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其证候是

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其证候是,第1张

答案:B

血瘀证以产后身痛,尤见下肢疼痛、麻木、发硬、重着、肿胀明显,屈伸不利,小腿压痛为特点(A错)。风寒证以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冷痛剧烈,宛如针刺,得热则舒,或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伴恶寒怕风为特点(B对)。肾虚证以产后腰膝、足跟疼痛,艰于俯仰为特点(C错)。血虚证以产后遍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为特点(D错)。产后身痛无气虚证(E错)。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分类 7 ICD号 8 流行病学 9 脊髓脓肿的病因 91 远处感染灶的血源性播散 92 邻近感染灶的蔓延 93 创伤后感染 94 隐源性感染 95 其他来源 10 发病机制 11 脊髓内脓肿的临床表现 12 实验室检查 13 辅助检查 14 脊髓内脓肿的诊断 15 鉴别诊断 16 脊髓内脓肿的治疗 17 预后 18 脊髓内脓肿的预防 19 相关药品 20 相关检查 附: 1 治疗脊髓内脓肿的穴位 1 拼音

jǐ suǐ nèi nóng zhǒng

2 英文参考

intramedullary abscess

3 概述

脊髓内脓肿很少见,可以急性发作,也可以是持续较长时间的慢性起病,临床上与硬脊膜外脓肿相似。

国外从1893年到1977年共报告了55例脊髓脓肿,我国目前尚未见报告。脊髓内脓肿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

脊髓内脓肿的病灶多继发于其他部位的感染,如皮肤感染、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经血行到达脊髓内。致病菌多为金**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一些病人主诉背痛、颈痛或手痛,但大多数仅表现出脊髓功能障碍的进行性加重,如长束征、尿潴留、受累脊髓平面以下的肌力减退和不同类型的感觉缺失。

脊髓内脓肿需要与硬脊膜外脓肿、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椎体骨髓炎、硬脊膜外血肿以及椎管内肿瘤等疾病相鉴别,可根据各自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对于髓内脓肿来说,能挽救生命及保证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及时的手术引流加上适当抗生素的使用。

脊髓内脓肿治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脓肿的及时诊断和有效的引流。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恢复最好,感觉缺失恢复则稍差。注意全身各部位感染病灶的治疗有助于预防脊髓内脓肿。

4 疾病名称

脊髓内脓肿

5 英文名称

intramedullary abscess

6 分类

神经外科 > 脊柱和脊髓疾病 > 椎管内感染和寄生虫性疾病 > 椎管内脓肿

7 ICD号

G061

8 流行病学

自从1830年被首次诊断脊髓内脓肿以来,报道的病例数不到100例。Courville在4万例尸检中只发现1例,这可能与本病发病较隐蔽,以及尸检很少常规检查脊髓有关。脊髓内脓肿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

9 脊髓内脓肿的病因

脊髓内脓肿的致病菌大多为金**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真菌(如放线菌)等。曾发现绛虫裂头蚴导致脊髓内脓肿者。1/5~1/3的病例找不到致病菌。感染原因和途径包括:

91 远处感染灶的血源性播散

约占脊髓内脓肿总报道病例的50%,可经动脉或静脉进入脊髓。临床上常见继发于肺部、心脏(亚急性心内膜炎)、泌尿生殖系统、人工流产并发感染以及体表皮肤化脓性感染等。脓肿可发生于任何脊髓节段,但以胸髓背侧好发。

92 邻近感染灶的蔓延

在解剖上脊髓的蛛网膜下腔经脊神经与纵隔、腹腔、腹膜后间隙的淋巴管相通,因此感染可经淋巴管进入脊髓,伴或不伴脑膜炎。半数病人来源于腰骶部感染和尾部藏毛窦感染。脓肿大多发生在原发感染灶相邻近的脊髓。

