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向往丽江是因为一米阳光
在一个幽静的小镇中自由行走
尽情享受着丽江最柔软的时光
又或是来寻找那份不期及遇的爱情
这是一片不容忽视的阳光
清晨在这片阳光下行走
这是一种城市所缺少的温暖
有人,在这里邂逅。
有人,在这里疗伤。
有人,在这里遗忘,或者被遗忘。
有人,在这里艳遇。遇人,遇城,遇心。
有人,从这里开始流浪,或者,终止流浪、、、、、、
丽江,是毒药,即使只是远远的看,隐隐的听,也会中毒。
丽江,是种病,稍一碰触,便感染。即使逃离,仍遗留不可治愈的绝症-丽江后遗症。
丽江,是家。心的家。在这里,遇到自己,那个失落已久的自己。
丽江,是梦,如幻的梦。一个一直萦绕心中,隐隐浮现的梦。
丽江,不论前缘,不思未来,我们,只在这里,只是现在。
因喜欢,故关注;或因关注,而后喜欢。
闲散,自在,简单,纯净,温暖而柔软。
安静,古朴,时尚,清凉,迷离而美好。
夜幕降临,暗香潜伏,独自体味,或者集体狂欢。
孤独隐居,商蛊共醉,深思,发呆,都是相宜的。
独自体味,或者集体狂欢。深思,或者发呆,都是相宜的。
一条巷子,一段未知的未来。
一扇古朴的门,一个不同的世界。丽江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概括
丽江的风景名胜按地域划分分为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丽江古城风景名胜区、老君山风景名胜区、泸沽湖风景名胜区、永胜县和华坪县的风景名胜等六大区域
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主要由玉龙雪山、东坝古文化生态园、宝山石头城、万里长江第一湾、金沙江虎跳峡、文海等景区景点。丽江古城风景名胜区主要有丽江古城、狮子山公园、丽江黑龙潭、五凤楼、东巴文化博物馆、清泉古镇束河、万朵山茶玉峰寺、千年古寺北岳庙、白沙明代壁画、普济寺铜瓦殿、乐舞之乡黄山、文峰寺、候鸟乐园拉市海、指云山、玉湖雪蒿村洛克故居等景区景点
老君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有“滇省众山之祖”老君山、黎明丹霞风光、新主天然植物园等景区景点。泸沽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有高原明珠泸沽湖、神奇的格母山、永宁温泉、扎美喇嘛寺、比依仙人洞等景区景点
永胜县主要有蓝色聚宝盆程海、灵源箐以及石刻观音像、羊坪水库、兴文土林奇观、六德他留人坟墓、三川田园风光、龙潭翠湖等景区景点
华坪县主要有仙人洞、龙宫洞、葫芦洞、滴水岩瀑布、雾坪水库等景区景点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加我们一三八八八一七一二和一四七四一三四零九或者浏览我俩空间,我们会尽力帮你解答的。回复满意请予采纳,谢谢啦:)有人说,丽江是上帝留给这个世上唯一的一块人间仙境。顺着从古城西北端悠悠流至城南的玉泉水我们来到被称作为“东方威尼斯”的丽江古城。城口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双水车,一大一小子母水车被水流带动咿咿呀呀,晶莹的水花洒落,既是美景,也是生活。清澈的河水里,红色的鱼儿逆游而上,被水流冲成的整齐的列队,加上小桥垂柳,诗画已现。
这里虽然叫城,但没有城墙和城门,因为古时纳西族的头领姓“木”,如果建了城墙和城门就变成了“困”字,所以这是一座开放的古城,也是一座真实的活着的古城。千百年来,古城人民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古城,清澈的玉泉水从城头分成三岔穿街过巷,流遍千家万户,据说到一定时间人们会把水闸关闭,让河水涨出河道,用来冲洗街道,可惜这一盛景我们游人是不能亲眼所见了。走在被当地人称为五花石的石板路上,乍一看象是有许多碎石沾在一起,其实它是一种丽江特有的乐角岩。经过几百年的人行马踏,已磨得光滑透亮,花纹毕现,原来脚下也有诗意。
经过一些林立的铺面,我们来到古城的中心广场——四方街。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而四方街则是这个重镇的贸易中心。从古到今担负着藏区以及丽江的马匹、皮毛、藏药等特产和南方的茶叶、丝绸、珠宝等商品的贸易往来重任,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早先是露天集市,现如今,店铺林立,形成了酒吧街、小吃街,购物街等。听完导游的路线指示以后,大家便各奔所好,不用担心迷路,这里小巷四通八达,随处可见指路标识。
看不尽的飞花滴翠、品不尽的书香风景!更兼时有葫芦丝吹奏的唐宋之声绕梁而起,那样的文化氛围,真是别有境界。几个纳西族老人怀抱着小孙子,正悠闲地坐在廊下,仰头看云,午后高原的日光泻在他们身上,使他们黝黑的脸庞看起来也好象跳跃着圣洁的光芒。“丽君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丽江男人一生有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媳妇、晒太阳。丽江男人对种花、养鸟、写字、画画、打麻将有着特别的嗜好和特别多的时间,而纳西女人一年当中只有在大年初一才能睡一天的懒觉。从“盼吉妹”到“阿奶”眨眼的功夫却单纯只有两个字“勤劳”,纳西女人从早到晚干活,从体力活到小生意,从收拾田地到放牛杀猪,从缝补衣服到生火做饭,个个像下凡的仙女,所以说这里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
走累了,随意走进一家茶铺,品着高原玫瑰茶,闻着鸡豆凉粉的清香,店内独特的茶具,奇怪的装饰,都可以让人研究半天。看着过往的游人,潺潺的流水声耳边不绝,干净的空气弥漫着自在,真想让时间就此定格。 坐在厚实的原木桌前,享受穿着古老服饰酒保的周到服务,听着嘈杂人声里的纳西古语,河水在我们脚下静静地流淌,星星点点的莲花灯带着人们的美好愿望顺水而下,丝丝垂柳在丽江的晚风里摇曳,我细细寻思:这水、这杨柳,流过、摇过久远的岁月,来到了现代的灯红酒绿里,它们,到底见证了多少的繁华如梦,迎来送往了几多向往与离愁……他日若再来,希望你古朴依旧,清致依旧,繁华依旧;你的阳光依旧,风雨依旧,人依旧。
难忘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这里动人的传说,这里的勤劳质朴的人们,只有聆听柔情的倾诉,只有凝视人与自然的那种相处的和谐,只有感悟那种深深的眷恋
每个人心中,总会有自己那份,对梦想的执着,对生活的追求。
放下过去的一切,从遥远的北方,远道而来,扎根于此。这便是他们的选择。
