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幅唐卡,都是画师的心性!

每一幅唐卡,都是画师的心性!,第1张

藏地,有一门精彩绝伦的艺术,这就是唐卡。

唐卡,藏语意思是能摊开观赏的布绢卷轴画。

藏族人民设计创造了这种藏地最有特色的文化产物。

唐卡是一种可以移动的神像,它携带方便,不易损伤,易于悬挂,易于收藏,可随时随地观赏膜拜,适应了高原游牧不定的生活,交通极为不便利的特殊生存环境。

唐卡最早出现的时代,是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藏族历史史料里,记载了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班典拉姆”神像的传说。班典拉姆也就是我们汉族俗称的吉祥天女像,后来这幅唐卡被一位活佛作为核心藏班典拉姆神像腹内。

班典拉姆是藏传佛教中八大护法神中唯一的女性护法神,是拉萨和大昭寺的护法神,也是妇女和儿童的保护神。从这可以看出,唐卡在松赞干布时期就已兴起,但真正开始并大量采用这一形式大约在明朝。

唐卡的内容种类极为丰富,有佛像、菩萨像、神像、说法图、示教人物、历史人物、宗教寺院、教义、风俗、医学、民间传说、佛经故事、神话、寓言以及重大事件等。从整体来看,宗教特色浓厚,反映宗教内容的画卷约占80%以上。

唐宋时期的古老唐卡保存下来的不多见,在萨迦寺存有一幅叫做《桑结东厦》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推测可能是吐蕃时期的唐卡。同时代的在布达拉宫中保存有三幅。

唐卡,虽然受宗教题材的限制,内容多雷同,然而制作时,并不以一个模式为标准,同样的题材,经过不同艺人的创作,无论从形式还是构图都有所不同。

唐卡的构图,必须以《造像度量经》中的要求为准则,严谨、匀称、丰满,以虚济实,活泼多变,优美多姿,反映社会历史生活习俗,以及天文历法和藏医藏药等。

按底色,绘画唐卡义分为彩色唐卡、金色唐卡、朱砂唐卡和黑色唐卡等几种。绘画唐卡的绘制通常在准备好画框、画布之后,一般都要经过打草图、勾墨线、敷色、晕染,用色线再次勾线、晕染、上金、开眼等过程。线条和色彩的有机组合和奇妙变化是绘画唐卡的主要技法。

金色唐卡和黑色唐卡别具一格,独具特色,其特点是长于线条的运用,效果类似于白描。在这两种形式中,底色通常为大面积的单色,即金色或黑色,而造型则全部用白色的线条勾勒而成,造型在底色和线条的对比之下格外醒目,具有三维立体空间效果。线条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绘制唐卡,工序复杂而考究。第一阶段是开始备料。第一步,选布;第二步,上框;第三步,铺底;第四步,打磨。一般唐卡以亚麻布或毛布为底色,丝绸的则为最珍贵。作画之前,先用麻线穿缎底布的边沿,将其绷撑在特别的木架上,再用动物脑和高原上的一种细白泥粉调和成糊状物均匀涂底布,消除所有洞孔,抹匀后即用蚌片将糊状物刮平磨亮,待底布完全干燥后方可作画。先用炭条起纹,绘制图像之轮廓,一般是先里后外,将中间主图像画成后再绘四周的附着部分。

第二阶段是绘制:第一步,确定画面中心点;第二步,起画稿;第三步,勾黑线;第四步,着色(着色步聚:1、绘制唐卡采取重彩法和淡彩法;2、先着深色,后着浅色;3、先着衣服颜色,后着面部颜色):第五步,色复线;第六步,描金;第七步,书写文字说明和编号码。

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不透明的矿物及植物原料,再按比加上一些动物胶和牛胆汁。由于原料配方科学,加之藏区气候干燥,绘制的唐卡即使上百年也光艳明亮如新。

第三阶段是装衬:第一步,用绵缎镶边;第二步,为遮挡灰尘,保护唐卡画心,在唐卡正面加一道遮幔;第三步,装天杆;第四步,上画芯。

第四阶段是举行开光仪式,方告唐卡正式启用。

就质地而言,分为布、绢、纸几种。彩绘颜料以金、银、朱砂,雄黄等矿物颜料为主,植物颜料次之。一般唐卡为竖长方形,中央的画面称为“麦隆",画面四周用彩缎拼成,其红黄框称为彩虹,是精灵之气的象征。两端加硬木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唐卡画面常新不旧,通常用丝绸幔子覆盖,观赏时揭开,幔子上有两条等长的彩带,藏语称“隆南”。有些唐卡画面以下中间部位镶有称为“通久”的红色方形绸缎。长度一般为一米左右,宽六七十厘米,极小的仅有几十厘米,无装裱。最大的有五六十米,宽三四十米。

