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中国文化里的象征意义中国人为何喜爱玉和玉器

玉在中国文化里的象征意义中国人为何喜爱玉和玉器,第1张

玉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人认为是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因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所以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同时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慢慢的人们就用它来做装饰品。又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先的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就像在约距今七千至四千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掌祭祀大权者,多用珍贵的美玉制作「祭器」,礼拜神只祖先。他们相信天圆地方,便琢制圆璧与方琮,来礼拜天神与地只;他们相信氏族远祖的生命,是经由神物源自上帝,便在玉器上雕饰想像中神只祖先的形貌,甚至刻绘极具深义的符号,以礼拜之。希望藉玉器特有的质地、造形、花纹与符号,产生感应的法力,与神只祖先交通,汲取他们的智慧,获得福庇。在上古社会里,个人地位的高下,端视人与神只祖先关系的亲疏而定。事神之「礼」,建立了人神之间的沟通管道,也维系了人际间的和谐关系。「瑞器」就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玉器。「祭器」与「瑞器」的制度,都源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三代,配合不同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继续发展。在宗庙祭典与朝享会盟上,发挥其形而上的功能,以维系礼制,故总称为「礼器」。曾经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沈阳新乐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真正玉器。而玉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属性,夏、商、周三代已经渐次完善。东周时,人文主义兴起,儒家将一些传承自原始宗教的文化成份,道德化,生活化,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于是佩玉之风大盛,而雕琢之精美,后世亦难出其右。汉室崇玉,生者佩玉、食玉;亡者裹玉、填玉。甚至在帛画、墓砖上,都饰以玉璧图象。圆璧有助于灵魂通天的观念,此时发挥至极。六朝至唐,中土玉雕艺术转衰。虽然李唐盛世,仍秉承道统,举行封禅大典,然而礼神之册都难用真玉,而以次玉代之。传世玉器,仅见带、梳、簪、佩等。部份亦系西域工匠所制。宋、明以降,玉雕艺术再度兴盛,帝王祭典用玉之外,更因学者对商、周礼制的考订,民间遂兴起了研究与仿制古玉的热潮。此时,以知识相结合的士大夫阶层,重视生活品位。玉制文房陈设,除供欣赏把玩外,兼具实用功能。自然界的花鸟、人物、山水等,也成为装饰主题,呈现柔美雅致的文人品位。由于所取玉料,多为河中玉子,玉工常是因材施艺。所琢成品,常是图必有意,意必祥和。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都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中华民族这种崇玉、敬玉、爱玉的情操,明清时期比汉唐时期有过之而不及,玉的雅丽和圣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藏玉,就是目前社会玩玉爱好者的真实写照。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以矿物学分类,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也称软玉。还有一种是单链状硅酸盐碱性单斜辉石,又叫硬玉(如翡翠)。中国传统的古玉大多是软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之后,硬玉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在一般人看来玉就是石头,可在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

  从蒙昧的原始社会末期到满清王朝,有相当多的玉器被打上了政治烙印,成为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几千年的正统思想,在他的众多论述中曾多次提到了对玉器的看法。在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用玉制度形成的时代。礼制是他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他将玉器与礼相结合,对于玉制礼器极为推崇。此外,他还认为玉帛等器物难以全面地表现礼的全部内容,玉器的内在美是极为重要的,他重点强调玉器的表现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由于儒家正统思想的介入,玉的文化内涵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得更加丰富。玉器由最初的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碾磨而制的“法器”和祭祀的原始礼器,逐渐发展为精美的玉雕,成为贵族阶层用以表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佩饰,这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是很大的进步。

 早在西周时期佩带成组玉饰的习俗在一些贵族阶级中就开始盛行。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六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六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和男执蒲璧”。天子用尺寸最大的玉器,按级别高低依次减小尺寸。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秦始皇制成一枚传国玉玺,以后各代帝王认为得了此玺才是真命天子。传说这块玉玺的原料就是当年那块传奇美玉“和氏璧”。秦始皇想借这块稀世之宝来祈上天保佑秦王朝盛世不衰,世世代代永享富贵。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公元前221年秦皇嬴政灭齐,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这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秦始皇称帝后,命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雕琢成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这块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秦王命丞相李斯以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世间人说世间事,可谓是世事难料,这块“楚山璞”,再次以传国玺出世后,又开始了它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到洞庭湖上时,突然间天色大变,风浪骤起,始皇与大臣们所乘的龙舟眼看将要被淹没。始皇帝伸手入怀,将这块传国玉玺抛掷于湖中,祀天神可以出来镇压风浪,果然,转瞬间洞庭湖湖面恢复平静,天色大亮,晴空万里,始皇借此玉得以平安。事过八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一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玉玺还交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话一说完马上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又复归于秦国。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秦王朝的暴政导致了战乱,各地纷纷起义。秦末战乱,刘邦率兵最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携群臣跪于城门外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后来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在登基时,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将此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外戚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只得由孝元太后负责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但太后自知如今王莽新立,臣民拥戴,既使自己抱着冰冷的玉玺也没有扭转大势的可能了,心灰意冷的太后突然将怀中的玉玺高高举起,猛地摔在地上,由于用力过大玉玺摔到地上时一角碰掉了,后来用金补上了这一角,但却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失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宦官作乱,汉灵帝仓皇出逃,情势所逼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没了踪影。到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一日,兵士发现在城南甄宫一井中有五彩云气,光彩照人,孙坚立刻命人下井探个究竟,兵士下井回报说:“见一投井自尽之宫女,她的颈上系一锦囊,打开锦囊,发现所藏就是当年失踪的传国玉玺。”孙坚又惊又喜,将其视为吉祥之兆,认为自己受命于天,是当今天命所归的天子,他将传国玉玺交于妻吴氏处所秘藏。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传给了袁绍,袁绍听后立即将孙坚之妻扣押,逼孙坚交出玉玺。袁绍兄弟败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玉玺到许昌,“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玉玺得重归汉室。三国鼎立时,玉玺在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在这一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和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后经寺僧将玉玺捞出收存并献给陈武帝。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夺唐后,玉玺又节节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至此下落不明。在中国历代帝王无不以得此玺为神旨,奉若

