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玺是皇家的一种象征,深藏于皇宫大内,外人很少见知,因此它总是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今日便与大家分享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宝玺究竟有哪些?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寿山石雕大多是古代宫廷藏品,所藏清代帝后寿山石宝玺不论从数量、质地、印文,还是用途、刻制,方寸间体现出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雍正敕命之宝” 清雍正,寿山石质,海水行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4cm见方,通高115cm,纽高6cm。 宝玺四周浅浮雕夔龙纹饰,上部海水行龙借天然石色,雕刻精细。 乾隆田黄三连印 此件田黄三连印应该是在中国民间最广为人知的皇室印玺,乃是乾隆皇帝喜爱之物。三连印的制作采用了链雕的技法,所谓链雕,也就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没有任何裂缝黏合的痕迹。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链断石破,因而这件田黄三链章的工艺难度也就可想而知。 「 ”雍正尊亲之宝” 清雍正,寿山石质,卧象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8cm见方,通高97cm,纽高62cm。 卧象雕刻细腻,身体各部位比例恰到好处,体态生动,象侧置宝瓶一,取「 ”太平有象”之意。 「 ”敬天尊祖”玺 清雍正,寿山石质,鼍龙纽方形玺,篆书。面66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5cm。 敬天尊祖是雍正继位初期十分重要的执政思想,并一直贯穿于其整个执政过程之中。此宝正是这一思想的真实反映。此宝是雍正帝早期重要宝玺之一,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法之上。 「 ”朝干夕惕”玺 清雍正,寿山石质,飞熊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cm见方,通高7cm,纽高4cm。 该宝是反映雍正帝勤政思想的重要文物,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法之上。此宝之飞熊纽雕刻精细,为清早期印纽雕刻之代表作品。 「 ”兢兢业业”玺 清雍正,寿山石质,双螭玦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43cm,长94cm,通高45cm,纽高18cm。 「 ”兢兢业业”语出《尚书•皋陶谟》:「 ”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意思是说「 ”为人君当兢兢然戒慎,业业然危惧。言当戒慎,一日二日之间而有万种几微之事,皆须亲自知之,不得自为逸豫也。”该玺刻于雍正帝即位后不久,为雍正帝自励自勉之作。 「 ”亲贤爱民”玺 清雍正,寿山石质,双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6cm见方,通高92cm,纽高45cm。 此宝为雍正帝御极后的自箴之作。其一向以为君者当以亲贤为治国之本,以爱民为立政之基,尤其甫乘大统之际,更时刻不忘,以此作为律己待人之警言。与清朝皇帝一贯提倡的「 ”敬天法祖亲贤爱民”的政纲正相吻合。 「 ”乾隆敕命之宝” 清乾隆,寿山石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3cm见方,通高134cm,纽高5cm。 宝玺四周浅浮雕夔龙及曲线纹饰,上部雕形态各异的螭龙,其印体和边饰的做法与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 ”雍正御笔之宝”如出一辙,可知乾隆帝此宝是利用宫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此宝应专钤于乾隆帝发布的敕书之上,其地位与「 ”二十五宝”之中的「 ”敕命之宝”同,为乾隆帝诸宝玺中规格较高者。 「 ”所宝惟贤”玺 清乾隆,寿山石质,卧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cm见方,通高45cm,纽高19cm。 此玺与「 ”乾隆御笔”、「 ”德日新”为一组,相配使用,钤诸御笔书画之上。「 ”所宝惟贤”语出《尚书•旅獒》:「 ”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说明宝贤用能的重要性。乾隆帝将此为文入玺,以明其求贤若渴,绥远抚近之心迹。 「 ”嘉庆尊亲之宝” 清嘉庆,寿山石质,随形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7cm长,93cm宽,通高178cm。 「 ”尊亲之宝”一般在新皇帝即位不久后制作,为上尊谥或徽号而用。此方「 ”嘉庆尊亲之宝”在嘉庆初年的乾隆帝裕陵的神道碑上已经使用,是嘉庆帝宝玺中制作较早的一方。宝周身雕山石树木和出没于其间的螭龙,并有代表「 ”天保九如”的图案穿插其间,顶端有总括所雕形象含义的「 ”瑞叶九如,万寿无疆”的题记。其雕刻细腻传神,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 ”政贵有恒”玺 清道光,寿山石质,通体雕云龙纹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6cm见方,通高99cm。 「 ”政贵有恒”语出《尚书•毕命》周康王向毕公语:「 ”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将「 ”政贵有恒”刻成宝玺,表明道光帝继位后对国家政策保持持续性、连贯性和稳定性的基本看法,与清帝一贯遵循的「 ”法祖”政纲正相一致。 「 ”恭俭惟德”玺 清道光,寿山石质,随形雕灵芝葡萄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cm见方,通高95cm。 「 ”恭俭惟德”语出《尚书•周官》:「 ”推贤让能,庶官乃和,盖言谦也;恭俭惟德,无载而伪,盖言德也。”道光《养正书屋全集定本》卷三二在引述这段话之后,又进一步申明为政之要,首尚节俭:「 ”在内则节身谨度,屏去浮华,崇尚恭俭,而忠良任之勿贰,谗佞去之勿疑,虚心礼下,常念满损之戒。”充分显现出道光帝对节俭的重视。 「 ”雍正御笔之宝” 清雍正,寿山石质,雕夔龙瓦纽,汉文篆书。面132cm见方,通高15cm,纽高65cm。 此宝体量硕大,瓦纽上雕出没于云间的九条夔龙,形态各异,宝周边浅浮雕博古夔龙纹饰,古朴典雅,做工精细,为典型的清早期寿山石雕作品。 「 ”雍正宸翰”玺 清雍正,寿山石质,云龙纽,汉文篆书。面62cm见方,通高7cm,纽高45cm。 此宝纽雕云如流水,行龙出没云端,飘逸生动。此宝经常与「 ”朝干夕惕”或「 ”亲贤爱民”相配,钤于雍正帝御笔书画之上,印迹至今多有留存。 「 ”圆明主人”玺 清雍正,寿山石质,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8cm见方,通高77cm,纽高3cm。 该玺为雍正帝皇子时期所制,大致刻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后,因是年康熙帝把畅春园北赐给皇四子胤禛,并「 ”赐以园额曰‘圆明’”,此后雍正便以「 ”圆明主人”自居。 「 ”破尘居士”玺 清雍正,寿山石质,光素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7cm见方,通高27cm。 