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现浮夸珠宝!镶钻1万颗的戒指,打破世界记录

印度又现浮夸珠宝!镶钻1万颗的戒指,打破世界记录,第1张

印度的一家珠宝公司打造了一枚极其浮夸奢华的戒指,它的造型是有着层层叠叠花瓣的金盏花造型,其表面镶有12638颗钻石,总重为16543克拉。

这枚戒指几乎覆盖了整个手掌,无处不透露着奢侈与华美。从侧面看上去非常立体,细节处理得很到位。因为表面镶了一万颗钻石,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不同的火彩,闪闪发光。 特别是镜头失焦的那几秒,流光溢彩。

这样美丽的戒指售价是多少呢?珠宝公司总经理班塞尔表示, 这枚戒指从设计到出成品花了近三年的时间,而且这些钻石都是业内品质最佳。他不会出售,因为这枚戒指对他来说是无价的。

镶有12638颗钻石的戒指,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2020年11月30日,吉尼斯官方认证它为“镶钻最多的戒指”。

在此之前,“镶钻最多的戒指”是一枚镶有7801颗钻石的戒指。 两者的造型十分相似,都是多层花瓣堆叠而成。虽然不像镶钻一万颗的戒指富丽堂皇,但是这枚戒指中间有**的花蕊,花的造型更为立体、更为栩栩如生。

巧的是,这枚戒指也出自印度设计师之手。 由此可见,印度人民对奢华绚丽的珠宝的喜爱。 而印度人民对珠宝的喜爱由来已久。世界上第一颗钻石是在印度发现的;关于钻石单位“克拉”一词,也起源于印度。 正是这么早的珠宝启蒙,使印度拥有了绚丽多彩的珠宝文化。

印度是个全民戴首饰的国家,不管贫穷或富贵、女性或男性,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首饰。 特别是新娘子,婚礼当天佩戴的全套首饰,是难以想象的华丽与繁复。

比如新娘上半身的首饰。除了常见的项链耳环,还有鼻环头纱,甚至连头发缝都有首饰。 新娘的首饰不仅多,还很大—— 耳饰比耳朵大,项链乍一看以为是衣领。 首饰几乎占满了整张脸 ,想不富丽堂皇都难!

手镯的数量也不少,还有连接手指的首饰,同样是几乎占满整个手背。

脚下也不含糊,一定会带上占满脚踝的链子。除此之外,还绘有Henna(海娜)的图案。 这种图案不同于纹身,一般能保留几天或几个星期。Henna的图案同样精致复杂,有种神秘又复古的感觉。

真的想感叹一句, 这是拿珠宝当衣服穿啊!

除了新娘,印度的男士也会佩戴珠宝,而且不比女士首饰逊色。 前面提到过的额部首饰和连着戒指的手链,男士也会佩戴,看起来很有异域风情。

印度女士戴头纱,男士则有头巾可以佩戴。因为男士很少戴耳饰、额饰和鼻环,所以 他们就在头巾上大下功夫。 镶一圈翡翠吊坠已经是尽显富态了。

镶满钻石的更是炫目。

还有一种在王室男性贵族中流行的首饰,叫做Sarpech。 这是一种插在头巾正上方的首饰,一般为羽毛的形状。上面镶满了颜色各异的珍贵宝石,很能彰显身份的尊贵。

不得不承认印度有着深厚的珠宝文化底蕴。 他们的珠宝造型繁复、做工细致,宝石的配色也很协调别致,很有印度的特色。

想想我国的婚嫁珠宝,大部分都是流水线生产的纯黄金首饰。只有富态,没有贵气。

不过我们也有中国特色的首饰,同样精致好看。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珠宝文化,印度则是以浮夸精致为特色。我国的珠宝也不逊色,只是不太普及与平民化。 真心希望我国的珠宝文化也能日渐丰富多彩

今日话题:你觉得镶钻一万的戒指好看吗?

-end-

“妆匣”,是一个已经消失的语词,连现代汉语词典都找不到,更不易为今日年青人所知晓。然而它却伴随中国女性数千年,成为古代女性最贴身、最钟爱的常用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首饰盒”。古人的首饰盒主要用于梳妆打扮,也是梳妆盒。

从古到今,小小的妆匣富集了多少女性的喜怒哀乐! 其中最动人的故事当推明代传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江南名妓杜十娘,为了争得人身自由,在皮肉生涯中,悄悄储存珠宝首饰,觅得如意郎君赎身,出嫁,岂知在启航归家途中,被见利忘义的丈夫转手出卖给富商做小妾,把她再次推入火炕。多年来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积蓄起对自由的强烈渴望,苦心的等待,一朝全被负心汉击得粉碎,悲愤之极的她,端出妆匣,站在船头,把价值连城的珠宝,一一抛入河中,随后纵身跳下,被滔滔的浊流吞没。这故事就起于妆匣、终于妆匣。

