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魔法的世界里面,巨龙有一些独特的生理特征——它们喜欢占据无法使用的金银财宝。
传说巨龙是古希腊神话里半狮半鹰的神兽格里芬gryphon的变形,在神话传说里格里芬栖息于乌克兰延伸至中亚的斯基泰大草原,守护着宝藏,会撕碎所有心怀不轨的陌生人。
已知的所有文献里,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最早记载了斯基泰言及在斯基泰以东有独眼人和怪兽格里芬争夺黄金的故事。而格里芬与独眼人也确实最早来自斯泰基人的神话,但两者争斗的故事可能是希腊人的历史发明。
现代学者认为斯基泰语Arimaspi独眼人是对吐火罗语Armaspasa孤独的守望者的误译,而后者是富产黄金的阿尔泰山脉上某个游牧民族,阿尔泰Altai就是黄金的意思。
由于斯泰基人热衷于用黄金铸造格里芬式样的装饰品,导致希腊人将黄金宝藏与格里芬相挂钩,历史上可能存在独眼人与斯基泰人争夺黄金的故事,因此独眼人被希腊人谣传为盗窃格里芬黄金而与格里芬发生冲突。
于是格里芬因为这个神话而有宝藏守护者的代名词。然后在中世纪的纹章学发展里,格里芬与其他神话生物一起变形为龙dragon,然后就有了巨龙喜爱收集亮晶晶的宝藏的故事。
和阿玛松人的传说一样,“独眼人”和怪兽格里芬争夺黄金的传说也是古希腊人中很流行的神话。一般认为他们都只是传说中的角色,但传说也未必全是虚无飘渺之物。
比如“独眼人”吧,没有人会真的相信有什么民族是天生一只眼睛的,但奇怪的是不光是斯基泰人说存在这么一个民族,古代中国人也相信。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在我们先秦的古籍《山海经》中,也提到了一个“一目国”。
《山海经》记载的奇奇怪怪的民族和动物太多了,不可能是客观的实录,但作为民间传说集成,“一目国”的记载告诉我们:所谓的“独眼人”并不单纯是斯基泰人的想象之词,可能真有一个民族被西方的斯基泰人和东方的我们同时误解了。照希罗多德的说法,“独眼人”的名称(Arimaspi)来自斯基泰语,arima是“一”的意思,spou是“眼”的意思(四27)。
对此,有研究吐火罗语的学者指出,这是斯基泰人或者希腊人的一个误译。因为arima相当于吐火罗语的arma(“孤独的”),spou相当于吐火罗语的spasa(“看,望”)。
这样一来,Arimaspi的原义就不是什么“独眼人”、“一目国”,而是“孤独的守望者”的意思。这个民族其实很正常,不是什么天生一只眼睛。那么什么又是“孤独的守望者”呢?
我国学者们的解释是:
在新疆北部以及蒙古西部一带,分布着大量的游牧民族树立的石人像;
这些石人像的作用是守卫王族的陵墓(后来中国王陵前的“石翁仲”可能就是学习了这种风俗);
而且它们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以前,所以“孤独的守望者”可能指的就是树立了这些石人像的民族。
这个民族究竟是谁,现在仍不得而知。不过从石人像的分布,以及我们在前面根据希罗多德的描述绘制的欧亚大草原东部的地图,我们可以大致知道他们居住地的范围。
相比之下,半是狮子、半是鹰的怪兽“格里芬∕grypos∕gryphon∕griffin”在后世西方文化中命运则好得多,它得到了大量的、长期的表现。在希腊人、罗马人的神话中、在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中、在贵族的纹章中,我们总是能看到格里芬的形象。和它们有关的故事最主要的就是它们为了保卫黄金和“独眼人”作战的神话。
既然“独眼人”也许不是子虚乌有,那么格里芬呢?是否也有一点事实基础?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格里芬是斯基泰人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在斯基泰人的神话里,这种半狮半鹰的动物是一种神兽,出土的斯基泰人的装饰品中经常出现它的形象。这种神奇的动物对于斯基泰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斯基泰人的神话世界里,格里芬只是一种凶猛的怪兽,喜欢捕食动物(特别是马),不过从来没有和人交过手,所以它们和“独眼人”为了黄金而打仗的故事应该是希腊人的创作。
可能是因为斯基泰人喜欢用金子铸造有格里芬形象的小饰物,导致希腊人把格里芬和黄金、宝藏联系到了一起,从而有了它们是黄金看守者的传说。既然有了看守者,也就需要有它们防备的对象,所以“独眼人”便被说成是企图抢劫黄金的人。
如果说这个神话中有一点历史依据的话,那么就是在阿尔泰山脉,即历史上的“独眼人∕孤独的守望者”居住的山区,确实是富产黄金的地方。阿尔泰山(Altai)的原义就是“金”山。所以历史上可能真的有“独眼人∕孤独的守望者”和斯基泰人争夺黄金矿的事情发生吧?于是希腊人便创作了这个神话。
不过格里芬的形象通过这个神话,从此在西方文明中成了“宝藏的看守者”、“勇敢的斗士”的代名词。前面提到一些贵族的纹章中有格里芬,而当时的规定是只有在战场上表现出特别的勇敢的人才能在自己的纹章中用它的图案。
另外,西方文化传统中原来是没有“龙”的形象的,后来在中世纪出现的龙大多是格里芬的变形(当然还混有其它神话动物的因素)。明白了这个,你才能理解为什么西方文学中的龙都是有翅膀的,而且总是看守着什么宝藏。
中世纪的教会具有哪些特点?
