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玉文化经历了神玉一王玉一民玉的三大阶段
一、 神玉阶段,距今10000年一距今4000年
首先于我国东北、东南、长江中下游及西北等地蕴藏丰富的五大玉资源的产地之上,促使史前社会有了巨大,惊人的发展,形成三大玉文化板块及五支玉文化亚板块,为中华文明铺设了奠基石。
1、五大玉资源及产地:
(1)“殉玎琪”即东夷玉,主产地今岫岩县;
(2)“瑶琨”即越玉,主产地今溧阳小梅岭、茅山;
(3)“鬼玉”即狄玉,主产地今俄罗斯东萨彦岭 、维基姆河流域;
(4)“球琳”即羌玉,主产地今新疆和田;
(5)“谬”即巴蜀玉,主产地今四川汶川龙溪、缅甸密支那。
2、三大玉文化板块及五支玉文化亚板块
(1)东夷玉文化板块
狩猎经济为主,兼种植,距今10000一距今5000年。分布今东三省、内蒙东部、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以红山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块、匕、勾云形器、圜形边刃器、龙、鹗等。
(2)淮夷玉文化板块
农耕兼狩猎,距今5300年,分布今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苏之南部,以凌家滩遗址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玉巫、龟壳、长方形片饰等。
(3)越玉文化板块
农耕为主,距今5500—4300年,分布今江苏、浙江太湖地区为主,以良渚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璧、琮、钺、璜、梳背、锥形器、串饰等。
(4)夷玉文化亚板块
农耕为主,距今4500—4000年,分布今山东省,以海岱龙山文为代表,重要有圭、璋、璇玑、冠饰等。
(5)华夏玉文化亚板块
农耕为主,距今4200—3800年,分布今山西省南部,以陶寺文化为代表,有琮、璧、步摇等。
(6)鬼玉文化亚板块
农耕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今山西北部,内蒙中部一蒙古高原、贝加尔湖,以石峁文化为代表,有璋、牙璋、刀等。
(7)羌玉文化亚板块
农耕经济,距今4200年。分布今甘肃、青海、宁夏。以齐家文化为代表,有璧、琮、璜、璜联璧等。彩图18璜联璧、璜、璧,天水师赵。
(8)荆蛮玉文化亚板块
农业经济,距今4200—4000年。分布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巫头像、獠牙面、龙、凤、蝉、兽面等。三大玉文化板块之后先后出现五支玉文化亚板块,处于中华文明的前夜,为其出现作出了巨大贡献。
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是神。神是巫创造出来的,依靠神的力量统治社会。巫形象见于大溪、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
二、王玉阶段 夏商周一南北朝 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589年
王、朝廷掌握着生产、使用玉、玉器的大权。三代王玉到了秦汉成为帝王玉。玉器的主要功能为礼器(“六瑞”)、祭器(六器)、仪杖、工具、用具、器皿、佩饰、人物、动物等等。主要论点:玉有德。
孔子主张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东汉许慎又精炼为五德:仁、义、智、勇、洁。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即将玉从神那里解放出来,交给“君子”,作为德的载体。君子比德于玉,用以作佩,无故玉不去身。
三、民玉阶段
玉除了为王家朝廷专用之外,由于工商业发达,玉器的商品化生产,工商、富户人家置朝廷禁制而不顾,从店铺购置玉器用于喜庆、佩戴、文房、宴饮、鉴赏、收藏等物质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
资料:中国人尊玉、贵玉、重玉、爱玉、用玉、佩玉、玩玉,至少七千年来不绝于史。玉非美食,非华服,非良药,非利器,仍以珍爱如此?何以重如此?有说玉乃天雷生就,乃崇山之精液;有说玉能镇邪,能避鬼凶;有说玉温润光洁,可修德养性;有说玉光剑气,吉祥之辉,悦耳之声,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其奥秘非言语所能穷。哦,真不知是玉有此神奇而被人发现利用?还是人附与了玉这等的灵性神奇?当然,玉本身也非寻常物。其质、其色、其纹、其泽,加之匠心依材治器,诚可谓天然自成图画,无声有韵音乐,一掌中可把握天发灵慧,不言之物却令人心动心幻美意顿生。世人重玉不妄,玉有奇特,玉是值得珍爱。
然而若无七千年前河姆渡的玉饰玉佩,五千年前红山文化的玉龙玉兽,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玉壁玉钺,方寸之玉也成不了这大的天地。《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之地有两百多处,安阳殷墟一座古墓中出土玉器多达755件,蔺相如曾以生命护卫和氏壁,万千兵马相争厮杀只为争那传国玉玺,汉代帝王葬用玉衣、九窍塞、玉晗、玉握欲使尸骨不腐,中国人使玉有了超自然的能力,玉成了带有神秘法力的灵物。
世界上不独中国人爱玉,古代欧洲人,美洲人也迷信玉,认为佩玉可辟邪,还可治愈肾病。但爱玉用玉的日本人、新西兰毛利族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西伯利亚人,谁都没象中国人这般建构了丰繁博大的玉文化,中国的玉器在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礼仪的、道德的、艺术的等等活动中,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何以如此重玉与中国为什么创造使用方块图形文字颇为相似,令外国人不解,也给中国的思想者们出了一道难题。新老学者们解构河图洛书,周易八卦,在玉面前似乎说不出多少道理。而玉的长久不衰的魅力,是否正在于此?
