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历险记是哪国动画片,主人公名字的中文翻译是什么?

丁丁历险记是哪国动画片,主人公名字的中文翻译是什么?,第1张

丁丁历险记作者为埃尔热,出生于比利时,所以应是比利时动画。

《蓝莲花》一册中出现过一份日军判决其死刑的法汉双语公报,其中汉字明确写作“丁丁”,所以被译为丁丁。而他的小狗被译为米卢。

该系列第一次出现在法国在1929年1月10日比利时报纸。1950,HERGé创建工作室HERGé,产生二十四丁丁专辑标准系列。丁丁历险记已被改编为广播,电视,戏剧,**。

该系列是集基本上是一个现实的在第二十世纪。它的主人公是丁丁,一个年轻的比利时记者。他忠实的狐狸梗狗一直辅助他完成任务(米卢在原来的法文版)。后来,在铸造流行增加包括傲慢和愤世嫉俗的阿道克船长,高度智能化的但听障教授微积分(法语:Professeur石蕊),和其他支持的角色,如无能的侦探汤姆森和汤普森(法语:杜邦和杜庞)和歌剧女主角比安卡卡斯塔菲尔。

敦煌壁画飞天和洛神赋飞天的区别在于壁画是实体洛神赋是诗歌。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此赋虚构了作者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不能结合,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扩展资料:

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

很快,毕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现实主义”探索,当撕裂的造型(《格尔尼卡》)、深邃和凶残(《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忧郁或是怪诞的时候,毕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个个的旋涡。他开始以放荡不羁的个人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

女人们在这个狂暴、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着分享他的艺术灵感与名气,但她们得到的却只是虚无而残酷的现实;相对感情而言,毕加索更看重她们的身体,为了使她们在使他娱兴之余成为他听话的创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他甚至使用了许多令人瞠目的低级手段。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作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系列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毕加索

去过欧洲的朋友都知道,相比起国内精彩纷呈的夜生活,在这里的大部分城市都显得比较冷清,一过了晚上8点钟,商店、餐厅就会纷纷关门,大街上也人潮减退,令人大叹:好山、好水、好无聊。

而位于南欧的一座主要城市,却拥有无比迷人的夜,这里入夜之后,灯火通明、热闹熙攘,有咖啡,有 美食 ,有七彩霓裳和璀璨灯火,更有荡气回肠的文艺表演,被誉为“欧洲最精彩夜生活”,这里就是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 Lisbon。

自由大街Avenida da Liberdade——光复广场Praça dos Restauradores——罗西奥广场Praça Rossio——中央车站estacao central do Rossio——奥古斯塔街凯旋门Arco da Rua Augusta——圣胡斯塔升降机Elevador de Santa Justa

作为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 Lisbon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一个古老而繁华的港口城市,更是一个让灵魂自由的城市,毫无门第之见。

里斯本依山傍水,整个城市分布在7个小山丘上,所以被称为“七丘之城”。在七座山丘之间的平坦土地上,有一条贯穿市中心的中轴线——自由大道Avenida da Liberdade。

我们预定的酒店就在自由大道旁。放好行李,已是华灯初上时分,我们便信步走上里斯本的中轴线。

自由大街,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长约12公里,道路很宽,中间是六车道,两边是连绵无尽的林荫步道,步行道上镶嵌着由黑白两色马赛克拼成各式花纹的漂亮地砖,漫步其中惬意悠然。

里斯本大部分道路都是这种葡式碎石路,一种延续百年的铺砌工艺,流行于曾经的航海王国和它的殖民地,进而成为葡萄牙的另一张名片。如今,极尽各色花式的黑白碎石拼砌的艺术品,却是依附在大地上,以马路的形式展现出来,绝无仅有的供车碾人踏的艺术品。

瓷砖是葡萄牙建筑的永恒特征。走在里斯本大街小巷上,瓷砖的装饰随处可见,即使是在一些“大户人家”,如今仍保留着使用瓷砖的传统。

自由大街建成于里斯本1755年的大地震之后,被看成是里斯本重建 历史 上的杰作。在大道两侧的林荫道中,散落着有许许多多城市雕像,使得整条大道像一个带状公园似的。

自由大街上林立着多家酒店、各种 时尚 商店,被称为葡萄牙的“香榭丽舍大道”。

自由大道上还有不少高级餐厅和剧院,是享用浪漫夜晚的好去处。

行进中,最先吸引我的是道路中间的大型雕塑: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纪念碑。一个士兵俯身半跪,右手紧握手雷,脚下满是手雷,面容凄苦,凝视前方。身旁的母亲左手怀抱旗帜,目光似在安抚战士。白色的石雕基座下鲜花围绕。这幅巨大雕塑异常精致的雕琢,让它在夜色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纪念碑后面是西班牙驻葡萄牙大使馆Embaixada da Espanha。

