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马靖红
对于张学良来说,1915年不是平静的一年。除了动乱的国家局势,还有他不如意的婚姻。
那是普通的一天,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就在他以为这一天就是如此的时候,他的父亲把他叫了过去,告诉了他一件令他震惊又愤怒的事。
那天,当他见到父亲时,父亲的神色仍然是那么平静。但仔细看去,眼睛里又好像藏着一丝喜悦。他向父亲问好后,便询问父亲有什么事。
父亲看着他,眼角的笑意更深了几分,缓缓地说出。他已经为他订下了一门好亲事,对方是商会会长的女儿,和他很相配。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张学良的脑子登时一片空白。随后,就是来自内心深处激烈的反感和抵触。
他是督军的儿子,又天资聪颖,成绩优异,身边不乏漂亮的女孩向他告白,他有属于自己的骄傲与尊严。更何况,他向往的,是一场自由的恋爱和因一桩爱情而结合的婚姻,他不屑这种“强买强卖”。除此之外,他若是答应了父亲,身边的同伴定然会狠狠笑话他。
他反驳了父亲,妄图用自己的愤怒还有不愿来阻止这场婚事。然而一切都是他的“自以为是”,父亲根本不同意。就此,俩人不欢而散。
骄傲的少年不愿低下自己的头颅,年长的父亲不愿丢了自己的面子,双方一直僵持不下。但这件事,总得有个了断。最后,双方各退一步。父亲表示,只要他同意这门婚事,就不阻止他在外面寻找“真爱”。
那么为什么张学良的父亲,非要按着儿子的头极力促成这门婚事呢?
这件事情说来话长。
在许多年前,张作霖本人还没有有权有势的时候,他曾被于凤至的父亲救助过。那个时候的他,谁都可以上来踩一脚,日子很是艰难。所以,于父的这份恩情他一直铭记于心,总想着以后报答。
再次,他听说于凤至和他的儿子八字十分相配,两人结合,必定可以成就一番好姻缘好事业。
除此之外,他还听说于凤至本人是难得的有貌又有才。这样的女子是当得起他的儿媳的。
然而这些都是张作霖个人的“一厢情愿”。他的儿子张学良一点都不想承认这个妻子。
不过,怀着满心欢喜嫁过来的女孩是不知道这些的。她只知道,他要嫁的是督军之子。她的未来夫君是个英勇聪慧,有男子气概的人。
但是,成婚以后,她就渐渐明白了。
他的夫君对她虽然不错,但俩人之间总差点什么。她能从丈夫的言语动作间感受到他对她的冷淡。她很失落,但是也无可奈何。她能做的,只有学着做一个好妻子,好儿媳。
不过,没过多久,她就知道丈夫有喜欢的人了,那个人不是她。她很难过,虽然她深爱她的丈夫,但是她有她的骄傲,她也是个有教养识大体的人。
她没有因为这个就和丈夫大吵大闹,把家里整得不得安宁。她只是把那份爱默默地藏进心里,做一个更成熟的人。
她孝敬公婆,和亲戚友好相处,对待下人也很亲和。慢慢地,她在家里的地位提高了,大部分人都很尊重她。与此同时,当初看不上她的丈夫也在不知不觉间,对她生了情意。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变故终究还是来了。
西安事变以后,她的丈夫张学良被软禁了。一夕之间,从前那个温暖的家覆灭了。在丈夫被关押的日子里,她一直不离不弃,和他一起在多个地方辗转。
往日养尊处优的大家**、高门贵妇,因为深深的担忧和来回的奔波日渐憔悴。直到她患上了乳腺癌。
为了治好这个病,她在丈夫的劝说下去往了美国。病魔一直折磨着她,她变得不再美丽,不再动人。但是,她内心与丈夫共渡难关的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减损。终于,她战胜了疾病。
局势瞬息万变,眼看着回国无望,她只能听从丈夫的安排照顾好一家老小。没有钱财也没有权势的她,为了尽快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转身投入了股市。虽然她对自己有信心,但是内心终归是有恐惧与不安的。
幸运的是,她有坚定的信念和不错的天赋。凭借这个,她慢慢地赚够了钱,有了养家糊口的资本。看着儿女后辈慢慢成长,她是满足的。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有见不到丈夫的遗憾与痛苦,还有不能与他一起同甘共苦的愧疚。
她就怀着这样的情感与满腔的爱意,一个人走过了孤寂的后半生。故事的最后,她死在了异国,死在了漆黑的夜晚。她静静地离开了,没有像小说里描绘的桥段那样,还能和深爱的人再见。
她的一生,有过欢心肆意,也有过痛苦不甘,但最终,都随着她的生命一起,在黑夜里永久地沉睡了。
其实,他们两个人都不会想到,当初的离别说的再见,成了“再也不见”。
至于张学良对原配于凤至并不好,为何从不敢休妻?早年是父亲张作霖的威严,让他不敢做。中年、晚年,于凤至用她知书达理的知趣、用患难与共的长情,换得了“浪子回头”,张学良爱上了他曾经并不满意的妻子,那时那刻,妻子已经是亲人了。
参考资料:
于凤至:凤命虎缘 .广东羊城晚报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一枪不发弃守东北?晚年他道出隐情
导语:在20世纪30年代,日军大肆入侵我国,曾经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一场劫难。在1931年9月18号,日本的关东军炸毁了我国的南满铁路,并且开始向东北地区派遣兵力,东北地区遭遇了空前浩劫,这场事变也被称为是九一八事变,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也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但是,当时的东北有著名的猛将张学良把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不抵抗政策
