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B
血瘀证以产后身痛,尤见下肢疼痛、麻木、发硬、重着、肿胀明显,屈伸不利,小腿压痛为特点(A错)。风寒证以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冷痛剧烈,宛如针刺,得热则舒,或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伴恶寒怕风为特点(B对)。肾虚证以产后腰膝、足跟疼痛,艰于俯仰为特点(C错)。血虚证以产后遍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为特点(D错)。产后身痛无气虚证(E错)。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症状 5 辨证分析 6 治法 7 方药治疗 8 关于破伤风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破伤风·阴虚邪留证 1 拼音
pò shāng fēng ·yīn xū xié liú zhèng
2 英文参考tetanus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破伤风·阴虚邪留证(tetanus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是指阴虚邪留,以抽搐停止,头晕,心悸,口渴,面色萎黄,时而汗出,牙关不适,偶有痉挛或屈伸不利,或肌肤有蚁行感,舌质红,脉细弱无力为常见症的破伤风证候[1]。
4 症状破伤风·阴虚邪留证患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屈伸不利;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5 辨证分析
正邪剧争,风毒受挫,正气亦伤,阴血亏耗,不能上荣,则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阴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经脉失养,则手足发麻,屈伸不利;舌红少苔、脉细无力为阴血亏虚之象。
6 治法破伤风·阴虚邪留证治宜补血养阴,疏通经络。
7 方药治疗破伤风·阴虚邪留证可用四物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8 关于破伤风破伤风 (tetanus[2])为病名[3][4]。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称金疮痉[4]、伤痉、金疮中风痉[3]。是指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1]。其临床特点是,有皮肉破伤史,有一定潜伏期,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阵发性抽搐,抽搐间歇期全身肌肉仍紧张强直,伴有发热,但神志清醒,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破伤风病名首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云:“身体强直,口噤不能开,四肢颤抖,骨体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
风毒之邪广泛存在,不仅发生于皮肉破伤,手术中消毒不严格,或新生儿脐带污染,或生产及流产处置不当,或褥疮染毒,也可引起破伤风。外伤所致者,称金创痉;产后发生者,称产后痉;新生儿断脐所致者,称脐风摄口。
本病西医亦叫破伤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痉的病因病机 5 伤痉的症状 6 伤痉的诊断 61 潜伏期 62 前驱期 63 发作期 64 辅助检查 7 需要与伤痉相鉴别的疾病 71 化脓性脑膜炎 72 狂犬病 8 伤痉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风毒在表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风毒入里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药治疗 813 阴虚失养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11 方一 8312 方二 832 耳针 84 其他疗法 841 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 842 镇痉 843 支持疗法 9 伤痉的预防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伤痉的穴位 2 治疗伤痉的方剂 3 治疗伤痉的中成药 4 伤痉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伤痉 1 拼音
shāng jìng
2 英文参考tetan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伤痉为病名[1]。出《五十二病方》。即破伤风[1]。因外伤而引致痉证者。出《五十二病方》:“伤痉:痉者,伤,风入伤,身伸而不能屈。”“风入伤,伤痈疽。”对因外伤感染引起痉证已有正确认识。
破伤风 (tetanus[2])为病名[3][4]。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称金疮痉[4]、伤痉、金疮中风痉[3]。是指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5]。其临床特点是,有皮肉破伤史,有一定潜伏期,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阵发性抽搐,抽搐间歇期全身肌肉仍紧张强直,伴有发热,但神志清醒,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破伤风病名首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云:“身体强直,口噤不能开,四肢颤抖,骨体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
风毒之邪广泛存在,不仅发生于皮肉破伤,手术中消毒不严格,或新生儿脐带污染,或生产及流产处置不当,或褥疮染毒,也可引起破伤风。外伤所致者,称金创痉;产后发生者,称产后痉;新生儿断脐所致者,称脐风摄口。
本病西医亦叫破伤风。
4 伤痉的病因病机伤痉因风邪侵入皮肤破伤或疮口受邪而致抽风[3][4]。为风毒自创口袭于经络,引动内风所致[4]。现代医学已证实本病为破伤风杆菌从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迅速繁殖产生细菌毒素而引起症状[4]。