93 创伤后感染

多见开放性脊髓外伤、腰穿等。

94 隐源性感染

指感染来源不明。

95 其他来源

有报道至少有2例脊髓内脓肿是由于患者感染了HIV。

10 发病机制

脊髓内脓肿的病理变化因脓肿大小、病程长短而异。小脓肿常多发,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大多数为单发,可累及数个脊髓节段,偶尔波及大部脊髓。急性期的粟粒状脓肿是由单核、淋巴细胞和多形性细胞及上皮细胞组成的小结节,沿小血管蔓延。小结节内和小血管内可找到细菌,小结节附近常伴出血。病变可融合成较大脓腔或引起化脓性脊髓炎伴脊髓中央软化和坏死。慢性期的脓肿包膜,内层由网状胶原纤维和多核细胞,中层由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脊髓内脓肿多位于脊髓实质中心部分,沿脊髓长轴扩展,把纵形的传导纤维分离后占据其中空隙,呈圆柱状,并不破坏纤维传导束,也不同于硬脊膜外脓肿,很少发生广泛性静脉梗死。

11 脊髓内脓肿的临床表现

因脓肿的部位、大小、单发或多发以及病程的长短不同而不同。虽然一些脊髓内脓肿病人主诉背痛、颈痛或手痛,但大多数仅表现出脊髓功能障碍的进行性加重,如长束征、尿潴留、受累脊髓平面以下的肌力减退和不同类型的感觉缺失。根据疾病进展的快慢,腱反射可以减弱或增高,Babinski征可以存在或不存在。许多病人即使是那些急性发病者也可能从不发热。

12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但有时很轻微。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及蛋白均升高。脑脊液培养几乎总是阴性。

13 辅助检查

脊柱平片一般是阴性的,但如果平片显示有椎间盘炎、脊髓炎或椎旁感染,必须怀疑感染会扩散至脊髓。

过去脊髓造影常能看到与髓内病变一致的脊髓增宽现象,经常有椎管完全梗阻。近来,MRI已取代脊髓造影而作为首选的检查。MRI显示脊髓增粗伴水肿,T2加权图像为髓内高信号,T1加权图像为髓内呈等或低信号的病灶。T1加权增强后可见髓内病灶有强化。

14 脊髓内脓肿的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做出诊断。

15 鉴别诊断

脊髓内脓肿需要与硬脊膜外脓肿、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椎体骨髓炎、硬脊膜外血肿以及椎管内肿瘤等疾病相鉴别,可根据各自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16 脊髓内脓肿的治疗

对于髓内脓肿来说,能挽救生命及保证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及时的手术引流加上适当抗生素的使用。一旦疑及本病,即应紧急手术切除椎板,切开硬膜,用细针穿刺脓肿抽出脓液,并酌情切开背侧脊髓,以达到充分的引流和减压,用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野。硬脊膜缝合或不缝合,需分层缝合肌层和皮肤。脊髓内脓肿可多房性或可能复发,因而多达25%病人需要再次引流。术后抗生素的应用同脑脓肿,并可应用皮质类固醇、甘露醇等减轻脊髓水肿。

17 预后

自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来,约75%的病人得到存活,但治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脓肿的及时诊断和有效的引流。大约2/3的病人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神经功能得到很好改善,不足25%的人遗留重要的神经功能障碍。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恢复最好,感觉缺失恢复则稍差。

18 脊髓内脓肿的预防

注意全身各部位感染病灶的治疗有助于预防脊髓内脓肿。

19 相关药品

胶原、甘露醇

20 相关检查

浆细胞、白细胞计数

治疗脊髓内脓肿的穴位 仆参

中、阳陵泉、昆仑,治下肢屈伸不利。特效 :牙槽脓肿的初期,按压仆参穴会有疼痛感。常按此穴,一般不太

耳穴

长时间久坐小腿肌肉酸痛

 长时间久坐小腿肌肉酸痛,在生活当中,特别是学生和上班族,经常久坐,导致坐姿不当,身体方面出现了各大问题,长期不动或少动损伤了肌肉的结构和功能,下面我整理了长时间久坐小腿肌肉酸痛。