日军在炸毁铁路后,反而污蔑中国,说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的过失,用这样无厘头的理由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时任东北边防军总司令的张学良却奉行不抵抗政策,对日军一再隐忍,避不出战,这就导致,北大营八千多名士兵被三百多人的日本军队打得是落花流水,最终导致东北三省失守,成为了伪满洲国的阵地,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我们要知道,三个日本岛的面积加起来还没有东北三省大,但是就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东北三省彻底沦陷,不得不说也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
东北殖民地
日军在侵占东北三省后,扶持了晚清废帝溥仪,建立起伪满洲国,推举溥仪作为傀儡皇帝,为他们的罪行披上一件"好看的"外衣,但事实上,东北三省已经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在这么多年中,日本源源不断的往东北三省输送日本平民,显然是不把中国给放在眼里,这就更加的惹怒了中国人民,但是当时的军队依旧是不作为,这也使得中国平民百姓是敢怒而不敢言。
为何不抵抗
我们知道,蒋介石后来因为奉行不抵抗政策惹怒了张学良,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起了兵变,那为什么在1931年张学良也要奉行不抵抗政策呢?难道说这也是蒋介石的命令?其实不是,据了解,九一八那天,张学良正在陪同英国大使在戏院观看梅兰芳的演出,当得知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张学良立马回到了指挥部。
但是,他对当时的情况没有完全的搞清楚,以为日军只是简单的利用这个闹剧在挑衅滋事,也没有往侵略这方面考虑,他只是觉得这样的事情可以通过和谈来解决,但是没有想到事情会扩展的如此快,结果会这么的出人意料。自己的一次错误决定,却换来了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不得不说确实是影响深厚。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完全把原因归结在张学良身上,毕竟他也有一定的掣肘,这个决定也不是他一个人做出的,而是当时东北军全部高层领导共同商议之后的结果。但是好在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中国人民凭借着团结力抵抗住了日军的侵略,十四年后终于将日军赶出了中华大地。关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积极留言哦。
1912年随着宣统皇帝退位清朝灭亡,我国进入了民国时期,而从1912年到1928年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所以这段时期我国的政府又被称为“北洋政府”。
纵观整个北洋时代,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六年,但这段时期却是整个民国时期最纷乱最复杂的时代,仅国家名义上的元首—大总统就先后换了15届,那么下面我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15位北洋政府大总统。
袁世凯(1912年—1916年)
北洋军阀首领,辛亥革命后逼迫清帝退位,这是他最大的功绩,其实袁世凯治理国家还是很有一套的,原本他可以成为一个更伟大更成功的国家元首,但最终为了一己私欲复辟帝制而遭到全国人民以及部下的反对,后抑郁而亡。
黎元洪(1916年—1917年)
袁世凯去世后继任大总统,但自身实力不足,所以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北洋皖系军阀,总理段祺瑞手中,最终黎元洪与段祺瑞矛盾加深,造成“府院之争”,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黎元洪赶走,黎元洪第一次下台。黎元洪最大的贡献就是参与了武昌起义,极大地振奋了革命军的士气,而且他本人的反对帝制的。
冯国璋(1917年—1918年)
黎元洪下台后,直系首领冯国璋代理大总统一职,但此时权利还是掌握在总理段祺瑞手中,而且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由此爆发了护法战争,段祺瑞与冯国璋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冯国璋最终黯然下台。冯国璋这一生打仗可以,但没有政治头脑,只适合当一名将军征战沙场。
徐世昌(1918年—1922年)
冯国璋下台后,温和派的徐世昌当选总统,徐世昌的处事原则就是谁也不得罪,甚至对早已退位的溥仪也是非常的尊敬,这也是他为人诟病的地方。徐世昌任期内,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五四运动,收复外蒙。然而随着直奉大战的爆发,徐世昌最终被直系军阀曹锟干下台,从此告别政治生涯。
