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仍旧是《走向创造的境界》这本书,但是这里要探讨的重点由智能转向艺术家的人格的问题探讨。它也属于艺术创造力探讨的范畴,前者是从创造力展开的动力学角度进行探讨。后者则是从艺术家的人格特质和素质,心理类型等等方面展开探讨。认知、情绪、动机是由内而外的进行探究,最终影响艺术家的行为,形成创作风格。而这些行为在面对同一情境或者不同情境使得反应不同就展现了不同的人格特质。
书中关于艺术创造力人格方面大致描述是,艺术家同时拥有日常人格和艺术人格两者,但是书中主要是对艺术人格展开讨论,重点在于艺术人格的二重性。其中包含稳定与不稳定、成熟与不成熟、健康与变态、独立与顺应、孤独与开放、冒险与安全、献身与游戏这七个方面。并从中得出多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并探讨了某些心理类型与创造力的关系。当然现代艺术中非人格化现象作者也做了说明。
在这里不仅想说明艺术创造力的人格心理的问题还想探讨一下其中的“智能”,这便是这篇文章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了。
二重性探索
稳定与不稳定
我在稳定与不稳定这一节打了一个问号,不记得是为什么了,但是在第五遍看这篇文章时,感受又是明显不同的,这里先描述一下书中大致说了什么内容吧。书中说稳定与不稳定在同一个艺术家身上是交替出现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的稳定,在艺术活动中的焦躁不安,情绪波澜起伏。那这种相互转换、交替过渡的形态是怎样进行的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行为主义的动机理论,分别是艺术家将本能内驱力和匮乏感(在动机一章也说明了伟大的艺术家内心是没有匮乏感的。这里需要说明,认知一章中提到的匮乏是指创造过程中信息的多少,而动机中提到的匮乏是指激起创造活动的契机。),通过艺术创造的途径将不稳定变为稳定,不平衡变为平衡。但是不稳定是绝对的,持久的,稳定是相对的,短暂的。而在艺术中焦虑就是一种不稳定的表现,它不仅是某种生物性本能,还是一种生存焦虑(或存在焦虑),而艺术创造就是一种人的存在的发现。焦虑是艺术家获得创造的动力,使艺术创造获得某种深刻性,且焦虑感越强的人就越接近人的存在。对艺术家来说,生存的焦虑就是一种困惑,正因为迷惑不解,他们才通过直觉的艺术活动,寻求真正的解答。这种困惑来自对迅疾变化的现实不理解和对自我形象的困惑。但正是因为这种困惑和危机,使艺术家处在一种不稳定的心态中,因而赢得了探索、突破和创新的深层动力。进而也获得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创造性的艺术家将永远处在困惑与危机所造成的焦虑中。当然每个人都有生存焦虑,但是艺术家敏于感受且表达这种焦虑性体验。且作家把这种精力从人与人的关系移开,投入到自己的艺术中。因此,艺术家与众不同,在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去的一种固定的健全的平衡要比旁人困难的多。而这些的前提都是,作为艺术家,不稳定人格的焦虑是有助于艺术创造的,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而这就是艺术家在人格稳定与不稳定方面表现出来的智能。原因也是如何做,智能所在。艺术家不是有意去压抑和激化这种焦虑,更不是在其他方面或活动中去增加这种焦虑,相反他们把焦虑引向艺术活动,通过创造创造活动本身来缓解和降低焦虑。也因此,稳定与不稳定、焦虑与焦虑消除是交替进行的;是由不平衡到平衡,复又进入新的不平衡。但是这种在暂时相对的稳定,不焦虑,平衡也对艺术家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成熟与不成熟
成熟与不成熟,不论在恒常性和变动性的维度上,还是在复杂性和单纯性的维度上,都体现在对各个领域内的道术器掌握深度和领域间的联结程度上。
健康与变态
健康与变态,在健康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认知抑制解除,在这一部分甚至于疯子,精神病人的表现都相同,即认知抑制解除,但不同的是基础和艺术家具有一种所谓的智能,能区别与常人的认知抑制,又能区别与疯子与精神病人的认知抑制解除。认知抑制就不提及了,认知抑制解除就是冒着认知过度的风险,对世界,经验和自我的开放。而对于智能书中描述是艺术家具有某种机制从自居情境中退回现实。而这种机制,是如作者转述马斯洛的观点“创造性人格其健康就表现在和谐整合功能中,它是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分裂性的东西统一起来,平安相处,和谐运作。而创造过程就意味着这种整合过程。”另外,弗洛伊德的表述则是“本我与超我尖锐地冲突产生焦虑,通过升华,在艺术活动中想象的替代性满足本我与超我的尖锐冲突消失了,分裂性的东西达到了和谐,焦虑在创作过程中缓解了,人获得了欲望的实现。
独立与顺应
其实再读这一节的时候,最开始是以打破规则是要以遵守规则为前提的认识在理解,但是,巧的是,今天看了一部美剧,追缉:炸弹客,里面讲述了一个侧写师追踪一个炸弹犯罪分子的过程,而炸弹客的想法就是现代科技使得人们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变得更加的不自由,比如去哪里都要开车,比如鸟在模仿现代机械的声音,如果人们不开心就开快车,还有侧写师说的在空无一人的夜晚的马路上,在等红灯,等等。这突然让我想到一件事,就是认知和行为的区别。这里可以展开的说明非常多,而且我也未见得就已经想明白了,事实就是如此。但是放到这个情境中,来探讨一下,艺术家的独立意识,独立行为,顺应意识和顺应行为这四者。首先指出了顺应人格人皆有之,因为文化适应本质上就是一种强制性的顺应过程。然而这一点时常被人忽略,所以着重提之。换种表述方式即是说,顺应意识和行为,艺术家和常人都有,至少是包括特指强制性的文化适应。那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点了,艺术家除了文化背离一面也有文化适应一面,为什么艺术家有文化适应的一面,因为独立是以顺应为前提,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变革传统的成规旧习必须以精熟传统为前提,创新必须以深知旧事物、观念和技巧弊端为前提“。另一个问题常人的文化适应和艺术家没有不同,都是出于需求即一种认同的心理倾向,包括社会需求即寻找归属感,使之能够达到自我实现需要,还有就是尊重需要,包含遵守规则是为了获得独立和自由,以及名誉或威望,作为一种对自身成果的肯定和激励。放在艺术家的情境中也是如此。艺术家的情境包括了艺术人格和日常人格两方面,也许在日常人格中表现为顺应的意识和行为大于独立,在艺术人格则相反。但也有可能,独立意识和行为在日常和艺术人格中都占大部分,其中在日常人格中至少是高于或等于顺应意识和行为的最低底线要求,当然此时顺应意识和行为并不需要保有相同的底线,这里主要是取决于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人格和日常人格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各自占比的不同。至此只是为了说明顺应在创造性人格中的存在性和必要性。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人格和日常人格只是这两种情境下的对顺应和独立的探讨,从另一个方面看加入时间的概念,在对不同事物不同的认知阶段其顺应和独立的占比也会有所变化。具体如何变化放在后面讨论。
然而还有一个共识就是创造力与独立人格正相关,与顺应人格负相关。用文中的话来说“独立自主的人格却不是人皆有之,而且其独立性程度亦有巨大差异,创造性的艺术家与非创造性的艺术家及常人的巨大差别,就在于他们强有力的独立人格。”马斯洛称之为自我实现需求。
