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籽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由山料经水流冲刷而成的吗?籽料的原生矿体是山料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查阅过很多资料、书籍,也聆听过不少玉石专家学者的演讲论述,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普遍说法,绝大部分都说,籽料是由山料因冰雪消融,经山体风化崩塌而顺水冲入湍急的河流中,再经数百公里河水的搬运冲刷,棱角随之被磨去,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卵状籽料。这种说法的根据何在呢?根据有四:
1籽料出产在玉龙喀什河床中,水就是搬运琢磨玉石的天然工具。
2和田玉山料就产在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冰山上。
3玉龙喀什河源头山脚下的河床中,确有被水冲刷下来磨去部分棱角的山流水原料。
4山流水原料再经过200多公里的洪水冲刷琢磨,冲刷到玉龙喀什河平坦的和田市地段,沉积下来,自然就棱角全无,被磨成了卵石状的籽料了。
以上证据乍一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无可挑剔。但根据我几十年的实地观察,反复捉摸,认为以上论据尚不全面,只说到了它的表面,没有说到它的本质。大量事实证明,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洪水冲刷而成的,也就是说,籽料的原生矿不是山料,其本身就是与山料一样的另一种原生矿体。其论据有六:
1玉龙喀什河的源头,即出山流水的冰山脚下,距离出产籽料的和田市大约有270公里。在这270公里的河床中,从出山流水的那个冰山起,一直往下约20多公里的河床中,可以捡到为数不多的山流水。再从20公里往下到200多公里的这段河床中,根本就没有玉石。再从约200公里往下到270公里的这段河床中就是籽料出产的主要地段。有人讲,中段近180多公里没有玉石,是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都被洪水把玉石冲到下游去了的缘故。请问前面那20多公里的河水流速不是更湍急吗?为什么在那一段或多或少还可以捡到玉石?而这180公里的地段,为什么不论大小一块玉石也捡不到呢?河床里到处都是卵状石头,没有一块玉石,石头没被水冲走留了下来,唯独比重比石头大得多的玉石反而被水冲走了,所以,“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的解释自然是不能成立的。
2再从玉的质地上讲,山流水的玉质和籽玉的玉质也不尽相同,籽玉的质地比山流水的更加细腻,更加温润,色彩更丰富。有人又讲,这是因为籽料经过水流的冲刷把山料外面的一层粗糙表皮磨掉了,只剩下中间的部分,当然就更好了。但我所说的质地不是外面的不好,中间的就好,水流的冲刷是不可能改变玉的质地和颜色的,不可能将粗糙的冲刷成细腻的,也不能把暖色调的冲刷成冷色调的。比如现在很多人为了能将山料卖到籽料的好价格,就不惜造假,将山料棱角切割掉,再放入滚筒机中与砂石一起滚磨,人工磨成的籽玉就这样做成了。这样的籽料是不是质地就好了呢?仍然不好,略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是山料磨出来的。
3籽料有白、青、碧、黄、墨等五种基本色调。而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山上只有白玉和青玉两种玉料,根本就没有碧、墨、黄玉,那么河中的碧、墨、黄玉又是哪里来的呢?更何况籽料的颜色是块块不相同,而山料在一个坑内基本是相同的。
4籽料是山料冲刷而成的卵型,但有很多籽料上有半块石半块玉共生的现象。如果以上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就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存在。因为我们都知道玉比石更坚硬,更耐磨,玉都磨成极其光滑的卵石了,那石头还能安在吗?
