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这是中国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样的陶器,为中国雕塑的多向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旧石器时代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以及东北地区已经出现了独立意义上的雕塑作品。当然,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渡时期。距现有的考古研究资料来看,远在一百万年以上,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原始人类,现在我们称之为“古猿人”。如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云南的“元谋猿人”、陕西的“蓝田猿人”等等。他们居住在洞穴之中,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大约在二十万年前,“猿人”进化成“古人”,过渡至母系氏族社会,如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长阳人”等等。“新人”时期大约在距今五万年前,如内蒙的“河套人”、四川的“资阳人”等等。而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距今有七千年以上,最有代表性的上“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等。至此以后,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出现了统治和被统治,继之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人与猿的区别在于在劳动中创造了生产工具——石器。在以上所述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的祖先从简单打制石器,到把石器磨光并分类使用,是从劳动实践中变化发展而来的。同时,精神文化层面的装饰品也随着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提高而愈加美观。最早的雕塑萌芽,可以算作原始石器,有大量的精细石器具备了雕塑的性质。
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出现了陶器。它们造型丰富、纹饰多样,既是生活中的必需日常用器,也是可以欣赏的艺术品。这时的陶器还没有脱离实用的目的,但它对后期的青铜器、象形器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态是陶制品,它与其实用价值密不可分,从工艺手段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动物外形为器皿,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鹰鼎,高 36 厘米,以鹰身为鼎体、以二足为三个支点,器形饱满,为此类雕塑与器皿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装饰部分的雕塑,它们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现,如盖钮、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现。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肃大地湾出土的陶瓶人头像,可谓中国早期人物雕塑的开端,作者巧妙地将陶瓶的口部塑成一个人头像,制作细腻,形象生动。三是小型动物或人物捏塑,这种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体小巧,带有浓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猪可能是我国江南地区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七千年了。尽管作品只有 63 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却非常生动,可见雕塑者对生活观察之细腻。
中国的历史发展由奴隶制进入封建社会,这中间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夏禹是在约公元前 21 世纪黄河流域最大部族的统治者,从他以后,确定了王位的世袭制。商代的跨度大约在公元前 16 世纪——公元前 11 世纪,其仍然是部落性质的国家。商代后期迁都安阳,由于当时地名称为“殷”,所以史称商后期为“商”。再后来是建都西安附近的周代,史称“西周”,迁都洛阳是周代后期,史称“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代。这一期的跨度大约在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221 年。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公元前 21 世纪到公元前 17 世纪的河南二里头文化现象。与原始陶塑的性质一样,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也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雕塑,是用于祭祀、生活、乐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实用器物。有历史学家将夏、商、周称为“青铜时代”。这些大量的青铜器为奴隶主所占有,也是某种统治、权威、财富的象征。
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将青铜器的雕塑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① 是以动物现象为主题造型的青铜器,如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鸮尊,站立的 鸮 鸟圆目大睁,坚实有力,外表装饰有其它动物纹样的装饰;再如湖南 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写实的基础上又有夸张变形的因素,铸造技术精细。 ②是青铜器表面的装饰,常见的有浮雕、圆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体态巨大,四角各铸一卷角羊头,造型端庄;如河北平山中山国都遗址出土的人物座三连灯,以人物造型为灯具的主体结构,神态自然。③是相对独立的青铜造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站立人物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高 172厘米,加上基座高达262厘米,面部形象简洁,整体感较强,整个外形上有比较精致的装饰。据考证,此类雕像非为明器,可能与祭祀所用的器物相关。再比如河南洛阳出土的玩鸟顽童雕像,其面部表情生动,非常写实。这些青铜器虽在性质上仍属工艺品(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属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构成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点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从整体风格上看,商代青铜器比较端庄、沉重,气质伟岸;西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较华丽、装饰繁缛,形象怪张,有一种神秘的色彩笼罩其上;而西周晚期则比较写实,不再咄咄逼人,装饰上也相对简洁了一些。
另外,在这个时期还有用石、玉、陶等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这类雕塑的目的在于祭祀、日常生活用品、服饰等方面。其中以玉雕最为突出。据文史资料记载,当时的人们很喜欢佩带玉器,除了审美意义还兼有道德伦理上的含义。商周墓中经常会有玉雕的佩饰品,有玉鳖、玉虎、玉人等等,以简洁明快的手法表现人和动物的形象特征。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坐形,高 85厘米,周身饰饕餮兽面纹,头上钻孔,以利穿绳佩带。再如陕西宝鸡西周墓出土的玉雕鹿形,姿态可爱,尽管体形很小,但其刻画却十分传神。西周时期的国都在陕西长安一带,近年来该地有很多类似的文物被发现。
春秋晚期的墓葬已大量使用陶俑替代人殉葬。山东林淄的出土陶佣只有 10厘米左右,外表加施彩绘。此外,在湖南、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还发现有木雕人俑,形体概括、简练,注重体快的整体效果。这一类殉葬品都为“明器”,有些在制作上比较粗糙。
春秋、战国时代的其它雕塑作品,文献上有零星记载,但实物已无处可见。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雕塑艺术范畴是建筑中使用的配件或装饰,这一类作品最常见的是瓦当,一般都有各种纹样的浮雕,以动物、云气、几何纹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雕塑者群体已开始明朗起来 ,随着手工业的发达起来,专门对铜、玉、石、古、木进行加工的行业明显比以前分工更细,并有专门管理“百工”的人员和机构。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马俑和铜车马。秦始皇吞并六国以后,建立秦王朝,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题材更加贴近生活,从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独立。秦代承袭了春秋战国的朴实,作品趋于写实。秦汉时期的总体雕塑风格比较恢宏 ,强调力度和气势。
虽然在整个雕塑史中,秦代只占据着短短的十五年,但只一个兵马俑的出现,就足以改变中国雕塑史。它出土于 1974-1976年,主要以兵俑和马俑居多。体态与真人等大,数量众多,神态各异;自是有立、有跪,有驭手、射手;由军官、士兵之分。马俑形象写实,身材矫健,可见当时雕塑者对生活观察之细致、对塑造技术支精通。这些秦始皇百万大军的缩影都是用陶土烧制而成,不论是造型、塑造、烧制等各个环节,都是一件庞大的工程。一般采用模制加手工塑型的技术,分段成型,整体焙烧。其陶泥制的细腻、烧成火焰均匀、过程当中变形较小,烧成后外表用颜料彩饰。作品注重面部形象刻画,据说万千兵马俑没有充样、雷同的,可用“栩栩如生”这个词来形容。从人物结构上看,比例合适,动态自然。秦俑的单件作品都有很强的动作个性,有的手持利剑,有的伫立凝视,有的坚定刚毅。但整体上不在乎细节变化,不是完全照搬现实,在躯方头圆上有强烈的体块对比、疏密变化、动静之别。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秦代兵马俑的出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显示出我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很高的雕塑艺术水平,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前进了一大步。总的来说,秦代兵马俑对我们研究那一段历史、促进后代的雕塑艺术之进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同秦俑同时发现的另外一个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就是铜车马。这些铜车马比秦俑要小些,为铸铜而成,做工更为精细,即以考究。青铜雕塑艺术始自商周,像这样的铜车马,是空前罕见的。
同样,由于秦代的大兴土木,使我可以从许多现存的建筑构件遗物上了解当时的雕塑艺术。秦代的瓦当艺术可以说是小件浮雕艺术之精品,大致上可分为卷云纹和动物纹,构思巧妙、变化多端。动物纹瓦当充满了雕塑趣味,由“子母鹿纹”瓦当,表现一直带着孩子的活泼腾跃的母鹿,在只有十厘米的空间内,把生气盎然的生命浓缩起来,有浓厚的装饰趣味。
俗话说“秦砖汉瓦”,是指秦代的空心陶砖,多是以龙、凤或狩猎、农耕的图案。这种风格特点,在秦代的铜镜纹饰中也可以欣赏得到,这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品种,自秦代开始愈加精美。其浮雕装饰纹样,无一已不是飞动活跃的,这种艺术特征对后来的魏晋六朝时期有很大影响。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具魄力的一个时期,自秦朝统一中国,一直在盛衰变化中持续了四百余年。汉风气势,我们可以从现存的雕塑清楚的看到。如西汉霍去病墓,至今还存有一批杰出的石雕艺术作品,它们是为纪念西汉名将霍去病而创作制造的。“马踏匈奴”高 190厘米,作者用隐喻的手法,借战马的形象来体现霍去病的威猛和战功卓著,充分体现出纪念性雕 塑的概括性。整个雕塑浑然一体,四肢之间没留空间,增强了体、量的沉重感。
霍去病墓石雕群中完整的有十二三件,其体积之大,风格之独特,在中外雕塑史上都是罕见的。公元前二世纪,是汉武帝当政的时代,郭力比较强大,工艺技术、艺术水平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风格也正是体现了当时的雄厚气魄,石雕采用巨大整体石块,就其自然外型加以艺术处理,灵活使用圆雕、浮雕、线刻的表现手法,使之完全服从于雕塑的整体造型。比如“卧虎”,在虎形上运用了寥寥几条简单的阴刻线,就表达了它的内在精神。
这组石雕群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挖掘、整理、保护起来,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光辉一页,它给人们带来五穷的艺术享受和创作启迪。
西汉也有大量的陶俑陪葬。陕西杨家湾就出土了数千件彩绘陶俑,有人有马,阵容整齐。但这些陶俑体积较小,大都在 50-60 厘米高,这可能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再者,这些陶俑的做工也远不如秦俑大部分比较模糊、型相类同。“汉承秦制”,相比之下,汉代比之秦代的厚葬之风有所减弱。汉代的明器雕塑在题材上更为广泛,为了使死者能在阴间依然享用生前的生活环境,开始大量出现陶制的粮仓、猪圈、锅灶、房屋以及鸡、鸭、狗、猪等充满了生活情趣的事物。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制陶工艺的进步,有许多陶质明器都外挂了赭色釉和绿色釉。这些明器也为研究当时的农牧业、社会结构等提供了形象佐证。
西汉的工艺装饰性雕塑也十分发达,其一为铜镜装饰。这一时期除了与前代大体相同的云雷纹、蟠龙纹以外,比较流行使用吉祥语,如“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等;乳钉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乳钉之间有人物、鸟兽等等。其二,西汉的金银嵌镶工艺也比较发达。是在铜制器物上嵌镶金、因、松石等不同材质的装饰,在填以黑漆,曰“错金银”。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为“错金银”博山炉,虽微熏香用的实用品,但其炉盖雕制成层次重叠的造型,这在汉代也十分盛行。
西汉的玉雕也是不可忽视的小型雕刻艺术之一。常见的有带钩、印牛、头饰、玉佩等等,以随葬品玉蝉、玉猪等。这些小型玉雕小中见大、选材精良、造型完整。
我们还可以从当时的建筑装饰构件上看到雕塑艺术的成就。史籍中所记载的建筑实物已荡然无存,“秦砖汉瓦”为我们提供了推想空间。西汉瓦当场以“延年益寿”、“长生无极”等吉祥语作为装饰内容、动物纹样多采用“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再满足与仅仅实用,而是趋向于把生活用品制作得更艺术化。比如当时的铜油灯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品,从现在的出土文物看,各种地位的人们所使用的灯具也有很大差异。最为著名的是出土于河北满城的“长信宫灯” , 以一个神态安详的少女形象为灯体 , 双手托起灯罩;结构很巧妙,整体为空腔以免烛烟四处散漫。再比如有一些随身佩带的腰饰、头饰或玉佩等,都是小型雕塑精品。云南省晋宁出土的“双人舞饰牌”,以镂雕的形式表现了两位翩翩起舞的人物,脚下踩着一条扭曲转动的长蛇,整个形象饱满而浪漫,结构紧凑。
东汉时期,豪强争斗激烈,社会因素很不安定。两个世纪中,厚葬习俗成风,所以留至后代的墓室有很多保存完好。为使墓穴坚固耐久、多使用材质较好的石料构筑其框架,并在石材外表浮雕以历史故事、植物动物,或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面雕刻记录下来。其中最为优秀的有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的一组浮雕,反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车马出行、宴乐游乐等场面,还有些是神话传说、鬼怪迷信一类。所使用的雕刻技术多为阳刻,将人物形象以外的部分铲平剔下,使物象凸现于石面。再就是山东的孝堂山祠和肥城张氏墓其画像石的特点是使用阴刻,以凹线勾勒形象外缘。
河南南阳是东汉皇帝刘秀的老家,当地的富豪官员、皇亲贵戚众多。从后来发现的石雕、画像后可以看当显官贵族们的奢华生活。现在的“南阳汉画像博物馆”藏有千余件保存基本完好的墓石壁雕。南阳汉墓浮雕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粗犷、中期熟练、晚期的风格不及前两期。趋于软弱。其手法多为阴线凿刻,题材广泛。此外,江苏徐州、陕西绥德、四川岷江沿线等地区都有较为丰富的汉代墓石雕刻。四川的彭山、乐山、重庆等地有不少崖墓,这种墓壁上的装饰被凿棵成高浮雕纵深可达20厘至40厘米。
在出土的墓俑方面,四川远比其它地方(包括洛阳),都更加丰富。在四川成都附近出土的一件说书俑,表情极为生动,刻画出说书艺人的情感瞬间和他的典型特征,并配合以夸张地肢体动作,加强了人物的神态动势。在其他地区也有优秀的东汉时期雕塑被发现,如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使全世界为之轰动。这匹奔马三足腾空,以足落在支撑点上,雕塑家巧妙地将底座设计成一只飞燕,象征“天马行空”的潇洒。整件作品为铸铜而成,虽只有34.5厘米高,但它的气势却是雷霆万钧、不可一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全面发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艺术蓬勃发展,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以墓葬为目的的雕塑也从另一条道路走向繁荣。
