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陈奕迅歌词是什么意思

沙龙,陈奕迅歌词是什么意思,第1张

歌曲:沙龙

作词:黄伟文 作曲:陈奕迅

演唱:陈奕迅

对焦 她的爱

对慢了 爱人会失去可爱

记低 这感慨

世事变 有没有将你掩盖

只一格

经典的偶遇已 不再

尽量框住目前大概

留住 温度 速度

温柔和愤怒

凝住 今日 怎样 好

捉紧 生命浓度

坦白流露 感情和态度

留下 浮光 掠影 飞舞

每张 都罕有 拍下过

记住过 好过拥有

光圈爱漫游 眼睛等色诱

有人性 镜头里总有丰收

虽则那 即影即有售罄

菲林都已拆走

但是冲动用完 又再有

留住 温度 速度

温柔和愤怒

凝住 今日 怎样 好

捉紧 生命浓度

坦白流露 感情和态度

停下时光 静止衰老

登高峰一秒 得奖一秒

再破纪录的一秒

港湾晚灯 山顶破晓

摘下怀念 记住美妙

升职那刻 新婚那朝

成为父母的一秒

要拍照的事 可不少

音乐 话剧 诗词和舞蹈

揉合 生命 千样好

摄入相部

绚烂如电 虚幻如雾

哀愁和仰慕

游乐人间 活得好

谈何容易

拍着照片 一路同步

坦白流露 感情和态度

其实 人生并非虚耗

何来尘埃飞舞这首歌在说使用相机拍下人生生命每个时刻:

爱人的各种美态、邂逅的场面、得奖时刻、破纪录时刻、美丽的山顶破晓景色、升职、结婚、成为父母等等,要拍下美好的时刻。

尽量用相机拍下每一日美好的时光,每一个美好的刹那(所以对焦要快和准,否则拍不出精彩的照片)[对焦是使用相机时的focus ][相机是有Frame的,他把他所看到的美好,都框在相机的视角方框中。]

每一张照片都留下和凝住了生命中那一刹那的精彩

等待每一个美好,准备按下快门捕捉刹那(眼睛等色诱)

因为每一张照片都可以凝注“一刹那”时光变成纸上的永恒,所以对比之下,时间、岁月、世事、容貌都是变幻无常的。更明白活得好并不是一件易事,虽然明知世事无常,可是还是尽量用相机记录生命中每个时刻,所有触动他心灵、捉住他视线的东西和时刻。相机与他同行,人生并没有虚耗,因为都一一记录下来了。

p/s 我觉得每个人因为本身的生命经历和看事情的视角不同,体会和领悟也不同。可能,你听着听着,也会有一番自己的领悟和体会。

2005年11月1日 上海越剧院在美琪大戏院首演《玉卿嫂》。

改编的越剧《玉卿嫂》把小说的故事背景从桂林移至浙江的嵊县——越剧的故乡,富有江南小镇和浙南山水风情的景片在舞台上流动变幻,突出了戏曲舞台的写意特色,越剧婉转缠绵的唱腔与故事的凄美相当吻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亲自前来观看。

故事改编自著名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的同名小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浙江嵊县,身体孱弱的庆生长期得到玉卿嫂的呵护,生活在一种似姐弟又如夫妻的情感境遇中,当庆生走入社会面对新的女孩和对未来的向往时,他想摆脱玉卿嫂的情爱和社会世俗观念的压力,而玉卿嫂则把与庆生的情感视为她唯一的珍爱,同样在社会世俗的眼光中,她也已经不能再失去庆生,为了解脱情感和社会的双重困境,玉卿嫂在这场由热烈到歇斯底里的畸形爱情悲剧中,最终选择了与庆生共赴黄泉的绝路。

白先勇的小说作品《玉卿嫂》,颇为吻合越剧的剧种特色,创造出了一个真情错爱的人间传奇故事。同时,《玉卿嫂》又具有一种婉约撩人的南方风情,而白先勇的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现代感,又能与当代观众产生一种共鸣,玉卿嫂所遭受的情感困惑,当代许多人也会有身同感受,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而已,它们的情感上属于一种“异质同构:现象。因此,《玉卿嫂》既符合越剧传统的风格,又能够提供一种良好的文化品质基础。 明嘉靖年间,海宁恶霸张堂,依仗干爹严嵩权势,横行不法民怨沸腾。书生何文秀偕妻王兰英上京赴试,路过海宁,与张堂邂逅。张堂欲图霸占王兰英,设计圈套,诱使忠厚老诚的何文秀堕入套

中,张堂在调戏王兰英,逼奸不成之后,恼羞成怒,制造冤狱,陷害何文秀。海宁知县贪赃枉法,官官相护,将何文秀屈打成招,张堂又买通解差,欲加暗害。幸解差王德仗义,私放何文秀逃走。张堂既害何文秀,又追抢王兰英,兰英逃至杨家茶馆,被杨妈妈所救,遂随同杨妈妈一家避居九里桑园。三年后,何文秀改名王察,官为巡按,微服察访民情,在海宁访得了张堂无数罪迹,也访到了王兰英的下落。为了有利于剪除张堂,为民除害,不能与久别的妻子会面,只得假借算命劝慰兰英,并安排兰英至巡按衙门伸冤告状。巡按上堂,张堂气焰嚣张,在大量确凿的证据面前,不仅不认罪,反而对何文秀进行恫吓威胁。何文秀为了正法纪、雪民愤,不顾“丢官削职难保命”的重压,断然将张堂处斩。作恶多端的权贵义子张堂终于难逃法网。

1953年1月5日由芳华越剧团重新整理在丽都大戏院首演。陈曼执笔,司徒阳导演,仲美舞美设计,郑传当技导,连波作曲。尹桂芳饰何文秀,许金彩怖王兰英。尹桂芳在《行路》、《访妻》唱段中,将越剧早期[四工调]与尹派唱腔有机融成一体,听来优美舒展,明快流畅。在《哭牌算命》唱段中,借用了苏州弹词和杭州武陵调,使之富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这些唱段已收入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越剧小戏考》。尹派弟子均以此剧为尹派擅长表演的剧目,很多弟子演出过该剧。 取材于《天方夜谭》,是越剧尹派代表剧目。

蒙古西萨部落刚满一岁的王子罗兰,因父王被反叛的酋长安达杀害,流亡沙漠。十七年后,罗兰邂逅沙龙酋长的公主伊丽,二人一见倾心,相约一年后重聚……罗兰赴约,公主已被安达掳去,他乔装入宫……安达使妖术,王子失明,后得沙龙相助,起兵复国……罗兰思念公主,弃王位,乔装算命人抱古琴寻访……留居霍逊酋长营中的伊丽闻琴,召其进帐,相认,喜极相拥,王子复明,团圆。

该剧是芳华剧团正式建立后的第一出新戏,也是越剧表现蒙古族题材的第一个剧目,全部用蒙古服装,以沙漠风光为背景,布景、灯光绚丽多彩。徐进编剧,钟泯导演,1946年2月1日由芳华剧团首演于九星大戏院,尹桂芳饰罗兰、竺水招饰伊丽、吴小楼饰安达、吕云甫饰沙龙、筱桂芳饰霍逊、戚雅仙饰碧美。 荣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音乐奖,并被评为上海文艺创作优秀作品。

越剧《家》将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充满倾轧争斗的没落崩溃的封建大家庭!是这个家中几对青年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觉新和梅的青梅竹马之爱,为专制荒唐“抓阄”定亲所扼杀;觉新和瑞珏由了解、理解而新生的夫妻之爱,被封建迷信的“血光之灾”所摧毁;觉慧与丫环鸣凤的纯洁恋情,则因鸣凤被逼投湖而湮灭!

这三组爱情悲剧的命运对比和不同人生走向,紧紧围绕着觉新这一中心人物而展开。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在封建桎梏和封建传承双重压力下性格扭曲,这种压力迫使他最终勇敢帮助觉慧出走。即勾画了只是青年在“五四”民主激流中艰难觉醒的历史轨迹,也反映出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和封建家族衰败的必然趋势。

剧中觉新、觉慧间的思想性格冲突,梅芬和瑞珏间的心里碰撞感情纠葛,则折射出即使在“只有黑暗、恐惧和期待”的混浊人世,也自有那决界真挚、了无纤尘甚至可以穿越生死的真情真谊;有为情为爱甘愿无私奉献的兰蕙品性。这正是黑暗中的亮色,绝望中的希望!这也是巴老在“《激流》总序”等文章中一再谈到的“青春是美丽的”真正内涵!这也是本剧想要着力张扬的埋藏在这部悲剧深处的人文力量和美学追求!

所以,越剧《家》也是一曲青春美丽、善良可贵、真情无价的颂歌!

