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级别根据石头颜色由浅到深的不同程度,等级分为D、E、F、G、H、I-J、K-L、M、N-O、P-R、S-Z。大部分宝石级别的钻石颜色介于无色到浅**之间净度级别分为FL、IF、VVS1、VVS2、VS1、VS2、SI1、SI2;钻石的内含物是指内部含有的杂质,这些杂质包括云状物和裂痕等,内含物越少说明钻石的净度等级越高,越稀有并且价值越高。用肉眼观察钻石,如果没有瑕疵。净度等级SI1和以上的等级通常都属于这类钻石FL:
完美无暇—专业人士在10倍放大条件下观察,内外无任何瑕疵,在所有净度等级中这种是稀有和珍贵的。IF
:内无瑕—专业人士在10倍放大条件下观察,内部无瑕疵,但是在钻石表面有很微小的瑕疵。VVS1
:极微瑕1级—专业人士在10倍放大条件下观察到只有单个极微小的瑕疵。VVS2:极微瑕2级—专业人士在10倍放大条件下观察到个别极微小瑕疵。VS1:微瑕1级—10倍放大条件下可见单个微小瑕疵。VS2:微瑕2级—10倍放大条件下可见数个微小瑕疵。SI1:小瑕疵1级—10倍放大条件下容易观察到明显瑕疵。SI2:小瑕疵2级—10倍放大条件下容易观察到数个明显瑕疵。
国际上常用的净度分级体系为GIA分级,它将钻石净度分为六个类型,11个等级:无瑕级FL、内部无瑕级IF、极轻微瑕级VVS 、轻微内含级VS、微内含级SI、内含级I。
影响其等级的瑕疵分为二者,内部的瑕疵称为内含物(英语:inclusion ),表面的缺陷称为表面瑕疵(英语:blemish )。评鉴钻石净度的准则,包括了上述瑕疵的数量、大小、种类、位置、明显度等对钻石整体外观的影响程度。钻石净度的评级必须在十倍放大镜(Triplet lens)检视下进行。
净度等级越高,钻石的价格也就随之增高。此外,内含物记载钻石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并可作为分辨真伪、天然或合成钻石的依据。
扩展资料
1、无瑕级——FL
FL级别属于在10倍放大镜下都看不到任何内含物和瑕疵的钻石,这种级别的钻石非常罕见,所有钻石中只有不到1%的无暇级,因此FL级别的钻石通常克拉数都不大,并且价格昂贵。
2、内无瑕级——IF
IF级别是指用十倍的放大镜看不到内含物,但是表面可能会看到一些微小的瑕疵,但这种瑕疵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去除,这类钻石也属于稀有物品。
3、极小瑕疵级——VVS
VVS级别的钻石虽然内部含有杂质,但是在10倍的放大镜下也很难看清,VVS又分为VVS1和VVS2两个级别,VVS2级别的钻石内部所含物质更多一些。这种钻石比较具有收藏价值,大概有21%的用户会选择。
4、微瑕级——VS
VS级别的钻石在十倍的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一些微小的内含物,VS同样细分为VS1和VS2,VS2中含有的物质更多一些。由于VS中含有的杂质并不多,且价格比VVS便宜很多,这个级别的性价比更高,很多人购买求婚钻戒时都会选择此级别的钻石。
5、小瑕疵级——SI
这个级别的钻石在十倍放大镜下很容易能看到内含物,SI1中的瑕疵不容易用肉眼看到,SI2从顶部或者从锥形部位较低处用肉眼可以看到杂质。
6、有瑕级——I
I1用肉眼可以看到一些比较小的内含物,I2和I3所包含的物质更多,这个级别的钻石杂质比较多,而且用肉眼就能看到,所以一些知名的珠宝品牌不提供这类物品。
钻石4C分级指的是从净度、颜色、克拉质量、切工等4个方面,对钻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确定钻石的价值。
1、其中颜色是按其变化分为12个颜色级别:D、E、F、G、H、I、J、K、L、M、N、<N。
(1)D-E级:极白,又称作“特白”、“极亮白”、“净水色”。
D色:纯净无色、极透明,可见极淡的蓝色。
E色:纯净无色,极透明。
(2)F-G级:优白,又称作“亮白”。
F色:从任何角度观察均为无色透明。
G色:1ct以下的钻石从冠部、亭部观察均为无色透明,但1ct以上的钻石从亭部观察显示似有似无的黄(褐、灰)色调。
(3)H级
H色:白。1ct以下的钻石从冠部观察看不出任何颜色色调,从亭部观察,可见似有似无的黄(褐、灰)色调。