此玺为雍正帝皇子时期所制。此玺与「 ”雍亲王宝”相配使用,钤于御笔书法之上。雍正自云少年时代既喜读佛家典籍,成年后更事研讨,与僧侣往来甚密。他自号「 ”破尘居士”,表明其身不出家,却于家修佛。「 ”破尘居士”之号至少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即已使用,因其时书赠友人马都统中即有 「 ”雍王破尘居士”句,可为一证。此玺雍正帝即位后便不再使用。 「 ”万国咸宁”玺 清雍正,寿山石质,随形雕山水人物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3cm见方,通高7cm。 「 ”万国咸宁”语出《周易•乾卦》:「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又出《尚书•周官》:「 ”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洲牧侯伯。庶政惟和,万国咸宁。”盖言万民当有君主,立百官,以明统绪,以分尊卑,则天下安宁,万民安生。 「 ”信天主人”玺 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长方形玺,汉文篆书,玺文两边围二升龙图案。面宽25cm,长32cm,通高55cm。 乾隆帝早年曾著《开惑论》,仿四子讲德之意,设为春秋硕儒、臻成大夫二人问答,其文中有:「 ”枭瞷文身,无不内属,慕义归仁,鸿庸爰建,千古未闻。若子者所谓菽麦未辨,安足以知我信天主人哉?信天主人乃召大夫硕儒而告之曰:‘若二子者所谓楚即失之,齐亦未为得也。’”其中「 ”信天主人”乃乾隆自称,取「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之意。 「 ”乾隆御笔”玺 清乾隆,田黄石质,子母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7cm见方,通高62cm,纽高35cm。 此宝与「 ”所宝惟贤”、「 ”德日新”为一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宝玺中钤用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 ”三希堂”匾上就钤有此玺。 「 ”福绪祥源”玺 清嘉庆,寿山石质,佛手茎蔓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cm见方,通高93cm,纽高35cm。 「 ”嘉庆宸翰”玺 清嘉庆,寿山石质,通体浅浮雕松石小景。汉文篆书。面33cm见方,通高75cm。 此宝质地一般,有微细裂痕,颜色深浅不一,但治印者因形就势,用浅浮雕技法雕出苍松、山石、亭榭,布局恰到好处,巧妙地掩盖了石材本身的瑕疵,堪称妙品。此宝在嘉庆帝御笔上钤用较多。 「 ”克敬居”玺 清咸丰,田黄石质,瑞兽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8cm,长4cm,通高48cm,纽高28cm。 「 ”克敬居”位于内廷西六宫之一的咸福宫后院正殿的同道堂内,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帝在同道堂为道光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居住于此,故这里与咸丰帝有关的遗存较多。其中咸丰帝御笔楠木填石青满汉文「 ”克敬居”匾就悬挂在这里。「 ”克敬”语出《尚书•太甲中》:「 ”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即天于人无亲疏,惟敬能亲。居名「 ”克敬”,并刻此玺,反映出咸丰帝克敬于天的思想。 「 ”平生知己是梅花”玺 清嘉庆,寿山石质,双鱼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17cm,长31cm,通高4cm,纽高22cm。 「 ”嘉庆御笔之宝” 清嘉庆,寿山石质,夔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86cm见方,通高85cm,纽高41cm。 此宝周边满刻浅浮雕夔龙及博古纹饰,上部雕夔龙出没于云间,体态生动,其质地与四边纹饰、纽雕等都与康熙朝晚期的寿山石印章风格一致,说明此玺是嘉庆时利用宫中收藏的旧宝改刻的。这也是帝后宝玺制作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 ”雍正御览之宝” 清雍正,寿山石质,雕夔龙桥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8cm见方,通高92cm,纽高28cm。 该宝是雍正帝继位后首批制作的御用宝玺之一。印纽按照雍正帝的意见进行了改刻,为双夔龙隔桥相戏之状,印体上部呈覆斗形,周边及纽上刻云纹地夔龙。夔龙体态丰腴遒健,细部雕琢一丝不苟,可以作为查考雍正时期寿山石印纽雕刻的范本。 「 ”嘉庆御览之宝” 清嘉庆,寿山石质,随形雕山水小景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长43cm,宽31cm,通高85cm。 该宝钤用于嘉庆帝御览鉴赏过的古今书画作品之上,主要为《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 ”凡例”,凡三编所录古今臣工书画则用「 ”嘉庆御览之宝”、「 ”嘉庆鉴赏”、「 ”三希堂精鉴玺”、「 ”宜子孙”等玺。其中的「 ”嘉庆御览之宝”就是这方。 「 ”咸丰御览之宝” 清咸丰,寿山石质,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93cm,长9cm,通高13cm。 此玺三面都有题款,分别为:「 ”惟清”、「 ”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心逸”、「 ”玉蜜滋”。其中「 ”心逸”为题款者的名号,可知此玺原非宫中之物,被宫廷收藏后才被改刻为咸丰帝御用宝玺。 「 ”咸丰鉴赏”玺 清咸丰,寿山石质,卧狮纽圆形玺,汉文篆书。面径38cm,通高31cm,纽高15cm。 此种圆形「 ”XX鉴赏”玺的刻制始于乾隆帝,以后历朝皇帝皆有仿制,主要钤盖于内府收藏书画。咸丰帝此玺的印纽雕工为清早期寿山石印纽的风格,应是利用旧玺改刻的。 「 ”慈禧太后御览之宝” 清晚期,寿山石质,随形雕龙凤瑞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4cm见方,通高12cm,纽高99cm。 此玺为慈禧太后的闲章。值得注意的是,其印体雕刻极为精微细腻,尤其是凤鸟占满印的顶端,似乎将其下的龙和麒麟揽于双翼之下,形成凤上龙下的态势,这与当时慈禧太后的权势相呼应。 「 ”圆明园”玺 清雍正,寿山石质,双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6cm见方,通高7cm,纽高25cm。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最初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花园,后经过雍正、乾隆、嘉庆三朝近百年的经营,成为一座集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和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于一体,多种形式、不同风格造园艺术有机融合的大型皇家园林,被誉为「 ”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 ”万园之园”。雍正帝此玺所指圆明园专指康熙帝的赐园而言,并不包括后来并入的长春园和绮春园。 「 ”五福堂”玺 清雍正,寿山石质,随形雕荷叶椭圆形玺,汉文篆书。