戏要在舞台上立起来,离不开导演这个二度创作的总指挥。越剧《家》的导演杨小青,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导演,她一直把诗化、美化作为追求,风格细腻,善于把握时间、空间复合的舞台结构,调动视觉和听觉要素,营造富有诗意的场面,从情感上打动观众心弦。《家》的导演艺术,又给观众一个惊喜,我们不但看到这位越剧演员出身的女导演对越剧本体的掌握游刃有余,更看到这位曾4次获得文化部“文华导演奖”、4次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的名家没有躺在荣誉上停步不前,而是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2013年8月9日上海越剧院新排首演<盘妻索妻>于上海城市剧院

相门之子梁玉书春游之时,邂逅女子谢云霞,一见钟情。得知谢云霞是同窗好友刘仁元之义妹,梁玉书喜出望外,托刘仁元为自己做媒。谢云霞本也倾心于梁玉书,但当得知梁玉书乃杀父仇人之子后,断然拒绝联姻。梁玉书痴心不改,屡次求婚,谢云霞思虑再三,为报仇终于同意婚事。

婚后,梁玉书对谢云霞体贴入微,谢云霞却冷漠待之。中秋之夜,梁玉书盘妻解惑,却无意中得知谢云霞的血海冤仇。谢云霞赶梁玉书真情,夫妻始得同心。  梁玉书在父母催促下上京赶考,得中状元。梁父逼子休妻攀皇亲,梁玉书不允,毅然弃官逃婚。梁母在家察觉谢云霞身份,将其软禁。幸得丫鬟相救,谢云霞脱离虎口,藏身刘仁元家。梁玉书返家,向母索妻不得,急急往刘家索妻。刘仁元探明梁玉书心迹,放他俩远走高飞。一对有情人历经磨难,终于双宿双栖息。

1962年4月30日起,福州芳华越剧团分为两个演出队,一队在徐汇剧场演出《盘妻索妻》;另一队在各工人俱乐部巡回演出《梅玉配》。《盘妻索妻》剧中梁玉书一角仍由尹桂芳担任,尹桂芳对《盘》剧进行了一些细节修改。在上海演出时,又请汤笔花前去观看,之后,汤笔花应邀对剧本做了一些小修改。该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每至一处,必是万人空巷,场场爆满。此剧中《洞房》、《盘妻》两场充分发挥了“尹派”叫板、起调、运腔、落调与清板的特色,为尹派传人所必修。“洞房悄悄静幽幽”和“娘子为人真古怪”两段唱腔,更是脍炙人口。 2014年3月11日 上海越剧院在天蟾逸夫舞台院首演《铜雀台》。

东汉末年,皇权式微,诸侯混战。随父出征的曹操之子曹植,在洛河边偶见一位美丽女子,惊为天人,留下玉佩,寄托情愫。邺城袁府,曹植惊喜地发现败军眷属甄洛酷肖那位女子,两人互生好感,曹植更是许下姻缘。不想曹操竟将甄洛许配给曹植之兄曹丕为妻。曹丕为争夺储位,利用曹植好酒的弱点,终于让曹操立自己为魏王世子。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称帝,仍猜忌曹植并欲除之。甄洛在铜雀台上力谏阻止不能,冒死说出了曹丕在曹操面前发下毒誓的秘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因为七步诗和甄洛的救援而免于一死。洛河边,赶来相送的甄洛拿出曹植系在柳枝上的玉佩,曹植终于明白,多年前,洛河边偶见的仙子原来就是甄洛。自知绝无生路的甄洛“三谢”之后,缓缓走向碧水清波……

在美业最流行的就是各种形式的沙龙会,比如茶话会,比如排毒营等等。

以前参加过部分形式各异的沙龙会,作为我的角色都是扮演工作人员,少有机会转换角色成为听课对象。前两天有幸参加了美容院组织的《珠宝与美丽的邂逅》主题沙龙,主题名字可能记得不是很正确。我的角色是扮演顾客,事实上我的内心也确实把自己看成了顾客,我特别想通过这样的沙龙拓宽一下自己的知识面。但沙龙的整个环节下来,突然发现我在那整整的耗费了四个小时,并没收到什么有价值的内容,白白浪费了四个小时。

对我来说四小时可能不算什么,可是我们的顾客呢,她的时间可是非常宝贵的,这真值得我们思考沙龙会的意义!

现在的美业人都在谈顾客不进店,难邀约,没有人,等等问题的出现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信任危机造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没有真正给到别人想要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下一次他还会因为这样沙龙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参与吗?

1为什么要做沙龙?

2沙龙与你的客户有什么关系?

3沙龙有多少人可以参加?

4为什么这些人可以参加?

5她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6关注点是什么?

7你做的课题和顾客有什么关系?是他们关注的吗

回答了以上问题,请再做沙龙准备工作和你的课题内容。

我想至少这样的沙龙会参与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下次的沙龙中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因为她们所花费的时间会换来等价的收获。

以上内容是自我角色转换带来的一点思考。不足之处,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正。

奥古斯特·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法国雕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思想者》《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

罗丹1840年11月1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拉丁区一个普通雇员家庭。1854年,他进入波提特设计学校学习,与雕刻结下不解之缘。1862年,进入圣体隐修道院,完成了院长艾马尔胸像。1875年,他到意大利旅行,并细心研究了多那太罗、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深受其启发。1876年至1877年间,罗丹完成了雕塑《青铜时代》。1879年,他完成了群雕《号召拿起武器进行斗争》。1880年,罗丹开始创作《地狱之门》。这项工程巨大,一直持续到1917年罗丹生命的完结。1886年,他为文学家雨果塑像。1898年,完成为文学家巴尔扎克的塑像。1916年,他把自己的全部作品捐给法国政府。1917年11月17日,罗丹去世,享年77岁。

罗丹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他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中文名:奥古斯特·罗丹

外文名:AugusteRodin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1840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17年11月17日

职业:雕塑家

毕业院校:巴黎美术工艺学校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之一

代表作品:《思想者》《加莱义民》《青铜时代》《手》《雨果》《吻》《巴尔扎克》等

人物经历

1840年11月12日,奥古斯特·罗丹出生于巴黎圣宠谷街区的阿尔巴莱特街。他的父亲让·巴普蒂斯特·罗丹(Jean-BaptisteRodin)是警察局的一名小职员,母亲玛丽·德·谢弗来自洛林。姐姐玛利亚出生于1837年,与他感情深厚。1845年,进入当地教会小学,学习算术和拉丁文。

1854年,罗丹去了博韦,在叔父希波利特·罗丹(HippolyteRodin)开的寄宿学校待了三年;同年进入皇家绘画与数学专门学校——小学院,跟随荷拉斯·勒考克·德·布瓦博德朗(eloraceLecoqdeBoisbaudran)学习绘画,他在那里接触到了雕塑,并结识了雕刻工莱昂·富尔凯。

1857-1859年,连续三次报考法国美术学院,均以失败告终;1858年开始为不同室内装饰家、装饰艺术家工作。

1860年,创作半身像《让·巴普蒂斯特·罗丹》,是其第一件保留下来的作品。1862年,姐姐玛利亚的死让罗丹备受打击,他因此进入了圣体隐修道院,一直在那里待到了1863年5月或6月。在此期间,他为修会创始人埃马尔神父创作了一尊半身像《埃马尔神父》。

1863年,一边在卢浮宫博物馆学习绘画,一边为装饰艺术家比耶齐(Bieze)、法尼埃(Fanniere)工作;同年成为国家美术协会的一员。

1864年,参与了哥布林剧院的装饰工程,并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间工作室——位于13区勒布伦街的马厩,第一个在该工作室工作的模特是毕比,他是来自圣马塞尔的贫民;同年他遇见了20岁的女裁缝露丝·伯雷,并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其第一尊大型雕塑《女祭司》,该雕塑意外地在一次搬迁过程中损毁。

1865年,模特毕比的雕塑肖像因天气寒冷被冻裂了,罗丹保留了剩下的面模,即《塌鼻男人》面模。1870年,第一次去布鲁塞尔;9月末回到巴黎,被征召入伍,成为国防军的一位下士。

1871年2月,因近视退伍,后回到布鲁塞尔,给雕塑家卡里叶·贝流兹当助手;7月,与贝流兹闹翻,分道扬镳;9月末,定居伊克塞尔;同年参加了安特卫普和根特的展览。

1872年,参加在布鲁塞尔和维也纳的展览。1873年2月12日,与比利时雕塑家约瑟夫·梵·拉什伯利(JosephvanRasbourgh)签订协议:收益平分,作品署名为梵·拉什伯利,以拉什伯利的名义签订订单;同年参加布鲁塞尔和维也纳(奥地利)的展览。

1874年,参加伦敦、根特和布鲁塞尔的展览;同年为布鲁塞尔学术宫创作了系列装饰群像《科学》《商业、农业和艺术》;同年,创作装饰性半身像《苏珊》《多西娅》。

1875年5-6月,《塌鼻男人》大理石半身像成为第一件为巴黎沙龙展接受的作品;秋季,创作《战败者》(后改名为《青铜时代》)青铜像;11月,和布鲁塞尔铸造商布隆兹公司签订合同,由该公司铸造《苏珊》;同年,创作《斯瑞亚先生》和《亚历山大梵贝克拉亚》像。

1876年,约在3月赴意大利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游学;同年,多件作品参加了费城世界博览会。

1877年1月,《青铜时代》石膏像在布鲁塞尔艺术和文学俱乐部展出;3月,重新回到巴黎;5月在巴黎法国艺术家沙龙展展出《青铜时代》,展出让罗丹受到了质疑,他被指责采用真人倒模;9月,他开始和莱昂·富尔凯共用弗尔诺街的一间工作室。

1879年5-6月,在沙龙展展出《施洗者圣约翰》半身像;11月,为巴黎保卫纪念碑和共和国政府创作的《贝罗那》雕像均未被选中;同年,为勒格伦(Legrain),克吕谢等装饰艺术家工作;同年,和莱昂·富尔凯前往马赛的隆尚宫,和夏尔·戈蒂耶前往尼斯和斯特拉斯堡;同年,受雇于塞夫勒工场,在那里一直待到了1882年12月。

