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去世之后,为何是皇太极脱颖而出,继承了汗位呢?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为何是皇太极脱颖而出,继承了汗位呢?,第1张

天命十一年(1626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同年农历九月一日,作为努尔哈赤第八子的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很多人想不通,努尔哈赤儿子众多,汗位之争十分激烈,为何是皇太极脱颖而出,继承了汗位呢?

贝勒共同推举,皇太极继承汗位

满族先人女真像很多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的继承并没有实行嫡长制,努尔哈赤生前为了巩固权位,先把亲弟弟舒尔哈齐幽禁至死,又杀死了长子褚英,因此努尔哈赤生前并没有明确公开继承人。

在《满文老档太祖》中记载,努尔哈赤颁布的《汗谕》,有一项重要内容,在“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

虽然努尔哈赤没有确定继承人,但是生前确立了汗位继承制度,那就是: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

也就是说汗位的继承制度要遵照努尔哈赤生前《汗谕》,新汗既不是由先汗指定,也不是自封,而是要由八和硕贝勒共同会议推举产生。

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有十六个儿子和两个侄子,共有十八人,在这十八人当中,当时参与商议汗位继承会议的共有十二人,四大贝勒为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小贝勒中为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其他贝勒为阿巴泰、德格类、杜度、硕托。

在诸位贝勒中,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就是努尔哈赤生前最信任以及最器重的四大贝勒,以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地位最高,这四大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这四大贝勒中,皇太极的座次和年岁都列第四位。

这四位贝勒中,二贝勒阿敏是舒尔哈齐的儿子,是皇太极的堂兄弟,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囚禁至死,阿敏本身也犯下大过错,而且属于旁支,因此自然阿敏没有资格争夺汗位继承权。

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努尔哈赤的第五子,但是他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也不适合争夺汗位。

也就是说当时承嗣汗位竞争者主要是皇太极、代善和努尔哈赤宠妃所生的多尔衮,努尔哈赤死时,多尔衮年仅十五岁,但是因为努尔哈赤生前的偏爱,多尔衮和弟弟多铎领有正白、镶白二旗,势力较大。

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为了彻底铲除多尔衮争夺汗位的力量,联合其他三位贝勒,逼多尔衮母亲阿巴亥殉葬,阿巴亥成为天命遗位争夺的牺牲品。

阿巴亥死后,多尔衮和多铎以及阿济格兄弟三人年幼失去依靠,便没有力量与皇太极争宠汗位了。

如此一来,汗位的继承,主要在皇太极和代善二人之间角逐,代善本来是最有资格继承汗位的,代善为大贝勒,齿序居长,有贤能,而且军功众多,但是代善曾经被告发和阿巴亥有私情,使得代善的威望大降,已经无力再争夺汗位。

最后来看,皇太极在大位争夺中处于了最有利的地位,汗位的继承者,首选为皇太极,努尔哈赤生前主张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因此贝勒们也召开了推举新汗的商议,代善与他的儿子岳托及萨哈廉,以及其他贝勒们都拥皇太极继承汗位。

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

诸王贝勒贝子们都聚集在朝堂之上商议推举新的大汗, 代善将父子三人商定的意见告诉了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以及其他贝勒们,其他人都表示赞同,没有发生争议就达到了共识。

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被拥举为大汗。

在天命十一年农历九月一日,皇太极举行登极大典,终于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当时的皇太极三十五岁。

皇太极本身实力出类拔萃

皇太极继承汗位,不仅仅是因为各大贝勒推举,同时皇太极的阅历、军事、政治才能以及自身实力在诸多贝勒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年少丧母,自小跟随父汗,才智出众

皇太极生母那拉氏是叶赫部落贝勒扬佳努的女儿,称孟古格格,孟古嫁给努尔哈赤的时候年仅十四岁,在二十九岁就撒手人寰,皇太极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

皇太极少年丧母,也没有同母的亲兄弟姐妹,可以说是孤苦伶仃,而他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他有十五位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并不是最受父亲努尔哈赤喜欢的一个。

因为少年丧母,皇太极从小只能跟随父亲身边,常随父亲外出狩猎,跟随父汗,学习了才能,尽管他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艰难困苦,但他养成了谨言慎行的性格,同时也磨炼了他顽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力。

《清太宗实录》说皇太极从小“一听不忘,一见即识”,可见皇太极天分很高,皇太极从十二岁生母病逝后,因为从小就具有非凡的才能,在少年时期就开始管理家务,相比其他贝勒们算是才智出众的一位。

勤于学习、精于谋略

史书记载皇太极“性嗜典籍”在《清太宗实录》等书记载并且涉及到皇太极学史、讲史的至少五十余处,皇太极喜欢看兵书以及历史书,尤其喜欢阅读《三国演义》,长期读兵书和史书让他从中学习了智慧,再者皇太极胸怀大志,长时期的读书让他更加精于谋略,使得他在跟随努尔哈赤征战途中,出谋划策、明暗兼施,奠定了政治基础。

颇有军功,勇敢坚毅

《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年满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随努尔哈赤出征乌拉部落,并在第二年跟随努尔哈赤再征乌拉,一举攻占乌拉城,灭亡乌拉,取得了全胜,皇太极跟随父汗努尔哈赤,四处征战,通过激烈又严酷的实践,渐渐变得勇力绝伦,颇有战功。

皇太极二十岁到三十五岁的十五年间,经历了建州女真史上划时代的转折时期,也是他一生事业最重要的奠基时期。

皇太极从二十岁开始出征以来,在努尔哈赤统帅下,驰骋疆场,勇敢打拼,参与了十次重大的战役,分别是哈达之役、辉发之役 、乌拉之役 、叶赫之役、萨尔浒之役、抚清之役、开铁之役、沈辽之役、广宁之役和宁远之役。

上述十次重大战役,是皇太极重要的人生机遇,同时在众多战役中,皇太极英勇拼搏、足智多谋,他在这十五年的戎马生涯中,得到了众多将士的拥护以及超高的声望,成为了众多人心中的文武兼备的后金大汗,同时也为后来被诸贝勒推举成为新大汗准备了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这场政治角逐的最大赢家,并非偶然,皇太极本身实力强大,胸怀大志、有帝王之才,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显然都比其他贝勒更出类拔萃,因此皇太极能够脱颖而出,得到众多贝勒们的推举,继承汗位。

