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玉石珠宝,相信大多宝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比宝石,国人大多喜欢佩戴玉石;而西方人大多偏爱亮闪闪宝石……但究竟这种差异从何而来呢?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
对玉石珠宝的态度不同
中国人大多喜欢天然宝石,不掺杂人工成分的,对经过优化处理后的宝石接受度不高。与此同时,国人有时偏向感性,有时也会因为其中呈现寓意内涵(附加价值)而喜欢上一块玉石~
西方人个性严谨,不喜欢没有标准,对待珠宝也是。他们珠宝进行了严格的品质和价格等级划分,喜欢有章可循。但玉石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
而且西方人并不太看重宝石优化,一般只要好看、火彩闪就拿来作首饰。目前很多高端彩色宝石都有经过优化,也被国际标准认可,比如红、蓝宝石热处理,祖母绿注油等。
设计方式的差异
在饰品的题材设计上,国人除了美,更倾向于去体现一种意境和传神,因此国人喜欢用雕刻的艺术凸显文化内涵,所谓“工必吉祥”。
玉石文化决定了选材十分丰富,人物有佛、观音、各路神仙(如寿星,财神,钟馗等);就连各种动植物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鱼、龟、蝉、葫芦,树叶,竹子,荷花,莲藕……
而西方人的设计更讲究直观的美感,切割和镶嵌带来的璀璨火彩,几何、对称、立体,越大越闪、越鲜艳越好,张扬又霸气。
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方文明的基石是农耕文明,相对知足保守,国人就在如此熏陶下成长的内敛又谦润,温润雅致的玉石恰好符合了中国人的这种个性。于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玉石一度被当做君子的代表和象征,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代名词。
而西方文明以海洋文明为基石,张扬且自信。因此西方人个性较东方人更加理性开放。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耀眼璀璨、亮闪闪的宝石更加契合他们的口味~
普及度的差异
在中国,和田、翡翠和南红3种玉石可谓撑起了玉石界的半壁江山!从产地上说,和田玉产于本土新疆;南红产于本土四川,翡翠稍远,产于跟中国毗邻的缅甸……产地相近的优势,使得这几种玉石很早就在中国流行开来。而宝石在中国真正流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自然敌不过先入为主的玉石。
而宝石(特别是一些高端彩宝)产地都在国外,传入中国较晚,在中国认可度较小,市场小。而外国人很早就发现了红宝、蓝宝、祖母绿等宝石,广泛使用在各色饰品上,尤其是一些皇室贵族,在很早就用稀少的大克拉宝石来凸显荣耀和尊贵身份。
总得来说,珠宝和玉石,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那么你又更倾心于哪一种呢?
玉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人认为是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因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所以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同时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慢慢的人们就用它来做装饰品。又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先的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就像在约距今七千至四千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掌祭祀大权者,多用珍贵的美玉制作「祭器」,礼拜神只祖先。他们相信天圆地方,便琢制圆璧与方琮,来礼拜天神与地只;他们相信氏族远祖的生命,是经由神物源自上帝,便在玉器上雕饰想像中神只祖先的形貌,甚至刻绘极具深义的符号,以礼拜之。希望藉玉器特有的质地、造形、花纹与符号,产生感应的法力,与神只祖先交通,汲取他们的智慧,获得福庇。在上古社会里,个人地位的高下,端视人与神只祖先关系的亲疏而定。事神之「礼」,建立了人神之间的沟通管道,也维系了人际间的和谐关系。「瑞器」就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玉器。「祭器」与「瑞器」的制度,都源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三代,配合不同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继续发展。在宗庙祭典与朝享会盟上,发挥其形而上的功能,以维系礼制,故总称为「礼器」。曾经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沈阳新乐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真正玉器。而玉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属性,夏、商、周三代已经渐次完善。东周时,人文主义兴起,儒家将一些传承自原始宗教的文化成份,道德化,生活化,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于是佩玉之风大盛,而雕琢之精美,后世亦难出其右。汉室崇玉,生者佩玉、食玉;亡者裹玉、填玉。甚至在帛画、墓砖上,都饰以玉璧图象。圆璧有助于灵魂通天的观念,此时发挥至极。六朝至唐,中土玉雕艺术转衰。虽然李唐盛世,仍秉承道统,举行封禅大典,然而礼神之册都难用真玉,而以次玉代之。传世玉器,仅见带、梳、簪、佩等。部份亦系西域工匠所制。宋、明以降,玉雕艺术再度兴盛,帝王祭典用玉之外,更因学者对商、周礼制的考订,民间遂兴起了研究与仿制古玉的热潮。此时,以知识相结合的士大夫阶层,重视生活品位。玉制文房陈设,除供欣赏把玩外,兼具实用功能。自然界的花鸟、人物、山水等,也成为装饰主题,呈现柔美雅致的文人品位。由于所取玉料,多为河中玉子,玉工常是因材施艺。所琢成品,常是图必有意,意必祥和。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都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中华民族这种崇玉、敬玉、爱玉的情操,明清时期比汉唐时期有过之而不及,玉的雅丽和圣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藏玉,就是目前社会玩玉爱好者的真实写照。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以矿物学分类,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也称软玉。还有一种是单链状硅酸盐碱性单斜辉石,又叫硬玉(如翡翠)。中国传统的古玉大多是软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之后,硬玉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在一般人看来玉就是石头,可在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
你好。关于你的问题。我这么给你回答。
1,最主要的还是传承千年的玉石文化而导致的。东方人喜爱玉石。其中尤其其中国人酷爱玉石。中国人对玉石的喜爱最早的话,应该从孔老夫子说起。因为他曾说过“君子于玉比德焉”意思是,君子应当经常拿玉的品德来比较自己,提醒自己。所以他又说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2,在中国最早的玉石里,不是翡翠。翡翠是在明末清初时有明确文字记载流传入中国境内。经乾隆皇帝的偏爱,至慈禧太后的痴爱,在清朝中期开始,至末期,翡翠的价值一路攀升。也就越来越被更多人所接受。至近代的民国时期蒋介石,宋美龄等。都喜爱翡翠。特别是是宋美龄100岁高龄生日宴会上,宋美龄一身的翡翠珠宝打扮,当真是艳惊四座,气质雍容华贵,风华不减当年青春。
3,翡翠矿源是日近枯竭,也就是说,好的料子越来越少,翡翠的价格只会越来越高,投资翡翠是会保值,甚至增值的。
以上是我个人认为的最主要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