烟雨阳光,是每位有缘到此的人,梦里的归所。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边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边城读后感1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如水的平静,没有战争的那股硝烟。它描写的是住在山区的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孙女翠翠的平静生活。在那个山村里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朴素的人的一张张面孔。
作者曾经讲到:世间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规规整整地写下“沈从文”三个字,我就立刻会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沈”姓有一个三点水的偏旁,而是因为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写于一九三一年的《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
我是住在海边城市的一位中学生,对于水我是不会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从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领悟到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
“正因为工作真正贴近土地人民,只承认为人类多数而‘工作’,不为某一种某一时的‘工具’,存在于现代政治所培养的窄狭病态自私残忍习惯空气中,或反而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强力压迫与有意忽视。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并不容易。但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确,信心坚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时,将无疑依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他的这段话极具预见性,随后不久,他就因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强力压迫和有意忽视”,连“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不可得了。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当时达到处境是非常之艰难的。
《边城》就是从这样一个人的笔下刻出来的,是多么的生动传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这山水的哺育中长大的,这一点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梦多少渴望。
边城读后感2川湘交界是茶峒,依山傍水有边城;远离尘嚣与世绝,平静祥和如仙境;山环水绕景如画,白塔屹立人如兰;一老一少孤相依,一狗一船常相伴。
读了《边城》这本书,脑海便有了翠翠这个缩影;看了《边城》这部**,脑中就有了翠翠这个人影;重温《边城》这个故事,心中就想到了爱情,回顾《边城》这一情节,眼前便看到了亲情。我忘不了翠翠那一双不谙世事,清澈明朗的大眼睛;我忘不了翠翠那一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脸庞;我忘不了翠翠那一段无疾而终,感天动地的爱情。
我也忘不了爷爷那一双饱含沧桑,深邃有神的眼眸;忘不了爷爷那一张皱褶慢慢,历经风霜的面孔;忘不了爷爷那颗疼爱孙女,关怀朋友的真心;忘不了爷爷那一种豁达开朗,海阔天空的释然。
翠翠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单纯,那么的清纯;她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动人,那么的热情,那么的勤俭,那么的质朴;她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勇敢,那么的倔强,那么的真挚,那么的纯情,那么的真情。失去了双亲的她令人怜惜,没有亲人疼爱的她叫人同情,和外公相依为命的她使人疼惜,和渡船为伴的她让人伤心,爱上傩送的她叫人揪心,矢志不渝等待爱人的她叫人痛心。
翠翠的爷爷是那般的善良,那般的朴实,那般的勤劳那般的勤恳,那般的忠实,那般的憨厚。他独自承担起了照顾翠翠的责任,一直在为翠翠的将来着想,为翠翠的未来铺路,他一直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一直乐善好施,不求回报。可是老天爷对他实在太不公平了,他失去了儿子儿媳,只留下一个苦命的孩子要照顾;他一心为自己的孙女着想,却让翠翠留在了等待的苦海中;他一直乐观讨生活,却不幸患病,死于非命;他一直爽朗豁达,但却带着不舍,带着遗憾,带着无奈,带着辛酸离开了人世,这样的结局,实在叫人心痛,实在叫人难受。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留给了我们悲痛,也留给了我们深思,但愿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看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得到一些有深意的启迪。
边城读后感3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小说,围绕了苗族小姑娘翠翠和顺顺家二老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叙小说最后以悲剧收尾,沈从文先生在描绘了翠翠和二老的纯真的属于他们的浪漫的爱情时,却添了几笔惨淡的色彩,天保老大的死,让二老对翠翠产生误会,进而对翠翠避而远之。顺顺的阻挠,翠翠的迟钝,虽然最后二老没有抛弃翠翠,但是却在那个雷雨天,翠翠祖父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爱本无错,是世间的种种封建制度给这么美的爱添上了惨淡的色彩,蒙上了阴霾。也许读了边城,你会被湘西的风情所吸引,被翠翠的灵气所吸引,被二老和翠翠那纯真的爱所感动,但我相信,沈先生不一定只是想告诉我们这么多。他感叹的是封建制度的可怕,以至于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存在。但现在我们已然没有了封建制度,我相信每一个像翠翠和二老的爱情,都能长存。他们的爱情不会再也不回来。