今天的华人依然重玉佩玉爱玉玩玉欲罢不止,是否也因好玉者如鱼在水冷暖自知,颇有一点得玉忘言的入禅境界?看来玉中蕴含了中国人的理念、心性、气质与想象,林林总总的玉器展示了东方古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与话语。要今天的中国人不爱玉,是挺难的。
有形与无形,高贵与世俗,财富与审美,理性与迷信,自然物与生命人,在玉上水火交融,在玉上浑然一体,在玉上绽放精神,在玉上放大了智慧,在玉上碾展出七千年的年轮!玉这棵生长在中国的文化大树,老枝凝重,新枝萌绿,即便是进入了后现代或后后现代,克隆羊克隆人克隆各样类形态的文化,大自然造就了每一块玉,却都是唯一性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难以克隆的。玉,使人之为人的内容多了一点份量,多了一点神秘,多了一点密码,多了一点稳定性。
没有对玉的知晓,就不可能有对中华文明的真正了解;解开世界文化发展之谜的金钥匙就是和阗玉。
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角闪石亦称软玉,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辉石类(硬玉,如翡翠)18世纪后方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
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软玉,如和阗玉)制品。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为55度至64度。这是矿物学上的玉。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
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好的玉器,钟林先生归纳为四要素:材质、造型、工艺、主题,这四要素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而包蕴了人的精神: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必须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
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雕琢美和主题内容,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
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二>商代是我国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
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
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三>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
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
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
“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二、和阗玉相关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 山料又名山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的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质量常不如籽玉。山流水是指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由河水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其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籽玉是指原生矿经剥蚀被流水搬运至河流中的玉石。其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籽玉一般质量较好。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才,均为采集材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才重一万零七百余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特等的羊脂白玉籽玉就是,仅出产在玉龙喀什河(白玉河)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以前每年可产羊脂玉毛料数百公斤,近年虽引入大型机械采挖,但仅年产数百公斤,已濒临绝产。因为羊脂白玉首先是经过风化、搬运再历经千百年的水流冲刷,糟粕杂质被荡涤,内核精华被凝聚,实际上保留下来的是非常精华的东西所以它在颜色上就白如羊脂在光泽上就像月亮一样皎洁,而且结构成分都非常的纯净。
现在我国并无白玉的质量分级标准(因为玉的成分、白度和结构细腻程度可以测量,而油润度和温润度都没有量化指标可以界定),所以造成市场的混luan,有些人就乘机混水mo鱼。
‘羊脂玉’只是旧时对新疆和阗优质白玉的一种称呼(晶莹油润,质若凝脂)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和阗软白玉中的较高等级!无论什么料种只要够白就称为羊脂白玉,这是不负责任的。按现今的等级区分(以透闪石为主要生成物质的和阗籽料)其密度,色度,油润度,纯净度均达到一级的才可以称为‘羊脂’白玉。此外,羊脂级白玉可不是特别特别白的,而是略微有一点隐隐发黄!羊脂白玉子玉属玉中极品,时价20几w一公斤,远胜黄金,佩带价值也远胜钻石! 中国古籍中称和阗玉的出产地昆仑山为"群玉之山"、"万山之祖"。