共享经济现已在里斯本悄然流行起来,不仅有共享单车,甚至还有共享滑板车,这多少有些让我感到惊讶。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所有的共享单车停靠站都有免费无线网络供人们连接。

走着走着,便来到了光复广场Praça dos Restauradores。在这里自由大道被一分为二,且在中间部分围出一个狭长广场。

广场中央高耸入云的方尖碑竖立于1886年,这块方尖碑是为纪念1640年葡萄牙在经过西班牙60年统治后重新独立而建立的独立纪念碑。

在方尖碑基座的南北两侧各竖有象征着“独立”和“胜利”的青铜雕像。

光复广场周围最引人注目的是建于17世纪的古建筑福兹宫Foz Palace,内部装饰华丽,著名**《里斯本秘境》曾在这儿取景。现在是国家 体育 博物馆。

继续前行,马路左边是葡萄牙最重要的演出场所,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玛利亚二世国家剧院Teatro Nacional Dona Maria II。

转到国家剧院正门,只见门廊由6根爱奥尼亚式柱子支撑,相传取自于地震中倒塌的各圣方济修道院。门廊顶部的三角形顶饰,左边的雕像是代表悲剧的墨尔波墨涅;右边的雕像是代表喜剧的塔利亚;中间的雕像是葡萄牙戏剧之父——吉尔文森特Gil Vicente。

国家剧院的正面即是罗西奥广场Praça Rossio,是人民举行庆祝活动、斗牛和进行处决的地方。

广场路面是由细小的黑白碎石拼成,花纹呈现水波纹状态,颇具过去大航海时代的精神。

罗西欧广场是里斯本的交通枢纽,南北各有一座精美的欧式喷泉,簇拥着中间的高大立柱。

广场中央高高耸立的是佩德罗四世纪念碑,白色的大理石柱上,是一尊佩德罗四世站立的青铜雕像,他内着军装,外披皇袍,头戴皇冠,手持宪章,体现了他在 历史 上的多重身份和重要地位。

铜像下方的基座上是4尊人物雕像,分别象征古希腊思想中的义、智、勇、节四德。每一面各有4个盾徽,代表了葡萄牙的16个城市。

漫步在波浪起伏的罗西奥广场上,环顾四周景色,好像回到了十八、十九世纪一样。

从复兴广场走向罗西奥广场时,我们注意到马路右边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建筑。离开罗西奥广场,我们专程前往看个究竟。

原来,它就是被誉为全球最美的火车站之一的里斯本的中央车站estacao central do Rossio,也称之为罗西奥火车站。

火车站是一座米白色的方形建筑,夜晚时分,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显高贵、典雅的气质。

其马蹄形的大门相当夺目,相互交缠的M形外圈缀饰着精美的雕花,配上红铜色的铁艺门窗,更显优雅,屋顶正中还有一座钟塔,充满18世纪的风格,跟给人以繁忙印象中的传统火车站的完全不同。

罗西奥火车站是通往葡萄牙各城市的交通枢纽,至今仍然在使用。

里斯本就是这么错落有致,顺着这蜿蜒曲折的楼梯可以上到火车站的二楼。

二楼大平台是等待出租车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里斯本特有的山坡上的小街道。

站在这里,透过街道两侧楼房的缝隙,还可以望到罗西奥广场上高高的立柱。

记得在上楼梯时,看到有一家餐厅的橱窗里挂着一条硕大的海鱼,下面整齐地码放着鱼虾等各式海鲜,看着很新鲜。于是,我们折返回去,推门走进了我们平生第一家葡萄牙餐厅。

走进餐厅,第一眼就看到吧台上方贴满了各国的纸币,看来这里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客。

来之前就听说,葡萄牙的海鲜饭似乎比西班牙更衣钵正统。据说,每家葡式餐厅都有海鲜饭,和西班牙海鲜饭不同的,葡式海鲜饭更像海鲜粥,汤汁很多,整锅饭像是用各种贝类的汤汁炖煮,每一颗米粒都吸饱了汤汁,又咸又鲜。