A等级制
B宗教对世俗的反动
C教义的理论主张与教会的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矛盾
正确答案:ABC
看在200分的份上,我把我硕士论文其中关于西方珠宝文化的内容忍痛割爱了。
41 西方古代文明时期首饰
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及两河流域的古代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古文明,并创
造了各具特色的古代手工艺品,首饰就是其中的一类,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可
以看出,首饰在人类的早期就已经出现,它们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并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两河流域的早期首
饰及其文化。
411 古希腊首饰
《荷马史诗》中多次提到迈锡尼为“多金的”,而在迈锡尼发现的首饰也多
是金制首饰,有金冠、金面具、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镯、金耳环、金制额饰等, 其中以金冠的制作最为考究。在首饰中出现了“金银错”技术,即将黄金和白银交错,精妙无双。除了金制首饰还有紫玉和玛瑙串成的项链、琥珀项链、水晶串 珠等。
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制度是产生工艺美术繁荣的社会基础。古希腊的陶器
与中国奴隶社会的青铜器同样属于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但中国古代青铜器充满 着威严与冷峻之感,而希腊陶器却洋溢着轻盈活泼、生机盎然的风采。这主要是 因为希腊特有的民主制度决定的[13]。比起东方奴隶制的专制制度来,古希腊人的创造力较少受到压制,艺术匠师们的劳动较多的受到重视。富于想象力的希腊神话是古希腊工艺美术繁荣的精神资源。没有希腊神话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的希腊艺术,它是希腊泛神论的宗教思想所决定的。所以,希腊神话实际上也就是古希腊关于申领和英雄的故事的总和,具有一定的“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13]。它是以一种神人同形同性论的观点来塑造出的神话世界。一方面,希腊的诸神可以说是具有典型人性的人,他们只是一些神通广大和不会死亡的人而已;而另一方面,现实的人也可以具有神的品格,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实际上,希腊人对神的信仰只不过是对现实人的肯定而已。
因此,他们的人生观是积极和乐观的,他们执著的信念就是:人是万物之首。
412 古罗马首饰
古代罗马文化是在吸取埃特鲁里亚和希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
罗马文化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和希腊、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其文化
成就对后世的欧洲有深远的影响[13]。
古罗马的金属工艺在古代欧洲工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银器工
艺和青铜工艺,品种繁多,装饰华美,制作精良,深受世人喜爱。
银的软度仅次于金,加工起来具有较好的延展性。从工艺角度讲,此时的装
饰手法多以薄薄的银板上采用捶打制作为主。从公元 2 世纪至 3 世纪开始,逐渐进入后期罗马风格。这是由一种自然主义的描写向新的装饰性的表现转化的过
程。除几何纹外,人物表现和空间表现也成平面化。
和银器工艺一样,古罗马的玉石工艺也盛行于共和末期,特别是在帝政时期
达到顶峰。其材质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红玉髓,红缠丝玛瑙,紫水晶等,也有石
榴石,绿柱石,黄玉,橄榄石,绿宝石,蓝宝石等。此类于是首先是用于制作印章或具有印章功能的戒指等。另外,古罗马人还喜欢用玉石制作各种护身符或其
他佩饰品。
413 古埃及首饰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埃及历史的悠久:110 多座的大小金字塔、
古代象形文字、埃及法老的金制面具,可见古埃及文化的灿烂。
从那些古埃及文明的遗物来说,首饰的使用相当广泛。古埃及制作首饰的材
料多具有仿天然色彩,取其蕴含的象征意义。金是太阳的颜色,而太阳是生命的
源泉;银代表月亮,也是制造神像骨骼的材料;天青石仿似深蓝色夜空;尼罗河东边沙漠出产的墨绿色碧玉像新鲜蔬菜的颜色,代表再生;红玉髓及红色碧玉的
颜色像血,象征着生命[13]。
古埃及首饰的种类主要有项饰、耳环、头冠、手镯、手链、指环、腰带、护
身符等,制作精美复杂,并带有特定含义。耳环分为很多种,有带坠儿和不带坠
儿的,有环状和圈状的。
代表古埃及首饰最高成就的是法老的首饰,法老墓中曾随葬着大量精美无比
的珍宝首饰,但历经多年的盗掘,大多流失殆尽。在为数不多的未被盗掘的法老
墓中,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墓的首饰最为有名。除考古中发现的实物外,古
埃及雕像、浮雕及图画上人物所佩戴的首饰,也以其逼真的刻画,向今天的我们