《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石昆仑之"之说。新疆和阗玉有7000余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前,昆仑山的先民就发现了和阗玉,制成生产用具及装饰物品。自殷商时代起,和阗玉大举东进,成为宫庭权贵用玉主体,统治者视其为宝物,商代已形成规模开发,秦代以后成为中国玉雕业的主要玉材,并逐渐成为伴随中国历史进程的皇室玉。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们均以和阗玉为尊、为正宗。
1、和阗玉——玉材中的精英。2、加工性能良好。
和阗玉的加工主要根据玉质和玉色等进行精心设计,一般分为选料、设计、琢磨、抛光四个阶段。由于和阗玉所独有的质地特性,尤其是其韧性大的特点,使其在制作产品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施以细工工艺,使其形准,规矩、利落、流畅。因而,和阗玉加工性能良好,和阗玉的细部精加工是精美玉器的一个重要标志,用和阗玉制作薄胎,更能反映出玉器的天地造化之美。 3、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
在宝玉石界,和阗玉被公认为世界软玉之首,从古至今,几千年来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数量众多的艺术珍品。殷商的玉饰,周朝的礼器、秦朝的玉玺、汉朝的玉衣,唐代的玉莲花、宋朝的玉观音、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明朝的子冈牌、清代大禹治水图山子……这些稀世珍宝,无一不是大量采用和阗玉雕琢的艺术珍品,闪耀着动人的光芒。用和阗玉琢制的中国玉器被誉为"东方艺术",因具有浓厚的中国气魄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被视为最为耀眼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和阗玉的输出,早在6000多年前便形成一条"玉石之路",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仅有1600多年历史,作为这两条文化通衢上的重要驿站--玉门关,究其命名本源应是因和阗玉的缘故而命名的。
"玉石之路"的文化、z治、经济和历史意义远远胜于所谓的"丝绸之路","玉石之路"的重要载体和阗玉比所谓"丝绸之路"上的载体丝绸更为重要,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商品和文化媒介物,跨越着时空及地域的局限,联结着西域与中原、东方古国与西方世界,为中国内部自身、中国和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无法估量的历史和人文贡献。 三、和阗玉是中国玉文化精神财富的杰出代表
1、儒家文化对和阗玉的精神升华和文化创造。
和阗玉之所以历久不衰,历久弥笃,除了其自身具备其它玉种不具备的物质属性和优势外,还有一个深刻原因,这就是附加于和阗玉之上的文化及精神价值。和阗玉是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的重要物质载体。由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地位,故而儒家文化对玉文化的影响力最为深远和巨大。
在殷商时期,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过程业已初步完成,和阗玉成为道德、习俗、神灵、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物。在道德方面,儒家学派为进一步宣传他们的学说,需要用一些物质的载体,故而总结了殷商时代开始使用和阗玉的经验,尤其注意到统治阶层喜爱和阗玉的感性经验,用儒家的道德观念去比附于和阗玉物理性质的各种特征,进行从物质到精神、感性到理性的理论创造,赋予玉以德行,即所谓玉"十一德"、"五德"之说。
《礼记》中孔子赋予玉"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其相对应的是和阗玉的物质属性,如温润而泽、缜密而粟、清越以长等。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比德于玉”,玉佩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皆珍之爱之,可谓之“道”,等等,这些美德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因而佩玉以洁身明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必然。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实际上指的是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
因此,有关玉德的儒家学说,均以和阗玉为依据,并始终以和阗玉为尊,为正宗。和阗玉因此成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会道德的象征物,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同时,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礼仪祭祀之器,成为沟通世俗人间与祖先神灵的法物。在政治方面严格规定从天子到各级官吏的用玉要求,《周礼》中规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圭,男执蒲壁。"这一切,为人们尊玉、崇玉、爱玉、敬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并直接影响到民间的广大基层群众视玉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标准,以及美的参照物,这可从成语中窥见一斑,如,锦衣玉食、金玉满堂、琼楼玉宇、亭亭玉立、玉洁冰清等120个与玉有关的成语。