伤痉的病因为皮肉破伤,又感受风毒之邪。风毒之邪乘皮肉破伤之处侵袭人内,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外风引动肝风内动,风毒人侵日久,化热化火,使脏腑失调,气血失和,阴损及阳,甚至阴阳离决而死亡。
5 伤痉的症状初起四肢无力、头痛、两腮酸痛、口噤、颈部转动不灵、发热发冷,进而面肌痉挛,呈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流涎,甚则全身肌紧张,阵发性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频频发作,最后语言、吞咽、呼吸均困难,甚或窒息而死[3][4]。发作频频,轻微 即可诱发抽搐发作[4]。病程进展较快者,预后较差[4]。
6 伤痉的诊断 61 潜伏期一般在10天左右,短者可1—2天,长者半月至2个月不等。脐带染毒多在5—7天发病,故又称七日风。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62 前驱期时间较短,仅l一2天,表现有乏力,头晕,头痛,全身不适,咀嚼无力,畏寒低热,烦躁不安,下颌稍感紧张,张口略感困难。反射亢进。创面多于陷无脓,周围皮肤暗红,有疼痛感和牵制感。
63 发作期典型发作症状是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肌肉强直性痉挛,最初是咀嚼肌,依次为面肌、颈项肌、腹背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病人开始感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随后牙关紧闭,口角向外上方牵引,前额出现皱纹,双眉举起,呈苦笑面容。继而颈项强真,头向后仰,痉挛向四肢延伸,呈现不能坐起,头后仰不能前屈,腰部前凸,称为角弓反张。四肢肌肉收缩时,因屈肌比伸肌有力,肢体可出现屈膝、弯肘、半握拳等姿态。
膈肌和肋间肌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直肠和膀胱痉挛可引起便秘和尿潴留。发作性抽搐是指病情严重者,在肌肉强直性痉挛中又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呈自发性、阵发性发作。
在抽搐间歇期患者的肌肉也呈痉挛状,为本病抽搐的特点。亮光、声音、风吹、饮水、触动等都可引起抽搐发作。每次抽搐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患者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淋漓,流涎,口吐白沫,牙齿有摩擦声,呼吸气促。
非典型发作的,仅出现破伤部位局部的肌肉强直,不延及全身。
病变后期,患者由于长期肌肉强直、痉挛、抽搐及摄人不足,致体力消耗,面色光白,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合苛肺部感染,或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心肌麻痹引起死亡。
64 辅助检查发作期血白细胞增高,创口脓液培养有破伤风杆菌生长。
7 需要与伤痉相鉴别的疾病 71 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与破伤风一样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表现,但化脓性脑膜炎无阵发性抽搐。还有剧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易嗜睡昏迷。脑脊液检查有大量白细胞。
72 狂犬病狂犬病有被犬、猫咬伤皮肉的病史,但狂犬病患者呈兴奋、恐惧状,看见或听到水声,便发生吞咽肌痉挛,称“恐水病”。可因膈肌收缩产生大声呕逆,如犬吠声。
8 伤痉的治疗破伤风的治疗,初宜祛风定痉,服玉真散或五虎追风散,或脱凡散(蝉衣30g,研极细末)热黄酒送下,取微汗[3]。外治宜清创、扩创及敷玉真散[3]。后期当祛风、解毒、镇痉,用木萸散加减,并配合针灸[3]。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3]。
81 辨证治疗 811 风毒在表破伤风·风毒在表证(tetanus with pattern of windtoxin in exterior)是指风毒在表,以轻度吞咽困难和牙关紧闭,周身拘急,抽搐较轻,痉挛期短,间歇期较长为常见症的破伤风证候[5]。
8111 症状轻度吞咽困难,牙关紧闭,周身拘急,抽搐较轻,痉挛期短,间歇期较长;舌淡,苔薄白,脉数。
8112 辨证分析肌肤破伤,感受风毒之邪,外邪入侵,气血不畅,经络拘急,则吞咽困难,牙关紧闭,周身拘急;风邪在表,受邪较轻,则痉挛期短,间歇期长;舌淡、苔薄白、脉数为风邪在表之象。
8113 治法祛风镇痉。
8114 方药治疗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加减。
812 风毒入里破伤风·风毒入里证(tetanus with pattern of windtoxin entering interior)是指风毒入里,以角弓反张,频繁而间歇期短的全身肌肉痉挛,高热,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胸腹满闷,腹壁板硬,时时汗出,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舌质红绛,舌苔黄糙,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破伤风证候[5]。
8121 症状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高热寒战,全身肌肉痉挛,间歇期短,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胸腹满闷,时时汗出,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舌红,苔黄,脉弦数。
8122 辨证分析风邪入里引动内风,故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肌肉痉挛;风从火化,阳明燥热,故时时汗出,胸腹满闷,大便秘结;热壅于肺,则呼吸急促,痰涎壅盛;热壅于膀胱,则小便不通;邪人肝经,则面色青紫;邪正交争,则高热寒战;舌红绛、苔黄少津、脉弦数为毒邪内盛之象。
8123 治法熄风镇痉,清热解毒。
8124 方药治疗木萸散加减。
813 阴虚失养破伤风·阴虚邪留证(tetanus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是指阴虚邪留,以抽搐停止,头晕,心悸,口渴,面色萎黄,时而汗出,牙关不适,偶有痉挛或屈伸不利,或肌肤有蚁行感,舌质红,脉细弱无力为常见症的破伤风证候[5]。
8131 症状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屈伸不利;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8132 辨证分析正邪剧争,风毒受挫,正气亦伤,阴血亏耗,不能上荣,则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阴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经脉失养,则手足发麻,屈伸不利;舌红少苔、脉细无力为阴血亏虚之象。