长时间久坐小腿肌肉酸痛1

  1、运动治疗法。

 大部分的人在久坐之后出现小腿肌肉紧绷的问题是因为缺乏运动所导致的,因为长时间缺乏运动会导致腿部肌肉力量降低,同时也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出现不适,在这个时候最好可以通过运动的方法进行治疗,使得身体不适感得到减弱。

  2、多喝水。

 如果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久坐,并且没有养成每隔一段时间就站起来休息的习惯,大家可以通过多喝水来养成习惯,因为喝水之后人们需要通过上厕所,在这个时候腿部肌肉就可以得到放松,达到治疗的目的。

  3、按摩。

 按摩同样有助于缓解久坐小腿肌肉紧绷,因为通过按摩可以达到被动运动的目的,可以帮助大家疏通腿部筋络,缓解身体不适。而在按摩的时候要注意腿部的疼痛点,如果发现腿部有明显疼痛的位置应该及时的重点进行按压,以此来获得更加好的调节效果。

  4、更换姿势。

 如果想要降低小腿肌肉紧绷出现的机会,大家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换一个坐姿,以此来获得更加好的缓解效果。

 最后,小腿肌肉紧绷的出现与腿部肌肉过度紧张有关系,所以大家在缓解的时候应该重视肌肉的放松,通过科学的方式让腿部的不适感可以减弱。而如果小腿肌肉紧绷的问题十分严重,并且经常出现抽筋的问题有可能是因为疾病所导致的,在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长时间久坐小腿肌肉酸痛2

  第一、坐姿不当。

 坐久之后出现了小腿肌肉酸痛的现象,大多是因为平时坐姿不良,导致小腿肌肉长期受压所造成的。此时大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纠正不良的坐姿习惯,尽量不要长期久坐。工作的时候可以每隔一个小时,就站起来活动双腿或者适当走动,能够更好的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帮助改善肌肉紧张痉挛的现象。

  第二、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长时间保持坐立姿势,会会对局部盆底造成压迫,从而影响下肢的正常血液供应,这样就会出现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的现象。当局部产生大量乳酸后,无法正常代谢的情况下,便会引发腿部肌肉酸痛。对于长时间久坐的患者,平时需要适当活动腿部肌肉来维持下肢的正常静脉回流,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和改善腿部肌肉酸痛的现象。

  第三、腰椎间盘突出。

 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久坐之后也会出现小腿肌肉酸痛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造成压迫,导致下肢所引发的放射性疼痛。需要通过核磁共振来进一步诊断,之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根治性治疗。

 久坐后小腿肌肉酸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仅仅是因为坐姿习惯不良所造成的,但有可能存在一些疾病问题。感觉小腿酸痛或者发麻的'情况下,需要适当站起来活动双腿;

 如果症状仍然无法得到改善,且存在持续加重的现象,就需要及时入院就诊。平时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都应该做到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尤其不要长期站立或者久坐不动。

 久坐小腿酸痛的情况,需要考虑可能由于端坐时间过长、肌肉劳损或血液循环不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活动进行缓解。此外,还需考虑由于下肢静脉曲张、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因素导致,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相应治疗。

  1、下肢静脉曲张:

 由于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可能会导致下肢静脉回流缓慢或受阻。久坐时膝关节屈曲可能会导致静脉受压,引起小腿部大量血液积聚,造成小腿酸痛。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地奥司明片等药物促进静脉回流;

 或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缓解疼痛,也可应用重组链激酶、尿激酶等药物改善血液循环。平时建议穿戴弹力袜,以促进血液回流,同时避免久坐久站,若症状反复发作,可考虑行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

  2、梨状肌综合征:

 患者梨状肌纤维异常增生,或梨状肌既往受损发生肌肉挛缩,增生挛缩的梨状肌纤维压迫到下方坐骨神经,可能会引起下肢放射疼痛,或出现小腿酸痛。久坐时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程度加重,使小腿酸胀表现更加明显。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普瑞巴林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缓解疼痛;