2、其他文化意识形态对和阗玉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文明及历史的进程中,长期以来儒、释、道三教并立。除儒教以外,其它两种宗教中的文化因素也加入了玉文化的建设和营造过程中。道教以玉为灵物,视为神药,葛洪《抱朴子仙药篇》中,"玉亦仙药,但难求耳",《玉经》日:"服玉者,寿如玉也",期望"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佛教对玉文化亦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华经》更将玉列为"七宝"之一。从传统玉器中的观音、佛摆件、小而精的挂件、如意等手把件到数量众多的博物馆馆藏珍品,佛教文化和佛教题材成为玉器产品系列中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中国佛教文化不但在玉器作品上与和阗玉发生着物质联系,更从历史沿革上与和阗玉的产地和阗地区发生着一定的精神联系。因为在历史上,于阗一度曾是大乘佛教的中心,在中国中原地区传播的佛教,并不是直接从印度传入的,而是通过西域主要是于阗为中介。汉语中"和尚"一词借自于阗语,"沙门"一词则借自龟兹语。由此可见中国佛教文化与和阗玉通过物质产品和精神渊源的结缘,达成了一种冥冥中天赐的文化姻缘。 四、更多有关和阗玉文化的知识
“玉”字的起源: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
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娲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上(石)和艺术上(美)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还有“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型,也喻意古人用玉象征万物,“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参通。
形容玉的种类丰富多彩,可谓之“千样玛瑙万样玉”。
说明玉的天然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谓之“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
玉器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玉器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偶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因为这种矿物比一般石头更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但是这种矿石又清澈透明,非常好看,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玉”。
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所以就只有族群里少数族长、祭师这样的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需要加工,费时费力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于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好看的石头转化为代表财富、神权、权力、地位的象征。
通过考古学家对历代文献和图画的研究,我们了解到,远在汉唐的时候,虽然使用玉器的文化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收藏玉器的风气尚未形成。直到两宋年间,收藏玉器才慢慢变成民间的一种风气。
玉器收藏之所以能发展起来,第一是因为两宋距离商周秦汉已有千余年,这就具备了收藏古物的物质以及时间基础。而宋代的文人气息也很发达,在文人官僚和士大夫中有着收藏、考究古物的风气,这是古物收藏的人文基础。作为封建王朝的顶峰,宋代商品经济又很发达,文人雅士也就多了起来,古物收藏也就有了经济基础。三者互相促进,古物收藏这个概念也就水到渠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历来就爱玉,欣赏玉是一种高尚的嗜好。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就认识到玉石的坚硬和美丽,玉石不仅可以用来磨制工具、武器,又是美丽的装饰物件,寄托了人们的艺术情怀和精神追求,而且还作为一种礼器用来祭祀祖先,因此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就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不过那时加工技术十分原始,佩戴玉的只是少数达宫贵人、豪门贵妇,而真正的流传于民间当在宋朝以后。当时民间就有一种风俗,即当一对青年男女喜结良缘,老祖母从红绸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玉手镯拿出给新人戴上,祝福新人生活和谐美满,而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这一幕又回重现。这一传统恰体现了玉石特有的坚固不朽的本质,相当完整的保留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和艺术精髓。
当时过境迁的今日里,玉特殊和独有的品质早就根植在中国人崇玉、爱玉的心里,玉代表了美好、尊贵、坚贞和不朽。“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在拥有玉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深化了自己的心灵。
