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媒体报道,知名印象派代表作画家梵高在1887年创作的《蒙马特街景》将进行展出拍卖,相关团队则将通过视频方式在巴黎,纽约,香港等三地进行线上拍卖。
由于这个系列画作的稀有性,因此专业人员估值大概在500~800万欧元。
据了解,这幅画作在1920年时由一名法国收藏家家族拥有,在此之后一直从未公开展出,此次也是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这幅画。
画作描绘了法国巴黎蒙马特地区风车磨坊景色。
据了解,1887年春天梵高前往巴黎,尽管只停留了短短两年,但这两年也是他重要的创作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画出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蒙马特系列,之后这幅画被收藏家家族收藏,这一收藏就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相关人士介绍:
我们在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就已经瞬间被吸引住,法国一个家族珍藏此画百年,如今我们能够将它带到世人面前,实在深感荣幸。梵高在蒙马特时期的画作大部分都典藏于世界各地顶级博物馆,只有少数尚在私人手中,来自这个经典系列的殿堂级作品如今现身市场,对梵高作品的收藏家以及广大艺术鉴藏家而言无疑是一段艺坛佳话,也是一次难得可贵的购藏机会。
1887年巴黎的蒙马特地区四处都可以看到老旧的磨坊和歌舞升平的店面,正是这样乡村田园与都市风光融合的独特气息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感受,其中就包括梵高,这座陌生城市吸引了梵高前来进行生活的探索与视野的扩充,也让他首次与其他印象派画家和前卫艺术先锋们进行思想交流,这些曼妙美好的邂逅点燃了他对于创作的灵感,因此早期画作色彩单一暗沉,经过此次之后,梵高逐渐爱上了鲜艳明亮的色彩,因此这段生活是梵高创作生涯的成长期,也为他之后成熟卓越的画风奠定了基础。
行走在巴黎塞纳湖畔,感受左岸那灵动的风韵景致,仰望艾菲铁塔的浪漫与温柔,与巴黎的复古文艺气息一同沉醉,现在让我们进入到蒙马特高地,体会另一份清新。
巴黎
蒙马特高地(Montmartre),位于十八区的一座130米高的山丘。这座小山丘风貌多样迷人,被人们称为一个到处都是传说的地方。浓郁的宗教氛围、随性的艺术气息、浪漫的情爱见证、慵懒的游客市民,一幕幕闲适多元的和谐生活画面均在此展现,就好比巴黎都市生活的一个小缩影。
嗯,这里,有大街的繁华,更有小巷的遗韵。
圣心堂——俯瞰巴黎的风情万种
圣心堂
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圣心堂(法语:Basilique du Sacré-Ceour),屹立在蒙马特高地的至高点,更是巴黎的最高点。这座天主教圣殿风格独特,教堂建筑为罗马风格,圆顶则为拜占庭风格,建筑周身由白色的石灰华巖筑成,在蓝天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圣洁雄伟,巴黎人也亲切地称它为“白教堂”。漫步拾级而上圣心堂,心灵也会被不断的洗礼。到达教堂,你可以俯瞰远方,将整个巴黎的万种风情尽收眼底。
交通:搭乘地铁12号线至Abbesses站
小丘广场——遇见画家的心灵栖息地
小丘广场
感受完圣心堂的雄伟,往西走,步行200米,便会到达画家聚集的“小丘广场”(Place du Tertre)。
广场上充斥着浓烈的艺术气息,街头艺人画家随处皆是,卖画的小摊挤满了整个广场,素描、油画、卡通画任你挑选。这里曾是梵高、达利、毕加索等画家的发迹之处,因此,至今这里仍是画家们的梦想成名之处。在画家聚集的小丘广场画一幅肖像,或者即使只是望着那些画家们各具姿态的专注神情,你定会爱上这里的美妙。
爱墙——情侣秀恩爱圣地
爱墙
从小丘广场缓缓而下,在街头的小公园里,有一面用蓝色瓷砖铺满的墙,那便是爱墙了。
它由511块深蓝色的长方形瓷砖组成,墙上用311种语言写满了“我爱你”。这里是情侣来巴黎必来打卡的圣地,牵手漫步在风景秀丽的蜿蜒小径,在写满爱情的爱墙面前拥吻留影,许下承诺,让浪漫的爱墙见证自己的爱情,这是情侣在这里的正确打开方式……那么单身狗们,就找找你所认识的语言的“我爱你”,也算是一种小乐趣吧(哭哭脸)。
不过,不要以为,这里只是情侣虐狗的地方,在墙的上面还有一幅低调的画,画中一位身穿蓝色长裙的姑娘,斜倚在一张小桌前,画旁边有一行法语小字:soyons raisonnable, exigeons l'impossible,中文意思是:保持理智,勿要强求。单身狗可以安慰自己是个理智的银儿。