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甘肃清水县因病逝世,终年65岁。他的死,不光留下了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疆土,还留下了一连串的让后人无法释读的千古之谜。为了让他后代子孙能够将这个强大的帝国发扬光大,为了让这个强大的帝国能够植根于世界之上、并且百世流传,成吉思汗可以说是从五十多岁时就开始考虑自己接班人的人选问题了。

1206年春天,各蒙古族部落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忽邻勒塔(代表大会)铁木真被一致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并且尊号为成吉思汗。这一年成吉思汗(铁木真)正好40岁。关于成吉思汗的寒意,大致为“上天赐予”的意思。1217年,当速不台在消灭蔑儿乞部落在回军途中与花剌子模摩`末激战又取得大胜后,成吉思汗开始考虑他的接班人的问题。因为成吉思汗要进行西征,成吉思汗知道西征是战争,战争就意味着死亡,即使是成吉思汗也不可避免。在临出发之前,成吉思汗虽然召开了誓师大会,但是他也想到征途上的艰险,所以他对于自己身后事做了相惜的思考。按照蒙古族的祖制,大的儿子要单独立门户,小的儿子守家,继承父辈的家业。但是成吉思汗却不想这么做,他很清楚他的五个儿子的能力。在他眼里只有窝阔台和拖雷才堪此重任,但是在选择窝阔台还是拖雷他始终拿不定主义。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汗在决定接班人的问题上踌躇起来,所以他决定让儿子陪同他一起西征,对儿子进行近一步的考察。

西征的导火索就是讹答剌事件(有关这个事件我会在后面进行述说),西征似乎很顺利,金、西夏等国都败在成吉思汗的大军铁蹄之下。在西征的间歇中,他经常给几个儿子降两头蛇和一头蛇的故事,他说在一个冬天,天寒地冻,一条两头蛇要爬进洞里,但是两个头都想先进去,结果两个头争执不下,哪个头也没有进去,这时一条一头蛇一下钻进洞里,结果两头蛇冻死在洞外。这个故事是要告诉儿子们只有团结起来,不要内部纷争,才能成就事业。1227年春天,成吉思汗到甘肃清水县避暑,结果由于年老体衰,染上了斑疹伤寒,病势日见沉重,他又转到了灵州,在他临死之前的几天,他觉得自己还很清醒,就把窝阔台、拖雷和另外几个儿子叫到跟前说:“看来我将不久于人世了,你们当中的一个人将继承我的汗位,治理我留下的天下土地和子民,并且要把我们蒙古人的疆土扩大。”

成吉思汗接着又说:“在我的这几个儿子中,拖雷最理解我,心地善良,但是你太注重感情,而窝阔台足智多谋,具有雄才大略,我看就由你来继承我的汗位,来统率蒙古大军和百姓,保卫国土。你们兄弟几个要想过安乐和幸福的生活,就要把力量往一处使,团结在窝阔台的身边,一心一意帮助他治理国家。当然窝阔台还是要在忽邻勒塔上通过全体贵族的认可。拖雷在我死后监国,等忽邻勒塔后再将权利交给窝阔台。我一生征战,积聚了一些金银,你们在我死后可以享用。我们蒙古人起家的十万军民和漠北的土地交由拖雷掌管。”窝阔台虽然心里高兴,但是还是表现出谦让的态度,说怕子孙不肖坏了蒙古的大业。成吉思汗又说道:“你只管做你的大汗,难道我的这些儿子中的子孙就没有一个可以担当大汗的人吗?你的子孙不行,拖雷和你几个兄弟还有子孙。你们要在我面前发誓等我死后要承认我的遗嘱,把窝阔台当作大汗,把他的话当做你们肉体的灵魂。”几个儿子没有任何的异议,在成吉思汗的面前立下了誓约。

就是成吉思汗的遗嘱中“难道我的这些儿子中的子孙就没有一个可以担当大汗的人吗?你的子孙不行,拖雷和你几个兄弟还有子孙。”这句话引发了他的后人对于汗位、皇位的争夺。也许成吉思汗当时并没有在意,可是他的后人却按照他的遗嘱去执行了。其实按照蒙古人当时的祖制,家中的儿子不管有几个,大的总要分家另过日子,最小的儿子继承父业守家,但是成吉思汗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并没有按祖制来办,因为他觉得拖雷过于注重情义,为人忠厚,在蒙古这个需要大规模扩张的时代里,拖雷的仁厚恐怕难以担当大任。而窝阔台足智多谋,心狠手辣,对于管理这个拥有庞大疆土的帝国就需要这样的继承者。而其它的儿子不是缺乏谋略就是缺乏情义,根本不适合做接班人。

