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斤是多少克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3125(克),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两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372克。
古代一斤是多少
汉唐制度,一石=120斤,一斤=16两,一两=24铢(宋代废铢,一两=10钱),明清沿袭宋制。
古今度量衡换算简述:
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内丹术语:一斤,又称二八,为十六两,古代重量之数。道教内丹用此来表示精炁相当,阴阳均衡,药成丹结之象。道教内丹家认为,人在出生时,禀受天地之炁360铢,为一周天之数,加上禀受父母之炁24铢,合为384铢,与易象卦爻之数和一斤之铢数相合。 384爻中阳爻 192,阳爻192,由此内丹家藉以讨论丹道之妙。认为人身阴阳二炁相匹配,就好像水火既济,必须二者相当。《悟真篇》曰:“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宋翁葆光认为此药为乌肝和兔髓,实指元炁和元精,文曰:“乌肝八两、兔髓半斤,合成一斤,故曰药重一斤须二八也。”
资料来源:baikebaidu/view/793853fr=aladdin
古代一斤多少两
秦朝的统一衡制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1959年6月25曰国务院释出《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1979年1月1曰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 ,不用 “两、钱、分” 等。
“钱”换算为“克” ,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算的(此换算方法实际上并不正确)。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克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克一斤改为500克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 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 372克(371875克)。
古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斤
具体参看zhidaobaidu/question/13012696si=1
古代的一斤具体有现在的多少克呢??
汉代的量供一般分斛(石)、斗、升、合几种,采用十进位制。一升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左右。汉代的尺一尺相当于现在23厘米左右。至于衡器,分为铢、两、斤、钧、石五种单位,进位制是24铢等于一两;16两等于1斤;30斤等于一钧;4钧等于一石。汉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0克左右。 而明朝的一斤为16两,相当于现在的590克。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一钱等于多少克?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
古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多少克
您好
一种说法是古代定秤,以天上的星星为准。以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南斗六星(天府星、天梁星、天机星、天同星、天相星、七杀星)和福禄寿三星之数相加,总共十六星。所以,便定一斤为十六两,半斤既是八两。此种说法,想象力不能不说是很丰富,但是这种解释似乎有穿凿附会之嫌疑。
还有一种说法和秦始皇有关,当然也是一种传说。
话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
请问古代的一克等于现在的多少克呢
古代没有克的单位 最低为钱 然后是两 再上是斤
古时候一斤等于十六两 一两约36克 一两等于10钱 一钱约36克
希望对你有帮助 请采纳 谢谢
一斤=多少克?
一公斤等于一千克
一斤等于500克
一两等于50克
古时,一斤几两?
现在1斤=10两,1斤=500克;
在古代1斤=16两,这就是为什么半斤八两这个成语表示相当的原因,因为半斤=8两。
但是在古代1斤等于多少克是有变化的,不同朝代1斤相当于多少克如下: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西汉每斤合现在的25824克;而东汉每斤合现在的22273克。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也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平制标识。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汉承秦制,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权者,铢、两、斤、钶、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24铢),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这就是用黄钟律管所容一千二百黍的重量(78克)来定义衡器的单位两的量值。
扩展资料:
在汉代,一石粮食等于20000毫升,也约等于2995kg。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汉一两为156g,一斤即2496g,一石一百二十斤29952g约合2995kg。因此汉代一石约599斤。
——斤
货币单位
在历史上,最初的货币是和重量单位一致的,如中国古代用银子作为货币时,“两”就是货币单位,1两等于10钱,1钱等于10分;英国11世纪用“镑”作为货币单位,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后改为1英镑=100新便士)。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货币的计量单位与金属重量单位进行了分离。http://networksrujxcn/network/youzhike/sheke/jing/jingjixue/ziliao/huobidanweihtm
市制(适用于中国大陆):
1斤 = 10两 = 100钱
1钱 = 5克
中国旧制(现时只存在于香港):
1斤 = 16两 = 160钱
1钱 = 373克
所以1分相当于现在的05克或者是0373克
1、锊和匀:中国的重量单位,以见于彝器上的锊和匀为最早。
钧:三十斤是一钧;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
2、“斤”,这是我国的一个单位。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斤”“公斤”等单位可以看做质量单位在各种场合使用,质量=重量,在法律上等价,具有法律效力。
1千克=2斤,1斤=500克。
3、两:是市制的重量单位。
1两 = 005千克 = 50克;
1斤 = 10两 旧时,1斤等于16两,故有成语“半斤八两”,表示不分上下。
扩展资料:
我国容量单位的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与计量单位都还没有统一,所以各国的重量单位也有所不同。秦、晋所用的重量计量单位大致相同,都使用斛、斗、升。其中斛最大,升最小,采取十进制。
齐国使用的重量计量单位,从小到大排列为钟、釜、区、豆、升,所采取的并不是十进制,其中1钟 = 10釜、1釜 = 4区、1区 = 4豆、1豆 = 4升。楚国采用的是筲、升,两者采用五进制。
2、秦。到了秦朝,计量单位得到了统一。计量单位统一使用原来秦国所用的单位。换算成现在常用的体积单位,1斛 = 20000毫升、1斗 = 2000毫升、1升=200毫升。
3、汉。汉朝的计量单位沿用秦朝,不过增加了合、龠、撮、圭,其中1升 = 10合、1合 = 2龠、1龠 =5撮、1撮=4圭。
4、三国时期到隋唐。在这时期,计量单位为斛、斗、升、合。不过各时期所代表的实际的量不同。
5、宋及以后。从宋朝开始,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固定位石、斛、斗、升、合。它们之间的换算都是1石 = 2斛、1斛 = 5斗、1斗 = 10升、1升 = 10合。不过各时期所代表的实际的量不同。
参考资料:
一斤十六两是古代的用法,在各个朝代的换算标准也都不同,具体如下:
唐至清代:一两=373克,1斤=16两,16两=16x373=5968克
西汉:一两=1614克,1斤=16两,16两=16x1614=25824克
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克,一两等于克。一两=1392克,1斤=16两,16两=16x1392=22272克
扩展资料:
两的现代规定标准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从1979年1月1日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两、钱、分”等。
-两
1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时候的三钱的重量等于多少克?古时候1斤等于16两,一两等3125