中国在历经秦、汉四个世纪的一统局面以后,又重新回到了分足割据的状态。所谓三国就是曹氏父子建都洛阳的魏国(220-265),建都南京、由孙权统治的吴国(229-265)以及汉室后代刘备统治的蜀国,他的称帝是在(221-263)。这期间鼎立存在了四十年,战争频仍,但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比较优越,生存的威胁也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艺术成果似未受太大影响。
佛寺的兴建在东汉时已经被正史所记载,造像活动也因此而展开。自晋代以后,造像活动大肆盛行,甚至当局不得不出面干涉,限制其不加节制的耗费人力和物力。
现在所能看到的三国时期的雕塑实物,多为墓葬明器。如安徽毫县一带的曹魏宗室墓葬,就有珍贵的砖雕艺术,其造型简洁明快,刀法熟练,显示出雕刻艺人的才华。
蜀国和吴国被魏所灭以后,魏国的司马氏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统一而短命的西晋(265-316)。但由于西晋的统治腐朽无能,被北方各少数民族所破,这些少数民族被统治者成为“五胡”。随之天下大乱,除了“五胡”、“十六国”的民族争斗,西晋政权旋即倒台东晋王朝(317-420)趁乱建立于建康(今南京),统治者为西晋宗室司马睿。之后的局面更加复杂,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被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继“十六国”以后分别建立,成为“北朝”,直到公元六世纪的这一段,就是南北朝时代。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外来的佛教产生了广泛社会基础,加之统治者的带头尊奉,市佛教雕塑艺术得以巨大发展。印度佛香属“犍陀罗式”,有希腊末期艺术和波斯艺术的影子,其特点是造型比较纤美,衣纹皱褶紧贴身体。传入我国以后,即被中国雕塑家所融汇贯通,形成独特的中国佛像风格,使这种泊来艺术逐步具备了民族化特征。
佛像艺术的第一种为石窟形式,以北方地区为主,由丝绸之路传入内地。甘肃的敦煌石窟、炳灵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等等,都有明确的年号题记;一路开凿的还有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等。
甘肃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僻远,未受战乱的更大影响,所以其千佛洞的建造基本上没受到什么干扰。但当地土质疏松,不宜于雕刻造像,只能以泥塑代之。这也是中国佛像艺术的特点之一。敦煌莫高窟的建设规模巨大,从十六国到北朝这一时期的塑像来看,匠师们已把人物形象渐渐中国化,并在造型审美尺度上趋向于当时的流行形式,与同一时期绘画作品中“秀骨清像”之特点基本保持一致。它的后期作品开始出现唐代的风格迹象,受内地影响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比如服装、饰物等方面;再是色彩上,重彩浓抹,表现技法日渐成熟。
麦积山石窟的得名是由于它的外形似麦垛,位于甘肃天水。同样,由于石质的问题,麦积山也不宜于雕刻佛像,属北齐时期的作品较多。相对而言,麦积山石窟雕塑更加生动和世俗化,在众多雕像当中,有面目秀美的佛像、有低声耳语的供养人、由活泼生动的比丘还有虔诚苦修的老僧以及狰狞怒目的金刚力士。这些泥塑的制造工艺十分精湛,选材讲究,虽未经焙烧但历经千余年仍未损坏。
云岗石窟群位于山西大同,石窟延绵有一公里,大小石窟(龛)约千余个,规模庞大。云岗石窟的开凿年代主要是北魏时期,充分利用了当地石材的特点;体魄巨大、形象庄严,具有摄人魂魄的体量感和空间感。主佛高达13.7米,立于石窟中主要位置,为云岗石窟群的第一作品;第二期造像的尺寸明显比第一期要小,但更加注重形象刻画,人物动态也更加活泼;第三期已近尾声,时间拖至六世纪初。当时的大规模开凿工作已经停止。这一时期的人物形象及衣饰装扮已完全中国化,“褒衣博带”式的中原服装形式已经普及。
河南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力经东魏、北齐、隋、唐多个朝代之开凿,作品庞杂,遗留作品也较多。可惜的是,解放前被外国列强盗去了许多造像以及头、手臂等局部,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中比较重要的一处,是北朝时期有史实可查的,其形制结构与云冈昙曜五窟相似,窟内饰有莲花、飞天、云气等图案,气氛神秘、纹饰华丽,但无琐碎之感;莲花洞内的石雕莲花特别突出,窟内主佛像为站立姿势,手臂的雕刻尤为动人,,似有柔软弹性之感;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较大的一个,历史年代也较早,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洞内壁面上雕满了小佛龛,几乎每龛都有造像题记,中国著名的书法碑帖“龙门二十品”中,古阳洞中的就有十九品。
南北响堂山石窟依据后人追记碑文可证为北齐时开凿,位于河北省磁县。北响堂山除北齐外,后来的隋、唐、宋、明各代叶逗留有作品。此处石窟被后人毁坏或改造的地方较多,比较明显带有北齐原有风格的,是大量图案浮雕。
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大类雕塑作品当属陵墓雕塑。曹魏时期,尤于墓葬推崇简易,所以在这一时期的陵墓未有雕像被发现。
南北朝时期,墓前雕像有所恢复,一般都在墓前设置一对或多对石兽。这种悖常为“神兽”的想象中动物形象,被成为“麒麟”,有的似狮虎,却右翼,被称为“避邪”。这种石雕一般都比较庞大,姿态宏伟,整体感较强,又较为浓厚的汉代遗风。现存遗迹多为南北朝时作品,江苏南京周边比较多见。其中最为杰出的是江苏句容石狮村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前的石雕群,造型简洁,体积感强,最能代表当时的艺术风格。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各处大兴土木,广建佛寺,佛像和与之相关的造像被大量制造。单尊可移动的佛像,都带有“背光”,一为装饰、二为其坚固。陕西博物馆收藏有多件北魏时期作品,背光的反面,也已浮雕的省时刻出佛经故事。山东博物馆、北京博物馆以及山西、河北等地也都有保存比较完好的单件佛像。此外,为了供养方便,易于携带,当时还生产了大量小型鎏金铜像,制作精美,雕刻细腻,不亚于大型雕塑的气魄。
建筑、工艺、雕塑等造型艺术家,在中国古代一般都与匠人等同,被史籍记载者很少。象戴逵、戴颙父子,被以雕塑艺术家记载下来的为数极少。戴氏父子活跃于四世纪至五世纪,名震一时。他们也都长于绘画,与僧佑、蒋少游等雕塑名家一起,对造型艺术之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隋代的统治历史仅有三十多年( 581 — 618 ),是隋文帝杨建在夺取北朝政权以后,又消灭了南朝的陈朝而建立起来的。这一朝代又恢复了中央集权,曾在短期内出现了农、工、商繁荣富强的局面。佛教亦然为思想统治的主要工具,大力恢复被北周武帝毁坏的佛寺和雕像。炀帝继位后,造像之风更盛。除以十几万计的小型佛教雕像以外,还继续开早石窟,几乎遍布全国。隋代的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济南玉函山石窟等处。其造型上的主要特点是,普遍较前代更为健硕,体态丰满。但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弱点,就是比例上的失衡,一些作品明显的在结构和比例上不够合理,如莫高窟的 427 库的隋代菩萨像,头颅显大。这是一个过渡性发展时期,国家统一以后,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社会发展急剧变化,是南北朝末期经隋向盛唐的转折阶段,可以说,我国的雕塑艺术由隋代拉开了更加灿烂的序幕。
唐代的雕塑艺术,与前代的形式几乎相同,主要体现于宗教造像、陵墓随葬。但这一时期,随着工艺技术之发展,在材料运用上更加丰富,除石雕、木雕、陶瓷外,还大量使用夹苎、铸铜等工艺材料。
唐王朝的统治长达三个世纪,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继开国元勋高祖李渊之后,明君太宗李世民采取各种兴国措施,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唐玄宗时达到盛唐的顶峰,其发达的经济、政治、文化广泛流播于海外,并吸收融纳了一些优秀的外来影响;“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败,以至公元907年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五代十国的产生,终止了唐王朝的统治。
由于唐代延续时间较长,其艺术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盛及衰的漫长过程,所以后人在研究唐代文化时,往往将其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初唐前期的雕塑风格,基本上还残留着前代(北朝及隋代)的痕迹。初唐后期就开始出现兴盛的征兆,但对女性的塑造仍不及盛唐时那么活泼动人。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人们的宗教观念也发生变化,盛唐时的整体社会面貌比较乐观豁达,佛教艺术也出现世俗化倾向,绘画、雕塑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
唐代的佛教造像数量非常之大,主要还是体现在石窟、摩崖石刻方卖弄。现存的遗迹多集中于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山西天龙山石窟、陕西彬县大佛寺、河北响堂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山东云门山石窟、四川广元千佛崖、乐山摩崖石刻、云南剑川石窟等等。
其中规模最大、艺术特点最明显者,首推敦煌。唐代时期所开凿的窟龛,占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数。所塑造的菩萨造像,从形象上和装扮上,基本上依据当时美人的典型形象,其座姿出现了一腿盘起、一推下垂的半倚坐式。世俗化的美丽已打破了宗教禁锢的气氛,更为强调艺术效果,似与参拜者对话。我们可以把同时代著名人物画家张萱、周昉等人的作品与之相比,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体态比例上、仪表外形上更加具有活力。比之于前代宗教雕塑艺术的肃穆与出世,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的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继有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典雅鲜活的一面;继又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细腻的一面唐代的人物雕塑很注意人物性格,尤其是在处理群雕的人物关系时,很好的把握了人物之间的内在情感交流。比如佛主与弟子迦叶、暗阿难三者的塑造,就有多种形象变化,两个人物一老已少,一个汉族人形象,一个是印度人形象,尽管都表露出虔诚的神态,但仍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之不同。再比如护法力士像,其职司决定了他们强力威武的形象,面部表情激烈、四肢肌肉发达,更加衬托出菩萨的慈祥。不同性格的人物塑像是群雕人物关系动静结合,突出中心,符合了雕塑美的形式法则。
龙门石窟唐代雕刻,占其多数。它的优点在于基本上保持了唐代原作的原貌,而敦煌的作品有很多是经后代艺人整修过的。这一时期的雕像普遍宏伟庞大,体型饱满。以盛唐时完成的奉先寺为代表,中央大佛(卢舍那大佛)高17 14米,与之并列的另外8尊雕像也都在10米以上。大佛有明确年代题记(672年),据传说大佛的面部是参照了武氏则天的形象雕凿的,这种传说并非完全不可能,在佛像台座上的题记中记录着:“ …… 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有许多石窟的中、晚唐作
侠客风云传前传是一款优秀的武侠游戏,游戏中你可以使用修改存档的方法来达到作弊的效果,下面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侠客风云传前传武器代码修改、修改物品代码装备一览。
想要使用这些代码,请查看侠客风云传前传修改存档添加物品
全武器代码:
100002=太乙刀剑
100003=无极刀剑
100004=阴阳倒乱刃
100005=紫金双刃
100101=粗布拳套
100102=皮手套
100103=鹿革手套
100104=离魂金线缠
100105=玄铁手套
100106=金丝手套
100107=萃毒指
100108=精钢拳套
100109=天蚕丝手套
100110=铁手套
100201=单刀
100202=银口九齿刀
100203=长虹雁翎刀
100204=霹雳刀
100205=鬼头刀
100206=龙鳞宝刀
100207=苗族弯刀
100208=百辟刀
100209=环柄刀
100210=太皇刀
100211=血饮
100212=圆月弯刀
100213=阎罗
100214=菊一文字无铭
100215=三日月无铭
100216=村正
100217=玄铁刀
100301=铁剑
100302=冰心
100303=白晶剑
100304=盘月剑
100305=天羽剑
100306=太极剑
100307=龙渊剑
100308=巨阙剑
100309=湛卢剑
100310=九真剑
100311=镇岳
100312=龙脊剑
100313=太虚剑
100314=撼天古剑
100315=玄铁重剑
100316=辟邪
100317=殇瑶
100318=紫薇软剑
100319=琼华剑
100320=传家宝剑
100321=含光剑
100322=白虹剑
100323=倚天剑
130040=清风剑
100401=木棍
100402=齐眉棍
100403=烧火棍
100404=疯魔杖
100405=升龙棍
100406=定海神针
100407=玄铁棍
100408=牛头叉
100501=飞刀
100502=暴雨梨花
100503=金钗
100504=神剑镖
100505=雷震天
100506=离火玄冰镖
100507=金针
100508=十六串吕
100601=毒龙鞭
100613=兽王鞭
100602=蝎尾鞭
100603=神农锄
100604=弦箫剑
100605=舞天环
100606=乌烟
100607=孔雀翎
100608=花开四季
100614=江亭谈古
100609=日月双轮
100610=珠圆玉润
100611=涯角枪
100612=鹤嘴
100701=紫蝶绣鞋
100702=凌波踏霜
100703=惊鸿靴
100704=虎步龙行
100961=银狐飞絮
100954=七彩云霞
130049=佛剑
130120=潇湘夜雨
130121=云雨雷霆棍
部分防具代码:
100801=粗布背心
100802=藤甲
100803=布衣
100804=皇图
100805=绫罗衫
100806=无常衫
100807=血玲珑
100808=金铃白绸
100809=铁甲
100810=金蚕宝衣
100811=明光甲
100812=正气甲
100813=金刚甲
100814=炼神甲
100815=五色甲
100816=黑天
100817=霹雳宝甲
100818=软猬甲
100960=虎鲨劲装
130038=乌蚕背心
部分饰品代码:
100901=玉鸟纹佩
100902=夜明珠
100903=合浦珍珠
100904=武林宝典
100905=月牙御守
100906=绿山水画伞
100907=丐帮布袋
100908=灌铅骰子
100909=唤蛇笛
100910=七色琉璃珠
100911=兽王戒
100912=天师护符
100913=玩具木剑
100914=蛇雕像
100915=鱼雕像
100916=龟雕像
100917=蟹雕像
100918=蛙雕像
100919=鹤雕像
100920=接骨木魔杖
100921=圣火令
100922=观音明心鼎
100923=金饭碗
100924=菊花
100926=山茶花
100925=兰花
100928=火红金丹
100929=醉芙蓉
100930=湖笔徽墨
100931=鬼面蝎
100932=蛇王
100935=熊皮披风
100936=亚古兽神盔
100937=绕梁琴
100938=投名状
100939=达摩像
100940=臭垢丸
100941=西洋怀表
100942=酒仙胡芦
100943=香包
100944=翡翠护符
100945=黑玉镯
100946=朱玉金簪
100947=裂开的玉镯子
110026=机关武偶
130067=武林通鉴
130076=三彩武士俑
130077=玉鱼龙
130096=映山红
130097=蟠龙纹盘
130098=金兽
130099=鹰形金冠饰
130100=玉辟邪
130101=青铜龙首神兽
130102=纯金明王像
130104=狗皮膏药
130118=盗墓笔记
130119=太极图
消耗品代码:
100933=熊胆
110001=逍遥散
110002=再造膏
110003=承气散
110004=黑玉断续膏
110005=天香断续胶
110006=九转还魂丹
110007=双冲饮
110008=三黄宝腊丹
110009=青龙散
110010=茯苓首乌丸
110011=田七鲨胆散
110012=九花玉露丸
110013=十全大补丹
110014=牛黄血竭丹
110015=通犀地龙丸
110016=胭脂泪
110017=千锤百炼丹
110018=飘飘丸
110019=洗髓再造丹
110020=神恩通慧丹
110021=千年人参
110022=大王蛇胆
110023=朱蛤
110024=玉蜂浆
110025=怪鲶鱼
110027=回阳五龙膏
110028=三顺散
110031=腊八粥
110032=神鱼
110033=老鼠肉
110034=玄冰烈火酒
110035=黑蚂蚁升精丸
110036=西湖醋鱼
110037=道口烧鸡
110038=龙井虾仁
110039=叫化子鸡
110040=东坡肉
110041=开水白菜
110042=蜜汁火腿
110043=人_鸡汤
110044=阎家羊肉汤
110045=鲤鱼焙面
110046=小还丹
110047=麻婆豆腐
110048=肉包子
110049=五宝花蜜酒
110050=咸鱼
110051=小白豆浆
110052=夫妻肺片
110053=三丝敲鱼
110054=洛阳燕菜
110055=担担面
110056=桂圆红枣鸡汤
110057=包叶智慧果
130015=智慧果 吃了给3000的修行经验
130034=回锅肉
130068=大红袍
130069=半山妖
130070=即墨老酒
130071=汾酒
130072=西凤酒
130087=五粮液
130088=宝丰酒
130089=杜康酒
130091=法华经
130092=般若心经
130093=金刚经
130094=维摩诘经
130107=新鲜豆腐
130114=白菜
130115=爆米花
其他攻略:侠客风云传前传攻略
侠客风云传前传(Tale of Wuxia:Prequel)官方中文正式版v1031
清朝皇帝御用兵器都有哪些?