述,文章流畅,不乏对苗族风情湘西风光的描绘,展现小城的风土人情和善良质朴的人们每一个想翠翠的生活。无论是澄清的在阳光下闪着光的湖水,还是苗苗祖父的那艘小船,还有满山坡的狗尾巴草,门口大黄蹦蹦跳跳,无不向我们展现了这个小城镇最朴质最迷人的魅力。
可是这又是谁的错呢?谁都没有错。难道天保的死是翠翠祖父甚至是翠翠的错吗?不是。是二老的错吗?很显然也不是。那到底是谁的错?是他们的善造就了他们只能以悲剧收尾,翠翠是什么样的女子,是在柔情的河水,浪漫的狗尾巴草坡,在湘西那种令人向往的地方造就出来的钟灵毓秀的,充满灵气的女子。她太美好了,以至于她只能收获悲剧。因为美永远是容易消逝的,为什么?就如红楼梦一般,曹雪芹老师为什么要把红楼梦里的美得动人的女子一个个赋予悲剧呢。因为她们太美好了,但美人也是会老的,封建制度思想也是会使美人憔悴,因为这种令人厌恶的制度,美人只能烟消云散。是封建制度阻止了他们的纯真的爱情,一个地主家的孩子和一个撑船的孙女是永远不可能在一起的,即使你为了她唱完三年六个月的山歌,即使你摘了满山的狗尾巴草。
边城读后感4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子,我特别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边城读后感5在学本文前,曾独自一人捧着沈从文的《边城》静读。虽然从中并未悟出些许大道理。但字里行间带给我的点点纯真,滴滴淳朴,却让我记忆犹新。如今再次读起节选部分来,除了有种和老朋友阔别重逢的感觉外,更让我有了一份更深的体会———发觉一切美的东西。
《边城》虽然有着悲剧性的结局,可那结局未尝不是凄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贴切。城内乡民的淳朴是一种美,不谙世事,与世隔绝是一种美,与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种美,民风习俗是一种美,地理风貌是一种美,坚强乐观是一种美,真挚纯真的初恋是一种美,忠贞不渝的坚守是一种美,不顾其他的痴情等待亦是一种美……
文章无处无美,处处皆美,这更是作者沈从文内心深处对美的寄托和追求,亦如陶潜所作《桃花源记》一般,作者将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纯真、美好的歌颂均寄于此,只是比起《桃
花源记》,更平添了一份悲伤,一份希望无法实现最终湮灭的无奈伤感。追溯过往,追溯那个城外纷乱的年代,作者写此文只是为了平静内心不安和混乱,唤起尘世的纯真,唤起尘世对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然而我时常不解,在其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如何让心那般心如止水,这种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镜的品性如何保持?况那番年代,寄亡国之恨于这般平静的文字中,引人细细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颗多么强大的心灵?多么高深的人生境界?多么纯净的尘世净土?
联系今日,无数人生活在欲望的桎哠中,受尽金钱权势的牵制和诱惑,他们终日思量着如何稳居其位,如何尔虞我诈,如何勾心斗角,他们心中没有了美的印象,或歪曲了对美的审评标准。他们内心浑浊,全身充满着让人嗤鼻的恶臭,他们失去了美,更失去了对美的追求。纵然将沈先生呕心沥血的作品捧之当前,恐怕只是依旧“羞见于刘郎才气”。
彼之美,铸成人之美,心之美,纯之美,则万物皆美。
边城读后感6《边城》营造了一个使人难忘的美丽世界: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宽约二十米却清澈透明的小溪。但书中的人物,却比这美景更令人难忘。
《边城》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我却喜欢书中的每一个淳朴善良的人物:
翠翠的爷爷。当了一辈子的船夫,却从没有收人家一分钱。这要是换到现在来看的话,我们有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人不存在,不过,在书中,老船夫的形象却十分真实。他淳朴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每一个带着一点儿“傻气”的行为,使人发笑——端午节时,为了坚守岗位,将翠翠一个人扔在了城里头;将自己的烧酒分给别人喝……我在觉得好笑之余,也对他更加喜爱,喜爱他淳朴善良的心。这也许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钱的意义。即便是最有钱的顺顺,也是十分慷慨。可见,文中的边城是一个重义轻利的地方,没有一股浓厚的商业气息,使人觉得轻松。随着金钱的淡化,全书的主题也更加突出。全书中的淳朴的人情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更深。于是,一个个鲜明可爱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脑里:热诚质朴的杨马兵,豪爽大度的顺顺……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义也让我觉得很感动。当二老向大老说出自己的心事之后,兄弟两人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通过“公平竞争”来分出胜负。这也体现了书中的人物淳朴的特点。
故事虽最终以悲剧结尾,却留给了人们遐想的空间“也许明天就回来!”读到这一句话,令我无尽感慨。我不禁为作者巧妙的构思所折服,只一句话,就让故事的结局使人容易接受了许多。这样一个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处处是鲜活的,处处是淳朴善良的风味人情,却每每读起,都会不由自主地忧伤,为主人公的命运,也为淳朴善良的人情的消逝而忧伤。在现在这个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里,还有多少拥有这样的品质的人呢?
