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支梁长4m,跨中受集中荷载P=10KN作用,则梁的最大弯矩在跨中, M集中力=P×L÷4=10×4÷4=10KN·m。 M自重=q×L²÷8(q为梁自重,单位:KN/m) Mmax=M集中力+M自重=10KN·m+q×L²÷8
次梁自重:梁宽(梁高-板高)25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12)
次梁粉刷:粉刷厚度(梁高-板高)2粉刷容重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12)
板和梁整浇时,在梁恒荷载计算中还有板传来的线荷载,所以在计算梁自重时要减掉已经计算过的板重。如果梁上抹灰装饰,则需另外加上梁两侧抹灰重量(梁底的与板底抹灰一同计算)。
在主梁和次梁的交接处,可以把主梁看成是次梁的支座(固定支座)。次梁的钢筋伸入主梁的长度只要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即可。
钢筋的锚固长度与梁的跨度无关,只与钢筋的抗拉设计强度、混凝土的抗拉设计强度及钢筋的直径和外形有关。
扩展资料:
通过柱的为主梁。次梁为架在主梁上面的梁,看截面大小。一样截面的看有没有附加钢筋,如吊筋或梁穿梁处箍筋是否加密(有的话是主梁)。
从梁的位置和直观来说,凡是与同框架柱相连,并作为其它梁的支点的梁为主梁;凡两端均与主梁连接的其它梁为次梁。
从受力角度来说,传力路径总是次梁传至主梁;承担竖向力又承担水平力的梁为主梁,只承担竖向力的梁为次梁。
从刚度来说,刚度相对较大的梁为主梁,刚度相对较小的梁为次梁。主梁需考虑抗震,次梁不需考虑抗震。反映在梁的刚度、延性、强度上的要求不同。
——次梁
由于采场不断向前推进,上覆岩层悬露,在其重力的作用下弯曲下沉,当其弯曲沉降发展至一定程度以后,在介入煤壁的端部开裂,岩层由固支梁转化为简支梁,最大弯矩由梁的端部迅速转移到梁的中部,使岩梁开裂、冒落,形成“假塑性岩梁”。把每一组同时运动(或近乎同时运动)的岩层看成一个运动整体,称为“传递力的岩梁”,简称“传递岩梁”。依据宋振骐院士的传递岩梁理论,可知两岩层在自重作用下同时运动的临界条件:
煤层开采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理论与方法
式中:Ex,Es分别为下、上岩层的弹性模量;hx,hs分别为下、上岩层的厚度。
当下部冒落空间大于上覆岩梁的最大沉降值时,传递岩梁及基础视为黏弹性岩体,其力学模型如图22和图23。依据弹性力学的知识,弯矩最大时上覆岩梁内弯矩的分布如图24。传递岩梁最大弯矩位于基础前方,因为岩体抗压不抗拉,当传递岩梁的悬顶距达到一定值时,最大弯矩所引起的拉应力将导致传递岩梁发生拉破坏,破裂线位于基础前方。
图22 顶板岩梁的受力模型(据宋振骐,1988)
Fig22 Force applying model of roof rock beam(AfterSongZhenqi,1988)
图23 岩体流变模型
Fig23 Rheology model of rockmass
图24 顶板岩层内部的弯矩图(据宋振骐,1988)
Fig24 Bending moment in roof rock bed(After Song Zhenqi,1988)
图25 顶板岩梁的受力模型(据姜福兴,1995)
Fig25 Bending model of roof rock beam(AfterJiangFuxing,1995)
当下部冒落空间小于上覆岩梁的最大沉降值时,岩层发展成为“假塑性岩梁”。上覆传递岩梁可视为黏弹性基础上的无限长梁,力学模型如图25。在x>0部分,梁的基础是实体岩体,在x<0部分,梁的基础是冒落矸石的充填体。梁的破坏主要由自重产生,基础的反力为:x>0,φ(x,t);x<0,Ψ(x,t),依据弹性力学知识求解,当t→∞时,传递岩梁的最大弯矩发生在基础前方,其位置由实体和充填体的压力波长所决定。
依据传递岩梁理论,剪切破坏时,首先在弯拉作用下,产生拉伸裂隙;当岩梁厚度大且刚度较高而产生的弯曲沉降不大时,由于拉应力在梁端头产生的裂隙未贯通岩梁全厚,当工作面推至岩梁部分开裂位置时,上覆岩层在剩余抗剪断面上形成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岩梁则被剪断而冒落。
等于梁宽、梁高和容重三者之积,容重一般取25千牛每立方米。
粱自重是梁的衡量单位,梁是承受竖向荷载,以受弯为主的构件,梁一般水平放置,用来支撑板并承受板传来的各种竖向荷载和梁的自重, 梁和板共同组成建筑的楼面和屋面结构。与其他的横向受力结构,如桁架、拱等相比,梁的受力性能是较差的,但它分析简单制作方便,故在中小跨度建筑中仍得到了广泛应用。梁在荷载作用中主要承受弯矩和剪力,有时也承受扭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