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与毕加索带给我的思考

梵高与毕加索带给我的思考,第1张

一、听到什么——梵高与毕加索的故事带给我的思考。

1、梵高一生只卖出一幅画400法郞,他的画在被发现之前像垃圾一样堆着,37岁郁郁不得志,饱受精神疾病困扰,亲手割下自己的耳朵,一次意外抢击自我放弃治疗面身亡

2、毕加索25岁通过卖画赚钱,不到30岁就实现了财务自由,91岁逝世留下遗产总值达395亿

二、为什么同样是知名艺术家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里面发生了什么?

1、毕加索是营销高手,他的营销模式:(1)制造客户需求,制造非常强烈需求的假象,在适当时候迎合市场需求放出产品。(2)给产品包装品牌故事。

2、让大学生去画展问有没有毕加索的画,隔三差五去问,很快整个巴黎的画店都知道了毕加索,而且到处寻找毕加索的画

三、史玉柱50万翻身的故事——他做对了什么?

1、选对了地方——最有钱的江阴(有鱼的池塘)

2、重复性广告冲击

3、利用销售人员每天打电话给药店,制造客户需求

4、让老人拿着脑白金的空盒子去药店问老板,制造产品火爆的假象。

5、找到最牛,最顶尖的记者去泰山之巅写论文,发表各大新闻机构,扩大影响力。

四、观身边案例

1、每周开99的课程,制造产品热销。

2、限时打折,过时涨价,限时限量销售模式,造成稀缺,失去带来恐惧,恐惧带来抓取,抓取带来促销。

3、自然农法的姜红糖,提前半年预定,并交预定金,运用了稀缺与产品火爆的假象。

五、总结

1、觉人性,明生命,时时觉察自己的心念,愿我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如理如法,突破人性的自私,真正自利利他,多方共赢!

您好。

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

▲**《爱在日落黄昏时》剧照,大爱的一张

之前朋友计划出门旅行,要我推荐一些关于异地邂逅的爱情片给她,好丰富一下她梦寐已久的向往和憧憬,然后我就在下面这些片子里选了几部(过程美好,结尾分手的那种)让她看看,然后得到的回复是:果然还是幻想很美感,现实很没感,还没出发呢你就浇了我一盆凉水,应验了那句童话故事里有的没的都是骗人的这句真理。看完让我大笑不止。

我是早已过了那种怀有不切实际幻想年纪的现实生物,不过每每看完一些深刻沉闷或是慢节奏的**,就老想着看点不费脑细胞的片子好好轻松一下,或是找些让我有重温动力的老片看看,下面这些就是看过比较有感或是看了N遍的**,就像是吃完香喷喷的干馒头后如鲠在喉,急需来上一杯香溢甘甜的果汁下咽一般,这些片子对我而言的作用就在于此。

①《爱在三部曲》/理查德·林克莱特

九年又九年又四年了,宛若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缘分不易,感情不易,家庭不易,生活不易,所以得学会把握和珍惜,从浪漫的黎明到暧昧的黄昏再到沉静的午夜,似乎是以时间作为象征(犹如一场伟大而讨喜的影像实验,让人难以抵御),展现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份变更、生活状态和心智想法上的情感历程。

三部顺势看下去,有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和幸福,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一路见证着这段感情从无疾而终到依依不舍再到开花结果,跟着陶醉、跟着心动、跟着不舍,跟着纠结……跟着幸福,令人感慨万千。再过五年,从时间的推算看似乎到了《爱在凌晨未来时》,希望到时还能看到两人幸福的携手而来,将这段美妙的爱情刻画得更加饱满而动人。

②《午夜巴塞罗那》/伍迪·艾伦

除了侯麦和洪尚秀,关于两性之间的那点事,最让我服气的就是无敌老头,对于进入晚年后的老头的作品我反倒更加偏爱,姜还是老的辣,在闲庭信步般的爱情小品中蕴藏着他一贯的辛辣嘲讽和尖锐戏谑,进入八十大关后,每年一部的节奏,轻松玩转的背后总是透着他的睿智、犀利和狡猾,当然,少不了一如既往的话痨本色。