双风车咖啡馆——来和《天使爱美丽》say hi
双风车咖啡馆
在巴黎,似乎每个街头的转角,都会有一家咖啡馆。而在蒙马特高地,人们会苦苦找寻这家咖啡馆---双风车咖啡馆(Café les Deux Moulins)。双风车咖啡馆的名字源于附近的两座古老的风车磨坊“Moulin Rouge”和“Moulin de la Galette”。这个充满质朴法式风味、吊扇嘎嘎作响的小咖啡馆,便是《天使爱美丽》里,Amelie当服务生的地方。
芥茉色的天花板,蕾丝花边的窗帘、古老的壁灯和吧台,让人仿佛置身于20世纪50年代~墙上印着那个永远留着妹妹头、张着古灵精怪的大眼睛、唇边带着一抹狡黠笑容的女孩艾美丽的海报,甚至在卫生间内也有一间透明的橱窗摆放着关于《天使爱美丽》相关的东西,这些店内的爱美丽主题摆设,会让你仿佛与**的画面久期而遇。在激动之余,坐下来享用一点美味甜点,和朋友聊天消磨时间,观看这座城芸芸众生的各种样貌,对蒙马特的独特风情也会更深一些。
红磨坊——凡尘世事,不如一梦
红磨坊
走到蒙马特高地脚下,远远地便可以望见空中飘着的红色风车,那便来到了红磨坊(Moulin rouge)。这里是巴黎的红灯区,屋顶上的红色风车是它的标志。它是巴黎历史最久远、最负盛名的秀场,还是法国康康舞(French Cancan)的发源地,这里作为夜生活爱好者的圣地,去红磨坊看场演出,感受巴黎的酒吧文化和歌舞文化,应该是巴黎夜晚完美的打开方式。
街头小店——遇见未知的惊喜
蒙马特街头小店
除了那些众人皆知的标志,蒙马特路边那些玲琅满目的街头小店,个个都是极具特色的艺术馆, 那些暗藏于街头巷尾的Vintage小店,会藏着多少你我不知道的故事

血
2016-4-26
梵高的全名
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称”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
周杰伦的六年之后的新专辑中出现了非常多的信息量,MV中出现的都是20世纪初的艺术家们。这个MV实际上是属于周杰伦的文艺狂想曲,在这个MV中,致敬了非常多位大师,他先邂逅了两位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一个是马格利特,一个是达利。
关于马格丽特,周杰伦突然变出了一个绿苹果,实际上这个因素是马格丽特名作人类之子的关键元素。周杰伦又给大家变出了把变弯的勺子,这个因素也是来自世界名作记忆的永恒。在记忆的永恒中,有着钟表变软的意象。关于莫奈这位印象派艺术家,周杰伦还给莫奈变出了睡莲等等意思,其实这些都对应歌词中的一句话,借你灵感不用还我。其实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些带有反叛意向的艺术家们,实际上都对周杰伦本人以及创作带来了非常大影响。
除了这些外国艺术家,MV中出现镜头比较多的还有一位中国艺术家,就是常玉,他也被称为了东方的梵高,中国的马蒂斯。当然,马蒂斯在MV中也是有提及的。常玉的画作实际上带有野兽派的狂放和中国画含蓄的特点,只是他的画作数年来没有得到世人承认。而常玉也因为周杰伦的科普,被千万人所知晓。
周杰伦在我们的MV中也展现出了他自己的魔术技能,他将枯枝变成了花朵,同时也激发出了画家的灵感。这样一个情景实际上也是来自于常玉画家的盆景系列。实际上,除了这些画家,MV中还有多句歌词提及了多位艺术家,比如说梵高,马蒂斯,爱德华蒙克等等。在MV的最后,周杰伦还请了朗朗,然后两人斗琴,这个桥段实际上跟**不能说的秘密有异曲同工之妙。
欧文.斯通在他的《梵高传》里虚构了一个叫玛雅的美女,让梵高在阿尔与她相遇。
玛雅在梵高的生命世界里纯属子虚乌有,这是欧文.斯通自做主张给安排的一个假想的人物。也许,这是作者出于对梵高处境的同情。梵高与高更的冲突,后来又与妓女拉舍尔发生纠葛,以至于他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她……
下面是依据:
、《梵高传》中译本的导言和附记
导 言
1927年春,我在巴黎偶然地接触到温森特·梵高的绘画。当时索尔邦大学有个年轻学生,怂恿我去参观卢森堡画廊。“……去看看温森特的画展吧,这是自从1890年他的小型画展以来第一次较大的展览。1890年那次画展,是他的弟弟提奥在他去世数月之后举办的,后来没有几个月,提奥也与世长辞了。”