边城读后感7初读《边城》已经是初中时候的事情了,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是翠翠那个单纯善良、不谙世事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刚开始看时,我主要就是围绕着翠翠与傩送兄弟俩的纠缠不清的暧昧的爱情故事来看的。
一、“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也回不来了”
这句话是我对这部小说印象最深的。在第一次看小说的时候,我的情感几乎就是倾向于傩送的,从最初的翠翠和傩送的邂逅,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老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但是或许也正是因为翠翠的腼腆羞涩,把心事藏在心里,才导致了大老的意外死去,二老也因大哥的死去而将爱意深深埋在心里,选择了远行,留下了翠翠一个人。
翠翠和二老之间的爱是美丽的,也是单纯的,单纯得就像纸那么薄,一不小心就会碎了。
二、翠翠和爷爷的相依为命
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他们的生活虽然过得平淡但是却很快乐。爷爷大半辈子都在管理这艘渡船,却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有时客人想答谢他放了些钱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几里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所以人们拿这位倔强的老头也没办法,只好在他进城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他加些肉,加些酒来酬谢了。爷爷是个老实人,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可以说在那个雷电交加的晚上,爷爷走得是不安心的,因为他并没有把翠翠的终生大事操办好。
他们是湘西水乡最淳朴的人民,他们一辈子都住在城口,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而我们也难以看到如此淳朴的真情了……
边城读后感8记得你曾经说过:“我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同样,你这一派清波各哦我的影响也实在不小。
读罢《边城》,我久久都不肯合上书,都不舍将你的巴山楚水置身于当时的炮火连天的旧中国,不舍翠翠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被绝望所灼伤,也不舍茶峒的村民和吊角楼被我搁在记忆的深处。
更舍不得的是,你独有的三尺浪漫。
“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你是怎么说的,也是怎么做的,从《边城》到《长河》,再到《湘行散记》,这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背影,都映在农人与兵士之间,都透着边城人民的淳良的心灵,你自己也不例外,从军例之家走出,加入了农人大军,浪迹与沅江上下,成了一个不不折不扣的游子。这也算为你以后驰骋文坛迈出了第一小步,更富传奇的色彩是你凭你仅有的小学生的身份,转到国立大学去教文学写作。由标点符号学起,用了不到十年就写了六七十本小说,这在常人看来,这是做梦也梦不到的事。而你,不仅做到了,还为中国文坛镶上了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成就了二十世纪中文小说决无仅有的神话。你终于实现了“(我)动手写他们(农人和兵士)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情,更近人情,自然的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的写作初衷,为华夏文坛添上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笔。
拜读《边城》,我印象最深的是茶峒山水人情。山,是诗化的的山;水,是写意的水;人,是淳良的人;情,是懵懂的情。这些富有灵性的意象,都是我从你的骨髓里挖掘出来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我都会慢慢的咀嚼,细细的品味这写原始而浪漫的感情,怎么能舍得你的浪漫。
你的《边城》,远离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灰色硝烟,还原了那些麻木的人民几乎泯灭的人性,成就了一篇浪漫的童话,它给我们一给勇气和信心,让我们坚信美好,憧憬未来。能不战火里的中国浓缩在一做边城的爱情里,天下唯你一人。在这里,你又着实浪漫了一把。
翠翠的歌声又在虎耳草边飘起,依附在碧溪咀的每一片竹簧叶上。傩送的鱼家号子,又时常在洞庭湖畔荡漾。凤凰的石板路、谁河街又映射在辰水之中,暗夜里尽显遗世陈觞,悲中凄凉,却也浪漫。
沈从文,欣羡你的一世浪漫。不多,今三尺而已,但也足够。
边城读后感9《边城》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初读之下,会觉得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本该一直这么悠然度日,但却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走上了爱情这条“路”……
那次盛会上翠翠与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不期而遇,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傩送的兄长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傩送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剧还未停止……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却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傩送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于是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还记得原句是这样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要有多悲哀才会如此……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边城读后感10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她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过,等等等到了最后,竟忘记了承诺。
翠翠,你是否还站在斑驳的小木船上,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随他徘徊于远端的垂阳,久久不归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静坐在那儿,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却无法挽留。等时过境迁,却不流一滴眼泪。你曾告诉过我,你喜欢等,因为等能让你感觉你正一步步与他相遇。你喜欢等的味道,因为它是时间,记忆沉淀而酝酿的。
你等,你闻着等的味道,时间却在时钟的画面穿梭,指针在你等待逆向转动,你和他的记忆,排山倒海而来这湘西边远的小城原本是静谧的;这破旧的渡口原本是残缺的;这时间流淌的故事,原来是没有的;然而因为渡口承载了他和你的承诺,故事因为有了你的等待,这小城开始布满了馨香。你难以忘记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换了生命的誓约,从此你用等谱写人生的奏鸣曲,你每天闻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个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的他,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他!