当一锅黄澄澄、金灿灿的葡式海鲜饭端上桌来时,我们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说实话,这一尝彻底刷新了我对海鲜饭的看法。葡萄牙海鲜饭虽然名气比不得西班牙大,但饭却绝不夹生干巴,而是软绵香弹,浓汤汁水,用料也十分慷慨。 

此外,还点了一份牛排饭,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

晚餐后,我们沿着奥古斯塔步行街继续前行。只见步行街两边商店林立,繁华而喧闹,咖啡馆与高档商店并肩,流浪艺人与流动摊贩为伴,华灯高射,情侣婆娑,里斯本的夜真的很包容、很浪漫。

行进中,我们发现两旁还有许多保持着当年模样的杂货店,屋内堆满了食品和日用品。不经意间还可以欣喜地看到写着中文招牌的商店。

和同胞在异国的土地相见,更多的是相互间的问候;他们的话语却让漂泊海外的我们平添几分亲切和感动,拉近了与这座陌生城市的距离。

走着走着,一扇巨大的凯旋门静默地矗立在夜色中。和法国巴黎的那座凯旋门的纪念意义有所不同的是,里斯本的凯旋门是纪念这里大地震后重生的一个象征。

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奥古斯塔凯旋门Arco da Rua Augusta,正对着奥古斯塔步行街方向有一座巨大、精心雕刻的钟,相较于英国伦敦的大本钟那种外观较为保守、传统的设计风格之下,这大钟则显得比较精致。

时至今日,大钟仍两个月就要人工上发条一次,真正的“充电5分钟,待机2个月”模式。

奥古斯塔凯旋门最初的设计是一座钟楼,但因工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拖延,最终演变为精雕细刻的拱门结构。站在凯旋门下,抬头仰望精雕细琢的凯旋门内顶,仍能感受到肃穆感。

夜色里,从凯旋门延伸出来的拱形长廊颇具富有文艺气息,欧式垂灯照射在长廊上形成一道道有层次感的光影,使得长廊更有韵味。

穿过凯旋门,来到商业广场。回望里斯本的这座胜利门,一道精致的白色拱门,由6根11米高的圆柱支撑,上面装饰着各种 历史 英雄人物的大理石雕像,中间是葡萄牙国徽。

最高处女神代表着荣耀,站立于三层宝座上,手持两顶冠冕,象征两侧的美德和天赋,上面葡萄牙文:荣耀为天赋和勇气加冕。

此外,柱顶还有四尊雕像,右侧的两尊为努诺·阿尔瓦雷斯·佩雷拉和庞巴尔侯爵,左侧的则是达·伽马和韦里亚托。两个斜卧的人物象征流经葡萄牙的两条大河——特茹河和杜罗河。

1511年时,皇宫从圣乔治堡迁到此处,长达400年之久。直到1755年的大地震与海啸被夷为平地,仅留下了中间拱门。

大地震后,重建里斯本时,在原来皇宫的遗址上,开辟了这个大广场,并命名为“商业广场”,以抬高资产阶级的地位,打压旧贵族。

夜幕下,广场正中矗立着地震时期的统治者阿方索一世的骑马雕像,黑色的青铜马践踏着凶猛的毒蛇。因马身雕塑通体黑色,故而商业广场得一昵称“黑马广场”。

如今,阿方索一世一直默默注视着曾经的出海港,那些葡萄牙曾经的勇士,熙熙攘攘终归于平静。现在有的只是微风习习,惬意的晚间漫步。

广场三面环绕着**的市政大楼,曾经是葡萄牙王宫的所在地。1910年葡萄牙革命后,宫殿转变成政府行政机构,颜色才由粉红色改成今天所见的**。

凯旋门与商业广场之间的小石块路面,被岁月磨得油光发亮,半空中则是纵横交错的“蜘蛛网”(有轨电车线),不远处一辆百年有轨电车正缓缓驶来,颇有种穿越的感觉。

电车在老城里穿梭,纵横交错、高低起伏的轨道是它的脉搏,不疾不徐。

夜幕下,百年电车的**车身与四周的**建筑浑然一体,成为里斯本夜色中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有轨电车叮叮铛铛摇铃驶过凯旋门,它犹如斯本最原始的心跳,又像里斯本居民的摇篮曲,自1901年响起,至今依旧悦耳动听,更让这个安静的里斯本夜晚自带浪漫氛围。

精致古典的造型,明亮**的车身,里斯本的电车或许比任何建筑更能表达这座古城的风范。

尽管已是夜晚,但凯旋门前仍车水马龙,古老的有轨电车和现代电车并驾齐驱,各色车辆穿梭往来,一派繁忙景象。

凯旋门一边临特茹河,一边通往升降机。沿着奥古斯塔街一路往北,一路从底部走上来,默默攀升了数层楼高的路途。这时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漫步里斯本需要很强大的脚力!