面椭圆形,宽25cm,长39cm,通高61cm。 五福堂位于圆明园之「 ”天然图画”景区内。「 ”五福”语出《尚书•洪范》:「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是古代中国人对人生幸福追求的目标。清代皇帝对「 ”五福”同样十分看重,康熙帝御题「 ”五福堂”匾赐给雍正帝,雍正帝又敬摹此三字并悬于雍和宫、圆明园两处,以垂永世。此玺即刻制于康熙帝赐匾之后。 「 ”三希堂”玺 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3cm,长42cm,通高85cm。 三希堂在养心殿西暖阁西次间,是清宫著名的古代艺术品收藏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这三件中国书法史上的稀世珍宝,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至乾隆初年为内府所收藏。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特别在养心殿西暖阁专辟一小室珍藏这三件法帖,命名为「 ”三希堂”。三希堂虽然只有四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高雅与精致始终充溢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 ”长春书屋”玺 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方形玺,篆书。面25cm见方,通高83cm。 此玺为乾隆帝的闲章。乾隆帝为皇子时,雍正帝赏赐其长春仙馆,并赐号长春居士,故以后所御书屋,多以长春命名。以「 ”长春书屋”命名的书屋在圆明园、宫内和避暑山庄都有,是乾隆帝重要的文事活动场所。 传播最新最全的寿山石资讯,弘扬寿山石传统文化!我是寿山石雕手艺人海琳,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请关注或私信,非常愿意与您交流分享。请点下方「 ”了解更多”或点我头像进入查看,欢迎大家转载!谢谢!
寿山石鉴定方法
1、看质感
眼睛看的感觉(观察石质表面和内部的纹理),上手摸的感觉(体会表面的质感),上手掂的感觉(体会重坠感,如水坑、老坑的石品手感发重),刀刻的感觉(吃刀难易,流畅与否,涩阻度等;寿山石吃刀流畅)。
2、看肌理
包括纹理、裂格(裂是有明显或不明显的缝隙,格是石本身固有的分隔线或纹线)。寿山石大部分都存在着格,有些石种有漂亮的纹理,如荔枝洞石的萝卜丝纹,大山石的波涛形纹理,山秀园的斑斓色块等等。
3、看技法
年代久远的寿山石雕多运用简练的技法,现代寿山石雕多运用精细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圆雕等。通常技艺精湛的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有着独到功力,他会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4、看刀法
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这些刀法包括简练的刀法,朴茂的刀法,浑厚的刀法,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鸟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圆雕、古兽印钮等雕刻则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适于收藏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情趣。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寿山石共160多种,只能大概这样描述一下了,若需要了解具体个别石种可进一步交流,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寿山石特指福建省福州市寿山村周围山脉中的一种岩石,是酸性火山岩交代蚀变的产物,其质地细腻,色彩艳丽,能达到雕琢工艺品的要求。 其主要成分为地开石、高岭石、叶蜡石、珍珠陶石、伊利石等,其次含少量绢云母和石英。寿山石根据其产状大致分为3类,即田坑石、水坑石和山坑石,它们在质地和价值方面有所不同,一般来 说,田坑石优于水坑石,水坑石优于山坑石。寿山石这种产状分类显然不是寿山石本身的岩石学或 宝石学分类。
田坑石 产于寿山溪的坑头支流水田内砂砾层中的寿山石系原岩剥落后经水流搬运形成,棱角磨损成卵石状,沉积于水田或溪流埋深1~2 m 的砾石中,多数在搬运过程中碰撞破碎,所以大都小于500 g,大于500 g者罕见,但因此也减少了田坑石中的裂隙。原岩在搬运和埋藏的过程中经受风化和水岩作用,形成一层风化石皮。在强 光下透过石皮观察,可见内部石质温润通灵,紧 靠石皮之下可见内部具细密有序的“萝卜纹”和“红 筋”。“萝卜纹”是一种透明度比石质稍低的凝胶状、网状细脉。“红筋”是指沿岩石节理裂隙充填 的红色细脉,系铁质(主要是Fe2O3)沿岩石的裂隙渗透充填所致。田坑石品种为田黄,包括田黄冻、田黄石(银裹金、金裹银)、白田石、红田石、黑田 石、煨红田等。
水坑石 为产于寿山乡东南部处于潜水面之下坑洞中的寿山石。此类寿山石因长期的水岩作用,其透明度增高,光泽增强,常呈蜡状光泽甚至 油脂光泽,石质变优,与田黄石的卵石外观不同。水坑石棱角分明,无石皮,断口新鲜,颜色内外一致,偶含“萝卜纹”,间有“红筋”,质地较坚硬。水坑石主要有各种冻石,如水晶冻、鱼脑冻、黄冻、牛角冻、鳝草冻、坑头石等。
山坑石 产于寿山矿区和月洋矿区,为未经搬运的原生矿,无“萝卜纹”和石皮,颜色内外一致。相对而言,其石质较疏松而“干燥”,透明度稍低。山坑石的品种目前仅按采坑命名,主要有高山石、荔枝洞、鸡母窝、都成坑、善伯洞、旗降石、芙蓉石、太极头等。
寿山石
福州的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黄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种。田黄的共同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剔透,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的下品。田黄石中有称田黄冻者,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
红田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生为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生成一身原红色;一为人工煅烧而成后天红,天生的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