展示着这个文明古国在首饰工艺上的辉煌成就。(见图版 20)
414 两河流域首饰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是两河流域的文明,两河流域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
底河之间的流域,希腊人称这里为“美索不达米亚”,这里也被称之为“肥沃的
星月”地带,吸引了早期人类的驻足,文明也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两河流域的
文明像火炬,点燃了希腊、罗马乃至整个欧洲文明之火。
从奥贝德时期开始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的是苏美尔人。在苏美尔境内没有铜
矿,甚至也没有其它的金属矿藏,但当时苏美尔人贸易活动已相当频繁,使得大 量的铜、银、黄金以及玉髓珠得以进入并逐渐被用于首饰中。
在首饰种类上已出现有戒指、项饰、脚环、手镯的造型,并且迄今为止世界各地区的有些首饰造型仍没有脱出那里的痕迹。
42 中世纪时期的首饰(500-1450 年)
欧洲的中世纪(500-1450 年)又被称为黑暗时代,因为在这约一千年的欧
洲封建社会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政教合一的教权统治,宗教文化极大地制 约了人们地思想和审美。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否定现世美成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精神最显著的特点。在这一千年中,西方文明失去了方向,在黑暗中摸索,寻找自己的位置。
自耶和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反而是基督教加速渗透到社会的各阶层。终
于,在神的影响和宗教的作用下,高傲的国王们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存在,同时
也利用它来稳固自己的统治。罗马大主教,成为至高无上的特权人物。这时候,
皇冠开始变成镶满金银珠宝的半球形。而每个皇冠上,都有一个十字架,以示皇
冠是受神赐[14]。
漫长的欧洲中世纪,首饰服饰分化较严重,在不同的阶层当中首饰的质地和
装饰都有区别。中世纪时期首饰同样也体现一种地位等级,如有规定钻石只有王
公贵族才能佩戴。上层社会中常出现珠宝扇贝等首饰,胸针也是精致华丽,甚至 连鞋子上都饰满了珠宝和金箔。
到了中世纪后期,人们又重新开始追求美的风尚,宝石不仅应用于各种首饰
的制作中,还大量出现在服装及腰带的装饰上。妇女的发饰变化繁多,用于发式
上的首饰也很丰富。如覆盖在头上的发网由金丝编成,发网上还缀饰有美丽的宝 石,显得非常奢侈豪华。胸针和饰扣也都是用金银材料加饰宝石而成。这时首饰
就已逐渐失去了它的宗教的和神奇的护身符的意义,首饰必然成了单纯的装饰
品。妇女的发饰变化繁多,用于发式上的首饰也很丰富。如覆盖在头上的发网由
金丝编成,发网上还缀饰有美丽的宝石,显得非常奢侈豪华。胸针和饰扣也都是
用金银材料加饰宝石而成。
43 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1450-1600 年)
文艺复兴时期为西方文明进步的新时代的起点,是指 14 世纪到 16 世纪西方
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以人为本的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朝廷首饰追求豪华,在服装上饰有金制玫瑰花数十
朵,以红蓝宝石和珍珠镶嵌于花朵之间,衣领上也镶了色彩斑斓的宝石。项链的
式样种类也很多,以金银镶嵌宝石的样式为多,有的项链上垂挂着小铃铛
[1]
。
女士首饰中金银的应用更为普遍,贵妇佩戴的首饰华丽典雅,镶有珍珠的金
链缠在发髻上,金制的圆珠项链前垂吊着镶宝石的项坠。上层妇女中以形成了以
珠宝首饰显示财富,相互攀比的风气。人们竞相在珠宝首饰上投资,在帽式面纱
上缀满珍珠宝石,用满是宝石的彩带束扎头发,连腰带上也坠满了宝石珍珠。
到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人们的项链耳环等首饰的造型愈加宽大厚重,款式
也愈加复杂。贵妇人几乎将自己淹没在金银珠宝饰品当中。
44 巴洛克时期的首饰(1600-1750 年)
1600 年歌剧诞生,1750 年巴赫去世,这 150 年,叫做巴洛克时期。“巴洛克”
(Baroque)一词的出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有三:一是葡萄牙文的“barroco
和西班牙文的“barorueco”,意为“变了形的珍珠”,“不合常规”等等;二是中
世纪拉丁文的“baroco”,意为“荒诞的思考”,“繁缛可笑的神学讨论”;三是意
大利文的“barocchio”,意为“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
指 17 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
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巴洛克艺术的风格是承袭自文艺复兴末期的矫饰主义,着
重在强烈感情的表现,强调流动感、戏剧性、夸张性等特点。它虽然承袭矫饰主
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13]。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 在首饰上也明显有巴洛克风格的特点。