 也可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药物缓解肌肉痉挛,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药物营养神经,从而缓解症状。日常还可进行梨状肌区域的局部按摩、热敷、针灸等,以软化肌肉,可减轻神经受压程度。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建议行手术松解梨状肌治疗,以彻底解除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3、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组织发生退变引起时,髓核可突破纤维环进入椎管,神经根受到压迫,患者可能出现下肢的放射性疼痛,久坐时椎间盘突出程度加重,可使小腿酸痛感明显。患者需避免弯腰劳作及久坐;

 可遵医嘱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布洛芬缓释胶囊、普瑞巴林胶囊等缓解疼痛,也可用甲钴胺片等营养神经,从而缓解下肢麻木症状。必要时还可进行腰椎牵引,以促进椎间盘复位,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程度。

长时间久坐小腿肌肉酸痛3

  小腿酸痛是什么原因呢?

  1、走路少,运动少

 小腿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小腿部的肌肉活动少,血液循环缓慢,代谢的垃圾物没有及时的排出体外,所以酸痛、酸困、乏困的厉害。

  2、疲劳过度

 疲劳过度也会引起小腿酸痛,比如行路时间过长或超出平时的活动量,穿不舒适的鞋行走运动,尤其是女性朋友,长时间穿者高跟鞋进出,容易小腿酸痛。

  3、要警惕“肝肾亏虚”

 “小腿酸胀”的同时,是不是也有“足跟部”疼痛的感觉呢?如果有,真的要提高警惕了,这或许是“肝肾亏虚”的表现,而不仅仅是缺少运动的问题了。

  4、受寒

 如在低温空调间里睡觉,或是风扇长时间对着腿部吹风,都会引起寒气入体,从而产生麻木,酸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5、缺钙

 如果小腿肌肉经常在清晨酸痛,白天也感觉小腿肌肉无力,并伴有易夜惊,易抽筋等症状,这是小腿骨骼缺钙的表现。

 如果频繁出现双腿酸软无力的症状,应及时进医院检查。

 虽然人到中年后,腿会慢慢衰老,但养腿是一辈子的事,从20多岁开始,就要注意保护。

 

 经常推按疏通腿部经络,对于小腿酸痛、麻、胀见效明显,针对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大也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热水泡脚

 40度左右的热水,至少没过脚踝,最好能到小腿肚。泡25-30分钟,身体微微出汗;经络血管打开,充分吸收中药的有效成分,使气血能顺利到达人的上身,维持机体平衡。泡脚后,稍加按摩穴位效果更好,并注意双脚保暖。

  两脚划圈

 自然站立,旋踝时,其中一脚站立,另一只脚旋转,双脚交替进行,也可取坐立或仰卧位进行,最好是站立旋踝。一般,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或只做一次,每次15分钟左右为宜。

 两脚划圈主要是踝关节的运动,不仅可以疏通相关经络,还可刺激关节周围的腧穴,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开窍醒神、补益肝肾的作用。

  多晒太阳

 不仅有利于保暖,还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形成,避免双腿钙流失,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最后,就是要适当运动。

病情分析:

这种情况如果是有大腿的刀刺伤,引起屈伸不利一般有可能有局部韧带肌腱的损伤。如果伤口已经完全愈合,有可能是局部疤痕增生刺激影响肌腱韧带的活动导致的。一般会逐渐恢复好转,不会一直这样的。

意见建议:

建议首先局部换药,用抗生素消炎防止伤口感染。促使尽快愈合,如果已经完全愈合,没有感染等并发症,局部伤口愈合后有发硬的表现可以外用活血化瘀类的药物局部热敷促使肌腱韧带的松弛及恢复。

寒湿凝滞足痛:多发于足趾,走路时下肢沉困无力,痛甚则跛行,小腿酸胀重着,肌肤冷而苍白,渐次变为紫暗,患肢怕冷,麻木刺痛,入夜尤甚,舌淡苔白,日久不愈可成脱疽。

早日去中医院看下吧,不然越来越严重就不好了。祝你早日康复!