土尔扈特腰刀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年仅27岁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部众三万多户、约十七万人开始了行程万余里回归祖国的伟大壮举。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冲破沙俄数万军队的围追堵截,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在 1771年夏天回到祖国。乾隆皇帝闻讯异常高兴,对土尔扈特部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对土尔扈特人民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周到细致的安排,使之安居乐业。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并宴请渥巴锡等人。渥巴锡遂将祖传腰刀进献给乾隆皇帝。该腰刀现藏于故宫。土尔扈特腰刀,刀柄头银质圆形,柄中部一面嵌红珊瑚一颗,一面为一银质圆环;刀鞘由鲨鱼皮和牛皮相间制成,中有银线相隔,呈螺旋状,鞘上缀白色皮条一块,上书满、蒙、汉三种文字,字迹已不清楚,然“渥巴锡进”几字仍依稀可辨。
琉球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琉球国恭进黑漆鞘腰刀一口,刀长99厘米,刀鞘髹黑漆,刀柄铁质,外缠**绦带,护手部黑漆处髹金**樱花及凤纹。
遏必隆腰刀
遏必隆腰刀,鞘长94厘米,刀长60厘米,刀鞘木质外蒙绿鲨鱼皮,紫呢刀套,上刻“咸丰”印一方,并“神锋握胜”四字。此刀最早的持有者为康熙初年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刀因人而得名。遏必隆死后,刀人宫中。
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金川之战爆发,遏必隆之孙、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要职的讷亲以经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败,乾隆怒夺其职,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
刀。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命经略大学士傅恒在军前用遏必隆刀将讷亲正法,然后携此刀出征平定金川。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咸丰帝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率军出征。行前,特赐遏必隆刀,以壮军威。然而遏必隆刀并未给战局带来转机,不久,赛尚阿也因指挥不利被夺职。
乾隆天宇三号“孔纯"刀
乾隆天字三号“孔纯”刀,通长94厘米,青玉柄12.5厘米,重不足1千克。此种腰刀,主要为乾隆皇帝收藏和赏玩。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谕令内务府造办处设计制作御用刀、剑各三十把,此为其一。
此刀护手为铁镀金镂空如意圆盘,内有四条可活动的奔龙;青玉柄,木质蒙金桃皮鞘。其设计独特,造型庄重,纹饰美观,制作精细,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刀、剑的传统式样和做法,而且也反映了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冷兵器最高技术水平。
乾隆地字一号“出云”剑
乾隆地字一号“出云”剑,长100厘米,最宽处9厘米。鞘木质,外蒙红鲨鱼皮,首尾饰件及中部剑箍均为铁镀金,镂雕吉祥图案。剑柄木质,缠黄丝绦,剑革及柄头亦为铁绥金。
剑身钢质,刃底部镶嵌金、银、铜三丝组成的图案。一面为隶书“地字一号”及剑铭“出云”;另一面为隶书“乾隆年制”及与本剑剑铭含意相吻合的图像。从乾隆十三年门748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讫,清官造办处共造御用刀、剑各30把,此为“地”字号剑中的第一 巴。
皇帝御用弓
清代,骑射被看作是满族的长技,弓为军事及狩猎的必备之物,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皇帝御用弓,长145厘米,最宽处25厘米。弓木质,胎面贴以牛角,再以筋胶加固,外贴金桃皮,饰以**菱形花纹。弓为双曲度弓形,
弓梢处置牛角质垫弦,弓中部镶暖木一块,以便于手握。弓弦以牛筋制成,外缠丝线。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北狩围猎时曾携此弓在依绵豁罗围场射中―虎。
齐梅针箭
箭为清代军事及狩猎的必备之物,是重要的武器之一。清代箭的种类名目繁多。齐梅针箭,长93.5厘米,箭镞铁质,头部平,镞狭长,端横平,箭杆杨木质,杆首饰黑桃皮,箭羽以雕羽为之,栝染朱。此种箭为清代皇帝围猎时所使用。
皇太极盔甲
皇太极盔甲,上衣长70厘米,胸宽40雁米,袖长70厘米,下裳长64厘米。胄,通高27厘米,直径21.5厘米,共重约12.25千克。此甲为蓝色缎面,由上衣、下裳、左右袖、左右护腋、前遮缝、左遮缝组成,
穿时由钮扣及带子连缀成一整体,前胸、后背绣五彩云龙各一条,内敷铁叶 186块。护腋、前遮缝、左遮缝均彩绣火珠,四周饰以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吉祥物。袖外连缀弧形窄铁叶若干片。
下裳分左右,从上而下缀铁叶五重,每重38片,左右共计380片,每重铁叶间以镀金锏钉利彩绣八宝图案相隔。胄为铁质,顶盘,前后梁、护额等均饰铁蹬金云龙;护项、护耳、护颈面均为蓝缎,上绣火焰。鹿皮里,青缎缘,内俱敷铁叶,共计35块。
康熙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
康熙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专供康熙皇帝检阅八旗军队时穿用。上衣长75.5厘米,下摆宽75.5厘米,两袖通长158厘米,下裳长71厘米,上宽48厘米,下宽57.5厘米。甲为上衣下裳式,外布金帽钉,
衣内用蓝绸里,敷一层薄丝绵。上衣分左、右护肩,左、右袖。前铛,侧铛;下裳分左、右铛。全身皆用黑绒镶边。穿时各部分由金钮扣袢联缀成一整体。
上衣左、右襟各以金线绣一条正而升龙,龙身用红、绿线勾边,火焰云用金线勾边。云纹的颜色各异,以绿色、墨色为主,四合如意云纹则用粉、粉红、红、月白、蓝色等,灵芝云纹用粉、红色等。上衣背面居,
绣一条正面升龙,下摆绣有平水、寿山、海珠、杂宝、珊瑚等纹饰,配以绿、浅绿、蓝、深蓝、月白等颜色,云、水都以金线勾边。左、右护肩绣金龙各9条,并在中间镶嵌一颗红宝石和一颗东珠。
左、右护腋、前铛、侧销各绣一条爪面升龙及平水、寿山、如意云等纹饰,中间钉金线以护肘。
下裳共绣行龙16条,上下行龙间用金线采用钉金针法盘结,共5道。相对的龙首间绣火珠、骨饰云、四合如意云等纹饰。下摆绣平水、寿山、如意云等纹饰。
乾隆大阅甲胄
乾隆大阅甲胄,专供乾隆皇帝检阅八旗军队时穿用。上衣长76厘米,下摆宽74厘米,袖长 87.5厘米;下裳长70厘米,下摆宽57厘米,,胄通高31.5厘米,直径 21厘米。清官旧藏。
甲分上衣、下裳、护肩、护腋、衲、裆等。此甲为明黄缎绣五彩朵云、金龙纹,下为海水江崖图案,月白绸里。甲面有规则的金帽钉。衣正中悬钢质护心镜,镜四周饰援金云龙纹。两袖用金丝条编织,袖门月白缎绣金龙。
裳分左右,腰以布相连,裳而以金叶片、金帽钓、彩绣龙戏珠纹相间排列。
胄,牛皮胎髹黑漆,顶镂空金龙宝盖嵌珍珠,前后梁艘金云龙纹并饰以珍珠,梁中饰金刚石媵蛇。胄体有镀金梵文三重计44字,间金璎络纹,据《清内务府档案》载,胄镌梵文意为“心咒诅念观世菩萨”。
胄上植缨,缨顶端金累丝升龙托大东珠,缨管饰金蟠龙纹,四周垂大红片金、黑貂缨24条。
御用甲胄装饰华贵,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主要用于大阅。这套乾隆人阅甲胄,虽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艳。
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丽。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维修。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畅音阁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与京西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为仿畅音阁规制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并称清代三大戏楼。
在中国古代,看戏是皇宫中的主要娱乐。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清代宫廷内演戏的地方有多处:太极殿与长春宫之间有一座;西六宫北部重华宫一带有漱芳斋戏台。而规模宏大的畅音阁,则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在此演出的戏曲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据资料记载,清末西太后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时,为在畅音阁演戏给西太后看,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白银十一万两之多。
其中,寿台面积210㎡,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取自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渊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台面中部下方设地井,地井内安装有绞盘,平时用木版盖着,盖板可开合,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莲”一场戏,就是从台底下慢慢钻出四朵大莲花来,一朵莲花上坐着一尊菩萨。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
禄台、福台则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福台和禄台则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用。
台对面的阅是楼分为上下两层,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楼后则是庆寿堂。
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咸丰六年三月升为懿嫔的慈禧,在这里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长春宫的慈禧太后,为庆祝五十岁生日,移居此宫,并重修宫室,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院内游廊墙壁上的题词,即当时大臣为慈禧祝寿的万寿无疆赋。
储秀宫是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室。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茂修内治”。西太后曾在这里居住。继而被封为懿嫔,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载淳(即同治皇帝)。光绪十年(1884年),西太后在庆贺她五十岁生日时,从长春宫又移到储秀宫居住,一连又住了十年。现在储秀宫内外的陈设,还是庆贺西太后五十寿辰时的原状。
当时,为庆贺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把储秀宫、翊坤宫等处修缮一新,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使储秀宫成为西六宫中最考究的一座宫殿。储秀宫庭院中,有两棵苍劲的古柏;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储秀宫外檐油饰采用色泽淡雅的“苏式彩画”,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门窗都是以质地优良的楠木雕刻的“万福万寿”和“五福捧寿”花纹。
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古华轩 为北京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轩为座北面南的敞轩,面阔3间带回廊,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卷棚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
轩明间内檐和后檐4间悬挂木雕龙匾4块,明间楹联一副,均是乾隆帝为古楸而题。轩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构轩时树龄已逾百年,倚树建轩,故名“古华轩”。
交泰殿
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殿中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在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设有一座自鸣钟,这是嘉庆三年制造的。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自鸣钟高约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立、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丽景轩为储秀宫后殿,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明间开风门,其余4间为槛窗,楠木门窗雕刻万字锦地,上饰五福捧寿、万福万寿纹饰,转角处包饰龙凤云纹铜角叶。明间台阶两侧各有四汉白玉石台座,用来摆放香炉、神兽等。
据文献载,慈禧初入宫时即居于储秀宫,并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在后殿生下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
同治十一年(1872年)皇帝大婚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居住储秀宫,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去世。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50大寿,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再次居住储秀宫,时将后殿思顺斋改名为丽景轩。