在两座高楼之间,我们终于看到了那座开放至今已有百年 历史 的圣胡斯塔升降机Elevador de Santa Justa,里斯本唯一向公众开放的直上直下的电梯,几乎是所有来里斯本 旅游 的人都必朝圣的地方。

其实这电梯真的很酷,它垂直高度达45米,大概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但由于夹在两栋楼房的中间,周围空间狭窄,人来人往,故而很难将其照全。

里斯本是一个山城,坡度都挺陡的,升降机可以将上城和下连接起来。乘坐升降机5欧/人,说实话真心感觉略贵,我们没舍得花这笔钱。再加上夜晚时分,似乎已经停止运营,因为没有了排队的长龙。

里斯本是一个山城,老城的山路真不是闹着玩的,有无数这样的台阶,漫长而狭窄,往往好容易一段台阶走到了头, 眼前又是另一段几乎望不到头的台阶。

走在高低起伏、铺满鹅卵石的小巷中,登上一段又一段望不到头的台阶,与渐渐破败的摩尔人房屋擦肩而过,仿佛置身一部岁月感十足的老**中。

即使在较宽的地段,其坡度也依然很大,因而,乘车感觉就像过山车一样的感觉。

在坡道旁,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城市壁画,它让我爱上了里斯本的电车。这也是由时间养成的经典,正如威尼斯的一号巴士船,九龙及香港之间的天星小轮······

我喜欢有电车的城市,因为电车,一座城市便仿佛还沉溺在一些过去的时光里。

保留一些旧时代的经典生活方式,是美好的,不单只供我们这些游客玩赏,对城市居民来说,也是一种回忆的归属感。

大航海的辉煌 历史 让葡萄牙成为五湖四海文化交融之地,这里既有北欧的礼貌,也有南欧的热闹,既有非洲的奔放,也有亚洲的谦让。

当夜色降临,里斯本这座繁华热闹的古老城市又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夜色烂漫而又神秘醉人,活力四射而又慵懒惬意,里斯本的夜生活总是能存在着各种可能,能够满足世界上最挑剔的夜猫子的需求。

和国内大都市不同,里斯本恬静、整洁、舒适而优雅。大街上、商店里没有嘈杂的声音,人们从不会高声喧哗。街头艺人不时吹送着曼妙的音乐,我就想,寻一把长椅,慵懒地躺在这温柔的夜色里,该是一件多惬意的事啊!

里斯本的老城,像是年过半百的老人,经历了人生波折之后,生活渐渐归于平静,不急不缓,优雅从容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冬日暖阳拔“牙”记(十九)罗卡角: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冬日暖阳拔“牙”记(十八)埃武拉:神秘的葡萄牙旧首都

精选旅游日记范文6篇

 一天又结束了,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验,立即行动起来写一篇日记吧。如何把日记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旅游日记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旅游日记 篇1

  12月14日 星期五 晴

 刚到阳朔就偶感风寒,还伴有腹泻。可能是昨晚在桂林夜市小吃摊饮食不洁所致,加之南国冬季湿寒,水土不服。吃了随身所备之药,整日卧床休息。

  12月15日 星期六 晴

 一早强打精神,在阳朔街道随便转转。满街多是老外,出乎我的预料。在西街居然还见到一位道士模样的老外。年纪四十上下,金发碧眼,穿着道袍,打着绑腿,足蹬一双布制草履,头顶挽髻,髻上系黑色发带,飘飘然一副仙风道骨的神采。出于好奇,我便尾随而来。见他不慌不忙,在一家酒吧门前木桌边坐下,要了一瓶啤酒,慢慢喝着,顺手从怀里摸出一块白布,摊在桌边。白布画八卦太极图,上写测阴阳风水算命看相之类云云。我猜测此老外定是在某道观出家,云游至此。初次邂逅,不便打搅,我悄然离去。

 午餐后来到西街靠近漓江一侧,拿出事先备好的三尺小楷书法作品《为文概览》向游人展示(非卖品)。偶尔有人过来欣赏。我想,也许能碰上那个老外道士,但整个一下午,也未见到他的踪影。