  针灸 是传统 中医 里的一种 治疗方法 ,对于很多 疾病 有非常突出的治疗效果,那么常用的针灸 穴位 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常用针灸穴位

 1 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 咳嗽 、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 性病 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 中暑 、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 孔最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3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 自然 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 鱼际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

    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 妇 产科 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 腹痛 , 腹泻 ;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 血压 ;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 湿疹 、瘰疬等皮、 外科 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 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 鼻塞 、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12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 神经 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 神经痛 、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 耳鸣 、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

 15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 便秘 、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 月经不调 、 痛经 等 妇科 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16梁丘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直刺1~12寸。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搡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1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 胃痛 、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 保健 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9条口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20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21内庭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22公孙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 直刺06~12寸。

 2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 泌尿 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24地机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 妇科病 证;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操作:直刺1~2寸。

 25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2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 皮肤病 。

 操作:直刺1~15寸。

 27通里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28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29后溪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直刺05~1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0天宗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31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32攒竹

 定位: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 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操作: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33天柱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 ;③癫狂痫;④热病。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34肺俞

 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 斜刺05~08寸。

 35膈俞

 定位: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 贫血 ;③瘾疹,皮肤 瘙痒 ;④潮热,盗汗。

 操作: 斜刺05~08寸。

 36胃俞

 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操作: 斜刺05~08寸。

 37肾俞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 头晕 、耳鸣、耳聋、腰酸痛等 肾虚 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

 38大肠俞

 定位: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操作: 直刺08~12寸。

 39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40委中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 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41秩边

 定位: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阴痛。

 操作: 直刺15~2寸。

 42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43昆仑

 定位: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② 癫痫 ;③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44申脉

 定位: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45至阴

 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46涌泉

 定位: 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疗,及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患;②头痛,头晕,目眩;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 ;⑥足心热。

 操作: 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47太溪

 定位: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直刺05~08寸。

 48照海

 定位: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 直刺05~08寸

 49内关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50大陵

 定位: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51中冲

 定位: 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2外关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

 53支沟

 定位: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

 操作: 直刺05~1寸。

 54翳风

 定位: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⑧瘰疬。

 操作: 直刺05~1寸。

 55风池

 定位: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 感冒 、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56肩井

 定位: 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 ①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疬。

 操作: 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57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操作: 直刺2~3寸。

 58阳陵泉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1~15寸。

 59悬钟

 定位: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 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08寸。

 60行间 荥穴

 定位: 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目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1太冲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2期门

 定位: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①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操作: 斜刺或半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6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 男科 病证。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5大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 痤疮 。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66百会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④ 脱肛 、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毁的下陷性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灸法壮数不能太多,头顶皮薄)

 67神庭

 定位: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①癫狂痫、失眠、惊悸;②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证;③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

 68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 呼吸 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③闪挫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69中极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 产后 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70关元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 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证;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1气海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2神阙

 定位: 脐窝中央。

 主治: 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

 73中脘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中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②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15寸。

 74膻中

 定位: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操作: 平刺03~05寸。

 75四神聪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操作: 平刺05~08寸。

 76印堂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77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78定喘

 定位: 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 ① 哮喘 ,咳嗽;②肩背痛,落枕。操作: 直刺05~08寸。

 79夹脊

 定位: 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80十宣

 定位: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商宪敏教授“治痹十法”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 “治痹十法”与方药(上)

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 “治痹十法”与方药(中)@中医康康

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如下:

07 健脾益气法

1 概念 健脾益气法,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补气药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诸痹患者,凡脾虚气亏、肢体麻木,均应辅以此法治疗。着痹在治疗时,虽以除湿蠲痹为主,也要适当配合健脾益气以治其本。此即“脾运湿邪自去,气旺顽麻可除”,因麻属气虚,木属血亏、气虚气滞,气滞血瘀,经脉痹阻,则关节疼痛、肢体麻木。久痹肌肉萎缩者,需重用健脾益气药。痹证兼见痰核、瘰块者,也可酌情配用此法治疗。