这妆匣究竟装的是什么 《妆匣遗珍》从两千多件收藏品中,精选了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女性的传统银饰,摄制成精美的图版,给让读者可充分地玩味、欣赏。

这是一份份令人暇想联翩的收藏物,因为它已成为历史,属于已经过去的时日,在现实中很难再度出现;可它又有太多的历史遗迹可追忆,重新将已消失的历史踪影在眼前复活。

收藏最多的是簪和钗,这是古人用以束发的装饰物。汉族女性喜好梳辫盘结的发型。长长的头发挽在头上,用一根或几根簪钗固定,发髻的盘法和簪钗的多样性,带来多姿多彩的装饰效果,令人赏心悦目。这长长短短的簪钗,以金、银、玉、骨、木质为原料,用精细的镌刻,镶嵌各式珠宝。从皇亲贵戚到农家妇女,贵贱不等,却都拥有自己的一份簪钗,只是价值昂贵者显示了持有者的财富与身份地位罢了。

簪钗不仅是装饰品,还与古人一生命运相连。这簪又名为“笄”,女子十五岁成年,如果许婚,要结发上笄,称为“上头”,行过“笄礼”的,就是待嫁之人,因此称“及笄”。男子年二十行“冠礼”,这成年的仪式,是在头顶盘结、戴冠,冠的左右两侧预留两个小孔,用簪横穿发髻,加以固定。男的要经“冠礼”,女的经“笄礼”,方可论婚嫁,开始人生的重要转折。未成年的女子不用插簪钗,通常是将头发集束在头部的双侧,梳成树丫或兽角状。古人之所以称童年为“总角”,女孩称“丫头”,其名称就来源于幼年的发型和发饰。如今人们常用“与君偕老”来表示恩爱夫妻,白头偕老,其典故出自《诗经》: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这“副”是盖头饰,“珈”则是指发笄下的金玉垂饰,所以君子偕老的后一句是“副笄六珈”,用以形容贵妇人盛妆的头饰。女性天生是簪钗爱好者,不论尊卑贵贱,常以“裙钗”自谓,以裙子和簪钗代表自己,《红楼梦》中的十二名女主角,世人称之为十二金钗。由此可见,古代的男男女女从童年、成年、婚嫁,到老年,各阶段的称谓与祝愿,竟然与小小的簪钗有关。一个家家都有,人人可持的发型、首饰,与中国人的生息如此紧密相关,在世界上也属少见。

这簪钗还能增加女性婀娜多姿的步态,有一种簪子下垂珠链,用一根细丝状的金银或骨棍相连,颤悠悠地插在盘髻上,走起路来一步一摇,称为“步摇”,生动地表现出款款而来的淑女形象。

“裙钗”中自有女中丈夫,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是四千年前商代的妇好,在安阳殷墟博物馆有一座全身戎装的塑像,那威镇四方,雄视天下的气概,足以表现她指挥千军万马的威力。可出乎意料的是,在她的墓葬中,竟然发现精美的玉笄有二十多件,雕花骨笄多至四百九十余件,一个多大的妆匣! 想不到在她战盔下,也有美妙的发髻和簪钗。这使人想起从军的花木兰也有“对镜贴花黄”的故事,原来中国女人并非“不爱红妆爱武装”,在妇好的随葬品中簪钗多于战刀,恰恰说明,巾帼英雄爱“武装”更爱“红装”。

盘髻本是头发的美容,由于头发位于人首之端最显要的位置,从而又最能显示人体的文采风流,所以高髻往往是高贵身份的体现,这在中外都一样。也许18世纪的欧洲女性,以那高高的发髻,细细的纤腰,罩钟式的大桶裙,赢得我们心仪。岂不知再上溯300 年,15世纪欧洲女性的发髻,竟然是布局巧妙的“盆景”,顶在头上的是狩猎、磨坊、要塞、军舰的造型,甚至构造成牛羊成群的牧场。要做成这样的发式,需要两磅发蜡、三磅粉、十多米薄纱、几百支发插,这可不是个别人的作秀,而是社会的流行时尚,伯爵夫人、闺阁娇娃,小家碧玉,相互攀比,那发髻就愈塑愈高。这真是匪夷所思! 头上如此负重超载,还能不能安稳入睡 原以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处,想不到中国古人的高髻也不示弱,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供养人的壁画中,就有一位五代时期的妇女,头上的发髻做成巨型的凤凰,发髻的高度比脸长出两倍有余。不过中国人并不用发蜡,而是用刨花水,这是用特种木条刨得薄如纸张浸水而制成的粘液,再用各式簪钗固定,就能使得巨凤安然地坐落在头顶。刨花是水剂,簪钗可随插随拔,远比堆满头上的发蜡、粉和纱,易清洗、好卸妆,这样地轻松上妆和下妆,正是中国女性聪明的创造。