所以成吉思汗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迟迟不能决断,因为他一旦宣布窝阔台为接班人,就意味着蒙古人的祖制在自己的手里被破坏。而不破坏祖制就意味着拖雷只能守疆土,保住现有的成果。最后成吉思汗还是下定了决心。让窝阔台继承汗位,然后把起家的土地和军队交给拖累,这样即可以让窝阔台顺理成章的即位,对于拖累也会有个好的交待。但是在他临死之前关于子孙中有能力的人,可以当大汗的话却给后代皇位留下了争斗的依据。我们姑且不论成吉思汗当时是随口之言还是心有禅机,但是他的话,却成了自他之后蒙古人汗位和皇位的一个咒语。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以拖雷、术赤和窝阔台、察合台为首的两大势力逐渐分化,矛盾日益突出。成吉思汗临死虽然指定窝阔台为继承人,但是他又同时强调了“忽邻勒塔”制度的存在,这就给拖雷系带来了合法的机会,因此成吉思汗死后拖雷就按照他的遗言顺理成章的管理起蒙古帝国,因为他是监国,是成吉思汗指定的在“忽邻勒塔”召开之前的国家最高首脑。因此拖雷在大多数蒙古贵族的支持下迟迟不召开“忽邻勒塔”,自己监国达两年之久。俨然他才是蒙古大汗的继承人。但是窝阔台系的支持者也没有放弃,他们搬出成吉思汗的临终遗言来逼迫拖雷让位,要求拖雷必须召开“忽邻勒塔”。1229 年,拖雷主持召开了“忽邻勒塔”,会议一开始就陷入僵局,拖雷的势力明显要大于窝阔台,但是拖雷又不想自己落下篡夺汗位的罪名,所以就由贵族们来出头推举拖雷为汗,理由是:1、成吉思汗虽然遗言说可以由窝阔台来当大汗,但是必须要通过选举,如果选举没有通过窝阔台就不能继承汗位。2、按照蒙古祖制应该由拖雷继承汗位,这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是成吉思汗破坏了祖宗的规矩,应该更改过来。3、拖雷的才智出众,在做监国的两年中,蒙古的疆土在逐渐扩大,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并且论自己的管辖疆土和军队都要大于窝阔台,他是汗位最理想的继承者。可是窝阔台系也列出了三大理由:1、成吉思汗是上天赐予蒙古人的大汗,他的话是不可更改的。2、窝阔台这些年来,在多年的征战中战功赫赫,为蒙古人夺得的疆土比拖雷要多,是蒙古的第一功臣,又是成吉思汗指定的继承人,理应继承汗位。3、在成吉思汗临终之前指定拖雷做监国,是不能继承汗位的,而窝阔台英明神武,才是汗位的不二人选。双方争执不下,拖雷系的贵族就说通过选举投票来产生,但是窝阔台系却反对投票,因为拖雷的支持者明显要多于窝阔台的支持者,选举就意味者窝阔台让出汗位。在长达40多天的时间里,窝阔台和拖雷做了多次的交谈,最后让拖雷放弃的是窝阔台的一句话:成吉思汗的遗言是不能更改的。虽然我可以违背大汗的临终遗言不再继承汗位,你可以违背大汗的意愿。但是这样对于我们蒙古人是不利的,势必会造成我们蒙古的分裂。孰重孰轻你自己考虑。拖雷听完窝阔台这番话经过深思,决定退出汗位的争夺,所以他说服了拥护他的贵族,并保证贵族们的利益不会受到侵害。这样窝阔台才在应该继承汗位的两年后终于名正言顺的得到了属于他的大汗之位。

窝阔太继承了汗位,他确实象成吉思汗所希望的那样,在1235年召开贵族大会,决定西征。术赤的王位继承人拔都为总指挥,速不台为西征的先锋,其它诸王和万户、千户、百户、十户长,驸马、公主都派出长子参加西征。1236年,蒙古大军会师,首先进攻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里歌,速不台一举轻松攻破城池,然后开始抢掠和屠城,杀掉城中所有的人口(抢劫的妇女未杀)之后,速不台放火烧掉了这座中亚的古城。接着各个亲王商定分兵作战,沿途攻击,占领、掠夺经过的城池。到1237年,莫斯科等大片俄罗斯土地被蒙古大军攻占,1241年,蒙古大军攻破波兰、匈牙利、德国等大片欧洲土地,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所向披靡,整个欧洲被这个来自东方的铁蹄大军所震动。也就是在这一年,大汗窝阔台病死,在前几年时窝阔台曾经下旨他死后传位给阔出,可是阔出在1236年就死掉了,因缘巧合最后由窝阔台的六夫人脱列哥那哈敦称制摄政。她一上任就想改变窝阔台临死“以皇孙失烈门为嗣”的遗言,想让自己亲生儿子贵由为汗,于是成吉思汗遗言后的第二次汗位争夺开始了,她的做法受到了多数亲王贵族的反对,加上成吉思汗弟弟铁木真翰赤斤起大军造反,要求把原来属于自己领地左翼诸部归还于他,脱列哥那只好归还了土地,并乘机说服亲王同意她的儿子贵由继承汗位。1246年春天“忽邻勒塔”召开,在这次大会上,贵族们借口失烈门尚未成年,推翻窝阔台遗诏选举贵由为蒙古大汗。但是脱列哥那仍然参与朝政,贵由心里非常不舒服,他逐渐采取严厉的手段从母亲手里夺回了自己的权利。1247年贵由要西巡并于第二年出发,当到达新疆青河县南部时和拔都相遇,拔都是反对贵由即位的主要人物之一,只是在外远征鞭长莫及,这次相遇由于二人不和只好先由弟弟提堪先去,结果二人在喝酒时发生争吵,互相刺杀,两人都死掉了。贵由在位三年,实行的是强硬的对内政策,结果导致树敌太多,因此在死后汗位的争夺相当激烈,失烈门和阔端争位不成,使得窝阔台系内部开始形成两派敌对势力。这个时候蒙古最大的势力是拔都,他不断向贵族发出邀请到钦察草原开会选举新的大汗。当贵族、亲王们来到钦察草原时,拔都向大家说:“成吉思汗在临死时讲过我们蒙古大汗应该在他的子孙中有才德的人中产生,拖雷的儿子蒙哥登临大汗之位即合祖宗的规矩,也是他能力的体现,现在我推举蒙哥来继承汗位”。接下来的几天拔都宴请亲王和贵族们,并订立协议一致推举蒙哥为汗位。这样蒙哥就在拔都的推举下合理合法的恢复了蒙古幼子即位的祖制。

皇太极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呢

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临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

可以看出皇太极也许并非是努尔哈赤心目中的继位人,但也不能确定就是他篡夺了多尔衮的汗位。也许只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本人知道真相。 继位之谜:皇太极的皇位到底是怎么得来的

