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偶然发现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按当时民间传说“凤凰不落光宝地”,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于是将它献给楚厉王。不管是哪一种关于和氏璧来历的记录中,都没有清楚表明和氏璧到底来自哪个地方,楚人卞和到底是哪里人,历史上记录的荆山到底在哪里。
时间长了,和氏璧和卞和的出处无法考证,人们就“地以人名”,现在来看,全国有荆山的地方多出现关于卞和及和氏璧的传说故事。关于和氏璧的故乡,比较典型的说法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湖北南漳县(保康县)说。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相传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太平寰宇记》云:“卞和得珍于楚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
第二种说法认为安徽怀远县为和氏璧的故乡。《怀远县志》:“荆山,县新倚也,在治西南,滨淮突起。”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中国名胜词典》也有这样的叙述:怀远县荆山有抱法岩,传为卞和抱珍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
此外,湖北阳新说认为“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为卞和得珍之所”。安徽芜湖也有记载“芜湖县东南十六里,介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山,曰大荆,曰小荆。”,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
高淳县桠溪镇文化站吕克斌认为,从现有资料来看,和氏璧的出产地荆山究竟在哪里,有许多地方都有说法,甚至有人认为在河南平顶山市附近。
但实际上,都没有得到非常有力的考证。他认为,从产的角度来看,有关于卞和故事的各地“荆山”大多数都不产玉。看来,卞和及和氏璧的故乡到底在哪里是一个谜了。但吕克斌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卞和以及和氏璧的故乡极有可能在高淳荆山。
这是个有争议的未解之谜,以上仅供参考
不确定。
目前有两种推测:
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
第二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就未见有传国玉玺的记载。北宋哲宗时,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诸大学士一局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是始皇帝所致的传国玉玺。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玺又失踪了。
扩展资料:
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
楚国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他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认为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
尔后厉王被弑,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所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也被砍掉。
最后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了三日三夜。又一位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为被砍去双脚而伤心,而是因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啊。”于是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这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
春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之间都有自己象征性和标志性的东西,如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也就是和氏璧)等等,虽然都是具有象征的镇国之宝,但前两者都不及和氏璧有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和氏璧来源于白玉真人卞和之手,有历史源流,和氏璧在进入秦国之前,先是因为被盗流入了赵国,然后才是秦昭襄王以十五座城池换玉不成,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和氏璧最终归秦。
和氏璧来源于白玉真人卞和之手,有悠久的历史源流关于和氏璧最早的记载出现于《韩非子和氏》中,据传,和氏璧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玉雕工匠卞和之手,玉是他于荆山中无意得来,他一发现之后便觉得这是一块极不寻常的石头,于是立马进献楚厉王,不过楚厉王及其工匠不识玉,将和氏璧当成一块普通石头,并且还因此迁怒到卞和,令人砍去下其左脚,后来楚武王继位,卞和拖着残缺的腿又将和氏璧送到他手中,又被废去右脚。
一波三折的献玉都受到了惩罚的卞和伤心欲绝,在荆山之上抱玉而哭,苦得血泪俱下,终于感动了楚国的第三位君王楚文王,楚文王让人将石头剖开,果然从中得到一块宝玉,楚文王又让人将其雕刻成玉璧,作为镇国之宝,收藏于宫中,这便是和氏璧的整个历史源流。
和氏璧在进入秦国之前,先是因为被盗流入了赵国和氏璧本来一直是收藏在楚国的王宫之中的,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被盗流入了赵国。楚怀王时期,昭阳设宴赵代门客,想要以此作为炫耀的他,在宴会中让人将和氏璧取出供人观赏,期间,有宾客趁机起哄扰乱了宴会,在混乱之中盗走了和氏璧。
至此和氏璧下落不明,直到经历了近五十年后才被赵国的一名太监以五百金购得,该消息被赵惠文王得知后,立马派人将玉纳入宫中,并找专人进行鉴定之后,才真正确定了就是当年丢失的和氏璧。
秦昭襄王以十五座城池换玉不成,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和氏璧最终归秦战国后期,启用商鞅变法国力日渐上升的秦国在得知和氏璧在赵之后打起了和氏璧的主意,当时秦朝在位的君王是秦昭襄王,为了得到和氏璧他许诺以十五座城池换玉,但玉没换成,还落下了一个完璧归赵的笑话,并且还使得当时的赵国丞相蔺相如名声大噪,与廉颇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