1880年5-6月,在沙龙展展出《施洗者圣约翰》,同时法国政府先订购了《青铜时代》的青铜像;7月,为方便他展开工作,美术学院管理人员授予他使用大学街182号大理石仓库的工作室,此后这里成为罗丹的主要工作地;同年,《青铜时代》青铜像展出;同年,法国政府委托罗丹为将要兴建的装饰性艺术博物馆制作纪念门,罗丹因受《神曲·地狱篇》的影响,将其命名为《地狱之门》,历经37年终未完成。

1881年5-6月,展出石膏像《亚当》;夏季,进行了第一次英国之旅,在画家、雕塑家阿方斯·勒格罗陪同下,欣赏伦敦的雕刻;10月,政府购得《施洗者圣约翰》青铜像,并订购了《亚当》和《夏娃》两尊雕像,用于和《地狱之门》组合;冬季,着手创作《伊娃》。

1881-1882年,创作《地狱之门》的首批群像《思想者》《吻》《沉思》《蹲着的女人》,以及《阿方斯·勒格罗》人像。

1882年5-6月,展出《让·保罗·洛》和《亚伯特·厄尼斯·卡里叶·贝流兹》两尊半身像;春季,在伦敦格罗夫纳画廊展出《塌鼻男人》面模,引起了部分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兴趣;秋季,采用整体式结构将《地狱之门》的两块门扇组合起来。

1883年2-3月,《地狱之门》和《小夏娃》的首批独立雕像以及一些图稿在巴黎自由艺术俱乐部展出;2-4月,创作《维克多·雨果》半身像;同年,经常参加阿丽娜·梅纳尔·多利安的沙龙,并创作《罗尔夫人》半身像。

1884年5-6月,《维克多·雨果》半身像和《儒勒·达鲁》半身像在沙龙展展出;6-7月,为《地狱之门》做预算;夏季,第一次参加国际美术协会举办的展览(乔治·伯提画廊);同年为康斯坦丁·伊奥尼德制作了《思想者》的第一尊青铜像,《施洗者圣约翰》青铜像也在卢森堡博物馆展出,并创作《永恒之春》石膏像、《安东宁·普鲁斯特》半身像。

1885年1月24日,得到为加莱市创作《加莱义民》纪念雕像、洛林当维尔市创作《巴斯蒂安·勒帕热》纪念雕像的订单,其中《加莱义民》是罗丹在其位于沃日拉大街的第二间工作室创作的;8月20日,委托皮埃尔·班让制作《地狱之门》青铜像;同年,结识莫里斯·佛那叶,并创作《我很美》青铜像。

1886年春季,伦敦皇家美术学院拒绝展出《伊克塞尔的田园牧歌》青铜像;6-7月,《地狱之门》的一些独立雕像在乔治·伯提画廊展出;同年,为智利圣地亚哥市创作《维库纳·麦肯纳》和《林奇将军》模型,并创作《威廉·亨利》。

1887年5-7月,大量作品在乔治·伯提画廊展出,《乌戈利诺》和《吻》在布鲁塞尔展出;冬季,为法国现代诗人波德莱尔创作的《恶之花》样书绘制插图;12月31日,获得荣誉军团骑士勋位。

1888年1月31日,法国政府订购了《吻》大理石像,并为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订购了一尊复制品;10月,《诗人》(1889年改名为《思想者—诗人》)在哥本哈根第一次展出;同年,创作《罗素夫人》半身像,并回到塞夫勒工场工作(1893年离开),《莫拉·尼亚夫人》半身像展出。

1889年6-8月,在乔治·伯提画廊举办莫奈—罗丹艺术展;8月8日,得到为南希市创作《绰号洛兰的克劳德·热莱》的订单;9月16日,得到为先贤祠创作《维克多·雨果》纪念雕像的订单;9月29日,开始创作当维尔市的《儒勒·巴斯蒂安·勒帕热》纪念雕像;同年,参与创立法国国家美术协会,并创作了《奥克塔夫·米尔博》半身像,罗丹拒绝在世博会上展出《地狱之门》,转而展出了《加莱义民》群像的模型;同年,《思想者—诗人》石膏像,在莫奈——罗丹巴黎连展中展出,此后该作品改名为《思想者》。

1890年3月,租下了意大利大道的新堡花园宅邸,这个工作室一直租到了1898年;5-6月,国家美术协会首届沙龙展开展,罗丹在此展出了多件作品,其中包括《丑与美》和《达内德》;7月19日,先贤祠委员会否决了罗丹《维克多·雨果》纪念雕像的设计方案。

1891年6月,提出了另一个《维克多·雨果》纪念雕像方案《维克多·雨果站像》;7月6日,文学家协会委托其设计一尊《巴尔扎克像》纪念雕像;8-10月,游历图尔和安德尔河谷;同年创作《皮维·德·夏凡纳》半身像以及《塞扎尔·弗兰克》像。

1892年6月6日,南希市的《绰号洛兰的克劳德·热莱》像揭幕;6月19日,获得荣誉军团军官勋位;12月,当选为国家美术协会副会长,并成为雕塑分部部长;同年,得到创作《波德莱尔》纪念雕像的订单,但未完成,最终创作了《波德莱尔》头像。

1893年4月,和露丝·伯雷在贝尔维定居,后又搬到了默顿;8月,和吉弗鲁瓦、卡里埃尔游历根西岛;12月9日,《羽毛》(《LaPlume》)杂志举办了罗丹宴会;同年,创作《塞芙琳》肖像。

1894年,因为和卡米尔·克洛岱尔决裂,罗丹遭遇了道德危机,收到多方指责,《巴尔扎克像》的创作停滞不前。

1895年,《思想者》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展出;6月3日,加莱市的《加莱义民》像揭幕;12月19日,买下了位于默顿的布里昂别墅,开始进行个人收藏,尤其是古董和画作;同年,创作了《虹》。

1896年,约在年初创作了《维克多·雨果》纪念雕像(维克多·雨果坐像)的第四座和最后一座模型;2月,在罗丹艺术展上展出了《皮维·德·夏凡纳》,在日内瓦拉特美术馆展出了《卡里埃尔》,并且首次展出了大量精选的照片,展览过后,罗丹以青铜像的价格将颇受争议的《悲剧缪斯》青铜像复制品卖给博物馆;同年,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展出大理石像《幻觉,伊卡洛斯的姊妹》《年轻的胜利》《永恒的偶像》《人和他的思想》,石膏像《悲剧缪斯》;同年,创作《大地》。

1897年4-10月,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第二届);4-6月,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展出《维克多·雨果》纪念雕像(大型雕塑,石膏)以及多尊大理石像;5-10月,在斯德哥尔摩和德累斯顿展出《沉思》大型石膏雕塑;11月末-12月初,和卡米尔·克洛岱尔通信,讨论《巴尔扎克像》的创作;同年,莫里斯·佛那叶资助出版了由奥克塔夫·米尔博作序的罗丹142幅凹版画画集《奥古斯特·罗丹画集》(又称《古皮尔画集》)。

1898年4月,参加首届维也纳分离派展览;5月,在伦敦参加了由雕塑家、画家和雕刻家国际协会举办的首届国际艺术展;5-6月,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展出了《吻》大理石像和《巴尔扎克像》大型石膏雕塑,《巴尔扎克像》引起了文学家协会的争议;同年,创作《亚历山大·法吉埃尔》半身像、《亚瑟·杰罗姆·艾迪》半身像;绘制《佛那叶夫人》的首批习作;同年,《虹》在第六届慕尼黑分离派展览展出,并于翌年在布鲁塞尔与荷兰展出。

1899年3月24日,得到创作《皮维·德·夏凡纳》纪念雕像的订单(未完成);5-6月,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展出了《夏娃》青铜像;5-11月,参加了布鲁塞尔第一届专题展览,继而又参加了鹿特丹、阿姆斯特丹以及海牙的专题展,展出的作品包括大批画作;同年,应艺术评论家阿尔芒·达约要求,提出为1900年世博会制作的《劳动塔》的创作方案,但未完成。

190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萨米恩托总统》纪念雕像揭幕;6月1日,罗丹艺术展在巴黎开幕,展馆位于世博会展馆一侧的阿尔玛展馆,罗丹在此展出了雕像、画作、照片以及《地狱之门》,这是《地狱之门》唯一一次在其生前展出,但独立雕像并未组合在一起。

1901年1-2月,积极参与第9届维也纳分离派展览;3月,阿尔玛展馆被拆,后在默顿布里昂别墅旁边重建,成了一个集工作室和博物馆于一身的展馆;4-10月,积极参与第4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市政府购买了大型石膏像《加莱义民》;同年,参加柏林和德累斯顿的展览。

1902年5-6月,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展出了《大影子》,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认购《施洗者圣约翰》青铜像;5月15日,伦敦举行了罗丹宴会;5-8月,在布拉格举办了罗丹展览,游历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并结识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其在1905年9月15日-1906年5月12日期间担任罗丹的秘书)、艾莎道拉·邓肯、辛普森夫人;同年,罗丹为辛普森夫人创作了一尊半身像。

1903年5月20日,罗丹获得荣誉军团高等骑士勋位;5月30日,向罗丹致敬的宴会在韦利济森林举行;同年,得到创作《罗利娜》纪念雕像的订单,1906年在克勒兹弗雷斯林揭幕,并创作《欧仁·纪尧姆》半身像。