其特点是铺张华丽,擅长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常采用富于动态感
的造型要素,如曲线、斜线等。巴洛克时期的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
强烈奔放、豪华壮观、奇特玄妙、大气磅礴,充满着阳刚之气,注重大手笔的表
现。
45 洛可可时期的首饰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后来该
词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的艺术风格[13]。这种风格源自 1715 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它的特点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
和繁缛的装饰性,多用 C 型、S 型和漩涡型的曲线和艳丽浮华的色彩作装饰构成。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一改巴洛克的
奢华之风,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
46 工艺美术时期的首饰
19 世纪,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殖民扩张中,欧洲文化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同时又从各殖民抵地掠夺来的财富中,获得多元化的滋养。这时中西方的文化交
流是以不平等的殖民形式出现的,也导致了 20 世纪全球的反殖民、反霸权的独
立热潮。工艺美术运动,就是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综合反映。习惯了传统精美手
工艺的人们很难接收大机器生产粗糙、简陋和直线化产品,但是要社会退回到手
工作坊是不现实的。所以,以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艺术家们,苦苦追寻社会转
型期的艺术过渡形式。
亚玛首饰文化的有部分,文字方面还在整理,如果觉得我的资料和你要的一致的话,选定我的为最佳答案后论语留下邮箱,我会把我收集的给你发过去。
乌尔班二世生平简介,乌尔班二世历史评价,乌尔班二世怎么死的?
乌尔班二世(UrbanⅡ,1035—1099),罗马教皇,1088—1099在位,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发动者。他继续推行前教皇格利哥里七世的教会教革和教权至上的政策,比起前任取得更大的成功。虽说格利哥里七世开始了罗马教廷与德皇长达二世纪的权力之争,但却以死于异乡的悲剧告终,而乌尔班二世终于战胜了德皇支持的敌对势力,最后在罗马站住脚,安然渡过了余生。这个历史事实直接说明了在十一世纪末,即乌尔班二世主持教廷时期,欧洲的封建分裂进一步加剧,教皇权势继续上升。
乌尔班二世,世俗名奥托·拉着利,1035年出生在法国马恩河畔的香槟贵族家庭。先后在苏瓦松和兰斯求学,约在1055—1067年任兰斯教区助祭长。①1070年进入克吕尼修道院,后来成为该院院长,深得前任教皇格利哥里七世的赏识,1079年被召到罗马教廷供职。1084年,格利哥里七世委命他为教皇钦使,到德国对付敌对教皇克莱门特的反抗。他一到德国,就把格利哥里七世所绝罚的主教全部革职,弃绝德皇亨利四世扶立的敌对教皇克莱门特三世及其党羽。由于镇压有功,格利哥里七世提升他为意大利奥斯提亚枢机主教。1088年3月12日,奥托在罗马南部的特腊契纳当选为教皇。
乌尔班二世上台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支持的对立教皇克莱门特三世仍然占据着罗马。乌尔班重申反对世俗王权任命神职,提出主教应由神职人员和教徒选举产生。1089年,在诺曼军队的保护下,他初次进入罗马,召开宗教会议,再次绝罚对立教皇及其后台德皇亨利四世。但因罗马的主要地区仍被克莱门特控制着,他只好退出罗马城,流浪多年。为了夺回教皇宝座,他先是对德皇作出让步以图换取撤销对克莱门特的支持,但遭到失败。而后,他一方面依靠诺曼人的支持,纠集武力征讨克莱门特;另一方面联络帝国境内反对亨利的封建公侯,利用继位问题挑拨亨利四世的父子关系,使亨利之子康拉德在1093年背叛其父,在米兰自立为王与教皇结盟。直到1096年,乌尔班才最终打败克莱门特三世,返回罗马,在拉特兰宫召开宗教会议把敌对派全部革除教籍。
在清除敌对教皇势力斗争的同时,乌尔班二世忠实地推行其前任格利哥里七世的“教权至上”的克吕尼改革政策。
在法国,法王抵制教皇推行克吕尼改革运动,组织一批教会神职人员与教皇对立。教皇借法王提出与原配离婚之事,以革除教籍相要挟,使其不再与教廷死硬对抗。当英王威廉二世反对实施教会改革时,教皇便任命神学家安瑟伦为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与之对抗。乌尔班积极赞助西班牙基督徒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他们的国家。他还利用当时南欧各国惧怕法、德等强国入侵的心理,同他们签订协定,使他们成为教皇的臣民,以确保其不受那些强国的钳制,同时也保证了他在这些地区能够推进克吕尼改革运动。1095年3月,乌尔班二世在意大利皮亚琴察宗教会议上通过了他的“改革法”,1099年罗马宗教会议上再次予以确认,这些改革大多数条例被后来中世纪最著名的《革拉先教会法规歧异汇编》(1140年前编)所采纳,成为十二世纪教会法典的一部分,在罗马教会沿用数百年。