清晚期在丽景轩内建有小戏台。清逊帝溥仪曾在此举办西餐宴会。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式陈列,并有“溥仪生活展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后拆除。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
寿安宫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间在此兴办咸安宫官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宫官学移出。同年,乾隆皇帝为庆贺皇太后六十寿诞,将此宫修葺一新后改称寿安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皇太后七十圣寿庆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层大戏台。嘉庆四年(1799年)将戏台拆除,扮戏楼改建为春禧殿后卷殿。
寿安宫后为第三进院,院中叠石为山,东西各有3开间小殿,名为福宜斋、萱寿堂。
寿安宫是皇太后及太妃、嫔等人的居所。明代仁圣太后、天启年间乳媪客氏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间,孝圣宪皇太后六十及七十岁圣寿节,乾隆帝都亲率皇后、皇子、皇孙等人至此跪问起居,进茶侍膳,于堂前跳“喜起舞”贺寿,并于宫中设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于东西两侧延楼中,陪同赏戏。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畅音阁戏台修建完毕,次年皇太后逝世,寿安宫戏台便逐渐荒废。嘉庆四年(1799年)奏准,拆去寿安宫戏台,在扮戏楼位置建春禧殿后卷殿,用以收贮南府升平署之行头、切末。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寿安宫被辟为故宫图书馆,沿用至今。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清朝 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
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在承载藏书、编书功能并用作“天子讲读之所”的同时,文渊阁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明初,朱元璋为强化皇权,诏罢中书省,废臣相。为处理纷繁国事,又不至妨碍专制集权,乃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定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各一人,于翰林及六部官员内择取。朱棣继位,以“初定内难,四方之事方殷”,特“命侍讲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入直,并预机务”。时成祖“每退朝还宫,遇有几务须计议者,必亲御翰墨,书荣等姓名,识以御宝,或用御押封出,使之规画。荣等条对,用文渊阁印封入,人不得闻”。文渊阁因此而有内阁之称,杨荣等人也先后升迁至大学士之职。至英宗正统七年(1442)建造翰林院之后,文渊阁作为大学士等官员专门的入直办事之所,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阁禁地,“凡入内阁,曰直文渊阁”。世宗嘉靖年间,文渊阁制进一步完善,据载:“嘉靖十六年命工匠相度,以文渊阁中一间恭设孔圣暨四配像,旁四间各相间隔,而开户于南,以为阁臣办事之所。阁东诰敕房装为小楼,以贮书籍。阁西制敕房南面隙地添造卷棚三间,以处各官书办,而阁制始备。其职掌入内阁,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献告谟猷,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备顾问,平庶政。”阁门还高悬圣谕,严申规制:“机密重地,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治罪不饶。”可见,文渊阁已成为事实上的内阁,其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
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明故宫发生火灾,文渊阁及其所余书籍皆付之一炬。北京皇宫的文渊阁也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在明末战火中被毁。
清入关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在政治制度上多沿袭明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也逐渐接受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文化。顺治十五年(1658),清廷改内三院为内阁,分设翰林院,“以大学士分兼殿阁,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凡四殿二阁。顺治十八年(1661)复设内三院,撤翰林院。至康熙九年(1670),再撤内三院,复内阁、翰林院,其殿阁职衔仍沿顺治十五年之制。乾隆十三年(1748),以“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未为划一,其中和殿名从未有用者”,因裁中和殿而增体仁阁。自此而后,三殿三阁大学士成为定制。但是,其中的文渊阁却始终有其名而无其实,即清廷虽设有文渊阁大学士之名,却并无文渊阁之实,所谓“本朝定制,以文渊阁为大学士兼衔,第仍其名而未议建设之地”。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库全书》开馆。考虑到书成之后将来的贮藏问题,乾隆帝在编书活动大规模开展的次年即未雨绸缪,决定为《四库全书》建造专门的庋藏之所。他听说浙江宁波范懋柱的藏书楼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便特谕杭州织造寅著“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问,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在了解到天一阁的建筑规制及藏书特色之后,乾隆帝欣然下令,“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最初乾隆帝计划将《四库全书》抄写四部,“一以贮紫禁之文渊阁,一以贮盛京兴王之地,一以贮御园之文源阁,一以贮避暑山庄,则此文津阁之所以作也”。其后考虑到江南士子读书治学的需要,又特别谕令在江浙地区增建文汇、文宗和文澜三阁。此即著名的用于贮藏《四库全书》的七座藏书楼。其中紫禁城中的文渊阁建于文华殿之后,乾隆帝说:“凡事豫则立。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宫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以待之。文渊阁之名,始于胜朝,今则无其处,而内阁大学士之兼殿阁衔者尚存其名。兹以贮书所为,名实适相副。”可见,由于《四库全书》的纂修特别是将来贮藏的需要,自清初以来一直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文渊阁,终于得以动工兴建,并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秘藏书胜地。
武英殿 北京故宫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
阁坐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回廊环绕,玲珑轻盈。
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这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登阁俯视,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常登此阁吟诗赏景,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延禧宫
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事实上,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延禧宫是故宫中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
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始称万安宫,明嘉靖时改称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
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
古代赫赫有名的雍正妃子年氏便是在这宫中度过她这可怜的一生
康熙宠妃宜妃郭络罗氏也曾长住此宫。
清代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b ]颐和轩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轩明间为五抹头 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
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符望阁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为该院的主体建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符望阁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平面呈方形,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琉璃瓦。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昭仁殿
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
昭仁殿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殿前接抱厦3间。明时,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清代改廊为砖墙,自成一院,有小门以通内外。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殿之东设龙光门,明代已有,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安全出口。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出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公主。
清朝,昭仁殿成为皇帝读书的地方。殿后西室匾曰“慎俭德”,再西有匾曰“五经萃室”。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选出善本呈览,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并御笔书“天禄琳琅”匾挂于殿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记载了每一部藏书的刊印年代及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当时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书429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后嘉庆皇帝亦常临室阅览,并作有《五经萃室观书诗》。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宫失火,延烧昭仁殿,《天禄琳琅》之珍贵藏书被焚为灰烬。同月,嘉庆皇帝命重辑《天禄琳琅续编》,于次年完成。嘉庆二年(1798年)昭仁殿重建,收贮《天禄琳琅续编》659部,12,258册。“五经萃室”亦重新恢复,藏《相台五经》。昭仁殿的藏书中,宋金版本用锦函,元版本用青绢函,明版本用褐色绢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随时到此览阅,十分方便。
转载
龙
一传说中的龙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考古专家认为,早期的龙就是一处头上带角的蛇,是一种纯粹的爬行动物;而有些人则认为,龙最初形成地,龙头很像猪,龙身则与蛇身相同;还有人指出,龙是由鳄鱼蜕变而成的;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龙有独到的见解,闻先生认为:龙是由蛇与其它多种动物综合形成的,它以蛇身为基础,融入了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对龙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从许多出土的带有有关龙的图形的文物中分析,龙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久远的历史。这其中河南濮阳出土的蚌龙,距现在已有六千年的历史,它一方面体现着仰韶文化的脉胳,另一方面又证明了龙的最初形成。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龙是天人中八个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龙八部八部众第二的龙部。佛教中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金刚为己任,保证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祸乱。当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时也有龙部众生被派遣下来保护修佛的人,是为护法。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完全不一样。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
三生九子表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眦(yázì)
老三嘲风(cháofēng)
老四蒲牢(pú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赑屃(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负屃(fùxì)