返回去想想从另一个方面看加入时间的概念,在对不同事物不同的认知阶段其顺应和独立的占比具体如何变化这个问题,认知初期顺应人格大于独立人格,但是持续时间和程度则却不一定,认知后期则独立人格大于顺应人格,特别是在艺术人格的交叉域上,但是在日常人格的交叉域上则不一定,大多数的情况是顺应人格大于独立人格。然而这里的顺应人格的持续时间和程度或许可以用直觉和智能来说明,包括艺术人格和日常人格,特别是艺术人格上。换种说法独立是以顺应为前提,即在艺术创作中改变和突破规则是要以遵守为前提。从时间维度上看,顺应为早期所必须经历的,而此阶段的创造力必然没有那么强甚至于没有,可以说刻意练习也就是在这一个阶段,接下来在突破和改变抑或是灵活运用规则中开始了创造力的涌现。其实世间诸多道术器的习得过程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那两者当中的分界线或者临界点在哪里呢?因人而异,因此,对于艺术来说总是各个有各自的山峰,各自有各自的世界。如果一个风格就是一座山峰,那么一个人则可阶段性的拥有若干座山峰,如毕加索。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对于规则的灵活运用是指在规则内部进行创新,这种创造是封闭的,因此创造力并不能得以极大的凸显,而突破和改变规则,则是融入了外界元素,保证系统的熵增减少,快速运作,这使的人的创造力得以极大的发挥。这里突然萌生一种看法同地“道”在不同职业不同追求的人说来总是如此的不同,但是这又有何妨,本就是从诸多道理中去发现其底层规律,并只用第一原理去指导生活 。而后者看起来就是那如此不同的原因了。
孤独与开放
孤独与开放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统一的展现在艺术家的身上。孤独是创造力的准备条件,指的是认知上的孤独。孤独是创造过程的必备的一种状态,更偏向于说明情境和生活上的孤独;开放也包含认知上的开放,在认知一章中在增加信息和减少信息中提到了认知抑制解除甚至有认知过度的风险,但是有方向性作为智能加以引导,如梵高。也有生活上的开放。而创造性的艺术家具有开放的孤独性人格。如同毕加索“他在生活上是孤独的,在时代中是孤独的,在绘画艺术和绘画思想上也是孤独的。”(——潘罗斯)“但另一方面,毕加索一生又始终保持着一个异常活泼、富于变动的开放性人格,他敏于接受一切新事物新思想,贪婪地从生活的每个角落去发现创造的灵感和源泉。”(——作者周宪)
安全与冒险
书中关于冒险与安全的描述大致是,冒险与安全的两个人格侧面时常是分别表现在艺术人格和日常人格的情境中,而安全需要人人都有,但是冒险人格则不然。特别的是,冒险人格与创造力成正相关,安全人格与艺术和创造力成负相关。而冒险人格使得艺术家在艺术人格中,甚至是日常人格中具有一下三种特性:
第一,他们能发现和勇敢地面对困难。”贝伦对创造性的作家做了多方面的人格测试,其中一个重要结论就与此有关:创造性的作家的“一个重要风格变量是对复杂性,不平衡以及混乱的挑战的偏爱“。这种偏爱,也就是意欲在苦难中有所发现,在复杂中发现关联,在不平衡中寻求规律,在混乱中探索秩序的创造力。””
关于这一点其实在我看来对于艺术家或是创造力强的人而言或许不平衡,混乱,复杂是绝对,而平衡则是相对。
设计是否有通用的规律,如果有也绝对不是黄金比例,颜色和谐,画面完整,对齐,留白等等,而是超越规则表象之上的开放的孤独,冒险的安全,以顺应为基础的独立的品质。
第二,创造性的艺术家的冒险人格还进一步体现在不怕走弯路、犯错误,有较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对待外界的嘲讽乃至批判。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过程,拥有一种依赖直觉的方向感。因此犯错便显得几乎是必然。
第三,创造性艺术家的冒险型人格恰恰在这里显示出它的意义和价值:它超越并打破了旧的艺术规范,发展并却离了新的艺术规范,尽管这些新的规范也许一时还难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最终总会被接受,艺术史就是这样绵延不断地推陈出新得到发展的。
关于前面对艺术设计通式的解析,其实在这里也有同感,但是如果不能为一时所接受的艺术或是创意或许可以当作是一种刚好的灵感或者邂逅。这样便充满了巧妙的韵味。
至此,艺术家冒险与安全的人格二重性可以这样理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所追求的是一种特殊的安全感,一种冒险的安全。然而冒险就意味着做出某些牺牲,因此保持自强,自信,自尊是绝对必要的。这里有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方法,即自我承认法,当工作本身如果是了不起的,但是在一个阶段内不受社会认可,但是只要自己人为这是值得的,优秀的,所热爱的我就对自己承认它。卓有成效,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满足,这对艺术家而言绝对也是有害的。
献身与游戏
献身是艺术家对艺术总的态度,即严肃认真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又是一种强烈的功力性态度。”但是在具体的创造过程当中又会转化为游戏态度。“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中,感性和理性、本能与意志都是分裂的,他们都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强制性,而游戏冲动将两者协调起来,摆脱了局限和强制,使人获得了自由。自由恰恰是创造的本质。”所以游戏态度和状态与创造力是正相关。“罗杰斯指出,对创造力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多种元素和概念进行游戏的能力……一种自发地对多种思想、色彩、形状和关系进行游戏的能力。””
心理类型与创造力关系
在分门别类的探讨完艺术家人格特质的二重性后,这里便开始综合的来探讨由认知,情绪,动机以及艺术家人格二重性排列组合而成的若干中典型人格心理类型。其中包含外倾型和内倾型,理智型和情绪型,天性型和技艺型以及男性化型和女性化型。(其中天性型和技艺型也体现了道术器的观念)。这是四个维度,用以衡量艺术家不同的人格特质,也许还有其他维度,但是这里暂不做讨论。把每一个维度看作是一条线段,在线段当中有无数的点,艺术家心理类型便由这不同维度的点组成这里其实可以用雷达图来分析。书中不仅列出了维度,还对每个极点的特性做了说明,当然正如字面意思一般你便可以猜的差不多,因此如果一一列举处每个极点的延伸意涵与此来说意义便不大了,更重要的是让你能用更加包容的观点去看待艺术家的心理类型以及创造风格。另外也更加认识自己是符合和接近哪一种。当然在此之前书中也指出了内在的心理类型与外在创造风格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所以这样便更加方便我们从心理类型抑或是创造风格任何一方面去切入,且用另一方面来验证。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艺术家和自己。
关于这一节书中有些许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分析,例如对于理智型的艺术家的分析部分就很是精彩,矛盾却又平衡。
现代艺术与非人格化现象
绝对的非人格化在艺术中是不可能的,这还不是物极必反,而是一种强烈、绝对的否定。因为“艺术创造的本性就在于创造活动与艺术家人格密切相关。
创造力并不是脱离事实的任意创造,发现事实和深入研究是创造性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创造性艺术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内在价值:幼儿学习评估自己和他人的创造性表现,并从欣赏美和努力克服艺术的挑战中获得内在的满足感。通过艺术教育,学生从多个视角看到更加丰富的世界。尤其对于幼儿来说,创造性艺术提供了一种胜任感和内在效能感。
外在价值:可以促进其他领域的学习。