1904年1月12日,在伦敦当选为雕塑家、画家和雕刻家国际协会新任主席;1-3月,《思想者》石膏像在伦敦国际协会展出;4-6月,在巴黎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展出;12月20日,主持卡里埃尔宴会,并在那里结识舒瓦瑟尔公爵夫人(后成为其情妇);同年,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德累斯顿、魏玛、莱比锡参加展览,并创作《法国》、半身像《伊娃·费尔法克斯》、《乔治·云成》以及《保罗·德斯图内勒·德康斯坦》。

1905年2月,得到为伦敦创作《惠斯勒》纪念雕像的订单,该作生前未完工;4-6月,《阿丽亚娜》和《西布勒》(均为石膏像)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展出;10-11月,《浪子》大型石雕在秋季沙龙展展出;同年,被任命为高等艺术委员会成员,被授予耶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06年1-3月,14张裸女素描在魏玛展出,引起争议;4月21日,巴黎市政府认购了一尊大型雕塑《思想者》,雕塑被置于先贤祠前面;5月,根据柬埔寨舞者创作了系列水彩画,并在马赛殖民展览会展出;同年,被授予格拉斯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柏林美术学院的正式成员;4-9月,创作《娜塔莉·格鲁贝夫》;同年,创作半身像《萧伯纳》《亨特夫人》《霍华德·瓦尔登》《马瑟林·伯希洛》《安娜·诺埃尔斯》《乔治·莱格》。

1907年,被授予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3-4月,创作的大型石膏雕塑《行走的人》和《思想者》在斯特拉斯堡法国当代艺术展展出,罗丹参加了开幕式;4-6月,《行走的人》大型石膏雕塑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展出;10月,在巴黎小伯恩海姆画廊举办第一次个人展览,展品仅限于画作(共300幅);同年,创作《埃利塞夫**》和《查尔斯夫人》半身像。

1908年3月6日,在默顿接待了到访的爱德华七世;4-6月,《俄耳甫斯》《特里通》《涅里忒斯》和《缪斯》石膏像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展出;6月1日,《巴黎亨利·贝克》纪念雕像揭幕;6月,得到创作大型青铜像《思想者》的订单,并为布宜诺斯艾利斯购得《地球和月亮》大理石像;10月,在莱纳·玛利亚·里尔克帮助下,发现了毕洪宅邸,并在此定居;10-11月,在巴黎德旺贝画廊展出画作;同年,创作《舒瓦瑟尔的荣光》。

1909年4-6月,《蹲着的女人》原物大小的模型,青铜像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展出;9月30日,巴黎王宫花园《维克多·雨果》纪念雕像揭幕;11月28日,位于圣索沃尔-勒维孔特的《巴尔贝多尔维利》纪念雕像揭幕;同年,创作了《居斯塔夫·马勒,托马斯·F·瑞恩》《德罗昂公爵》《华克威克伯爵夫人》半身像。

1910年3月,画作《思想者》和斯泰肯拍摄罗丹雕塑的摄影作品在纽约摄影分离派291画廊展出;4-6月,两尊女性《半身像》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展出;4月29日,在默顿接待来访的罗斯福夫人;5月16日,获得荣誉军团高级骑士勋位;同年,创作《爱德华·哈里曼》半身像。

1911年2月26日,法国政府订购了《皮维·德·夏凡纳半身像》,作为先贤祠的装饰;5月,《行走的人》被一些艺术品爱好者购得,赠送给法国政府;10月13日,法国政府购得毕洪宅邸,将其作为美术学院的管理中心,宅邸的租户被迫迁了出去;11月,英国政府购得《加莱义民》第4尊青铜像模型;11月,由保罗·葛素整理的《罗丹艺术论》由伯尔纳格拉塞出版社出版;同年,开始创作《克列孟梭》半身像,并游历法国。

1912年2月,东京罗丹艺术展开展;5月29日,参演克劳德·德彪西谱曲的舞剧《牧神午后》,俄国芭蕾舞演员尼金斯基带着他跳芭蕾舞,其表演备受争议,因此责备尼金斯基;12月,同舒瓦瑟尔公爵夫人决裂;同年,第一次患脑溢血。

1913年3-6月,参加首届罗马分离派展览;3月,罗丹收藏的古董和其作品一同在巴黎医学院展出;同年游历了法国和英国(伦敦),并创作《萨维尔夫人》半身像。

1914年7月,在格雷弗勒伯爵夫人资助下,于伦敦格罗夫纳宅邸举办展览,并参加了开幕式;9月,一战宣告开始后,罗丹由于害怕,将展出的18尊雕像赠予英国政府;11月,前往罗马,寄住约翰·马歇尔家;同年,出版《法国的教堂》一书,该书配有奥古斯特·克洛特(AugustClot)插图复制品。

1915年4-5月,在罗马游历期间创作了《教皇本笃十五世》半身像;6月,参加在圣弗朗西斯科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7月19日,《加莱义民》在伦敦议会宫前举行了安放仪式。

1916年,再度患脑溢血,分三次(4月1日、9月13日、10月25日)将自己的作品和藏品捐给法国政府;12月24日,《政府公告报》(《JournalOfficiel》)报道了罗丹的捐赠行为,并宣告了位于毕洪宅邸的奥古斯特·罗丹国家美术馆成立;同年,创作《埃蒂安·克雷蒙戴尔》半身像,这是罗丹的最后一件作品。

1917年1月29日,在默顿与露丝·伯雷举行结婚仪式;11月17日,罗丹去世;11月24日,葬礼在默顿举行。

个人生活

罗丹一生有众多情人,包括女模特、贵妇、妓女等。陪伴他一生的是女裁缝露丝·伯雷,他们同居了五十余年。1866年1月24日,他和露丝·伯雷的私生子奥古斯特·欧仁·伯雷出生,奥古斯特·欧仁·伯雷卒于1934年,无子嗣。1917年1月29日,露丝和罗丹结婚;2月14日,露丝·伯雷去世。

罗丹一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情人卡米尔·克洛岱尔。1882年,罗丹接管了一间由年轻女孩组成的工作室,并在那里邂逅了当时还未满18岁的卡米尔·克洛岱尔。1898年,在保持了15年的情人关系之后,二人彻底决裂,卡米尔想成为罗丹的妻子,但罗丹不愿意和露丝分开,其间卡米尔经历了多次怀孕和堕胎。二人决裂之后,罗丹依然会在暗中给予其经济支持。1905年,卡米尔·克洛岱尔公开表示对罗丹的仇恨。控诉罗丹偷了她的作品和想法。1913年5月,卡米尔·克洛岱尔被关进精神病院,罗丹暗地寄钱给她。

主要作品

主要雕塑作品

以上作品来源

绘画和素描

以上作品来源

艺术专著

创作特点

思想感情

对生命的赞颂

罗丹把生命看作最高的艺术境界,只有有生命的雕塑作品才能触动观赏者的内心。因此,罗丹认为有生命的雕塑是美的。美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美,而且是内在美。在罗丹所处的时代,人们认为丑的事物不是艺术品,而罗丹则极力反对,以自己的作品阐述了真正的美。罗丹认为,艺术中的丑既是指外无表、内无真,一切欺骗就是丑的。在罗丹的一些作品中,他不刻意追求感官享受,认为残缺也是一种美。因此,他创作了很多“丑”的作品,如《老娼妓》《塌鼻男人》等。罗丹认为,人的生命是最美的,从出生就开始体验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直到死亡,每一个瞬间都是美的。在《老娼妓》中,罗丹刻画了一个被人欺负一生的老妓女,她虽然年老色衰,但脸上的皱纹却透漏出坚强和不屈,为了生存,她接受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没有逃避。

对爱与青春的渴望

罗丹以独特的基调和方式表达了对爱和青春的追求。罗丹认为爱是最真、最高尚的感情,青春是最宝贵的事物,因此,在雕塑中不能矫揉造作。在《吻》《永恒的偶像》等作品中,罗丹以男女的热吻为主题,表达了不掩饰的情感,激发了因世俗压抑而深藏的欲念,让人们重燃了追求爱的勇气,感受到了由美而生的喜悦。在罗丹的雕塑中,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接触面虽然很小,但足以激起沉睡的欲望,是罗丹对爱情的赞扬。此外,罗丹在雕塑作品中还表现了两性之间的搏斗。在罗丹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女人的尊重和热爱,女人不再是失败者,在《永恒的偶像》中,女人高高在上,男子则匍匐于她的脚下。

相信上帝的力量

罗丹信奉上帝的存在,他也十分乐意传播上帝的旨意。罗丹的雕塑以独特的形式表达宗教思想,既要表现人类对上帝的敬畏又要表现上帝对人类的怜悯。罗丹的每一件作品都似乎表现出一些哀伤,似乎都在与上帝对话。《地狱之门》是最有基督教特色的作品之一,它耗费了罗丹30余年的时间,不仅刻画了人间和地狱的恐怖,也描绘了天堂的美好。此外,无论是《思想者》还是《影子》,都显示出了上帝的公正裁决的力量。