到明清时期中国女性发髻之多,真是美不胜收,诸如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堕马髻、苏州厥、平三套、连环髻、双盘髻、圆髻、巴巴头、双飞髻等等,每一种发髻都有造型各异的簪钗,经过模压、锤锻、堑刻、镂空、累丝、镀金、点翠等各种工艺,塑造出花卉果木、祥禽瑞兽、人物神仙、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山水云彩等花纹。满族妇女还有一种扁平长方形的固发饰物称为“扁方”,刻有吉祥文字,把发横绕在扁方置于发顶,这就是两把头,上面再罩以花冠就成了大拉翅。

其实,妆匣中的首饰并不限于梳妆用的簪钗,还有璎珞、别针、项圈、项链、镯&from=forum21" target="_blank" class="ReplaceKeyword">手镯、坠链、领扣、耳环、戒指、玉佩等等琳琅满目,身体的多种部位都有相应的装饰品。为什么只言“首饰”不言他饰,即是以首之饰为代称,这与中国装饰品的变化体位有关。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重在头部和脸部,其他部分都被宽大的服装遮掩,胸部还被束胸压得扁扁的,可欣赏的都集中在人体的上部,其中以头发最能随心所欲地梳妆,塑造发型的簪钗特别受到女性的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审美观念的变化,装饰的重点也在改变。现代女性很少盘发髻,那簪钗自然没有了用武之地;脖颈露出来了,项链的装饰效果也就突出了;腿部裸露了,脚链时兴了;肚脐装流行了,肚脐的装饰品也畅销了。但是不管千变万化,首饰,这来自古人审美意识的称谓,却风采依旧,不然何至于项链、脚链,这装饰项部、腿部的装饰品也称“首饰”呢

由于收藏所限,《妆匣遗珍》没有金钗只有银簪。金钗比银簪更贵重,更精致,因此银钗稍逊于金钗。唯其如此,银钗属于平民阶层所拥有,具体生动地表现平民女子的梳妆打扮。

时代发展到今天,现代女性可能享有比古代更丰富、更花哨的妆饰制品,但别忘了,手工制作始终独树一帜,因为那不是模式化的机械生产,而是人见人殊的个体创造。每枝银簪都因制作者的不同风格、不同手法,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罕有雷同,这手工打造的优越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

《妆匣遗珍》堪称一个宝盒,为现代人打开了古人装饰的美景,值得欣赏。遗憾的是,该书文字部分偏少,只是简单的说明,研究的功力尚有不足。值得称道的是,以资料收集、整理为研究的出发点,作者是做到了

在璀璨的珠宝王国中,翡翠色泽温润,典雅娇艳,青翠欲滴,丽质独具。翡翠的绿,意涵自然、平和,既象珍禽的羽毛,又象生气盎然的绿枝嫩叶,富有生机,象征着华贵幸福、吉祥如意。中国人爱玉,爱其特有的神韵,不朽的魅力,玉被视为“日月星辰”和“大地万物”的精华,“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中国人钟情翡翠,翡翠风靡东方,风靡世界,赢得了“东方瑰宝”、“玉石之冠”的美誉。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宝玉石最早是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宝玉石文化,中国宝玉石的历史,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翡翠与其他玉石一起在中国历史久远的长河中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而且在古代和现代人的心目中,带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因此,它还是思想道德的、宗教礼法的,更为甚者,它还带着强烈的政治经济色彩,在玉的精神中,深深的烙下了人类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印痕。

1 思想道德

儒家思想的道德哲学可用五个字来概括:仁、义、智、勇、洁。其象征意义则可以从玉的物理性质来喻寓:

“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折不挠,勇也。锐廉而不悦,洁也。”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道德思想对玉的理解,对玉的美的理解完全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追求融为一体。玉的品质就是人的道德、人格。后来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牺牲精神,即是以玉的纯洁高尚为喻,不愿做丑陋小人。

2 宗教文化

中国人对玉的理解,首先是从古代人对自然、天地、环境的神奇力量的不可捉摸到作为神来膜拜、祭礼,进而转变为宗教观念的。无论是道家、儒家、佛家都认为神灵的玉给予力量和智慧,并以达到平安的人生。故玉器中出现了祭礼、避邪、护宅、护身等独特的文化景观。

3 政治经济

玉器的政治经济思想是从社会有阶级时开始的,因此它具有鲜明的地位等级、政令、战争、财宝等特点。中国人对玉器的地位等级的理解尤为精辟,它用不同的形器划分人的政治地位。《周礼》中讲到: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天子既执圭,后则奉琮”。