8133 治法补血养阴,疏通经络。
8134 方药治疗四物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82 外治法在使用破伤风抗毒素1小时后,可行清创切除坏死组织,开放创口,先用双氧水冲洗,再用双氧水湿纱布填塞。每天换药时都须用双氧水冲洗,换药后敷料等应严格消毒。创面有残余坏死组织时可用七三丹掺布;创面干净时用生肌散掺布。
83 针灸治疗注意:体针和耳针疗法均可每日治疗1~3次,或长时间留针数小时至1~2日,但须严防滞针、折针[4]。症状控制后,可用皮内针留置数小时至数日[4]。一般来说,本病多采用综合疗法,针灸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4]。
831 体针 8311 方一取大椎、风府、人中、筋缩、风池、太冲、合谷、阳陵泉等穴为主[4]。牙关紧闭加下关、地仓、颊车;角弓反张加腰阳关、承山、后溪;四肢抽搐加阳陵泉、太冲、曲池[4]。
8312 方二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合谷,内庭。
角弓反张取穴风府,大椎、长强、承山、昆仑。
四肢抽搐取穴曲池、外关、合谷、后溪、风市、阳陵泉、申脉、太冲。
832 耳针取脑、枕、心、神门、缘中等穴,中强 [4]。
84 其他疗法 841 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一经确诊,应尽早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抗毒素的剂量首次应大,以后视病情需要酌情减少,第一次用5万~10万单位,加于500~10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以后视病情变化,可每日由静脉或肌肉注射l万~2万单位,连续用7天。抗毒素注射前应作过敏试验,以免发生过敏反应。皮试阳性者应行脱敏注射:新生儿破伤风,可用破伤风抗毒素0.5万—1万单位,青霉素3万~5万单位,加入0.5%普鲁卡因溶液l0mL做脐周封闭。
842 镇痉使用镇痉药可以使患者安定,减少对外界 的敏感性,而使痉挛不发或少发,使病人较长时间处于安静和睡眠状态,则治愈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一般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口服1015mL或3040mL ,4—6小时1次。巴比妥类药物,如鲁米那0.1—0.2g,肌肉注射。或安定5一l0mg,口服,每日3—4次,或l0mg静脉注射。抽搐特别严重时可用10%~25%硫酸镁溶液l0mL肌肉或静脉注射,在紧急时可肌肉或静脉滴注2.5%硫贲妥钠,每次0.5一1G,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一1000mL中缓慢滴注,用药时应密切观察,以防发生呼吸抑制。
冬眠疗法:效果较好,常用冬眠工号(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了l00mg),或冬眠合剂m号(工号中氯丙嗪改为乙酰普吗嗪20mg,其他相同),每次1/3—1/2剂量,每4—8小时肌肉注射1次,或1个剂量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成人每日可用1—2个剂量。
843 支持疗法应给患者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等高热量、高营养饮食,用大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C,以及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并注意纠正酸堿平衡失调,必要时可输新鲜血或血浆。如患者不能进食,可采用鼻饲或静脉高营养疗法:
9 伤痉的预防1.创口早期彻底清创,宜用双氧水反复冲洗,特别是污染或较深的创口。
2.破伤后常规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最迟伤后不超过24小时。
3.患者隔离监护,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光、声、振动。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护理,注意营养的摄人。
10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辨证分型 6 治疗 61 疗效标准 62 分型治疗 63 专方治疗 64 老中医经验 65 用药规律 66 其他疗法 67 其他措施 附: 1 治疗骨质增生症的穴位 1 拼音
gǔ zhì zēng shēng zhèng
2 英文参考hyperostosis
3 概述骨质增生症是以骨质病理性增生导致局部关节、肌肉、韧带活动障碍,伴发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可发生在颈椎、腰椎、关节及跟骨等处,包括肥大性脊柱炎、肥大性骨关节病及跟骨骨刺等。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及从事承重、久站、久坐的工作人员,以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脊椎的病变多见。骨质增生的病因迄今未明,多归属于老年性退行性病变的范畴,关于其病因病机假说甚多,如机械说、机能说、血管障碍、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等。基本认识是在内因基础上,由外因的诱发而导致发病。目前西医采用非激素类消炎止痛药物、理疗及手术治疗,对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但迄今尚无特殊有效疗法。
在中医中无骨质增生的病名,从其病理而论可归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在《黄帝内经》中已有“骨痹”的病名,指出其临床以“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为主症,病机则有“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及“寒气至”的内因及诱因,嗣后在《中藏经》、《景岳全书》、《医碥》中都有相,毕关的病因病机论述。
现代中医治疗,以往均未以“骨质增生”立题,于1961年有关于治疗颈项强痛的报道,实际上包含了颈椎肥大症。直至1973年才有“骨质增生”的专题报道: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中老年人之骨质增生已逐年增多,由此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也相继增多,并有相关的综述文献。临床上不仅探讨了对骨质增生症的分型辨治,