翡翠的流行
传说十三世纪初,云南的一个盐商偶然的从缅甸驮了一块石头回国,那块晶莹透亮的绿石头一下子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这块石头就是翡翠,因其色泽艳丽、产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泽、质地滋润、韧性较强、硬度高,在玉石家族中称“硬玉”,又称“玉中之王”。
翡翠产地多属于未开发山区,虽不致鬼魅魑魍、豺狼虎豹,但孟尹深山,往往走上一日不见阳光,茫茫林海,只有求玉人走出的小毛路;雾露河,滚滚浊流,每逢夏日雷雨天气,水面上处处泡起,缕缕烟生,烟生至三尺高度即聚拢不散,人坐船中,伸手不见五指,如入五里雾中。除了蛮烟瘴气,蚊蟒疟疾,环境恶劣,加上工具原始,旱季短少,物资缺乏,玉石的开采,备极艰辛。
直到18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翡翠才真正大量进入中国云南。虽然翡翠从传入到应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时间,但由于喜爱翡翠的人们赋予其神奇的文化内涵,其短暂而辉煌的历史足以让其他玉石羡慕不已,并与其他玉石一并构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器文化。明代,我国出现缅甸翡翠;清代,由于王公贵族的喜爱(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后的癖爱),被称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价百倍,成为玉中极品。翡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眼中,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还带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古人与今人都皆爱玉、喜玉、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现业已成为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及韩国等地最流行的玉石,佩玉爱玉已成为一种现代时尚。
什么是翡翠
翡翠,其英文名字称为Jadeite。来源于西班牙语Pridra Yiada,意思是佩在腰部的宝石,因在十六世纪翡翠被认为是一种能治腰痛和肾痛的宝石。而在我国古代,"翡"、"翠"是分别用在指赤羽雀和青羽雀(据东汉年间的许慎的《说文解字》)。
翡翠,其主要组成矿物名为硬玉,是单斜辉石中的一种碱性辉石,由无数细小纤维状微晶纵横交织而成的致密状集合体,具有毡状结构。基本物理性质:坚韧度极高,能抵御较高的撞击力和压力;摩氏硬度6~7,大于软玉的摩氏硬度。由于翡翠由矶嘤灿窨帕W槌桑�斐捎捕炔钜欤a target=_blank href='http://infopfhc360com/Html/zt/paoguangj/indexhtm'>抛光后有桔皮效应;在二碘甲烷中下沉;其光泽为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透明度有透明至不透明不等;断口为参差状,较表面暗些。
世界上著名优质翡翠玉石产于缅甸。其矿床位于缅甸北部乌龙河钦敦江支流流域,主要产地有度冒、缅冒、潘冒和南奈冒,那里离我国云南边境很近。云南的腾冲、大理一度是翡翠玉石集散地,现已换作瑞丽。瑞丽的翡翠市场是我国翡翠交易市场最繁荣、最具代表性的市场,高中低档货应有尽有,其中也掺杂了些B货、C货,这就要考考买货人的眼力了。除了缅甸、泰国、美国、日本、原苏联和我国都有翡翠石矿产,但缅甸是唯一出产优质品的国家。
翡翠的投资与收藏
翡翠的储量非常有限,全世界高档翡翠原产地仅限于缅甸北部的一小片区域,远比钻石和其他宝稀少。有人统计,从清末到1949年,“玉中之王”翡翠上涨了200多倍,尤以高档翠玉为甚。在香港市场上,10来万港元一件是很平常的事,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港元一件珍品在拍卖行拍卖也不稀罕。
翡翠行情波动性不大,从70年代至80年代末,上涨千倍不止。一时间所有的翡翠商都忙于找货,供不应求的局面使玉人们日夜赶工。9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翡翠价格略有回调,但近两年翡翠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原因是高档原料日见稀缺,矿主奇货可居,不急于卖货。很多行家感叹“面粉比面包贵”。因此,可以说现在正是买翠的时候。80年代的上涨高峰原因在于台湾、香港、东南亚的经济腾飞,而下一个高峰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而到来,有理由相信,这个高峰的上涨势头还要超过前一轮。目前,即使一二百元的翡翠亦有升值潜力,而高档货品不受行情下跌的影响。
纵观近几年优质翡翠走势,总体上仍是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高,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昧道,但人们的喜爱程度仍制增无减。目前翡翠蛋面戒指的最高记录是在1997年以759万港元创造的:手镯最高记录是1995年成交的一只晶莹剔透的精美手镯,成交价为1212万港元,可见人们对翡翠迷恋到何种疯狂的程度。
收藏翡翠需注意的是一定不能B货(指酸处理后的翡翠),只有A货才有保值性,所以购买时一定要问明是否是A货,并向卖家索取证书。
翡翠的赌石
