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雕讲究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不同的题材,通过谐音,会意,典故等,表达不同的寓意,带有美好的祝福。
罗汉和蝉,是一组现代玉雕题材,寓意:功成名就。
和尚,精研佛法,得正果而成罗汉,是为功成。蝉,喜欢鸣叫,通常寓意:一鸣惊人。抱着罗汉,这鸣谐音名,故而做名就的意思。
在古代蝉经常被诗人用来歌颂,寓意是说蝉“品格高尚,冰清玉洁”。而“玉”自古以来都被人们所喜欢,也是精灵剔透,明净透彻的意思。所以你老爸是想让你成为一个品格高尚,洁身自爱 的一个女孩子。
玉蝉,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干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
玉含蝉,是汉代普遍流行的作为用于丧葬的一个种类,以为它能为生者避邪,为死者护尸,甚至食之可以成仙得道。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促使玉器的防治、宗教意义为之大增,方士又竭力提倡玉的神秘和力量,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过程,同时不可避免地掺入了包括避邪在内的封建迷信的内容。因有这些原因的存在,于是盛行用玉雕琢的具有护符意义的玉含蝉,即被看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实体,成为“人与神这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结”,也就是说,死人含蝉,亦表示其肉身虽死,但只是外壳脱离尘世,心灵未必死去,不过作为一种蜕变而已。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 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玉蝉一般可分为三种:一、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二、佩蝉,顶端有对穿眼;三、含蝉,在死者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没有穿眼。
玉蝉按用途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佩蝉,佩戴在身上用来作装饰或通神之用。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向来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八千年前的兴隆洼人就开始制作使用玉蝉。此后的石家河先民大量制作和使用玉蝉,出土数量多达几十个,其中既有带穿孔的也有不带穿孔的,他们视玉蝉为能通神的圣物。商周时期以蝉形或雕有蝉纹的佩饰品来表达对于自身美好品德的追求。这一类用来佩戴的玉蝉,其头部有象鼻孔或有头尾贯通的通天孔,用以穿系以便佩戴。
二是冠蝉,这是作为饰物缀于帽子上的。冠蝉一般是在腹部有穿孔。汉代皇帝的近臣冠上都会有金质的蝉。从北周开始,皇帝通天冠上开始使用蝉,同时禁止民间使用。隋、宋、辽等朝在太子的远游冠上使用。唐朝亲王的进贤冠上也使用蝉饰。明代之前这些蝉大都是金或银制作。到了明代,才开始使用玉来制作冠蝉,也是只有等级很高的官员才有资格用。到了清代,冠蝉之制度被废。
三是琀蝉,就是放置于死者口中的玉蝉,其作用是祈愿逝者能像蝉一样蜕变重生。考古表明琀蝉最早见于西周早期,但西周时并未见流行。直到汉代,琀蝉才发展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琀蝉的重要特征,就是它没有穿绳挂系之孔。
汉代琀蝉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近代,玉蝉都是一直存在并深受人们喜爱的配饰。到了现代,人们又赋予了蝉更多的含义:
寓意一:一鸣惊人
现在都知道,蝉的幼虫在地下需要经过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最终破土而出,一飞冲天,其过程非常类似于人类的求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