“古”时候,古什么时候呢?你还是看看下面这段文字哈500克=1斤=16两=160钱 则1钱=3125克这是依据我国解放后公布的计量标准与国际标准换算结果 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来,中国一直是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但是,古代各时期各地区的1斤等于多少克并不一致,比如说,战国时期楚国的一斤约合250克,秦汉时期也在250克上下,那么,1钱=156克宋朝1斤=625克,1钱=39克;清朝1斤=5984克,1钱=3741克某一时期一钱等于几克要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换算中药的"钱"与一般计量的"钱"不同中药历史悠久,且历来以"钱"为基本计量单位明朝至民国初,1斤基本稳定在595克上下1929年民国 为方便于国际接轨(换算)规定一斤等于500克这样1钱=3125克可是中医书是过去出版的(主要是明朝出版的明朝以前的医书在明朝都经过修定,计量都按明代标准)不能一声令下把他们都改,医生看药方要换算,这可能造成混乱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自1929年的计量改革就明确中药计量依然保持旧制即1钱=595克/160钱=372克1959年改为一斤十两制,但是,中药依然使用旧制以下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年出版的编写说明之七:"书中处方剂量,均按中医传统习惯以一斤为十六两计"但是,医药书上的剂量有的用”钱”,有的用”克”现代中药研究用克,翻印古书用”钱”而药店现在普遍用”克”如果你拿古医书抄来的药方去药店买药,店员会按1钱等于3125克换算,这是错误的实际应按1钱等于372克换算。
讨论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代里说的“一两”是多少克;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说明古代度量衡单位,需要追溯一下我国古代度量衡的起源。最初,人们都是以自然物体,如用黍、粟或以人的体重、身长、手指关节的长度等,作为长度、重量、容量等的基本计算标准的。 古人把100粒黍排列起来,取它的长度作为1尺的标准,这就叫做“黍尺”。纵向排列,称为纵黍尺;横向排列,称为横黍尺。过去造房子用的营造尺,便是纵黍尺。医书上一般不分纵黍尺或横黍尺,而是单称“尺”。历代尺的标准长度不一样。秦代和西汉的1尺,相当于2765厘米;东汉的1尺,相当于2304厘米;魏和西晋的1尺,相当于2412厘米;东晋1尺相当于2445厘米;唐、五代和明代的1尺,相当于3110厘米;宋、元的1尺,相当于3072厘米;清代1尺,相当于3200厘米。总的说来,从周秦开始,尺越来越长。古代的容量单位,也是以黍作为基本计算标准的。
清代计量法1两等于现在多少克?
清代计量法1两等于现在3730克。
两,又作両。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824克,一两等于现在的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273克,一两等于现在的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现在的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273克,一两等于现在的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682克,一两等于现在的3730克。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克是一个质量单位,千克(kg)的千分之一,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的银质钱币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重以确定其价值,一般就以称重时的质量单位为“两”,是银质钱币的单位。
中国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再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实际质量历代不同,传到各地后亦各自有所变化。 传统的1斤等于16两,故有成语“半斤八两”。
香港和澳门等地珠宝行所用的1两等于3125克,与现在国内所用的1两等于50克不同。 1 公斤(1千克) = 1,000 克 (一千克) 1 市斤 = 500克 (1 克 = 0002市斤 )
参考资料: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一钱等于多少克?
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古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
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但是古代每个时期的一两都不固定: 1、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2、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3、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4、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5、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扩展资料 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古代参考文献: 1、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铢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铢为一两。”
释义:十二铢相当于半两,秤杆有左右两端,要增加一杯,所以二十四铢为一两。 2、汉代: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释义:十六黍(古代度量衡以十黍为累)为一豆(古代的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 3、官修史书《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黍之重。”
释义:一两等于二十四铢等于二千四百黍的重量。
参考资料:
讨论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代里说的“一两”是多少克;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
这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说明古代度量衡单位,需要追溯一下我国古代度量衡的起源。
最初,人们都是以自然物体,如用黍、粟或以人的体重、身长、手指关节的长度等,作为长度、重量、容量等的基本计算标准的。 古人把100粒黍排列起来,取它的长度作为1尺的标准,这就叫做“黍尺”。
纵向排列,称为纵黍尺;横向排列,称为横黍尺。过去造房子用的营造尺,便是纵黍尺。
医书上一般不分纵黍尺或横黍尺,而是单称“尺”。历代尺的标准长度不一样。
秦代和西汉的1尺,相当于2765厘米;东汉的1尺,相当于2304厘米;魏和西晋的1尺,相当于2412厘米;东晋1尺相当于2445厘米;唐、五代和明代的1尺,相当于3110厘米;宋、元的1尺,相当于3072厘米;清代1尺,相当于3200厘米。总的说来,从周秦开始,尺越来越长。
古代的容量单位,也是以黍作为基本计算标准的。
古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
清末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代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多少货币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
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 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
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 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
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
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
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 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
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
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
清末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代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多少货币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
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 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
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 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
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
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
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 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
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
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