近年来,在初步肯定肾虚是本病内在病机的前题下,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如肾虚型骨质增生病人头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等。研究发现,此类病人头发中锌、钙含量减少,而骨骼中钙含量增加,为进一步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并研制了骨刺丸、抗骨质增生丸、软骨丹等成药,进行了多病例的临床验证,有效率达86%~97%。除药物外,还开展了多种其他疗法。如采用中药离子渗透疗法,使药物直达病所,以及针灸疗法等,显示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4 病因病机从中医而论,本病之内因常责之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外因则主要为风寒湿邪之侵*,及外伤劳损,兹分述如下:
肝肾阴虚 肝主筋,肾主骨,骨之强壮,筋之轻灵,均有赖肝血肾精的濡润,故肝肾充盈,则筋骨强劲,关节滑利,运动灵活。待步人中年之后,肝血肾精渐亏,致使筋骨失养,外邪诱因乘虚而入,致使酿疾。诚如《中藏经》曰:“骨痹者,精气日衰,邪气妄入。”
肝肾阳虚 筋骨固然依赖肝血肾精之滋荞,但筋骨之功能活动则有赖于肝气之舒展及肾阳之健壮。肝肾阳虚则筋骨失去其日常功能,转枢已欠灵活,且阳虚卫外不固,更易受风寒湿等外邪之侵蚀,以致寒湿凝滞,骨质变形增生,进一步影响其筋骨之畅利,诸症丛起。
气涝血瘀 骨质增生则以虚证居多,但气滞血瘀却是其内蕴之实质病理,因骨质增生在病理上是持续存在,其临床症状的引发,多因增生物引起周围软组织炎症、肿胀、纤维化或疤痕化,并有局部肌肉痉挛,致使该处血运障碍,瘀血阻络,出现并加重其症状。而某些由于闪扭外伤为诱因者,更是局部气滞血瘀,经络损伤,血行不畅之因素所导致。
寒湿痹阻 风寒湿邪之入侵,常是诱发本病的外在因素,这是在肾虚的基础上,邪气乘虚而人。本病多见于劳伤或久站、久坐者,皆由于久站伤肉、久坐伤骨、久劳伤肾之故,外邪侵*而致伤骨。在一些治疗用药中采用酒炒、热敷的方法就是在于祛风散寒渗湿以缓解症状。
5 辨证分型骨质增生虽然病理改变基本相同,但随其对周围肌肉筋腱的影响及体质、病程的不同,临床症候有异。对此,临床辨证分型有二型、四型、六型之分,甚至仅颈椎病就有三类十三型区分之多。综合各家论述,结合病因病理,临床主要可划分为四型。
1肝肾阴虚 形体偏瘦,骨关节病处疼痛,局部有灼热感,得热则痛增,得冷则痛减,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畸形或强直,面色潮红,唇干口苦,二便短少,或伴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烦躁不安,夜眠不实,舌红苔少或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本型多见于素体阴虚或房劳过度, 亏耗者。一般病程尚短,以青壮年偏多。
2肝肾阳虚 形体偏丰或臃肿,骨关节作胀,有冷痛感,屈伸不利,喜 及温熨,遇冷则痛剧,神疲肢冷,倦怠无力,面色咣白或虚浮,口淡乏味,小便清长,大便偏溏,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本型多见于老年人或平素禀赋不足、体弱多病者。病程较长,平素有寒湿凝滞,易感风寒者。
3气血瘀阻 骨关节局部久痛不止,疼如针刺,昼轻夜重,稍事活动后局部疼痛可有所减轻,舌质偏暗有紫色,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本型多见于中老年、久病患者。病程已久,反复不愈,或因闪扭外伤等所引发者。
4寒湿痹痛 骨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常与气候变化有关,平素恶风寒,易罹外邪,伴头晕目眩,自汗神疲,肢体麻木,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濡细弦或沉紧。本型多见于骨质增生之急性发作时,常与阳虚型伴发,在寒湿痹痛缓解后,可见阳虚或阴虚型之征象。
6 治疗 61 疗效标准本病之疗效判断主要依据于临床症状的缓解,对骨质增生的病理变化,目前尚未能予以消除,故临床一般多分为四级。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局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x线复查骨质增生未有增长,1年后随访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局部活动无明显受限,可恢复原来工作。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劳累或受寒后可出现症状,但较前有所减轻,可参与较轻的工作。
无效:用药治疗2~3个疗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关节活动障碍无变化,甚则加重。
62 分型治疗(1)肝肾阴虚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处方:生熟地黄各20克,山萸肉8克,淮山药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知母10克,黄柏8克,白芍12克,威灵仙12克,制马钱子末03克(冲服)。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活动不便者加木瓜、桑枝、牛膝、秦艽;兼虚热者加青蒿、鳖甲;兼湿热者加土茯苓、海桐皮;颈椎病者加葛根;胸椎病者加姜黄;腰椎病者加杜仲;足跟痛者加牛膝(下同)。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八味丸、一贯煎、滋阴逐痹汤。
(2)肝肾阳虚
治法:温补肝肾,祛寒除湿。
处方:熟附块12克,桂枝8克,党参12克,黄芪20克,淮山药10克,骨碎补15克,狗脊10克,*羊藿10克,川草乌各8克,鹿角片12克,制马钱子末03克(冲服)。
加减:兼风湿活动加五加皮、羌活、独活、寻骨风;兼阴虚加沙参、五味子;肢冷怯寒、脉迟加细辛、麻黄;骨节酸痛加秦艽、威灵仙;兼血瘀证加川芎、丹参;兼气血亏虚加鸡血藤、当归。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桂附八味丸、右归丸、温阳蠲痹汤。
(3)气血瘀阻
治法:理气止痛,活血祛痹。
处方:当归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8克,秦艽8克,桂枝8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牛膝10克,五灵脂15克,地龙6克,鸡血藤12克。
加减:局部刺痛明显加地鳖虫、穿山甲;腰以上痛加姜黄;腰以下痛加茜草;痛剧不止加乳香、没药、川草乌;兼阳虚加炙芪、党参;兼阴虚加枸杞、自芍;兼脉络痹阻加路路通、威灵仙;关节不利加木瓜、桑枝。
常用成方: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4)寒湿痹痛.