关于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1: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曰: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终无所命而死。”因而皇太极得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之命的。 2: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 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 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去除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此说受到一些人怀疑,因为努尔哈赤痛恨多尔衮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当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3: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争夺汗位的斗争白热化,最后皇太极击败对手自立为汗。其间,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尤为激烈,代善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皇太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代善,如利用代善与大妃纳喇氏的暧昧关系,推波助澜,借助舆论,促使努尔哈赤罢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损害。努尔哈赤死后,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势力,最后压服代善,夺取汗位。 4: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 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为汗者须请贝勒推举产生。 当时诸贝勒中,数皇太极实力最强,努尔哈赤死去当天,代善长子劝代善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示同意。 次日,在诸贝勒大臣聚于朝时,代善提议举皇太极为汗,请贝勒“皆喜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即位”。《鲁庵文集》所记更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 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表,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请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皇太极把皇位传给谁了

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这就导致了死后豪格与多尔衮两派的斗争。当时皇太极嫡出的子女只有长子豪格、五子硕塞、九子福临和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其余的都是庶子。清朝初期大福晋和侧福晋都是妻子,所生子女都是嫡出。只有庶福晋才是妾,所生子女是庶出。长子豪格生母为皇太极的第二任大福晋乌拉那拉氏,后来因为获罪被休弃,早死,豪格军功卓著,但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放弃地位,导致后来被多尔衮整得很惨。硕塞生母为皇太极侧妃叶赫那拉氏,此女也是皇太极的表妹,后来因为调整后宫关系被改嫁他人,硕塞势单力薄。这就只剩下了福临和博穆博果尔。福临当时6岁,博果尔2岁,首先福临年龄上占优势。其次,福临的生母庄妃来自蒙古科尔沁,归降已有二十余年;而博果尔生母贵妃来自蒙古阿霸亥部,归降仅九年,人心不稳,且贵妃前夫是蒙古林丹汗,并未林丹汗生有一遗腹子阿布鼐,当时已9岁,后来做了察哈尔亲王。朝中大臣怕博果尔当上皇帝他同母异父的哥哥阿布鼐会权倾朝野、颠覆大清的基业,后来阿布鼐在康熙年间果然获罪,因此权衡之下拥立了福临为帝。

皇太极是篡位得的皇位吗

前清时期满清实行的是贵族共和制,皇太极应该是选出来的。八旗制度就是把国家分成八分,每个旗主各占一份。民政、经济、军事统统都是八份,但这八份不平均。但事实上并不是八王,而是十王还有左右翼各一王。努尔哈赤后期,他把自己的两黄旗分给了阿济格和多铎,实际上皇太极登基时多尔衮并不是旗主。而且他最喜欢的小儿子里面也不是多尔衮而是多铎。当时最有机会和皇太极争位的是代善,他是通过手段排挤掉了代善才登基的。皇太极99%是合法继位,就算是篡位,篡的也不是多尔衮的位。

皇太极是如何成功夺得皇位的?皇太极的皇位真的是从多尔衮手里抢走的吗?

众贝勒在努尔哈赤死后担心多尔衮三兄弟的势力变大,便拥戴皇太极登上皇位。皇太极的皇位并不是从多尔衮手里夺走的。

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二任皇帝,他本名其实叫黄太台吉,这个名字足以可见努尔哈赤对这个儿子不重视。他从小生活在父亲和母亲部落之间的矛盾中,处境十分尴尬 ,因此生活过得也不好。但他从小就勤奋读书,从哥哥弟弟们中就显得特别努力,但其实也因为没有什么人在认真读书了。年仅几岁,就在爱新觉罗这个家族中被人看好。后来他上位了,因为之前看的书比较多,里面的知识他也充分运用到了治理国家上面。

皇太极也是及其会演戏的人,他在他三个哥哥面前表现的傻里傻气的,让这三个人对她不予重视,直到最后,他都不松懈,一下子就干倒了哥哥们,最终丢掉了竞争皇位的机会和自己的性命。同时他也从书中明白了许多道理,运用的非常灵活,用来一步一步登上皇位。

随着贝勒的丑闻曝光,皇太极开始在努尔哈赤面前极力表现,提出了仁德治国的好举措,同时也悄悄让兄弟陷入他设计的陷阱里。 这一举措,让大臣们都对他有了好的印象,并且也让大家刮目相看。平时并没有注意到皇太极这个人的大臣也都十分看好他。

在哈赤努尔死后,后来在朝廷许多大臣们的举荐下,皇太极也就顺利登上了皇位。

皇太极的生母不得宠,为什么皇太极继承了皇位?

虽然说皇太极的生母没有受到努尔哈赤的喜欢,但是皇太极这个人还是很受努尔哈赤喜欢的。当时努尔哈赤的儿子是非常多的,他的长子褚英曾经就被立为太子,但是褚英自己由于战功赫赫,年少轻狂。在被立为太子之后更加的猖狂,看不起任何人,

竟然逼着开国臣们和众贝勒一起向天发誓,他们会效忠自己,这个时候,大臣们就纷纷上书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知道了这个事情以后就废除褚英的太子身份,从那以后,努尔哈赤在太子的人选上就极为谨慎,皇太极是当时特别有实力的一个人,因为当时我们要知道,努尔哈赤是一个特别喜欢打仗的人,皇太极也跟随着努尔哈赤了不少战功,

而且皇太极是受大众所推崇的,等到皇太极上到皇位之后,他所做的也没有让其他人所失望。他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也疯狂的对外扩张。他命令军队建造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红衣大炮,并且将单一骑兵兵种改成一支由骑兵,炮兵和步兵多兵种的军队,

皇太极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将降官的作用,对他们采取的贿赂收买的政策,不仅招募了很多人,同时也为他的皇位巩固做出了不少的基础,皇太极的种种行为都在预示着,当时努尔哈赤选他为下一任皇帝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皇太极是怎么脱颖而出,夺得皇位的?