(4)I-J级:微黄(褐、灰)白,又称作“淡白”、“商业白”。
I色:1ct以下的钻石冠部观察无色,亭部观察呈微黄(褐、灰)色。
J色:1ct以下的钻石冠部观察近无色,亭部观察呈微黄(褐、灰)色。
(5)K-L级:浅黄(褐、灰)白。
K色:冠部观察呈浅黄(褐、灰)白色,亭部观察呈很浅的黄(褐、灰)白色。
L色:冠部观察呈浅黄(褐、灰)色,亭部观察呈浅黄(褐、灰)色。
(6)M-N级:浅黄(褐、灰)色。
M色:冠部观察呈浅黄(褐、灰)色,亭部观察带有明显的浅黄(褐、灰)色。
N色:从任何角度观察钻石均带有明显的浅黄(褐、灰)色。
(7)<N:黄(褐、灰)色。
对这一类钻石,非专业人士都可看出具有明显的黄(褐、灰)色。
2、其净度按照GB/T16554-2003中分为:LC、VVS、VS、SI、P五个大级别,共10个小级别。
(1)LC级:称镜下无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未见钻石具内外部特征。以下情况下仍属LC级:
1)额外刻面位于亭部,冠部不可见。
2)原始晶面位于腰围内,不影响腰部的对称,冠部不可见。
3)内部纹理无反光,不影响透明度。
4)钻石内、外部有极轻微的特征,经轻微抛光后可去除。
(2)VVS级:称极微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具极微小的内、外部特征。这些极轻微的内、外部特征通常是一些很细小的点状包体、颜色很淡的云状物、纹理、须状腰、缺口、击痕等。
极微瑕级还根据内、外部特征的大小、分布位置等因素,也就是说根据观察的难易程度细分为VVS1和VVS2两个级别。
VVS1级:钻石具有极微小的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极难观察。
VVS2级:钻石具有极微小的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很难观察。
VVS级与LC级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同时能看到内部及外部特征,而后者只能看到轻微外部特征。
(3)VS级:称微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具细小的内、外部特征。细分为VS1、VS2。
VS1级:钻石具细小的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难以观察。
VS2级:钻石具细小的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比较容易观察。
典型包体:点状包体群、较轻微的云状物、小的浅色包体、较小的羽状纹等。
VS级与VVS级区别是在10倍放大条件下,前者可以观察到瑕疵,尽管也比较困难,而后者则为几乎观察不到。
(4)SI级:又称瑕疵级。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具明显的内、外部特征,又细分为SI1、SI2。
SI1级:钻石具明显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容易观察。
SI2级:钻石具明显内、外部特征,10倍放大镜下很容易观察。
典型包体:较大的浅色包体、较小的深色包体、云状物、羽状纹等,各种包体类型都可能出现。与VS区别在于SI级钻石用10倍放大镜即可很容易发现内、外部特征,但是去掉放大装置用肉眼无法看到内、外部特征。
(5)P级:称火重瑕疵级。从冠部观察,肉眼可见钻石具内、外部特征。细分为P1、P2、P3。
P1级:钻石具明显的内、外部特征,肉眼可见,在10倍放大条件下,净度特征显而易见,而用肉眼从冠部观察比较困难,但不影响钻石的亮度。
P2级:钻石具很明显的内、外部特征,肉眼易见,而且已经影响钻石的亮度。
P3级:钻石具极明显的内、外部特征,肉眼极易见,并且影响钻石的亮度、透明度,部分贯穿性的裂隙还可能影响钻石的耐久性。
典型包体:主要为大的云状物、羽状纹、深色包体,并且这些包体可能影响钻石的耐用性或者影响透明度、明亮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