治法:祛风散寒,渗湿蠲痹。
处方:独活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风8克,细辛4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克,川芎12克,生地2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党参10克,桂枝8克,茯苓12克。
加减:关节活动不利者加鹿衔草、宣木瓜;疼痛明显者加川草乌、制乳没;夹有痰湿者加胆南星、萆薢;久痹不愈者加蜈蚣、乌梢蛇。
常用成方:独活寄生汤、桂枝汤加味。
疗效:按中医辨证论治予以分型治疗的患者共有386例,临床治愈309例,显效27例,有效2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94%。
63 专方治疗(1)灵仙五物汤(散)
组成:灵仙3O克,苦参10克,山甲10克,香附10克,透骨草10克。
用法:①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②药渣加水1500毫升,煎至800毫升,局部熏洗热敷浸泡;③将上药共研细末,过60目筛,1次10~20克,每日2次;冲服;④外用,将药粉适量用白酒(或醋)调成糊状敷于局部,连续10天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
疗效:共治疗368例,痊愈128例,显效121例,有效112例,
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81%。
(2)软骨丹
组成:熟地40克,鹿角胶40克,龟版40克,当归3o克,川芎30克,红花30克,麻黄30克,桂枝30克,防风30克,炙马钱子10克,蜈蚣10克,地鳖虫10克,炙川乌5克,炙草乌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1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75例,痊愈355例,显效103例,有效9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96%。
(3)骨剃丸
组成:熟地、骨碎补、炙马钱子、鸡血藤、肉苁蓉各60克,三七、净乳香、没药、川芎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早晚各服1丸。
疗效:治疗317例,显效21例,有效259例,无效8例,疗效不明29例,总有效率为883%。
(4)骨仙膏(外用)
组成:制川乌、草乌各250克,制乳香、没药各100克,全蝎60克,蜈蚣60条,蟅虫120克,威灵仙180克,水蛭60克,细辛50克等。
用法:将上药研极细末,用生姜汁拌成稠糊状,并置锅内蒸15分钟,取出稍等片刻敷贴于穴位上,以胶布固定,再红外线照射20分钟,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79例,显效101例,有效720例,无效58例,总有效率为934%。
(5)药枕(外用)
组成:白附子、细辛、川芎、白芷、菊花、薄荷、桑叶、艾叶、夏枯草、冰片、磁石等20多味。
用法:做成长40厘米、直径13厘米的长圆形颈椎保健枕,替代睡枕,把药枕置于颈项下,于耳下肩上,头悬空距床面2~3厘米,头面后仰,形成头和躯干对抗牵拉,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卧枕30分钟。
64 老中医经验王之术医案
高××,男,47岁,科技人员i初诊日期:1976年12月8日。主诉:腰痛27年,严重时卧床不起,病情反复,曾经 、针灸、西药等各种治疗,始终未愈。
检查:腰僵如板,活动全限,骶棘肌两旁相当于腰4、5椎处均有明显压痛点,右侧腰5椎有放射性压痛点,直腿抬高右30°、左45°,拉西克氏征右(+)左(),坶背伸力等强,腰椎x线片:腰4、5椎体前后缘均有增生性改变,腰5椎右缘较著,生理曲线消失。
印象:腰椎增生性脊椎炎。证系肝肾亏虚,督脉拘急,治宜培补肝肾,益督荣筋。
处方:白芍30克,木瓜15克,鸡血藤15克,杜仲12克,威灵仙15克,怀牛膝12克,甘草12克。
共服20剂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按:王之术老医师以白芍木瓜汤治疗骨质增生,全方具有补肝肾、柔筋脉、活血化瘀、软坚、缓急止痛作用。其中主用白芍,据有关记载,白芍具有镇痛、驱瘀血、滋阴补肾及软坚作用,是为主药,重用30克;且佐杜仲、牛膝滋补肝肾,以顾其本;鸡血藤补血活血驱瘀;威灵仙舒筋活络,软化骨刺,诸药合参而奏效。
65 用药规律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5~6
熟地、鸡血藤、当归、川芎、丹参、威灵仙。
801~1000
2~6
马钱子、乳香、没药、白芍、红花、草乌、骨碎补。
401~800
2~4
三七、葛根、杜仲、山甲、羌活、川乌、蜈蚣、鹿角胶、鹿衔草、木瓜、牛膝、透骨草。
200~400
2~3
黄芪、桃仁、南星、独活、狗脊、赤芍、干姜、蒲公英、甘草。
从上表分析,中医治疗骨质增生,主要是采用活血化瘀药物,这是源于“久病必瘀”、“痛证多瘀”的理论,以活血通络治之。其次是镇痛药物,其中剧毒药马钱子常可作主药使用,有人曾亲自尝试马钱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剂量。再次是一类引经使药。由此可见,目前中医治疗骨质增生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除赘生的骨刺、唇样增生物。今后,在深入理论研究后,如从肝肾亏虚人手,从本论治,可能会改变这一用药谱。
以中医药治疗骨质增生的报道日趋增多,兹将近年来以基本方为主加减出入治疗100例以上的13篇报道,计2552例,共用药物67味,其中具有2篇以上采用的计34味,统计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5~6
熟地、鸡血藤、当归、川芎、丹参、威灵仙。
801~1000
2~6
马钱子、乳香、没药、白芍、红花、草乌、骨碎补。
401~800
2~4
三七、葛根、杜仲、山甲、羌活、川乌、蜈蚣、鹿角胶、鹿衔草、木瓜、牛膝、透骨草。
200~400
2~3
黄芪、桃仁、南星、独活、狗脊、赤芍、干姜、蒲公英、甘草。
从上表分析,中医治疗骨质增生,主要是采用活血化瘀药物,这是源于“久病必瘀”、“痛证多瘀”的理论,以活血通络治之。其次是镇痛药物,其中剧毒药马钱子常可作主药使用,有人曾亲自尝试马钱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剂量。再次是一类引经使药。由此可见,目前中医治疗骨质增生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除赘生的骨刺、唇样增生物。今后,在深入理论研究后,如从肝肾亏虚人手,从本论治,可能会改变这一用药谱。
66 其他疗法(1)针灸
①体针
甲颈椎病
取穴:主穴:夹脊、大椎。配穴:随证取穴:风邪入络型配风池、肩榭、曲池、外关;寒湿阻络型配曲池、足三里、阴陵泉;气血瘀滞型配外关、肩榭、天泉、三阳络穴;肝阳上亢型配太冲、侠溪、风池、印堂等穴。