早期艺术教育的原则
艺术表现来自幼儿真实的体验。
幼儿的表现由简单发展到复杂。
每名幼儿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
幼儿具有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艺术创造的发展阶段
从偶然表征到有意图的表征。
由简单模式到复杂模式。
由偶然到深思熟虑。
由无关元素到建立关系。
艺术欣赏的发展阶段
感觉水平。
具象水平。
表达水平。
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
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艺术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
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三方面或三个阶段。
(1)艺术体验活动。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准备阶段,它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
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来讲,早在他感受、观察、思考、体验生活时,就已经开始了创作的准备阶段或酝酿工作。这种准备或酝酿的过程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时间较短,也可能有相当长的时间。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与此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这种饱含艺术家情感的切身体验,就是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杜甫所讲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调动艺术家的全部感觉。
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艺术家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必然有大量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脑海里积贮得越来越多,一旦这种体验积累升华到不吐不快的程度,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2)艺术构思活动。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而以后的艺术传达活动则是把这种审美意象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物态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想象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因为想象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艺术家们可以凭藉想象创造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创造出艺术家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和未曾亲身接触过的人物,为艺术家们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地去进行构思。
在艺术构思活动中,除了“想象”以外,“情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如果说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那么情感就是艺术构思的动力。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尽管有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但它们都是在情感的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的,只有在艺术家炽烈的浇灌下,才能形成审美意象,完成艺术构思。
(3)艺术传达活动。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必须通过各种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才能形成艺术作品。因此,艺术传达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离开了艺术传达,再好的体验与构思也得不到表现,无法让其他人欣赏,只能仍然停留在艺术家的头脑之中。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艺术传达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绘画需要纸、笔、墨,雕塑需要大理石、青铜,才能使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品。与此同时,艺术传达活动更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色彩、线条,音乐语言包括节奏、旋律,**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等。由于各门艺术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门艺术的艺术传达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自己特殊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使得艺术技巧和手法在艺术传达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艺术传达又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艺术传达更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入创作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艺术传达方式,才能创作出可以放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作品来。艺术传达活动与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艺术创作过程是人类的高级精神生产,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过程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几个部分,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心理与情感活动。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又不得不把它分开来讲。
一般说来,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当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又常常相互交织,融为一体。