翡翠的赌石实际上就是翡翠原石中的仔料。翡翠的原石有两种:山料和仔料。山料是从翡翠矿山里直接开采出来的,没有外皮,形状不规则,有很多棱角和裂纹,结构粗糙疏松,质量不怎么好、不属赌石。仔料,即翡翠的砾石。这是翡翠这种岩石在风化破碎后滚下山坡,被洪水或河水带入山沟或小河中形成的。在滚动搬运过程中,翡翠矿石碎块的棱角被磨圆,原来裂纹多或疏松的部位被磨掉或崩落。同时,表面被风化成一层厚薄不等的外皮,这样,翡翠碎块就变成由外皮包裹的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的砾石了。砾石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千吨,甚至几万吨的,小的如拇指大小。
在翡翠原料交易市场上大多为仔料,即翡翠砾石。由于砾石表面有一层风化皮壳的遮挡,看不到内部的情况,人们只有根据皮壳的特征和在局部上开的“门子”,凭自己的经验来推断赌石内部翡翠的优劣。这就使得翡翠原料交易中,对翡翠原料品质的鉴别成为一件颇为困难的事。这样的交易颇似赌博,所以人们将带皮的翡翠原料称为赌石、赌料或赌货,把这种商业行为也称为赌石。既然是赌,那就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就是经验老到的行家,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颇具风险性。然而赌的刺激,赌的神秘和一赌为快的乐趣驱使众多的人去从事赌石业。因此,有人一夜暴富,从街头的混混可以转眼变成百万富翁;有人顷刻间可以倾家荡产,由百万富翁变成穷光蛋,这种事屡见不鲜。赌石常常是以赌色为主,赌正色。此外,还有赌种的,种要好,种要老,种要活;赌地张的,就是赌其地张细密,有水,干净;还有赌裂、赌雾、赌是否有癣的。赌好是很难的,因此人们说“十赌九输”。
翡翠的挑选与估价
我们经常在市面上看见颜色各异。质地不一的各种翡翠,翡翠之涞南肝⒉罹啵�蓟岬贾滤�砑奂涞奶烊乐�稹K�交平鹩屑郏�裎藜郏�涫狄豢橹实睾玫聂浯涫鞘�窒∩僬涔蟮摹BR>色、透、匀、形、敲是一般人观 赏或评价翡翠的方法,翡翠分为:玻璃种、深色老坑、老坑、 金丝、油清、豆青、花青、瓜青等。其中以玻璃种的翡翠为上品, 而“水分”特高、透明度佳的又叫作“冰种”,可说是“玻璃种”中的珍品。大部份购买玉镯的消费者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那就是商家会 当你的面敲玉镯,听听看其声音是否清脆不含浊,而以清脆悠扬有 回音者为佳。这样做即是欲证明翡翠玉石的结晶紧密质地好且无裂纹。
总的来说消费者选购时要“三看 ”:
1、看颜色:翡翠的颜色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白色、绿色、红色、**、紫色、灰色、蓝褐色、黑色等色彩,其中绿色最为稀少,故最为珍贵,也是价值所在,绿色以鲜艳嫩绿的翠绿为最佳,以浓、阳、正、匀为上品,纯紫罗兰,靓翡红色价值也甚高,红、绿、白三彩(福、禄、寿)更为佳品。
2、看质地:即翡翠的底色叫“地”也叫“种”,透明度愈佳,价值愈高,据质地结构不同的表现对“种”或“地”的叫法也不同,常见的有玻璃种、冰种、花青种、油清种、豆青种、干青种等等。
3、看雕工:指翡翠的雕刻工艺,一块翡翠价值的高低与其雕刻工艺的精细,寓意的巧妙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三分料、七分工”纯手工的雕刻及翡翠颜色不同的特征使每一件成品都是独一无二。原石深埋于底,历经地壳变动,如能三合为一,本是世间难寻的美玉,价值连城。
选购翡翠玉饰的小知识
针对时下许多消费者对翡翠玉器知识的贫乏,这里谈谈与翡翠鉴别有关的几个概念:
一、A货:翡翠的原料及成品,全为真品,没有一点人工作伪,货真价实。高档的翡翠具有财产性、保值性、投资性。不但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上的财富。因为这类高档翡翠制品十分稀少,而且愈来愈少。致使许多做翡翠贸易的人,也很少遇到过这类产品。它的价格节节上升。一些最高档次的翡翠制品,如手环、马鞍戒戒面、项链及一些翡翠艺术品,其价格可达几十万到几百万港元,甚至上千万港元。有些富翁为追求这类成品,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二、B货:对底灰黑而脏、水(透明度)差,但绿好而色正的中下等翡翠原料或成品,进行物理、化学的处理,除去它的脏,增加它的水,使它改变了底和水,更能衬托原有的绿。这种经加工但没有人工上色的翡翠称B货。对B货的物理、化学处理,为的是提高翡翠的档次,但通过处理已破坏了翡翠的结构,使它变得疏松,降低了它的质量,改变了它的一些光学及物理性能,由此完全不能与未经处理的翡翠相比,价格要低得多。
三、C货:处理方法同B货,不同之处为,无色、绿较浅淡或绿较散,通过人工方法加色而成的翡翠成品称C货。B货与C货之区别在于,B货只去脏、增水而不人工上色,而C货则有时除去脏增水外还要人工上色。底净水好的硬玉可直接上色。(注:玉石商人习惯把透明度称之为水头。“底”是指翡翠的绿色部分及绿色以外部分的干净程度和透明度。)
四、颜色:翡翠以绿色为最好,紫色次之,青色和红色次之,最劣的是黑色和“猫屎色”。绿色也有优劣之分,以嫩叶绿色为好,浓绿的比淡绿好,遍绿的比一点、一块、一条的绿色为好。
五、坑口:就是指玉饰的质地。分为老坑与新坑,老坑质地是半透明和近乎透明。新坑质地不透明。以透明度高的为好。
六、地张:一件翡翠饰物,无绿之处就叫地张。地张不一定是白色,还有灰、青、紫、湖绿、蓝等色。好的地张,能和绿色互相衬托,好像锦上添花。劣的地张,虽然有一块很好的绿色,但衬托起来,像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因此,好的地张有湖绿色、玻璃色、虾肉色,其次是藕粉地、白豆地、紫花地,劣的地张有象牙地、芋头地,最劣的是黑云地、猫屎地。
七、完美度:即无瑕疵的程度。饰物里无裂纹、无葛纹,无杂质的为完美。
八、大小:同颜色、同坑口、同地张、完美度相同的玉饰,大的价值高,小的价值低。
中国人传统爱玉,将玉看作美的化身。佩带玉器既可装饰自己又可健身,对人体极有益处。更多的人把玉视为-种合祥物。由于玉的品种很多,故一般人选择玉器时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失去很多欣赏美玉的机会,现特别介绍如下:
玉一般分二大类,即软玉及硬玉
1 软玉:
(a)产地: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而以新疆一带的白玉最为出名。
(b)颜色:深禄、浅绿、白色、奶黄等
(c)品种:白玉、岫岩玉、青玉