周自齐(1922年以国务院总理之职暂摄大总统)
周自齐只代理大总统十日,后因不满直系军阀而退出政界。
黎元洪(1922年—1923年)
徐世昌被迫下台后,黎元洪再次被直系军阀推举为大总统,于是黎元洪复任,但随着北洋政府内部权力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以及直系军阀曹锟的贿选成功,黎元洪再次被赶下台。
高凌霨(1923年以内务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直系军阀将黎元洪驱逐下台后,开始酝酿贿赂选举,在此期间,大总统之职由高凌霨暂摄,而且高凌霨是曹锟的手下,所有事情全听曹锟一人之言,抗日战争爆发后沦为汉奸。
曹锟(1923年—1924年)
1923年将黎元洪驱逐后,重金贿赂议员,成为总统,人称“贿选总统”,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结果曹锟所托非人,冯玉祥本应赴前线对抗奉系,结果他在前线倒戈了!就这样冯玉祥率领部队占领北京城,曹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冯玉祥软禁了起来,黯然下台。
黄郛(1924年以国务总理之职摄行大总统职)
曹锟被驱逐下台后,黄郛暂行大总统之职,段祺瑞复出后辞职。他参与了冯玉祥发动的政变,还协助策划将溥仪从紫禁城里驱逐出来。
段祺瑞(1924年—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第二次直奉大战结束后,冯玉祥与奉系力邀段祺瑞复出,于是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权力等同于总统,后被冯玉祥赶下台,垂垂老矣,往昔不在…
胡惟德,颜惠庆,杜锡珪,顾维钧(1926年—1927年均曾以总理之职摄行大总统)
此时直系倒台,奉系掌权,而南方国民革命军也开始了统一的北伐之路,在此情况下奉系与直系在共同的目标—打击南方国民革命军的想法上达成高度一致,于是直奉决定合作,但此时的北方军阀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末日。
张作霖(1927年—1928年)
奉系首领,第二次直奉大战后,进入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总统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张作霖的一生是非常传奇的,从白手起家到成为一国元首,这是非常人所不能及的事情,后来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势头猛进,张作霖不得不放弃北京,退回关外,但在撤退途中被日本人设计炸死,张作霖死后,张学良继承他的衣钵,但很快张学良就通电全国,改旗易帜,促使国家再次统一,但这也标志着北洋军阀正式告别历史舞台,国家进入真正的民国时期。
说起张作霖我们都不陌生,他是绿林出身,长期盘踞在东北,成为了东北王,北洋军奉系首领。后来更是入了关,打进了北京,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不过后来因战事不利,准备回到关外,结果在皇姑屯被炸死了。
张作霖有八个儿子,但唯独对张学良宠爱有加。甚至在他死后也是由张学良接了班,这是为何呢?其实道理很简单。
第一,张作霖是绿林出身,虽然是民国了,他也不是皇帝,但他的封建思想很重。张学良是嫡长子,所以张作霖创下的基业,本身就应该是张学良接班,在张作霖看来,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因为他是长子,所以张作霖很待见他,毕竟有了第一个儿子,接班人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他对张学良也十分严格,对他寄予了厚望。所以相比较之下,对张学良更好一些,显然是正常的。
第二,张学良小时候的就很聪明,很早便开始在军中服役,在十九岁更是进入了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就担任了张作霖卫队上校旅长。之后,张学良长期跟着张作霖,几次关键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渐渐地他手里有了兵,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况且,张学良在军中的影响是很大的。要知道虽然当时张作霖是奉系军阀的头领,但奉系里面派系也很多,很多人更是蠢蠢欲动,张作霖那老一辈的几个老哥儿们更是野心很大,而张学良作为新派的****,威望是很高的。如果张学良都镇不住这些人的话,那么其他儿子显然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第三,这也是很关键的一点,张学良与他的二弟就差了七八岁,而张作霖被炸死的时候,二儿子也刚刚过了20岁,虽然他也曾在日本留学,但显然很青涩,完全没有那个能力接班。
张学良接班后,内部并不稳定,很多人根本就不服他,在他们眼里,大帅的角色应该由资历最深、威望更高的张作霖的把兄弟张作相来担任。可见,如果不是张学良接任,换成任何一个其他兄弟的话,是非常危险的。虽然张作霖死时并没有明确谁接班,但谁都知道这个位置非张学良莫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