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列为:艺术体验(社会生活素材和经验积累)----艺术构思(提炼素材产生主题与布局设计)---- 艺术传达(制作成作品)。
首先,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艺术体验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它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古代艺术家特别强调自觉艺术体验,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李白说“一生爱入名山游”,生动描述了自觉艺术体验的观点。中国绘画史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据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的记载,唐代画家吴道子在裴将军的剑舞中得到一次深刻的艺术体验,从而完成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作品。
艺术史上的诸多事例表明,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没有艺术体验就不可能创作出成功的艺术作品。艺术体验是一种审美体验,而不是随意的日常生活经验。美学家王一川指出:审美体验是“人生终极意义的瞬间生成”。“人生终极意义”是指人类追求的永恒理想,如自由、美、和谐等。
其次,艺术构思是指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主题和艺术形象的过程。这是艺术创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构思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有的艺术构思完成于刹那之间,如诗、绘画、音乐中的一些即兴之作;有的艺术构思则需要漫长的一生。如歌德的《浮士德》,从1770年到1831年,他耗费了长达60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巨著。不管所用的时间长短,艺术家们都在寻找完美的形式,赋予艺术体验一种恰当的形式结构。艺术构思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
据明代唐志契的《绘事微言》记载,南宋画院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请画家们作画。许多画家竭力描摹酒家、竹桥、楼阁等,惟独李唐的画上不见酒家也不见人物,只有一幅酒旗在竹林桥边悠然飘扬。宋徽宗认为李唐的作品最高,因为他的画上没有酒家,却隐含了酒家,准确地表达了“锁”的意思,构思高出一筹。
现代作家老舍曾经以诗句“十里蛙声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作画。声音怎么在画面上表现?如何把“十里”的空间呈现在画面上?白石老人画了一幅四尺长的立轴,青苔斑斑的乱石丛中激流奔涌,几只小蝌蚪自由嬉戏,顺流而下。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蝌蚪正生机勃勃地准备变成青蛙,十里之后,必定是一片蛙声。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含蓄蕴藉。
最后,艺术传达是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艺术传达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艺术传达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每一种艺术样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所有艺术传达都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实现。同时,艺术传达也必须以艺术语言来完成。没有这些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艺术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形态,艺术传达就无法完成。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艺术家为了掌握艺术技巧而发奋学习。如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皆墨。中国京剧演员大多是从几岁起就练功,即所谓的“四功五法”,成名之后也不敢松懈。艺术作品的魅力既来自它的情感和意境,也来自于它的杰出技巧。 郑板桥曾经叙述他画竹的三个阶段即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这个画竹的过程,也正是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完整过程。这也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过程。
总之,艺术创作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可分,而是浑然一体的。因此,艺术创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在具体创作中也是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中班艺术活动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1活动背景:
“太阳是绿色的。”不对,太阳是红色的!”“太阳是彩色的……”听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表达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的问题,我不禁被孩子的话语感动了。对于太阳,每个孩子都知道,而说起太阳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回答却异口同声“圆的”。这是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也是他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太阳的形态。是啊!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心中的太阳就是五颜六色的。于是,在这些想法的督促下,我设计了《美丽的太阳》这一教育绘画活动,和孩子们共同探讨太阳、画太阳。艺术活动是需要创造的,创造基于敢想、敢说,我希望孩子们绘出属于自己的一个太阳形象,而不是千篇一律。从活动中帮助幼儿感受艺术活动的夸张性,体验艺术活动中大胆想象和创作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积极想象,大胆用画笔表现自己喜欢的太阳。
2、学会用多种颜色的涂画法,感受色彩美,提高大胆运用色彩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关于太阳的粗浅知识,欣赏过有关太阳的美术作品。
2、物质准备:油画棒、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讲故事,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太阳的颜色》。