3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少泽,尪羸肉脱,神疲乏力,纳少迟消,便溏泄泻,或见肢体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核瘰块,肌肉萎缩失用。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脾主四肢,又主肌肉,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化生精微,则气血乏源,形体失养,而见面色萎黄少泽,尪羸肉脱,神疲乏力,纳少迟消,便溏泄泻,肌肉枯萎而致肢体功能减弱。

脾虚不能健运,则水湿、痰浊内生,流注四肢关节、经络,而见肢体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核瘰块。

脾虚失运则停湿生痰,精失所散,肺因之而虚,肺虚则卫外不同,外易感邪,内外合邪,病势倍增。

同时,脾虚不能奉养先天,久之又致肾虚,终成先后天俱虚亏。

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均为脾虚之征,苔白或水滑为内停痰湿之象。

4 常用方剂 (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剤局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剤局方》):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桔梗、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

5 常用中药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均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黄芪、白术甘温,补气健脾;党参,甘草、茯苓甘平,补中益气。

又白术燥湿利水,茯苓淡渗利湿,甘草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诸药,所以临证时应根据病情选用适宜药物配伍应用。

如体虚常易感冒者,用生黄芪配白术以益气固表;气虚血亏,肢体麻木者,用炙黄芪配当归以补气生血;脾弱气虚,肌肉萎缩者,重用黄芪,伍用党参;痰湿重者,用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甘草与党参、白术、熟地、当归同用,可缓和其滋补之力,使补益作用缓慢而持久;与芍药合用,即为芍药甘草汤,可柔肝、缓急、止痛;与温热药附子同用,可缓其热,以防伤阴;与清热药石膏、知母同用,可缓其寒,以防伤胃。

总之, 甘草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一味药。

(2)在治疗痹证时,要注意辨别虚实标本,凡邪实标急者,纵有脾虚,亦要缓补,以防“闭门留寇”而加重病情;如实邪虽盛,邪去未尽,而脾气已伤,可在祛邪之中,佐以健脾益气;

如邪去正衰,症状稳定,病情缓和,可大胆补气扶正,久久投之,缓缓收功。

(3) 在用健脾益气之品时,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出现气滞胸闷、腹胀纳呆等症状,应少佐理气药,如陈皮、砂仁之类。

08 补肾壮骨法

1 概念 补肾壮骨法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物来补肾壮骨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以治疗尪痹及诸痹缠绵、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

3 临床表现 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偏于肾阳虚者,可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冷无力,五更泄泻,男子阳痿、滑精,女子宫寒不孕、月经衍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

偏于肾阴虚者,可见形体羸瘦、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入夜尤甚,或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

元阳即肾阳,又称命门之火,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形体、蒸化水液,促进人身之生殖发育。肾阳虚衰则温煦失职、气化无权,而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乃肾之府,肾阳不足则腰膝酸冷无力,肾阳虚衰,不能温养中土,运化失常,则致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尤盛之五更时,腹痛肠鸣而作泻。

肾阳虚,精关不固,则男子阳痿滑精;肾阳虚,宫寒气滞血凝,则女子不孕、月经衍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弱均为肾阳虚衰之征。

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肾阴又称肾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能滋润形体脏腑,充养骨髓。若肾阴不足,精不能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则形体羸瘦、腰膝酸软,髓海不充,脑失濡养则眩晕耳鸣;精血不能上荣于目,则视物模糊;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则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肾阴虚,精少,不能化血,则经少经闭;肾阴亏虚,虚火内生,扰动精室,故男子遗精。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均系真阴枯涸,虚火内生之象。

4 常用方剂 肾气丸(《金匮要略》):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肉桂、附子、当归、鹿角胶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肾气丸、右归丸均有温补肾阳的作用,肾气丸兼能化气行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右归丸纯补无泻,重在温补肾阳,兼益精血,即前人所谓“扶阳以配阴”之法。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此三方均有滋补肝肾之功。