皇太极在治国和军事方面的能力,确实令诸贝勒信服,有其过人之处,所以才能在推举汗位继承人之时脱颖而出。事实也证明了皇太极确实有治国之才,从他后续的处理袁督军和收降将就可以看出。

皇子中间,只有皇太极一个人会认真读书,而且又积极地向努尔哈赤表现。他从小跟着努尔哈赤打仗,作战勇敢,有计谋。而且人很聪明,在军中慢慢地累积很多的军功。一个王朝刚兴起的时候,只有打仗的军功能让八旗的人佩服。没有打过仗,别人也不会服你。

当时努尔哈赤的皇长子去世,皇三子、皇四子、皇六子、皇七子、皇九子、皇十一子、皇十三子、皇十六子为侧妃或庶妃所生,而努尔哈赤的嫡子们个个都英勇善战,谋略才能具备,怎么可能轮到这些兄弟继位。

剩下的嫡子们,老大被赐死,老二因为跟大妃阿巴亥私情失去了继位的可能。老五是个弑母争宠的不孝子,谁会支持他。老十为老五同胞弟,母亲获罪被休,哥哥又弑母,也没什么资格。老十二、老十四、老十五均为阿巴亥所生,阿巴亥生殉,她的儿子中十四、十五均年幼无战功,后因其母亲与代善的关系,导致代善之子一万个不支持他三个中的任意一个。所以这三个也没资格。

剩下皇太极,军功显赫,有勇有谋,深得其他三大贝勒中大贝勒及两个儿子、二贝勒努尔哈赤的义子阿敏支持,顺其自然继承汗位。

清初四大贝勒争位之谜:皇太极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女真族选择继承人与 不同,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并不为他们认同,谁有才能,谁就有可能得到汗位。努尔哈赤最初挑选的继承人是长子褚英,褚英十八岁时因作战勇敢被封为洪巴图鲁,即大勇士的意思,深受努尔哈赤的器重。二十七岁时封为阿尔哈图·土门,意为有谋略之人,实际上是努尔哈赤赞赏他善于动脑子。不过,褚英性格急躁,年轻气盛,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得罪了不少人。不久,众贝勒及大臣有意发难,一再在努尔哈赤前说他的坏话,努尔哈赤渐渐对褚英有了看法。有口难辩的褚英焚表告天,诉说自己的冤情,又被人告发是在诅咒努尔哈赤,不明就里的努尔哈赤于1613年愤然下令处死褚英。这样一来,皇太极就有了继位的机会。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说:“老汗临死前说:皇太极能完成我的意愿。”如此说来,皇太极的即位是努尔哈赤的意思,是顺理成章的。

不过有一种观点认为皇太极的继承汗位并不是努尔哈赤的意思,而是由诸贝勒共同推举的。努尔哈赤在褚英死后,未立嗣子,但确立了八旗制度和四大贝勒共理朝政的制度,即继承汗位的人必须由诸贝勒共同推荐。努尔哈赤死的当天,代善长子劝代善说:“四贝勒(指皇太极,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年龄最小)才德冠世,特别得到先帝的看重,而且众人对他也诚心悦服,他应该继大位。”代善认为确是如此。第二天,诸贝勒议事时,代善提出动议,请皇太极即位,各位贝勒也表赞同。中间确有相互推让的局面,皇太极前后有三天不同意即位,而代善等人硬是拉着他登上了汗位。与各个时期刀光剑影的争抢形成鲜明对比的这种推举,并不是不可置信的,而是极有可能的。因为后金民族崇尚武功,而皇太极从小就出征打仗,努尔哈赤曾经说过:“皇太极将来是父兄的依赖,就像身体上一定要有眼睛一样。”这样看来,皇太极的军事才能确是超过其他人,谋略、威望也是在其他人之上,代善在诸贝勒中的资格最老,他一推举,其他人跟着呼应,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就被推举了出来,这并不足为怪。

也有观点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从多尔衮手中抢来的,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就持这种看法。朝鲜著作《春坡堂日月录》说:“努尔哈赤临终前,对代善说:九王(指多尔衮)应该继位,但他年纪很轻,你可以当摄政王,以后传位给九王。代善认为这可能会使他人认为自己有夺位的嫌疑,遂立皇太极为汗。”蒋良骐的《东华录》记载了多尔衮自己的话也说“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意指皇太极是篡夺汗位的。一些人由此推断皇太极为了从幼弟多尔衮手中夺汗位,不惜让多尔衮的母亲大妃纳喇氏殉葬。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努尔哈赤痛恨多尔衮的母亲,多尔衮年纪又这样小,他无论如何是不会被立为继承者的,这恰恰是多尔衮在为自己后来的“擅作威福”寻找理由。皇太极继位后,对多尔衮这个小弟弟关心有加,尽力提拔,两人之间感情深厚,夺位之说是无从谈起的。

也有观点认为无论是多尔衮还是皇太极,都不是努尔哈赤生前立的嗣位者,皇太极之所以能登上皇帝,是他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四大贝勒之间,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过失获罪,莽古尔泰竟亲手杀死母亲。他的名声比较差,可做统兵大将,但不能做一国之君,更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的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代善由于与纳喇氏的关系,被皇太极使了计谋,让他在努尔哈赤前失去了信任,所以实际上皇太极是夺了代善的汗位。

最后一种观点,实际上还是比较可信的,因为皇太极用贬低他人的办法取得了汗位,而即位后,不敢大意,又用尽心计对付三大贝勒。努尔哈赤规定的四大贝勒轮流执政,至皇太极时,因三大贝勒都是兄长,朝贺时,他们和皇太极都南面并坐,实际上仍是共同执政。公元1629年,皇太极以三大贝勒轮月执政,实在不好意思太辛苦三位兄长,让三大贝勒以下诸贝勒每人都按月理事,实际在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力。稍后,又设八大臣、十六大臣与诸贝勒共同议政。二贝勒阿敏因征朝鲜后不想回来,被皇太极历数十六大罪状幽禁起来,1640年死于幽所。三贝勒莽古尔泰在朝廷里与皇太极发生争吵,又拿出刀在手里摆弄,被削贝勒名号。不久又改各大贝勒朝贺时与皇太极并坐的体制,仅皇太极一人南面中坐,莽古尔泰忧愤而死。代善因为宴请了莽古尔泰的妹妹,使皇太极大为震怒,代善几乎被削去贝勒名号。其他各旗贝勒人人震恐,只得服从皇太极的威势。代善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权的威胁,1635年,皇太极宣布了代善的四大罪状,革去贝勒名号,削夺职位。至此三大贝勒全部清除,皇太极已没有对手了。