(d)外表光泽:油脂光
(e)产品:雕件、手镯、吊坠、佩件等。
2硬玉(翡翠):一般统称缅甸翡翠玉,因主要产地在缅甸之故。
(a)产地:缅甸境内,在山上称为山石,在河底称为水石。(b)颜色:绿、紫、红、黄、黑、白等。
(c)品种:老坑种、玻璃种、冰种、豆青、油青、白底青、芙蓉种 、乾青及新坑等。
(d)外表光泽:次玻璃光
(e)产品:手镯、雕件、吊坠、珠链、花件等等。 因为缅甸翡翠玉的优质原石产量越来越稀少,而-般 玉石材料由于含有较多杂质及氧化物,成品较多瑕疵,故制造商在十多年前发明以化学方法将其缥白再以树脂充填,令产品更漂亮,所以有B 货之称,而染色者则为c货。 现概括如下:
A 货: 原石原色,不经化学处理的玉器上丁可以世代相传,其价 格亦较高。现在优质老坑种翡翠玉在国际拍卖中的价格每 创新高,因产量越来越少之故。
B 货: 经化学漂白再充填树脂的玉器,现在市场亦接受其作为优 化处理的宝石,而其价格亦较相宜,可作装饰的宝石用。
C 货: 染色的玉,只能当作人造宝石。
B+C货: 经化学漂白再充填树脂后染色的玉,亦只能当是人造宝。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瑰丽、高尚、坚贞、圣洁。几千年来人们敬玉、爱玉、赏玉、戴玉、玩玉、藏玉,人们对玉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玉的美。有理由认为玉美学是玉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是由于玉的美才与石的分化。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者。”杨伯达先生文称“好看的美的石头,这就是玉”。对玉的丰富的美学要素的发现和相关神话传说配合使玉实现第二次分化,从装饰品成为神器、礼器。因此玉美学受到广泛重视得到充分发展。我国在汉以前重视玉的质地美。在百家争鸣的文化争议中玉色美渐为人知,东汉王逸提出赤、黄、白、黑四色的审美标准,发展了孔子“孚尹旁达”的色彩主张,从而也挑起玉美学中德符关系的争议(玉符—玉色也)西汉刘向提出玉有六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历史上对玉的审美方针是“首德次符”。随着玉文化的发展,惟重玉色的人不断增加。根据德符并重的原则笔者文中提出对玉之六美的粗浅认识,从玉的美学特征和审美要素及其受控因素等方面谈了对玉美学的学习心得。如有不妥处敬请指正。
中国玉从古至今都有广义的概念——“玉,石之美者”(东汉许慎)。符合工艺要求的玉器材料(栾秉墩·1985)而西方现代宝石中只承认软玉和硬玉。玉文化中涉及的玉是广义的涵盖。但不能不承认古玉之美还是以软玉(和阗玉)为重要载体的。而硬玉—翡翠在中国还是明清及以后的时期里展现的。
一、玉质美软玉以质地细腻、致密、纯净为特征。质地美在历史上是最早被认定的,如汉以前重视质地美,孔子提出的玉德美多数是对玉的质地特征进行拟人化的思维结果。古称:“美玉无瑕,白璧无瑕”表明玉是质地细腻,纯净,无暇之美。可概括表述如下。
1、“坚缜细腻”之美 玉料质地坚硬缜密,细致而滋润,细粒致密岩石经磨蚀后表面显滑润。故称,“坚缜细腻”之美。此处之坚硬是将玉与彩石比较的结果。
2、“温润以泽”之美玉料滚石、卵石呈致密块状,表面为矿物的断口显强油脂光泽,在加上磨蚀成光滑曲面,故呈“温润以泽”之美。
3、“无瑕之美”和阗白玉为单一透闪石矿物组成,无杂质,故显“美玉无瑕,白玉无瑕”之美。
软玉是一种交织成毛毡状结构的透闪石或阳起石纤维状微晶集合体。这种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但质地优劣随着晶粒大小、分布均匀性、含杂质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而变化的。具体见表1。
综观和阗玉的质地细腻、坚硬缜密、滋润、亮丽照人,能给人一种温润与凝重感与美的享受。
玉质美除了与粒度大小均匀度有关外,也与透明度和抛光性有直接关系。即质地越细腻,其透明度越高,抛光性越好,表面反光性也越强,既增加了玉的美感,又提高了玉的质量。
二、玉色美东汉王逸四色审美标准,发展孔子“孚尹旁达”的色彩美主张。为玉色美评价开创了历史先河。根据现代审美原则笔者从整齐一律、调和对比和节奏韵律三种原则出发讨论玉色美特征。
1、单色美色彩中的某一单色,如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面,清澈的泉水,明亮的阳光等等。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美感。和阗玉色彩十分丰富有白如截脂、绿如翠羽、黄如蒸栗、赤如鸡冠、黑如纯漆。
中华玉器文明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
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
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
例如《山海经》记述的东北地区医巫闾山产质仡峋,千百年后,这个地名依旧未变,现在辽宁营口,出产滑石。
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
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丝绸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后又向西延伸而成的。
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
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
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
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所以说最初是以“美石为玉”。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玉”。
玉的雕琢也有独特的性质,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的磨制方法来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带动解玉砂来磨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只有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耗费人工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
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
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
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
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
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玉器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
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
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一般较粗糙。
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
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
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实用器皿。
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
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
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
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
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
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
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
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
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
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
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
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
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
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
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
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
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
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
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
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
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
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
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
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
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
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
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
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
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
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
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
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
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
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
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
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