我不知道风是向哪一个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觉到徐志摩的唏嘘正如你一样呢?谁都不愿看见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从文,我必定不会让你日复一日地等待。因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会在雨中与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从文吗?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犹如一列火车从你身边缓缓驶过,用几滴和着我对你的爱怜,同情的泪珠告诉你:对不起,我无能为力!不过残缺也可以是一种美吧!尽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浓郁的山色锁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爱。你始终会秉持永不灰飞烟灭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坠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静忆风,盖不了水的闲适;时间流淌,带下走你对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现于渡口。
四方街,位于丽江古城中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也是丽江古城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近代丽江古城最繁华、最喧嚣的街道。
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广场,占地约6亩。广场的形状很像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四方街,取“权镇四方”之意。也有人说是因为这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
四方街是丽江古城心脏。 丽江古城四方街幽深的街巷,青石 铺就的道路两边,所有的房屋全是砖木结构。门窗栏栋、斗拱飞檐大都雕刻着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花纹。这城市本身就是座公园,小桥流水、树木花朵。耳闻玉笛铜萧的悠扬,或黄鹂栖翠柳的鸣唱;它与中国古代那种普遍的有城墙的城市不同;除了木王府四周有围墙外,丽江是中国唯一不设防的古城。
历史文化发展:
四方街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商品交易场所。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展现着汉、纳西、藏、白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生动景观和多元文化形态。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在此后的10余年间,
丽江古城“用保护世界遗产带动旅游业,以旅游发展反哺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为困惑的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类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共同难题探索出了全新的路子和经验。然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造成丽江原住居民大量外迁、传统民族文化遭受冲击、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改变,“过度开发”、“太过商业化”的质疑也不绝于耳。盛名之下的丽江古城在保护与利用间艰难地、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平衡。
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从城市功能上来说,丽江古城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商业性质城市,商业化进程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每个城市发展都需要经过的一步,而旅游的发展需求,对古城古迹文化的保护,又对丽江古城商业化进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为淡化古城内局部区域过浓的商业气息,
丽江对古城商业经营行为实行了准入制度,明确规定在古城核心范围内不再批办新的商业店铺,对现有的数量和规模逐步压缩,取缔了古城内经营的音像、珠宝玉器、歌舞厅、网吧、现代服装等与古城风貌不一致的项目,加强了对民族特色店铺的保护力度。丽江古城也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影响古城整体风貌的不协调建筑陆续进行了拆除、整改,重新恢复了大批传统建筑和园林的历史原貌。以便最大限度上保持丽江古城的风貌。
四方街游玩攻略:
一、走进四方街:位于丽江市古城区,是丽江古城中心,广场的形状很像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四方街,取“权镇四方”之意。也有人说是因为这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 四方街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置身其中,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
二、最佳季节:1-12月,四季皆宜。 春季鲜花盛开,酷夏乘凉避暑,秋季秋高气爽,冬季阳光充足,都不失为好选择。
三、交通信息:
1、公交车: 四方街位于丽江古城中心,乘2路、4路、16路、8路、11路均可到达古城口,从古城口步行七八分钟左右就到四方街了
2、出租车:丽江的出租车很多,白天夏起步价6元,后加收16元/公里费用。桑塔纳起步价7元,后加收18元/公里费用。晚上出租车起步价11元。主要的出租车停靠点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的玉龙桥附近,以及丽江东巴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一带。
四、建议游玩:2小时。
五、门票:80元/人(因为四方街在古城里,白天进去需要购买古城维护费,票据7天有效,请勿遗失)
六、游玩方法:
1、来到大研古城,各种不同纳西风格的建筑,默默地诠释着这里独特的纳西文化。
2、在古城漫步,你会看到街边林林总总的客栈,这里拥有全国最多的客栈;走在街边,品尝各类小吃,期待着有一场浪漫邂逅;背着竹篓,可以悠闲地逛一天,体验地道的丽江生活;晚上可以在这边的各种酒吧,尽情释放!