聪明和幽默中不失对于男人和女人(两个复杂生物,特别是后者)的深刻实验,西班牙风光无限好,配着应景动听的音乐,深度渲染了浪漫迷人的氛围,各种赏心悦目,加上大牌齐聚,哈维尔和佩内洛普戏里戏外的关系,令人无比惊艳的佩内洛普,魅力真是强大, 斯嘉丽也不逊色,道德和欲望,性格和追求,理智与情感,论三人行的可能性,那一枪的走火和解释真够啼笑皆非的。

③《艳阳天》/大卫·里恩

无意中看到CC的片单,二话不说就把这片看了,看完想必不少人都会对威尼斯心怀向往,古典独特的风景加分不少,也是大卫·里恩着重体现的特点,现在看来是一个夹杂在旅行观光中略显俗套的故事,不过要知道这片是拍摄于1955年,也是后来不少经典爱情片的参考和借鉴对象。

一段感情注定无果,还不如乘早分手,有缘无份的短暂异地恋,将曾经拥有的美好经历留存于记忆反倒更加明智,有点想到了导演的另一部**《相见恨晚》/1945,年过半百漂亮依旧的凯瑟琳·赫本(保养得真好)演得活脱脱就像个意乱情迷的少女,意大利男人的魅力的确无敌。

④《罗马假日》/威廉·惠勒

世上的痴男怨女如此之多,鬼才信都能像童话里幸福一辈子,现实毕竟是现实,童话毕竟是童话,就算两者有交集之处,也会无比的短暂,不过至少让人学会了珍惜与感恩,最终,两人之间没有感人至深的离别情话,没有天长地久的承诺,更没有对现实的抱怨和愤懑,彼此的心中只有怀念与感谢,而留给观众的只有无尽的惆怅,甚至会有一丝莫名的因不完美而滋生出的美好。

弥漫在罗马的浪漫和幽默,爱死调皮可爱的赫本和英俊潇洒的派克了,对他们骑着摩托车四处乱窜的情节一直记忆犹新,美丽的城市,巧妙的偶遇,走心的交往,促成了这段动人的罗马童话,最后出于幸福与责任的抉择,因为身份地位的悬殊,不得不无奈的选择“相忘于江湖,各自安好”,只能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永远留在心中。

⑤《闰年》/安南德·图克尔

重温完居然要好过第一次的观感,爱尔兰可爱的迷信和幽默,因为难得四年一次在闰年女孩有向男孩求婚的鬼扯传统,因此谱写出了一段意外的恋曲,爱尔兰原始自然、美不胜收的景色大加分,现在看来故事还是有点落俗,不过还算有滋有味,虽然一开始两人水火不容、互不谦让,但到了后来不出所料的暗生情愫,曾经的伤痛,现在的抉择,还是挺动人的。

结尾拍得不能更唯美浪漫,自由随性开车去浪给好评,路易的广告植入,有意思。艾米演绎着擅长的恬妞形象,马修·古迪无论是身板还是外貌、以及表现出的那种野兽气质不知俘获了多少迷妹的心,这种题材感觉永远都不会过时,只要拍得有诚意够走心,依旧吃香,要知道这广大的世界上还有无数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们坚信并期待着美好爱情的到来。

⑥《情人》/让-雅克·阿诺

杜拉斯在《情人》的开头写道:……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王道乾译),开门见山的一段不知暴击了多少人。

腐朽的封建思想,偏见的社会观念,身份地位的悬殊,再次葬送了一段真挚而动人的爱情,看到最后有种无奈的哀伤和痛惜,欲火掩饰下的那份不断克制而浓烈的爱,令人动容。这种软弱、无能、闷骚却又钟情的富二代真是非梁家辉莫属,女主角有种过目难忘的美,曾经处于萝莉时期的杜拉斯十足也是个公认的美人胚子。

⑦《雏菊》/刘伟强

当年大爱这片,看了无数遍,选角太明智,全智贤各种甜美可人,梵高画的向日葵,她画的雏菊,看似美好的一塌糊涂,太惹人爱了,郑雨盛和李成宰也很有型,特别是前者好感度飙升,默默的付出、关爱、隐忍和守护,多线叙事带有一丝悬念和遗憾地替代与错过,但剧情还是略显老套。

瑕不掩瑜,最后还是被生离死别给深深打动了,配乐一级棒,触动心弦的曲调一直萦绕在耳边,一个在阿姆斯特丹画画的女孩期待着自己真命天子出现的那一刻,结果却在误解和交错中迎来了难以弥补的遗憾,世事一切皆是命运错落,走在不归路上的杀手注定会与伤痛和别离紧密相连,阴错阳差后无奈还是以悲剧收场。