老九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说法为:
老大赑屃(bìxì)
老二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ú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应为趴蝮)(bāxià)
老七睚眦(yázì)
老八狻猊(suānní)
老九椒图(jiāotú)
有的说法还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
赑屃(拼音:Bìxì):
又名龟趺、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其背亦负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龟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旧城墙时,在东便门和西便门的城墙下各发现半个赑屃,因此有赑屃驮着北京城之说。
囚牛:
龙生九子之一,形状为有鳞角的**小龙,喜音乐,蹲立於琴头。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睚眦(拼音:Yázì):
龙生九子之一,龙身豺首,性刚烈,最是好杀嗜杀好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嘲风:
龙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险,如今殿角走兽是其形象。
蒲牢:
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狻猊(拼音:Suānní):
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狴犴(拼音:Bì'àn):
龙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传说其好诉讼,故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立其形象。
负屃(拼音:Fùxì):
龙生九子之一,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螭吻,又叫鸱尾、鸱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
龙生九子之一,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鸱尾到底是一种鸟还是传说中海上的鲸鱼没有确定的说法。
饕餮(拼音:Tāotiè):
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上有这么一段:“缙云氏有不才之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蚣蝮,应为趴蝮:
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桥柱、建筑上滴水的兽形。
椒图:
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
螭(拼音:chī),或螭首:
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麒麟: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据说能活两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称麒麟。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不践踏花草,故称为仁兽。麒麟的形状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独角,麟无角,口能吐火,声音如雷。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此兽才会出现,亦作骐驎。民间传说麒麟会给人们带来儿子,使家族兴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说。传说中孔子的母亲生孔子前曾有麒麟现身。明朝时郑和的船队航行到东非,曾带两只长颈鹿回到北京,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明自己施政的伟大。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
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又有文献记载,观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
貔貅(拼音:pí xiū)又名天禄: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并转化为财富,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也有一种说法它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传说貔貅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五龙字
龙字用在古生物学上指早以灭绝的巨大爬行动物
七龙:姓的一种
一、 姓氏源流
龙(Lóng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传两千多年至汉代,有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龙姓:
① 据《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② 少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二、迁徙分布
传说时代的龙姓发源地为河南、山西、湖北。由于龙姓支派较多,故而分布较广,这一特点使得龙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扩展繁衍开来。约在汉代,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属四川)有龙姓迁入者,后又南迁至贵州,形成四大姓氏(龙、傅、尹、董)之一。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龙姓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姓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姓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姓。”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唐宋时期,八番中的龙番,酋长皆龙姓,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宋元时期,龙姓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促使南方龙姓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明清时期,上述“龙番”各分支发展成为“龙家”,渐与汉、布依、水、苗各族相融。从龙姓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即体现着北方龙姓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姓与汉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步的相融中,龙姓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今日龙姓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为多,最近调查表明,四省龙姓均属武陵郡江西龙庚支派,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他们迁徙原因是宦游,与五胡乱华无关,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堂号
世师堂、八德堂、敦厚堂:三堂号皆源自后汉龙述,字伯高,为山都长官。马援给他侄子一封信,劝他侄子学习龙述的两句话:“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谨约节俭,廉公有威。”马援称这是龙述的“八德”。皇帝知道了,提拔龙述为太守,说他“堪为世人师”。
经德堂:清朝-url]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遗安堂: 广东粤中地区支派,包括广州地区,佛山地区,肇庆地区,清远地区等,最新调查,村庄二百多条,人口10万余,旅居海外的占二成多,始祖龙近天, 遗安堂来由;刘表向庞公曰;不享官禄,无以遗子孙,公曰;世人遗之以危,我独遗之以安,未尝无所遗也故曰遗安遗安堂字派;(见粤中龙氏族谱)
此外,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陵堂”、“天水堂”、“纳言堂”、“敦本堂”、“忠勤堂”等。
五、家乘谱牒
全国:福建泉州龙氏族谱不分卷
广东:;粤中龙氏族谱二卷, 顺德大良龙氏族谱十七卷, 花县大坳龙氏族谱不分卷, 花县南溪龙氏族谱, 东莞龙屋基龙氏族, 德庆大宁龙氏族谱, 高要金山龙氏族谱, 广州白云区大田庙边龙氏族谱
浙江:兰溪龙舒宗谱六卷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1782,卷数不清)、万载江塘龙氏族谱(卷数不清)、万载龙氏族谱(1812,卷数不清)、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1839)、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1876)、万载康乐坊龙氏族谱、万载龙氏族谱三十九卷首二卷末四卷、万载龙氏族谱二十卷、万载龙氏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四卷、万载义井龙氏族谱
湖南:配西高桥龙氏五修族谱三十七卷、长沙龙氏族谱十六卷、茶陵云杨龙氏族谱不分卷、湘乡上湘城南龙氏续修族谱十八卷、湘乡城南龙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湘乡龙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湘乡城南龙氏四修族谱五十二卷首四卷
重庆:大足县<龙氏宗谱>不分卷(2002) 。大足县高升镇<龙氏家谱>全一册(1980)。
六、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
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
八十种不同的龙
巨大的会吐火的飞行爬虫类的龙是所有神奇野兽中最令人敬畏也最危险的。今天,世界上仍有十种不同的龙。
澳洲蛋白眼Antipodean Opaleye(新西兰)
中国火球(也叫狮龙)Chinese Fireball(中国)
普通威尔士绿龙Common Welsh Green(威尔士)
赫希底里群岛黑龙Hebridean Black(赫希底里群岛)
匈牙利树蜂Hungarian Horntail(匈牙利)
挪威脊背龙Norwegian Ridgeback(挪威)
秘鲁毒牙龙Peruvian Vipertooth(秘鲁)
罗马尼亚长角龙Romanian Longhorn(罗马尼亚)
瑞典短鼻龙Swedish Short-Snout(瑞典)
乌克兰铁肚皮Ukrainian Ironbelly(乌克兰)
九 西方世界的龙(DRAGON)
(以下释义出自D&D规则)
龙是一种体温恒定的爬行动物。也就是说,它是热血动物,体温由机体内的器官控制。这个特性使它能适应它所处广泛的生存环境,而且在一年之中不论日夜都可以活动,而不像其他的爬行动物,因为需要日光保持体温而只能在夜间活动。龙通常有翼,而且为了减轻体重,骨骼中空。有一些龙,通常是幸存下来的古老种类,没有翼且有着粗短的腿。这些上古的幸存者通常非常聪明而且好斗,它们被归类为“深渊之虫”,而且面临这绝种。龙可以生存很长的时间,有记录记载着生活了500年甚至1000年的龙。但是,没有任何关于龙因为年龄过大而死亡的情况的记载。另一方面,它们的死因是意外事件,疾病或者由于和它们最残酷的敌人-人类间的战斗。
骨骼
龙是目前已知的飞行生物中体型最大的。为了使这个庞大的躯体能在空中飞翔,它的身体结构必定和一般的爬行动物不同。所以,不要过多的把龙和一般常见的爬行动物联系起来。龙的翼骨和宽阔的肩骨相连,支撑着强有力的翼部肌肉群。这需要一个非常特殊的未知的骨骼连接系统,它比混凝土都要坚固而却比混凝土轻的多。
需要注意的是,龙和鸟一样骨骼中空来减轻体重。按科学的说法来说,任何有着像龙一样的身体结构的生物都能很好很快的飞行
肌肉系统
龙的肌肉系统是龙身上最迷人也是最复杂的地方之一。 我们估计,龙咬下一口时平均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内要受两吨力(这么大的力可以轻而易举的咬断钢铁)。
事实上,龙的力量非常之大。它的腿和“手臂”可以毫不费力的支撑起很重的负荷。但是,这仅仅是在陆地,在空中龙无法长时间的背负重过他体重一半的东西。
你可以试着仔细观察那些描绘龙的骨骼和肌肉的我在看了很多描绘龙的前爪和后爪的后认为,龙是无法奔跑的,它们的肌肉并未朝这方面发展。这不是说它们不能行走,只是说龙在地面上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速度。(当然,龙有许多种类,可能有一些能够奔跑)
鳞片
龙的身体几乎完全被坚硬而有光泽的鳞片覆盖,不过,龙的颈部和腹部通常没有鳞片。一般认为那是由于它有在地下挖洞的习惯,虽然并不是每个龙类研究者都同意这种看法。为了保护自己“柔软”的腹部(至少没有龙身上其他部位坚硬),龙通常“穿上”宝石做的“胸甲”。用它那有着强烈粘性的唾液和胃部分泌物,龙常把宝石粘在颈部和腹部,这样即起到保护作用又很美观。
龙的鳞片有五个角,有点像泪珠形,有两个长边和两个短边和一个与皮肤相连的非常短的边。龙可以使鳞片立起来或成其他状态来以打扮自己。要记住,龙是一种非常爱干净的生物,极其注意保持自己的皮肤和鳞片干净完美。
一般的情况下,龙的鳞片巧妙的交叠在一起,这要归功于鳞片表面凸起的空腔,它使鳞片能很好的交叠而不影响行动。
如果靠近观察一片龙鳞,你会发现鳞片的最内层有着浓密的毛,像根一样牢牢地扎入表皮。在毛囊中则有分泌腺分泌一种使鳞片和表皮紧紧贴在一起的粘合物质。这种物质主要来自于矿物,而这也决定了龙鳞的颜色和硬度。鳞片的最外层则是一层半透明的角状肌理,使鳞片有光泽。
龙不用像多数爬行动物那样脱皮。龙鳞的成长是一个自动重建的过程,就像人的指甲和毛发一样。除了生病的时候,鳞片不会从龙的身体上脱落。
翼
原则上说龙的双翼和其它动物的前臂没有根本的区别。龙翼中有一根较短和四根较长的指骨,骨上连接附着和蝙蝠差不多的翼膜。组成龙翼的肩部,臂部和指部在翼膜结构上非常相似(参见左图)。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图像把龙的翼膜根部连接附着于肩部,从生物学上讲,这是不正确的。龙的翼膜根部应该附着在后背的中部接近腿的地方。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龙的翼膜根部是连接在背部偏上的地方,那么龙虽然能飞但是只能控制数值方向的运动(仰头或者尾部下压),显然这对于飞行速度和机动能力非常不利。如果龙的翼膜根部是连接在背部中部,那么龙可以控制水平方向的运动,把头和尾部当作舵来控制方向,这使其有着很高的机动性。这也使得翼的表面大了很多。