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机谋,皇太极的确比其他三位贝勒要技高一筹,因而成为赢家是必然的事情。1636年,皇太极众望所归地被拥立为皇帝,定国号为清。

太极(166)皇位(20)

蒙古贵由大汗去世以后,虽然贵由死得很蹊跷,没有及时留下遗嘱。但是按照一般的规矩,汗位就应该在贵由的儿子中产生。实际上,贵由的儿子并不少,历史上有记载的,至少有忽察、脑忽、禾忽三个,而且这三个人都已经成年。可是,最终蒙古贵族几乎很少有人推荐贵由的这三个儿子继承贵由大汗的汗位。反而是贵由的堂兄弟蒙哥继承了汗位。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讨论。所谓的内因,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贵由的老婆海迷失操作失误。贵由去世后,贵由的老婆海迷失没有及时把儿子们推出来竞选大汗,反而自己做了监国。海迷失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海迷失权力欲望非常强烈,毕竟蒙古长期有女人监国的传统,包括之前窝阔台的妻子和妹妹都当过监国,因此她也想过一把监国瘾,享受一下权力的滋味。

另一方面,可能她觉得这样做更容易让儿子们继承汗位。毕竟之前贵由的母亲脱列哥那,在贵由的父亲窝阔台去世以后,就干了五年监国,终于才让儿子贵由继承汗位。不过,显然海迷失想错了。实际上脱列哥那之所以监国,是因为窝阔台生前曾经把汗位给了其孙子失烈门,没有给其儿子贵由。

脱列哥那想把汗位转移给自己儿子贵由,必然要经过监国这一环节。同时,海迷失这个人本身并没有能力,她在监国的两年时间里,任用奸邪,搞得国内民不聊生,大家对她恨之入骨。也就是说,她监国不但不是给儿子们加分,反而是给儿子们减分。

二是贵由家族内部不团结。贵由家族内部不团结,从贵由当大汗就开始了。本来贵由的父亲窝阔台把汗位传给了孙子、贵由兄弟的儿子失烈门,但是贵由的母亲脱列哥那却通过自己的手段,把汗位给了贵由。这样一来,贵由及贵由的后人,与失烈门一家就是有矛盾的。

另外,贵由的老婆海迷失与贵由的儿子们也是有矛盾的。前面我们说了,海迷失当时之所以要监国,可能是想要学习脱列哥那。但是,他的儿子们并不这么认为。他的儿子们认为海迷失这是想自己当女王,因此另立中央,与海迷失分庭抗礼。

当时忽察建立了个中央,脑忽建立了一个中央,实际上一个国家中就有两个中央。同时,贵由的儿子们互相之间也有矛盾,谁也不买谁的账。总之由于贵由家族(或者说窝阔台家族)根本就不团结,互相拆台,自乱阵脚。因此,他们战斗力显得极差。

咱们再来说说外因。外因是贵由自己造成的。贵由本身是没有多大能力的,同时,他的父亲窝阔台也特别看不起他。窝阔台不但不让他继承汗位,而且在第二次西征中,也并没有让贵由发挥重要的作用。当时窝阔台最看重的,实际上还不是西征,而是南征。但窝阔台并没有派贵由参加南征,而是让自己的第三子阔出指挥整个南征。而且就算是西征,窝阔台也没让贵由当首领,而是让拔都当首领。这样一来,贵由便很不满,在打仗过程中,不服拔都的指挥调度。

因为不服拔都的指挥调度,因此与拔都闹了矛盾,大吵起来。最终,窝阔台反而指责贵由。贵由当了大汗以后,立刻发动了对拔都的进攻。他打着要进行第三次西征的名义,带着军队向拔都的领地攻打过去。为什么说他是打着西征的名义呢?因为他并不是全面兴兵,带去的部队非常少,而且也没有让离西方最近的拔都参加。

因此,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认为贵由是想打拔都。不过贵由在西征路上死掉了,此事因此不了了之。但是拔都不服,所以他要支持蒙哥当大汗。除了拔都不服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窝阔台当大汗,让拖雷不满。实际上,拖雷的后代,一直就在试图夺取汗位。直到贵由去世,整个窝阔台后人都非常凋敝,又不团结,因此就给了蒙哥夺位的机会。所以最终在拔都和蒙哥的联合夹攻之下,贵由后人(或者说窝阔台后人)全面失守,汗位就变成了蒙哥的。(

参考资料:

《史集》《蒙古秘史》等)

引言:公元1626年,天命汗努尔哈赤因疾病去世,汗位继承人悬而未决,一时间各股势力相互交错较劲。那么,皇太极又是如何在云诡波谲的形势下成为汗位继承者的呢?

一、儿子多了也头疼,立储是个烦心事

历朝历代的君王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都是慎之又慎,因为这关系到江山社稷是否能长治久安的大问题。

努尔哈赤作为女真族首领、后金第一位大汉,虽然已经熟读《三国演义》,但后金正处在创业初期的艰难时刻,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不能教条的参照汉文化的“立嫡不立庶,传长不传幼”的原则,努尔哈赤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谁能带领女真人和大明王朝抗衡,这就决定了继承人必须是一位军功卓著、军事才能突出的人。

而褚英身为长子,又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人们都尊称他为“阿尔哈图图门”,这一尊称在满族语中的意思是足智多谋。褚英为努尔哈赤完成女真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建立后金的卓越功臣,而努尔哈赤最初也非常看好长子褚英,打算将汗位传与褚英,但是很快褚英便为自己的致命缺点而买单。

褚英在执掌国政期间,因为功勋卓著,对于辅佐努尔哈赤的老功臣不屑一顾,加上褚英生性残暴、心胸狭隘,努尔哈赤的“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以及一些兄弟们对褚英都心怀不满,逐渐疏远褚英。

努尔哈赤认识到褚英的缺点不足以承担治理国家的重担,慢慢对褚英失去了信心,而褚英非但没有从中汲取教训、反躬自省,竟然“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诉”,最终由于自己的愚蠢操作,被努尔哈赤罢权,圈禁两年后处死。