⑧《秋天的童话》/张婉婷

一对超级经典的黄金搭档,一部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香港爱情片,虽然在片中的男主既没钱又是个十足的小瘪三,却足够的吸引人,他幽默风趣乐于助人为了心爱的“茶包”愿意改过自新努力成为一个能配得上她的人,虽然身份地位的悬殊为这段爱情披上了一层伤感的阴影,不过爱情的力量终究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冲破世俗的偏见走到了一起。

这也是一部让人赏心悦目的**,异国的那种无处不在的浪漫气息,红姑和发哥这对俊男美女的养眼搭配再加上他们精湛自然的演技,一个让人悲喜交加、恋恋不忘的爱情故事,留给了观众足够深刻的影像记忆和感动,能成为香港**史上的经典之作可谓是实至名归,陈百强也真是俊朗。

⑨《午夜巴黎》/伍迪·艾伦

爱情,在穿越题材中犹如一种难以舍弃的心肝宝贝,剧情上始终都会出现现代人与古人相互间难以摆脱诱惑或纠缠的故事情节,在《午夜巴黎》中同样如此,美国作家吉尔穿越后不可思议的爱上了毕加索的情人阿德瑞娜,谱写了一段朦胧而短暂的恋曲。

而在一般的穿越剧中,跨时代的男女间往往不是爱得阴阳相隔就是撕心裂肺,大体上都俗套和狗血到不行,但在这片里老头却来了个点到即止,两人戏剧性的在理智的分歧中分手了,将穿越后激发的瞬间感性的爱情刻画得相当现实,印证了靠谱的爱情还得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对的人的道理,一种潜在而真实的缘分,犹如影片最后在午夜巴黎陪伴下的浪漫一幕。

⑩《绿光》/埃里克·侯麦

影片最后那一幕可谓是本片的点睛之笔,寻寻觅觅,兜兜转转,来来回回,现实充满了空乏、孤独、轻浮和枯燥,深陷于消极而负面的情绪中难以自拔,不过风雨过后往往都会有令人期待的彩虹出现,最后侯麦给予了女主角一丝安慰的温暖曙光,通过超现实的力量往女主角的内心注入了对于爱情的自信,以及对于生活的希望。

侯麦一直将女主角置于人生郁闷的风口浪尖上,经历着情绪的风吹雨打,直到最后出现转折点,期待已久的邂逅终究降临,当带着怀疑的态度,不安的情绪,犹豫的想法,看到奇迹出现的那一刻带来的肯定、慰藉和感动,是多么的浪漫,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动人,而这就是侯麦的神奇,也是《绿光》的力量。

彩蛋:《夜与日》/洪尚秀

关于男女间的那点事说什么都不能少了洪尚秀的**,不愧为“东方版侯麦”,虽然这也能算部在异国邂逅的爱情片,但看着真有点不堪,丝毫嗅不到半点巴黎的气息,还是一如既往的那股生活流的日常味道,洪尚秀真是亘古不变的玩着他的爱情游戏,全程以时间为序(日记体)的叙事走向,又见无敌猥亵龌龊男,以及好不到哪去的心机女。

赤裸直接的表白,需要慰藉的寂寞身心,不顾道德和原则的欲火,忏悔也没用,还是熟门熟路的一贯套路,好在里面一些意外的转折和有趣的插曲挺有意思,又见熟悉的梦境设计,变向可见其渣的程度,死心塌地的妻子,梦中百般顺从的妻子,在巴黎被他俘获的女学生,全被这个潦倒窘困的猥亵大叔通通收割,话说这份魅力我也是一万个不懂。

1看标题,梵高为什么自杀?有意思。继续看

2什么?梵高当画家前居然是个画商?他不是很穷吗?怎么回事?

3梵高这么有商业头脑?他还是带着目的性去画画的啊,怎么这么多艺术派别?

4怎么突然跳出个支付宝人脉?塞尚排第一名?还有巴结功能?

5梵高他弟接济他的?他弟怎么这么有钱,他拿了这么多钱为什么还这么潦倒?

6打完广告了?什么打广告?什么时候打了广告?哎哟卧槽!这套路这么深,原来特么是支付宝的软文,我去,被套路了!