唐卡的结构一般可分三个部分:中央为本尊,亦即信徒所供养的对象,本尊的上方为空界,下方为地界,亦称凡界。布局中有的以单幅表现一个主题,有的则以具有藏族特点的“之”字形拼成。大部分采用对称手法,接近平面展开式,布局生动而不乱,每幅唐卡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单幅的,亦有几幅联成或几十幅联成的整套故事,如释迦牟尼传。

唐卡中还有另一种现象,即自然科学方面的注解图,如布达拉宫收藏的天体运行图,行星分别田有象征二十天宫的动物图形均按各自的轨道有规律地运行。在罗布林卡收藏的有一套藏医药唐卡,共六十几幅,包括医学原理、人体结构、经络穴位、医疗器械、各种药物,这在世界医药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藏地,人们把唐卡画师称为“拉日巴”,意思是画佛或神的人。

有一个名叫多巴扎西杰波的画师,他的两个弟子,一个叫勉拉顿珠,在15世纪中叶开创了勉唐画派;一个叫钦则钦莫,开创了钦则画派。除了这两派,最有名的还有噶玛嘎孜画派,创建者一般被认为是活跃于16世纪下半叶的南喀扎西。

当前唐卡画派主要有:

尼泊尔派:流行于11至13世纪。由松赞干布迎请赤尊公主进藏,跟随公主的尼泊尔艺术家带入西藏,有浓烈的尼泊尔极暖色调的特色,画面中央的主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其他协尊和眷属菩萨安排在四周整齐的小方格理,造型古朴简单,身段比较单纯拙朴,饰物沉重感很强。

齐岗派:创始人是雅堆·齐乌岗巴活佛,流行于13世纪的卫藏地区,该画派吸收了尼泊尔画派的画风,是吐蕃藏传密宗后弘期的分治时期的艺术,以愤怒相佛像为最大特色。身材矮小,头部非常硕大。人物绘画造型自然流畅。 装饰比较缜密,笔触细腻,主尊所占的画面部分很大。周围背景空间比较小。背景以红、绿、蓝三种颜色为主。

钦则派:创始人是贡嘎岗堆钦则钦莫,流行于15世纪的中后期。画面中出现了花青石绿、重彩工笔的内容,出现了青绿山水构图的表达,云端勾线的细腻,都是吸收了汉地明代山水风权的显现。

噶赤派:噶玛噶赤画派的创始人是公元16世纪出生在雅堆的南咯扎西活佛,是吸收了大量的汉地风格的唐卡,也是当时的宫廷画派。画中人物完全沉浸于优雅、浪漫之中,人物比例完善,拥有美妙的艺术意境。

勉唐派:创始人是勉拉顿珠,是15世纪以后影响最大的唐卡绘画流派。由于17世纪的曲英嘉措发明了唐卡绘画中的度量经,用度量单位绘画唐卡。以画师自身的手指长度为比例,使得佛肖像出现了规制,适应当时对于大量佛像唐卡的需求供应。

唐卡的画法采用单线平涂,成像庄严肃穆,体态匀称,人物舞蹈形态活泼,婀娜多姿,形象栩栩如生。如果绘制的是历史故事和风俗画,则采用俯瞰式透视法,人物和建筑物的背景以几何结构描示,有强烈的装饰性。 色调或浓烈、或典雅、或富丽、或清淡,笔法古朴、细腻。

描金勾银是唐卡的特殊技法,除常用细如发丝的线条勾勒外,还喜用局部整块涂金等多种手法,使画面显得富丽堂皇、灿烂夺目。

画唐卡前,画师就得沐浴更衣,焚香祷告,静下心思,把自己调整到最虔诚的心境里。

每幅唐卡背后,展现的都是画师的心性。

香巴拉时轮坛城,可以说是有着数量最多,种类齐全的唐卡,里面的有些唐卡有着千年的历史,充满了历史的沉淀感。有专门的唐卡正式厅,可以去欣赏下。售卖的话,香巴拉时轮坛城会推出限量的唐卡,例如今年的9月份推出限量的金银唐卡,由云南黄金公司制作。可以放在香巴拉时轮唐朝供奉

唐卡,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这种绘画艺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宗教上,而且与历史、经济也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佛学入门中具体了解唐卡吧。

唐卡简介: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价值意义:

1、历史价值:

有的唐卡以史实为依据,着重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如表现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其中以讴歌藏汉民族友谊的作品,如文成公主进藏故事,都会绘在寺庙醒目的位置。画面通过使唐求婚、五难婚使、公主进藏等情景,描绘了贞观15年唐蕃联姻的历史事件。

大昭寺、布达拉宫中的欢庆图,再现了文成公主驾抵逻娑时,吐蕃人民以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布达拉宫红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朝见顺治图,记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赴京、觐见、游乐等各项活动和欢迎盛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506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