褚英事件之后,努尔哈赤将人品德行当成选择继承人的重要条件,这时候次子代善粉墨登场。

代善在天命元年就被封为和硕贝勒,名列“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之首。代善骁勇善战,军功卓著,拥有正红旗、镶红旗二旗,努尔哈赤在褚英死后让代善主政。

代善的下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于自己和努尔哈赤的大妃乌拉那拉氏(多尔衮之母)通奸,被告密者举报后,失去了努尔哈赤的宠信。另外一种说法是代善在分配自己前妻儿子的生活津贴时,比现妻儿子的津贴少了很多,努尔哈赤知道后,怕自己死后其他儿子受到代善的不公平对待,就公开宣布废掉代善的“太子”之位。

两次立储均以失败告终,努尔哈赤心灰意冷觉得对自己的儿子都不了解,不知道哪一位才是德才兼备之人。代善下台后,努尔哈赤直到晚年,都没有再次选定继承人。

二、阿巴亥传遗嘱真假难辨,皇太极显孝心大妃殉葬

努尔哈赤在弥留之际,只有最宠爱的妻子乌拉那拉·阿巴亥陪伴着他。阿巴亥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而多尔衮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于是阿巴亥打定主意要让自己的儿子多尔衮继承汉位。

努尔哈赤死后,阿巴亥立刻向诸位大臣和皇子传达了天命汗的遗嘱:“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遗嘱在众卫大臣和皇子之间产生了疑问:努尔哈赤在代善下台之后建立了“八王议政”的制度,又怎么会在临终之时留下让多尔衮继位的遗嘱呢?而且多尔衮此时才十四岁,根本没有能力来领导女真抵抗明王朝。“四大贝勒”随即以此为由对遗嘱持反对态度。

此时的皇太极已经买通代善的长子岳托,由岳托劝谏代善推举自己继承汗位:“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

我们分析一下四大贝勒中除皇太极以外的其他三位:代善、阿敏 、莽古尔泰。代善由于已经失去努尔哈赤的信任,在一众大臣和兄弟之间的形象早已经荡然无存。阿敏其实并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她的父亲是努尔哈赤的胞弟舒尔哈齐,从血缘关系上将已经轮不上他。莽古尔泰战功平平,军事才华可以说没有,而且在女真一族中毫无声望可言。如此看来,四大贝勒中,只有皇太极才能继承大汗位。

随后,在“八王议政”会议上,代善提议推举皇太极继承大位,众贝勒和大臣无一人反对。虽然登上汗位,但是乌拉那拉·阿巴亥的遗诏威胁始终存在,皇太极为了将威胁消灭,授意努尔哈赤的近身侍卫传出另外一条遗诏:“帝遗言,乌拉那拉氏生殉”。

按照先例,妻子生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爱妻,二是必须没有幼子抚养。显然阿巴亥只满足第一个条件,所以侍卫传的遗言也同样受到了大臣们的怀疑,但是帝位已定,只要皇太极点头,就没人敢说它是假的。

这一年,皇太极35岁,后金进入天聪元年,皇太极成为天聪汗!

后记:

褚英有着继承汗位的先天和后天的双重优势,但是在掌握大权后不能修身克己,对待国家元勋,缺乏谦恭的态度,对待兄弟,没有笼络的智谋,逼得努尔哈赤不得不在他和诸位大臣、皇子之间做选择,这是褚英的愚蠢之处。如果褚英读过《三国演义》,就应该向曹丕学习阴谋阳术,最终也不至于落的个圈禁而死的下场。

代善的机会纯属是狗屎运,但是在细节上的一系列骚操作让自己迅速落马。《论语·季氏》第十六篇指出:“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不论有国的诸侯或封地的大夫,不应担心人少,只需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要担心财富不多,而只需提防境内不安宁;财富分配均平,便无所谓贫穷;人民和睦相处,便不觉得人少;境内安宁就没有亡国的危险。古人之言犹在耳,代善却置若罔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尴尬出局。

皇太极在这场帝位竞争之中,并不是最早占据有利形势的人,但是他却凭借自己的政治头脑,一步步稳扎稳打,最后众望所归,成为了最后的胜出者。这让我想起了雍正皇帝的继位历程,两人都是排行老四,都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

皇太极的继位之路告诉我们: 浮在上面的时候,不骄不躁,沉在谷底的时候,不气不馁,这应该作为我们人生的态度!

参考资料:

《 清史稿 》 赵尔巽 、 柯劭忞

勇士末路 探秘清朝第一太子之死(图)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5-03-01]

清太祖长子褚英:借力升太子 意气骄下场可悲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03-01]

中国第一 历史 档案馆,中国 社会 科学院 历史 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 :134-135

元宪宗蒙哥之所以能登上汗位,主要得利于贵由与拔都之间的矛盾斗争。

获利于兄弟矛盾

贵由与拔都斗争的后果是蒙哥渔翁得利,使汗位由窝阔台系转入拖雷系。蒙哥的母亲拖雷妃唆鲁和帖尼(或“莎儿合黑帖尼”)也巧妙地借助二人的矛盾,为自己的儿子夺取汗位立下大功。

拔都与责由一直感情不和,既有父辈的矛盾在里边,也有二人的怨仇掺杂其中。据说贵由汗因拔都不觐见他而欲西巡攻打拔都,死于途中。贵由汗死后,他的皇后斡亦剌惕氏海迷失摄政。

海迷失没有治国才能,又一心沉迷于巫术,偏信女珊蛮法迪玛,搞得朝廷一片混乱。加上时逢大旱,饿殍遍野,经济崩溃,民怨沸腾。海迷失与女珊蛮成天于密室中策划,以实现她摄政的妄想。她的行为使人们感到失望,宗壬们越来越感到,贵由之死,已使窝阅台系失去了最后一个有能力治理国家的人。

推举新大汗

拔都作为蒙古帝国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的宗王,以兄长身份向各方面派出使者,请全体宗王到他的领地钦察草原来举行忽里勒台大会,推举新的大汗。会期定在己酉年(公元1249年)阴历四月,但是前来参加忽里勒台大会的人并不多,只有拖雷的几个儿子、合撤儿、帖木格及别勒古台的子孙和几个大将兀良哈台、速尔带、忙哥撒儿等人前来参加。

窝阔台和察合台的后裔们以开会地点不是成吉思汗的根本领地为由拒不参加大会。海迷失慑于拔都的威望,派了两名使者前去参加大会,一个是贵由汗的亲信在叙利亚当司令官的额勒只吉歹(野里只吉带),另一个是巴剌斡罗纳儿台。他们主张:“从前太宗窝阔台在位时,命以皇孙失烈门(阔出之子)为嗣,谅诸王百官都听说了。海迷失后抱失烈门听政,实是遵着太宗遗嘱,想来大家都不会有异议吧?”