1标题充分地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想知道梵高为何自杀,有了足够动力点进去看

2标题和重点用橘红色字体并放大,让读者领会作者想表达的重点,而且采用的红色比较温和,不会看起来很突兀

1文章全篇用的都是的方式,所以字体可以用作者选择的,看起来跟在微信平常看的字体不一样,让人眼前一亮

2每行的字数不超过20个,排版上留白较多,使得整篇文章突出内容且更加易读

是举例使用画家的画作时用的都是比较符合大众审美的画作,而且能形象鲜明地表达出作者想要解释的画作的特点,关于支付宝的P图也根据文章内容也了调整,让读者看起来不那么违和

1前面通过说明梵高是个成功的画商颠覆了读者对梵高的以往印象,造成反差,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

2通过梵高的每日生活预算很高引出理财话题,从而顺理成章地把支付宝搬了出来,无缝衔接,读者容易地接受了这个设定

3最后点明自己在打广告,给读者一个大反差,并不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陷入了惊讶的情绪

使用的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词语,让读者能轻易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1可以选择的形式发表文章,这样在字体方面能玩出很多花样,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2每行的字数不能多,可以选择多留白,显得文章简洁,易读

3多用一些能引起读者好奇心的标题形式,吸引读者点进去阅读

4打软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后衔接要自然,以达到让读者能不知不觉了解到产品所要表达的东西的效果

5文中可以考虑写一些能引起与读者的常识起反差的内容,颠覆读者认知,吸引他继续阅读了解

 1  选择

说起梵高的生平,大家的脑海里会闪过几个关键词:

穷,精神病,自杀,年仅37岁。

仿佛老天不小心把过多的苦一起加在了这个年轻人头上。

可是看看梵高的出身和境遇,其实并不差:

父亲是牧师;

三个叔叔是成功的艺术商人;

梵高16岁时,在叔叔的安排下,成为欧洲著名艺术连锁商店的学徒。

然而,我们伟大的梵高藐视了这一切:

他不肯穿礼服、不肯与那些阔绰的人打交道。他觉得在城里的店铺工作就像坐牢一样。

27岁时,这位年轻人突然宣布:他的目标是成为艺术家!

至此,梵高离开了他所在的阶层,从体面的城里人,变成了一个农民画家。

这种“梵高式的选择”,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并不少见。

在梵高之前,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叫莫里哀。 莫里哀是一位标准的“富二代”。他出生在一个宫廷采购商家庭。被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子承父业“。

可是,这位公子哥认真地宣布:其实,他的真爱是戏剧!

他放弃世袭权利, 与贝雅尔兄妹等朋友组成“光耀剧团”在巴黎演出。

那一年,他只有21岁。

在梵高之后,中国有一位作家叫张爱玲。 这位奇女子同样身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绘画、英文、钢琴信手拈来。

这样一位有颜值、有才华、有出身的女人,干嘛不嫁入豪门成为阔太太呢?干嘛不呢?!

女人有了才华很可怕。这位千金**挺过战乱,挺过婚姻失败,又孤身一人远渡重洋,坚持着她的文字创作。

她去世时,公寓里只有她一人,死后7天才被发现。

她让自己活成了“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2 zuo

以前,我读到这些故事时,他们对我来说不过是文学史或艺术史上的一个人物、一个片段。

而今,当我以一个30岁的“中年人”回望我的“前半生”时,我突然想到了这些人。

如果说我和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 “zuo”: 有福不享,非得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这个发现让我有一丝忧伤,但我更感到一种兴奋。

忧伤的是,选择这种生活的人,注定享不了福。当别人看电视、旅游、消费时,你可能窝在某个角落默默计划着下一步、下一步、下一步。

兴奋的是,我终于全然了解并接受了我自己:啊哈,原来自己属于这一类人!我再也不用为自己和周围人不一样而苦恼,再也不用努力隐藏真实的自我。

3 小vs大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我发现有些选择是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当它出现在你面前时,是多么难以抗拒,你会像飞蛾看到火焰一样扑上去。

2011年,我大学毕业。那年,我听说我们学院的学姐,在一个沿海城市找到工作,月工资是 6000 。

你猜我毕业后的月收入是多少? 600!