操作:采用平补平泻得气手法,留针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61例,基本痊愈22例,有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
乙腰椎病
取穴:主穴:华佗夹脊穴、九宫穴。配穴:上肢疼痛麻木者,配曲池、养老、合谷;下肢疼痛麻木者,配环跳、委中、昆仑;头晕重者,配风池。
九宫穴位置:在胸12~骶1脊椎自上至下以压痛点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分别称为干宫、坤宫,然后夹干、中、坤宫旁开05~08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
操作:主穴任选1个,华佗夹脊以取病变部为主,采取平补平泻得气手法操作。九宫穴刺法,取俯卧或侧卧位,进针顺序为:先刺中宫,次针干、坤富,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刺斜向椎体,进针15~2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加用热针,应用GZH型热针仪,热针温度指示40℃~70℃,留针20分钟。配穴按常规针法,留针15分钟。均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177例,痊愈21例,显效102例,有效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6%。
丙跟骨病
取穴:后合谷、大陵。
后合谷位置:合谷后1寸。
操作:每次任取1穴,直刺,深约15寸左右,行针时同时活动患侧足跟,留针1小时。
疗效:共治疗167例,痊愈124例,显效26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2%。
②穴住贴敷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颈椎增生配肩井、曲池、外关;腰椎增生配志室、肾俞;伴肢麻胀痛配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承筋;膝关肀增生配内外膝眼、鹤顶。
阿是穴位置:增生部位。
用法:药膏制备: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当归、川芎、延胡、桂枝、生龙骨、牡蛎、透骨草、豨签草、威灵仙、黄芪、鸡血藤、桃仁、红花、千年健、桑寄生、小茴香、麻黄、细辛、血竭、硇砂、附子、肉桂、穿山甲、石菖蒲、熟地各等份,加水加酷浸泡24小时,然后煎煮1小时滤渣澄汁;并再将药渣反复煎煮两次滤渣澄汁,将三次药汁混合一起浓缩成稀糊状时加入血竭、硇砂搅匀,收人容器内封存备用。
药粉制备:麝香、皂角粉、藤黄各等份,碾成细粉过80目筛,制成粉剂后装人瓶内封存备用。
用时,将1克药膏做成8个小“点”,每点为0125克,压贴于,25×500厘米的胶布上,间距1厘米即可,然后排成二“点”一对,10点一组,贴于无毒塑料薄膜上待用。用时根据增生部位的需要,将药膏表面的塑料薄膜揭下,每个药膏“点”撒药粉10毫克,贴于增生部位,再用胶布固定。一般贴颈椎用14点,贴腰椎用20点,膝关节10点,跟骨4~6点,7天换药1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00例,痊愈398例,显效165例,有效72例,无效65例,总有效率为91%。
(2)单方验方
治骨酊
组成:四方木皮500克,战骨500克,红花100克。
用法:以60%~70%乙醇3000毫升浸泡15天即可,去渣过滤备用。视病变大小,采用10~20厘米见方的纱布3~4层,浸透治骨酊后平敷于患处,然后用红外线灯照射,以稍热为佳,一次照射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86例,痊愈397例,显效378例,有效273例,无效38例,总有效率为965%。
(3)推拿
①牵引下手法 :
在采用电动对抗牵引下,行施下列手法:
压颤手法:在牵引2~3次后加用,患者俯卧,髋及胸垫高20厘米左有,术者以双手掌根迭按压于压痛最明显棘突处,作有节律的弹性按压颤抖,5~10次为限,术中可闻及“喀喀”复位声。
斜搬手法:患者侧卧呈弓状,病变在腰椎4~5以下时,下肢靠床面侧伸直,上侧下肢呈屈髋屈膝状;病变在腰椎4~5以上时,两下肢伸屈状态则相反。术者立于患者对面,右肘压于臀部,左手按住肩部,作对向推板运动,先作健侧卧位,再作患侧卧位,以听到“喀嚓”声为好。
屈髋伸腿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以一手按住患者一侧膝部,一手托握小腿下1/3,先使肢体呈屈髋屈膝90°位,用力压向腹部,2~3次后,回复至屈髋90°位,一手推住膝部,一手将小腿逐渐伸直,然后回复。如此反复2~3次。先做健侧肢体,再做患侧肢体。
理筋手法:患者俯卧,术者用手掌根作双侧骶棘肌压推手法,由上而下,从轻到重,每侧3~5次。
拍击手法:术者用空手掌击拍患者腰骶部,由上而下,由轻到重,击拍2~3遍。
疗效:共治疗34例,痊愈24例,有效10例。
②推拿 法
松解法:取俯卧位,先以滚法、揉法施于患者背、腰及臀部和双艮 下肢,自上向下往返10余次,再以推法自背部向下至骶部,进行3攒 ~5次。
弹拨法:在患者脊柱两侧,沿膀胱经用拇指作理筋弹拨法,在两侧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醪等穴位上加把 重力量弹拨,进行4~5次后,再点压数次。
振颤法:以右手掌根置于患者腰部,左手掌压于右手背上,用力振颤,频率约200次/分,速度要均匀,约2分钟。
挤压法:以左手掌根抵按住患者左骶髂关节,右手掌根抵按住腰部右上侧,相对用力作推、挤压动作,再以同法施于另一侧,各5~7次后,以右手掌根抵按腰脊上部,左手掌根抵按腰脊下部,作上推下挤动作10余次。
搬摇髋关节法:一手按压任腰部,一手托起一膝关节,作搬、摇、旋转动作,同法施于对侧各10次,再以一手抵按腰部,一手托起双侧大腿,向上作搬、左右摇、旋转3~5次,注意用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限。
斜搬法:取侧卧位,上腿屈膝,下腿伸直,以一手或肘后按住肩前,一肘抵住髂骨翼后侧,同时将肩臂向后推,骨盆向前推,慢慢摇动数次后突然用力,可闻及腰部有弹响声。同法施于另侧腰部。
牵拉法:一手抵按腰部,一手握住上面腿的踝关节,向后作牵拉3~4次,同法施于对侧。
屈膝摇髋法:取仰卧位,左手按压住右肩部,右手扶托右膝部,向胸部作旋转摇动,并按压。同法施于对侧后,左手仍按压有肩部,右手扶托双膝,作同样动作各5~6次。再让患者屈双膝,两足平放于治疗台上,双手用力向下按压双膝,使其腰骶部腾空3~4次。
抬腿法:一手按住一侧膝部,一手抬举同侧足跟,尽力向上抬,同法施于对侧后,以一手按住两膝,一手抬举双足跟,尽量让双腿伸直,各4~5次。
提抖法:患者仰卧,术者双手抱住腰部,作提、抖运动5~7次;再以双手握住一踝部作抖动,同法施于另侧后,双手握住两踝部,用力提抖,尽管使腰部抖动,各5~7次。
疗效:治疗39例,显效3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
(4)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①强骨舒筋液离子导入 :