附故事:小白兔每次看见太阳它都很想知道:“太阳是什么颜色?”小白兔去问小鸟。小鸟说:“太阳是绿色的。您瞧,太阳照在树叶上,树叶绿油油的。”小白兔跑去问小蜜蜂,小蜜蜂说:“太阳是红色的。您瞧,太阳照在花朵上,花朵红艳艳的。”小白兔跑去问小青蛙,小青蛙说:“太阳是**的。您瞧,太阳照在稻穗上,稻穗黄灿灿的。"小白兔想:小鸟说太阳是绿色的,小蜜蜂说太阳是红色的,小青蛙说太阳是**的。(提问:刚才小动物们都怎么说太阳的颜色的?)那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小白兔想啊想,这时天上下起雨来了,不一会雨停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小白兔想彩虹阿姨住在天上,一定知道太阳的颜色,就跑去问彩虹阿姨。彩虹阿姨先让小白兔数数她身上的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啊!共七种颜色。”小白兔说。于是,彩虹阿姨就说:“对啦!我身上的七种颜色全是太阳公公给的。”小白兔快活地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评析:此环节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导入,然而幼儿也喜欢听故事。因此,两者结合图文并茂的为幼儿讲解,直观的让幼儿感受熟悉太阳的形象,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活动中以拟人化的口吻来问幼儿,小兔子说:“他明白了,那你们明白了么?”此问题的设置,既为下一个环节作了铺垫。又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倾听,更能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讨论:让幼儿谈谈对太阳的认识和感受。
师:提问,小白兔明白了,孩子们你们明白了吗?那你们想一想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幼儿自由回答。)
师:嗯!你们可真聪明。(哎呀,原来太阳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啊!)那请你们再想一想,如果没有太阳会怎么样呢?
幼:没有太阳,花、草、树木,它们会都死掉。没有太阳我们也会生病。
小结:嗯,你们说的真好!如果没有太阳,不仅小花、小草、树木都会死,而且我们的身体也容易生病。原来太阳对我们这个大家庭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你们想不想画一画自己心中最美丽的太阳啊?
评析:此环节主要是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敢说、想说,活动中主要让幼儿自己谈谈对太阳的认识,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锻炼幼儿的胆量。让幼儿在说的过程中,理解如果没有太阳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加深幼儿的感官意识,为接下来的幼儿绘画作了铺垫。
3、教师讲解,请幼儿示范太阳的画法。
师:请个别幼儿上来画太阳,让其他幼儿观察讨论画法。
师:引导幼儿用多种颜色涂画太阳,增加幼儿对色彩表现力的认识。
师:这两个小朋友画的都漂亮,那你们心中最美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呢?
评析:此环节为活动的难点。这一环节再次强调太阳的画法,主要是让幼儿上台来示范画太阳。让幼儿来当老师,把机会留给幼儿,给幼儿一个自由表现的机会。这样幼儿的自信心和胆量都得到了提高。教师简单的讲解和幼儿示范太阳的画法,孩子们对画太阳已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接下来的绘画活动作了铺垫。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师:提示幼儿大胆的表现心中想象的太阳,越夸张、越拟人化越好。
评析:幼儿的绘画水平能力是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勇敢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对美术的理解和想象。活动中放手让幼儿去画,教师只是充当一个引导者,帮助幼儿解决在绘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给与帮助,提升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
5、引导评价、互相欣赏。
(1)展示作品互相欣赏。
师:可请画好的小朋友把画展示给其他的幼儿看,互相说一说自己心中最美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把幼儿画好的作品拿到教室布置主题墙。
评析:此环节为幼儿创设了互相展示作品、交流的机会,即使有的幼儿还没有完成。但在他们的绘画过程中都付出了努力,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绘画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获得满足感、成功感,从而不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反思: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儿童教育过程的主体原则。”活动以“故事”为线索,引导幼儿大胆畅想,用已有经验,大胆说出不同形态的太阳形象。在活动中首先通过故事导人,让幼儿在听听、说说、讲讲的过程中了解太阳的颜色。紧接着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思考、了解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个过程充分展示幼儿想象、用语言大胆地表述为下一环节打下伏笔。接下来,结合了课件太阳的让幼儿观看,让幼儿感受色彩美,通过太阳的七种颜色的美和色彩带来的心里感觉,有效的将心理健康渗透到美术活动中,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美术活动中感受色彩美为下文的绘画作铺垫。整节活动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放手让幼儿去画。从而帮助幼儿感受到艺术活动的夸张性,体验艺术活动中大胆想象、创作的快乐、有趣,萌发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2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海底世界;会画出海底世界。
2、尝试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出海底世界,大胆创作海底世界的美丽景色。
3、感受绘画的乐趣,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画出自己心中海底世界的景象。
难点:尝试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海底世界,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彩笔、白纸、黑板
活动过程:
(一)海底世界的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海底世界,并提问:中有什么?引出主题。
(二)新授
1、幼儿讨论、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海洋里有什么动物植物?海水什么颜色?