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来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百种,石质优劣各异,命名多不规范,以色、以相、以产地、以始掘者命名现象都有。以色分类的有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虾背青、巧色高山。以相分类的有高山冻、高山环冻、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以产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玛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在高山东北2公里处的杜陵山中,出产一族相对独立的石材,统称杜陵坑石。杜陵坑石品种繁多,亦有以石色、以开采人名和开采方式来区别命名石种的习惯,如白杜陵、红杜陵、黄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源于杜陵坑山临溪处的善伯洞,从质地来讲,此石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杜陵坑石则无。从颜色上看,色多鲜艳。1989年以来,屡出佳石,其石分为红善伯洞、黄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银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在寿山村东南8公里处有月洋村,有座山称月洋山,其周遭所产寿山石统称月洋系石。月洋系产石仅十余种,其中最佳丽的神品,要称芙蓉石,芙蓉石被称为中国“印石三宝”(田黄、芙蓉、鸡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顶峰,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甚透明,然雍雅尽在其中。同时,芙蓉石亦是寿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划类,分为红芙蓉、白芙蓉、黄芙蓉、芙蓉青、红花冻芙蓉;又有以洞分类者,称将军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旗山系寿山石矿藏丰富,品种繁多,是仅次于高山系的第二大系。旗降石石质结实,温润,坚细,凝腻,微透明或不透明,实有光泽,色彩丰富,以红、黄、紫、白等两色及多色相间者常见,是寿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黄旗降、红旗降等。
寿山石的应用和欣赏
寿山石除了大量用来生产千姿百态的印章外,还广泛用以雕刻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风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种艺术品。这种供艺术雕刻用的寿山石主要产于寿山及峨嵋、东仔、湖潭、石碧头等矿床,其矿物成分以地开石、高岭石为主,叶腊石次之。
优美的寿山石艺术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仅有助于物质文明,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它可以使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益寿延年。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用旗降石为材料所创作的“曲水流觞”就描绘了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的兰亭盛会。正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所赞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所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作品布局合理,境界旷远,富有诗情画意。其他如高山石“竹林七贤”亦为郭功森的佳作。冯久和的高山石“鸟鸣花果艳”则展现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生机永存。陈敬祥以高山石为材料所创作的“求偶鸡”,在寿山石雕中首创了镂空雕技法(1956年),刻有一只母鸡在鸡笼内扑翅欲出,笼外几只公鸡跳跃求欢,真实可爱。林亨云以高山石为材料所创作的“海底世界”广泛采用了镂空雕的技法,不仅红、黄、赭、白、黑、灰等各色艺术形象布局合理、协调一致,而且同一颜色中还有浓淡或深浅之分,使作品显得别有风韵。特别是原来重达65公斤以上的高山石石料,经过他精心雕镂,最后只剩下不足20公斤。由此而使作品更显得色彩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虚实结合,玲珑剔透。各种鱼类游弋于水中,怡然自得。
那些色泽暗淡、质地较差的寿山石则不能用作石雕材料,可大量用于工业生产,如耐火材料、造纸、橡胶、塑料、涂料、油漆、陶瓷、水泥、化学工业等生产即用之。
赏寿山石重在“三看”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雕制成工艺品的寿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寿山石的原石,因为它的质地、颜色、光泽和纹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因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断珉”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但其时收藏“寿山石”原石可能不是为艺术欣赏,而是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寿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价值连城的寿山石工艺品外,其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极具收藏的价值。比如说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因为有“易金十倍”的价值,收藏一块田黄石,便是一个资产的“保险箱”,也可以说是财产数量的象征。因此从古至今不断有“千金买田黄”或是“万金买田黄”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为了艺术的欣赏。现代寿山石收藏家仍有许多热衷于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国—个教授“万金买田黄”,便是买了一块2两重的田黄原石材。台湾有一个收藏家,专门收藏寿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国画家齐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话。他则穷搜广采,收藏了一千颗,而且是质量上乘的“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戏称为“千石王子”。
寿山石雕品始见于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见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说,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一种历史性的社会风气。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收藏鉴赏寿山石雕,应该有以下三看:
一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而不是牵强附会。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寿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极为简练的技法,发展为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圆雕等。一件寿山石雕精品往往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寿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简练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浑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鸟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圆雕、古兽印钮等雕刻则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适于收藏家、鉴赏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总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寿山石印章形制
寿山石印章有四方章、立字章、扁方章、引首章、椭圆章(“鸭蛋章”)、圆形章和随形章(天然章或自然章)等,其中以四方章最为常见和应用广泛。
印钮形制繁多,技艺精湛,闻名中外。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①古兽类,俗称“兽头”,在寿山石石章的钮饰中占主要地位。艺术造型甚多,其中以古狮、螭虎最为常见。其他还有龙、凤、鳌、蛟、熊等。
②动物类,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常见的野兽、家畜,如龟、蛇、虎、象、熊、豹等,以及用十二生肖为题材的“生肖钮”。
③翎毛类,如鸡、鸭、鹅、鹰、鹤、喜鹊等。
④鱼虫类,如鲤鱼、金鱼、螃蟹、蝉等。
⑤人物类,多以仙佛形象为主,如弥勒、罗汉、寿星、八仙等。也可以人兽结合,如伏兽罗汉、刘海戏蟾等。
⑥花果类,如牡丹、玉兰、荷莲、菊花、水仙、梅花、桃子、南瓜、佛手、石榴、葡萄等。
⑦博古图案类,平顶印章多刻博古图案钮,如夔龙、夔凤等,其技法为浮雕、阴刻、麻花(即“线刻”)三种。另外,还有钟鼎彝器、古钱、瓦当、斗台、寿字、亭如楼阁等钮饰。
印台有平台、覆斗台、坛台、天然台等四种。平台寿山石印章又有刻边与不刻边之分。“刻边”就是在台下的四周施加阴刻或浮雕的纹饰,如夔龙、蟠龙纹、凤纹、鸟纹、兽纹、云纹雷纹等,多仿效古代青铜器上的图案。印面一般不加装饰。但在近代也有人在其上加刻薄意、浮雕或阴刻花纹、文字(俗称“麻花”)等。
有道是:深山之灵石,巧匠有所钟。自古人皆爱,只因其趣浓。
寿山石文化:
由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为雕刻的材料。元代篆刻家以叶蜡石作印材,使寿山石名冠“印石三宝”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将相的百般青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的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寿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爱的文化艺术珍品。
当今,作为艺术的寿山石雕本身,可以说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见载于典籍的文字史料却又如此缺乏。毋庸忌言,寿山石文化是在严重的“缺血”状态下发育起来的。这是一种文化的错位。
寿山石雕的地位十分特别:一开始便被作为雕刻粗用器具的原材料,寿山上的僧侣,闲时就地取材,用寿山石雕香炉、念珠、佛像等,还被广泛作为殉葬的石俑。这些最早的雕件绝大多数都石质粗劣,雕工粗陋。现在很难见到明朝以前,工好材优的寿山石圆雕,甚至,连质地粗劣,雕工简陋的圆雕也难见到。显然寿山石雕在当时只被当作一种廉价粗俗的日常品。缺乏可作为考据的实物,无疑给寿山石文化史的考证增加了难度。
元明以降,寿山石的“身分”开始“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在清朝表现得最为充分:或贵为天子身边的宠物,或贱比民间的粗杂之物。宋元明以来,偶有极个别材质较精的“幸运儿”巧遇青睐,被精雕细琢,摆进文豪权贵的案几之上,一时身价百倍。除此以外,绝大多数石雕仍然逃不开“贫贱”的地位。
任你随意审视一种诸如“茶文化”、“鬼文化”、“才子文化”等,动辄都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典籍卷帙浩瀚,与此相比,在寿山石艺术的文化坐标上,有一个特殊的“盲区”:就是“书面文化”的严重“缺血”。被称为寿山石文化的第一部专著的出现晚在清朝,高兆的《观石录》,全文2700字。书中对寿山石进行了“山坑”、“水坑”的简单分类,对140余枚寿山石作了描述和评价,分神、妙、逸三品,并言及石雕名人潘子和、谢奕、杨玉璇等人的艺术技巧,总结了他们雕刻寿山石“相石”、“解石”及磨光的经验。其实,《观石录》只是一本薄薄的寿山石的“文化品玩”杂感,难称“理论”。稍后,毛奇龄著《后观石录》,全文也只有3600多字,对49枚寿山石作“品玩”式的记录。文中较有历史意义的是对寿山石分类上首次提出“山、水、田”三坑之说,至今仍普遍被人们接受。“前后观石录”被后世誉为“双璧”。乾隆年间,藏石家郑杰编写《寿山石谱》,一反高、毛“因相命名,随色取号”的定名法,提出以产地命名石种的观点,被后人普遍采纳。
所谓文化,狭义地讲,就是文人对事物文化的介入。“前后观石录”的面世,标志着文人从文字上对寿山石艺术的真正介入,但“两录”充其量只是带有欣赏性质的文化随笔而已,真正较为完整、全面且理论性较强的寿山石专著应该是龚纶对寿山石的名品、产地、征故和雕冶作系统的评价的《寿山石谱》,全文一万余字。而后,还有张宗果的《寿山石考》、陈子奋的《寿山石印石小志》、潘主兰的《寿山石刻史话》、方宗王圭 的《寿山石志》及《寿山石全书》、陈石的《寿山石雕艺术》、施宝霖的《印钮艺术》、陈石和王植伦合著的《寿山石文化》等。这,大约就是几千年历史中有关寿山石雕艺少得可怜的一点“专著”文字的“代表作”了。此外,还有一点历代名人吟咏寿山石的诗句、散文等文学作品。与卷帙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相比,数量上少得可怜。
石农们的寿山石“文化”是几个全世界“通用”的“传说”,诸如女娲补天、凤凰下蛋之类,既可用在铁马冰河的北方,又可用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只要故事的地点改换一下就行。艺人们的“理论文化”通常是“一相抵九工”之类的“经验谈”,往往只是“口头文化”,需帮闲的墨客整理成文,才能得以留传。真正占踞文坛的文人雅士常“惜墨如金”,不屑为这“下里巴人”“浪费”笔墨。
19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沉陷于烽火战乱的严重侵扰之中,诸业俱废,民不聊生。寿山石雕行业也难于幸免。解放后,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百废俱兴,寿山石雕艺人的身分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他们从卑微的社会底层一下子变为受人尊敬的民间艺术家。寿山石雕艺人们自发组织了雕刻组,不久,东、西两大门派又屏弃宗派之见,联合成立了合作社,并发展为后来有数百人的工艺石雕厂,结束了长期以来寿山石雕刻界“各自为战”的“单干”局面。新老艺人们一起创作、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大大地拓宽了创作的路子及思想的境界。揉诸派于一堂,结合薄意、镂雕、透雕、链雕等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他美术的长处,扩大了题材内容的领域,技艺与素养都大有长进,形成一种技艺上的知识回环。政府选送艺人到美术院校深造,艺人们在美院中接受艺术熏陶,艺术境界得到提升。数十年来,每日刻苦练就的“基本功”,和许多零碎的“经验”与靠长期的实践得来的潜在的艺术观有了理论高度的涵盖,使寿山石雕艺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寿山石“实践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实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文字文化”“缺血”的“贫瘠”局面仍然一时难于改观,文化是需要时间长久的“温养”的。