六味地黄丸为补阴的主要方剂,不仅能滋补肝肾,且能补益脾阴,为三阴并补之方。左归丸为纯甘壮水之剂,滋补力量较六味地丸为大,用于精血亏损、津液不足之证,而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之力雄。

5 常用中药 地黄、山茱萸、补骨脂、骨碎补、*羊藿、肉苁蓉、狗脊、续断、桑寄生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熟地、山茱萸性微温,长于滋补肝肾之阴。肉苁蓉性温,桑寄生性平,两药为平补之剂。桑寄生补肝肾而祛风湿、强筋骨。肉苁蓉补肾助阳,兼能润肠通便。补骨脂、骨碎补、续断、狗脊、*羊藿性温而补肾阳,其中骨碎补、续断能活血通脉,骨碎补能祛骨风,*羊藿、狗脊能祛风湿,*羊藿能强筋骨,狗脊能壮腰膝。

(2) 痛痹、尪痹患者出现肾虚的症状及筋骨变形时可用补肾壮骨法。由于这些患者素日阳虚阴盛,又以感受风寒湿邪中之阴邪为主,故临床所见以肾阳虚为多。

在补肾时当以温补肾阳为主。但还需注意阴阳互根、阴生阳长的相互关系,切不可妄用、过用温补药,而应阴中求阳,于补阳之中,兼顾补阴。且补阳之药每多辛燥,容易燥伤肾阴,故要阴阳兼顾, 即甘温补肾阳的药物与甘润补肾阴的药物同用, 如景岳所说:“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当尪痹患者在疾病某一时期表现以肾阴虚为主证时,由于其本为阳虚阴盛,故施治中切勿一味滋阴,而要阳中求阴,适当配伍补肾阳的药。

(3) 大多数尪痹患者常见肾虚寒实证, 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两腿无力,喜暖怕凉,关节疼痛、肿胀,僵挛变形,晨起关节发僵发皱,筋短骨重,肢体屈伸不利,舌苔白,脉沉尽弱, 此乃肾虚为本,寒盛为标,补肾是治疗尪痹的重要治则。但还有一部分尪痹患者在不同阶段出现肾虚标热之证,

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大,僵挛变形,屈伸不利,或局部灼热,皮色发红,喜将患肢放置被外或敷贴凉处,但久放之后又觉疼痛加重,仍欲着被喜暖,可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溲黄便涩等全身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而腻,脉滑数或兼沉兼细,尺脉多沉小。

此系邪气郁久化热,本虚标实,初看似热痹,但与热痹不尽相同,治疗应根据正邪的虚实多寡,在补肾的基础上配伍清热除湿,而不能孤投清热除湿通痹之剂。

(4)有的患者需补肾阳,而又兼阴伤,阴虚有热,不宜纯补阳者,或久服补剂,虑其助火化热, 应在补肾之剂中佐入知母、黄柏,取其苦以坚肾、寒以除热之意,以减少燥热之弊。

09 养肝补血法

1 概念 养肝补血法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治疗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

3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筋脉挛急,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经闭。舌质淡,脉细。

《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生化,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人体各部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即《难经·十二难》所谓“血主濡之”。

《素问·五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摄”。《灵枢·本脏》“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肝主藏血,肝血不足,阴液不能上承,头目失于濡养则面色萎黄、口唇苍白、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

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血虚,四肢经筋不得濡润,则甲床苍白、肢麻筋挛;血虚,血海空虚则经少经闭,月经量少而色淡。舌淡脉细均为血虚之征。肝肾同源,肝阴与肾阴互相资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而肝阴不足,亦使肾阴亏虚。

4 常用方剂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当归

5 常用中药 熟地、当归、白药、川芎、阿胶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 熟地味甘微温,养血生精,滋补肝肾,是最常用的滋阴补血药, 辅以当归,补血养肝,佐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合用,共奏补血和血之效,从而血充脉通,使营血调和、气血畅通。当归性温主动,能补血活血,通经活络,白芍微寒主静,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故寒痹宜用当归,热痹宜用白芍,由于肝血不足、筋骨失荣,而见肢体拘急、屈伸不利者,可用芍药配甘草、伸筋草。