何为汉白玉?

汉白玉,名贵的建筑材料,洁白无瑕,质地坚实而又细腻,古往今来的名贵建筑多采用它作原料。汉白玉虽质地较为坚硬,但却脆弱易碎,所以汉白玉雕刻的艺术品极其稀罕。因为能称得上艺术品的,都必须用顶级的汉白玉,因为只有用顶级汉白玉才可以数千万年不风化,普通汉白玉则不同,风化年限较早,长的几十年,短的几年,有的刚几年就存在石层石线开裂现象,还有的甚至当年就风化。

为何乾隆汉白玉如此受欢迎?

“乾隆玉器”之所以在各大拍场上屡创高价,有其独特历史环境的因素。乾隆时期政治局面稳定,国力昌盛,财富的空前积累为奢侈享受提供了充足条件,精美艺术品受到皇室贵族的垂爱。

据记载,乾隆皇帝是我国古代最爱玉的帝王,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认识研究玉,他爱玉、藏玉,甚至在玉器制作上亲力亲为。正因为乾隆皇帝对玉器的研究情有独钟,不惜花费巨大的精力,在全国各地广泛收集玉器,使得这时期的玉器造工精细,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乾隆时期的玉器,以它精湛的工艺博得世人的喝彩,在雕琢技法上更是堪称一流。当前玉器市场上“乾隆玉”是玉器界的霸主,玉器拍卖纪录多数是由“乾隆玉”创造的。相对于其他时代的玉器,乾隆时期的玉器“天价”频出,可见其在收藏家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了。

乾隆汉白玉的市场价值几何?

乾隆汉白玉在古玉收藏中已成为主流收藏之一,在市面上的价值也是频频刷新。纵观近年的拍卖成交记录,从拍卖数据来看,汉白玉材质的摆件在拍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近日,本公司有幸征集到一组乾隆年制的“汉白玉酒杯”,其纹理极为优美,规整的器形端庄雅致,整体包浆老气,沁色较严重,玉质细腻,底款为小篆“乾隆年制”四字,典型的清代作品,是绝世宝物,选用上等汉白玉制成,暗刻优美纹饰,琢工细腻,工艺复杂且十分精湛,此组汉白玉杯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的审美趣味,是皇室御用之物的象征,具备极大的收藏价值及经济价值。

保健意义:《本草纲目》中著述,玉具有:“除胃中热、喘急烦懑、滋毛发、滋养五脏、柔筋强骨、止渴、润心肺、助声喉、安魂魄、利血脉、明耳目”等疗效。

装饰意义:古代人们佩玉,并不是作为简单的装饰。佩玉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以及语言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人的行为动作。

政治意义:

  1)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起,氏族首领的墓葬中就出土了许多精制的玉器,如良渚文化。

  2)商周时代,上述现象更加普遍。如二里头文化中的"柄形饰"只出现在大型墓葬中。

  3)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

  4)秦以前,"九鼎"象征君权;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秦始皇制成一枚传国玺,以后各代帝王认为得了此玺才是真命天子。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乾隆皇帝厘定的25枚宝玺,绝大多数为玉制。

  5)汉以后各代规定,达到某一等级的人才能有资格得到什么形制的玉玺。

  6)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

文化意义:"君子比德于玉"是儒家的用玉观。古代,玉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品德。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是指:

  1)"润泽以温",译为:光泽滋润而柔和;象征仁义道德,仁。

  2)"鳃里自外,可以知中",译为:玉质里外一致;象征表里如一,义。

  3)"其声舒扬,专以远闻",译为:声音舒畅而清扬,远远可以听见,象征智慧和远谋,智。

  4)"不挠而折",译为:质地坚硬;象征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勇。

  5)"锐廉而不枝",译为:断口有棱角,但不很锋利;象征清廉正直,洁。

  另,在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中,由200多个字与玉有关,这些字多为美好、崇高之意。可见玉在古今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110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