乌尔班二世担任教皇期间最大的事件是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欧洲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元十至十一世纪,西欧的城市普遍兴起,它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到了十一世纪末,欧洲已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大部分土地都已成为各级封建主的领地,封建主为了满足其对城市商品和东方奢侈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只有向外扩张,夺取外族的土地。另外,当时欧洲盛行长子继承制,余子就成为无地骑士,他们入不敷出,只能以服军役和打劫商旅为生,并热衷于出征异乡。当时的西欧城市商人为了巩固地中海东部的商业阵地,支持封建主向东方扩张,至于农民,为了摆脱封建压迫,也渴望在远方获得幸福。于是一种向东方扩张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但此时,西欧世俗封建主之间混战不息,如同一盘散沙,无力组织一支统一的军事力量,而罗马天主教会作为国际神权政治的中心,不仅具有一般封建主向外扩张的野心,而且还有吞并东正教、迫使东方穆斯林改宗的企图。其时正值塞尔柱突厥人向拜占庭发动进攻,拜占庭一再失利,教皇便以援助东方教胞为名,成为十字军东征的组织者。早在1074年格利哥里七世就已向德皇亨利四世和法国贵族提出组织远征军,并准备亲自率兵东征,但因不久陷入与德皇亨利四世的斗争中,这个计划才没能实现。
乌尔班二世上台后,突厥人进逼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多次向西欧君主和教廷求救。拜占庭皇帝亚历克修一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向教皇表示对以往希腊正教会与罗马教廷的争端深感内疚,希望教皇以全基督教会首领的身份派兵拯救帝国和东方基督徒,并提出东、西教会重新合并,由教皇统一领导的要求。乌尔班为实现由教皇统治基督教世界、并在东方建立新的教会领地的野心,接受了拜占廷的要求。
1095年3月,乌尔班二世在意大利皮亚琴察召开宗教会议。会上,他作了煽动十字军东征的演说。虽然与会者同意东征,但未达到狂热的程度。于是他就求救于他的本土——法国,因为法国比西欧其它国家更具有十字军东征的条件。1089—1095年前后七年,法国连续发生灾荒,严重的饥馑和瘟疫,加上骑士们猖獗的打劫活动,使得国无宁日、人心惶惶。为摆脱这种局面,封建主急于向外扩张寻找财富;频于死亡的农民也迫切地希望到东方寻找生路。乌尔班决定利用这种情绪,于1095年夏返回法国。他沿途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向各地教会游说,特别是向法国东部和南部教会和封建主进行宣传,还让向他称臣的土鲁斯伯爵雷蒙带头参加十字军远征。在作了一系列的舆论准备后,他于11月28日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开了宗教会议。成千上万名骑士和教士,其中有十四名大主教、二百位主教、四百多位修道院院长,以及无数平民都赶到这里,以至城里都安顿不下,只得在克勒芒周围地区扎起许多营帐。会上,教皇发表了极有煽动性的演说,号召逐鹿争雄的西欧各君主王侯们停止“私战”,到东方去同异教徒斗争,夺回被突厥人占领的圣地,并说,突厥人已在东方“上帝的国度中大肆蹂躏”,“一切等级的人”都必须“迅速起来”,“将这个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否则被“卑贱的、退化的、给魔鬼作奴隶的种族”征服了,那将是“怎样的奇耻大辱呵”!教皇呼吁与会者“登上圣墓的征途”,并许愿说:“凡动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陆上和海上——或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丧失了性命,他们的罪愆即将在那一顷间获得赦免”。
为了驱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参加十字军,教皇欺骗说:东方的土地“遍地流乳与蜜”,耶路撒冷是另一个“充满欢娱快乐的天堂”,“这边所有的不过是忧愁和贫困,那边有的却是欢乐和丰足”。他同时宣布:参加十字军的人,死后直接升天堂,不必在炼狱中受熬炼;无力偿付债务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可免付欠债利息,出征超过一年的可免纳赋税。
教皇的演说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与会者狂呼:“天主的意旨是这样!天主的意旨是这样!”接着,法国土鲁斯伯爵雷蒙的使者当即出场大声宣布年近六旬的伯爵不顾年迈,誓死遵从教皇之命出征。这一事先安排好的戏剧性场面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十字军东征的狂热达到了顶峰。
这次会议指定了十字军出征的日期——1096年8月15日,参加十字军的人及其财产须交由教廷特别“照料”。为了保证十字军出征,会议规定封建君侯停战三年。