(2)熟地性黏腻,常腻膈有碍消化,故久服熟地者,宜用砂仁拌熟地,或佐以少量砂仁。凡脾胃虚弱者,应配伍健脾和中助消化之品,以免伤脾碍胃。凡痰湿中阻,脘腹胀满、纳少便溏者,不宜用熟地等滋腻补血药,应先健脾和胃、化痰利湿,再行养肝补血,以扶正或正邪兼顾。

(3)前人谓:“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气能生血”。 故应用补血药时,常配伍补气药,如党参、黄芪之类以益气生血,增强补血效果。 尤其是气虚血虚患者,治当补气生血,使阳生阴长、气固血充, 重用黄芪为主药, 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辅以当归,养血和营,两药相配,能补气生血。

10 通经活络法

1 概念 通经活络法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不论致成痹证的原因是风、寒、湿、热之邪,还是痰浊、瘀血阻滞,或伴气、血、阴、阳之虚,都必有血脉痹阻不行,故任何痹证的治疗,除需针对病因,治以散风、驱寒、除湿、清热、化痰、活血祛瘀等法,还应辅以通经活络。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

4 常用中药 秦艽、豨莶草、络石藤、金银藤、松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姜黄、鸡血藤、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

5 注意事项与说明

(1) 根据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的特点、部位来选择合适的通经活络药,由于这些药在方剂组成中一般是佐使药,起辅助治疗作用,故只介绍常用药,而无代表方剂。

(2)秦艽、络石藤性微寒,豨莶草、金银藤性寒,多用于热痹。四药均有祛风湿、通经活络作用。 豨莶草入肝肾,祛风湿,生用苦寒,蒸制后甘温,兼益肝肾,去肝肾之风。 金银藤清经络中风湿热邪而止痛。

(3)松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性温,祛风湿、通经络。多用于风寒湿痹。 松节、透骨草止痛效果较好。伸筋草、木瓜舒筋活络,木瓜兼能化湿和胃。千年健祛风湿、健筋骨,且止胃痛,故痹证而有胃痛者宜用之。 姜黄、鸡血藤温通经络而活血, 姜黄外散风寒,内行气血,长于治上肢痹痛。鸡血藤行气补血,用于血虚血瘀之关节疼痛,手足麻木尤佳。

(4)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性平,均能祛风湿通经络。 穿山龙舒筋活血而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桑枝、老鹳草可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麻木。

(5) 根据疼痛、麻木部位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部位以肩肘为主,可选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部位以膝踝为主,可选牛膝、木瓜;颈项部位,可选葛根;腰脊部位,可选桑寄生、杜仲、狗脊、老鹳草;全身可选鸡血藤、海桐皮。

# 健康 一夏# # 健康 明星计划#

1 梁丘的准确位置图

精确定位: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简易取穴:端坐,下肢用力蹬直,髌骨外上缘上方凹陷处中心即是。

2 梁丘穴穴位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3 梁丘穴的功效作用

功效:和胃通络,理气止痛,舒筋利节。

作用机制:1该穴属胃经,为胃经郄穴,是胃经气血深聚之处,具有很强的通调胃腑气机,和胃通络,理气止痛的作用,擅长治疗本经,本腑的急症,痛症,用于治疗腹胀,胃痛。由于胃经循乳里,中医认为“乳房属胃”,故该穴还可疏通乳络,化瘀散结,消肿止痛,治疗乳痈,乳痛。2该穴胃俞膝关节附近,具有通调膝部经气作用,可行气活血,祛风散寒,逐湿清热,舒筋利节,消肿止痛,可治疗各种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痿痹等。

主治疾病:1胃痛,腹胀,乳房胀痛,乳痈;2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痿痹。

4 梁丘穴常用配伍穴位

胃痛,腹胀可配伍中脘,足三里;乳房疾患可配乳根,膻中,肩井;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可配阳陵泉,阴陵泉,血海;下肢痿痹可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992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