得寿山石默想
作者:小山
美石的结晶,源于火焰的洗礼。瑰丽的寿山石,我细细打量它的通体,其神秘的纹理和不确切、不可捉摸的色彩,太让我惊叹大自然的伟力。而寿山石破土而出,却是人间一个蹊跷。据说是和尚们依山修庙,揭去山的植被又凿掉许多岩层,于是宝石的矿脉显现。
但是,最贵重的石种,埋藏于山脚田间,溪水潺潺,蜿蜒绕行,石头像婴儿随流水嬉闹来到田埂河沿,耕田人弯身捡起,看着美丽生动,传阅于邻里。石头不是孤单的,农人们稍加仔细,又可寻到同样区别于普通卵石的这种美石。几代后,该石价格飙升,命名“田黄”。
怎么说,这种石头都是从暗处走出到明处,成为人世一种稀罕之物了。
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不恰当的比喻很多,这里不必引述,因为不对等的对比,常常是人类可笑的附会。面对高级的东西,假如我们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完全可以沉默就表示尊重了,何必勉强自己大有局限的智能石头就是石头,过多的定语和形容词也许只是增加了繁琐,败坏了它们天然的质朴简洁。在形状上,寿山石并无什么特殊,如果人类不剥开泥土或者砾岩裹挟,它们混同凡尘自在,谁又能指认出其宝贵的本质
然而,人类不仅把它们提取出来,欣喜这宝物的存在,还使它们的价格递增。宝石当然可以分出等次,珍稀程度取决于它们自身的质量,这原本不算错的。我不能忍受的是,它们被赋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价显示出富贵与一般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石头本身的平等意识。它们同处于山体田地里,小国寡民,鸡犬相闻,从无相互鄙夷或争斗,即使碰撞呼应,也如同风雨私语,彼此的共存乃天地造化的美意。
可人们大伤其脑筋来,把石头琢磨出自己要的形态,或治印送与皇上,或雕刻成艺术品对达官贵人献殷勤,或者用小技镂刻成掌上玩物、案几饰物,以为如此石头就身价倍增,有蓬荜生辉之功绩了。啧,不知道石头们究竟感激不感激当然,琢玉成器是大功,果真内在的生命被完好发现,因雕刻而出世,那简直形同灵魂复活!但,工匠既凡心功利,石头又如何超凡脱俗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我不愿意被如此寄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苦刑害我失去天然。成为皇帝印玺如何他下的谕旨即使是金科玉律,未必不伤害天良。皇帝腐朽,印章孤寡于陈年旧制中,成了木乃伊。被供奉达官显贵更可悲了,非君子之交,不过被当成卑鄙交易的一部分,即使在堂皇案几上落座,也是藏污纳垢的明证,从此堕入污泥!至于雕虫之人,主观任意把我变成个非我所愿的样子,小家碧玉地袖珍于装点之事,那种委屈连石头心肠也是要暗自垂泪的,哀莫大于心死啊,人的愚昧常常让自由的心灵窒息而萎顿。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果然被人发现,发现者不知道我是珍宝,管他把我弃置门外被风雨剥蚀还是扔到墙头上白白地再受日月育化,这对命运都不是最坏的。因为他们毕竟没有破坏我,我还是囫囵原朴地活着,灵魂丝毫未损。即使无人问津,我也乐得逍遥,再生百年千载,让天地继续养护我的灵性。而一旦发现我的是位痴情君子,懂得我的美好,视我为珍奇,他必定舍不得用我交换名利而付给他人。
石头是不会腐烂的,时间和空间永远编织它的摇篮,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有时,时间和空间会给石头一身青苔,那是阳光与露水给它披覆的锦绣,可比花朵或彩云,远非桑麻可能媲美。
“石中之王”,中国的国石寿山石。
水晶在中国多的地方是,寿山石唯一只产于福建福州北郊寿山村,以其村出产的叶蜡石为原料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现在已是不可再生资源了。寿山石形成于一亿多年到两亿多年前之间,那时寿山一带发生剧烈的地壳变化形成火山喷发。寿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动的结果,但是它这种火山岩比较特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喷发,只是小规模的火山岩浆在活动,并且跟地下水、地下矿物质进行混合,形成一种物质叫热液,这种液体通过石头的断层缝隙挤压漫漫地渗透出来,后来凝固就形成了寿山石,因此寿山石长在岩层夹缝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开采,只能从石缝里面慢慢地寻找。由于寿山石开采困难而又稀有,因此显得特别珍贵,尤其是田黄石一般人难以得到。自古以来福州民间就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石头可与金子媲美。清朝毛奇龄《后观石录》记载:乾隆年间在闽采石山中采了很多漂亮的寿山石,运到京城马上售得千金。到了新中国成立由于外贸的发展,石价一天比一天上涨,七十年代在香港重不到三两,材质一般的田皇石都叫价在千元以上,如果雕刻成工艺品价值更高。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提到他向人民政府献出三颗乾隆皇帝印,都是用福建寿山田黄石雕刻而成的。而且现在寿山石已被列为国石,石质温润,同人的情感相吻合,这才是真正的好石头。极具收藏价值,强烈推荐!
回答者:知识小贩 - 助理 二级 9-16 20:02
“石中之王”,中国的国石寿山石。
水晶在中国多的地方是,寿山石唯一只产于福建福州北郊寿山村,以其村出产的叶蜡石为原料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现在已是不可再生资源了。寿山石形成于一亿多年到两亿多年前之间,那时寿山一带发生剧烈的地壳变化形成火山喷发。寿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动的结果,但是它这种火山岩比较特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喷发,只是小规模的火山岩浆在活动,并且跟地下水、地下矿物质进行混合,形成一种物质叫热液,这种液体通过石头的断层缝隙挤压漫漫地渗透出来,后来凝固就形成了寿山石,因此寿山石长在岩层夹缝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开采,只能从石缝里面慢慢地寻找。由于寿山石开采困难而又稀有,因此显得特别珍贵,尤其是田黄石一般人难以得到。自古以来福州民间就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石头可与金子媲美。清朝毛奇龄《后观石录》记载:乾隆年间在闽采石山中采了很多漂亮的寿山石,运到京城马上售得千金。到了新中国成立由于外贸的发展,石价一天比一天上涨,七十年代在香港重不到三两,材质一般的田皇石都叫价在千元以上,如果雕刻成工艺品价值更高。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提到他向人民政府献出三颗乾隆皇帝印,都是用福建寿山田黄石雕刻而成的。而且现在寿山石已被列为国石,石质温润,同人的情感相吻合,这才是真正的好石头。极具收藏价值,强烈推荐!