换玉不成,秦国始终没有放弃对和氏璧的向往,虽然他后续又采取了什么手段取玉,没有明确的记载,当六朝史料记载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就是由和氏璧打造而成,由此可以直接看出和氏璧是在秦国用武力统一六国之后而最终落入秦国手中的。总之,成王败寇,美好的东西永远只能是强者才配拥有,因此像和氏璧这种美玉最终还是只能秦国手中。
一、下落
目前有两种推测:
1、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
2、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
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二、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
三、来历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扩展资料:
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完璧归赵
赵国有一宝玉和氏璧,秦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王大喜,却全无换城给赵之意。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意思,假说玉上有一小疵点,拿回了宝玉。
他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提出要秦王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答应。随后蔺相如便派随从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到了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之事告诉了秦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_和氏璧
为了纪念卞和。
这是2000多年前的悲壮故事,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璞玉,于是献宝于楚厉王,厉王让人鉴别,得出一块普通石头的结论。厉王怒而下令削去左膝盖骨。时至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携玉献宝,武王再次找人鉴别依然给出同样结论,便怒而削其右膝盖骨。
时光流逝,武王崩文王立,卞和怀抱宝玉而泣于荆山脚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文王遣使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别”,于是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
历史故事
赵王得到了楚国宝玉和氏璧,秦昭王想要夺取,请求用十五座城来交换。赵王不想给他,又畏惧秦国的强大;给他吧,又怕被秦王欺骗。
便征求蔺相如的意见,蔺相如对赵王说:“秦国用城来换宝玉而大王不允许,是我们理屈。而我们给他宝玉,他不给我们城,是秦国理屈。衡量思考两种策略,我认为宁可让秦国在道义上有负于我们。我愿护持宝玉前去,假如秦国不交出城来,我一定能完璧归赵。”
赵王便派他前往。蔺相如到了秦国,看出秦王并无真意用城来换赵国的宝玉,就哄骗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随从藏在怀中,从小道潜回赵国,而他自己留下来听任秦王的处置。无奈之际,秦王只好称赞蔺相如的贤能,不但不杀他,反而以礼相待,送他回国。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最初是楚国的,后来丢失了,辗转到了赵王手里,秦王想拥有,就发生了“完璧归赵”的故事。此后又归于秦王。西汉时期王莽用此璧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和氏璧做成的传国玉玺消失不见,之后未再现身不知所终。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作势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但是此时就算杀了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会与赵国交恶,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做“完璧归赵”。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同时是记载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与将相不和故事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和氏璧材料是拉长石,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
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说。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蓝田玉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表面色好,但无“色碧”和“色白”变化(变彩),质较脆。月光石(拉长石)表面光泽较差,“多为璞”(即玉外包有泥土或石头),经打磨后,阳光照射下可折射多彩,质不脆。
一、和氏璧玉的历史
和氏璧玉作为中国古代的国宝,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和氏璧玉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具有艺术和收藏价值。在艺术方面,和氏璧玉的纹理自然,色泽温润,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精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收藏方面,和氏璧玉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玉器之一,其价值不断攀升,是收藏家们追逐的宝贝。
和氏璧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相传,和氏璧玉最初是由赵国王子和秦国公主所赠送的婚礼贵重礼品。后来,和氏璧玉被赵国所得,成为赵国的国宝。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氏璧玉先后被秦、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所珍藏,并被誉为“天下第一玉”。
综上所述,和氏璧玉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玉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玉器之一。和氏璧玉的历史悠久,其价值无法估量。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氏璧玉的价值不断攀升,是收藏家们追逐的宝贝。
二、和氏璧玉的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