翼膜根部离腿部很近
这里翼的表面要大的多。而且翼处于身体的中部,这样就可以方便的通过脖子和尾巴来维持平衡,调整高度。龙的翼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龙的生命周期
根据他们的适应性,一条龙可以健康的活1200年,或者更久
除了一些不幸
无论如何, 所有的龙,
从一个卑微的蛋开始进化到最后要通过12个清晰的阶段
每个新的进化阶段都体现在龙的 身体 头脑 或者行为上
蛋
蛋大小变化决定于龙的种类。
他们一般和生下他们的龙同样颜色
并且和这种龙免疫同样的元素伤害。
(例如, 黑龙蛋是黑或深灰色的
并且不受酸伤害) 。
龙蛋有一个瘦长的卵状外形
和一个坚硬的石壳。
一条雌龙可以从她的青年期开始产蛋
即使在她的极老年期也能保持繁殖能力。
雄性从青年期开始有能力使卵受精
并且保持繁殖能力直到太古期。
蛋在雌性体内受精,
准备生产所需时间大约是四分之一的孵化期
,如下表所示。
大概数字在表上提供了;
实际周期可能会有10天的偏差。
规则: 龙蛋
虽然它包含一个活的胚胎,还是将龙蛋看作一个无生命体
龙蛋的生产
龙每年生产一次 一窝有2-5个。
排卵从交配开始,一条雌龙生蛋数量通常较少,
如果她愿意, 可以不交配。
交配和生产可以发生在一年中的任何季节。
多数龙蛋下在雌性窝内的巢里,
在那里母亲或父母能守护和照料它们。
典型的巢由坑或土堆组成,
蛋被完全地埋没在松散的材料里譬如沙子或叶子。
龙蛋的卵形结构给予它强大的抗挤压性,
雌性能够在巢上走动,战斗,或者睡觉
而不用担心打破她的蛋。
龙有时会留下它们的蛋远离保护。
在这些情况下,
雌性会非常重视巢的隐蔽。
她或她的配偶(或它们两个) 也许会定期造访包含
巢的区域,但他们会当心不太接近巢
除非蛋受到某种危险的威胁。
孵化龙蛋
当龙蛋完成孵化, 里面的雏龙必须挣脱蛋的束缚。
如果父母是附近,它们通常会帮助雏龙柔和的在蛋壳上轻轻拍打。
否则, 雏龙必须自己突破蛋壳,
当雏龙开始设法逃脱直到挣脱束缚的这个过程通常要花费不到一至二分钟。
一窝里所有的蛋差不多同时开始出壳。
适当地照看和被孵化的龙蛋几乎有100% 孵化率。
被干扰了的蛋,尤其是那些远离巢穴进行人工孵化的蛋,
会比较不可能产下活的雏龙 。
一旦生产, 龙蛋要在适应于孵化的环境下孵化。
基本的必须条件取决于那一种龙, 如下所述。
雏龙胚胎在龙蛋里面可以生存在不充分的孵化环境下但不会太久。
在没有达到孵化条件的环境下,雏龙每小时必须做体质检定
(DC 15+1 每前一次检定;一个雏龙胚胎拥有和被孵出的雏龙同样体质数值)
决定是否生存。
在孵化期的最后1/4时间
雏龙胚胎在龙蛋里的将变得有意识。
龙蛋孵化环境如下:
黑色: 蛋必需被浸没在强到造成每轮1d4伤害地酸里, 或埋入各种沼泽湿地
蓝色:每天的前一半,蛋必须被处于温度保持在
华氏90度 到华氏120的环境下, 随后的半天在华氏40度到华氏60度环境下 。
黄铜色:蛋必须被放置在明火或至少华式140度的环境下。
青铜色:蛋必须被浸没在大海或大洋或至少每日2次有潮水淹没的地方。
赤铜色:蛋必需被浸入在强到可以造成每轮1d4伤害的酸里,或裹在凉快的沙子或泥土里(华氏40度到华氏60度) 。
金色:蛋必须被放置在明火或至少华式140度的环境下。
绿色:蛋必需被浸没在强到造成每轮1d4伤害地酸里, 或埋入被雨淋过的树叶里。
红色:蛋必须被放置在明火或至少华式140度的环境下。
银色: 蛋必须被埋入雪下,包在冰里,或维持在
华氏0度的环境之下。
白色: 蛋必须被埋入雪下,包在冰里,或维持在
华氏0度的环境之下。
龙蛋的孵出
从蛋里孵出,雏龙必须挣脱壳的束缚。
根据在蛋里的位置,雏龙无法撕裂蛋壳,
并且雏龙爪子的力量并不足以突破壳的硬度。
为了打破壳雏龙必须做DC20的力量检定。
幸运的是它可以在鉴定中取20,打破壳大约要花2分钟
如果蛋为雏龙父母中至少一个所照顾,它不需要做进一步检定来确定是否生存。
如果孵化环境比理想差,雏龙必须做一个体质检定来确定是否生存。
如下表所提供的的环境清单所挂钩的体质检定dc值
来决定能否在不利条件下生存。
如下情况比如巢受到干扰或蛋从巢中被移走,
生物照顾着蛋时可以作一个医疗检定,如果该生物拥有5级以上的神秘知识将具有+1加值 。
雏龙可以使用自己的体质检定结果或者医疗检定结果, 取其最高值。
打破一个在孵化期最后1/4以前的蛋会导致雏龙处于死亡的边缘。
如果蛋在孵化期最后1/4期间被打破雏龙可以作一个生存检定 ,如果通过检定将会受到和当前生命值等量的淤伤伤害。
这种伤害无法被治疗直到雏龙通过它的正常孵化期,
并且雏龙在这整个期间很不稳定。
在这期间照料早产的雏龙必须像照顾一个尚未孵化的蛋一样保证其生存。
雏龙(年龄 0-5岁)
通过充分的成长雏龙从的蛋爬出来并准备面对生活。
从它鼻子尖端到它的尾巴末端,大约是2倍蛋的长度
(雏龙的实际尺寸取决于它是那个种类的龙;参见第5章) 。
一条新孵出的龙是难以辨认和湿漉漉的。
在大约一个小时以后,它会准备好飞行,战斗,和思考。
它从它的父母那里继承了如何去正确有效的使用它的身体,
但是这种于生具来的知识常常被埋没在雏龙们的记忆深处,
在需要使用这些知识以前都是被忽略的。
与更老的龙相比,雏龙有一些笨拙。
它的头和脚比较大,
而翼和尾巴相对成年期的龙则是成比例缩小。
雏龙孵出的时候如果父母在场,
雏龙会有一个保护者并且也许会安全快乐的渡过它生命中最初的10年。
如果不是,雏龙要为了生存而奋斗。
不管由其它龙养大或让它们自生自灭,
雏龙们要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成为一
书法作品(无瑕子/书生/方云华/关伟/商仲仁+40):兰亭序9600、快雪时晴帖7800、远宦帖8200、伯远帖7600、祭侄文稿8600、自叙帖9600、寒食帖9200、松风阁诗7800、蜀素帖9600、九成宫醴泉铭5800、兰亭序摹本1200、肚痛帖8000、倪宽传赞6800、洛神赋10000
画作(无瑕子/丹青/任剑南/唐冠南/秦红殇+30):临流独坐图5600、早春图6000、双喜图6000、墨竹5500、雪滩双露6000、四梅图卷5600、怀素的画7000、庐山高4000、泼墨仙人3600、鹊华秋色4800、溪山行旅图7800
笔墨纸砚(谷月轩/无瑕子/书生/丹青/方云华/关伟/商仲仁):湖笔/徽墨/澄心堂纸+40,其他+20
棋谱棋具:橘中秘500/事林广纪1000/洪武谱3600/适情雅趣4600/象牙棋具1200/玛瑙棋具2300/水晶棋具3000/文天祥遗留棋具400(无瑕子/橘叟+40 ,陆少临+30)、檀木象棋(无瑕子/橘叟/陆少临+20)、木制象棋(无瑕子/橘叟/陆少临+15)
曲谱(香儿/无瑕子/仙音/赵雅儿/任剑南):广陵散/高山流水/无忧无虑/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空山鸣涧/菩提清心曲(+30)、七弦无形谱(香儿+0,其他四人+30)
花(任清璇+25,无瑕子/花痴+20,沈湘芸/赵雅儿/纪玟/秦红殇/蓝婷/史燕/齐丽/风吹雪(男)/风吹雪(女)+15):牡丹花、菊花、山茶花、兰花、火凤凰、醉芙蓉
扇子(风吹雪(男)/风吹雪(女)/唐中慧):如意扇/花鸟扇/梨树扇/荷花扇/雀梅扇/三友扇/万里无云扇(+20)
丝绸:紫色丝绸(蓝婷+20,赵雅儿+40,沈澜+50)、棕/青/绿/红/淡绿/橙色丝绸(蓝婷/赵雅儿+20)、雨丝锦/方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缎(蓝婷/赵雅儿+30)
伞(沈湘芸):唐寅真迹伞(+60)、黄山烟云伞/绿山水画伞/鸡鸣伞/双雀秋红伞(+30)
金发簪:王蓉/沈湘芸/赵雅儿/纪玟/秦红殇/蓝婷/史燕/齐丽/风吹雪(女)/风吹雪(男)/唐中慧+50
黄纸:古实/方云华/虚真/史刚/史义/西门峰/江瑜/关伟/唐冠南/夏侯非/商仲仁/杨云/傅剑寒/任剑南/巩光杰/萧遥/徐子易/徐子骐/陆少临/燕宇+50
古董(史燕/史刚/史义/西门峰/巩光杰):青铜龙首神兽9500(+50)、青釉羊首壶6000/青釉辟邪8000/禅地玉册8000(+40)、玉鸟纹佩6000(+35)、玉虎3000/三彩武士俑5800/_形玉佩2500/亚丑方簋4000/玉辟邪32000/散氏盘4200/蟠龙纹盘4000/金栈6600/漆衣陶钵3600/龙泉青釉壶3600/影青蟠龙枕5500/纯金明王像5200/金兽4200/陶缸1500/龙纹盘4800/张良私印3600/鎏木流马4200/青铜马3000(+30)
茶器(喜欢古董的人+30,喜欢茶的人+30):牛眼杯4000、粟子杯2000、荷叶杯2000、吊种杯2400、玉兰花六瓣壶3400、白果杯1600、甜白瓷茶壶3200、古董茶杯6000、宜兴紫砂壶2400(+60)
酒器(喜欢古董的人+30,醉仙/杨云/傅剑寒/徐子骐+30):古瓷杯1500、古瓷杯2000、颂壶4000、琉璃杯3200、羊脂白玉碗5200、犀角杯3200、夜光杯4200、青铜爵3200、古藤杯1400、翡翠杯1800
锡器7200(喜欢古董的人+40,喜欢茶的人+40,醉仙/杨云/傅剑寒/徐子骐+40)
佛像:精致罗汉雕像7000(喜欢古董的人+35,虚真+40)
佛经(虚真+20,江瑜+40):金刚经、般若心经、法华经、维摩诘经、楞伽经
小说(萧遥+40,薇霓+30):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茶(谷月轩/无瑕子/古实/纪玟/夏侯非/徐子易/黄骆+20):川青、滇红、沱茶、大红袍、蒙顶黄芽、黄山毛峰、君山银针、六安瓜片、庐山云雾茶、祈门红茶、玉露茶、半山妖、金凤凰、普洱茶、佛手、黄金桂、铁观音、龙井(+30)
酒(醉仙/史刚/史义/杨云/傅剑寒/徐子骐):杜康酒/汾酒/西凤酒/宝丰酒/即墨老酒/绵竹酒/泸州老窖/五粮液/茅台/双沟大曲/花雕/江西麻姑酒/吴酒/惠泉酒/丹阳封缸酒/六十年三锅头汾酒/关外白酒(+20)、梨花酒(杨云+40,其他人+20)、葡萄美酒(杨云/徐子骐+40,其他人+20)、百草美酒/二十年竹叶青(徐子骐+30,其他人+40)、一百年金古无双/醉生梦死(+100)
食物1(风吹雪(男/女)+0,沈澜2/薇霓+10,王蓉/史刚/史义/萧遥+20,其他人(包括沈澜1)+15):酒煎黄河鲤鱼、道口烧鸡、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化子鸡、东坡肉、开水白菜、夫妻肺片、芙蓉麻婆豆腐、蜜汁火腿、三丝敲鱼
注:在食物这里沈澜有两个数据,我把前面的数据称作沈澜1,后面的称作沈澜2。可能看是否攻略沈澜调用不同的数据未测试
食物2(风吹雪(男/女)+0,薇霓+10,王蓉/史刚/史义/萧遥+30,其他人(包括沈澜1、沈澜2)+20):鲤鱼焙面(内力+5)、小白豆浆(内力+3)、洛阳燕菜(内力+2)、阎家羊肉汤(内力+2)、冬虫夏草猪肉粥(气血+5)、担担面(气血+2)
鸳鸯五珍烩:王蓉-80,风吹雪(男/女)+0,其他+100
蜜饯(齐丽+20):蜜饯、芒果干、乌梅、木瓜干、番石榴干、香蕉干、酸梅、橄榄
黄书(天国八部、加藤秘籍、北国之春、西方极乐、东方快弟、侠客天堂、南国十八招、春宫图):古实+100,陆少临+90,荆棘/王蓉/仙音/书生/丹青/史刚/史义/西门峰/江瑜/关伟/唐冠南/夏侯非/商仲仁/巩光杰+80,虚真/赵雅儿/蓝婷/杨云/萧遥/+60,徐子易/徐子骐+50,秦红殇/唐中慧/+40,老胡+30,纪玟/史燕/齐丽/花痴/薇霓+20
小黄书(春宫图册上、春宫图册下):古实/陆少临+50,荆棘/王蓉/仙音/书生/丹青/史刚/史义/西门峰/江瑜/关伟/唐冠南/夏侯非/商仲仁/巩光杰+40,虚真/赵雅儿/蓝婷/杨云/萧遥/徐子易/徐子骐+30,老胡/纪玟/秦红殇/史燕/齐丽/唐中慧/花痴/薇霓+20
鱼:虹鲤(王蓉/风吹雪(男)/风吹雪(女)+20)、神鱼(王蓉/风吹雪(男)+30,风吹雪(女)+20)
钓竿:竹制钓竿组500/芦竹钓竿组1000(傅剑寒+20)
药材(神医/沈湘芸/巩光杰):刘寄奴草/仙鹤草(+20)、冬虫夏草(+30)
打猎收获(肉):熊掌300(王蓉/史刚/史义+30)、巨兔肉1400(史刚/史义+40)、鸡肉/山猪肉/蛇肉/雁子肉/貂肉/兀鹰肉/兔肉(史刚/史义+15)
打猎收获(皮):银虎皮1300(纪玟+30)、虎皮700/银雪貂皮3600/貂皮350(纪玟+20)、熊皮600(纪玟+15)
打猎收获(其他):兔儿草(沈湘芸+60)、虎鞭(古实/方云华/虚真/史刚/史义/西门峰/江瑜/关伟/唐冠南/夏侯非/商仲仁/杨云/傅剑寒/任剑南/巩光杰/萧遥/徐子易/徐子骐+20)
弓:黑漆弓1700/金线弓3500/麻背弓6000(纪玟+20)、神臂弓9000/克敌弓14000(纪玟+30)、射_弓20000(纪玟+40)
矿石:蓝晶矿(老胡+20,任剑南+30)、绝龙骨(老胡+30,任剑南+40)、钛金属(老胡+40,任剑南+50)
剑(荆棘/方云华/西门峰/杨云/傅剑寒/任剑南/燕宇):子母剑/老旧的含光剑/承影剑/宵练剑/催眠剑/骨尺剑/莲花剑/巨阙剑/龙渊剑/太虚剑/纹饰短剑/精炼长剑/斩马巨剑/含光剑(+30)、傲天神剑/易水寒/赤霄/金刚/慈乌夜啼/含光/承影/宵练/祝由/断肠/百炼/天狗/风满楼/君子剑/紫薇/长生诀/巨阙/青冥/七星龙泉/太虚(+60)、玄铁剑(+80)
刀(荆棘/关伟/夏侯非/商仲仁/陆少临):百炼刀/青犊刀/漏景刀/太刀/大夏龙凤刀/噬日刀/修罗刀/碎宇刀(+30)、神术(+40)、太皇/梁山泊/鸣沙/灞刀/百炼/青犊/漏景/琅_/乌越/伐攘/歃血/连城/村正/兆黎/鸿猷/谦光/黑穹/斩魄/八岐(+60)、玄铁刀(+80)
棍(虚真/史刚/史义):阴阳棍/疯魔杖/天罡棍/齐天棍(+30)、升龙棍/璞缘/枭羽/禅心/煌荣/两仪/拈花/北斗/大圣(+60)、玄铁棍(+80)
琴(仙音/赵雅儿/任剑南):凤凰琴/绿绮琴/七弦古琴/焦尾琴(+30)
暗器(史燕/唐冠南/唐中慧):金钱镖(+40)、离火玄冰镖/紫京/赤蝗/飞梅/玉霄(+60)、玄铁弹(+80)
短柄1(书生/丹青):碧箫笔/钢爪笔(+20)、紫晶笔(+60)、玄铁笔(+80)
短柄2(书生/丹青/史燕/唐冠南/唐中慧):判官笔(+20)、阎罗/天鸣/诛逆(+60)
短柄3(书生/丹青/风吹雪(女)/风吹雪(男)/唐中慧):铁骨扇/清风扇/斗转星移扇/留香扇(+20)、定露/墨客(+60)
双武(荆棘/关伟/夏侯非/商仲仁/陆少临/方云华/西门峰/杨云/傅剑寒/任剑南/燕宇):铁刀剑(+30)、护手双钩(+40)、太阴/太阴倒乱/太乙刀剑/太虚双剑(+60)、刀剑归真/玄铁双剑/玄铁刀剑(+80)
注:子母剑、慈乌夜啼只有送给剑客有加好感度,被我归在了剑类
手套(谷月轩/古实/齐丽/江瑜/萧遥):猬甲手套(+30)、金丝手套(+40)、缀玉/饕餮/貔貅/曜武/(+60)、玄铁手套(+80)
特殊:潜蛟(荆棘/关伟/夏侯非/商仲仁/陆少临/虚真/史刚/史义+30)、泥丸子(花痴+30)、霹雳雷火弹(秦红殇+20,史燕/风吹雪(女)/风吹雪(男)+30,唐冠南/唐中慧+40)
总结:
1、书法作品都可卖(湖笔/徽墨/澄心堂纸+40代替),酒器都可卖(葡萄美酒/百草美酒/二十年竹叶青+40代替),茶器除了宜兴紫砂壶(+60)、锡器(+40)都可卖(龙井+30代替)。
2、大多数人都是吃货(除了2个风吹雪不爱吃,薇霓、沈澜比较奇怪),送食物建议送洛阳燕菜(内力+2)、阎家羊肉汤(内力+2)、担担面(气血+2),当然要是舍得送鸳鸯五珍烩的话最好(+100)。
3、情圣10个女的(除了王蓉)都喜欢花,还有师傅、花痴也喜欢花,只是加的不多(+15~25)。
4、大多数男人(除了逍遥谷、忘忧谷的男人和陆少临、燕宇)都喜欢虎鞭(+20)。
5、喜欢喝茶的人:谷月轩/无瑕子/古实/纪玟/夏侯非/徐子易,龙井+30好感,杭州卖的宜兴紫砂壶+60好感。
6、喜欢喝酒的人:醉仙/史刚/史义/杨云/傅剑寒/徐子骐,杨云/徐子骐送葡萄美酒+40好感,醉仙/史刚/史义/杨云/傅剑寒送百草美酒/二十年竹叶青+40好感,一百年金古无双/醉生梦死+100好感