清朝中出现的不同官位朝珠的不同及珠质的不同即是这一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和氏璧的故事,以及历代王朝都将玉器作为财宝,收藏与玩赏,无一不是这一属性的最好体现。

东方的珠宝文化源远流长,而西方的珠宝文化虽及不上东方这样博大精深,但却也有着数百年的文化历史。

西方人注重个性,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特征性强的性格与思想。因此他们对翡翠的欣赏与追求,也是非常强调个性化的。在西方人眼中,一件天然翡翠饰品,原料、颜色、款式、工艺越是新颖、奇特、稀少,越是受他们的追宠。在他们的眼中,只有这样的翡翠饰品最有价值,可以体现出自己身份的高贵,同时也展现着自己与众不同。也只有这样的翡翠,最具保值和升值的价值。

翡翠的最大产出地是缅甸,换句话说,翡翠主要产自东方,所以东方人的翡翠文化史长于西方。东方人对翡翠的喜爱也远远超过西方,然而绿柱石中的祖母绿却与之相反。但这并不是说东方人不喜爱那名贵的祖母绿。由于祖母绿不是东方特产,其大量的产出也就不在东方,所以东方人对祖母绿的拥有量就会小于西方,与翡翠相比,东方人的祖母绿拥有量就相对较少了。宝石的特性,越是稀少就越是珍贵,越是珍贵就越显现出拥有者身份的高贵。东方人祖母绿的文化史也不如翡翠那样源远流长,但祖母绿在东方人眼中的文化意蕴却也与翡翠多有相似。

西方的祖母绿多于东方,其拥有量也大于东方。西方人将祖母绿定为五月份的生辰石,他们认为祖母绿象征幸运、幸福,可用来作为祈福之宝。西方人祖母绿的拥有量虽然大于东方,但西方人仍注重个性化的体现,追求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在祖母绿饰品的选择上也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数十年前,西方人对祖母绿的喜爱与追求远远超过翡翠,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以及“地球村”的日渐形成,西方人对“玉石之冠”的翡翠的喜爱日益加深。直至现代,翡翠与祖母绿的象征与价值在西方人眼中已近于不分伯仲的地位了。

翡翠与祖母绿只是珠宝王国的一部分,整个珠宝王国千百年来都在蕴育着它博大精深的珠宝文化,蕴育着东西方各自的珠宝文化,东西两方各自的珠宝文化又对立统一,它们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这些翡翠知识意绵绵珠宝里面有很多的。

珠宝使人们保有一种特殊印象:即使与优秀的绘画、家俱、瓷器或玻璃制品没有区别,但当碰上用贵重金属和宝石做成的艺术品,通常后者更容易使人印象深刻。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竭尽全力得到金子、银子和宝石。例如:在19世纪中期,美国的淘金热中,人们放弃他们的家庭和工作,离开家园,冒着危险,克服巨大的困难去赌一小块他们希望是产金的土地。这种对贵重金属和宝石的渴求已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财富积累,人们使贵重金属和宝石带有一种神秘的象征意义。我们的祖先对它们很敬畏,并将它们制成有宗教意义的器具。后来它们被富裕和有权力的人们所喜爱,将它们作为有财富和权力的地位象征。现在,金子和珠宝也有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爱情。在西方社会,选择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此外,珠宝有臆想值,例如:对一座女神像进行拍卖,拍卖场显得过分热烈,常常是价格高于事物应有的价值。

在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的装饰艺术领域中,法国无疑是全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法国宫廷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它的大使在出访时会带上大量的金银器皿,其设计风格给东道国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查理二世从他的法国流亡生活回到英国时,法国的奢华炫耀时尚开始在英国流行。这位年轻的君主在法国宫廷作客期间正是他形成性格的时期,因此,不可避免地他和他的随从们引进了巴洛克式风格装饰品。在经历了大约20年的共和政体时期清教徒们喜欢的简朴平滑的风格之后,英国早已准备好重新兴起豪华风格,而铺张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正合需要,也因此传播得非常快,甚至传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法国艺术影响的第二次浪潮是在17世纪晚期,许多胡格诺派手工艺人离开法国到欧洲各地旅行,甚至到美国去传播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知识。他们的作品很快就流行起来,当地制造贵重金属和宝石的工匠很快就接受了,也生产法国风格的器皿力图竞争。

虽然早期的金银器和珠宝在现在很值钱,但仍有大量晚期作品可以让人负担得起。说实话,许多古玩艺术品不比它们的“现代竞争对手”贵,加上它们有许多附加的优点,因此它们不失为一项很好的投资。金银器永远不会贬值,除非做工太差或损坏,但是专业的、挑剔的收藏者可以不需要花费很大一笔钱就买到很好的东西,积累了大量既有用又有装饰性的古玩艺术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524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