3、来到大研古城,必去四方街,每一个小镇都有他独特的民俗风情,大研古城有他独特浪漫的一面,这里是附近闻名集市的聚集点,看四方街纳西老人跳舞,轻快淳朴的音乐,为游客提供马和鹰拍照的小伙子,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善意的笑,这里的阳光仿佛可以丈量,倾泻在每个游客及小贩的身上。
5、你可以不带过多的想法与羁绊,漫步在古老的石阶上,纯粹地看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随心而动,没有太多的尴尬,心底多了一份宁静;是不是会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6、在这里,各种小店有着自己的特色,你可以在敞开式的旅店吃饭,二三小菜,点上一份啤酒,尽情惬意地去慢慢享受;傍晚,华灯初上,小镇多了一份神秘,浓郁的地方特色,听小溪潺潺流水,用手去摸,冰凉清澈,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正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距离北京125千米的河北省遵化,有个地方叫马兰关,也被称为“马兰口”。它地处长城隘口,北临兴隆县,南与马兰峪相望,东傍雄山,西倚关城。马兰关地处交通要塞,是自古以来兵家的必争之地。
明代时,马兰关建有东西两个城,东城周围232丈,连垛高两丈,有城门两座。南门名“马兰谷关”,西门无字。西城周围1508丈,高17丈至18丈不等。有城门两座,东城门名“永镇”,南城门名“建安”。东西两城的北面都靠倚万里长城,东、西两城之间那段长城是一个城口,名为“正关城口”。至清顺治年间,年轻的顺治皇帝也像以往的皇帝那样,早早地给自己选择陵址。
据说清朝祖制,皇帝登基的同—天,就要派出大臣,会同钦天监官员,外出寻找“万年吉壤”。当时派出的是江西术士陈壁珍,可他找了两年多,却没有找到中意的地方。有一次,顺治帝带着随从狩猎,来到遵化马兰峪,走到—个高阜时,顺治帝勒马四顾,看到凤台山苍松翠柏,岗峦起伏。而昌瑞山又蔚然深秀,明丽喜人,特别是这里的层峦叠嶂的山峰若起若伏,又有石壁峭立,俨然一扇门的样子,其势可纵可合,顿感王气葱郁,有龙蟠凤翥的感慨,使他浏览往返。于是,顺治骑在马上说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清世祖的孝陵陵址就这样定在马兰峪凤台山了,清东陵的陵墓工程也就这样开始了。后来,钦天监刻漏科杜如预、五品挈壶杨宏量等人,专门又去了昌瑞山凤台岭相看地形地貌,勘测地质、水文状况,进行总体设计,他们都对当地可作为最佳陵墓的风水宝地惊叹不已。
后来,有个风水先生路过此处,惊讶地说:“即使命令我们踏遍四海,也难寻找到这样一块万年吉地。”按风水先生的说法,这里是“四出之山,生八方之龙,如万马自天而下。”东陵地方,龙脉来于太行,连接燕山,势如巨波。山如五魁站班,指峰佛手。所依的昌瑞山,前有金星峰,似朱雀翔舞,后有分水岭,若玄武垂头,左有鲇鱼关,青龙蜿蜒,右有黄花山,白虎麒祥。左右两水,分流夹绕,天地邂逅,龙虎交牙,烟炖、天台两座山对峙,形成天然关隘,称为兴隆口,确实尽得风水之吉。
按选陵的规矩,随行的堪舆大臣、钦天监官员要用木铣在地上挖个磨盘大的圆坑,叫做“破土”,这个圆坑叫做“金井”,然后在圆坑上盖一个斛形的木箱,使金井永远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再以金井为中心,支搭一座高13丈,圆径60丈的大圆席棚,这是为了避免三光照射,挡住飞鸟遗屎。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他信仰佛教。在顺治皇帝当政时,常常把和尚召进皇宫,和他们研讨佛门理论。由于顺治皇帝笃信佛教的灵魂升天说,因此曾多次嘱咐大臣说,自己驾崩后务必要实行火葬。
1661年的时候,这位佛门天子因病驾崩了。大臣们不敢违背顺治皇帝的遗旨,破例为他举行了火葬。要是完全按照佛教的讲究来说,教徒死后是要靠宝塔来代替墓室的。
可是尽管顺治皇帝信佛,却始终是一位真龙天子,仅仅一个宝塔是绝对不够纪念他的,也不够显示皇家的威严。
于是,大臣们经过认真的讨论,决定不建宝塔,而是仍然按照传统的皇家礼制标准,为顺治皇帝兴建一个大型的陵墓,而且陵墓的建制和规模也要和自古以来的其他皇陵一样。
但由于火葬的原因,陵墓中将无法存放一个完整的龙体,而是一个盛着顺治皇帝遗体骨灰的骨灰罐。由此,清孝陵是清东陵中的第一座帝陵,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只有皇帝遗体骨灰的皇帝陵。在1661年,也就是顺治皇帝去世的那一年,陵墓开始动工修建,与顺治皇帝合葬的还有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和孝献端静皇后董鄂氏。
至1664年,清孝陵的主体工程告竣了。1668年营建神功圣德碑亭。清孝陵的规模十分宏大,体系也相当完整,是清东陵陵园总体格局的奠基之作。1674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康熙皇帝下令开始筹建景陵。1676年,景陵破土兴工。在1681年孝诚、孝昭两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还在修建之中。与此同时,埋葬康熙帝纪嫔的景陵妃园寝已经完工了,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妃园寝。1688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遗命,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在孝庄文皇后的暂安奉殿建成后不久,康熙皇帝就决定在孝陵东侧为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兴建陵寝,这座陵墓约于1693年建成。
这是清王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开创了清代为皇后单独建陵的先例。因位于孝陵东侧,又与孝陵为同一体系,因此名叫为“孝东陵”。
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与康熙帝同葬景陵的有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也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佟国维的女儿,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雍正帝的生母,康熙的德妃,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和十三皇子怡亲王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清景陵是清代五朝在清东陵界内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筑规模稍逊于孝陵,局部有所改创,但在建筑规模的总体上还是以孝陵为蓝本。比如说,在圣德神功碑亭内立了双碑,将石像生缩减为5对,把改龙凤门为牌楼门等。