5再从籽料的质地、颜色在河流中的分布状况看,经我多年的观察总结发现,颜色、质地、块状、性能,甚至皮色大致相同的玉料基本上产出在同一段河道中,混淆的很少,只要你拿来一块玉料,我们一看基本上知道它出在河流的什么位置,哪个地段,这与山料的产出分矿坑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是水冲下来的,它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分别。
6从和田地区东起策勒县的奴尔多西至墨玉县的皮牙满多约160多公里的戈壁沙漠中,都有各色籽玉和戈壁料存在,难道这方圆约9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中的玉都是河流改道冲刷而来的吗?我认为不是。
综上所述,籽料就是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这种卵状的原生矿体存留在海底,后经地壳变迁,造山运动,新疆这块土地由大海变成了陆地,籽料也随之浮出水面,形成了现在这种状况,所以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水冲刷而来,山料不是妈妈,籽料亦不是儿子,它们同样都是同一种矿藏中两个互不相干的原生矿体。
怎么鉴定和田玉籽料
和田玉籽料的鉴别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的方式进行鉴定,对玉石的表面,表面上的碰撞坑,皮与肉之间的状态衔接,裂纹处颜色分布,杂质部位颜色分布这五个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同时还可以体验它的手感,真正天然籽料抚摸起来感受到会有一种阻力感。
1/ 观察表面
和田玉籽料表面光滑,温润,光泽度强,在河水的搬运、冲刷过程中碰撞,都会留下大大小小的裂纹及碰撞坑。裂纹处一般都被氧化物填充或经氧化形成皮色(氧化面)。仿籽料外型与和田籽料差不多,但光滑度、光泽度都较低,表面的裂纹及碰撞坑多带有人工的痕迹。
2/ 观察碰撞坑
和田籽料表面的光滑度达不到人工打磨的程度,如果表面的光滑度高,看不到碰撞坑,则为造假。如果能看到碰撞坑,光泽度必定低于和田籽玉。籽料碰撞坑内平滑,光泽度与外部光泽度基本一致,造假滚料的人为坑中光泽度与外部的光泽度相差较大。
3/ 观察皮与肉
观察籽料皮下紧挨着的“肉”。由于真籽料的皮色和毛孔等都是经历很长时间形成的,紧挨着皮的肉,不可能一点都不受影响。如果看见一块籽料的东西,皮和肉是截然分开,没有一点“过渡”的感觉,那么就值得怀疑了。真籽料的皮色,在紧挨着皮的肉也会有一点点过渡色的,当然,这个要在截面才好观察的。而且,更重要的真籽料特征是:毛孔和皮色会像一根根小钉子一样延伸到紧挨着皮的肉中。
4/ 观察裂纹
和田籽料90%以上都会有大小不等的裂纹,裂纹处颜色深于附近颜色,但颜色差别不大,为渐变过渡状。仿籽料裂纹处颜色与附近颜色差别大,不完全沁染,有时可见具方向性,近似网状。要注意一些在裂纹处及附近的二次染色,裂纹中心的颜色放大检查可见颗粒为通体所染的颜色,裂纹附近的颜色没有渗透深度,颜色边缘有涂抹感及漂浮感。假皮比较肤浅,颜色较鲜艳。有裂缝的地方颜色深一些,其他地方相对淡些。人工磨光料的裂纹往往只是单纯的一道线,线里并且有沁色,这些沁色一般都是外重内轻,而籽料的正好与之相反。
5/ 观察杂质部位
有些和田籽料具有一定的杂质,比如:白色斑点、黑色斑、起皮、结构较粗等缺陷。而为了掩盖这些缺陷,在杂质部分进行染色。染色后一般都会通体染色或只留下局部质地较好的部位,而且所染颜色都较深,较艳,留下没有染色部位与皮色接触带整齐,清晰有时呈直线状。
6/ 体验触感
天然籽料的表皮抚摸起来会有一种阻力感,这就是玉石中的“汗毛孔”与人手摩擦。而滚筒籽料手摸会更光滑平整,有种滑手的感觉。