2、教师讲解与示范
教师边示范边交流,引导幼儿想象海洋中的植物特征,动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
3、幼儿自有创作,教师引导
幼儿大胆想象,画出海洋物种不同的特征,并进行色彩搭配,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作品展示与评价
幼儿向其他小朋友们讲解作品。
(三)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引导说出保护环境。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们回家和家长一起去海洋馆参观,亲身体会海洋的美妙。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要保护海洋,保护海洋里的各种生物。
2、尝试用橡皮泥捏出各种海底生物造型。
3、能有创造性的以各种造型及色彩表现海底世界丰富的生物及海景。
4、感受泥贴瓶子的乐趣。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橡皮泥,装有蓝色水的玻璃瓶,制作橡皮泥的刻刀,捏好的海星、海龟水草等,海底世界的。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都有什么呀?海底有什么植物呢?
二、出示,欣赏海底世界。
师:星期天的时候老师去了海洋馆拍回来许多海底世界的照片,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观看并提问:这是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的?你最喜欢海底世界的什么呀?(海底有这么多我们喜欢的动物,我们要保护环境,防止水污染,让它们快乐的生活在大海里。)
三、教师示范制作泥贴瓶子。
老师会变魔术,把大海装进了魔法瓶,变变变长出了许多水草,一条小鱼又来了,一只海星游来了,又来了一只小海龟。魔法瓶上的海底世界真漂亮啊!咦?水草,小鱼,海星,海龟,都是用什么做的呀?
四、介绍材料,幼儿制作。
1、师:你们想不想在魔法瓶上做一个自己的海底世界呢?这里有橡皮泥,制作时用的小刀,还有魔法瓶。在魔法瓶上贴的时候瓶子要这样立着,要是斜着或者倒着谁就洒出来了。如果想贴想贴另一边,就这样轻轻地把瓶子转过来。
2、幼儿制作泥贴瓶子。
3、提醒做完的幼儿把作品放到展览区,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好朋友,也可以帮助没有做完的小朋友。
五、交流欣赏作品。
老师和幼儿共同欣赏作品,说一说:
1、你最喜欢谁的瓶子?
2、你觉得谁的瓶子和别人的不一样?
3、她的瓶子在什么地方很有创意?
六、结束。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做的泥贴瓶子真漂亮。给自己鼓鼓掌,等下午爸爸妈妈来接的时候,我们请他们参观。咱们一起到外边玩网小鱼的游戏好吗?跟我一起学小鱼游泳去吧?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能画出自己的主要特征。
2、通过画自己提高自信心。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的近期照片一张,图画纸、水彩笔、蜡笔。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我介绍
1、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可爱的脸蛋,脸蛋上有什么?(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耳朵),除了脸蛋还有什么?(躯干、四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每个人长得一样吗?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照片看看,自己长得什么样,你喜欢做什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引导幼儿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介绍照片中的自己,说说自己的形象特征。
3、请个别幼儿自我介绍。
(二)引题与示范
1、引导语:我们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喜欢做的事情,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给自己画一张自画像,把自己最喜欢的样子画出来,在画之前小朋友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2、教师边说边示范画一张自画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可爱的脸蛋,脸蛋上有圆圆的头)。
(三)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先构思,再动笔作画,突出自己的主要外形特征和特长爱好。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不同的画画材料请小朋友自己画,在画之前要先想好怎样画,画自己在做什么,然后再动笔。)
2、幼儿分组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分享
1、组织幼儿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与交流。
2、小结:每个小朋友都画的不错,都把自己的形象展现出来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棒的一面,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
二、活动评析
这个活动从教材的分析,目标的定位,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准备充分
无论是从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从教学具的准备上都看得出教师很用心,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为这个活动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能认真分析教材,制定了适宜的情感目标“通过画自己提高自信心”
中班孩子个性开始凸显,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本次活动通过画自己了解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教学环节清晰
活动有四个环节:一是导入活动“幼儿自我介绍”引导幼儿观察交流,二是引题与示范,三是幼儿创作,教师指导,四是展示与分享,整个活动环节清楚。
针对活动情况,有几点建议进行探讨分析:
1、导入要切入重点,直接明了。
引入部分教师要重点引导幼儿认真观察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这对