  12月16日 星期日 晴

 友人建议骑单车兜风,多转些地方。我觉身子略有恢复,欣然参加。早出晚归,真够呛,累了我一整天,还帮一老者前后照应,晚上没洗澡就睡了。

 今天玩得尽兴。走出阳朔小城至少六十公里。一路风光旖旎,美不胜收。还到了当年**《刘三姐》的实景拍摄地。遗憾的是,现在漓江水少了,自然景观很多遭到破坏,原先**里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2月17日 星期一 晴

 从阳朔汽车站坐车,先到杨堤。从这里步行至九马画山。又是一路美景。江边看到当地妇女小孩向沿水路而来的船上游客兜售土特水产或工艺品,有人甚至两手空空向游客伸手要钱,大煞风景。

 自九马画山乘筏沿江直下,又是满目画卷,苍翠欲滴。水上碰到数次来此游玩的两位深圳女子,打算在此地买房。我即兴唱了几句《刘三姐》插曲,她们也能答得上来。没想到80后的女孩里也有人能唱《刘三姐》,着实有点意外。

  12月18日 星期二 晴

 这两天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下。

 随行有位记者朋友,通过当地旅游部门开了介绍信,可以免费参观附近几处溶洞。还好溶洞离城不是很远,真是大开眼界。印象最深的要数一处洞中之洞。此洞可盛上百人,据说抗战期间曾有民众在此躲避。溶洞有河,坐船一路钟乳石笋,姹紫嫣红,美仑美奂,特别好看。

  12月21日 星期五 雨

 坐汽车返桂林。临上火车前,还有半天时间,又去象鼻山附近游玩一圈。雨中的漓江,竹筏游弋,游人稀少。我想若是在唐宋元明时期,许多文人墨客一定会在此挥毫赋诗,那又该是怎样一幅图景呢?

 火车开动了,望着车窗外远去的漓江,我沉吟良久,一首七绝不禁脱口而出:

 漓江山水画屏游

 阳朔秋风景更幽

 客在渔家千回转

 相逢何必道离愁

旅游日记 篇2

 2月12日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北京,下了飞机后我们来到了宾馆。然后我们来到了北京最有名的王府井步行街,在那里我们吃了烤乳鸽、老北京炸酱面、羊杂汤、撒尿牛丸、羊肉串、糖葫芦……我吃的饱饱的,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宾馆休息。

 2月13日

 今天,我们从宾馆出发来到了天安门,准备参观毛主席纪念堂,但是外面的队伍排得很长,人山人海,从头看不到尾,所以没有进去,只在门口拍照留念了。我们一路过去参观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天安门广场。然后我们在故宫售票处看到了许多鸽子,我们又买了3个自动讲解机,于是我们在自动讲解机的带领下参观了故宫,我觉得故宫里到处都是宝贝儿,皇帝的家真大啊!房间真多啊!我也好想能住一住啊!

 接着我们又去了后海,在什刹海冰面上玩。我们租了一辆自行车、一辆滑板车,还玩了滑滑梯,我觉得滑滑梯非常刺激,速度很快,如果在下滑的时候用点力就能滑得很远很远。自行车骑起来非常费力,滑板车只要在地上轻轻一滑就能滑得很远,我比较喜欢玩滑板车,我们还分成了两组玩,一组玩自行车,一组玩滑板车,后来又想出一个新的玩法,滑板车前座的人拉住自行车后座的杆子,变成四人冰上车,玩得很开心,下次我还想来这里玩。

 2月14日

 今天我们先去了地坛逛庙会,庙会里人山人海,连走路都是人挤着人向前进的,扬扬想买一个手工猫头鹰和蝴蝶都没有办法靠近摊位,只好放弃不买了。接着我们又往前走,在娱乐区的一个摊位上,我们每人花了10元钱买了3个游戏币,我用那3个游戏币去玩扔球游戏,第一次没有中奖,轮到扬扬玩了,她中了一个小奖得到了一条小蛇,妈妈又帮我买了3个游戏币,这一次我中了一个中奖得到了一条大鱼,大家开心地离开了庙会。

 接着我们又去了天坛,运气很好刚巧碰到有表演,我们在祈年殿观看了祭天仪式,又去了皇穹宇的回音壁和圜丘坛。

 离开天坛后我们去DQ吃了冰激凌,晚上我们又去了蒋校长推荐的饭店吃晚饭,那里的羊肉真好吃,面条也很不错哦,就是红柳羊肉串太大了,味道不咋样,小串的羊肉串让我觉得非常好吃。

 欢快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听说明天要去长城我好期待哦,我要早点睡觉了,明天才有很多很多的力气爬长城。