和田籽料 第一种: 和田玉籽料抛光料加假皮 难分辨指数★☆☆☆☆ 第一眼就看到那颜色太不自然了最多的是橘红色,这类籽料基本没汗毛孔料子也透大多为次品料,非和田玉一般玩家都可以分辨的出,卖家不会在行家面前拿出来这类东西大多归纳为一个箱子所以建议入行未深的朋友遇到这类卖家要表现出很懂的样子才不会被蒙 第二种 次品籽料滚后加皮 难分辨指数★★☆☆☆ 初级加皮法,分辨这类料就需要仔细看上面的汗毛孔,一般卖家会搽上很多发胶,难以看清,要放自然光下用布使劲搽后再仔细辨别,有的料子上面会看见机械痕迹皮色较第一种自然可也难不倒有经验的买家这类假皮同上没有层次或浮于表面,或类似糖霜也好辨别 第三种 山料滚成籽料模样加皮掩盖痕迹 难分辨指数★★★☆☆ 一般体现为大件有时候我们会看见肉质较好的材料,重量都在1公斤以上,可是上了假皮本来那块料就可以卖上好价钱,但是为什么卖家还会上假皮呢有好几种可能,有的希望卖上更高的价钱,可是行家里手都看的出来是假皮啊!在反复咨询了玉器厂资深师傅以后,毛塞顿开做这类假皮只是一种障眼法,把行家里手的注意力转移到皮上,使其疏忽了料子的真假,其实这种所谓的籽料是由山料或山流水模仿籽料的样子切割、雕琢,可以说是以假乱真特别是在卖家那种日光灯下更难辨别不过经过玉器师傅加工成山籽也就野鸡变凤凰了 第四种 皮上加皮 难分辨指数★★★★☆ 这类假皮一般做在上等籽料上,在本身带皮,皮色不艳丽的情况下在自然皮上加色,从而达到皮色鲜艳,价格翻倍的效果,也可称为“加强皮”这类假皮层次分明,有真有假,极难分辨!或许可以带些84洗涤液反复檫洗,不过现在做假皮的原料更新教快,不是所有假皮都可以用84洗掉的有时行家里手都会被这些皮子所迷惑,举棋不定 第五种 用矿物质做物理假皮 难分辨指数★★★★★ 这类假皮是最高档的了,只会运用到高档籽料上,一般为羊脂级的他利用生成籽料皮的天然矿物质用一种重金难求的配方缩短皮子形成时间,在很短时间里使材料上形成他想要的各种皮色,如果说前几种皮子还可以用84或其他洗涤用品辨别的话,这种皮子是用什么办法都辨别不了的,属于高级做法,一般卖家都无法获得此配方顾购买低端材料时是不会遇到此类情况的。不过这种假皮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属于“真皮”了,假亦真时,真亦假。 作假和田籽料 A、籽料作假:和田玉籽料由于长期受河水冲刷、浸润、取天之灵气,地之精华,其精华内蕴,细腻无暇,体态滋润。上等白籽料晶莹如脂,这种质感和光泽是其他白玉所不及的。 人造籽料,通常做假的方法是:把山料玉或其他相似玉石甚至大理石等切割打磨,做出籽玉的外形,再辅之以染色做皮而成。当然,对这种做假,鉴定不是难事。天然籽玉表面系在河流中经年累月地被水冲,砂磨,既润泽又到处充满像毛肤一样的细小砂眼,形成的是凹凸不平的麻皮坑,并且外形弧线非常自然,而人工的假籽玉必然会留下生硬的痕迹。 B、皮色作假:和田籽玉外表分布的一层褐红色或褐**玉皮,因此习惯上称为皮色籽玉。有秋梨、芦花、枣红、黑等等颜色,琢玉艺人以各种皮色冠以玉名,如秋梨皮籽、虎皮籽、枣皮红、洒金黄、黑皮籽等等。世界上不少玉石都带有此色,但不如和田玉皮色美丽。利用皮色可以制作俏色玉器,自然成趣,称为得宝。 和田籽玉色皮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的成云朵状,有的为脉状,有的成散点状。色皮的形成是次生的,很薄(约厚1MM),系氧化所致。自古以来,同等的带皮色的籽料价格要比不带皮色的籽料贵得多。自然灿烂的皮色,是和田玉子料特有的特征,也是真货的标志。 市场上既有做假的籽玉在招摇撞骗,当然就有造假皮的籽玉在到处诱惑消费者。“带皮色的玉等于籽玉”这本是一种较粗略鉴别籽玉的方法,现在却被造假者利用为欺骗手段------有些是假籽玉做皮色,也有的是真籽玉做皮色(由于有些籽玉的原料质地,颜色不够好,为了卖个好价钱而做皮)。 一般做假皮的方法是先将玉料烧热,而后放入深色的颜料等化学染剂中浸泡。使其浸入变色。做假的皮色一般给人的感觉是颜色生硬,不活,不自然,由于运用高温,原料表边所产生的裂纹中吃进的颜色也不自然,同那些受大自然熏陶和氧化而形成的天然皮色相比完全不一样。人工处理假皮色的方法有很多,所以需要我们非常仔细的去识别。 下面介绍的,是玉器爱好者总结出的从皮色毛孔看和田玉籽料的几条有效方法。 