7、锡器既是茶器又是酒器。茶器酒器又属于古董。喜欢古董的人:史燕/史刚/史义/西门峰/巩光杰
8、古董以洛阳卖的青铜龙首神兽加好感最多(+50),其次是青釉羊首壶/青釉辟邪/锡器(+40)。
9、史刚史义爱好完全一样;男女版风吹雪爱好基本上一样,除了在神鱼上有点区别。
10、赵雅儿/沈澜喜欢紫色丝绸,蓝婷喜欢成都卖的丝绸(xx锦 xx缎)。
11、神医/沈湘芸/巩光杰送冬虫夏草+30好感。
12、杭州的金发簪对于情圣9妹子(任清璇除外)和唐中慧都+50好感;黄纸对于除了逍遥谷、忘忧谷的所有男性+50好感。
13、湖笔/徽墨/澄心堂纸、龙井茶、葡萄美酒/百草美酒/二十年竹叶青、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黄纸、唐寅真迹伞、紫色丝绸、成都丝绸、冬虫夏草、宜兴紫砂壶、青铜龙首神兽、黄书小黄书、金发簪、鸳鸯五珍烩/一百年金古无双/醉生梦死这些,都是送礼佳品,别错过。
重要物品
以下只列出我认为重要的物品(容易获得、用处小、价格低的物品或者好感加的多的几个神器),全部物品请参考上面。人名旁的六位数字是该人物的编号。
香儿100008:鸳鸯五珍烩10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
谷月轩100015:鸳鸯五珍烩100,宜兴紫砂壶60,湖笔/徽墨/澄心堂纸40,龙井30
荆棘100016:鸳鸯五珍烩100,黄书80,小黄书4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剑、刀、双武
无瑕子100017:鸳鸯五珍烩100,宜兴紫砂壶60,湖笔/徽墨/澄心堂纸40
老胡100019:鸳鸯五珍烩100,钛金属40,绝龙骨30,蚯蚓20
王蓉100021:黄书80,金发簪50,小黄书40,熊掌/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神鱼30,虹鲤20
醉仙100026:鸳鸯五珍烩/一百年金古无双/醉生梦死100,百草美酒/二十年竹叶青4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
橘叟100027:鸳鸯五珍烩100,橘中秘/事林广纪/洪武谱/适情雅趣/象牙棋具/玛瑙棋具/水晶棋具/文天祥遗留棋具4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檀木象棋20、木制象棋15
神医100028:鸳鸯五珍烩100,冬虫夏草30,刘寄奴草/仙鹤草/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
仙音100029:鸳鸯五珍烩100,黄书80,小黄书40,凤凰琴/绿绮琴/七弦古琴/焦尾琴3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
书生100030:鸳鸯五珍烩100,黄书80,小黄书/湖笔/徽墨/澄心堂纸40
丹青100031:鸳鸯五珍烩100,黄书80,小黄书/湖笔/徽墨/澄心堂纸40
沈澜100033:鸳鸯五珍烩100,紫色丝绸50
沈湘芸100035:鸳鸯五珍烩100,唐寅真迹伞60,金发簪50,其他伞/冬虫夏草3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
古实100036:鸳鸯五珍烩100,黄书100,宜兴紫砂壶60,黄纸/小黄书50,锡器40,龙井30,虎鞭/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
方云华100037:鸳鸯五珍烩100,黄纸50,湖笔/徽墨/澄心堂纸4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虎鞭20
虚真100043:鸳鸯五珍烩100,黄书60,精致罗汉雕像40,小黄书3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虎鞭20
任清璇100054:鸳鸯五珍烩100,花25,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
赵雅儿100055:鸳鸯五珍烩100,黄书60,金发簪50,紫色丝绸40,小黄书3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
纪玟100056:鸳鸯五珍烩100,宜兴紫砂壶60,金发簪50,锡器40,龙井3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貂皮20
秦红殇100057:鸳鸯五珍烩100,金发簪50,黄书40,画作3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小黄书/霹雳雷火弹20
蓝婷100058:鸳鸯五珍烩100,黄书60,金发簪50,成都卖的丝绸/小黄书3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
史燕100059:鸳鸯五珍烩100,离火玄冰镖60,金发簪50,古董50~30,金钱镖40,霹雳雷火弹3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
齐丽100060:鸳鸯五珍烩100,金发簪50,蜜饯系列/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手套30~80
风吹雪(女)100061:金发簪50,霹雳雷火弹30,神鱼/虹鲤/扇子20
风吹雪(男)100062:金发簪50,霹雳雷火弹/神鱼30,虹鲤/扇子20
史刚100065:鸳鸯五珍烩/一百年金古无双/醉生梦死100,黄书80,黄纸50,古董50~30,百草美酒/二十年竹叶青40,熊掌/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30,其他便宜的兽肉+15,棍
史义100066:和史刚一模一样
西门峰100072:鸳鸯五珍烩100,黄书80,黄纸50,古董50~30,小黄书40,剑/双武30,虎鞭20
江瑜100075:鸳鸯五珍烩100,黄书+80,黄纸50,小黄书/金刚经/般若心经/法华经/维摩诘经/楞伽经+4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虎鞭20,手套30~80
关伟100078:鸳鸯五珍烩100,黄书80,黄纸50,小黄书40,湖笔/徽墨/澄心堂纸40
唐冠南100081:鸳鸯五珍烩100,黄书/玄铁弹80,离火玄冰镖/紫京/赤蝗/飞梅/玉霄/阎罗/天鸣/诛逆60、黄纸50,小黄书/金钱镖/霹雳雷火弹40、画作30、虎鞭/判官笔20
唐中慧100082:鸳鸯五珍烩100,金发簪50,黄书/霹雳雷火弹40,扇子20,暗器短柄20~80
夏侯非100085:鸳鸯五珍烩100,黄书80,宜兴紫砂壶60,黄纸50,小黄书40,龙井30
商仲仁100089:鸳鸯五珍烩100,黄书80,黄纸50,小黄书40,湖笔/徽墨/澄心堂纸40
杨云100091:鸳鸯五珍烩/一百年金古无双/醉生梦死100,黄书60,黄纸50,梨花酒/葡萄美酒/百草美酒/二十年竹叶青40
傅剑寒100092:鸳鸯五珍烩/一百年金古无双/醉生梦死100,黄纸50,百草美酒/二十年竹叶青40,竹制钓竿组/虎鞭/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
任剑南100094:鸳鸯五珍烩100,钛金属/黄纸50,绝龙骨40,蓝晶矿/画作30
巩光杰100096:鸳鸯五珍烩100,黄书80,黄纸50,小黄书40,冬虫夏草30,古董30~50
萧遥100098:鸳鸯五珍烩100,黄书60,黄纸50,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4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小黄书30,
徐子易100134:鸳鸯五珍烩100,宜兴紫砂壶60,黄书/黄纸50,锡器40,龙井/小黄书30
徐子骐100135:鸳鸯五珍烩/一百年金古无双/醉生梦死100,黄书/黄纸50,葡萄美酒40,小黄书30
陆少临100297:鸳鸯五珍烩100,黄书90,小黄书/黄纸50,橘中秘/事林广纪/洪武谱/适情雅趣/象牙棋具/玛瑙棋具/水晶棋具/文天祥遗留棋具30,刀/双武30~80
燕宇100299:鸳鸯五珍烩100,黄纸50,剑/双武30~80,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
花痴100419:鸳鸯五珍烩100,花/洛阳燕菜/阎家羊肉汤/担担面20
薇霓990031:鸳鸯五珍烩100,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火凤凰(花)30,黄书20,其他10
人头像
人面像
陶人头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人面器饰残片
裸体女像
陶猪
鸟形壶
猪形鬶
鹰形尊
妇好鸮形尊
象形尊
小臣艅犀形尊
石人像
男女奴隶像
青铜头像
司辛石牛
鸟状壶盖
人形铜车辖
虎形尊
盠驹形尊
立鹤方壶盖纽
彩绘女木俑
持剑木俑
铜武士俑
铜人
女孩像
虎牛祭盘
虎头形水道管口
武士俑群
袍俑头像
军吏俑
将军俑
骑兵鞍马俑
跪射武士俑
立射武士俑
二号铜车马
彩绘骑兵俑
铜马与铜俑
彩绘立射俑
侍立俑
女侍立俑
马踏匈奴
跃马
卧马
卧象
野猪
伏虎
卧牛
人抱熊
石蟾
女坐俑
拂袖舞女俑
喇叭裙女俑
杂技俑盘
陶鸭
博弈老叟
双人舞盘
长信宫灯
羽人器座
鎏金马
铜牵马俑
石羊
石辟邪
说唱俑
骑马俑
抚琴俑
俳优俑
双人像
持锸俑
立式说唱俑
杂技俑
部曲俑
木猴
出行车马仪仗
铜奔马
跪坐俑
男侍俑
弥勒佛像
一佛二菩萨
五佛像(部分)
齐武帝景安陵麒麟
释迦立像龛
石俑
帽形髻女俑
供养菩萨
交脚弥勒菩萨
菩萨头像
释迦像
释迦坐像与左立佛
菩萨像
弟子及胁侍菩萨像(附局部
胁侍菩萨
菩萨
菩萨
观音菩萨
飞天
飞天
菩萨与弟子
造像碑
弟子迦叶
飞天四身
菩萨像
阿弥陀佛
阿修罗天像
佛经故事
思惟菩萨与供养人
飞天与骏马
供养人像
释迦与多宝佛
供养菩萨像
柱础
持弓武士俑
骑马乐俑
持剑武官俑
持盾武士俑
陶马
兴国寺佛像
邹广寿造思惟像
上官僧度等造像碑
菩萨身躯
释迦像
陶牛
坐佛像
菩萨
释迦牟尼佛
胁侍菩萨
文殊菩萨(附手局部)
弟子阿难
女侍童
男侍童
弹阮飞天
观音菩萨
释迦佛(局部)
二胁侍菩萨
跪坐弟子
胁侍菩萨
菩萨
释迦牟尼与文殊、普贤菩萨
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立像
坐佛像(残躯)
阿弥陀佛坐像
观音菩萨立像
女侍俑
母猪哺崽
人首鸟身俑
双龙交颈、双龙献珠
胁侍菩萨
伎乐
菩萨
男供养人头像
踏谣娘舞俑
飒露紫
拳毛马呙
猎骑胡俑
大卢舍那佛
文殊菩萨
天王和力士
雄狮
力士
蹲狮
骆驼载乐俑
参军戏俑
迦叶、菩萨、天王
阿难、菩萨、天王
供养菩萨
菩萨与弟子
供养菩萨
虚空藏菩萨坐像
菩萨头像
菩萨立像(残躯)
思惟菩萨像
力士立像
骆驼载乐舞俑
女立俑
女立俑
勾头马
菩萨立像
鼓乐图
五菩萨
鉴真坐像
菩萨天王立像
胁侍菩萨立像
乐山大佛
修定寺塔门额浮雕
驯马俑
女俑头像
生肖群俑
菩萨头像
天王立像
黑马
菩萨像
天王像(半身)
弟子阿难像
菩萨
天王
胁侍菩萨
菩萨
菩萨头像
弥勒大像
菩萨立像
菩萨
洪巧像
王建坐像
普贤菩萨坐像
男舞俑
天王立像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
力士
伎乐天
瑞兽
惠能坐像
使臣立像(局部)
罗汉坐像
罗汉像(局部)
观音菩萨坐像
罗汉坐像
守护神将
侍者立像
观音菩萨乘麟像
罗汉坐像
侍女立像之一(局部)
侍女立像之二
缘觉菩萨坐像(局部)
武士俑
菩萨立像(局部)
天王立像
小儿相扑
力士立像
影壁降龙罗汉坐像
捧缸人
推磨砖俑和春米砖偶
数珠手观音
孔雀明王
侍吏俑
武士俑
观音菩萨坐像
交脚菩萨
佛与罗睺罗
力士
供养菩萨
胁侍菩萨
释迦牟尼像
力士像
弟子迦叶像
供养人像
观音菩萨
天龙八部(之一)
文殊菩萨骑狮像
佛教故事
女官像
千手观音
大忿怒明王
养鸡女
释迦涅槃图
白衣观音
文殊菩萨
男戏俑
云龙
紫竹观音
老君坐像
罗汉坐像
善财童子
顶棺人
人物头像
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局部)
菩萨立像(局部)
月宫仙子
观音菩萨立像
四臂观音菩萨
自在观音
渡海观音
毗湿奴
持国天
弥勒佛
虚日鼠
胃土雉
嘎雅巴尊者
千手观音
童子参观音
缘觉坐像
韦驮
达摩立像
如意观音
关羽
双鹿
波阇提婆尊者
鸳鸯穿莲
凤戏龙陛阶御路石
刘国华像
渔樵问答
蒋门神
钟馗嫁妹(局部)
渔归
看手串(局部)
沉思
鲁迅先生头像
李逵拒酒
惜春作画
蔡文姬
鸦片战争
木匠
水浒传人物
扁鹊行医
艰苦岁月
五羊群雕
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
大路歌
少女
齐白石像
周恩来胸像
洪宣娇
丁玲印象
启明
生命
谭嗣同像
饮水的熊
开荒牛
和平
一衣带水
孙中山像
走向世界
猎人争雁
鉴湖三杰
好喜欢
崛起
月
秦始皇陵
麦积山石窟
嵩山寺塔
栖霞寺舍利塔
神通寺四门塔
安济桥
慈恩寺塔
荐福寺小雁塔
原起寺经幢
南禅寺
龙虎塔
九塔寺九顶塔
宝带桥
乾陵
南岳庙正殿
南唐两陵
王建墓
宋陵
繁塔
龙华寺塔
兴圣教寺塔
孔庙大成殿(局部)
晋祠圣母殿
观音寺白塔
佛宫寺释迦塔
觉山寺塔
北海
庆华寺花塔
安平桥
曼飞龙塔
八字桥
网师园
卢沟桥
金山寺千佛舍利塔
百八塔
明十三陵
天安门
正阳门
太庙
地坛
武当山紫霄殿
天坛
白居寺菩提塔
广德寺多宝佛塔
广胜上寺飞虹塔
塔尔寺
经略台真武阁
杜甫草堂
拙政园
留园
沈阳故宫(部分)
故宫三大殿(局部)
避暑山庄(部分)
环秀山庄
颐和园(部分)
十笏园
五亭桥
沈阳昭陵(部分)
五塔召金刚宝座塔
阿巴和加麻札(部分)
峨眉山报国寺山门
布达拉宫
北京四合院
绍兴鲁迅故居(局部)
吉林朝鲜族民居
喀什维吾尔族民居
巩县下沉式窑洞
福建圆形土楼
昆明一颗印民居
大理白族民居
泉州杨阿苗宅
藏族民居
湘西临河民居
景洪傣族竹楼
杨州黄宅书斋小楼
湘西凤凰县山区民居
黟县际联村民居
七角星纹镜
乳钉纹爵
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
素爵
饕餮乳钉纹方鼎
雷纹扁足鼎
牛首饕餮纹尊
饕餮纹卣
饕餮纹罍
牛首饕餮纹尊
饕餮纹单柱爵
饕餮纹盉
饕餮纹斝
饕餮纹鼎
饕餮纹簋
镂孔雷纹觚
虁纹銊
亘鬲
牛方鼎
北单卣
亚弜鼎
后母辛方鼎
妇好扁足方鼎
妇好甗
妇好偶方彝
妇好方尊
妇好壶
饕餮纹瓿
后亀母斝
妇好觚
后母辛觥
妇好爵
嵌绿松石玉援戈
子渔尊
后母戊方鼎
告宁鼎
亚共尊
父丁鬲
直纹觯
马永盉
天觚
共罐
嵌绿松石饕餮纹方罍
人面盉
二祀邲其卣
饕餮纹釜
饕餮纹瓿
孤竹罍
禺方鼎
禺卣
小臣艅犀尊
人面铖
凤柱斝
龙纹觥
三孔有銎铖
虁纹牺尊
七孔有銎铖
鸮卣
龙虎尊
御尊
饕餮纹鼓
饕餮牛首纹卣
三羊饕餮纹尊
虎食人卣
四羊方尊
饕餮纹瓿
大禾人面方鼎
豕尊
象纹铙
鸮卣
牛尊
三羊鬲
牛首纹卣
双羊尊
羊尊
古卣
饕餮纹三足壶
者姤方罍
鸟兽纹觥
三羊饕餮纹瓿
双鸟鼍鼓
利簋
蜷体虁纹簋
蜷体虁纹尊
夫卣
龙纹五耳鼎
鸟纹方鼎
甲簋
鸟纹卣
弓季尊
弓季卣
伯各卣
直纹卣
何尊
盂鼎(通称大盂鼎)
折觥
饕餮纹鸟鼎
四鸟扁足方鼎
鸟纹觚
勾连纹鼎
保卣
令方彝
斜纹鬲
母鼓方罍
伯矩鬲
伯簋
燕侯盂
蟠龙盖罍
公卣
太保方鼎
蟠龙盖盉
宜侯矢簋
鸟纹觥
伯方座簋
鸳鸯尊
鸟盖壶
联珠纹卣
凤纹尊
云纹铙
蜷体虁纹罍
太保鸟卣
直纹簋
成王方鼎
班簋
饕餮纹甗
鸟纹象尊
彏伯羊尊
人形车饰
冬戈方鼎
冬戈簋
鸟纹贯耳壶
师凡鼎
史墙盘
癌钟
与壶
窃曲纹方鬲
牛尊
盠驹尊
盠方彝
虎尊
师趝鬲
豁簋
禹鼎
梁其钟
克镈
仲义父缸
鸟盖扁盉
仴匜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雕生簋