会议后,乌尔班二世继续在西欧各地旅行,劝说人们参加十字军运动。他指示各地主教在所辖地区进行鼓动,甚至命令各地修道院院长动员修道人员随军出征,并派出“圣徒”四处游说,把东方描绘成珠宝满坑、金银遍地,香料、胡椒、陶器、桃杏枣瓜等果品和丝织的奢侈品比比皆是。说什么全能的上帝呼吁谋杀犯、强盗、奸*罪犯、作伪证者和其它各种罪犯出征,从而获得赦罪的好机会。
1096年,一批贫苦农民的队伍夹杂着一些无地骑士和亡命之徒最先出征,而后法、德、英封建主的武装队伍十万人分几路向东方进发。这些身着十字徽号军服的战士在临行前都必须在天主前宣誓终身效忠教皇,不得违背,否则以绝罚论处。乌尔班本想亲自出征,无奈刚刚在罗马站住脚跟,敌对教皇残余势力依然在顽抗,因此不敢贸然前往,只得向各路十字军派出教皇代表代行督战。1099年7月,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同月19日,乌尔班在罗马去世。临死前三个月,他还在罗马召开宗教会议,再次鼓吹十字军东征。
乌尔班二世任教皇的十年中,虽然只是在最后这三年才在罗马立住脚,但他的活动对中世纪教会改革的胜利却起了重要作用。他发动十字军东侵一方面极大地抬高了教廷权势,另一方面却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因此他的名字受到后人的咒骂。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若转载本篇文章,请保留本文出处与链接。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mouluexue/renwuzhi/2020051731
你说的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沙特尔大教堂。
夏特尔大教堂 即 沙特尔大教堂 。
沙特尔大教堂,全称沙特尔圣母大教堂,法文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坐落在法国厄尔-卢瓦尔省省会沙特尔市的山丘上。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 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宝光彩的玻璃装饰的窗户,无一不是十二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它与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概述:
名称沙特尔大教堂
类别建筑、教堂
年代公元12世纪
风格哥特式
所属洲:欧洲
所属国:法国
列入名录年份:1979年
文化遗产:哥特式教堂建筑,具有一个饰以突纹的拱顶和多扇饰有精美浮雕的大门,以及南北两个钟塔、达2000平方米的彩绘玻璃窗。
意义:法国12-13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历史事件:
1145年始建教堂。
1194年遭遇大火。
1260年被重建,路易九世亲临落成仪式。
1507年雷电击毁了北尖塔,重新修复。
1594年亨利四世加冕。
1836年大火烧毁了铅制的屋架。
1840年生铁制的屋架建成,屋顶由铜制成。
地理位置:
沙特尔(Chartres)是“法国粮仓”博斯Beauce的首府,沙特尔位于一个山丘上,
在厄尔河左岸(Eure)。沙特尔是一座古老的中世纪小城,镇中心有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沙特尔大教堂(Cathedrale de Chartres),沙特尔教堂的建筑根基是菲尔贝尔(Fulbert)主教时期(11 至12世纪)的罗马教堂。
建筑风格:
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标准的法国哥特式建筑。
沙特尔大教堂建筑风格
它高大的中殿呈纯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非凡卓越,堪称经典杰作。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基督文明辉煌成就。基督教传入前,在沙特尔的代表就建起了这座教堂。它与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建筑构造:
沙特尔大教堂是在同一地方建造的第六座教堂。现存沙特尔大教堂的主体建筑重建于公元1194年,公元1264年竣工。保留了原来西门廊和三个正门上的12世纪时期的雕刻艺术作品。大堂有3个圣殿,分别与三座大门相通,象征耶稣不同时期的活动与生活。中殿长为1302米,正面宽164米,四分拱顶高达325米,带有侧廊式耳廊,每个耳堂作为出入口。是法国教堂中最宽的中殿。教堂的3座圣殿分别与3座大门相通。
其两侧分别有一座互不对称的尖塔式钟楼,其独特的建筑格局最为引人注目。
南侧钟楼是早期法国哥特式的八角形建筑,建于公元1145年至1170年间,其风格庄重朴实;北侧钟楼始建于12世纪初期,但当时没有建造尖塔,这个火焰式镂空尖塔于16世纪才开始建筑,其风格精巧而华美,塔顶高为111米。
大教堂的西部正门入口是一组三扇深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门的两侧原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是1145年-1155年间的作品。三扇大门的中门即“主门”。因其门楣上有表现基督的雕像,基督是万王之王,故而得名。教堂有两个高低不同令人瞩目的尖塔,其高度均超过91米,构造简单。其历史可追溯到12世纪30年代。另一座则构造精巧。
大堂北侧大门旁的雕像是圣母和《旧约》中的人物和圣母。,南侧大门旁的雕像则是耶稣基督一生的描绘与写照。