 2月15日

 今天一大早我们就起床了,因为我们要去爬长城。我们先坐地铁,再坐了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终于来到了长城。我迫不及待地拉着爸爸妈妈开始登长城,长城上天空蓝蓝的,远处有几座山上的雪还没有融化,长城上的人也很多很多,我怎么也看不到长城头和尾,妈妈告诉我长城有一万多里,所以又叫万里长城。爸爸还告诉我长城是古时候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而建造的,是许许多多劳动人民共同建造起来的。我们一共走了五个烽火台,每一个烽火台是用来快速的传报信息的,长城好长好雄伟啊!接着我们小心翼翼的下了长城,告别了长城。

 在我和扬扬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又去了后海溜冰,还在那儿吃了老北京涮肉,那个涮羊肉非常的好吃,我们都吃的饱饱的,连服务员都觉得我们吃太多了,还有他的羊肉特色水饺很好吃就是有点咸了。妈妈说明天要去鸟巢,还可以再溜冰,我很开心!

 2月16日

 今天,我们先去了中国科学技术馆,在科技馆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知道了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生长的,旋转的金蛋是根据电磁原理来转动的,光学迷宫是根据光学原理产生的……科技馆里还有很多体验活动,我体验了一次全息狙击手,打中了一枪,扬扬比我多打中一枪,妈妈最厉害打中了3枪,我还参观了恐龙广场,知道了恐龙灭绝的几种不同说法……

 从科技馆出来我们直接去了滑雪场,今天的滑雪场跟前两次的都不一样,有雪橇狗拉着雪车跑圈圈,有可爱的小企鹅和游客合影,我们在雪地迷宫里捉迷藏,爸爸妈妈都找不到我们了。还有我最喜欢玩的雪圈,我坐在雪圈上爸爸在后面轻轻一推,我就顺着滑行的'路线滑下去了,刚开始我在比较平坦的雪道上滑行,到后面我去最刺激的滑道上滑行,我一次都没有大叫,倒是妈妈和楼老师发出很大的尖叫声,我呢是兴奋的把喉咙都叫哑了,因为这是我来北京最刺激的一次滑雪,也是最好玩的一次,楼老师说哥哥没有来真是亏了。

 晚上来到了鸟巢和水立方,在鸟巢门口我们和穿着米老鼠衣服的叔叔一起拍照留念,我们继续往前走,远远地看到鸟巢和水立方闪着灯光,看上去格外美丽,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拍照留念。

 我们一天愉快的旅途就这样结束了!

旅游日记 篇3

 我的外婆家在广西省宜州市,那里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被称为“刘三姐之乡”。而今天,我来介绍那里的下枧河。

 下枧河,别名临江河。那里山清水秀,碧波粼粼。我们乘着船在湖面上荡漾。我低下头一看,哇!这里的水是多么的清澈,甚至可以清楚的看见河底下的石头。我再用手一摸,发现这里的水不仅清澈,而且清凉,不愧为刘三姐的故乡河!

 两岸边都种满了树和竹子,使我的眼前都是一片绿色。在游览的途中,我们看见了一群野鸭,他们在湖面嬉戏着,完全不管我们的眼光。

 我再放眼望去,都不能看到这条河的终点,只能看见一座座拔地而起、巍然矗立的山。这些山可真是形态万千,有的像巨人一样,有的却像驼峰一样。

 这下枧河真是令人赞叹不绝、流连忘返。如果下次还有机会,一定要再来一次这美丽的下枧河,看看和上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似。的幸福呢?

旅游日记 篇4

 今天我们来到了青岛,下午我们来到青岛的海底世界玩。我们先来到了水族馆。我和妈妈看见了六块珊瑚和一些在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底的水母和海马,还有一些稀有的鲨鱼的骨头。

 我和小姚在里面看见一块被虫子吃过的木头,看完之后我们又去海底管道看海底世界。我看见了三条鲸鲨,一条带保护色的的天使鲨我还看见了潜水人员正在擦洗玻璃让人们看个清楚。突然我发现一群小鱼后面有一条鲨鱼。我对妈妈和小姚说:“看,那有条鲨鱼在吃晚餐。”小姚和妈妈说:“对呀。”参观完毕,我们回到酒店。第二天我们就回西安了。