药物:乌梢蛇10克,用白酒100毫升浸泡10天。乌梅、木瓜、威灵仙、透骨草、鹿衔草各10克,丹参、皂角备30克,骨碎补、鸡血藤各15克,加水约750毫升,煎煮30分钟,滤取药液约500毫升,兑入乌梢蛇酒密封备用。
用法:取纱布垫2块,以药液20毫升浸透后贴敷患处,将治疗机正负极板放在纱布垫上,固定好,开机。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5次为一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386例,显效370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5%。
②骨友灵离子导入
药物:骨友灵搽剂。
用法:将骨友灵5毫升倒人加热60℃湿布垫上,放于病灶局部或相应穴位,将铅板接电源负极置布垫上,上压沙袋,另一湿布垫加热后放在距负极10~20厘米痛点扩散部位,接正极,接通电源调节至病人觉温热麻刺为度,每次30分钟。
疗效:共治疗430例,痊愈156例,显效124例,有效13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96%。
(5)药酒疗法
骨增酒
组成:威灵仙、透骨草、杜仲、牛膝、穿山甲、丹参、白芥子各30克,白酒2000毫升(50度以上)。腰骶椎增生加*羊藿30克,颈椎增生加葛根30克,跟骨加木瓜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置瓷罐或玻璃瓶中,加人白酒密封半月饮用,每次15~20毫升。每日3次,服25~30天,间隔3~5天。
疗效:共治疗100例,痊愈48例,显效29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
67 其他措施物理疗法:可采用卧床休息、理疗、红外线照射等。
手术治疗:对保守疗法无效者,可采用切除增生的唇样变病理骨质,松解局部粘连的软组织等法。但疗效不理想。
治疗骨质增生症的穴位 大腧,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大杼穴的别名:大腧(《黄帝内经灵枢·
百旁,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大杼穴的别名:大腧(《黄帝内经灵枢·
大杼,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大杼穴的别名:背俞(《黄帝内经素问·
背俞,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大杼穴的别名:背俞(《黄帝内经素问·
风府强直性脊柱炎(AS)属中医骨痹范畴,中医治疗原则是以辨证施治为主,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活血化瘀,解毒消肿,补肾健骨,调节整体。AS早期以实证为主,以湿热风寒、瘀血相挟杂为主,晚期则以虚实夹杂,虚证为主,肾虚为本,治疗应以滋补肝肾为本,兼顾清热、活血、祛寒、止痛。
1.辨证施治临床常见证候可分五型:
①寒湿痹阻,腰骶部疼痛,腰脊强直,俯仰困难,腰酸膝软,沉重乏力,畏寒喜暖。处方: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川芎、细辛等。
②湿热阻络,肢体关节肿胀,灼热疼痛,腰脊强直,活动不利,四肢酸重。处方:黄柏、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蜂房、虎杖、白花蛇舌草、生石膏、知母等。
③血瘀阻络,腰骶部刺痛(夜间尤甚),腰背僵硬,俯仰及转侧困难,关节屈曲变形。处方:当归、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乳没、地龙、秦艽、羌活等。
④肝肾阴虚,腰骶部疼痛,肌强挛急,腰膝酸软,屈伸不利,形寒神疲,可伴头晕、心悸、心烦、失眠。处方:熟地、山茱萸、山药、龟板、知母、杜仲、牛膝、当归、白芍等。
⑤肾虚督空,腰骶、脊背、髋、颈酸冷疼痛,关节强直、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便溏。处方:杜仲、寄生、熟地、肉桂、千年健、补骨脂、独活、牛膝、秦艽、细辛等。
2.专方治疗
①乌头桂枝汤,由川乌4.5克,川桂枝、白芍、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红枣7枚,日1剂,水煎服。可随症加减川草薄、威灵仙、防己等。戴朝寿报道经治89例,总有效率100%,早期治愈率为76.4%。
②强脊汤,由桂枝、姜黄、川芎、千年健、全蝎、地龙各9克,葛根、黄芪、白芍、当归、狗脊、川断、补骨脂、独活、桑寄生、络石藤、老鹳草、党参、威灵仙各15克,黄芪20克,甘草6克等组方,水煎服,日1剂。高飞等报道,治疗30例有效率98%。
③刘丽红用骨痹汤、杨爱国等用肾痹汤分别治疗AS47例和30例,总有效率为9氖7%和93%。
④高效风湿灵煎剂,重用细辛60~200克,配伍制附子、黄芪,稀莶草,制川乌、防风、羌活、薏苡仁,川芎,甘草、防己、白术、白芍,*羊藿、巴戟天等煎服。高家骏经治38例,总有效率
为98.6%。细辛为有毒中药,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勿擅自服用。
3.中药外治以外敷、药浴最为常用,外治 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药物经体表吸收可通经贯络发挥药效。高家骏采用“百舒宁磁药贴”和“骨痛贴”外用贴剂,并辅以中药内服,内外合治,可收殊途同归,标本兼治之效。经治AS共57例观察,对缓解疼痛、肿胀和晨僵疗效满意。
4.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单用西药治疗,虽效果迅速,但停药易复发,疗效难巩固;单用中药治疗,虽远期效果好,复发率低,但起效较慢。中西药结合治疗可扬长避短,收到满意效果。天津中医一附院风湿科除采用中、西药物外,酌情辅以针灸、 、热水浴、中药浴、热敷、熏洗、红外线照射、磁疗等,其效尤佳。天津医大三院风湿科采用通痹汤与甲氨喋呤(MTX)或青藤碱、氯喹和雷公藤多甙联合用药,并酌情辅以中药离子导入及六联针穴位或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各期AS35例,多获良效。
提醒您:中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膝阳关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足阳关穴的定位 8 足阳关穴的取法 9 足阳关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足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足阳关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足阳关穴的配伍 14 文献摘要 15 足阳关穴研究进展 151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足阳关 1 拼音
zú yáng guān