清景陵在葬制上也有重大变革,开创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贵妃的制度,另外还摒弃了尸体火化入葬的传统而改为土葬。
清景陵皇贵妃园寝位于距离清景陵大约东南1000米处,建于1973年。清景陵皇贵妃园寝是坐北朝南而建,内葬康熙皇帝的悫惠皇贵妃和敦怡皇贵妃。
在清代本来没有给两位妃子单独建园寝的传统,因此这座皇贵妃园寝是一个特例。虽然入葬的是康熙皇帝的皇贵妃,但这座园寝却是康熙皇帝的孙子,后来的乾隆皇帝。
1772年,当时的皇孙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宫中生活期间,得到了这两位皇贵妃的精心照料,而这两位妃子在乾隆登基后仍健在,所以乾隆皇帝为表示自己的孝道,回报她俩的抚育之恩,不仅为她俩单独修建园寝,还大大展拓了园寝的规制。
景陵妃园寝位于清景陵东侧500处,内葬49人,有康熙帝的48位妃嫔和一位皇子。在48位妃嫔中,贵妃1位、妃11位、嫔8位、贵人10位、常在9位、答应9位。
这些人均各自为券,其葬位按生前地位而定,地位高者在前,居中,地位低者在后,列两侧。景陵妃园寝是清代内葬人数最多的妃园寝。
景陵妃园寝内葬圣祖皇帝妃嫔及皇子。园寝后院有7排50个宝顶东西排列。宝顶下葬有贵妃1人、妃11人、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阿哥1人,共计葬49人。其中一个是空券。
孝东陵的墓主人是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她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也是蒙古的科尔沁贝勒绰尔济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在1654年5月入宫,被顺治册封为妃,6月时又被立为皇后。
顺治帝驾崩时,博尔济吉特氏年仅21岁。因为是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虽然没有子女,但在康熙皇帝继位后,孝惠章皇后与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一同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孝惠章皇后在1717年农历十二月初六崩,终年77岁,1718年入葬孝东陵。与孝惠章皇后一同葬入孝东陵的还有7位妃子,分别是恭靖妃、淑惠妃、端顺妃、宁悫妃、恪妃、贞妃和悼妃。此外,孝东陵内还葬有17个格格和4个福晋。
虽说她们的封号是格格和福晋,但实际上都属于顺治帝的嫔妃。只是由于清初时,后宫的典制章法还不齐全才使封号混乱了。
孝东陵首开了为皇后单独建陵的体制,其规制是后世皇后陵效法的蓝本。1723年的时候,雍正皇帝将他的万年吉地确定在遵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并运去了大量的建筑材料。
但至1729年,雍正皇帝改变了主意,以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由而废置了它,又在河北易县泰宁山下另辟兆域,营建泰陵。自此才有“清东陵”、“清西陵”之分。
乾隆皇帝弘历继承父祖之业,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武功十全,拓疆10000千米,使清王朝达到了极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贤明君主。
乾隆皇帝即位不久,为报答祖母辈的康熙皇帝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的抚育之恩,特在景陵东旁为她俩单独修建了园寝,称“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双妃陵”。
1742年,乾隆皇帝将东陵境内的胜水峪确定为自己的万年吉地作为皇陵,1743年2月破土兴工,1752年完工,1799年定名“裕陵”。
清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陵寝建筑,基本上是沿袭明朝十三陵建造,并加以改进。
往北依次为东西朝房、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周围红墙环绕,与隆恩门相衔接,工精料美,富丽堂皇,其雄伟与豪华程度令人称奇。
在裕陵的体系中也没有皇后陵,只有一座妃园寝依附于裕陵之侧。裕陵妃园寝中的一石一瓦,同样印证了乾隆时期的繁荣与富足。
裕陵妃园寝是乾隆皇帝的妃园寝,位于清裕陵的西旁,始建于1747年,又在1760年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续建,增建了方城、明楼、宝城和东西配殿。
为了平衡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关系,1796年太上皇弘历曾谕令以后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分建。道光皇帝即位以后,遵照此谕,1821年在东陵境内的宝华峪营建陵寝,1827年建成。
其妃园寝和公主园寝也随之完工。
宝华峪陵寝建成第二年因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震怒,不仅严惩了建陵臣工,而且不顾昭穆东西分建的谕旨,另在西陵境内相度陵址。随之将已建成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及妃园寝废掉,拆运到西陵重建,于是在东陵界内留下了一片废墟。
咸丰皇帝即位以后,又命令大臣在清东陵和清西陵两个地相度陵址,由江西巡抚及吏部尚书等人商量后,最后选定清定陵的陵址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
咸丰皇帝亲临阅视后同意了,他形容平安峪说:“左龙蜿蜒,右虎训俯,贴身蝉翼、牛角两砂隐约缠护;虾须、金鱼二水界划分明,灵光凝聚,穴法甚真……洵属上上吉地。”
于是,清定陵的修建日期就定在了1859年。虽然始建日期是在1859年,但清定陵的大部分营建还是在咸丰帝驾崩之后,也就是1861年。
清定陵兴工不久后,大臣们在清定陵规制的修建上发生了一场争论。工部侍郎宋晋认为,道光皇帝的清慕陵撤去了大牌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建筑,还将隆恩殿、东西配殿规模缩小,使陵墓朴实无华,更节省了民力。再加上修陵工程应该抓紧进行,因此应该把清定陵仿照清慕陵的规制营建。
但宋晋的这个建议遭到了礼亲王世铎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清定陵还是要按皇家祖陵的传统规制为主的好。
最后,两宫皇太后采纳了世铎的建议,坚持以祖陵的传统规制为主,同时又部分效仿清慕陵,裁撤了大牌楼、二柱门,地宫内也不再雕有经文、佛像等。
直至1866年,清定陵才最后完工,但清定陵的妃园寝1865年8月时就完工了。