雕塑手法

第一,草稿塑造法。《巴尔扎克》问世时,由于其所具有的与传统审美艺术不相符合的诸多特性,例如印象派的光影之效、概念化的画面轮廓、粗糙的表面,导致这部作品一度被讽刺成为“粗制滥造”草稿的代名词。“草稿”一词虽源于对其作品的嘲讽与批评,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确实代表了罗丹的创作手法。对于罗丹的作品而言,它不再刻意将作品表面打磨平滑,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原始材料的质感,比如青铜纹理、大理石坑洼,表面的粗糙将依附于古典主义作品之上的做作匠气进行了削减,是一种对自然的还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罗丹尽量将材料与思想相结合,将石头看作肌肉,将纹理视为线条,整部作品基于处在用自然说话的状态当中。

第二,强调“面”的作用。“面”在雕塑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作品的动感、质感等都依赖于“面”的支配与调节,它的作用不言而喻。罗丹在“面”的处理与选择上作了重要思考,并在此基础之上创作出了一套运用“面”来凸显人物心理活动的技法。在他的作品当中,《塌鼻男人》是一部典型的以“面”生情的作品。男人脸部的胡须扭转,皱纹纵横,略显凌乱的头发,每一个块面、每一条线纹都同光线相冲撞,产生出强烈的错落感。平面毫无重复与排偶,没有淡漠与空虚暗哑,男人原本直挺的坚硬鼻梁从中进行折断,折射出残酷的光泽,观赏者似乎能从这光芒中感受到疼痛的存在。罗丹对“面”的运用与特性都有着极为精确的掌握,平面塑造的必要性在他的作品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罗丹曾在遗嘱当中强调,不要试图将雕塑表面打磨成光滑平整的凸面体与圆弧,只有通过雕塑表面的隆起、凹陷才能形成多层的平面,在微妙的过渡当中,构筑起一定的三维深度,以此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人物影响

罗丹与众不同的创造性观点,使他在同时代的环境中,早已超越他人,更被许多现代艺术的大师们作为研究的对象,例如布朗库西、杰克梅第、马蒂斯、孟克、毕加索以及席勒等,都直接受到罗丹的影响及启蒙。而这个传承其实还不限于现代主义的早期发展,广义来说,它的中、晚期甚至当代,依旧有许多艺术家将罗丹视为永恒的缪斯、灵感的来源。

人物评价

正面

从《塌鼻男人》可以看出:罗丹对表现脸部已有自己的艺术主张。《青铜时代》则证明,他在雕塑人体方面的潜力无穷。(奥地利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评)

负面

艺术走向丑陋和‘畸形’的趋势主要是由罗丹引领的,因为按照他的一个吹捧者的说法,他把表现丑当做

第一集

1923年的广州,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各种势力鱼龙混杂。生活在妓院的跑堂“小茶壶”向剑峰,机灵幽默,是一个开心无忧的小混混,但是无形中却卷入了一个阴谋。滇军师长方世焕垂涎雏妓阿娇,为了挽救雏妓阿娇,向剑峰给玉兰瓷庄小少爷高云飞送信,不想却使得高云飞陷入了危险境地,千钧一发之时,向剑锋智斗方世焕,从而解救了高云飞,由此得到高云飞的赏识。此刻,高云飞的父兄同样受到了不明武装的袭击,原来这一切都是青云瓷庄的罗因布下的局,之前罗因带着女儿罗秋燕以及师爷吴粤白回到广州,发起了对高云飞之父高玉甫的攻势——他们的仇源自13年前广州大商家江月灭门之灾,而二当家罗因不久之前得到密信证明当年正是高玉甫下的黑手,于是罗家回到广东准备为江家复仇,高玉甫隐约感觉危险似乎与自己当年犯下的一个错误有关,高云飞得知父亲的过去惊诧不已。云飞郁郁不安,借在阿娇处听萧获得内心平静,却邂逅一位萧姓女子,云飞见她似曾相识。

第二集

高云飞将自己的玉箫赠与萧姓女子,希望还有再会之日,而萧姓女子只说句“有缘自会相见”便悄然离去,留给云飞无尽遐想,原来这位萧姑娘便是当年侥幸生还的江月幼女江紫云,冥冥之中,高江两家的恩怨再次交错。吴粤白再次设计对付高家,正当高云飞陷入绝境之时,又是向剑锋救出了高云飞,两人更为兄弟情深。昌栈行老板陈孝和举行慈善拍卖会,罗秋燕使坏使得高氏父子颜面尽失,罗因在拍卖会上高调亮相,更是揭露了高玉甫当年的罪行:出卖革命志士江月,残杀江月一家并吞并其产业。罗声称要收回当年被高家抢去的一切,一时间两方人马剑拔弩张。高云飞收到了萧姑娘回礼的一支竹箫,见此云飞终于敢确定这位萧姓姑娘必定与自己有渊源,要求向剑锋务必找到她。陈孝和召集罗因和高玉甫到自家聚会,希望调停两家宿怨,高玉海设计用假冒的车夫谋害代替罗因出访的吴粤白,不想不仅计谋失败,反被吴粤白挑拨了高家两兄弟之间的关系。在吴粤白的建议下,罗因高调开张“青云瓷庄”,意图在商业上与“玉兰瓷庄”一争高下,此举招致高云海不满,他买通仓库内贼后,火烧了青云的仓库,这一切却被向剑锋看在眼里。高云飞看到竹箫再次睹物思人,在向剑锋的引领下,高云飞终于见到了那个女孩,她叫萧紫云。

第三集

高云飞与萧紫云终于相认,自小两小无猜的他们,如今却彼此背负着家仇,面对毫不知情的紫云,云飞心中惴惴。高云飞却未敢将前史和盘托出,只得将萧紫云暂时安置在一处新宅之中。为报前仇高云海准备再次夜袭罗家的仓库,其实这正好中了吴粤白“请君入瓮”之计。得知这一消息的向剑峰向高云飞通报,但向剑峰却不明白,为什么高云飞明知高云海中计却不阻止,高云海一行夜袭罗家仓库未果却遭致埋伏,损失惨重。危机时高云飞适时出现救出云海,并杀死了云海安插在罗家的内贼,向剑锋第一次发现高云飞冷血的一面。罗秋燕在追逃过程中,飞箭刺伤了向剑峰,向剑峰与罗秋燕结下仇怨,声言日后报复。仓库一战后,高云飞不仅挫了高云海的锐气,更让其在高玉甫面前颜面尽失,自己顺利获得家族钱庄的大权,可谓一石二鸟。高云飞被高玉甫委以重任,面对欺生的众掌柜,高云飞新官上任快刀乱麻,众掌柜敢怒不敢言,其间账房刘毓生被高云飞所重视。高云海利用阿娇的嫉妒心理得到了关于萧紫云的信息,这个信息使得高云海惊恐不已,他怂恿被高云飞辞退的一个掌柜行刺萧紫云,高云飞拼死救下萧紫云,突发的事件使得高云飞不得不将前史告诉萧紫云:灭杀江家的人正是自己的父亲高玉甫。

第四集

  萧紫云得知实情之后惊诧不已,高云飞告诉萧紫云自己决意要娶她为妻,并不惜为此与自家决裂。高云飞质问高玉甫为何要对紫云斩尽杀绝,高玉甫这才意识到江家幼女江紫云还尚留人间,高玉甫严令高云海不得对萧紫云轻举妄动。然而得知真相的萧紫云却只身行刺高玉甫,高玉甫制服紫云之后却未加伤害,只是希望紫云可以听自己说一段故事。高云飞得知紫云行刺父亲,生怕紫云会被父亲所害,赶至家中却发现紫云已经独自离开。高云飞救下了欲投河自尽的紫云,但紫云却闭口不谈为何这般痛苦,高云飞决定将携紫云远走高飞。亚历山大怀揣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来到了广州,投奔了昔日同窗沈丹妮,他的到来引起了滇军军阀的关注。高云海利用阿娇将高云飞骗去红袖招,自己来到萧紫云的新宅将紫云迷奸,并残忍地将紫云脚筋割断,高玉甫赶来阻止却为时已晚,为了不使紫云成为高云飞的累赘,高玉甫要杀萧紫云。

第五集

高云飞错手杀死了高玉甫,而萧紫云经历这场变故后也变得精神恍惚,医生建议将紫云送往上海医治,或可治好紫云的腿,但高云飞却意外的决定不再医治了,向剑锋责问云飞,云飞声言要以自己的下半辈子照顾她。高云飞向高云海摊牌,要么兄弟反目,要么携手共进,在高云飞的威逼利诱下,两兄弟达成了暂时的和解。亚历山大被滇军副官吴镜飞扣留,沈丹妮得悉之后找到了吴粤白,希望通过吴粤白之力要求其子吴镜飞释放亚历山大,然而在亚历山大的物品中,一把半截的手枪引起了吴粤白的注意,枪上刻有数字,似乎隐藏某种信息。高玉甫死后,高家貌似六神无主,处处示弱,然而在高云飞的运筹之下,一个阴谋已经在悄悄酝酿。高云飞邀请陈孝和出面与罗因讲和,罗因并未将高云飞看在眼里,并在高玉甫出殡之日上门发难,不想却中了高云飞的计谋,罗因身负重伤。

第六集

高云飞通过毒酒胁迫高云海放弃了对高家财产的支配权,这一手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使得云飞一举获得了高家的掌控权。罗因临死前将女儿秋燕托孤于吴粤白,然而实则并未对其放心,要求女儿提防吴粤白。罗因死后,高罗两家之间表面相安无事,实则暗流涌动。在吴粤白的调教下,秋燕渐渐接手青云瓷庄的事物,青云瓷庄虽不和高云飞明争,但私底下却一直关注高云飞的举动,并获悉高云飞正从事大烟生意,两人决定择机再动。向剑锋在路上偶遇昆叔,自报家门之后,昆叔对剑锋的身世产生了兴趣,而剑锋得悉昆叔是军校的武术教官之后,便要求昆叔介绍自己加入军校,昆叔欣然允诺。

