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脊柱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颈椎曲度测量
1
三种方法常用来测量颈椎曲度:Cobb角、Jackson生理应力曲线、Harrison后切线法。其中Harrison法测得数值较为准确,但目前临床仍最常用Cobb法评估颈椎曲度,因其较易操作,且组内、组间可靠性均较好。据报道,通过C1测得Cobb角角度较大,而通过C2测得颈椎前曲角度较小。
各学者对于颈椎前凸曲度的正常值的报道各有不同,Grob等认为C2-C7生理曲度为24°,Hardacker等认为正常范围在10 °-34 ° ,目前大多数文献公认的曲度正常值为21 ° - 22 ° 。
椎体Borden式测量法:C2后上角与C7后下角连线,颈椎各椎体后缘画连线,两线最宽处垂直距离。正常值为12±5mm。
颈椎退行性变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出现反弓,患者提早发生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及椎体旋转等表现。
Mc Aviney等发现颈曲小于20 °或颈曲达到31 ° - 40 °与颈痛有密切联系。
对于颈椎OPLL的患者,K线可以作为术式选择的一项依据:当后纵韧带骨化灶没有超过K线,为K线阳性,此时可考虑颈椎后路手术;反之为K线阴性,此时为颈椎后路手术的禁忌症。
K线是颈椎侧位片上连接颈2与颈7椎管中点的直线
脊柱不稳
2
枕颈不稳
寰枢椎不稳
侧位片示寰齿间隙增宽
寰枢椎不稳
张口位片示齿突双侧间隙宽度不对称
下颈椎不稳
腰椎不稳
Panjabis法测量腰椎不稳:
A 动力位片上位椎体后缘移位角度;
B 椎体前移位>45mm;
C、D 关节突接触面<50%;
E 棘突间隙增宽;
F 棘突旋转;
G CT示一侧关节间隙后缘张开。
Hanley法:前屈-后伸位X光片示椎体移位>4mm或角度变化>10 °即可诊断腰椎节段性不稳。
椎管狭窄
3
颈椎管狭窄:构成颈椎管各解剖结构因发育性或退变等因素造成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导致脊髓血液循环障碍、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者为颈椎管狭窄症。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
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
医源性颈椎管狭窄症
其他病变和创伤
椎管矢状径为椎体后缘至棘突基底线的最短距离,凡矢状径绝对值<12mm属颈椎管狭窄,绝对值<10mm属绝对椎管狭窄。
采用Pavlov比值表示更为准确:Pavlov ratio = b / a当比值<075则可以诊断颈椎管狭窄。
a椎体矢状径b椎管矢状径c棘突基底连线
腰椎管狭窄症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骨质增生和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导致椎管或神经根管内径较正常狭窄,并产生刺激和压迫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中央型椎管狭窄:一般横径<18mm、矢状径<13mm 诊断椎管狭窄,其中10-12mm为相对狭窄,10mm以下为绝对狭窄。
神经根管狭窄。
侧隐窝狭窄:侧隐窝前后径5mm以上为正常,3mm以下为狭窄。
比值在1:45以上为中央椎管狭窄。
此法不受X光片放大率影响,但存在假阳性率高的弊端。
腰椎神经根管是指神经根自硬脊膜发出,斜向外下,直至出椎间孔外口所路经的管道,但这一概念只适用于腰4、腰5、骶1神经根。
分为:入口区、中间区(真骨性区)、出口区。
腰椎滑脱
4
影像表现:
1、正位片(不易显示峡部病变):
椎板外测端呈断肩样改变;
椎板外侧上下缘显示边缘硬化的新月状凹陷;
椎弓根区密度不均,结构紊乱或有破碎;
或见椎体旋转。
2、侧位片:
椎弓根后下方细长或见透明裂隙,关节突间常见硬化征象;
上位病变椎体出现滑移;
椎间隙狭窄,前后比例异常;
可对滑脱程度进行测量。
滑脱程度的测量:
A Meyerdin分度:5度、B 滑脱百分率= X/X`100%
C 滑脱角、D 骶骨倾斜角
E 骶骨水平角、F 腰椎指数= Y/Y
腰椎前凸角和腰骶角
斜位片、 可显示峡部崩裂情况
脊柱侧弯
5
SVA:矢状面垂直轴
sagittal vertical axis
Nash-Moe椎体旋转度测量法
发育成熟度鉴定:第二性征、骨龄、Risser征
基本概念
主侧弯:是最早出现的弯曲,也是最大的结构性弯曲,柔软性和可矫正性差。
次侧弯:又称代偿性侧弯或继发性侧弯,弹性较主侧弯好,可以是结构性或非结构性。
端椎(EV):脊柱侧弯的弯曲中最头端和最尾端的椎体。
顶椎(AV):弯曲中畸形最严重、偏离骶骨中心垂线最远的椎体或椎间隙。
中间椎(IV):顶椎与端椎之间的椎体,一般为顶椎上方或下方第1或第2椎体。
中立椎(NV):全脊柱站立正位像上无旋转且保持中立的椎体。
稳定椎(SV):骨盆水平后,骶骨中心垂线