清定陵妃园寝与定陵同时兴工,位于清定陵以东的顺水峪,是咸丰帝妃嫔的墓地。清定陵妃园寝内共葬有咸丰帝的15位妃嫔,其中皇贵妃2位、贵妃2位、妃4位、嫔4位、常在3位。
清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清同治帝的陵寝,位于距离清景陵东南3000米处的双山峪。
同治帝生前从未选过陵址以及修建陵墓,因此,在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之后,朝廷才选择双山峪作为同治帝的万年吉地,为陵墓定名叫“清惠陵”。
清惠陵从1875年农历八月初三动工,直至1878年农历九月才竣工,历时3年多。承修的大臣有醇亲王奕譞、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龢等人。
清惠陵妃园寝坐落在清惠陵西侧的西双山峪,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同治帝的妃园寝。清惠陵妃园寝内葬有淑慎皇贵妃、恭肃皇贵妃、献哲皇贵妃、荣惠皇贵妃这四位皇贵妃。
其中,淑慎皇贵妃宝顶居前排正中,恭肃皇贵妃、献哲皇贵妃、荣惠皇贵妃这另外三位皇贵妃的宝顶居后排。
昭西陵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皇后,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寝,位于清东陵的大红门外东侧,与东陵之间有一道风水墙相隔。
孝庄文皇后虽然也属于入葬在清东陵之内的皇族,地点却在清东陵的大红门外东侧,这其中有几点原因。
一是,孝庄文皇后是顺治帝的生母,但顺治帝的清孝陵就建在清东陵的昌瑞山主峰之下,处在陵园内至尊无上的位置。因此,清东陵内的任何一处其他地点的尊位都低于孝陵,和孝庄文皇后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二是,孝庄文皇后是太宗皇太极的皇后,皇太极的陵墓称为“昭陵”,因此孝庄文皇后的陵名要叫“昭西陵”。把皇太极的皇后陵墓葬在清东陵的陵园之外,是为了区分等级。
三是,在清代,无论皇帝还是钦点的皇子王公谒陵,都要先从辈分最高的墓主的陵寝开始。孝庄文皇后身为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的墓主,所以在谒陵时,每次都必须先从昭西陵开始。
大红门是清东陵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而昭西陵就在大红门一侧,对于谒陵来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四是,清代有左方为尊贵之位的说法,把昭西陵建在大红门的左侧,也正反映了孝庄文皇后的后代子孙们对她的尊崇景仰之意。而且从清东陵地势来说,右侧低洼多石,又濒临西大河,常有水患之虞,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红门东侧也是理所应当。
1687年,孝庄文皇后崩了。按清朝早期葬制来说,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但孝庄皇后在生前就曾嘱咐康熙帝说: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康熙帝向来对祖母非常孝顺,所以在孝庄归天后,他听从她的意见没有将其葬入昭陵,而是在东陵边修建了暂安奉殿。院内有享殿和暂安奉殿各一座,未建地宫。
因为孝庄生前对所住紫禁城内慈宁宫东侧的一座小殿十分喜爱,所以康熙命人拆掉,移到陵区重建成享殿。享殿旁有东西配殿,院门为3扇门。孝庄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
康熙前往遵化祭谒暂安奉殿、孝陵共26次,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将谒陵安排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是为了要在临近当年祖母与他诀别的时刻,去拜谒、慰藉祖母。
1725年,是皇太极与孝庄成亲的100周年。雍正皇帝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所以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因地势原因,未建马沟槽和桥梁涵洞。
1866年,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派出大学士周祖培等人,来清东陵为她们选择万年吉地。因为清定陵的西侧是西大河,就只能在清定陵的东侧选中了平顶山和菩陀山。
1873年农历三月初九,慈安、慈禧到清东陵谒陵的时候,亲自阅视了地势雄秀,山川环抱的平顶山和菩陀山,觉得很满意,当时就确定为万年吉地,并将平顶山改名为“普祥峪”,菩陀山改名为“菩陀峪”。
普祥峪定东陵是孝贞显皇后,也就是慈安皇太后的陵寝,位于昌瑞山南麓偏西的普祥峪,东边并排而建的就是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由于两陵都在咸丰帝的清定陵之东,所以它们统称为“定东陵”。
慈禧陵与慈安陵在规模、规制上完全一样。尽管陵寝的修建规制崇宏,典制齐备,在有清一代诸后陵中均属上乘之作。
但在1895年,慈禧仍然下令将菩陀峪的方城、明楼、宝城、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燎炉全部拆除重建,把宫门、朝房、小牌楼、神厨库等建筑也揭瓦大修,连地宫各券及石五供也在维修之列。
这个浩大的重修工程从1895年开始至1908年才告结束,历时13年之久。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
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
清孝陵的左边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再左边的是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而清孝陵的右边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再右边的是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这个格局形成了儿孙陪侍父祖的局面,突现了我国古代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
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江山万代的愿望。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体现了明清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整座清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是我国建筑学和历史文化方面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