幼儿在绘画中能大胆表现出自己的特征很重要。中班幼儿特别是上学期的幼儿观察能力比较弱,作为教师应采取有效的观察方法,帮助幼儿学会细致地观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这就需要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通过对比了解每个人眼睛、脸型、嘴巴、发型等都不同,让幼儿得到直接的感性经验。建议老师就可以出示班上两个脸部特征比较明显的孩子的照片(PPT)作为对比的对象。孩子们比较熟悉,让他们观察并说说他们长得有什么不一样?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这样孩子就知道了每个人不同的特征会表现在什么地方,再去观察自己的特征就更直接明了了。
2、教师的示范要突显特征。
教师的示范对幼儿在范画中的影响力很大,对幼儿在绘画中的启发很有帮助。邱老师的范画是以自己为范本,特征不够突显,最明显的就是邱老师是长脸不是圆脸。范画时教师以自己为范本对教师的技能要求较高,建议可以有目的地选择1、2个脸部特征具有鲜明特点的幼儿进行范画。在画的时候一边说出这个幼儿的脸部特征一边进行范画,如他的脸是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小小的等,及脸部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酒窝、痣)。一边说一边画的作用在于强调如何表现其特征。
3、教师的指导要体现针对性。
邱老师在指导中比较侧重于帮助孩子学习人物画,对表现脸部特征还缺乏有效地引导。例如:一女孩自己是短发但是画出了长辫子老师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因为教师在引入观察和范画部分没有很好地突显特征,所以绘画作品中有8名幼儿画出了人物画,剩下的大多是蝌蚪人,没有较好的表现出自己的特征。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可以提出画出自己的爱好、特征的要求,这样可以让他们有更大的表现空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能力特别弱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动笔帮助他们添画降低难度。同时教师在指导时要有意识的挑选几幅比较成功的作品作为评价对象。
4、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具体明确。
邱老师的评价语是“画的是谁?”“你是怎样画自己?”“在干什么?”“谁画的还很漂亮?”这样较笼统,建议教师应该针对本次活动技能对如何表现特征方面提出更具体明确的要求,如:
(1)你觉得自己和别人哪些地方长得不一样?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
(2)如果孩子的作品把特征画得很明显,可以请幼儿猜猜是谁?为什么你能一眼认出?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5教学目标:
1、会运用各种线条有序的组合表现蝴蝶翅膀的深浅变化,感受线条画带来的美感。
2、学习用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的相近色、对比色的套色运用。
3、有仔细、耐心的良好作画习惯。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教学准备:
供欣赏的示范作品、勾线笔、水粉、油画棒、纸、水,调色盘
教学过程:
1、观察了解线条画的特点
(1)、找找线条排列有什么规则?粗细线、排得密颜色深;
(2)、强调套色的运用。
2、幼儿作画,讲解要求
(1)、用粗细线、排列稀或密体现深或浅;
(2)、可以用图形组合画各种蝴蝶的外形;
(3)、先勾主体,装饰时线条排列清晰;
(4)、耐心、仔细地作画。
(5)、套色运用讲解
教师指导,帮助个别幼儿合理运用线条,中途若发现问提可请幼儿互相观擦发现,同时鉴借别人的好的方法、
3、展示幼儿作品
(1)、看一看、说一说作品美在什么地方。
(2)、有序地整理用具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6中班艺术活动:《美丽的`线笔筒》
活动目标:
1、探索线条有序排列形成的重复美。
2、大胆地以直线、弧线、波浪线、折线等线条进行组合,表现画面。
活动准备:
1、带有线条图案的花瓶。
2、各种线条的操作纸条。
3、笔筒、作业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花瓶,咱们一起看看吧!
二、 引导幼儿欣赏带有线条图案的花瓶,感受线条的流畅美。
提问:
1、这些瓶子上是什么图案?
2、这些线条给人什么感觉?
3、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线条?这些线条像什么?
三、 引导幼儿探索线条组合和排列的重复美。
(一)出示由两种线条组合成的线条图案的花瓶。
提问:
1、这些瓶子是什么图案?
2、和刚才看的花瓶上的图案有什么不一样?
3、你喜欢哪种花瓶?为什么?
(二)尝试排列各种不同类型的线条,感受线条排列的重复美。
四、 装饰笔筒
五、 展示评价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7目标:
1、会运用各种线条有序的组合表示蝴蝶翅膀的深浅变化,感受线条画带来的美感。
2、学习用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的相近色、对比色的套色运用。
3、有仔细、耐心的良好作画习惯。
准备:
供欣赏的示范作品、勾线笔、水粉、油画棒、纸、水,调色盘
过程:
1、观察了解线条画的特点
(1)、找找线条排列有什么规则?粗细线、排得密颜色深;
(2)、强调套色的运用。
2、幼儿作画,讲解要求
(1)、用粗细线、排列稀或密体现深或浅;
(2)、可以用图形组合画各种蝴蝶的外形;
(3)、先勾主体,装饰时线条排列清晰;
(4)、耐心、仔细地作画。
(5)、套色运用讲解
教师指导,协助个别幼儿合理运用线条,中途若发现问提可请幼儿互相观擦发现,同时鉴借他人的好的方法、
3、展示幼儿作品
(1)、看一看、说一说作品美在什么地方。
(2)、有序地整理用具。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8活动目标
1、观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金鱼的不同形态、动态,感受金鱼的艺术美。
2、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表现金鱼的各种艺术美。
3、乐于参与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名画、金鱼
活动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生活在水里的朋友。(放视频)
师:他们是谁呀?金鱼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觉得它们美不美?哪个地方最美?