没错,就是600人民币!大多数大学生找工作,都会选大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而我去的是一个所谓的“社会企业”。啥是社会企业?简单理解就是用企业的形态做公益的事。那是位于北京的一个生态农场。

一年之后,我离开了那个农场。你猜我去了哪里?这次我没有去任何一个叫得出名字的机构,而是和当时的男友(现在的爱人)在乡下租了房子、包了地。

我成了一个没有任何title的自由职业者。

再后来我又做了各种各样的事,包括:去了一个社区儿童阅读馆、去了一个小公司(50-100人)、自己开了一家小烘焙店、去了我先生开的公司。

如今我回过头来一看:居然没去过一家大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从头到尾都没有考虑过!我在做选择时,并没有刻意去回避大型机构,而是我的字典里根本没这些机构。

这个发现让我自己很震惊:人和人的选择是多么不一样!

有些人喜欢去大公司、大单位,认为这样才有安全感。而我却恰恰相反:如果我去大机构,我完全找不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4  名校vs小酒吧

可能很多人,尤其老一辈的人,对我这种“偏好”会难以理解。下面我要讲另外两个故事,看了之后也许你就会更懂这个群体。

第一个故事:

有一位小伙子不负父母的期望,考上了 名校 。但是他自己仿佛对此毫不在意,他肆无忌惮地逃课,大部分时间在外打零工。

大学期间这位小伙爱上了同校的一位姑娘,他们两个决定厮守终生。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到了大三,这位小伙竟决定休学,与姑娘注册结婚。

婚后,小伙与姑娘继续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他们俩继续打工,有了点积蓄后,自己开了一家小酒吧。他们一边经营酒吧,一边过着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考上大学之后的第7年,这位小伙才不紧不慢地拿到了毕业证。

这对名校毕业的夫妇,从没想过去什么世界500强找工作,也没有去政府机构,只顾自己安静地过小日子。

当这家酒吧开到第7年时,有一天,男的说,酒吧不干了,我要全职写小说。他的妻子,奇迹般地支持他这不靠谱的决定。

小伙与姑娘所就读的大学,名叫早稻田大学。这所学校有多牛呢?历届日本首相中有七位是这所大学的毕业生。

以上就是红透半边天的小说家村上春树,和他老婆阳子的故事。

这两位名校“后进生”现在生活如何呢?村上在收入上很低调,很少向外界透露。但是咱可以从他的小说发行量来感受一下:

《挪威的森林》上下二册在讲谈社累计发行超过了1200万册。如果都按12%的版税来推算,收入是相当惊人的。

而《挪》仅仅是村上众多小说里的其中一本……

 5  坚守

同样是不喜欢在大公司工作,梵高的人生是不折不扣的悲剧;而村上春树,可谓“人生赢家”了,他 有老婆,有猫,有钱。

这些高大上的人物咱看看就好,下面来说个普通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先生(从村上春树的例子咱可以看出,搞啥事情最好有一个“臭味相投”的伴侣)。

2011年,我们俩相识于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那个时候,我先生研究生毕业,我211大学毕业,两人成为农场的实习生,总月收入1200元(农场提供吃住)。

2012年,两人成为农场正式员工,总月收入不到5k。

2013年,我们去了乡村,总月收入不到4k。

与此发生鲜明对比的是,我家乡(浙江)的那些同学,在毕业后的一两年里,已经买了房、买了车,还时常出国旅游。没多久,同学们开始生娃、晒娃、生二娃。

这个时候,我和我男友还一无所有。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期间,我男友的妈妈(现在的婆婆)两次脑中风,家里没有保险也没有积蓄,我男友向好几个朋友借了钱,给妈妈看病。

接下来的2014年-2015年,是我们不仅收入低,还要省钱还债的日子。

面临这种窘困的境地,我们赶紧去大企业、大单位找工作了吗?

没有!

我和男友分手,去找高富帅了吗?

也没有!

我们就这样顽强地扛了过来(在此非常感谢帮助过我们的朋友)!

两个学历不算低的人,竟然“落魄”到这种地步,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些年的日子,可以归结为“无知者无畏”:反正我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不怕。

所幸,对于我先生来说,故事的结局也不太差(虽然不能和村上村树比):他现在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他期待自己做的事,与他实际正在做的事基本匹配,同时他也通过创业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大体上讲,他算是个幸福的人。

6  疗愈

上文我讲了很多人物故事,但我并不是想让大家以为,去小地方就一定比去大公司好。我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出路不止一条,无论选择什么,都要遵从内心,保持对生命的热忱。

村上和我先生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了一种喜剧结局、一种希望。但是你可能依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有哪些具体的行动。下面我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验: 做为一个普通人,我可以做什么?