第七集

高氏兄弟秘密交易烟土,不想却中了吴粤白和罗秋燕的伏击,高氏兄弟仓皇出逃,躲进了丰泰茶庄。丰泰茶庄曹氏父子假意收留高家兄弟,却秘密通报吴粤白,此事却被向剑锋发现,向剑锋匆忙来到曹家向高云飞通风报信。吴粤白一行来到曹家纵火焚烧高云飞之前藏匿的仓库,孰不知高云飞等人早已离开,只有向剑锋留在其中,罗秋燕发现后,将向剑锋带回罗府。高氏兄弟不明白信息是如何泄露的,却不知身边早已被吴粤白安插了内线:刘毓生。高云飞想通过陈孝和出面救出向剑锋,而陈孝和却适时抛出让高云飞组建商团武装的建议,高云飞答应自会斟酌。罗秋燕酝酿将向剑锋发展为另一把安插在高云飞身边的冷枪,于是对向剑锋怀柔有加,谁知高云飞将吴镜飞抓为人质,要求用他和向剑锋交还。

第八集

罗秋燕将向剑锋带至茶楼吃饭,要求向剑锋弃暗投明,向剑锋以兄弟情谊的理由拒绝,不想刘毓生和顾中原也来到茶楼,顾中原得知向剑锋和罗秋燕在茶楼聚餐后,迅速回去禀报高云飞,孰不知这一饭局乃是罗秋燕故意设局,目的就在于离间向剑锋和高云飞的关系。在刘毓生的帮助下,吴镜飞不仅获救,更是抓住了高云海,形势再次逆转。于蓝芯找到了吴粤白,希望吴粤白可以帮助自己,要求是放了高云海,吴粤白发现于蓝芯大有来头……高云飞大婚之日,于蓝芯带着高云海来到高家,目的是讨要之前那批鸦片的货款,当得悉于蓝芯的底细之后,高云飞也不敢怠慢。向剑锋将求救信号写在一张纸飞机上,希望昆叔前来救援。在昆叔的请求下,沈丹妮向罗秋燕提出释放向剑锋的请求,罗秋燕同意释放向剑锋,在放行之前罗秋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向剑锋日后可以提供一些有关高云飞的消息。紫云一直处于疯癫状态,高云飞郁郁寡欢,于蓝芯将精炼阿芙蓉赠与高云飞,意有所指。高云飞看着手中的阿芙蓉,想到了萧紫云。

第九集

高云飞给萧紫云服用鸦片,暂时消除了萧紫云的苦痛却也使得她染上了毒瘾。吴粤白从新军登记表格上的字迹推断出向罗因报信的可能就是昆叔,于是吴粤白和罗秋燕来到军校寻找昆叔,却无意间救下了被洋教官侵犯的沈丹妮,并与随后来到的昆叔相认。向剑锋如何从青云瓷庄得以轻易脱身,这个疑问一直萦绕高云飞心头,高向之间产生几许瑕隙,向剑锋郁郁回到红袖招。芳芳接待了一叫淑红的女子,言谈中才得知,淑红才是向剑锋的生母。为筹措资金,高云飞通过于蓝芯与方世焕之子方子慧商议黄金走私事宜,这事被曹师汝得知后密报吴粤白,吴粤白和罗秋燕意图在高云飞和方子慧沙龙见面时,假借新军之手除掉高云飞,不想最终被高云飞成功化解,曹师汝为此丧命。经此变故之后,高云飞决定:组建商团军。

第十集

向剑锋在昆叔的引荐下,来到宝芝林学习武艺,向剑锋习武用功,但是面对昆叔等人要他远离高云飞的劝诫依旧不以为然。向剑锋从恶霸手中救出了阿娇,并将其带回新宅,高云飞收留了阿娇,作为萧紫云的贴身丫环,实则在新宅又多了一双高云飞监视的眼睛。刘毓生看到萧紫云生活在高云飞的阴影之下,对萧紫云的感情由同情渐渐发生了变化,他向萧紫云表白自己要带她逃离这片苦海,萧紫云深为感动,但是却被阿娇目睹了这一切。亚历山大开始周旋于罗高两家之间,希望可以找到一些当年江家的一些信息,当得悉江家的物品或许就在高家时,亚历山大决定打入高家,此时,亚历山大见到了萧紫云,他对她惊为天人。高云飞准备武装商团却苦于无枪,他决定铤而走险联手于蓝芯从东江获取枪支,消息被刘毓生透露给了吴粤白,同时,刘毓生请求获取一把手枪,他答应行刺高云飞。

第十一集

刘毓生行刺失败,落在了高云飞的手中,从刘毓生口中得知背后主使乃是吴粤白和罗秋燕,高云飞暗自盘算日后复仇计划。高云飞将刘毓生虐杀剥皮后制成人皮鼓,并迫使萧紫云亲自捶鼓明志,经此之后,萧紫云神智更为疯癫,高云飞见此悲恨交加。吴粤白得知刘毓生之死后,开始接近刘毓生的姐姐乔其,意图利用乔其的仇恨变成自己对付高云飞的另一把冷枪,而一直妄图接近高家的亚历山大得知高云飞需要武器,于是在于蓝芯的周旋下,结识一个名叫麦克的神秘人物,他可以提供亚历山大所要的东西,条件是要求亚历山大**军校的行动计划书。向剑锋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罗秋燕,但是却又不能忘恩负义去伤害兄弟高云飞,两难之下,他只有借酒消愁。昆叔将酒醉的向剑锋带回红袖招却遇上了旧识芳芳,昆叔从芳芳口中得知一个惊天秘密:向剑锋乃是江月的私生子。

第十二集

亚历山大来到新宅找高云飞,却对萧紫云一见倾心。萧紫云突然病发,亚历山大用一剂特效药剂安定了萧紫云,此举博得了高云飞对亚历山大的好感与信任,由此,高云飞希望通过亚历山大获得更多枪支。枪支成了广州城内最为炙手可热的东西,一时间于蓝芯、亚历山大、高云飞都为此纠缠其中。罗秋燕继任青云瓷庄的庄主之位,她竭尽所能想说服向剑锋对付高云飞,然而向剑锋依旧以兄弟情谊依然故我,但是最终向剑锋告诉了高云飞最近购买武器的信息,希望通过罗秋燕将武器偷走,既还了罗的人情,又可以杜绝高云飞组建商团的邪念。高云飞继续用鸦片控制着萧紫云,两人都经受着爱恨的煎熬,亚历山大发现了这一点,不失时机地向萧紫云表白了自己爱慕,表示自己愿意帮助萧紫云重获自由。吴粤白将刘毓生的死因告诉乔其,乔其闻讯后答应帮助吴粤白对付高云飞,成为另一把冷枪

第十三集

高云飞苦于无购枪资金之时,乔其化身茶商适时到来,高云飞觊觎乔其手中的资金,乔其为打入高家心中盘算,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政府的铺底捐税在商团的抵制下取消,这刺激了广州商团的蠢蠢欲动,更促使高云飞加紧组建商团的脚步。于蓝芯、亚历山大、麦克和高云飞,这几方势力围绕着枪支和北伐计划明争暗斗。乔其来到高家之后,随即向向剑锋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向剑锋惊诧为何罗秋燕又安插了一把冷枪在高云飞身边,但尽管如此,他不想出卖乔其,更不愿伤害高云飞。向剑锋看到高云飞走火入魔心中焦急,于是向罗秋燕表明愿意帮助罗家搞掉高云飞的武器库,但是不能伤害高云飞。

第十四集

亚历山大**了北伐计划书,准备以此和麦克交换枪支,然后再将枪支转卖给高云飞,从而博取高云飞对自己的信任。高云飞自己资金已然不足,煽动乔其参与其中,乔其将购枪资金的信息告知吴粤白,为了深得高云飞的信任,吴粤白要求乔其将计就计。亚历山大深知自己被军校通缉,准备带着萧紫云逃离广州,他将北伐计划书也抄送了一份给于蓝芯,以此换取出城的手令。临行之前,他将一包毒药交给紫云,希望萧紫云毒死高云飞之后再远走高飞。一餐平常的饭局变成了鸿门宴,然而萧紫云终究没有将毒药放进高云飞的酒杯,面对高云飞萧紫云心情百转千回,爱恨交加,最终萧紫云不仅没有伤害高云飞,还阻止了乔其的复仇。亚历山大带着萧紫云踏上逃亡的路,清醒后的高云飞跟随阿娇留下的印记紧追不舍。

        2005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春天,在一次夏令营招募会上,遇见一个个子瘦小的男孩,在讲台上安静地站着,主持人介绍说他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仔细看才看到大约有20多岁,这是我和心理学的第一次惊喜遇见,惊讶于还有一份这样的职业!喜悦于我遇见心理学、我喜欢心理学;可是那个瘦小个子的男老师,再未遇见过,但是他已经成为我心理学道路上第一个生命中的贵人。期待今生再见以表感恩之情!他话语不多,只是连问了女儿几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为什么上大学?为什么要有好的职业?为什么要孝顺妈妈?我不知道这些话对女儿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现在已经大学毕业的她对那一次对话历历在目,也让我感动、感触了很多年!这一次与心理学的相遇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的生命探索开启了新的篇章!我开始参加各种学习:心理沙龙、专家的各种培训班、工作坊等等,那时候的我就是想成为一个坐在咨询室里帮助别人的心理辅导老师,没日没夜。因为自卑于自己半路出家,所以拼命学习理论知识;感觉专业能力不足,就尝试各种基本功训练、专业演练、个案咨询;目标是能做一个专业的助人者。可是几年过去了,兜兜转转并没有找到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生存之道,并没有实现自己当初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欣喜之情:可以帮助到更多更多的人走出心灵的阴霾!