旅游日记 篇5

  一、出发

 20xx年6月22日11时,火车从北京西站徐徐起动,渐渐加速,在夏日的阳光照耀下,驶向辽阔的冀中平原。车窗外,夏收已近尾声,大片的土地正准备秋耕秋种,在风驰电掣中,村庄和小镇飞一般的向后逝去,新的景物又扑面而来。过了石家庄、安阳、郑州,火车开始由南下转向西行。这时地势由平原进入丘陵,过了襄阳,就是崇山峻岭,火车大部分时间在山间隧洞中穿行。我本想一路上好好观赏一下沿途的风光,但火车从一个山洞到另一个山洞,中间的间隔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而且视界狭窄,难以如愿。

 由于近期鄂西、川北强降雨的原因,沿途所过之处,河流爆满,昏黄混沌的洪水,奔腾咆哮,无情地冲刷着两岸脆弱的堤坝,在洪水强烈的冲击洗刷下,两岸不断地有大片的堤岸崩塌,随着滚滚洪流,漂向远方。一路上,往日常见的盘山公路大部分被水泥高架桥所代替,高架桥离山边有一定距离,这样,即使山上有土石垮塌或泥石流发生,也不会中断交通,我想这可能是汶川大地震造成的道路中断给人们的教训太深刻而采取的防范措施吧。

  二、成都

 在第二天的晨曦中,火车驶过了十堰,驶过了安康,进入四川腹地。一路经过宣汉、达州、南充、遂宁,在暮色降临时到达成都。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有世界美食之都的美称,成都小吃为全国之冠,曾荣获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称号,排名为亚洲的首位。也是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周王迁岐“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意思,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

 隋唐以后,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农业、丝绸业

 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在全国有着极其重要的经济地位,“蜀绣”更是我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

 在文化的传承上,成都更是文星璀璨,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都曾在成都旅游聚居并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佛教、道教的繁荣也是成都的一大亮点。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后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青城山山青水碧秀逸绝伦,是道教修炼的绝佳之处。城中更有文殊院、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历史遗迹让人凭吊怀古,抚今追昔。

 成都有许多被排名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的文化结晶,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印刷术、茶文化、深井天然气、丝织品“蜀锦“和世界最早的储蓄银行“交子务”等。成都爱喝茶,会喝茶,以至于外地人用“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来形容。“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已独特的风格。

 成都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由于四周高山环绕,又呈典型的盆地气候。春天来得早,通常在春节前后就春暖花开。夏天由于盆地原因比较闷热,秋天凉爽宜人,冬天无严寒霜冻。全年平均气温在16℃~18℃。

 7月、8月是雨季,春季和冬季少雨,冬天的气温很少低于5度,一年中多雾少风较为湿热。

 成都较为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锦里、春熙路、宽窄巷子、二王庙、文君井、文殊院、宝光寺、琴台路、永陵、金沙遗址等,观音寺的壁画、塑像和花置寺的摩岩造像等。自然景观中山景、洞景、水景、生景、气景俱全,九峰山、石象湖、西岭雪山等景色更是秀美绝伦让人留涟忘返。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天府少城”。

  三、泯江

 旅游大巴车顺着泯江河谷在峡谷中一直北上,车上坐着有28位乘客,加上司机和导游一共30人。从成都到九寨沟全程440公里,八个小时的车程。

 途中要经过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映秀镇、汶川县、茂县。在车上,导游向大家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导游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中等身材,皮肤较黑,看得出是经常暴露于日光之下的辛苦一族。但这个小伙子口齿清楚,用语准确,描述周详,口吻风趣,不失为一个训练有素的称职导游。他说他叫谢进,和一个大导演同名,但那导演的名字是晋级的晋,他的名字是进步的进。所以,人家可以晋级,他只能进步。这中间的区别大了去了(笑声)。他讲了沿途的注意事项、时间及路线的安排。让我们先休息一段时间,等到了都江堰再向大家介绍沿途的风景人情。

 由于一路上都是高山峻岭,大巴车时而在谷底顺着河道蜿蜒而行,时而在山中隧洞穿山而过,泯江两岸山势陡峭,壁立千仞,怪石狰狞。泯江在谷底波翻浪涌,浩荡东去。由于两山夹峙,谷底狭窄,所以看起来江面不宽,宽的地方江面也不过一百来米,窄的地方则只有几十米,但越窄的地方,江水越深,水流更急。这正是“泯江东去势如龙,万折千迥气自雄,两岸危崖悬利刃,一江碧水落长虹。”

旅游日记 篇6

 今天是清明节,大多数人都去扫墓、玩。说到玩,我们全家正好去了无锡荡口古镇。

 那里可热闹了。刚进门口我们就被淹没了,人流如潮、车水马龙,都快别挤成肉饼儿了。我们刚进去,就看见一幢幢非常古朴的宅屋,甚至有些房屋都已经腐烂掉了,到处散发着臭味,可我们却一点都闻不到。那是因为到处都种着花花草草。