首先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经历,分析我现在的处境是怎么来的。

下乡务农、做烘焙、做自然教育,大家可以看到我的经历比较零散,似乎没有什么规划和目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要追溯到我的童年。我小时候除了上学读书以外,其它的体验和经历都特别少。这导致了两个 后果 :

1、我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优势;

2、在同龄人都开始拼命工作的年龄,我却开始对什么都好奇,像孩子玩玩具一样,这个也想看看,那个也想尝试,过着流浪旅居的生活。

在此我忍不住向家长们大声呼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只看中成绩,要尽量给TA丰富的体验,包括自然体验、生活体验、职业体验、情感体验等。如果这些事情在孩子的童年没有完成,只有像我一样留到成年后自己慢慢探索了。

毕业后, 我 通过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体验疗愈我自己。这前后花了5、6年时间。

到了这时候,我这个大龄儿童终于从内心中觉得玩够了,长大了,满足了。

7  30岁

时间一晃我已年过三十。据说人到了30岁,就有点神经兮兮了。过去小姑娘的天真无邪,转变成了一种中年人的焦虑。

人总要面对现实。当童话落幕的时候,我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我的后半生,想要怎么过?

00后登上舞台了,90后创业了,70后已经完成了人生第一桶金的挖掘,只剩我这个80后老阿姨,尴尬地站在空地上,四周空无一人。

我突然从一觉睡到八九点钟的“年轻人”,变成了凌晨4点钟被自己惊醒的“中年人”。

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身份认同是什么?

 8  自检

武侠小说里,英雄掉入悬崖后,总会在旮旯角里发现一本武功秘籍,练完这本秘籍,他就无敌了!

我在这迷茫焦虑中,也发现了这样一本“武功秘籍”,这本书叫《自我发现与重塑》,是在奴隶社会公众号上看到的。

注意,下面重点来了!请翻到这本书的第17页,里面有一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写的《自我管理:你的职场上限究竟在哪里》。

文中,作者教你怎么找到自己的优势。这个方法叫“回馈分析法”。具体来说,就是“每当你做重要决定或采取行动时,写下你期望发生的事情。9-12个月以后,将实际结果与你的期望做对比。”

各位不清楚自己优势的同学,可以试一下这个方法。

经过历年对自己的观察,我最大的优势还在于文字创作。

知道了自己优势在哪里,我们来到了第二个问题:我的身份认同是什么?

就拿文字工作举例,与此相关的身份也有很多种,比如广告文案策划、网络小说写手、记者、文秘、政府官员等等。

怎么知道自己想拥有哪种身份呢?彼得·德鲁克在文章中也有提到方法,具体细节大家可以自己看书。

我个人觉得有两个方法对我比较管用:

1、镜子测试 你往镜子前一站,你希望看到的自己,是个企业家、自由艺术家还是学者、政治家?

2、墓志铭测试 你死的时候,你希望在墓志铭上怎样介绍自己?

如果我死了,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活过,爱过,写过”,这句话你也许似曾相识,没错,它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就我的人生经历而言,这三个词的每一个都对我有着非凡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还给自己准备了一长串模仿和欣赏对象:三毛、张爱玲、简·奥斯丁、毕翠克丝·波特、托马斯·哈代……

彼得·德鲁克的文章平复了我内心对自己的不确定。

下面是我根据文章上的提示做的自检:

我的优势是什么?

创造文字

我是如何做事的,是阅读型还是倾听型?

阅读型

我喜欢与他人共事还是独来独往

独来独往

我以什么角色创造成果,决策者还是顾问?

顾问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极简、生态、自由

我归属何方?

写故事的人

我能贡献什么?

文字、故事

人际关系中承担什么?

了解共事伙伴的优势、工作方式和价值观

我的下半生

写作,一直写到写不动

9  行动

好了,优势了解了,目标有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行动!

不行动就不会有任何事发生!

成为作家,是一个很庞大的目标,我怎么开始呢?