我依然热情不减、激情依旧!也许机遇是留给一直在准备中的人,我在一次在参加河南商丘举办的心理学家大会上,遇见了韦志中老师,他也是一个瘦瘦的男老师,他的演讲:关于心理咨询师的生存与发展。一下子共情到了我内心的困惑,从此开启了我心理学的另一条路:团体心理培训。我开始了广州大学研究生的学习之路;踏上了体验式心理团体学习之路;从个体到团体的华丽转身,让我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原来我站在讲台上当心理老师一样可以做好,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所有的掌声和鲜花都让我看到一个新的自我。这位瘦瘦的男老师——韦志中老师成为了我在心理学路上的又一位生命中的贵人。只是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相遇,我跟随至今已经将近9年的时间,这9年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岁月。我跟随老师四处游学,学习本会团体、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还曾突破自己四次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我走近小学、中学、大学;走进企业、医院等社会机关单位,做体验式成长团体、做心理学讲座普及心理学。

2016年韦老师创办网校,我是第一批教务长一起跟随老师办学,连续四年至今已经是第五个学年的开始,每一年都在参与做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每学年服务人数达几千人。每一年都在带领100多人的辅导员团队做招生的工作,每个辅导员又在各个城市走进千家万户在宣传着心理学。我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从早到晚地在回答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的问题:亲子关系、婚姻家庭冲突、个人成长,我的两个微信有近万人,我的今日头条已经有4万人、还有QQ等都是来自天涯海角的陌生人,甚至海外华人。我无法计算直接服务人数以及间接服务人数累加起来究竟有多少?几万人、几十万人?写到这里,眼泪夺眶而出,有时候在想:为什么要做心理学,日日夜夜在回答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努力让自己更加专业、苛求精进地服务着更多的人,这么辛苦干嘛?腿疼了、腰酸了、口干舌燥了。可是这一份累和辛苦,却未能阻挡我助人道路的前行。因为我蓦然回首才发现,路已经走了很远很远,山已经爬了数不清的台阶,已经看到了成长和攀登的美丽风景。我已经实现要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灵阴霾的最初梦想,我也将继续做用心灵温暖心灵的最暖心的心理学事业,晶莹的泪滴告诉我:其实内心对于普及推广心理学的道路,我深信不疑、坚定执着!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时拼作Szopen),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为1810年2月22日下午6点左右,其母亲以3月1日作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为官方承认出生日期。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出名。肖邦38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四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二十六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四部谐谑曲、三部钢琴奏鸣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他出生的时候,波兰作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科希丘什科,Kościuszko,1746年—1817年,波兰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兰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一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萧邦的母亲Justyna Krzyż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肖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奥地利作曲家阿德尔伯特·基洛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进入了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璜(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1],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1829年至1831年间,萧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2],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3]。1829年萧邦爱上了音乐学院的女同学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移居到巴黎后,肖邦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伦讷(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肖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萧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萧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萧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肖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肖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高档的材料制成。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查德·瓦格纳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在巴黎期间肖邦做了多次访问,1834年,他和席勒共同访问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莱茵河畔音乐节。肖邦、席勒还有门德尔松三人在此次音乐节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们三人彼此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并互相学习和切磋了音乐技艺。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德·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并对她一见倾心。乔治·桑1837年肖邦因为与18岁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恋情,陷入了生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见到乔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与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而诗人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十分高傲和极具自我意识。但是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方面,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许多年轻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乔治·桑后来销毁了大部分寄给她的信件,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肖邦同她之间的真正关系。

1838年11月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的马洛卡岛上的法德摩萨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生的建议,希望西班牙的气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马洛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结核,他也希望温暖的气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肖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气,发展成了肺炎。98天后肖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马洛卡岛,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马洛卡岛上的冬天》中。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肖邦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英雄》。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两人都没有公开分手的原因。当时乔治·桑的女儿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乔治·桑变得非常好战,当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大为恼火。华沙圣十字教堂安放弗里德里克·肖邦的心脏(就在底部花束上方)的柱子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著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编辑本段]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 《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

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

《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

《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编辑本段]肖邦作品概览

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

独奏曲

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倪波穆·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

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John Field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奏鸣曲

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

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协奏曲

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小调)和2号(F小调),也是许多钢琴家在音乐会上常常演出的作品。

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法国人交流思想的地方有三处:一曰教堂,二曰沙龙,三曰咖啡馆。

教堂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聚会场所。虽然许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国人还保留着每周去教堂礼拜的习惯。但是,现代生活,使很多年青人都难以适应这一传统。再说,除非找神父忏悔,在上帝面前说话,也太严肃、太拘束了。但是,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到教堂去,特别是退休老人,除做礼拜外,还可以听音乐会,参加社区活动。

“沙龙” 一词源于法文的译音,原意是指贵族家的客厅。封建时代,沙龙曾是达官显贵们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地方。在沙龙中,更多的是附庸风雅、钩心斗角,几乎谈不上什么真正的交流思想。而现代社会,沙龙作为交流思想的场所发展了,并且已从西方扩展到东方,但是,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脱附庸风雅人士聚会之嫌疑。至少,它是属于文人雅士们的,与普通老百姓无缘。

而咖啡馆则与上述两者不同,对于法国人尤甚。列翁·都德被誉为对巴黎每一块石头都了如指掌,他曾言,咖啡馆较之沙龙更是法国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地方。

在法国,咖啡馆不是属于少数人的,它是属于每一个法国人。那是每一个法国人,包括街头流浪汉都可以花上几个法郎就有权利去的地方。因此,它比沙龙更具普遍的意义。咖啡馆对法国人来说一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角落。

在巴黎时,我常去梅尼尔蒙当街区拜访一位法国朋友,并同他一起在附近一家小咖啡馆里小坐聊天。小咖啡馆坐落在比利牛斯街的一个街角上,空间狭小,环境阴暗,但小桌小椅收拾得干干净净,端上的咖啡总是又浓又香。

老板一家与我的朋友非常熟,同时也熟悉这片街区的所有老住户。老板娘告诉我,30多年来,她看着我的朋友长大,了解他的许多事情,包括小时候调皮倒蛋、与小伙伴们一起干的许多傻事。

朋友介绍说,在这片街区居住的多为普通市民,主要是小店主、小职员、教师、工人等。工作之余,他们到此与同伴们边饮边聊,海阔天空,意趣相投,不存在社会等级、地位之分。有人专僻静角落,桌上一杯咖啡或一杯红酒,孤坐独饮。也有人清晨赶在上班办事之前,在吧台前站着昂脖一饮,然后行色匆匆离去。傍晚,特别是晚上九点以后,客人则比较悠闲,或要一杯椰子酒,或要一杯啤酒,从容不迫。有的顾客,兴致所至,投币点播机,点一支喜爱的歌曲,一边饮酒抽烟,一边聆听歌曲。

小咖啡馆是社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欢乐时来,忧郁时也来;有人带着初恋的欢欣,也有人怀着失恋的痛苦。男人女人,有欢声笑语的,有忧郁落泪的,有缄默不言的,有放荡不忌的,芸芸众生,形形色色。而小咖啡馆的店主通常都见多识广,待人接物适度有节,给人以一种信赖感。他们既会为乐者助兴,也懂得宽慰忧者。

老板娘和朋友的这几句平平常常的话,一语道出了遍及法国大街小巷这么多小咖啡馆的特点。

除此之外,从巴黎到外省,从闹市到僻静的小巷,从大都市到小村镇,到处都有数不胜数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咖啡馆:有上流社会式的,也有乡村式的;有知识型的,也有艺术型的;有热烈的,温文尔雅的,也有平和的,或者抑郁的。许多咖啡馆还都有露天咖啡座。在不同时间进入不同的咖啡馆,可看到各式各样、变化万千的景象,从中可获得丰富、多样的体验和感受。咖啡馆可以说是法国社会的缩影,真切地反映出了法兰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火花是从咖啡馆中迸发出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发源于启蒙学者们在咖啡馆的高谈阔论,并由此向全世界传播。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及百科全书派学者们就是在“普罗科普咖啡馆”里决定,以人文和科学精神向中世纪神学和蒙昧传统挑战。而1789年,“打倒暴君!捣毁巴士底狱!”的号角,也是从咖啡馆里吹响的。

在巴黎,“普罗科普咖啡馆”具有其他咖啡馆无法企及的光荣历史,它招待过法国摄政时期的名流贵妇人,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政治家丹东、罗伯斯庇尔,复辟时期的浪漫派诗人缪塞。它还见证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诗人缪塞和音乐大师肖邦的爱情故事。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和福楼拜,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和魏尔兰等,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普罗科普咖啡馆” 几经荣衰,历经坎坷,今天依然存在,它坐落在巴黎草地圣日耳曼街区一条狭窄、阴暗的小街上,迎来送往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公子**、文人墨客。它既未扩大,也无意在别的街区、别的城市开设分店。它风貌不改,成了巴黎的文化遗迹之一,是游客们吊古幽思的好去处。因此,游客不断,它的生存自然不成问题。