祭台与中殿之间是美丽的祭廊,建于16-18世纪,上面是描绘耶稣与玛利亚生平的浮雕。在18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教堂拥有一尊受人崇敬的怀有耶稣的圣母木雕像。 此外,无数较小的雕像遍布于教堂各处。沙特尔大教堂雕刻群像是法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作品,其特点是形体修长,姿态拘谨,雕像以其头部前仰后合、左顾右盼来生动的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大教堂里里外外、共有1万多尊用石头和玻璃制作的塑像。其中一件珍宝是一扇12世纪的窗子,被称作美丽的玻璃制的圣母玛丽亚。
教堂除了拥有古老的圣母木雕像外,还拥有圣·安妮·玛丽的母亲的头颅和一件据称为圣母生耶稣时所穿的衣服,现保存在一个圣盒内。教堂有超过2000多平方米的170多个彩色玻璃窗,瑰丽奇巧,以蓝色和紫色为主调,被公认为12世纪-13世纪玻璃艺术最完美的典型。
法国南部地区是洞穴艺术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欧洲史前美术最重要的发源地。洞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绘在岩洞深处的壁画,以动物形象和狩猎场面为题材。同时还包括一种人体浮雕,这种浮雕常被雕凿在露天的石窟中。栩栩如生和丰富多彩的岩洞壁画,反映了史前艺术的卓越成就。
功能演变:
公元1600年以来,沙特尔大教堂一直是重要的朝圣中心,同时也是祭祀圣母玛利亚的圣地。远处观看,两个不对称的尖塔特别醒目。走近教堂,又会被教堂中细腻的雕刻、精美的绘画所折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看到罗马建筑常用的青蓝色向哥特式的多彩形式的演变过程。“沙特尔风格”曾经风靡于欧洲各地,成为后来许多著名教堂的样本;教堂自身也成为法国著名的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
今天,宗教的任职仪式还在这些中世纪教堂里举行,然而,随着占据统治地位的商业寺庙的兴起,原本壮观的大教堂黯然失色 ,但从许多方面来说,人们依旧倾心于哥特式建筑的创新、奇特及在中世纪建筑史上非凡地位。
教堂规模很大,融合了12世纪的罗马风格及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教堂旁有两座高耸的塔楼,左边为哥特式,右边为罗马式,看起来是一种不平衡的美感,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公元1145年,原本属于罗马式建筑,于1194年毁于火灾,全村不分尊卑,努力重建,此时风格转向哥特式,而保留了旧有的罗马式钟楼,与改建后的哥特式塔楼左右相望,饶有趣味。
尽管沙特尔教堂遭受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它还不失是这一时期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16世纪,北面的教堂遭雷击后被杰汗德·博斯修复。公元1836年,第三次大火毁掉了教堂木制的屋顶。于是金属屋顶代替了被烧毁的木制屋顶。
历史意义:
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由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时代。从艺术史的角度讲,
中世纪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终止,前后长达一千多年。在这漫长的一千年里,基督教称为治理国家的精神支柱,整个欧洲完全处于封建宗教的控制之下,文化处于被桎梏的状态,古希腊和古罗马所流传下来的灿烂文明则几乎完全衰竭,以致于后来崇尚古典艺术的人都称中世纪为“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完全取代了原来的地中海传统,教会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权威和组织者,艺术也完全为宗教服务,非写实的、教条的、充满宗教色彩的艺术风格主宰了中世纪的美术,而古典的自然主义风格和所有古典文明成为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大教堂被称为「石砌圣经」,历经多次宗教战争、法国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丝毫无损,大教堂一直超然于乱世之外,因此被称为“理性之寺院”,可见其在法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罗丹甚至称它为法兰西的卫城。
装饰雕像:
建筑是中世纪艺术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量的教堂就是在那个宗教狂热的时代修建的;而雕塑作品几乎都是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出现的,内容所表现的完全是宗教故事或《圣经》中的人物。