画廊的墙上,并排悬挂了大约70到80幅光辉灿烂的油画,都是温森特在阿尔、圣雷米和瓦兹河边的奥维尔画的。这间稍微小了一点的沙龙,在色彩的辉映下,就像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照进大教堂一样,光波流泻,色彩斑斓。对于受过意大利宗教画和巴黎寓意画过多熏陶的我来讲,绘画已经成了一种不能令人激动的艺术。然而,此刻,突然间面对着温森特的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我的确被惊呆了。当我惊诧不已地徘徊于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面前时,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在人、植物、动物从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向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阳,然后又向下汇聚到同一中心的运动中,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
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地打动了我的心,为我拨开了眼中的迷雾,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是个什么人呢?
详述温森特的生活经历是困难的,因为关于他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资料的主要来源就是他写给他弟弟提奥,又由提奥的遗孀乔安娜翻译出版的那些信件。
为温森特的一生找到史实依据的惟一途径,就是追随他的踪迹遍访英国、比利时、荷兰和法国。这是一段值得纪念而又有益的经历,因为当时距温森特37岁早逝才过去40年,他的绝大多数亲友和曾与他有过交往的人依然健在。我肩背旅行袋,走遍了欧洲,住在温森特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寻觅温森特曾经在那里安插画架,把大自然变成不朽艺术的确切地点。
回到纽约,回到格林威治村我的单身公寓,我意识到这样两个实际情况,其一,温森特的一生,是人所经历过的最为悲惨然而成就辉煌的一生;其二,年仅26岁、毫无写作经验的我,对于胜任写作温森特的故事来说,是太年轻了。
但是……没人愿意做这件事,我不能拒绝这个艰巨的工作。我已经被温森特的生活经历迷住了,尽管能力有限,我知道,我将会忠实地表现他那非凡的才能,并且设身处地地去写,那就能使读者读来如历其境,深入到温森特的心灵、思想和灵魂之中。
我是用六个月的时间四易其稿写成《对生活的渴求》的。不知怎么,就在几近发狂的状态下,我居然完成了写作,并尚能写得让人看懂。在此后三年中,这部手稿被美国的17家大出版社一一拒绝,其理由则总是如出一辙:
“您怎么可以要求我们,让正处于萧条时期的美国公众,接受这个关于一位默默无闻的荷兰画家(在1930年至1933年期间美国人尚不知有温森特其人)的故事呢?”
1934年1月1日,手稿终于在删减了十分之一,并由我当时的未婚妻、现在的妻子琼重新打字之后,为英国一家老出版社的小分社——朗曼格林分社所接受。在出版的即日,我曾试向该社负责人表示谢意。他神情阴郁地回答:
“我们印了五千册,我们还在求神保佑。”
他求的那个神算是求对了。据最近的统计,《对生活的渴求》已经翻译成80种文字,现已销出大约2 500万册,想必也有这么多的书被人读过吧。
不过,永远要记住,是温森特的身世打动了读者。我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
附 记
读者也许会暗自发问:“这个故事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呢?”
对话不得不是虚构的,必要时也有纯小说的夸张,例如玛雅一场,那是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辨认出来的;
有一两个地方,我也描写过一段尽管无据可查,然而我相信有可能发生的小插曲,例如,塞尚和梵高在巴黎的短暂邂逅;为方便起见,我采取了一些办法,诸如在温森特跋涉于欧洲期间使用的货币,均以法郎代替;还省略了整个故事中几处不重要的零碎片断。除去上述在技术上大胆采取的措施以外,本书的内容完全是真实的。
本书主要的原始资料是温森特·梵高致其弟提奥的三卷书信集。而更多的材料是我在追随温森特·梵高在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踪迹,实地考察时发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