据我判断,这个患者的年龄应该不小。你做的检查应该是颈椎,腰椎的X线平片以及腰椎的MRI(磁共振)检查,其中,颈椎并不是很严重,说白了就是退行性变,腰椎相对来说就严重一些,L5-S1滑脱,虽然没写几度滑脱,但我想,已经用了滑脱这个词就应该不轻,至于L1,L3椎体稍扁,要看这个人的年龄,如果在50以下,并且椎体成楔形改变,又有明显的外伤史,应该考虑椎体骨折,如果没有明显的外伤病史,年纪又大,椎体呈中央内凹型改变,我想应该是由于骨质酥松引起的改变,问题不大,
手术的效果一般是比较明显的,现在手术的方式很多,我就不一一说明,有微创,激光消融,效果很是很好的,关键就是患者的麻醉耐受能力,一般来说,70岁以上的老年人风险比较大,有心脏病,高血压病史的,需要跟医生说明,糖尿病要把尿糖控制住正常范围之内,总之,效果不错,年纪越大,循环,神经系统毛病越多的,危险性就越大。
腰椎不稳定一般是通过X 线判断的,通过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可以判断是否有腰椎不稳定,不是检查越贵越全面,都各有各的优缺点,核磁共振检查不是万能的,腰椎核磁共振一般是显示有没有腰椎间盘突出,有没有骨髓水肿等情况,并不能准确反映有没有腰椎不稳定的情况。
经常有人因为腰腿痛,在医院拍片,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纠结之旅:
what?等等!突出的腰椎间盘,可不是光靠推拿就能“推”回去!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
好好的腰椎间盘,怎么就“突出”了?
腰椎间盘,是两个相邻腰椎椎体之间富有弹性的盘状软垫, 外面是纤维环,里面是髓核 。它既承受来自身体体重的垂直压力、又能缓冲日常活动带来的震荡。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人体的腰椎间盘含水量会逐渐降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缓冲分散椎体压力的能力减弱,纤维环的韧度降低。
这样一来,体重以及日常生活中如直立、平躺、挺胸、弯腰等稀松平常的动作,都会 使椎间盘压力突然升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Ps:简单来理解,就像给一个包子持续施加压力,最终包子皮(纤维环)破了,馅儿(髓核)就漏出来了。
当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到腰骶神经根、马尾神经,就会引起一系列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症状,也就是我们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推拿」就能复位突出的腰椎间盘?
既然腰椎间盘突出是因为髓核突出来了,那很多人就以为,只要推拿、按摩手法到位,就能将突出的髓核复位,这样就能“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了。
理想很美好,然而现实很残酷。因为腰椎间盘在人体深处,受多重组织保护, 在体表推拿,根本摸不到腰椎间盘,从而利用合适的推拿手法使其复位。
腰椎间盘夹在两个腰椎椎体之间,向外依次有后纵韧带、椎管、椎弓,以及坚硬的棘突保护。
隔着这么多层组织,特别是还有骨骼,想要推拿到腰椎间盘,无异于隔靴搔痒——抓不到痒处。
再者,从病因上来说,要减轻腰椎间盘的压力,甚至将椎间盘内压力由正变负,才能真正回纳部分突出物,而脊柱推拿手法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所以, 单纯靠推拿,是无法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但不少人却发现
推拿后确实感觉舒服了不少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合适的推拿可缓解
腰椎间盘突出症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推拿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式之一。
虽然推拿无法复位突出的髓核,不过却可以运用“迂回战术”, 通过作用于腰椎间盘附近的肌肉、关节等,来暂时减轻腰椎间盘的压力,缓解腰腿痛的症状。
通过推拿如拔伸法、屈伸法等手法,可以暂时的:
从而可以减轻对髓核的压力,减缓神经血管被压迫的机械力,缓解腰腿痛的症状。所以,很多人在做完推拿后,各种不适症状能得到很好的缓解。
不过,要注意的是, 不是所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适合推拿, 并且推拿也不是随便按按就行,力度、手法上均有专业的讲究。若是随便乱推拿, 很有可能会压迫到脊髓及神经根,加重原有的症状,甚至引起瘫痪。
因此,若是你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又不能确定是否适合推拿,一定要咨询医生,并且找专业的康复科或骨科医生进行推拿治疗!
总之
仅仅靠推拿是无法复位突出的腰椎间盘
但是,对于部分患者来说
合适的推拿手法
的确可以有效缓解不适症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