法国是中世纪后期哥特艺术的发源地,沙特尔教堂便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教堂上大量的装饰性雕像也是哥特雕塑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教堂门侧的立柱上,雕刻有许多站立的人物形象,有的是表现圣经中的先知和圣徒,有的是表现皇帝和皇后,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这些大门侧柱上的石雕,虽然有着中世纪典型的被拉长的身材和呆滞的目光,但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动作也有所变化。其中以教堂南墙的《四圣徒像》最为出色,这是圣经中四个不同时代的圣徒形象,都以圆雕的形式出现,神态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准确,他们服装的质感也被雕刻家们细腻地表现出来,有很强的质感。所有这些雕像都有着安静、平和的神态,体现了基督教信念中的理想形象,具有很强的宗教感染力。
12世纪初,法国皇权开始扩大。阿伯特·苏歇(Abbot suger)大主教作为路易六世的主要顾问,在促使君主政体与教会间建起紧密的联盟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教会把法国主教(及其控制下的城市)置于国王身边。由于苏歇帮助君主政体实现其政治目的,国王始肯把发展宗教事业纳入国家计划,从此苏歇在教会的威信被绝对化。这座建于8世纪的教堂,在1145年,由于教堂的主教与苏歇接近,开始共商重建的大事。五年后,夏特尔教堂的西门不幸被大火烧毁,第二次重建是在1194~1220年。重建后就风格上看,它是继巴黎圣母院之后为最成熟的一座哥特式建筑。尤其是它上面的大量装饰雕刻,在西欧所有的哥特式教堂中也是最优秀的作品。这里是教堂南门的装饰雕刻。作为人像柱雕,起始于古希腊艺术的盛期,在中世纪教堂的建筑上,这种雕刻常在哥特式建筑物上见到。沙特尔教堂的南墙上这四个圣徒形象风格上接近罗马晚期的肖像雕刻传统,但具有中世纪的审美特性,雕像全部以圆雕形式表现,这四个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徒形象,神态都很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较正确,它们远胜于早期罗马式的肖像雕刻,是建筑雕刻中的艺术珍品。
玻璃窗:
在12至15世纪,法国全境建造了60多座大教堂,大多是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纪,作为城市解放和财富的纪念碑,教堂建筑正处于鼎盛时期。这种教堂已不再是原先那种纯粹膜拜神灵的场所,也不是古代的军事堡垒,而是市民公共生活的聚会中心,是市民生活所需的大会堂。举凡市民的婚丧大事,都要去教堂里举行。于是,建筑物为适应新的宗教时期人们的心理要求,把它装缀得更富感情色彩,出现了不少哥特式建筑的艺术形象-----雕刻装饰、彩色玻璃窗、地面镶嵌图案、飞升的肋券结构等等。这种奢侈的建筑追求也遭到大封建领主的顽固反对。11至12世纪之交的法国大主教圣伯纳,就曾下令禁止在他主持的最有势力的西斯庭教派的修道院教堂里采用上述装饰,也不许建造钟塔。所以,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有时也伴随着矛盾与斗争。法国的哥特式教堂,就密切反映着大封建主与王室之间的思想斗争。
10至12世纪的罗马式教堂的拱顶太厚重,不仅浪费石材,窗子也开得很小,内部昏暗,外观封闭,给人以窒息感。而哥特式的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使用骨架券作拱顶,十字拱形成一种推架式。既省材料,侧推力也减轻,建筑物顶部大大
沙特尔大教堂彩绘玻璃
升高。二、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的上方,飞券落脚在侧廊外侧的墙垛上,扩大了中厅的侧高窗面积。
三、所有狭长的窗户以彩色玻璃作镶嵌,使室内光线炫目,增强教堂的神秘感。人在宽长的主殿前,面对金绣银缀的祭坛,烛光前的受难耶稣像,仰望高耸的飞券肋拱,它们象一簇簇飞箭,集中在屋顶,使人顿觉有升腾之感。沙特尔教堂就以其华丽的彩色玻璃窗和装饰雕刻为最富特色。这扇玻璃窗就在教堂南侧唱诗席一面的墙上。
法国教堂中以彩色玻璃窗著称者,以沙特尔大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首。此扇彩色玻璃窗最富特色,它用18幅画面来衬托中间一幅贝依·弗里埃尔圣母画。两侧各7幅,中间主图以下4幅,分别叙述耶稣的事迹,其中也有最后的晚餐,圣母领报等主题,总称为《耶稣传》。中间的圣母头戴皇冠,目光端庄肃穆。色彩调配富有对比性(一般只用紫、红、蓝、黄),富丽堂皇,美不胜收。此扇窗是12世纪哥特式彩色玻璃画的杰出作品。
景色特点:
沙特尔所在的伯斯地区向来有“法国谷仓”之称。在一大片麦田的田园风光中,耸立着两座极为耀眼的尖塔,这正是沙特尔大教堂。凡是对西洋建筑和宗教有兴趣的人,都应前去一看。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11世纪时由费尔贝尔主教下令兴建,12 世纪末遭大火烧毁,在重建过程中不断扩建,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式样已是第6代了。内殿设有双重回廊,立有l75座雕像,正面大门称为“国王之门”,门上有雕刻极为精细的塑像。著名的彩绘玻璃共有176片,总面积2700平方米,登场人物多达5000人以上,几乎都是十二、三世纪的作品,有“沙特尔蓝”之称(使用一种独特的蓝色原料)。大教堂左侧是展示“哥白林织”的美术馆,后侧的“吕希贝庭园”可眺望厄尔河的美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