2 概述足阳关为经穴别名,即膝阳关[1]。见《针灸大全》。
穴位 膝阳关 汉语拼音 Xiyangguan 罗马拼音 Hsiyangkuan 美国英译名 Knee Yang Pas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33 日本 33 法
国 莫兰特氏 VB33 富耶氏 德国 G33 英国 G33 美国 GB33
膝阳关为经穴名(Xīyángguān GB33)[1][2]。出《针灸甲乙经》。原名阳关[1]。《备急千金要方》名关阳[1]。《针灸大全》名足阳关[1]。近称膝阳关[1]。别名寒府、阳陵、关陵,属足少阳胆经[2][1]。膝即膝部,阳为阴之对,指外侧,关即机关,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膝阳关[2]。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3 膝阳关穴的别名
寒府(《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张介宾注),足阳关(《针灸大全》),关阳(《备急千金要方》),关陵(《备急千金要方》),阳陵(《针灸大全》)。
4 出处《针灸甲乙经》: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
5 穴名解膝即膝部,阳为阴之对,指外侧,关即机关,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膝阳关[2]。
阳,指人体的外侧。关,关键之处。此穴在股骨外上髁后方,当膝关节外侧,下肢之阳侧,故名膝阳关。称“膝”者,是区别于腰阳关而言。[3]
6 所属部位膝关节[4]
7 足阳关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膝阳关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5]。
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2]。
膝阳关位于膝外侧,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之边缘处[1]。
另说在阳陵泉穴上5寸(《千金翼方》)、2寸(《针灸资生经》);“在膝眼旁一寸”(《针灸集成》)[1]。
膝阳关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肌肉)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8 足阳关穴的取法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2]。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阳陵泉直上,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处取穴。
侧卧位,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中取穴[6]。
9 足阳关穴穴位解剖膝阳关穴下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髂胫束、股外侧肌、股中间肌。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分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9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髂胫束后缘→腓肠肌外侧头前方[2]。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7]。
9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股外侧皮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肌支和膝上外侧动脉分布[7]。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和膝上外侧动、静脉[1]。
10 足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膝阳关有疏风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2]。
膝阳关具有疏利关节,祛风化湿的功效。
膝阳关是治疗膝部肿痛的常用穴,有舒筋利节、温经散寒之功,治风痹膝痛不可屈伸,取此以通关节也[3]。
11 足阳关穴主治病证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等[2]。
膝阳关穴主治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7]。
膝阳关穴主治经脉病: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小腿麻木,鹤膝风,脚气。
现代又多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2]。
膝阳关主治膝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膝关节炎,下肢瘫痪等[1]。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
12 刺灸法 121 刺法直刺05~1寸[1]。
直刺08~1寸[7]。
直刺1~15寸[2][6],局部有胀重感[6]。
122 灸法可灸[2][6]。
艾条灸5~10分钟[1]。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3 足阳关穴的配伍膝阳关配膝眼、阳陵泉,有利关节,通筋脉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炎。
膝阳关配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足三里、梁丘,治膝关节肿痛[6]。
膝阳关配委中、承山,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腘筋挛急。
膝阳关配委中、承筋、承山、昆仑,治腘筋挛急[6]。
14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膝阳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梁丘、曲泉、阳关主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备急千金要方》:阳关、环跳、承筋,主胫痹不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
《类经图翼》:主治风痹不仁,股膝冷痛,不可屈伸。
15 足阳关穴研究进展 151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