古代风景画鉴赏忽然,忽必烈高声打断了他的话语:“太宗既立失烈门,应该早立,为何以前你们不早一点遵从,反而选出了贵由为汗?”拖雷四子忽必烈的反问令巴剌和额勒只吉歹两人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会上出现了一边倒的形势(本来大多数人就是拖雷系一边的人),众人在拔都的提议下,一致同意立蒙哥为汗。

直到此时,海迷失皇后和两个儿子忽察、脑忽才感到事态严重。他们以阿拉特忽拉兀不是可以举行忽里勒台大会的地方,坚决不承认那次会议的结果。

正式成为可汗

拔都虽然生气,但还是同意再次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于是决定在蒙古人的发祥地——斡难河与克鲁伦洛河的河源阔迭兀阿剌伦召开会议,时间定为次年的春天。但是窝阔台系、察合台系的宗王们仍然拒绝前来,海迷失皇后竟然连代表也不派了。他们以为没有他们的参加,大会依然无法召开。

拔都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你(别儿哥)只管安排大会的事,那些胆敢违背札撒的人都得掉脑袋。”反对的人听说拔都发怒了,都十分害怕,陆续派出了使者。海迷失也派儿子忽察和脑忽前往,但二子却迟迟未到。察合台系的也速蒙哥也未到会。但是,忽里勒台大会已不会再等他们了,于公元1251年2月23日,在拔都的支持下,蒙哥被推举为可汗,并顺利地举行了登基大典,汗位由此从窝阔台系转入拖雷系。

在这场可汗争夺中,蒙哥的母亲唆鲁和帖尼也起了重要作用,她一直在暗中积极准备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汗位。她看好了贵、拔两人的矛盾,决心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她在拔都召开第一次大会,几乎无人响应的情况下,便劝儿子说:“拔都正患足疾,宗王们也不肯遣使诏见探望,你应当前去。只要他肯鼎力相助,你说不定还有做大汗的希望呢。”当蒙哥风尘仆仆地赶到时,拔都果然大为感动。另外,唆鲁和帖尼的贡献就是还未证实的挑唆拔、贵二人的关系。若为真事,功莫小焉。

蒙哥的继位,既是一件歪打正着的巧事,也是宫廷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蒙古国历任大汗如下:

第一代,成吉思汗(1206-1227):孛儿只斤铁木真

第二代,窝阔台汗(1229-1241):孛儿只斤窝阔台

第三代,贵由汗(1246-1248):孛儿只斤贵由

第四代,蒙哥汗(1251-1259):孛儿只斤蒙哥

第五代,阿里布哥汗(1259-1266):孛儿只斤阿里布哥。忽必烈(1260-1271):孛儿只斤忽必烈

其中,忽必烈大汗未经过大蒙古国的“忽里勒台”推举,因此遭到其他黄金家族成员的抵制。1259年11月黄金家族和其他蒙古贵族在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举行“忽里勒台”大会,推举阿里布哥为大汗。但是,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自立为汗,并于1264年打败阿里布哥。

 

1268年,窝阔台汗国的海都,意图夺回汗位,联合钦察汗国与察哈台汗国反忽必烈,致使蒙古帝国陷入内乱,史称“海都之乱”。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至此,大蒙古国分裂为五个汗国:大元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以及伊利汗国。

蒙古帝国(英语:Mongol Empire),又称蒙古汗国 ,是后世学者对13世纪蒙古人所建政权的称呼。狭义上的帝国指的是作为统一体存在的蒙古帝国(1206年-1259年或1260年)。广义上的蒙古帝国还包括了分裂后的元朝和四大汗国,时间范围大体从1206年到元朝、四大汗国灭亡。

因为这一时期的后金所遵循的继承制度是推举制,所以因战功显赫而拥有颇高声望的皇太极才会被推举为新大汗。后金的建立者是努尔哈赤,其建立早期的主体民族是女真族。女真族与汉族存有很多不同,而继承制度便就是其中之一。相较于汉族,女真族一直以来都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也正是基于这一前提,身为第八子的皇太极才拥有了继位的可能性。

努尔哈赤在位时期建立了“八旗制度”,基于这一制度又诞生了八位和硕贝勒。身为八旗统领的八和硕贝勒不仅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同时他们还拥有推举汗位继承人的权力。在努尔哈赤于1626年逝世之后,介于他生前并未确立继承人,是以新的大汗将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产生。而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努尔哈赤的儿子中其嫡次子代善,第八子皇太极,外加他的侄子阿敏均拥有争夺汗位的实力。

身为竞争者之一的皇太极因为战功显赫,早年曾被努尔哈赤封为“四大贝勒”之一。与此同时,他的卓著功勋也为他收获了很高声望。所以在这场汗位竞争赛中,皇太极的背后不仅有他自己领导的正白旗,另外还有济尔哈朗等贝勒以及都堂乌尔古岱等八旗将领作为支持。不仅如此,拥有最强竞争力的代善后来还主动放弃了竞争,转而变成皇太极的支持者。

而代善在变成皇太极的支持者之后,他还曾出面劝说阿敏、莽古尔泰、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等贝勒拥立皇太极为新大汗。在代善的帮助下,身为努尔哈赤第八子的皇太极顺利通过“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制”成为后金新一任大汗。而皇太极在继位之后,曾一度特许代善与之平起平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878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