我的行动总结起来就是弥补缺陷,强化优势。

一、弥补缺陷,主要靠阅读一些工具书、参加一些网络课程来实现:

1、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网络课程《12堂超级搜索术》

文字工作者必须能够快速高效地从书籍和网络上抓取有用信息,重要性不多说了。

2、提高分析和决策能力:网络课程《人人用得上的思维导图》、《人生的第一堂逻辑实战课》

3、提高职场工作效率:书籍《自我发现与重塑》

虽然职场不是我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我目前还是身处职场。我需要学习一些好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并尽快完成与上下级的工作交接。

4、学习理财和保险知识

考虑到未来有可能收入不稳定,我必须学会用理财和保险来照顾好自己和家人。过去发生过惨痛的教训,这里不多说了。

5、学习销售型文案写作:网络课程《爆款吸金文案实战训练营》

会写故事不代表会销售,这个课程不管对我目前的工作,还是我以后成为自由职业者都有帮助。

二、强化优势,主要靠最古老、最笨的方法:大量阅读中外名著+亲自动笔实践。这是一项长期的行动,可以持续一辈子。

我计划8-9月把工具类的课程和书籍学完,同时尽量多写一些心得总结。10月开始尝试规律性地写作。(不过这个只是个很粗略的时间节点,需要计划完善细节)

当我开始一点一点地行动时,我终于没那么焦虑了。

无论我的人生结局,如梵高般凄凉,还是如村上春树、JK罗琳那样皆大欢喜,我都无怨无悔,欣然接受。

10  尾声

如果梵高继续留在艺术商店工作,他会从小职员升为管理者,他会结婚、生子,过上体面的生活。

但如果这样的话,艺术史上可能不会留下“梵高”这个名字。

梵高选择穷困与孤寂,是内心的强烈召唤,非如此不可。

人,很难对自己不诚实。

“凡高的全部作品的特点,在于极度的力量和粗犷的表现。他对事物特性之明确判断,对形式之大胆简化,面对太阳的傲慢愿望,以及对描绘和色彩的狂热,显露出他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一个男子汉,一个敢做敢为的人——有时粗野,有时单纯雅致”

<红色田园>------凡高生前唯一卖出的画

<钱与穷人>

<睡在临终床上的女人>

<吊桥>

<德伦士风光>

<农妇葛狄雅的画像>

<织布者>

<风中的女孩>

<海景>

<把犁者和种马铃薯的妇女>

<木头大拍卖>

<挖掘者>

<吃马铃薯的人们>

<教堂墓园和老教堂塔>

<乡村小屋>

<旧屋折除大拍卖>

<圣经与静物>

<有四棵树的秋景>

<柏杨路>

<百日菊>

<贝母花>

<蜀葵花>

<花与向日葵>

<巴黎>

<城郊咖啡屋>

<蒙马特的风车>

<蒙马特的田园>

<一双鞋子>

<餐厅内部>

<城墙>

<四朵向日葵>

<二朵向日葵>

<水果静物>

<玻璃杯与水瓶>

<三本小说>

<书及静物>

<自画像>

<意大利女人>

<唐基老爹>

<裸女>

<粉红色果园>

<盛开的桃花>

<白色果园>

<海上的渔船>

<干草堆>

<花圃>

<播种者>

<夜咖啡店>

<在杜芳的露天咖啡店>

<街景与黄屋>

<公园小径>

<耕地>

<画家的卧室>

<画家的椅子>

<向日葵>

<割耳自画像>

<星夜>

<绿色麦田>

<收割者>

<农夫与田>

<田野风光>

<精神病院的庭院>

<橄榄树林>

<晚空中的松树>

<橄榄园>

<光秃秃的大树>

等等

梵高生前不被人理解,直到他死后,他的作品和才华才真正为人所知。世人才真正知道一副《向日葵》倾注了他的多少热情和希望。形成极大对比的是他生前只卖出了一副画,而死后却是追随者无数,听起来令人讽刺。

艺术家,很少有精神比较正常的,当然,梵高也不例外。说到梵高,人们不仅会想起他的画作的超凡表现力,同时也会想到他怪异、疯癫的性格。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但也由于他的作品色彩太过强烈、色调过于明亮,而因此很难被世人接受。

癫狂的他,创作的作品当然也是癫狂的,他的画作及其抽象,以至于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位绘画艺术界的天才,才发现他画作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内心情感和意识。梵高的故事十分励志,尽管精神已经失常,但却是一位真正具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在谈到他的创作时,他这样总结道:“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很晚才成为一个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他的励志故事让我们明白即使刚开始世人无法理解,只要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专注于自己所爱,终有一天世人会理解。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 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

_梵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226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