当然,咖啡馆的政治全然不同于贵族沙龙或歌剧院包厢的政治。法国大革命时期,贵族和保皇派也曾聚集在咖啡馆中散布谣言,蛊惑人心。革命家马拉对此非常不满,曾一度想取缔咖啡馆。幸亏他没有这么做,否则,这将是法国咖啡馆历史上一个抹不去的污点。法国人毕竟比中国人蠢笨一些,竟然没有想到把“莫谈国事”的警告贴在咖啡馆的墙上。因此,政治在法国咖啡馆里可以说是任意泛滥,毫无窒碍。

在巴黎的咖啡馆里,我听过疯子的政治演说和流浪汉的哲学批判。前者列数一大串法国各政党领袖人物以及他们的政治观点,无可辩驳地指出,这些政客无一不是败类。后者则对亚历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存在主义及其社会影响逐一批驳,并且得出结论:所有这些哲学家及其主义都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假东西,唯独他这个堂堂正正的流浪汉,才是真正的哲学家,真正信奉其本人的哲学理论和主义,而且言而有信,身体力行。

两位仁兄不约而同,在不同的时空中,给我上了两堂别开生面的社会政治和哲学课。恭听完毕,获益匪浅,我算是多少理解了咖啡馆里的政治风云,也进一步明白了自由的含义。

据说,第二帝国时代,法国政治家甘必大曾在咖啡馆里联络新闻界朋友和其他同志,共同拥立共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治家克莱门梭曾活跃在蒙马特尔高地的咖啡馆中,与文人画家们相交甚欢,并因此而赢得各界社会进步人士青睐,荣登法国总统宝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德国盖世太保严加控制,但是,巴黎和各大城市的咖啡馆仍然堂而皇之地成为抵抗运动的首要联络点,法国人之善于周旋和不乏精明,由此可见一斑。

在现代社会里,咖啡馆早已没有旧时代的政治密探了,与此同时,咖啡馆政治也式微了。现今法国咖啡馆,从政治上说,已成为小老百姓发泄不满和牢骚的地方。当代政治家所看重的是竞选集会、电视、广告、广播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对其先辈们所喜欢的咖啡馆,已不再情有独钟了。 在咖啡厅中,灯光或明或暗,烟雾缥缈,让人产生幻觉。咖啡芳香浓郁,气氛优雅浪漫,使人的心灵和感官更加敏锐。因此,咖啡馆成为情侣们偏爱的地方。也有人在咖啡馆中从陌生到相识相知,乃至相爱。

有一首法国歌曲,歌名为“三只鸽子咖啡馆”,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咖啡馆的爱情故事:一对互不相识的男女主人公,经常光顾“三只鸽子咖啡馆”,多次相遇,面熟却不相识。冬日中,他们几经犹豫,终于坐到同一张桌子上,聊起了天,从生活琐事,到文学鉴赏,从哲学理论,到人生见解,他们渐渐无所不聊。他们发现彼此是那么相似,兴趣是如此相同。两颗孤寂的心跟着一个节拍跳动,他们不用相约,每天准时在咖啡馆见面。一个晴朗的日子,他们从室内移到室外的露天咖啡座,沐浴和煦阳光,观赏前面小广场上人来人往。有时,他们还一起走到大街小巷中,边散步,边交谈。不知不觉,俩人已情投意合,但谁也没有道出自己的真情。春天来临,分离时刻也随之而来。不知为什么,一天,姑娘没有再来,小伙子突然感到怅然若失。他多次回到咖啡馆,整天守望,但是姑娘未再出现。几个星期过去了,小伙子已不再盲目地守望。他又恢复了往日的习惯,还是每天,在那个特定时辰,来到咖啡馆里小坐。他解脱了这段情爱吗?他是否一边思念逝去的美好时光,一边仍然期待着、梦想着?

这一爱情故事,在巴黎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只能算一次普通的邂逅,只是缠绵悱恻的旋律和近似悲剧的结局叫人伤感,难以释怀。

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故事。我认识的一对法国夫妻。丈夫叫热罗姆,妻子叫安娜。一次,他们手指着拉丁区圣米歇尔大街街角一家咖啡馆告诉我。当初,他们就是在那儿相识、相爱并缔结良缘的。他们有两个孩子,男孩叫路易,女孩叫玛丽。他们还告诉我,像他们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在咖啡馆结识朋友,法国人习以为常。新老朋友见面,多半也会找一家咖啡馆相约碰头,要上一杯咖啡或别的饮料,悠然自得地谈生意,叙友情。咖啡馆中约会,咖啡一杯,颇有中国古人所称道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味道,所不同的,只是以咖啡代清茶。

当年法国求学之时,一天学校意外停电,国际法教授阿兰·坡列灵机一动,即率全班学生赴邻近咖啡馆,将课堂移至公共场所,为每位同学点上一杯咖啡,在浓香扑鼻的咖啡味中,继续上完中断的课程。而咖啡馆就座的其他客人,好奇地观赏这一幕,未有任何清静被干扰的表示。这真是一堂非常有趣的法律课。 一部法国文学史是以咖啡馆的故事为源头的。 “白绵羊咖啡馆”是巴黎最古老、高贵的咖啡馆,也是寓言作家拉封登、诗人布瓦罗、喜剧作家莫里哀和悲剧作家拉辛同朋友聚会的地方。街头浪子兼街头诗人弗朗索瓦·维龙常常出没于“三棵稻穗咖啡馆”。

巴黎许多咖啡馆因文学艺术而闻名于世,它们主要分布在三个街区,即蒙马特尔高地,塞纳河左岸的草地圣日耳曼和蒙巴那斯。

在蒙马特尔高地上,最著名的是灵兔咖啡酒吧。它在圣心教堂后面,外表并不起眼,一道木栅栏围着一幢低矮的两层楼房,酷似一座农家小院。然而,它在20世纪初却是法国文学和艺术革命的发源地。许多流派诞生于此。当年,每逢夜幕降临,毕加索、马克斯·雅各布、阿波利耐尔、弗朗西斯·卡尔果、罗兰·多尔杰莱斯等许多年青画家和作家便会光临此地,消磨漫漫长夜。

在一群身无分文、喜爱热闹的青年艺术家中,毕加索是最沉黙寡言的人。连他,也不愿意孤独一人待在自己的画室里,他经常到这里来,坐在一帮充满生气的青年中,听他们高谈阔论,吟诗作赋,从中积累生活素材、汲取创作灵感。马克斯·雅各布、卡尔果和多尔杰莱斯是活跃份子,他们高兴起来,兴致所至,甚至登上酒桌、吧台,高声朗诵诗歌,歌唱巴黎民谣和自己编的歌曲,其中不少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

在蒙马特尔高地,这批青年作家和艺术家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时人们只要一谈起艺术,就会说:“到高地去!”。因为,在高地上,有毕加索、乌特里洛、凡·东更和马克斯·雅各布等一群灿烂的艺术之星。梵高也曾在高地留连,探索他的艺术道路。

蒙马特尔高地还是法国现代流行歌曲的摇篮。《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迪埃、《樱桃时节》的作者克莱门以及阿里斯蒂德·布吕安都是在巴黎公社失败后开始创作歌曲的。特别是阿里斯蒂德·布吕安,他一直在高地的咖啡馆中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以他黑礼帽和红围脖的反叛形象,开创了流行歌曲反叛布尔乔亚社会的传统,堪称法国现代流行歌曲的鼻祖。

灵兔咖啡酒吧至今仍保持着它往日朴实无华的风貌。在那儿,客人们仍可以聆听曾经激荡几代法国人心灵的老歌。

塞纳河左岸的草地圣日耳曼是文人墨客聚居的街区,以它众多的小巷和文学咖啡馆著称。“花神”咖啡馆、“丽普”咖啡馆和“双愚人”咖啡馆是其中最有名的。各个文学流派的作家分别在这些咖啡馆里聚会。

20世纪20-30年代时,阿拉贡、纪德、马尔罗、阿波利耐尔、法格等法国作家和诗人经常出没于“丽普”和“双愚人”咖啡馆。法格是个巴黎通,他曾徒步走遍巴黎的大街小巷,并写了一本《巴黎步行者》。他在书中评论说,只要在草地圣日耳曼的咖啡馆喝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大致了解巴黎文学界一天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学活跃,此风更盛。萨特、西蒙娜·德波伏瓦、加缪等人另辟天地,在邻近的“花神”咖啡馆聚会,讨论存在主义文学,“花神”咖啡馆因此而获得了“存在主义咖啡馆”的美名。

蒙巴那斯也以文学咖啡馆众多而著称。诗人波德莱尔曾经常出入这里的“大草屋”酒店,阿波利耐尔喜欢到这里的“巴蒂”饭店就餐,而“百合花圃”酒店则是莫雷亚斯、雅里、保尔·福特和达达主义的创始人萨尔蒙及其朋友和社会名流经常出入的咖啡馆。

本世纪初,随着画家毕加索、卢梭、莫迪戈里亚尼和弗拉明克等来到这里定居,蒙帕那斯很快就像蒙马特尔高地一样成为艺术的圣地。“罗冬德”、“罗姆”、“古波尔”、“布列戴尔”和“巴蒂”都是这片街区遐迩闻名的咖啡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6974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