 走到里面后,小卖铺一个接着一个,像一条正准备腾飞的卧龙。忽然,我走到一家炸臭豆腐店,便买了一碗。在路上,我便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味的炸臭豆腐干,嘴上粘这胡子般的酱汁。

 最后,我们来到了柳园里,摘下柳条,编成柳环,戴在头上。我让妈妈拍了几张照片,发在微信上。

 今天的荡口古镇一日游太有趣了,要不你们也来玩玩。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 "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玫瑰红时期”。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九十一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毕加索年表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恩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画,45×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贴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侣笔下的毕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现在的年轻人过的都太安逸了,很多朋友的是想要追求新鲜和刺激的,当然在娱乐方面也是这样,本篇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关于重庆刺激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重庆刺激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玻璃廊桥栈道篇

万盛奥陶纪公园

这里的天空悬廊成A字形,位于3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脚底是透明玻璃,被称为世界最长的悬挑空中玻璃走廊,每次只允许30个人同时在桥上,迎着山风,胆小的人还是会有些恐惧!

在天空悬廊的旁边就是云端廊桥,这是向悬崖外延伸35米的全透明U型玻璃廊桥,可以考虑在廊桥上搭帐篷过夜哦。

此外,还有悬崖秋千、高空荡桥、高空漫步、极限飞跃等,刺激的玩法一波接着一波。

地址:重庆万盛黑山奥陶纪景区

门票:180元

交通指南

公交:南坪四公里交通换乘枢纽乘坐客运车到万盛,之后换乘直达奥陶纪的公交车

自驾:内环兰海高速綦万高速平山互通s303x867奥陶纪公园

丰都连天栈道

连天栈道位于丰都海拔1200米的莲花山顶,栈道全长5000余米,距谷底垂直高度900余米,栈道途中由许多块玻璃栈道组成,栈道的出口方向风景最好,那里有猴头山,说不定会邂逅漫步山间的猴子呢。

栈道途中岩壁上还绘有3D壁画,五颜六色的颜料与地形之间相映成趣。

门票:110元,学生证半价。

温馨提示

自驾:主城丰都下道雪玉洞方向安宁路莲花山连天栈道景区

石柱黄水大风堡玻璃廊桥

廊桥呈网球拍形状,玻璃底下有钢筋,椭圆形游览通道有1米多高的玻璃护栏,球拍中间是直落峡谷底部的空心地带,站在廊桥上可以远眺黄水林海、十二姊妹峰。

大风堡的天气瞬息万变,时常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雾锁层峦艳阳照山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玻璃廊桥上可领略壮阔雾海。

门票:60元

公交:南坪四公里交通枢纽站乘车至石柱县,转石柱县城至黄水镇车辆

自驾:主城沪渝南线高速沪渝高速大歇互通下道悦来镇黄水镇

云阳龙缸云端廊桥

云端廊桥建在龙缸景区海拔1010米高的悬崖上,以天空之花的花瓣作为造型,廊桥曾在2016年举办过世界低空跳伞比赛。

这里地面和护栏全部通透,中间镂空,走在廊桥上视野没有任何遮挡,可以更好的观赏风景,被户外爱好者誉为重庆版的小华山。

门票:120元

公交:重庆北云阳(莲花车站清水大巴到达景区

自驾:主城沪渝高速云阳下道龙缸景区

武隆天生三_玻璃眺台

玻璃眺台建在天生三_景区中跨度最大的天龙桥的天坑悬崖顶上,眺台悬空外挑11米,长26米,垂直高度达280米,相当于近100层楼的俯瞰高度。

从悬崖玻璃眺台上,可360度俯瞰整个天生三_,视觉效果非常好。

门票参考:玻璃眺台40元

交通:龙头寺旅游集散中心乘坐直达班车到仙女山镇,之后中转到天生三_

自驾:主城湘渝高速武隆互通下道天生三_景区

黔江芭拉胡空中栈道

芭拉胡土家语意峡谷,空中栈道全长808米,从远处看栈道就像是一条盘山公路。部分转弯处,修建了突出的观景平台,可供游客观赏景色。

栈道有100米是全透明的玻璃栈道(有30厘米宽不是玻璃,而是钢筋混凝土适宜老人小孩前往游玩。

门票参考:70元

交通:重庆北站黔江的火车,转乘公交

自驾:主城湘渝高速黔江互通下道芭拉胡景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708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