回答者:X其实不想走 - 魔法师 四级 9-16 20:05
福州的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黄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种。田黄的共同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剔透,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的下品。田黄石中有称田黄冻者,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
红田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生为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生成一身原红色;一为人工煅烧而成后天红,天生的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
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来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百种,石
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寿山石亦称塔石,其石质脂润,石色斑斓,石形丰富,石纹晶莹,温润如玉,品种繁多,为历代藏石家所珍爱,是进行石雕创作的上等原料。寿山石以独特的意蕴,融会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构成了寿山石文化。
硬度在25至27摩尔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民间称之为“石帝”、“石后”,并有“贵石而贱玉”之说。 寿山石属火山热液交代(充填)型叶腊石矿床,根据地质研究,距今 14亿万年的侏罗纪,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后,在 火山喷发的间隙或喷发结束之后,伴有大量的酸性气、热液活动,交代分解 围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将K、Na、Ca、Mg和Fe等杂质淋失,而残留下来的较稳 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或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溶脱 出来的Al、Si质溶胶体,沿着周围岩石的裂隙沉淀晶化而成矿。 矿石的矿物成份以叶腊石为主,其次为石英,水铝石和高岭石,少量黄铁矿。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田坑石产于溪边水田,产量最少,石质最佳,水坑石产于溪涧水洞之中,山坑石散布于山峦溪野。田坑又称田石,质地温润可爱,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田坑石按其颜色不同又分为“田黄”、“田红”、“田白”、“田黑”等品种,其中田黄石色黄如枇杷,质韧而坚,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誉。清朝历代皇帝在天坛祭祀的时候,都要供上福建寿山的田黄石,因为田黄石所含的“福(建)、寿(山)、田(黄)”三个字极为吉利。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朝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御玺就是用寿山田黄石刻的。因为田黄石稀有珍贵,所以福州民谚有说“黄金易得田黄难”、“一两田黄三两金”、“田黄上两、价比黄金”等等。 寿山石中还有水坑石和山坑石。水坑石多呈晶莹透明状。富有光泽,其中“坑头石”“冻油石”、“水晶冻”“鱼脑冻”、“黄冻”等品种,质地优良,开采不易,亦甚名贵。山坑石中名目很多,有80多种。 田坑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它沉积于1-2米深的田地底,采掘艰难,多为当地农民在农闲时,翻田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见珍。
田黄石质极温润可爱,微透明或半透明,肌里隐隐可现罗卜状细纹,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石表有时裹**或灰黑色石皮,间有红色格纹,历有石帝 、石中之王等美称。
田石按产地的不同,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礁下之分。田坑石的品种命名主要按色泽区分品种,辅之以石质产地。
田黄石:田黄石是田坑石中最常见的品种,凡**的田石均称田黄,以中坂田中所产质最佳 。 田黄石的表皮多具微透明**层,肌里则玲珑透彻,罗卜纹细而密,条理清晰,按质地的颜色可分多种,其中以“黄金黄”、“桔皮黄”最稀罕,“枇杷黄”、“桂花黄”次之,“桐油地”则色暗而质浊,属田石之下田。
田黄 田黄石 主要产于中坂田中 **、半透明、肌里隐现细罗卜纹
田黄冻 田黄石中,质极通灵者
银裹金田石 田黄石中,外裹白色层者
白田白田石主要产于上、中坂田中 色白,略带微黄,罗卜纹明显
金裹银田石 白田石中,外裹**层者
红田 桔皮红 主要产于上、中坂田中 色红如桔皮,鲜艳通明
煨红田 外泛橙红色,裹层为**
黑田 黑皮田 上、中、下、坂均有 田黄石中外表有微透明黑色皮者
纯黑田 主要产于下坂田中 黑赭色,微透明,罗卜纹较粗
灰黑田 上、中、下坂均有 浅灰色,略带微黄,肌里含黑斑
硬田 硬田 寿山村水田中 田坑石中质粗劣者
搁溜田 搁溜田 寿山田埂旁 田坑石出露地面者
溪菅田 溪菅田 寿山溪水中 田坑石经洪水冲荡流入溪中者 凡坑头各洞出产矿石,统称水坑石由于矿体地下水丰富,矿石受其浸蚀,多呈透明状,表面实有光泽,寿山石中各种晶、冻,多出于此。水坑石的品种命名,主要以色象形似而分定。