虁纹方鼎
散氏盘
憀生盨
云纹牺尊
螭虎纹镜
象首兽纹簋
侯母壶
垂鳞纹方彝
秦公簋
蟠龙纹方壶
莲鹤方壶
王子午鼎
涡纹鼎
素命镈
蟠虺纹贯耳壶
蔡侯甲鼎
牺首鼎
三轮盘
牺首匜
吴王夫差鉴
吴王夫差矛
越王勾践剑
嵌红铜狩猎纹壶
嵌红铜狩猎纹豆
龟鱼方盘
错金豆
弦纹盉
令狐君嗣子壶
嵌绿松石龙纹豆
联座壶
曾侯尊盘
曾侯编钟
蟠龙建鼓座
鹿角立鹤
云纹铜屋
螭首盉
镶嵌图像纹壶
中山王鼎
龙凤方案
银首人形灯
有翼神兽
楼阙形饰件
树影灯
错金银有流鼎
浮雕纹铺首
错金银琉璃壶
安邑下官钟
错金银龙耳方鉴
漆绘人形灯
蟠虺纹编钟
骑驼人形灯
错金银立鸟壶
嵌绿松石卧鹿
虎纽錞于
蟠虺纹提链壶
勾连云纹豆
八环杯
三角云纹敦
鸟盖瓠形壶
杜虎符
龙纽錞于
乐府钟
斗兽纹镜
鸟形灯
鎏金壶
六山镜
熊足鼎
错金博山炉
竹节炉
鸟篆壶
浮雕纹酒樽
昭明透光镜
五铢纹铜鼓
铜屋
骑士贮贝器
献俘鎏金扣饰
鎏金兽形盒砚
错银牛灯
伍子胥画像镜
铜式盘
狩猎纹镜
花鸟人物螺钿镜
红陶双耳三足壶
红陶绳纹碗
彩陶人面鱼纹盆
彩陶鱼纹盆
彩陶船形壶
小口细颈锥刺纹壶
红陶小口尖底瓶
彩陶花瓣纹盆
彩陶鹳鸟石斧瓮
彩陶盆
彩陶涡纹曲腹盆
彩陶人头器口瓶
彩陶漩涡纹瓶
彩陶鲵鱼纹瓶
彩陶舞蹈纹盆
彩陶漩涡纹尖底瓶
彩陶钵
彩陶瓮
彩陶壶
彩陶蛙纹瓮
单耳带流罐
彩陶壶
彩陶人形浮雕壶
双大耳罐
红陶双耳罐
猪纹钵
白陶背水壶
黑陶杯
红陶兽形器
白陶鬶
黑陶弦纹杯
黑陶蛋壳杯
彩陶筒形瓶
黑陶高足杯
黑衣灰陶镂孔双层罐
黑陶贯耳壶
黑陶壶
白陶鬶
青釉原始瓷尊
白陶豆
白陶几何纹瓿
灰陶大口尊
印纹陶罍
原始瓷尊
印纹硬陶带柄罐
原始瓷刻波纹双系罐
原始瓷刻纹筒形罐
原始瓷云雷纹尊
彩陶鬲
涡纹筒状双耳罐
红陶双耳罐
原始瓷龙梁壶
陶鼎
青釉兽面三足鼎
彩绘陶盒
鸟形豆
彩绘茧形壶
彩绘陶壶
方壶
陶薰炉
绿釉陶奁
原始瓷双系罐
水波纹四系罐
绿釉陶熊灯
绿釉九连陶灯台
青釉塑贴谷仓罐
青瓷盆
青瓷蛙形水盂
越窑鸟形杯
青瓷虎子
青瓷辟邪水盂
青瓷扁壶
青釉印纹四系罐
青釉四系带盖双鸟盂
青瓷香薰
青瓷兽形尊
青绿釉六系覆莲罐
青釉褐斑蛙尊
青釉褐斑羊头壶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德清窑黑釉四系壶
青瓷双复系盖罐
青釉褐斑盖钵
青瓷大莲花尊
六系盘口壶
越窑双复系盘口壶
覆莲小罐
青釉刻花壶
青瓷莲瓣纹托碗
越窑褐斑莲瓣纹碟
青釉四系罐
青釉龙柄鸡首四系壶
白瓷绿彩刻花覆莲四系罐
白瓷覆莲罐
白瓷彩长颈瓶
青瓷画纹六系罐
黄釉贴花莲瓣纹尊
黄釉陶壶
青釉四系罐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
双龙把双身瓶
束腰白瓷罐
白釉鸡首壶
青釉烛台
黄釉绿彩壶
白釉花口壶
蓝釉小罐
黑釉彩斑腰鼓
花釉罐
青釉凤首壶
邢窑白釉碗
白釉穿带壶
白瓷菱花口盘
花釉壶
白釉双龙耳瓶
白瓷长颈瓶
青釉褐彩网纹罐
贴花壶
青釉莲花纹瓜形壶
青釉褐彩诗文壶
褐绿釉鹿纹壶
褐绿彩云纹罐
灰釉斑彩葫芦瓶
壶
四系壶
海棠式大碗
褐彩云纹镂孔薰炉
绞胎陶枕
褐彩带盖罂瓶
贴花龟纹多角瓶
三彩鸭式杯
三彩陶马
三彩莲花纹罐
白瓷盒
青瓷夹耳罐
青釉壶
刻花莲瓣纹盖罐
刻花瓶
刻花渣斗
龙首流净瓶
五兽足薰炉
印花云龙盘
刻花人物纹壶
青瓷缠枝牡丹纹瓶
刻花缠枝牡丹盖盒
青釉雕花瓷壶
白地黑花莲花纹瓷枕
白釉黑花镜盒
三足洗
玫瑰紫釉盆托
鼓钉洗
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
青白釉划花瓶
三足尊
弦纹瓶
贯耳炉
弦纹瓶
贯耳瓶
鱼纹盆
单柄洗
白瓷孩儿枕
青白瓷注子·注碗
青白釉刻花执壶
童子垂钓枕
珍珠地虎纹瓶
黑釉木叶纹盏
黑釉剪纸文字纹玳皮盏
荷花纹瓶
黑釉剔花梅花纹瓶
青白瓷堆塑瓶
刻花婴戏纹碗
青釉印花碟
青釉刻花瓶
印花多子盒
刻花牡丹纹瓶
白瓷刻花牡丹瓶
双贯耳瓶
堆釉蟠龙盖瓶
白地褐花叶纹盖罐
素胎堆塑四灵盖罐
刻花云纹梅瓶
白釉剔花瓶
绿釉凤首杯口瓶
绿釉龙梁鸡冠壶
白釉刻花鸡冠壶
黑釉刻花小口瓶
白釉黑花牡丹纹瓶
黄釉黑花纹虎枕
青白釉云龙纹狮纽盖瓶
青白釉堆塑四灵塔式盖罐
青白釉仿定窑螭纹洗
青釉刻花牡丹蕉叶纹瓶
青白釉荔枝纹高足杯
卵白釉碗
卵白釉印花双龙纹高足碗
青白釉僧帽壶
青白釉透雕戏台式枕
青白釉捏雕瓷枕
青花瓜竹葡萄纹菱口盘
青花鸳鸯莲纹盘
青花束莲卷草纹匜
青花诗文高足杯·面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青花松竹梅纹瓶
青花人物牡丹纹盖罐
青花松竹梅纹炉
釉里红彩斑高足转杯
釉里红折枝菊纹高足转杯
釉里红地白龙纹盖罐
釉里红白花纹托盘
釉里红雁衔芦草纹匜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
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
青釉双鱼纹洗
贴花龙凤纹盖罐
青釉刻花牡丹纹执壶
豆青釉条纹荷叶盖罐
蓝釉白龙纹梅瓶
宝石蓝加金彩小酒杯
钧釉花口双耳驼座瓶
紫彩大盆
钧釉贴花双耳三足炉
白地黑花鱼藻纹盆
白地黑花人物罐
白地黑花凤纹罐
赭褐色彩绘带盖罐
黑釉彩绘卷草纹罐
三彩镂雕龙凤炉
釉里红缠枝菊纹大碗
甜白釉暗花梨头壶
青釉三系盖罐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青花花果纹执壶
青花金彩荷莲纹碗
青花云龙纹扁壶
白釉鸡心碗
青花批杷绶带鸟纹盘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青花缠枝牡丹纹蟋蟀罐
青花狮球纹罐
青花海水龙纹扁瓶
釉里红三鱼高足杯
青花红彩龙纹碗
豆青釉雕狮烛台
斗彩高士图杯
斗彩鸡缸杯
斗彩“天”字款龙纹盖罐
斗彩花蝶纹盖罐
白地刻填酱釉花果盘
釉里红白鱼影花盘
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
孔雀绿釉碗
青花人物套盒
素三彩海水蟾纹三足洗
釉里红凸雕蟠螭纹蒜头瓶
青花云鹤八仙葫芦瓶
红绿彩缠枝莲纹瓶
青花矾红鱼藻纹盖罐
斗彩双耳八卦炉
五彩鱼藻纹大罐
三彩灵芝龙纹方碗
青花团龙纹提梁壶
五彩凤纹镂空瓶
青花婴戏纹长颈瓶
五彩瑞兽纹罐
青花花卉出戟花觚
青花净水碗
白釉犀角杯
素三彩龙凤牡丹纹碗
何朝宗达摩立像
紫砂瓜形壶
珐华坛
青花天女散花碗
青釉橄榄式瓶
天蓝釉菊瓣尊
釉里红凤凰纹瓶
豇豆红太白尊
豇豆红柳叶瓶
黄釉凤首提梁壶
五彩花鸟纹尊
五彩竹雀纹壶
蝴蝶纹梅瓶
五彩王嫱出塞图瓶
五彩龙凤纹盖罐
青釉鱼篓尊
青釉印莲花扁壶
青釉刻花云龙纹缸
祭红梅瓶
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
斗彩飞龙纹“天”字罐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珐琅彩团花蝴蝶圆碗
白釉三联瓶
霁青描金花卉七孔花插
朱红龙纹高足盖碗
青花鱼藻纹碗
青花云龙纹五孔扁瓶
粉彩百鹿图尊
青花八吉祥宝月瓶
粉彩描金海晏河清尊
粉彩镂孔转颈瓶
粉彩山水人物图盖罐
各色釉彩大瓶
青花釉里红墨彩瓶
五彩鱼藻纹盘
米市像
琉璃人物瓦脊雕塑
兽面纹丫形器
玉龙
玉兽玦
玉鸮
玉铲
人面形饰
兽面纹石奔
人面形佩
兽面纹琮
兽而纹镯
兽面纹戈
玉斧
兽面纹簋
玉鳖
玉立人柄形器
跪坐人
玉鹅
玉凤
玉鹦鹉
虁龙佩
鸟纹刀
玉虎
玉鱼
鸟兽纹璜
鸟纹环
人首蛇身饰
虎形佩
玉人头饰
兽面纹饰
虎形璜
兽面纹玉梳
兽面纹饰
双龙佩
虎形饰
四节佩
多节佩
三龙环形饰
虎形佩
双龙首璜
镂空龙形佩
镂空龙凤纹璜
镂空螭虎纹合璧
勾连云纹灯
皇后印玺
玉龙附金带钩
玉龙虎并体带钩
浮雕双螭纹剑首
镂雕双凤格
镂空龙凤纹套环
熊虎相戏珌
镂空玉佩
兽首衔璧饰
镂空龙凤纹环
铜嵌玉铺首
镂雕双螭龙纹谷璧
仙人奔马
玉铺首
镂雕龙凤纹环
龙形觿
金玉耳坠
双凤系璧
镂雕螭纹璧
玉辟邪
玉座屏
夔凤纹樽
蝉形琀
献珠宝人带板
云形杯
镂雕双凤佩
玉带
透雕折枝花锁
花鸟佩
玉“春水”饰
兽耳云龙纹炉
渎山大玉海
龙纽元押
龙纹活环尊
牧马镇
玉带饰
龙纹带板
玉碗
玉爵杯
合卺杯
菊瓣盘
玉炉、瓶、盒
九龙瓮
桐荫仕女图
镂空花薰
大禹治水图
会昌九老图
金节约
鹰形金冠顶、金冠带
金虎纹条形饰
金耳坠
金虎纹圆形饰
猿形银饰
金盏、金勺
交龙金带钩
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楚王银匜
银盆
金兽
包金卧羊带饰
“文帝行玺”金印
金奔马
狩猎纹高足银杯
舞伎八棱金杯
赤金龙
刻花赤金碗
舞马衔杯纹银壶
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器
镂空银董球
银鎏金凤纹大盒
龙狮纹四足银罐
金耳环
乳钉鎏金银盏
鎏金银八角杯
瑞果图鎏金银盘
鎏金银八角盘
花卉纹银六角盘
荷叶敞口银杯
金娃娃
鎏金银鸡冠壶
鎏金银壶
鎏金银戏童大带
鎏金银面具
银镶珠“金翅鸟”
“文王访贤”金饰件
银罐
银瓶
镀金团花银圆盒
如意纹金盘
缠枝花果方形金饰件
银槎
蟠螭银盏
银架
鎏金花瓣式银托盏
银渣汁
金冠
鎏金银盘
金凤钗
银爵
银鼎
蟠桃银杯
银累丝花瓶
金编钟
金錾云龙纹执壶
金錾龙纹葫芦式执壶
银鎏金嵌珐琅砚盒
金錾花高足白玉藏文盖碗
金桂月挂屏
金累丝殿式龛
金嵌珠天球
银提梁壶
朱漆木碗
缠藤蔑朱漆木筒
嵌玉高柄朱漆杯
朱漆木雕遗痕
彩绘雷纹漆器残片
黑漆木碗
缠丝线黑漆木柲
彩绘贴金嵌绿松石漆觚
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
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彩绘漆内棺
彩绘竹胎漆排箫
彩绘龙纹皮胎漆盾
彩绘射猎图漆瑟残片
彩绘木雕蟠蛇漆厄
彩绘木雕鸭形漆豆
彩绘漆盒
彩绘透雕漆箭箙
彩绘透雕漆座屏
彩绘龙凤纹漆内棺
彩绘透雕四龙漆座屏
彩绘双耳长漆盒
彩绘兽首凤形漆勺
彩绘鱼鹭纹漆盂
彩绘云龙纹漆盒
彩绘变形鸟头纹漆卮
彩绘波折纹长方形漆盒
彩绘几何纹铜箍三蹄足漆樽
彩绘“君幸食”漆盘
彩绘黑地漆棺
彩绘云气纹夹纻胎双层漆奁
彩绘鹤纹漆匜
彩绘七豹纹扁形漆壶
彩绘三鱼纹漆耳杯
彩绘漆耳杯盒
彩绘神人怪兽纹龟甲形漆盾
彩绘几何纹漆碗
彩绘漆案
彩绘铺首衔环三蹄足漆奁
彩绘贴金银箔嵌玛瑙珠漆七子奁
彩绘嵌银箔漆砂砚
彩绘夹纻胎漆耳杯
彩绘鸭嘴形柄漆盒
彩绘漆秘器
彩绘铜扣兽纹漆钵
锥刻戗金黑漆盒盖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彩绘漆匕
彩绘童子对棍图漆盘
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
彩绘鸟兽鱼纹漆槅
彩绘孝子故事图漆棺残片
彩绘人物故事图漆屏风(局部)
“九霄环佩”紫漆琴
“大圣遗音”栗壳色漆琴
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
花鸟纹嵌螺钿黑漆经箱
描金堆漆舍利函
花瓣形圈足黑漆碗
紫褐色漆托盏
黑漆碗
柳塘图戗金填朱漆斑纹地长方形黑漆盒
园林仕女图戗金莲瓣形朱漆奁
出游图戗金长方形朱漆盒
剔犀执镜盒
脱胎剔犀柄团扇
婴戏图剔黑盘
桂花纹剔红盒
“张成造”云纹剔犀盒
“杨茂造”观瀑图八方形剔红盘
东篱采菊图剔红盒
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
“张敏德造”赏花图剔红盒
烹茶图剔红盒
携琴访友图剔红盒
五老图委角方形剔红盘
云龙纹剔红盒
林檎双鹏图剔彩捧盒
“滇南王松造”文会图委角方形剔红盘
山水人物纹委角方形剔黑盒
人物花卉纹戗金莲瓣形黑漆盒(两件)
祝寿图绿地剔红盒
龙凤纹方胜形雕填漆盒
龙凤纹银锭形雕填漆盒
龙凤纹菊瓣形雕填漆盘
松鹤纹斑纹地雕填漆盘
孔雀牡丹纹皮胎剔红盘
竹林七贤图长方形剔红盘
“时大彬造”山水人物纹紫砂胎剔红壶
云龙纹梅花形雕填漆盒
梵文缠枝莲纹长方形填漆盒
彩绘描金山水人物纹漆盒
款彩楼阁园林图黑漆屏风
描金龙纹黑漆戥子盒
缠枝莲纹嵌螺钿舟形黑漆洗
花卉纹百宝嵌委角方形黑漆笔筒
“方如椿”款描金山水人物纹长方形黑漆盒
“千里”款嵌螺钿锡胎黑漆执壶
“江千里式”云龙纹嵌螺钿长方形黑添盒
婴戏图嵌螺钿黑漆箱
寿字云纹瓷胎剔犀尊
花卉纹雕填漆几
彩绘云龙纹双圆形漆盘
彩绘花鸟纹圭形漆盘
云龙纹剔红宝座
彩绘描金花果纹包袱式长方形漆盒
蝙蝠勾莲纹柿形雕填漆盒
彩绘描金紫檀扶手椅
描金花蝶纹斑竹栏椭圆形黑漆盘
彩绘描金桃蝠纹方胜形漆几
描金黑地山水楼阁图漆手炉
海兽纹剔红盒
海水游龙纹剔红盒
春字寿星莲瓣形填漆盒
双凤纹莲瓣形雕填漆盒
描金松石藤萝纹黑漆盘
脱胎菊瓣形朱漆盘
彩绘山水八仙图金漆盒
识文描金瓜形漆盒
识文描金海棠形漆攒盒
嵌螺钿葵花形黑漆盒
描金山水人物长方形罩漆盘
“卢葵生制”雄鸡图百宝嵌长方形漆砂砚盒
“沈绍安制”彩绘描金花鸟纹长方形漆盒
对凤对龙纹秀浅黄绢面衾(部分)
凤鸟凫几何纹锦
龙凤纹绦
田猎纹绦
菱格六边形纹绦
飞凤花卉纹绣
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
龙凤虎纹绣
信期绣手套
青丝履
秋香色地菱形隐纹花叶纹经锦枕
黄地龙凤纹经锦
绛地印花敷彩纱
乘云绣**对鸟菱纹绮
浅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
茱萸纹绣绛色绢
鸡鸣枕
树叶纹缂毛坐垫
鹿纹锦
长寿光明锦
“续世”锦
人首马身纹缂毛
方纹绞缬
树纹锦
云气动物纹锦
刺绣佛像供养人
忍冬联珠龟背纹刺绣花边
联珠“胡王”锦
宝相花印花绢褶裙
双羊纹锦覆面
绞缬四瓣花罗
绿色狩猎纹印花纱
联珠对孔雀纹锦覆面
联珠鹿纹锦
月兔纹锦
紫绛绢地绣宝相睡莲经帙
褐色牡丹芙蓉花罗
绣线瑶台跨鹤图
缂丝仙山楼阁册
缂丝帕玛顿月珠巴像
缂丝八仙拱寿图轴
织成仪凤图
绿地花果纹夹缬绸
秋香地花果纹夹缬绸
金地缂丝鸾凤牡丹纹圆补
黎族织花筒裙
黎族刺绣龙被
粤绣褡裢
布依族蜡染花边
薛文华绣紫藤双鸡图轴
和阗绸
骨雕人头像
鹰头
双鸟朝阳
圆形器
象牙虎纹板
彩漆龙纹勺
人物花鸟纹尺八
象牙尺
片体饰件
竹雕残荷洗
松鹤益寿笔筒
刘、阮入天台香筒
竹雕寒山、拾得像
鱼龙海兽纹笔筒
玉兰花式杯
鸳鸯暖手
螭纹扁壶
送子观音像
四开光坐墩
松荫策杖图笔筒
戗金细勾填漆春凳
嵌楠木宝座
戗金细勾填漆龙纹酒桌
一腿三牙罗锅枨方桌
螭纹圈椅
喷面式方桌
平头案
铁力象纹翘头案
大画案
嵌螺钿罗汉床
四面平螭纹画桌
十字连方围子罗汉床
五屏风式龙凤纹镜台
龙纹方角柜
十字栏杆架格
戗金细勾填漆龙纹箱
钟馗掏耳图笔筒
东山报捷图笔筒
竹石图笔筒
东方朔像
束腰齐牙条炕桌
呵欠罗汉像
罗锅枨方凳
螭纹翘头案
戗金龙纹高束腰炕桌
贴黄仿攒竹方笔筒
二竖戏牛
仿青铜提梁卣
七贤图八骏图笔筒
贴黄四子盒
贴黄方觚
贴黄提梁小柜
三螭海棠盒
牙雕鹌鹑盒
三羊开泰图插屏
深院月夜赏梅图
贴黄龙纹竹丝编织笔筒
牙雕冠架
大吉葫芦式花薰
嵌瓷靠背扶手椅
黑漆描金靠背
镂雕花卉圆盒
直后背交椅
裱云龙纹缂丝宝座
鹿角椅
束腰折叠式炕桌
嵌玉小宝座
戗金填漆梅花式香几
漆面转动式圆桌
透雕花牙平头案
蟠螭纹架几案
镶竹雕山水小座屏
蝠磬纹大罗汉床
朱漆灯台
多宝格
山水屏风宝座
剔红百宝嵌屏风宝座
四美图真本
决定陀罗尼咒
鲁公输子先师
炉火之神
月宫马
西游记
古都驼铃
仕女屏条
平升五福 独占鳌头
沈万山聚宝盆
双锁山
五福捧寿
和合二圣
全家福
副扬鞭门神
神荼郁垒
灯笼方
莲鱼贵子
春牛图
天地三界十方万焚具辛
选仙图
拾花轿
赶庙会
天雷报
傣族冬札
剪纸熏样
扫晴娘
牛耕图
熏样刻纸
染色窗花
寿桃生肖 人物
观世音
帅盔
仕女·花篮风筝
八仙庆寿
沙燕
白蛇传·孙夫人试剑
吹糖人
梨园(亦称古埙)
人面猴
踏青
子母雁
兔儿爷
欢乐行
断桥相会
兔子王
骑马人·动物
麒麟送子
寿星不倒翁
挂虎
泥插子(小泥佛像)
陶模
陶模玩具
狮枕
八仙酒令牌
坐童
棒棒人
青龙雁月刀
小燕车
月饼模子
吼狮
拴娃狮·炕头狮
背背猴
四大天王
持荷童子
童子·猴子
布老虎
蛙心鱼枕
蝈蝈葫芦
金鱼
水浒叶子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