻雀的叫声。音乐的激情燃烧着刘浩幼小的心灵。他的音乐天赋让母亲震惊,也让她欣喜万分。她明白,音乐成了刘浩唯一的快乐。她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快乐带给这个不幸的孩子…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孤儿一九〇〇天才的一生。《海上钢琴师》被改编成同名**,成为史上流传最广的**之一,其中的台词几乎照搬于这部作品,至今仍为影迷所津津乐道。

《想飞的钢琴少年》(Vitus)是一部2006年的瑞士剧情、音乐片,由弗兰迪-M米偌执导,由瑞士天才钢琴家泰欧·盖尔基和实力派演员布鲁诺·冈茨联袂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具有超群天赋、智商高达180的少年维达斯不愿遵从父母的意愿——成为一名钢琴家,而是想成为一名普通的人。由于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装傻才能逃避,维达斯在祖父的帮助下带上一对木质的翅膀从阳台上跳下去,并假装自己天赋因此而消失的故事。

点击  Tears  畅听 ‖ 文/豆豆简

这张以“梦”为题的唱片,是由旅韩华裔New Age钢琴家白日梦(The Daydream)演奏的钢琴独奏音乐。白日梦是一位处世风格神秘的音乐家。据说他从未在大众面前曝光(难怪也没有媒体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从5岁就开始学弹钢琴至今,在大学主修现代艺术课程,而且在写诗方面也相当活跃。深厚的艺术修养,使他的音乐有种特殊的美感。2001年2月,白日梦的钢琴独奏专辑《梦》在韩国出版,短期内便在韩国市场上打败珍妮佛•洛佩兹、新好男孩、恩雅等国际明星和其他韩国本土歌手的新专辑,打入韩国TOWER RECORDS排行榜前四名内,创造了新世纪音乐在韩国的销售新纪录。

The Daydream 是作者的艺名,这张《Dreaming》是The Daydream的NewAge风格的钢琴独奏专辑,曲风缓慢恬静,带着丝丝淡淡的忧伤,聆听这张专辑,也许会想起过去的爱恨离别,或者从前的遗憾……没错,虽然是NewAge风格的钢琴曲,但丝毫不比古典钢琴逊色,曲子表达的忧伤可以直达您的心扉,让你有点点伤感,有点点怀念,却又是那么那么的美。

曲以慢速的节奏为主调,在那双舞动的手下,流转出一个一个澹然的音符,勾勒出一副天凉如水的默默。始终缓缓的弹奏着,犹如溶在秋凉夜幕下的人们,遥望着天边的星群,独自默然着;也若同秋夜无聊的时刻,脑子里不断交织各色想法。但主旋律是不变的,缓缓的节拍,低音弹奏的主旋律,每个变奏中间还有清脆的几声单音,似乎眼睛微雾着,然后仿佛听见清脆的滴落声。有稍快节拍的弹奏,也有慢速的低语。犹如起起伏伏的心情,只为思念的哪个人。他们有时候是似听见走近自己的脚步声的喜悦,有时候会是夜夜思君不见君的浅愁……就在这样一种声音中,静默于一种幻听中,犹如经历着庄周的化蝶之梦,再分不清哪里是自己生活的彼岸,哪里是彼岸生活的自己。

Tear [眼泪]

多年后,如果我们相逢,我将以何来面汝,以沉默以眼泪…… 忧伤的琴键中,我却觉得自己被安慰,泪珠在阳光下凝结成了完美的樱花形状,纵然枯萎仍有暖意。那一刹那真的怕极了自己内心里还有任何怨恨与阴骛,一点点,都会让自己无法与曲中的美丽邂逅。多年以后,沉默的我们正如那些无法启齿的往事,会凝成心里的一滴泪吗?抑或就这么被现实的烈阳蒸发掉了,点滴不剩。至少我为你哭泣过,安静的,无声的,伤心的,在岁月无法触摸的角落里,玫瑰花心渐渐老去。

对星星的诺言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 1889---1957)

星星睁着小眼睛,

挂在黑丝绒上亮晶晶,

你们从上往下望,

看我可纯真?

星星睁着小眼睛,

嵌在宁谧的天空闪闪亮,

你们在高处,

说我可善良?

星星睁着小眼睛,

睫毛眨个不止,

你们为什么有这么多颜色,

有蓝、有红、还有紫?

好奇的小眼睛,

彻夜睁着不睡眠,

玫瑰色的黎明

为什么要抹掉你们?

星星的小眼睛,

洒下泪滴或露珠。

你们在上面抖个不停,

是不是因为寒冷?

星星的小眼睛,

我向你们保证:

你们瞅着我,

我永远、永远纯真。

(王永年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向星星说话的诗,在中外很多很多。这首诗向星星保证“我永远、永远纯真”,这是诗人永远保持赤子之心的保证。诗的写作方法也很平近自然,这首诗的内容与形式颇为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268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