和田玉无论如何造假,总还有让人识破的地方。比如从皮色及滚料识别入手,当可窥见一二。 一、活皮。真籽料在河水中经千万年冲刷磨砺,自然受沁,它会在质地软松的地方沁入颜色,在有裂子的地方深入肌理。这种皮色是很自然的,叫做活皮。它的颜色浸入玉内有层次感,过渡自然,皮和肉的感觉是一致的。皮上的颜色应是由深入浅,裂隙上的颜色应是由浅到深。其实好玉是不长皮的,即便有,也是星星点点,或在细小的裂子里。 二、死皮。造假皮一是冒充籽料,二是迎合爱玉者喜爱各种皮色的倾向。造假皮的方法是绝密的,但据说是用染地毯的染料,用海绵吸足染料,把玉放在里面,再设法渗透。假皮色的原料大多是和籽玉在自然环境下受沁的金属盐同样的东西,大多是枣红皮。这种皮浮于表面,颜色太鲜艳,无过渡的自然层次感,且干涩,不滋润。造假皮的部位都在玉质疏松的地方,叫死皮。这种皮色用开水一烫就容易掉色变淡。 三、滚料。市场上多见冒充籽料的滚料。滚料是把山料甚至青海料、俄罗斯料、岫玉料的下脚料小块,放入滚筒机内滚磨,磨成卵形,很像籽料,然后再染假皮冒充。造假者甚至把大块山料开成小料磨光。 四、汗毛孔。汗毛孔在这里是一个代用词。有无汗毛孔,是鉴别真假籽料的真招。真正的籽料,无论多么细腻,它的表面,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孔,非常像人身皮肤上的汗毛孔。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绝不是人工可以伪造出来的,在十倍放大镜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用汗毛孔来鉴别真假籽料非常有效。因为滚料上面有滚磨过的磨痕,一道道的擦痕,而没有自然状态下的“汗毛孔”。 掌握了皮色、滚料及汗毛孔的基本知识,鉴别籽料真假,当不会很难了。
籽料是和田玉的一种,和田玉分为籽料、山料、山流水,其中籽料最为珍贵,是由山料,经冰川不断裂解崩落,地震风化或雨季被洪水冲入河道并受到河水的长期碰撞冲刷侵蚀经千万年的冲刷所形成,籽料因被水长年浸泡,冲刷,打磨,所余下的质地:细糯、滋润、密度大,所以价值相对较高,一般玩玉的大多都喜欢籽料,我以前在琢艺轩买的玉牌就是籽料做的,玉质非常好,可以多去这样的地方看一些这样的实物会了解的更快一些
1、和田玉籽料是地壳下面的原石随着地壳运动裸露在地表,之后经过长期风吹雨打、冷热交替作用,并且经过不断滚动打磨圆滑、细腻的和田玉。
2、它是和田玉中产量最少、品质最好的品种,这种和田玉普遍都具有细腻的质地和纯正的皮色。
籽料是山料由于地壳运动滑落至河流中长年累月冲刷而成的卵型,但有很多籽料上有半块石半块玉共生的现象,俗称僵石籽料。和田玉籽料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碧玉、墨玉、青花。
玉龙喀什河的源头,即出山流水的冰山脚下,距离出产籽料的和田市大约有270公里。在这270公里的河床中,从出山流水的那个冰山起,一直往下约20多公里的河床中,可以捡到为数不多的山流水料。再从20公里往下到200多公里的这段河床中,根本就没有玉石。再从约200公里往下到270公里的这段河床中就是籽料出产的主要地段。有人讲,中段近180多公里没有玉石,是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都被洪水把玉石冲到下游去了的缘故。请问前面那20多公里的河水流速不是更湍急吗?为什么在那一段或多或少还可以捡到玉石?而这180公里的地段,为什么不论大小一块玉石也捡不到呢?河床里到处都是卵状石头,没有一块玉石,石头没被水冲走留了下来,唯独比重比石头大得多的玉石反而被水冲走了,所以,“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的解释自然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就有一种认为籽料是原生的矿床,而不是次生的,由于冲积而形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