二、欣赏艺术大师的名画
师:这三幅图中的金鱼有什么不一样?
三、教师示范画金鱼
师:看了大师的这些作品,我还想看一看金鱼在水中舞动的姿态,你们想不想看呀?
示范画一条金鱼,以儿歌的形式边说边画:身子圆又大,眼睛圆溜溜,尾巴像片枫树叶,尾鳍摆动像裙飞。
师:哎。小金鱼你为什么叹气呀?我一个人太孤独了,都没有好朋友来陪我一起跳舞。我们和小金鱼一起喊它的朋友来跳舞好不好?
看,又游来了一条金鱼,现在它们在跳双人舞呢!(放视频)
我可要帮它们拍张合照,看,它们的舞姿是怎样的呀?(根据视频定格画面示范画)
看,又来了好几条金鱼来和它们做朋友,一起跳舞。谁来把它们优美的动作落到我们的画纸上?请幼儿根据画面作画。
四、创作表现
师:小金鱼们约上一群好朋友来到海底世界想参加舞蹈表演呢?它们想让你们为它们设计舞蹈服装,你们愿不愿意啊?现在就请你们也做回大画家把它们在水中优美的舞姿描绘下来好不好?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9活动名称:包粽子(艺术)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风俗习惯,如:吃粽子、挂艾草、划龙舟等。
2、尝试用包裹、团圆的方法制作粽子。
活动准备:
1、请家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信息粘贴在活动区、带一些相关物品如艾草、香包等。
2、实物粽子、各色卡纸、橡皮泥。
活动过程:
1、交流有关端午节的经验,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风俗习惯。
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区里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看看自己带来的艾草、香包,说说在家里是怎么过端午节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小结:端午节也是一家团聚的日子,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粽子、插艾草、缝香包、赛龙舟等。端午节与春节一样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2、出示实物粽子,让幼儿观察其特点。
说说你都吃过什么馅的粽子?粽子是怎么包成的?
3、幼儿包粽子。
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分别团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当作米、豆、枣馅,用各色卡纸剪成长条将“米、豆、枣馅”包裹起来。
《中班端午节艺术活动方案“包粽子”》摘要: 关物品如艾草、香包等。 2、实物粽子、各色卡纸、橡皮泥。 活动过程: 1、交流有关端午节的经验,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风俗习惯。 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区里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看看自己带来的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10活动目标 :
1尝试大胆创新,结合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大胆设计各种形态的车子,体验创造活动的乐趣。
2能独立地绘画车子的各种外形,并均匀涂色、注意颜色搭配,耐心地完成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大胆想象、设计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准备 :
1贴有各种车辆的“汽车王国”墙饰。
2范例若干张、纸、蜡笔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你见过哪些车(幼儿结合经验讲述)
2欣赏各种千奇百怪的车(范画)
——欣赏范例,你们喜欢哪辆车为什么
——师放PPT,带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有趣的车子。
——让幼儿说说这些车奇怪在哪里
3设计有趣的车。
——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辆特别的汽车呢它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设计
4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幼儿自己大胆动手,独立进行汽车的创新设计和描绘,并坚持完成自己的作品,细心涂色坚持完成。
——鼓励几个能力差,不自信的孩子让他们能大胆勾画,细心、耐心涂色。
5评价活动
——师:你最喜欢哪辆车为什么(从形状和颜色方面进行讨论)
延伸活动:汽车王国
——利用评价,选出设计创新、画面完整的作品,让幼儿剪贴下来贴到“汽车王国”中。
——鼓励课上没来得及完成的孩子继续完成。
情况记录和分析:
孩子在看到范画时就显得很感兴趣,在之后的绘画过程中,孩子们的想法都很有趣,很少有和范画类似的,都自己大胆想象创作,有苹果车、机器人车、滑冰车······刚开始画没多久,就听到张文俊小朋友说:“你画的是什么啊,难看死了。”原来是对杨魏来小朋友说的,杨魏来显得很不开心,我走过去看了下他的画,可以看出他有认真在画,我就说:“有认真在画就很棒了。”
本节课的目标达成得较好,幼儿对于绘画小汽车有很浓厚的兴趣,并且都能够用不同的色彩来装饰自己的小汽车, 但是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幼儿大声的评论小伙伴的作品,有些吵闹,在下次的活动中,这点是需要注意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