水晶冻 白水晶 坑头水晶冻 通体白色透明,肌里含棉花纹
黄水晶 色如杏黄,通明纯正
红水晶色红艳,透明无瑕
鱼脑冻 色白,半透明,含棉花纹,凝腻脂润
黄冻 色如枇杷,半透明,洁而凝腻
牛角冻 牛角冻 坑头坑 色黑中带赭,通明而有光泽
天兰冻 天兰冻 色蔚兰、质明净,肌里含细点
桃花冻 桃花冻 白色透明体中,含鲜红色
玛瑙冻 玛瑙冻 坑头石 半透明,色红、黄
环冻 环冻 水坑各洞 半透明,色红、黄
坑头冻 坑头石 坑头洞坑头砂土中 质稍坚,微透明,各色俱备
坑头冻 坑头石中,质纯而通灵者
掘性坑头石半透明,肌里含棉花纹及白晕点 山坑石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个山村,石质因脉系及产地不同,各具特色,所以山坑石的名目特别丰富。
高山石高山石高山峰各矿洞 质细而松、色泽瑰丽多彩
红高山 高山石中,纯红色者
白高山 高山石中,纯白色者
黄高山 高山石中,纯**者
巧色高山 高山石中,含二色以上色泽者
大洞高山 高山大洞 质坚,有白、黄等色
玛脑洞高山 高山玛脑洞 色红或黄、微透明似玛脑
油白洞高山 高山油白洞 质涩色白,似油脂
水洞高山 高山水洞 质透明,含罗卜纹
四股四高山 高山四股洞 质坚微透明似都成坑
荔枝树高山 高山荔枝洞 质细通灵,含罗卜纹
高山冻 高山峰各矿洞 高山石中,质特通灵者
高山晶 高山峰各矿洞 高山石中,纯白晶莹者
掘性高山 高山峰砂土中 结腻通灵外表泛淡**石皮
小高山 小高山啼嘛洞 质粗松,含裂纹、泪痕
太极头 高山石极头
质晶莹透澈,有红、黄、白、赭色
都成坑 都成坑 都成坑山各矿洞 质坚通灵,光彩夺目,妩媚温柔
黄都成都成坑石中,纯**者
红都成 都成坑石中,纯红色者
白都成 都成坑石中,白色略带微灰者
五彩都成 都成坑石中,多色交错者
掘性都成 都成坑砂土中 质温润,含石皮,红筋及罗卜纹
鹿目格 都成坑山坳中 质细润,微透明,外裹色皮
善伯洞 都成坑临溪山中 晶莹脂润,半透明,含金砂地
月尾石 月尾石 月尾山 质细嫩,微透明,富有光泽
月尾紫 月尾石中,色浓紫者
月尾绿 月尾石中,色翠而通明者
艾叶绿 质凝腻,色如老艾之叶
月尾冻 质地温润凝腻的月尾石
月尾晶 质地晶莹,透明的月尾石
连江黄 连江黄金山顶 质硬微脆,隐直纹,色纯黄
山仔濑 金山附近 质粗不透明,含砂砾
旗降石 旗降石 旗降山 质坚细而温润,微透明而富有光泽
旗降黄 旗降石中,色纯黄者
旗降红 旗降石中,色纯红者
旗降白 旗降石中,色纯白者
旗降紫 旗降石中,色浓紫或紫白相间者
旗降紫 金裹银旗降 旗降山 旗降石中,黄皮白心者
银裹金旗降 旗降石中,白皮黄心者
掘性旗降 旗降山砂土中 质温嫩,泛色皮
焓红 旗降山 质粗硬,色多苍白或赭黄
老岭石 大山石 柳岭旁 质似老岭石,但多裂纹
大山通 大山石中,质地通灵者
旗山石 三界黄 旗山一带 质粗不透明,多红、黄、白三色交杂
鸡母孵 旗山一带 质粗劣,不透明,多赭**
月洋石 芙蓉石 加良山顶 质柔而细腻,微透明
白芙蓉 芙蓉石中,纯白色者
黄芙蓉 芙蓉石中,纯**者
红芙蓉 芙蓉石中,米红色者
芙蓉青 芙蓉石中,淡青色者
半山 加良山花羊洞 质细有裂纹,色多不纯
白半山 半山石中,色纯白者
黄半山 半山石中,色黄者
红半山 半山石中,色粉红者
花半山 半山石中,地白色,含红色斑者
半粗 加良山各矿洞 质粗色杂,多裂纹
绿若通芙蓉洞附近 质微坚而通灵,色青翠
竹头窝 加良山竹蓝洞 质细而脂润,半透明,微带绿意
竹头粗竹头窝石中,质不纯者
峨嵋石 加良山一带 质坚,细,多裂纹
溪蛋 月洋溪中 质稍坚,形如卵状,外泛**
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寿山石种类介绍吧。
山、旗山、月洋三个山头方圆几十公里的矿洞中产出的矿石。山坑石因产地不同,矿脉赋存的地质条件,矿物组合及微量元素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山坑石色泽丰富,“人间诸色它俱在,人间所无它也有”。其名目也特别多,石种有以产地命名的,如:高山石、铁头岭石、虎岗石、尼姑寮石等,有以色相命名的,如桃花冻高山石、艾叶绿石、藕尖白芙蓉石等,有以地形环境、民间传闻等命名的,如:太极头高山石、马背石、无头佛坑石等。山坑石矿洞星罗棋布,品种有一百余种,既有历经千年以上的宋代老坑洞,也有近年才开采的新坑洞。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开采历史最悠久,品种最丰富,资源量最大的人间美石。
田坑石为寿山石中的大类,简称田石,又称为田黄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田黄石沉积于1-2米深的田地底,采掘艰难,多为当地农民在农闲时,翻田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见珍。
田坑石石质极温润可爱,微透明或半透明,肌里隐隐可现萝卜状细纹,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石表有时裹**或灰黑色石皮,间有红色格纹,历有"石帝"、"石中之王"等美称。田黄石按产地的不同,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礁下之分。
田坑石的品种命名主要按色泽区分品种,辅之以石质产地。
水坑石寿山石中的一大类,离寿山村东南面约二公里有一矿床,由于矿床位于“坑头占”山麓,是寿山溪的发源地,矿脉垂直倾斜,洞深如井,凿采困难,且坑洞深入溪涧底,坑底不断有地下水涌出,故名“水坑”。凡坑头所产的石头,统称为“水坑石"或“坑头石”,为寿山石中比较稀有的一类。
水坑石亦由矿洞内开采而得,并非产自于水中,因矿洞内石质受到山涧水不断渗透与浸渍,显得莹澈凝腻。但因矿层稀薄,一般块度仅在方寸之间,极少有大件的作品出现,若能成方型者,更为难得。清代有诗云: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可见水坑石采凿的困难及珍贵的程度。
水坑石以透明度高、肌理莹洁者为上品,其中以红及**最为罕见,明色胜暗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